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硬笔书法的推广普及,作为艺术导向的硬笔书法理论著述也日渐多了。有不少人都在抨击硬笔书法对传统毛笔书法的依附,似乎不摆脱对毛笔书必的各种影响,硬笔书法艺术就没有跻身艺林的资格。

1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硬笔书法的出现是以书写工具的变更、改进为前提的。在此之前,毛笔书法历经数千年的自然淘汰,留下了许多理论及作品,这些都是硬笔书法的母体。作为毛笔书法的一种衍生艺术,硬笔书法是不可能摆脱其母体的影响的,即使脱胎换骨,也一定还要从母体中吸取各种滋养。

2

可以说,硬笔书法的这种依附,是与生俱来的,假若为追求所谓的独立性而强硬地摆脱依附,只能使硬笔书法陷于无本无源的困顿之中。

3

其次,硬笔书法不同于毛笔书法之处,便是它的实用性。倡导硬笔书法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写好硬笔宇,从而更好地从事各类工作。所以,硬笔书法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同时,几千年的毛笔书法理论及作品已经为人们烘托出了一个特定的艺术氛围,在这一特定的氛围中,人们无疑要用毛笔书法的各种审美准则来评量硬笔书法,这是不以几个“理论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毛笔书法有着较硬笔书法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长期形成的这种特定的氛围也要在的时期内左右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向。

4

再次,硬笔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其发展初期,各方面都是幼稚、不成熟的,这无疑是需要借鉴毛笔书法的技法和理论来丰富自己、成熟自己的。

5

可见,要想使硬笔书法在成长期内就摆脱这种依附关系,是很难办到的,如果仅仅是为了使其在艺术地位上和毛笔书法抗衡争位,那就更没有意义了。

6

当然,所谓的依附绝不是对毛笔书法的亦步亦趋,硬笔有硬笔的特点,单就其实用性来看能不能照搬毛笔书法许多东西。可见硬笔书法对于毛笔书法的依附性,在一定的阶段是应该有也必须有的。

——  END  ——

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汉字和中国典籍传入朝鲜,在朝鲜书写系统形成的早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朝鲜古籍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直到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创造了韩文书写体系。

IMG_4049

《训民正音》

在1446年朝鲜的世宗大王发明拼音字母之前,韩国所有历史典籍和文献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可以说数千年的历史上朝鲜半岛的读书人与中国大陆的读书人一样,使用共同的文字。汉字对于韩民族来说并不是外文,而是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文字传统。在韩语中,接近40%的词汇与中文是相通的。这些词汇的发音非常接近今天的广东话,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发音。

世宗大王发明拼音字母的时候受到了来自知识界的强烈反对。但韩国的文字从此走上了双轨的道路,并且形成了完全拼音化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随着中韩两国国运的消长也在不断的变化。

IMG_4050

1884年朝鲜国皇帝诏书

1894年,民族意识觉醒的朝鲜开始致力于“国文”的推广,但汉字系统仍被用于编写官方文件、法律协议等,书法屋出品。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韩国政府为清除日本的外来词,制定《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不过,在中韩关系影响和学术机构的压力下,这一尝试并没有成功。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下令禁止在学校教授汉字。两年后政策松动,大学开设汉文系,初高中也可以各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但在社会整体风潮影响下,学生很难对这门选修课重视起来。这一举措,让韩国一代人几成“汉字文盲”。

IMG_4051

朴正熙所书韩文光化门牌匾

几十年的“去汉字化”并没有如韩国人所愿,让韩文更加纯粹,反而让传统韩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该国知识分子对恢复汉字的呼吁始终没有停止。

1999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宣布官方文件开始施行“韩汉并用”,公民可以在身份证上登记汉字名字。2005年1月,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译名改为音译的“首尔”,从此中国官方也不再使用上千年的“汉城”一词。而同年,韩国政府却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上,全面恢复消失多年的汉字。

 

IMG_4052

李明博公布汉城改为首尔

从1970年开始,汉字开始在韩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科书中消失,这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书法屋出品。韩语中的同音汉字比日语多得多,这导致韩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异义词,比如,长、葬、场都读一个音,所以会长、会葬、会场都是同音词,“会长来会场会葬(送殡)”念起来会让人啼笑皆非,所以从文脉来判断很难。平常说话交流还没那么严重,可一旦书写时对于正确传达语意有很大的影响。

