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一位在画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的北宋宫廷画家,一位生事扑朔迷离的山水画家。他18岁时,竟然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千里江山图》,这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在该图完成后一两年,他便英年早逝。这位画史中的“隐者”,莫非真的是被累死的?

640.webp

从全卷的构思构图来看,王希孟是一个善于接受乐理的画家,指授他作画的宋徽宗就通晓乐理并能操琴奏乐,这些均十分自然地融汇到他的创作中。整幅图卷就像一首雄壮而舒缓的古典乐曲,形成了亢奋而优雅的旋律,节奏感十分鲜明。全图由七组群山组成,因而可以分成七个自然段,仿佛就是七个乐章。

开首第一组群山为序曲,较为平缓的山峰在俯视的地平线下,渐渐将观者带入佳境。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小桥相接。第二组就像是乐章里的慢板,又如一曲牧歌,悠扬舒缓。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长桥相连,环环相扣。

640.webp (1)

《千里江山图》第一段

640.webp (2)

《千里江山图》第二段

进入第三段、第四段的山峰一个个冲出了画中的地平线,走向高潮。在锣鼓齐鸣中,最高的主峰在第五组辉煌出现,她如同庐山中的汉阳峰,拔地而起,雄视寰宇,形成了乐曲的高峰,她与周围所有的群山形成了君臣般的关系,构成全卷的高潮。这就是北宋郭熙子郭思在《林泉高致》里所说的处理大小山峰的基本法则:“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第六段,群峰渐渐舒缓下来,远山慢慢地隐入远方大江大海的上空,欣赏者激动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最后一组如同乐章中的尾声,再次振奋起人们的精神,画家用大青大绿涂抹出近处最后的几座山峰,如同打击乐最后敲击出清脆而洪亮的声响,在全卷结束时,回声悠远,令人难忘。

640.webp

《千里江山图》第五段

高耸的山峰和鲜亮的青绿色彩,是小提琴不断演奏出的主旋律,丰满厚实;缓坡、沼泽、流水恰似竖琴拨出的慢板,舒缓悠扬;高挂的瀑布和巉岩悬崖就像低音鼓敲击出的节奏,铿锵深沉;建筑、舟船和人物活动如同长笛吹响的快板,轻盈跳跃。画中的各组群山不是简单地循环往复,而是有许多变化,如变换山体造型、增换瀑布和溪流以及建筑群等,细节变化则更多、更丰富,如同乐曲中的“变奏”。不同的节奏与情绪,在不断地交织、变化中融合,一起奏响了北宋宫廷文化的灿烂之声。

640.webp

《千里江山图》第七段

墨池学院特邀贾志发老师,为大家陆续推出历代经典青绿山水临习,通过学习使得大家认识和掌握中国画色彩美学的特征和规律。

11月16日将进行第一节一元试听课,可以听完第一节觉得课程靠谱后,再报名后续课程。

导师介绍

贾志发2

贾志发,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绘画专业,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美协会员,北京工笔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办公室副主任;任职于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从事山水画创作与教学,代表作品《沉默的高原》、《驿站》等。

贾志发 云归系列1 2016

贾志发老师作品

参与编著:《中国画技法传承系列——青绿山水画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浪漫芬芳——穿越千百年仍活色生香的爱情诗词》中国青年出版社。

《沉默的高原》180×97cm

贾志发老师作品

近期展览
2017“云心所系”——云心社成员作品展(云心社 北京)
2016 变革中的水墨艺术(山水美术馆 北京)
2015 中巴艺术家交流展(德美艺嘉美术馆 北京)
2015 古法.新生——CYAP水墨评选公示展(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15学院派——2015.青年水墨展(李可染画院美术馆 北京)
2015艺路秋实——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红博馆 北京)
2015 笔墨心象——当代中国画十二人邀请展(罗湖美术馆 深圳)
2015 绘事微颜——烟雨寻踪张家界写生展(雍和美术馆 北京)
2015 春风大雅——乙未年四人联展(大千画廊 北京)
2015 翰墨如诗——贾志发、王宏水墨作品展(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 北京)
2015绘事微颜——青年艺术家高校巡展(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2014 幽人梦境——80后水墨艺术家邀请展(远阳英明美术馆 北京)
2014绘事微颜——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第一回(上海证券报社 上海)

涯霜雪霁 68x136cm

贾志发老师作品

重要展览
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风情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 )
第三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锦缋纷华——中国工笔画学会历届获奖作品回顾展(保利大厦 北京)
北京市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展(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全国艺术院校硕士博士生联展(中国国家画院)
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中国国家画院)
意境与品格——中国当代工笔画艺术成就展(北京工笔画会)
“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展.丹青奖(中国美术馆)
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驿站》4x34x168cm 四季图 4x34x136cm

