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0818112921

书课程

的学习即将要告一段落

这三个月

学员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学员:

小蝌蚪三个月长成了浑厚大气的篆书

20113915124816228

(揭晓答案的时刻到咯~嚯嚯嚯~)

一起见证学员们的学习成果吧

『 Kevin 作品 』

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Kevin1

Kevin2

Kevin3

Kevin4

『志远 作品』

第一次作业

zhiyuan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zhiyuan4

zhiyuan1

zhiyuan2

zhiyuan3

『晨昕 作品』

第一次作业

晨昕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晨昕5

晨昕3

晨昕2

晨欣1

『崔鸿燕 作品』

第一次作业

崔鸿燕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崔鸿燕3

崔鸿燕2

『顾宗涟 作品』

第一次作业

顾宗涟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顾宗涟

『秦健 作品』

第一次作业

秦健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秦健3

秦健1

『骆船长 作品』

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骆船长3

骆船长大件

『金金 作品』

第一次作业

金金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金金1

金金2

金金3

金金4

『金永 作品』

金永1

金永

『拉布大林 作品』

第一次作业

拉布大林

『乐山乐水 作品』

第一次作业

乐山乐水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乐山乐水大篆

乐山乐水1

乐山乐水2

『立夏 作品』

立夏

立夏1

立夏2

『梁积宏 作品』

梁积宏1

梁积宏2

梁积宏3

骆船长1

『情臻 作品』

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情臻1

情臻2

『瓦楞上的草 作品』

第一次作业

瓦楞上的草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瓦楞上的草。

『小马哥 作品』

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

结业展作品

小马哥2

小马哥3

小马哥6

小马哥7

『张健 作品』

张健1

张健2

张健3

『馨问夏 作品』

第一次作业

馨问夏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馨问夏

『悠悠 作品』

第一次作业

悠悠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悠悠1

悠悠2

悠悠3

悠悠4

悠悠5

『张相勇 作品』

第一次作业

张相勇第一次作业

结业展作品

张相勇1

张相勇2


有人觉得

学得好的只有个别

但在这里

整个团体每个学员优秀

告诉你

学好不是

timg

学员有话说

微信图片_20170818113750

多年自学书法,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正是甘苦自知。三个月前,王老师在佩文堂招生简章中写到”携手同行,这一次,我们互相不再错过”,我终于看到了跟随名师系统学习书法的机会,于是马上报名参加了王老师书法长期班的学习。

经过了第一阶段篆书课程的学习,我惊喜的发现以前看不懂的篆书文字越来越有趣了,之前看起来法贴上单调的篆书线条有立体感了,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写出沉实厚重又流畅的篆书线条了。由衷感谢王老师旁征博引又重点突出的讲解、清晰明了的示范、直指问题关键又充满鼓励的点评!

我们的课堂微信群同时也是我们老师同学们的讨论交流群,大家共享学习资料,相互点评作品,有如相亲相爱一家人!

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墨池提供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相信在跟随王老师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收获更多。

—— — 刘海星·深圳(Kevin)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微信图片_20170818113936

首先感谢墨池,是我们有幸结识好老师,进行书法的正规学习。

其次感谢王老师,要感谢得太多:感谢王老师开办了长期班,感谢王老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毫无保留的教学方法,感谢王老师几种经典书体的视频示范、感谢王老师长期以来在群里不厌其烦的辅导、感谢王老师这个群成为融洽、和睦、进取、快乐的大家庭!再次,感谢所有的同学们,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其乐无穷!

我学习书法断断续续二十多年,都是自学,曾参加过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从初级班到研修班七年的学习(那时条件有限、只能看着课本自学,唯一可参考的就是杨再春的电视讲座),由于从事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练习柳楷。行书都是些写对联之类,习气不少。

自认为有一定的基础。进入墨池学习后,才明白过去学书都是徒费时日。尤其是看了王老师的视频示范后才知道笔法是怎么回事。篆书从没学过,一开始也不太喜欢。经过这三个月跟随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练习,越写越有趣,越写越入迷。犹如进入宝库,不论吴让之,还是石鼓文抑或吴昌硕都让人爱不释手。也对金石气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临的不好,但觉得大家都一直在进步,非常欣慰!