2016年在韩国上映的犯罪悬疑电影《哭声》,讲述了在一个安静小村庄所发生的惊恐故事,首映当天就击败《美国队长3》雄居票房榜首。但由于电影名字的韩文,与地名——全罗南道谷城郡的韩文完全一致,谷城郡的民众非常担心电影的上映会对该郡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强烈要求电影制片方在宣传海报中务必同时加入电影名的汉字“哭声”,以示电影中的场景与谷城郡毫无关联。

韩语中,神社和绅士读音相同,在被问到“靖国神社”时,韩国年轻女性竟回答“应该是某个伟人吧”,把靖国神社这样供奉二战战犯的场所理解成某个伟大的绅士。

IMG_4053

韩国身份证上的中文名

在日本对韩国殖民统治的时期,韩国使用的是较难的汉字,民众大多无法读写,识字率仅为6%。因此,日本将学校数量增加了59倍,达到5960所,向民众教授谚文,这种文字相当于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书法屋出品。当时普及的是汉字谚文混合书写的形式。由于福泽谕吉的努力,朝鲜人的识字率在1943年上升到22%。

但是1970年以后,韩国逐渐废除了汉字,只使用表音文字谚文。有很多人指出由于废除汉字,韩国人的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目前,韩国一些研究人员因为不懂汉字,根本无法阅读历史资料。现在的韩国人往往不能了解本国过去的历史事实,把一些“孤芳自赏”的幻想当作本国的历史事实。

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

启元明之态,促清民之朴

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下面我们从三方面来了解魏晋楷书是

怎样经过不同的书写载体一步步形成的

一、魏晋简牍

在魏晋的简牍中,楷书的影子已经有了。魏晋简牍大批量的被发现是在湖南长沙的五一广场。当年楚汉故城就在今长沙五一广场一带,1996年夏天,广场要建立商贸大厦,基地动工时发现了这批珍贵的简牍,五十多口古井里,出土了近10万枚三国吴简。

IMG_4035

魏晋简牍中的起笔有方有圆,具有不同书体的味道,变化更加多端。

IMG_4036

比如下图,“仓”字的一撇,尾端是往上卷的,这就带出了下一笔的捺,如果是直直的一笔拖下来,那和下一笔的关系就非常弱,第一笔的最后和第二笔的起笔非常关键,它们是互相呼应的关系。

IMG_4037

还有这个“万”字的转折和用笔也非常活泼熟练。

IMG_4038

大家在临帖时要看清楚哪些是原有的笔画,哪些是后连的笔画,原有的笔画要写的实一点,后连的笔画要写的虚一点,注意过渡自然流畅。书法里有个词叫“遣毫”,其意是你要调遣你的笔,让笔跟着你的手走,不能手被笔带着走。

IMG_4039

这个阶段的魏晋书体,多以隶书为主,掺杂不同的书体风格。出隶入楷的过渡杂糅阶段后,楷书向着更易于立型、便捷书写的方向发展。三国时代是纸张发明以后简牍书写的最后阶段。书写载体变了,用笔的动作和呈现效果也不同,楷书应运而生。

二、魏晋刻石

魏晋的楷书刻石也是独具特色,刻石的字体也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略有变化。文章是字的依托,写字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它的依托,一边写字一边读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IMG_4040

所谓“诗文并茂”,写字时要根据字所在的背景环境选择不同的字体。

比如,我们写“我本楚狂人”,本来是非常肆意洒脱的一句话,可如果用娟秀的小楷写出来,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如果用草书写,那就有“狂”的味道了。

IMG_4041

IMG_4042

IMG_4043

IMG_4044

泰山石刻,带给你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

三、魏晋写经

魏晋的楷书写经,带有很重的简书的味道,形体朴拙,古趣十足。

IMG_4045

虽是出隶入楷,但是在一些细节,比如一些重的捺脚是可以看出楷书的体态。

IMG_4046

IMG_4047

从这些残存的简牍、刻石来看,隶书的波折已经渐及弱化,楷书的体格初步形成。从发现的文章内容来看,楷书的写法已经发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书写的通行风格。这些字体,有的似隶非隶,有的近楷非楷。参差错落,不能划一,经过过渡时期后,楷书正式形成了。

1

2

3

4黄宾虹致傅雷函

 