贾志发老师作品

课程安排

第一节 作品解析
2017年11月16日 19:00
1、青绿山水概况(讲述+图片演示)
2、《千里江山图》审美特征(讲述+图片演示)
3、材料及工具的选用(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形质之美
2017年11月23日 19:00
1、山石法解析(讲述+视频演示)
2、树木法解析(讲述+视频演示)
3、云水法解析(讲述+视频演示)
4、点景法(讲述+视频演示)
5、皴法的运用

第三节 丹青竞胜
2017年11月30日 19:00
1、水色和石色的特性
2、做底色(讲述+视频演示)
3、填石色(讲述+视频演示)
4、三矾九染(视频演示)

2017092509071029021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微信截图_20171012114800

||
||
||

微信图片_20170830095054

她的山水画
既没有山也没有水
却画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 …

微信图片_20170814185149_副本

艺术简介:
1983年 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99年—2003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附中
2003年—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2008年9月—2011年7月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国家公费)
2017年5月《天地—当代艺术群展》 Hoedemaker Pfeiffer 建筑设计事务所 西雅图 美国
2016年7月《寒潇秋域— 梅婉婷作品展》 星空间 北京
2016年6月《素与繁》 山水文园之易佑文化空间 北京
2015年12月《水墨艺博2015》之吾识吾艺术空间展览《漫》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
2015年11月 《2015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 主办:嘉德艺术中心/香港
典亚艺博 中华世纪坛 北京
2015年3月 《彼境—梅婉婷作品展》 主办:北京吾识吾艺术空间 ;台湾茶家十职之北京空间 ;台湾罐子茶书馆之北京空间
2014年10月 《MANIF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 首尔艺术中心 首尔
2014年4月 《疆域—薛珺 梅婉婷作品展》 北京鸿坤美术馆 北京
2010年 《你好!山水》 韩国文化院 北京

微信截图_20171012134943

点击查看视频↑

梅婉婷的画,飘飘渺渺,洇漫一片,若说是山水画,那里却山非山,雾非雾,若说不是山水画,又分明是宋代全景山水画的意境,而且,她的绘画语汇悉数来自宋代山水画传统。

宋代全景山水画是无限的空间,渺小的人,而在梅婉婷的画里,空间过于茫茫无际,以至消失了人的存在。梅婉婷的“山水画”不但没有人,也没有山和水 ── 山没有明确的造型,水没有水纹,只有茫茫无际的空间和无限重复的山水画语汇。好比是航拍,高高地、远远地俯瞰而下,只见茫茫一片,地表的纹理是有的,然而难以分辨山和水的面目。古人所想象的太空图像,大概也就是这样子吧。没有山水的山水画,是赵无极开拓的。为了抽象,赵无极舍弃了山水的形象和皴法,但他想必料不到,后来者又重新捡回古典山水画语汇,用新的句法组成画面,衔接文脉,回望传统。

微信图片_20170814185146_副本

如何理解梅婉婷这些没有山的“山水画”?她用山水画最基本最简单的皴法来制作画面,密集的点和短线向四面展开,物象消失,却组成太空般渺茫而广阔的空间,犹如古人对“空”与“无极”的想象。这不是真实的景观,而是幻境,一个近于迷幻电子音乐的漫游空间,简约,迷离,恍若彼岸。所谓芳草天涯,所谓一花一世界,浩大的空间,并不非要星际穿越才望见。梅婉婷在微小的世界里发现宏大的境地,她用卑微的浮萍荒草编织太空幻境,同时混淆了大小的区别,微小的芳草、飘萍与浩大的太空同构,大也罢,小也罢,梅婉婷俨然一笔一笔指认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寂静中,物象消失,自我消失。

微信图片_20170814185152_副本

自我消失在芳草天涯之中,消失在深深浅浅飘萍之间。梅婉婷的水墨画看上去如飘萍,浮云,空草,风吹云散,因此有一种无常感,空寂感,短暂感,仿佛她所画的乃是因缘聚散的万象。这只是刹那而广袤的世界,虚空中的虚空。虽然如此,却也是可珍惜的世界。

古人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含悲,冬山如睡”,梅婉婷的水墨画既不喜悦,亦无悲观,唯有无常与寂静。

微信图片_20170814185149_副本_副本

 墨池学院特邀 梅婉婷老师,以四次课时着重讲解树法,摹写范本为《陆俨少山水课图稿之树法》,总结归纳了树法中主干,出枝,叶法,芦草,组合及远近关系,旁参山水画各家树法的表达方式,使学员短时期内掌握山水画树法,以及山水作品的基本传承关系。

课程安排:

第一节 陆俨少树法之枝干法
2017年10月20日 19:00
1、主杆法:点皴类;竖皴类;横皴类;卷皴类;鳞皴类;节疤类(图片+视频讲解)
2、结根法:露根与藏根法(图片+视频讲解)
3、出枝法:鹿角类;蟹爪类;拖枝类;藤蔓类(图片+视频讲解)

第二节 陆俨少树法之树叶法
2017年10月27日 19:00
1、针叶法:圆形与扇形(图片+视频讲解)
2、夹叶法:向心类;平铺类;羽状类(图片+视频讲解)
3、点叶法:横点类;原点类;垂点类;攒心点与散点类(图片+视频讲解)

第三节 陆俨少树法之丛树法
2017年11月03日 19:00
1、平列式(图片+视频讲解)
2、映衬式(图片+视频讲解)
3、远近式(图片+视频讲解)

第四节 陆俨少树法之芦竹法
2017年11月10日 19:00
1、芦苇法(图片+视频讲解)
2、水草法与坡草法(图片+视频讲解)
3、丛竹法与蕉榈法(图片+视频讲解)

(详情见海报上↓)

梅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1

9月23日,法国拍卖行拍卖了清朝乾隆皇帝一枚用于书画作品的印章,最终以122.5万欧元(含佣金)(约合人民币963万元)的高价成交,据悉买家为中国人。

这枚印章高9.2厘米,高处形同山峰,刻有“乾隆宸翰”等汉字,拍卖底价为10万欧元(约78.66万元人民币),经场内3人及场外电话竞价的3人争夺,最终以98万欧元(约合770万元人民币)成交,算上手续费,最终成交价高达12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63万元)。

2

据拍卖行方面介绍,这枚印章是法国一个家族在19世纪末时收藏的,收藏家称,这枚印章是由自己的军人祖先从中国带回。

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这枚寿山石印章是在乾隆十一年四、五月期间,由乾隆皇帝下旨制作。印章四面细腻地刻着风景,有一面可以看到一幢高墙围绕的豪宅,另外几面刻着白云缭绕的山峰,山脚下有亭台楼阁,一道两边栽种垂柳的小河蜿蜒流过。

3

诗书画印,
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艺术
特别是那小小一方印章
寄托着篆刻者的一片匠心
表达着拥有者的一颗灵魂

博大精深的印章文化
见证了中华民族与时代的发展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印记

4

小小一方玉印
承载世间百态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不仅是一件代表身份的信物,
更是汇聚不凡工艺、饱含人文情怀的艺术品。

5

6

每一枚印章,
都在静静诉说着它经历的过往
抚摸这方寸之物
仿佛还能感知到岁月铅华保有的余温
尊贵荣耀还是淡泊宁静
观其印,知其人

7

9

印章虽小,却大有乾坤
色、纹、韵、刚、柔、形,
凿铜刻玉,力艰功深
一刀一刻细微处见功夫

10

11

印章之美如掌上日月
无需过多华丽辞藻修辞
只请你
慢慢看
细细品
自会发现方寸之间的印章之美

12

13

14

15

16

17

18

 

——  END  ——

王羲之《兰亭序》中20个无一雷同的”之”字。其实不仅如此,书圣流传下来的书作和集字作品尤其以《圣教序》,还有很多”同字异体”、”同旁异变”字,很是精彩,结体、笔法之丰富多变,令人惊叹。下面,我们主要以《圣教序》为例,看看王羲之对结体变化的美妙处理。

一、同字异体

1

解读:
1、“其”字:中间两横或减为一点,或连成”了”字;两竖或长或短。速度也有明显变化。
2、“不”字:外形或大或小,用笔或方或圆,或连或断。尤其是对最后一笔的处理,极易产生丰富字势变化。
3、“开”字:外”门”两竖有粗有细;内”开”右竖有回锋,有出锋,或悬针,或垂露。左右开阖,气息不一。

2

解读:
4、“者”字:主要是撇画的处理,外形或长瘦,或短肥,中竖有正有斜,与第二横有连有分。
5、“之”字:外表有长有扁;用笔有方有圆,有粗有细。
6、“无”字:撇与上横有断有连;下四点或变一横,或变一点一横,或俯或仰。

3

解读:
7、“于”字:体或行或草,钩或泯或露,点或分或连。
8、“而”字:撇或与左竖相迎或与中竖相接;中竖或收或放,或变点,或倾斜。
9、“地”字:”也”字一横或平或斜,或与”土”字上横相接或与下横相连。

4

解读:
10、“国”字:外形或方或圆,用笔或轻。
11、“书”字:横正或斜,或变点,或拉长;中竖或曲或直,或露锋或藏锋。
12、“生”字:上横与竖或用牵丝相连,或形断意连;下横或俯或仰。