每个同学的临摹各具特色,参与王老师对作业的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群里的同学们每天发习作,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大家开诚布公,真诚互动,互相鼓励,其乐融融,兴致勃勃。这样的学习氛围很难得。 墨池的各种课程我学习了十几个,像老师这样孜孜不倦,耐心细致指导的老师真的不多!再次感谢王老师和同学们。期待和你们的见面,也期待大家成果丰硕的那一天!

———梁积宏·兰州(梁积宏)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微信图片_20170818115226

非常庆幸,几个月前偶然发现了墨池公众号,当时正在自学隶书,苦于无人指点和交流,缺乏学习动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墨池公开课里惊喜的发现了王长远老师讲的《乙瑛碑》。王老师从风格分析到基本用笔细细评讲,亲自示范,令我受益匪浅。后来看到王老师佩文堂书法长期班就果断报名。

这三个月系统的学习了以前无法入门的篆书,王老师每节课都精心准备,对《吴让之》《石鼓文》《吴昌硕》三帖做了精辟的讲解,每堂课几十个视频的示范一丝不苟,即使感冒生病也坚持上课。课后对作业的评点,语调温润随和,却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聆听老师对其他同学的评点也可以收获很多。在这个班级,有王老师的引导,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互相交流,让我感到了学书的快乐和动力,真切体会到了墨池说的:让写字不再是孤单的修行!

感谢墨池,王长远老师和同学们,期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大家一同感受书法之美,突然感觉长期班似乎还不够长,课程都结束后,我可能会有些失落,珍惜和大家一起学书法的时刻。

——潘志远·上海(Zhiyuan)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微信图片_20170818115319

自去年偶遇墨池,细数起来已有八月!所选课程大概也有二十几门,其中,王长远老师的课程最多,包括:乙瑛碑、张玄墓志、元氏墓志、九成宫、手札等,很多课程都是过去从未涉猎,听课后也不曾练习,基本上都作为审美鉴赏课来听的,但是,即便是这样,这八个月的学习,除填补学书生涯的众多空白外,最大的收获还是审美意识的形成、循序渐进方法论的认识、体系训练意识的认可等。

特别是参加了王长远老师的长训班后,王老师事无巨细地从材料、工具、点划、结体、章法等各个方面,拍出了全墨池最好、最清晰的视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予以点评、指导;同学们也是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在结伴而行的三个月里,让我从一个篆书零基础的小白,到偶有勇气尝试集字临创,收获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满满的寂静的欢喜!

曾几何时,觉得“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资质不高而年事渐高、有待时日而无时间的我,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为难自己五体兼修,然而,事实上,我也许可以坚持15个月,因为这里有善良、敬业、高水平的老师;有可以一起嘻哈、调侃、互评及相互鼓励的同学,还有尽心尽责的班主任和班长,此时此刻,唯一想说的是:无论能走多远,眼下的现时现刻就是“诗和远方”!

——顾宗涟·太原(顾宗涟)


小白 → 高手

你需要的是一个优秀导师

浓烈学习氛围

未命名

来吧

笔墨纸砚

大干一场

让写字不再是孤单的修行

123

在他们心中

王长远老师既是老师

更是书法学习上的

握手

王长远老师有话说

篆书阶段的学习马上结束,应该说,我心里很满意,很高兴,遇见这么多热爱书法的朋友,给大家分享我的所学,真是一件快事。在这里对这一期的学习进行简单的总结

首先,在金永班长和学霸张博士的带领下,大家认真听课、交作业,并在群里讨论交流、互相点评、发表见解、分享资料,氛围非常好,堪称一个专业的书法学习群体。在此向班长、张博的热情和无私付出致谢。

其次,好的环境促使着所有同学快速进步。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家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掌握了小篆、大篆的基本笔法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六次课的小篆,优秀率可达到90%,四次大篆课程,大家也将会有很好的成绩。这是我所教的学习效率、进步速度最快的一个班。

——王长远老师


在这里相识

是缘分

因为这场缘分

他们或许会迎来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里

祝贺各位学员毕业顺利

timg

此刻

心里真的是、真的

I’m OK

先别难过,小编还有话说

timg

很多朋友在学习隶书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大多数人初学隶书都选择汉碑,但汉碑很多字迹模糊缺笔少画,大家不知如何取舍

另外,隶书的一些笔画并不像我们现在的笔顺,大家按照现在楷书的笔顺去写,就失去了很多韵味。 

再就是写碑刻很容易过分刻画细节,导致写出来的字僵硬、凝滞,不灵活,流动性差,笔画、部件之间的气息不能连贯等等。 

而《礼器碑》甚至《张迁碑》、《石门颂》这种用笔肆意、开阔的很有特点的碑刻,大家只能喜欢着,远远的看着,不知如何下手,或者说根本不敢去碰。 

这些问题,王老师带领大家一一突破,在下面的三个月里全部解决!

timg

没错

王长远老师

书课程 9月2日 即将开课

首先是四次课的《曹全碑》教学,对隶书的基本技法及曹全碑的特点进行讲解,其次是有主有次地对乙瑛碑、礼器碑、石门颂等经典碑帖进行对比研究和学习。让我们一起期待,三个月后的又一次大丰收!