艺术圈的称谓乱象
文/祝帅

近读北大已故教授吴小如《“称兄道弟”及其他》一文(以下简称“吴文”),初觉甚有趣味,深思过后,乃觉得“称谓”在中国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民俗和文化问题,颇值得深究。吴文中点明了“兄”、“弟”这两种称谓在学术界多有与该称谓的日常语义不同的特殊用法。概括起来,笔者觉得于今日之中国仍然适用,且艺术界与学术界皆可通行一例的,包括如下几种:

“兄”:在学术界和艺术界并非如其字面义为幼对长之称呼,而是长对幼、师对生、尊对卑之特定称呼。师长给学生写信、题赠,均可称“某某兄”,而不论其实际年龄也许比自己小甚至小一辈以上。甚至师对生不必分男女,可一律称“兄”,鲁迅的《两地书》中就称当时还是自己学生的许广平为“广平兄”,还专门为她解释过这个称谓。但是,如果幼对长称呼“兄”,则为越礼。以此类推,“学兄”、“师兄”等也是一律,即同门之中,长呼幼可以称“师兄”,幼对长反而不能称“师兄”,幼对长称“师兄”,其实是受了武侠小说的影响。其实,幼对长时用日本用语“先辈”反而更接近中国传统旧俗。在此,师、长、尊者则可自称“弟某某”,以示谦卑。

“弟”:仍是长对幼、师对生、尊对卑之称呼,只是亲疏程度与“兄”有所不同。以师生关系为例,比较疏远的师称呼生可为“某某兄”,比较亲近的师生关系中,则师可称生为“某某弟”。吴文就举了自己的老师开始称呼其“兄”,熟了之后改称“弟”的例子。以此类推,“师弟”、“学弟”、“女弟”等,亦从此例。其中的“弟”,在书面中均可以写做“棣”。在此,师、长、尊者可自称“愚兄”。吴文中也特别指出,自称“愚兄”者,地位一定要比对方更尊或长方可。

5

6

7

8陈寅恪致傅斯年函

 

需要说明,“兄”也好,“弟”也好,都不能反过来做同级称呼。即,长或尊的一方可以称“兄”或“弟”,但幼或卑的一方不能真的就以为自己是对方的“兄”或“弟”,进而以同辈人身份自居。这一点在民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例子:闻一多给自己非常熟悉、年龄相差11岁(即不足民间一辈)的学生陈梦家写信,称其为“梦家弟”,陈梦家则“笑纳”了这个称谓,回信时直接称“一多兄”,闻见信后勃然大怒。这一点就像基督教里面,上帝称耶稣为子,也称信徒为自己的子女,耶稣自己也称信徒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母亲”,但信徒仍需要称耶稣为“父”,而不能呼耶稣为“兄”甚至“子”。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称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那是他没有弄懂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所致,因而他的“拜上帝会”被视为是基督教史上的一个异端。

也就是说,吴文点明,“兄”或者“弟”等称谓,其实并不适用于同辈人之间。这一点是笔者所赞同的。像今天书法界,同辈朋友之间常以“某某兄”或者“某某弟”称呼,其实是乱了套路的。因为按照中国文人旧俗,无论是称呼对方“兄”还是“弟”,都是建立在“你卑我尊”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旧俗与今日之情况大有不同,不可不察。

同辈之间,过去多直接以“字”互相称呼。但今人多有名无字,因此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直接呼其名。台湾的同辈之间称呼,只呼名而不带姓,原因是当代台湾人三字名较多,大陆地区的三字名亦可采取此例。两字名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呼其全名,此时于同辈中间并不为越礼。但毕竟在中国很多场合,特别是初次见面时,直呼对方姓名常常被认为是不礼貌,因此此时可以依据对方性别,在名字后面加上“先生”、“女士”(书面语中可写作“女史”)等称谓,随着交往日甚则可省略。在口语或者比较亲密的同辈关系中,为示亲近或年龄,则可以缀以“某某大哥”、“某某小弟”等称呼,但此并非书面用法,只适合口头使用,而不宜见诸文本。而且即便如此,“大哥”也不可用“兄”代替,以此类推。

