IMG_2477

世人都多少见过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但看过他画稿的却并不多见。当成系统地看过他批量的画稿,看到上面反复修改的痕迹与详细的注释,方才知道他背后的功夫之深,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

IMG_2478

齐白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间事,贵痛快。”

但如同“世人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我们只看见了齐白石

大写意的痛快挥洒,

却不见他在背后

每日五百次的挥刀练习,

日日磨炼与精进,

才有那痛快的一下。

正如下图,“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老道理中总有大智慧。

IMG_2479

齐白石 《一粒丹砂》局部

齐白石的画也绝不只大部分人心目中

“三笔一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

的简单形象。

在他数年来的遗稿中,

就可以看到“一千笔,一万笔”的

对前人的画稿的精巧细致地摹写,

也记录着他自己从生活里所获得的形象。

IMG_2480

齐白石的画稿总有一些详细的注明,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应该如何设色,一个小人的腿可以短两寸,一朵花应该画几瓣。日日挥刀,集点成线,集线成空间,一个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渐完善,不可为外部所摧灭。

IMG_2481

在一些轮廓的边缘上他还注有很多这一类用笔方法的字样:笔墩向这边,笔尖向这边,顺笔,尖笔向这边横扫来,等等。

IMG_2482

齐白石在他的写生画稿中注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鹰的“后腿应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鹤的“头宜稍长”、“足不宜再长”、“黑毛此处宜推下五寸许”等等。

IMG_2483

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大概最被人熟知的是他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

IMG_2484

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IMG_2485

然而这“神似”却并不只是简单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对艺术的感知与把握,是学习古人,自己琢磨历练后的坦然与熟练,更令人惊讶的是齐白石对待形象极为严肃的态度,那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在他的乙丑(六十三岁)白石诗歌中的杂记里就曾写着:

IMG_2486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古与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画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能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IMG_2487

在齐白石所存的散稿中还夹杂着许多从画报上剪下的图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时人的画之外,还有各种动物的照片,有葫芦和藤萝的照片,也有类似月份牌画片的百禽图之类。说明白石老人不拒绝从任何东西吸取参考,来补充自己的直接观察。

IMG_2478

当然,白石老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形似”,他追求的更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追求的是创造。他说: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下面,奉上齐白石的花鸟、人物、山水几类珍贵画稿!IMG_2479

齐白石画稿之“花鸟”

IMG_2489

IMG_2490

IMG_2491

IMG_2492

IMG_2493

IMG_2494

IMG_2495

IMG_2496

IMG_2497

IMG_2498

IMG_2499

IMG_2500

IMG_2501

IMG_2502

IMG_2503

IMG_2504

IMG_2505

IMG_2506

IMG_2507

IMG_2508

IMG_2509

IMG_2510

IMG_2511

IMG_2512

齐白石画稿之“人物”

IMG_2513

IMG_2514

IMG_2515

IMG_2516

IMG_2517

IMG_2518

IMG_2519

IMG_2520

IMG_2521

IMG_2522

IMG_2523

IMG_2524

IMG_2525

齐白石画稿之“山水”

IMG_2526

IMG_2527

IMG_2528

IMG_2529

IMG_2530

IMG_2531

IMG_2532

IMG_2533

IMG_2534

IMG_2535

IMG_2536

IMG_2537

IMG_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