手指下

订阅隶书课程

王长远老师隶书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18154041

此帖是赵孟頫与好友相聚、醉酒甚欢之际的乘兴之作。纸质莹润光滑,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滂沛悦然,经放大一看,似能闻见墨香。作为酒后佳作,兴之所至,笔下全是自家功夫。尤其此帖墨色微淡,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旋转翻腾,引人入胜。

IMG_2683

IMG_2684

IMG_2685

IMG_2686

一幅好字不但气韵流畅,

重点是,能被剪开放大观赏!

赵孟頫《太湖石赞》

单字高清放大欣赏

IMG_2687

IMG_2688

IMG_2689

IMG_2690

IMG_2691

IMG_2692

IMG_2693

IMG_2694

IMG_2695

IMG_2696

IMG_2697

IMG_2698

IMG_2699

IMG_2700

IMG_2701

IMG_2702

IMG_2703

IMG_2704

IMG_2705

IMG_2706

IMG_2707

IMG_2708

IMG_2709

IMG_2710

IMG_2711

IMG_2712

IMG_2713

IMG_2714

IMG_2715

IMG_2716

IMG_2717

IMG_2718

IMG_2719

IMG_2720

IMG_2721

IMG_2722

IMG_2723

IMG_2724

IMG_2725

IMG_2726

IMG_2727

IMG_2728

IMG_2729

IMG_2730

瓦当,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一种小小的建筑装饰构件,其作用是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艺术是古代建筑设计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装饰艺术,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瓦当始制于西周中晚期,起初为素面,后来逐渐出现花纹、动物图样。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汉代瓦当

1


汉 成山 瓦当

2


汉 大家常完 瓦当

3


汉 鼎胡延寿保 瓦当

4


汉 富宜酒食 瓦当

5


汉 合水置当 瓦当

6


汉 九世长乐 瓦当

7


汉 爵至彻侯 瓦当

8


汉 路氏受光 瓦当

9


汉 雒 瓦当

10


汉 舍瓦 当

11


汉 四夷尽服 瓦当

12


汉 天降单于 瓦当

13


汉 田氏富贵 瓦当

14


汉 咸况承雨 瓦当

15


汉 永受嘉福 瓦当

16


汉 长生吉利 瓦当

17


汉 长药 瓦当

18


汉 众芳芬苾 瓦当

—— END ——

这些书法作品都珍藏在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地方,国家文物局此前已明文规定,这些书法作品不准出国展出。对此书思按照历史顺序进行了整理,邀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国宝级书法艺术品。

01

陆机《平复帖》

IMG_2666

《平复帖》卷(西晋) 陆机,藏。《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书写于西晋的《平复帖》,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02

王珣《伯远帖》

IMG_2667

《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cm,横17.2cm,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20世纪30年代,清皇室被逐出故宫时,老皇妃将《伯远帖》携出宫换钱,因此流散在外,辗转乱世中。直到1950 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03

《兰亭序》神龙本

IMG_2668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系唐冯承素摹本,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28行,324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存世兰亭序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4

欧阳询《梦奠帖》

IMG_2669

《梦奠帖》卷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湖南长沙人,为”初唐四家”之一,《仲尼梦奠帖》的笔路极近王羲之的《兰亭序》,说明欧书确实是继承王羲之而又有所创新。

05

国诠楷书《善见律》

IMG_2670

《善见律》卷 (唐)国诠,故宫博物院。乌丝栏纸本,纵22.6厘米,横468.8厘米。《善见律》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此卷经书工整,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一气呵成,造诣精湛。

06

怀素《苦笋帖》

IMG_2671

《苦笋帖》卷 (唐)怀素,上海博物馆藏。怀素《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苦笋与茶的性状,同佛道中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与禅的种种缘分。