9傅雷致黄宾虹函

10黄宾虹致傅雷函

如果对方是正在读书的学生(包括尚未毕业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无论是否自己的学生,也无论自己是否教师,都可一律称呼其为“某某君”。“君”一词在日本系专指学生身份的敬语,曾留学日本的鲁迅呼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即是一例。需要注意的是,尚未毕业的在读研究生不可直接称呼其正在攻读的学位,只有该学生毕业,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才可称其为“某某硕士”、“某某博士”,否则只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均应使用“君”这一称谓。

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甚至一度“天地君亲师”并举,所以教师职业自然多了一种特殊的称谓,即“某老师”或“某教授”,以示尊重。“某老师”的称谓,无论长对幼、幼对长还是平辈之间,均可使用。这自然给称呼担任教师的人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便是学校中教师和教师的同事关系之间,也可以互用“某老师”称呼对方,相敬如宾。对于学校就读的学生,称呼其所在学校中的教师,则不论年龄(如很多博士研究生从年龄来看,与一些教师可谓平辈,甚至更长于一些年轻老师),也不论对方是否给自己直接执教,均需称对方为“老师”。同样的,老师称呼年龄比自己大的学生,也只需直呼其名,并不为越礼。对于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等,均可按照国际惯例统一称其为“某教授”。只是在国外一些高校,学生可直呼老师名字,这一点由于文化传统不同,除非特别熟悉亲密的老师且经对方要求或同意外,不宜同此例。

至于国内某些高校习惯尊称一些年长的教师(不分男女)为“某先生”,或者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窃以为,在现代学术制度中,这些来代替“老师”的称呼俱欠妥当。中文不同于日文,中文之“先生”有两意,一为商业、社交等场合的泛指的客套之辞,一为对极其尊贵者(尤其是已故者)的敬称。尊称尚健在的老师为“先生”,如果是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的,则越礼;如果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则又有“活人受香火”之虞,均不妥。笔者认为,被称呼为“先生”的老师应该自行纠正对方的称呼。

很可笑的是,今天不是老师的人,比如电影演员、娱乐明星甚至发型师,特别爱让别人称自己为“老师”,比如什么“赵忠祥老师”、“赵本山老师”甚至“苍井空老师”;反而本身就是老师的人,却爱被研究生称自己为“先生”甚至“老板”,这岂不是很荒谬的事情吗?!

11苍井空用毛笔书写的书法“不挂科”

日本AV女优苍井空在中国被称为“苍老师”,而她本人也“笑纳”了这一并不妥当的称谓。

如果学校中某位年轻老师曾是另一位老师的弟子,而自己又恰好是这位年长老师在读的学生,即便如此,也应称年轻老师为“老师”,而不能因师从同一位老师而称呼对方“师兄”。现在很多研究生导师退休很晚或者不退休,以至于自己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都成了研究生导师,他自己也仍然招生。某高校美术史系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即有X教授的博士生,入学以后见到系主任Y教授,因Y也曾是X的学生,便称呼其“师兄”,此事自然大为失礼。笔者还曾听说过同班有两个研究生同学,A同学的导师恰好也是B同学导师的导师,A就要求B称自己为“师叔”的笑话。其原因一则已如前述,二则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称谓都是面对面的,而不能通过第三者来间接论定。毕竟对于现代学术制度而言,学校中只有“师”与“生”两种身份。

学校中的一些教师除了老师身份,还可能有行政职务,如“校长”、“院长”、“主任”等。对于学生而言,对于这些老师的称呼,在一般授课辅导场合,宜以“老师”为主。但如果在典礼、仪式、公文等正式场合,则应称其行政职务。假设某在职博士生,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那么在其工作的高校中,应被称呼为“某老师”,在其读书的高校中,则仍旧应被称为“某某君”。如果其在职任教和读书的是同一所高校,则需要分场合,在他授课的学生面前,应该被称呼为老师,而在其同学中间,则应被视为学生,以此类推。但是,如果称呼对方为“老师”,对方的身份必须是正式的教师(或身兼研究生导师职务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今天有很多编辑出版界、演艺界人士或者商业界人士,乐意被称为“老师”,其实是没有依据的。对于这些人士,最好根据职业称为“某某编辑”、“某某经理”。对于艺术界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即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被称之为“老师”。尤其是画廊、拍卖公司对于艺术家的称呼时,更应注意这一点。为表示客套(如初次见面或卑对尊、幼对长时),也可称其“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士”。除非其本人职业就是教师,否则不宜滥用“老师”这一称谓。唯有对于高校中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行政、教辅人员,香港高校中有时称之为“某工友”,而内地一般仍称“某老师”,因无更加准确的称谓,可暂循此例。