07

杜牧《张好好诗》

IMG_2672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故宫博物院藏。《张好好诗》,是晚唐时期的一首诗词,由杜牧所写的五言古诗。此诗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诗歌语言,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

08

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IMG_2673

唐人摹《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代《秘阁续帖》、明代华夏《真赏斋帖》、文徵明《停云馆帖》、王肯堂《郁冈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录。 其中以真赏斋为精刻而有名。唐摹《万岁通天帖》较之台湾收藏的《远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丧乱帖》等更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风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东晋至六朝书法的可靠依据。

09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IMG_2674

《神仙起居法帖》卷(五代) 杨凝式,故宫博物院藏。神仙起居法帖,书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杨凝式时年76岁),当属其晚年代表作。卷前有题签“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墨迹”,帖后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清代张孝思题记及楷书释文五行。

10

林逋《自书诗》

IMG_2675

《自书诗》卷(北宋) 林逋,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纸本、行书。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自撰并书诗 5首,笔法清秀挺劲,卷末自识:“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应是仁宗天圣元年(1023),时林逋57岁。本幅有苏轼、清乾隆两跋,卷后有王世贞、王世懋、王鸿绪、董诰跋。

11

蔡襄《自书诗》

IMG_2676

《自书诗》卷 (北宋)蔡襄,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故宫博物院藏。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通篇流畅自然, 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12

文彦博《三帖卷》

IMG_2677

《三帖卷》 (北宋)文彦博,故宫博物院藏。文彦博书迹世所罕见,此三帖似为案牍批语。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有著录,但诸家藏印与荣郡王一跋均失载。此三帖为文彦博公文案牍所书,第一帖年岁久远,似经揭损,墨色较疲。第二贴字如拳大,笔势沉着,有颜真卿遗风,张珩认为此为文彦博传世墨迹第一。

13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

IMG_2678

《楞严经旨要》卷(北宋)王安石,上海博物馆藏。《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结字修长紧聚。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孤撇出挑,颇有奇逸之趣。用笔清劲,起笔轻按,导送收放,使转灵活,颇得杨凝式的笔法。全篇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间错落参差,并不板滞,有“横雨斜风”之势,得萧散简远的意韵。

14

黄庭坚《诸上座》

IMG_2679

《诸上座》卷 (北宋)黄庭坚,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纸本,大草书,纵33厘米,横 729.5厘米。《诸上座》原为五代金陵僧人文益语录的节录,通篇是“禅宗”的语言。此卷是黄庭坚为他的朋友李任道写的,款署“山谷老人书”,钤“山谷道人印”,运笔圆劲苍老,笔势雄畅。卷后有明代吴宽、 清代梁清标跋。

15

米芾《苕溪诗》

IMG_2680

《苕溪诗》卷 (北宋 )米芾,故宫博物院藏。《宋米芾苕溪诗帖》,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cm,横189.5cm。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书自撰诗。共35行,294字,此为米芾三十八岁时所书。铃有“绍兴”“睿思殿印”“项元汴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宝印。帖首行下有项氏收藏之“独”字编号,帖后有米友仁,李东阳跋。

16

赵佶《草书千字文》

IMG_2681

《草书千字文》卷 (北宋 )赵佶,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卷为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为描金云龙,长3丈,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赵佶40岁书法大成时之作品,为稀世珍品。

1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擅书画,为明末书坛最具影响的书家,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为“明四家”。自幼习书,数十年不辍,初宗颜真卿、虞世南,后上追魏晋,以二王本,中年以后则归于米(芾)、赵(孟頫)。最终从传统中脱化而出,独化蹊径,卓然成家。晚年崇尚平淡自然的书风,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行书《东方朔答客难》为董其昌晚年的佳构。纸本,纵26厘米、横334厘米,有乌丝栏界格,共69行,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书于明崇祯元年(1628),董时年74岁。此卷书体自然,平淡中求奇秀,用笔圆润精妙。虽多用圆笔,但筋骨内含,得苏轼书法之妙谛。全篇注重章法,字距密,行距疏,与平淡率真的书风相和谐。善于在平淡中求变化,行、楷、草相间,一任自然,用墨浓淡自由,浓者多大字粗笔,淡者则小字细笔,使全篇形成了生动的韵律。

这件作品书写轻松自如,平淡中蕴奇秀,用笔圆润精妙,法存笔端,真正是潇洒出尘、游刃有余。在书写上,他行笔轻捷,转折自如,用笔精到,没有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在章法上,字距密,行距疏,布局疏朗匀称,与平淡率真的书风相和谐,具有清润虚灵、古淡散逸之美。董其昌善于在平淡中求变化、于洒脱中求雅逸,正合他“渐老渐熟,反归平淡”之意。

“难”是西汉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据《汉书》本传,东方朔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遭到冷遇,他便作《答客难》,用来自慰。文中假设有客话难东方朔,讥他官微位卑而务修圣人之道不止,他进行答辩。先说武帝时与战国时士人处境不同,遭遇自然而异;进而说修身是士人本分,不能因时而异;最后说士人的境遇因时而异自古而然。全篇带有诙谐的特点,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

董其昌的书写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力追帖学风神。此作行中兼楷,用笔有颜真卿的率意,体势有米芾的欹侧,布局得赵孟頫之风神,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反映出一种人格风范。总之,他力追古法,体现了自然秀雅的书法风格,创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象。品读这件作品,有如清风拂面,令人心气爽然。从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董其昌所具有的聪慧和机巧。康有为评价董其昌书法“如休粮道士”。要知“休粮道士”的远离尘世、娴静安详、不动声色也是一种美。这种美虽然不同于刚毅之美,却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01

3

02

4

03

5

04

6

05

7

06

8

07

9

08

10

09

11

10

12

11

13

12

14

13

15

14

16

15

17

16

18

—— END ——

IMG_26581

“等我卖字发财了,就和你离婚。”

他淡淡地说。

听完后,她心里暖暖的,

她想,没有比这更天长地久,

海枯石烂的承诺了。

——2017年度最佳微小说奖

IMG_2659

2“等我的书法销路好了,我就买房和你结婚”,
他暖暖地说。
听完后,她心里拔凉拔凉的!
她想,这大概是最婉转的分手了。

——2017最佳微型小说提名奖

启功先生都笑了IMG_2660

3

一位书法家结婚不久,与几个朋友喝酒,醉倒后不省人事。被抬回家后,老婆试着用各种办法给他醒酒,都无济于事,于是打电话询问他的道友。

道友说,你喊一声:你的字涨价了!老婆不解,但照做了。没想到声音未落,只见男人噌的一下从床上”蹦起来,精神抖擞、大喊:涨了吗?老婆此时已泪流满面!原来老公养家真不容易!

——致敬为书法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兄弟

IMG_2661

4在书法圈,大家都称呼为李大师、张大师、王大师,其实,就是一个”卖字的”。买字的永远是上帝,每天临帖、创作,吃饭、睡觉没规律,连亲人和你见个面都要预约,不知道的人、不了解的人以为你有外遇,一年365天日夜没休息,以为是来自星星的你!

IMG_2662

5我问大师:”我是书法家,压力大,吃不好,睡不好,别人有时间休假,而我却不行,感觉特别累且迷茫,心理堵的慌,大师,我该怎么办?”

禅师右手捂左胸,不语。

我追问大师:”您是说不要抱怨,要问心无愧,要对得起心中梦想,对吗?”

禅师摇了摇头说:”你离我远点,我出家以前就是做这行的!今天听你又说这些,心里堵得慌!

IMG_2663

6有一天,在公园里·····

女:”有三室两厅吗?”

男:”没有!”

女:”有路虎,奥迪吗?”
男:”没有!”

女:”有7位数存款吗?”
男:”没有!”

女:”那你有啥?”
男:”我………”

女转身就要走···
突然男的说:”我是书法家!”

女立刻回头抱住男的腰,满脸崇拜的说道:”你不早说,这年头都用电脑打字了,你还能挺住,一定是个潜力股,这就够了!够了!”

——这是2017年度最励志的段子!

IMG_2664

IMG_2604

故宫博物院古物馆传拓季献簋 . 原刻. [China : s.n., 周, between 1027 and 256 B.C.]. 拓片, 摺叶,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2 x 34 cm + 10 x 7 cm +11 x 6.5. 民国(1925-1931)拓本, 全形拓. 金文. [?] = 言(左)+樂(右).