与教师职业相类似的,还有“警官”、“法官”、“律师”、“医生”、“主播”、“导演”等。这些职业都可以成为称谓,这一点尤其是在卑对尊、幼对长时颇为适用。而无法以职业特点相称的一些人,如艺术家,则可称“先生”或“女士”。如对方为自己上级领导时,则需称官衔,如“院长”、“书记”。需要说明的是,此类称谓前通常只需要姓。

12陈寅恪致傅斯年书札

以上所谈,均为艺术界、学术界人际交流时所常用的称呼准则,而不适用于媒体。媒体上常有新闻稿或访谈,需要称呼人名的地方很多,有时候许多媒体就依据晚辈编辑或者记者的口吻,出口就称呼对方“某前辈”甚至“某老师”,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即便是电视出境记者,在访谈时也最多需要称呼对方的职业或职务,作为媒体人的记者与采访对象应是平等的身份。这是因为媒体人不同于自然人,媒体刊发的稿件也不同于人际交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媒体出现人名的时候,凡是对健在的人,一律不加任何敬语。对居高位者、德高望重者、年龄长者还是年龄小或地位卑下者,均应一视同仁。因为任何一个编辑个体都无法代表整个读者群,媒体上的称谓必须对于任何一位可能的读者都适用。更何况,我们在文章中对于李白、杜甫、王羲之、陶渊明等人不会称其任何称谓,反而对同时代的身边的人要额外加上种种敬语,这本身就不妥当。笔者在编辑一些新闻稿或者学术论文的时候,对于其中提到的尚健在的人,不论年长年幼,一律直呼其名,只有在刊发一些艺术家、学者讣告时才在名讳后缀之以“某某先生”(此处的“先生”不同于“女士们先生们”之“先生”,而是不分年龄及性别的极尊重之意),以示敬意及缅怀。这种做法,似可供广大媒体人参考。

——  END  ——

书法艺术的线条没有绝对的直。直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势向,在具体的应用中书者必须追求的是曲中之直,一种径直而富有运动感的势向,因此如何用“曲”,便是书法艺术线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实“曲”并不一定便是圆,由于势向的变化,“曲”同样可以给人造就方的感觉。比如,笔画势向的相向,相背,就可以产生一圆一方的不同变化。

IMG_4017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姜夔《续书谱》“向背”条称:“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王羲之确实是自古以来最善于运用向背以求变化的第一大家。即使是同样的字,向背之势不同,以至方圆互别,有时会至在同一作品中,右军都能随意使用向背书法屋出品,毫无牵强之感,足见其对字形变化的运用,已臻极度自然的境地。

IMG_4018

IMG_4019

IMG_4020

IMG_4021

IMG_4022

IMG_4023

IMG_4024

微信图片_20170906104624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同样的字,右军能在向背之间自然切换

右军在同一字中还可采用向背变化,如“时”字,“日”旁相背,而“寺”旁又采用圆势,成字的最终效果究竟是方还是圆,怕是很难明言的。

IMG_4025

又如“兰”字,外相背而内相向,“简”字则外相向而内相背。

IMG_4026

“明”字左相向右相背。“觞”字左相背右相向。

IMG_4027

“耶”则使用的是左右偏旁的相背之势。

IMG_4028

“彭”、“湍”、“ 怀”三字是竖相向而横里采用相背之势。

IMG_4029

“暂”字更有趣,两个偏旁竟然大胆地写成“((”之形,实在是非相向又非相背。

IMG_4030

整体说来,右军书法的向背之势比任何人都用得多,用得鲜明而又复杂,向中有背,背中有向,从而就绝不能简单地以向背概述其方圆。右军法书总的给人的感觉是,循规蹈矩而又出人意外,这正是右军技艺的最高明处。

其实,何止右军,晋人法书,如王珣《伯远帖》等,都具有这种变化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晋代楷书尚未被规则化,最少清规戒律,故最显自然生动,随意洒脱。米芾曾曰:“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正是看到这一点而引以发议的,而右军正是诸多晋代杰出书家中的代表人物。

晋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尤其在唐法凝固之后。

比如欧书多用相背。

IMG_4031

虞、褚多用相向。(上为虞字,下为褚字。)

IMG_4032

颜真卿几乎净用相向,而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又几平全用相背。(左为颜字,右为李字。)

IMG_4033

他们都将相向或相背作为自己的一种典型书貌来使用,风格固然强烈了,但也因之而带来了习气。

不过应该说明,行书作书,使用相向之势者远远超过相背之势者。

比如宋四家中,唯东坡向背兼用,米、黄二家,都以相向为主。赵孟頫行楷步踵李邕,故时尚方势,而小字行书则明显偏圆。明代文、祝多圆,董其昌自称“破方为圆”,自然更重圆势。唯晚明张瑞图,相背露锋,则是一味注意方势的,这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是颇为少见的。

尤须指出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尽管他尽得鲁公心法,他的行书作品《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极似颜真卿书,净用圆势;而他的《韭花帖》与前者相比,几乎判若两人,笔触清健,以方势为重,显然深得二王意韵而又不失自家风貌,足见其善学善用。无怪宋诸名家对他推崇备至。(左为《韭花帖》,右为《草堂十志图跋》。)

IMG_4034

总之,在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向背之势都不可缺少,自然变化、合理安排、始臻上乘。

白蕉先生是近代帖学大师
近人评白蕉
有“三百年来一复翁”之语

白蕉先生长于行草
离不开其启蒙时期的楷书功底
相传白蕉先生少时临摹《九成宫》
放在阳光下看能与字帖相重合
足见其于楷书用功之深

1

白蕉先生曾列出《楷正参考碑帖目录》
旨在为学书者指明楷书学习方向
实为初学者之指路明灯
其全文如下:

隋朝

《龙藏寺碑》:此碑为欧、褚之先声而未拘于法度。

丁道护《启法寺碑》:无六朝余习,为欧、褚先河。《苏孝慈墓志》学欧、褚可参考。

2(隋)《苏孝慈墓志》

智永《千字文》:智永所书《千字文》有多本,正草相对,其书有法度,但偏于阴柔方面。

《董美人墓志》紧密深秀而微病拘。

欧阳询《姚辩墓志》学欧书之辅,可资参看。

唐朝

欧阳询《皇甫君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姚恭公墓志》:此三种与《姚辩墓志》一样,皆为学欧书之辅,可资参看。至于正书《千字文》与《黄叶和尚碑》皆系伪充。《九成宫醴泉铭》结体较散,不及《化度》紧密,而规矩方圆之至。学欧入手由此,转而学《化度寺》。《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欧书极则。结体极紧。其他欧书尺牍行楷见阁帖中,草书有《千字文》,能用方笔。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虞书之极则。有二本:山东城武本,元至元间所刻;陕西长安本,宋王彦超所重刻。今印本最佳者为有正所印临川李氏藏唐拓本。日本书道博物馆所藏二本可旁参。《孔祭酒碑》,学虞书者所仿,甚秀。《昭仁寺碑》,虞早年书或是王叔家书。行书尺牍见阁帖十九行。行楷《汝南公主墓志》,疑属米老狡狯,然秀丽非凡。

3(唐)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褚遂良《盂法师碑》楷书冠冕。骨力最胜,体力最端重。学唐人书由此八,比欧、虞更少流弊。

《房梁公碑》、《伊阙佛龛记》、《倪宽赞》以上三种,学褚者俱可参阅。《伊阙》字最方大,略见板滞,《倪宽赞》多笔病。《三藏圣教序》有同州本、雁塔本两种。同州本严正、雁塔本放逸。学褚由此入手,转写《孟法师碑》,旁参《龙藏寺碑》。临王有绢本兰亭真迹,其他行楷尺牍见阁帖中。《枯树赋》也为米老用力之帖。

《善才寺碑》此碑据考证系魏栖梧书,亦为学褚者旁参之资料。

薛稷《信行禅师碑》薛书极少传世,阁帖中亦仅有孙权一帖传是薛书。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书法茂密,学大欧从小欧入,北碑最示门径。