IMG_2605

IMG_2606

IMG_2607

IMG_2608

IMG_2609

IMG_2610

IMG_2611

IMG_2612

IMG_2613

IMG_2614

IMG_2615

IMG_2616

IMG_2617

IMG_2618

IMG_2619

IMG_2620

IMG_2621

IMG_2622

IMG_2623

IMG_2624

IMG_2625

IMG_2626

IMG_2627

IMG_2628

IMG_2629

IMG_2630

IMG_2631

IMG_2632

IMG_2633

IMG_2634

IMG_2635

IMG_2636

IMG_2637

IMG_2638

IMG_2639

IMG_2640

IMG_2641

IMG_2642

IMG_2643

IMG_2644

IMG_2645

IMG_2646

IMG_2647

IMG_2648

IMG_2649

IMG_2650

IMG_2651

IMG_2652

IMG_2653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

原文链接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战国古玺无论官玺、私玺,质地大都是铜质,间有银和玉,印材选用并无定制。而到了秦代就有了严格规定,只有帝王用自称“玺”,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称“印”,不能用玉。汉代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玺”,和“淮阳王玺”。私印中用玉的则屡见不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END ——

书法艺术的线条没有绝对的直。直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势向,在具体的应用中书者必须追求的是曲中之直,一种径直而富有运动感的势向,因此如何用“曲”,便是书法艺术线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实“曲”并不一定便是圆,由于势向的变化,“曲”同样可以给人造就方的感觉。比如,笔画势向的相向,相背,就可以产生一圆一方的不同变化。

1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姜夔《续书谱》“向背”条称:“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王羲之确实是自古以来最善于运用向背以求变化的第一大家。即使是同样的字,向背之势不同,以至方圆互别,有时会至在同一作品中,右军都能随意使用向背书法屋出品,毫无牵强之感,足见其对字形变化的运用,已臻极度自然的境地。

2

3

4

5

6

7

8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同样的字,右军能在向背之间自然切换

右军在同一字中还可采用向背变化,如“时”字,“日”旁相背,而“寺”旁又采用圆势,成字的最终效果究竟是方还是圆,怕是很难明言的。

9

又如“兰”字,外相背而内相向,“简”字则外相向而内相背。

10

“明”字左相向右相背。“觞”字左相背右相向。

11

“耶”则使用的是左右偏旁的相背之势。

12

“彭”、“湍”、“ 怀”三字是竖相向而横里采用相背之势。

13

“暂”字更有趣,两个偏旁竟然大胆地写成“((”之形,实在是非相向又非相背。

14

整体说来,右军书法的向背之势比任何人都用得多,用得鲜明而又复杂,向中有背,背中有向,从而就绝不能简单地以向背概述其方圆。右军法书总的给人的感觉是,循规蹈矩而又出人意外,这正是右军技艺的最高明处。

其实,何止右军,晋人法书,如王珣《伯远帖》等,都具有这种变化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晋代楷书尚未被规则化,最少清规戒律,故最显自然生动,随意洒脱。米芾曾曰:“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正是看到这一点而引以发议的,而右军正是诸多晋代杰出书家中的代表人物。

晋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尤其在唐法凝固之后。

比如欧书多用相背。

15

虞、褚多用相向。(上为虞字,下为褚字。)

16

颜真卿几乎净用相向,而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又几平全用相背。(左为颜字,右为李字。)

17

他们都将相向或相背作为自己的一种典型书貌来使用,风格固然强烈了,但也因之而带来了习气。

不过应该说明,行书作书,使用相向之势者远远超过相背之势者。

比如宋四家中,唯东坡向背兼用,米、黄二家,都以相向为主。赵孟頫行楷步踵李邕,故时尚方势,而小字行书则明显偏圆。明代文、祝多圆,董其昌自称“破方为圆”,自然更重圆势。唯晚明张瑞图,相背露锋,则是一味注意方势的,这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是颇为少见的。

尤须指出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尽管他尽得鲁公心法,他的行书作品《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极似颜真卿书,净用圆势;而他的《韭花帖》与前者相比,几乎判若两人,笔触清健,以方势为重,显然深得二王意韵而又不失自家风貌,足见其善学善用。无怪宋诸名家对他推崇备至。(左为《韭花帖》,右为《草堂十志图跋》。)

18

总之,在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向背之势都不可缺少,自然变化、合理安排、始臻上乘。

—— END ——

沈尹默楷书,
多用力于褚遂良《倪宽赞》,
这件临张旭《郎官石柱记》,
点画精到、结构雅致,
同样也体现出《倪宽赞》的雍容端庄之气,
堪称沈尹默楷书的代表之作。

01

1

02

2

03

3

04

4

05

5

06

6

07

7

08

8

09

9

10

10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