张旭《郎官石柱记》:结体气息在一般唐楷之外,然其深而有力则不及欧、虞老到,功夫之异也。

4(唐)张旭《郎官石柱记》

敬客《王居士砖塔铭》:学欧书若呆板时。可拴间或临写三、五通,以其体势飞动,可豁心目,然不必专学,学之易入甜媚一路。

颜真卿《浯溪中兴颂》、《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颜氏家庙碑》、《郭家庙碑》、《扶风孔子庙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像赞》、《元结碑》、《麻姑仙坛记》、《广平文贞公宋璟碑》:楷正颜书少韵味,取其气魄大,学者须去其病弊。颜书流传碑版最多,如《多宝塔感应碑》实类经生书吏之书、极工整,而科举时代多尚之,实同《干禄字书》。余如《八关斋会报德记》、《鲜于氏离堆记》《竹山记游诗》、《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等,书法屋出品,皆可参阅。行书如《送刘太冲叙》、《三表》、《争座位》、《告伯》、《祭侄稿》、《蔡明远》、《马病》《鹿脯》诸帖。《告伯》、《祭侄》、《竹山记游》等,日人有真迹影印本。《麻姑仙坛记》为颜书楷正之最佳者。余如《李元靖》、《颜氏家庙》、《郭家庙》、《颜勤礼》诸碑及《东方朔赞》均需参临。

柳公权《玄秘本铭》、《李晟神道碑》:学柳书须去其病弊。《金刚经》、《魏公先庙碑》:若论习气少则《金刚经》实胜《玄秘塔》。

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玄秘塔》以学者多,面目愈见俗气,学柳不如以此为主而旁参诸帖。此碑书者裴休疑为柳公权代笔。

徐浩《大证师碑》、《不空和尚碑》:徐书甜俗,行书为《龙城石刻》等。

5(唐)徐浩《朱巨川告身帖》

殷令民《裴镜民碑》:书在欧、褚之间。

王知敬《卫景武公李靖碑》。

薛稷《升仙太子碑阴》:有钟绍京、薛稷、相王旦等书。又《武后游仙篇》薛稷书。

张从中《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行楷。

——  END  ——

1

《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以前我们见到的都是刻本,分别有《渤海本》,《望云本》,后《艺苑掇英》发表了这个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启功先生特为此撰文介绍。


1、平切横 
起笔时带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纸面,产生左尖的效果。笔尖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切勿向右下顿笔),稍驻收笔(将笔尖从纸面上提起)。平切横取势略平,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条弧线,前部分弧度小,较平直,后部分弧度大。初学时往往容易写成头部太尖细,而收笔时下挂。平切横要短小、圆润,富有弹性。 

2

2、仰切横 
取仰势呈一定斜度,写法类似平切横,起笔带有一定的角度,但不宜太大(从左上),收笔有两种,一种向右上方顿笔,迅速提笔;一种向右重按后向左上方挑出(呈钩状),这种横一般用在接写撇、竖等纵向取势的笔画搭配中。仰切横弧度不宜太大。 

3

3、短平横 
短平横的落笔先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顿笔后轻提向右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手指的动作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向左上方伸出,然后迅速收回下压,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由快至慢,按后提笔右行,无名指和小指并行右移,大拇指和食指右拨后重压,放松后收笔。短平横取势稍斜,中间可稍细。 

4

4、右尖横 
起笔如短平横,行笔后迅速向右提笔挑出,形成右边尖状,一般取势向右上方。 

5

5、长平横 
运笔过程类似短平横,形态较长,取平势,两头较中间略粗,中间较细,这就要求中间行笔要轻提,迅速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收笔重按。可用不同的落笔角度来增加平横的形态变化。 

6

6、长俯横 
类似长平横,斜度比它大,中间上凸,呈扁担状,形态较长,中间细,两头粗,中间行笔速度宜快。 

7

7、垂露竖
三指向左上方伸出,快速切落,重按后向下行笔,食指和大拇指发力回扣,中指推动无名指和小指下移,速度由慢到快,向下重按后收笔,要求垂直挺拔,中间略细,犹如长平横直立状。

8

8、悬针竖
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初习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9

9、短平竖
运笔过程类似垂露竖,然形态较短。居字中间时,呈直状,在左边时,有向势和背势两种形态,向势时头朝左,中间微向右挺;背势时,起笔略轻,中断略向左突。

10

10、上尖竖
切入落笔,由轻渐重,稍按后提笔空收,有向、背、直三种状态。

11

11、短撇竖
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左下行笔出锋。笔势斜面稍带弧度。

12

12、斜撇
先切落(中指抵上,大拇指、食指左上伸出,迅速回落),右下略顿,再缓缓向左下按笔,速度渐快,手腕迅速发力向左下方撇出,笔尖快速离开纸面。根据弧度的大小可分为直撇和弯撇两种,直撇的弧度很小,线条直挺峻利,弯撇直中带曲,富有弹性。

13

13、短撇
短撇其形短小。根据斜度不同,可分为短平撇和短斜撇,写法相同,以行笔的角度不用确定平与斜。起笔切入,顿笔后迅速向下方撇出。

14

14、竖斜撇
先写竖,行笔至二分之一左右,迅速向左下方撇出。一般在字中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竖撇书写时忌行笔过程出现明显的停顿轨迹。行笔过程由慢渐快,应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15

15、直撇
直撇势直锋利,自上而下切落顿笔,行笔时中指抵上,使笔迹挺而爽。顺势出锋。

16

16、长撇
形态较长,在字中往往是主笔。写法类似斜撇,中间行笔不宜太快。

17

17、月弯撇
因其形态中间弯两头尖形似柳叶故称柳叶撇或兰叶撇。书写该撇时应注意两点:速度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用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中间不要停顿,应一笔写成,且有一定的弧度。

18

18、回锋撇
以上所讲的撇,收笔时都有出锋,而回锋撇收笔处带钩状。起笔切落后略向右顿,中间行笔呈弧势,出钩宜小,即笔尖离开纸面的纵向角度要大,小则拘谨。

19

19、俯仰撇
先呈俯势又转成仰势的称俯仰撇。先自右下向左上回锋落笔,蓄势渐快撇去,继而如写柳叶撇,一气呵成。整个撇的形态呈S形,曲中有直。

20

20、弧撇
弧撇写法:先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右下行笔再快速向左下方撇出中间向右突,有弧度。

21

21、平挑
平挑斜度较小,起笔切中稍顿,即刻再向右上挑出。

22

22、斜挑
自上向下切落,轻按后向右上挑出,与右部首笔相呼应。

23

23、短挑
形态较小, 自左上向下切落笔,略顿后向右上快速挑出。

24

24、长挑
开态较长,自左上向右下切落笔,顿笔后向右上行笔,由慢到快,出锋快速。中段也可略带弧度。

25

25、斜捺
自左上向右下切入轻快行笔,稍顿后向右出锋。写捺最忌捺角与斜画棱角分明,犹如两笔写成,其关键在顿笔时笔尖不能停滞。

—— END ——

据南方都市报,9月2日,“东方杯”在粤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举行颁奖典礼,揭晓获奖作品。

大赛由福田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主办,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展现中外文化艺术的融合,为外国人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和展示汉字书法才艺的舞台。除了大赛本身,为外国友人组织的系列活动——书法沙龙、讲座和展览,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中国书法魅力,体验中国国粹韵味。

据了解,大赛共收到来自 23 个国家 170 余名参赛者近 200 幅书法作品。

经过评委考核、综合评分,参赛者 Chang Miyong(张美用,韩国)的作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荣获本次大赛的一等奖。评委组专家点评认为,该幅作品整体布局完整,书法工整,章法布局合理,颇有颜体意趣。

1

其他参赛作品一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END ——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汉族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书思强烈建议墨友们从头至尾看一遍,徜徉在书法变迁的海洋里,同时将本篇内容作为参考,找到自己书法学习的方向!

1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2殷商·甲骨文二

3殷商·蝌蚪文

4西周·大盂鼎

5西周·毛公鼎铭文

6西周·散氏盘

7春秋·子仲姜盘铭

8西汉·西狭颂(1)

9西汉·西狭颂(2)

10东汉·张迁碑

11东汉·鲜于璜碑

12东汉·曹全碑

13汉·《袁安碑》

14汉·祀三公山碑

15汉·孔宙碑

16汉-张芝·秋凉帖

17西晋-索靖·月仪章

18三国-钟繇·宣示表

19三国-顿首州民帖

20三国·皇象 文武帖

21三国·皇象 急就章

22三国 吴 谷朗碑(国图藏)

23西晋 陆机 《平复帖》

24东晋·爨宝子

25东晋·卫夫人

26东晋 王羲之 《得示帖》

27东晋-王羲之章草《豹奴帖》

28东晋·谢安 中郎帖

29东晋-王献之 楷书《洛神赋》

30晋-王珣 《伯远帖》

31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32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33隋 出师颂

34隋 董美人墓志

35隋 智永 千字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