二、同旁异变

仔细观察同一边旁搭配下的字字变化。高低、长短、大小、字势都要因“字”制宜,产生丰富变化。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END  ——

1

莫言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他是当前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自打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在一夜之间竟多出一个“书法家”的头衔,其“书法作品”瞬间成了各大拍卖公司、收藏者手中的抢手货。

2012年,在北京某拍卖会上,莫言的一件“书法作品”—《毛泽东沁园春雪》(见下图),以98万元成交,这种近百万元的天价,极具实力的当代著名书法家都难以达到。另外还有一副仅14字的楹联作品,也以24万元成交,真可谓“一字万金”。

2

我们回想起2014年,赵本山手书《心经》拍出200万元高价,可到后来其作品连500元都无人问津作为农民艺术家出身的赵本山,书法水平较差,亦无文字功底,“书法”价格一落千丈,原因不难理解。

但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可谓文学大家,为什么也有此遭遇?我们来看看。

2016年11月,在北京某书画专场拍卖会上,莫言的一幅书法《清代龚自珍诗一首》,规格为134cm×68cm,见下图,亮相现场拍卖。该作品从5000元起拍,竟然无人竞价,只能以起拍价落槌。同时,在不少拍卖场上,莫言书法都出现了不少流拍现象

3

虽然莫言是文学出身,但和古代那些擅长书法的文学家们相比,对待毛笔书写和对书法的认知,有本质差别。莫言的字,几无笔法可言,线条虚实不分,有故作娇态之嫌,基本相当于老干部体,本质上仅仅是“毛笔字”,谈不上书法。

我们假设,倘若莫言平日多看帖,且时常以毛笔字尤其用小楷写作,加之本身极高的文学造诣,他的书法生命力非职业书法家可比。

4

面对这位突然冒出来的“书法家”,网友们纷纷吐槽:

@云日:莫言的书法跟我有一比。
@偏偏公子:写字比写作赚钱,莫言亲自上阵揭露社会浮躁风气。
@栗子:这年头,会拿毛笔就是书法家?
@李白不怕黑:“莫言”应该叫“莫字”。
@长久时乡镇干部: 莫言呀,要懂得藏拙。
……

5▲莫言对联,“爱“字繁体写法有问题

莫言的书法作品在拍场上的行情非常不稳定,波动幅度呈现“断崖式”下跌,业界普遍认为,莫言的书法作品存在很大泡沫,因为莫言是名人书法,不是书法名人,经不起敲打。

在名人效应下,书法作品火箭式的上涨,其背后,太多水分。一旦新闻热度退去,市场回归冷静,价格一落千丈。

——  END  ——

柳体笔划正确与错误对比
多用心揣摩体会
(左侧内部为观察用的辅助线,不宜刻意描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END  ——

今年艺术圈最重量级事件,莫过于前段时间在故宫开展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展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简直罕见。

在这个展览上,除了千里江山图,还默默放着非常非常非常多厉害的艺术家作品。

比如这幅:

1

贼可爱有没有?近看笔触甚至有点像小朋友的彩笔画。

可是,就是画出如此可爱的山水画的画家,300年来饱受极大争议,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关于他的恐怖传说……

他是谁呢?

明朝中后期艺术圈红人——董其昌

2董其昌  明朝人(1555-1636)

你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了,董其昌的字画,到今天都有大批粉丝。

董其昌不苦逼、不拼爹、不被潜,几乎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却最终成为了明朝中后期艺术圈的大红人。

在字画、艺术创作上下足功夫,这点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不过这哥们儿还有更厉害的一手——营销炒作。

说起来董其昌进入艺术圈,简直是一个意外:

出生寒门的小董,小时候只是一心读书,要考取功名。如果事情顺利,他有可能入朝为官,稳扎稳打,最后有权有势。

可是谁知道,命运此时跟他开了个玩笑。

第一次考试时,他没拿第一名,理由很有意思:

他!字!太!丑!考官就把他从第一名挪到了第二名。

对于自信爆棚的学霸董其昌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然后他拍案决定:

哪里不行补哪里,字写不好,我练!

他借来了所有大师的作品,从颜真卿到王羲之,一笔一划地临摹。22岁的时候,他又开始接触绘画,同样也是临摹黄公望、董源等顶级大牛作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董其昌慢慢接触了艺术。

3董其昌临颜真卿 《多宝塔碑》

边练边考取功名,34岁董其昌不止考中了进士,还因他绝妙的书法名满京城。

而且没过多久,董其昌就开始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老师,他的社会地位一下变得迥异往昔。

不过此时,比起当官,董其昌显然已经跑偏了,他一头扎进了艺术里回不来。

当时的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收藏之风盛行。京城不仅有丰富的图集文物,而且人才济济。他开始结识一大批收藏家。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又身居高位,董其昌一跃成为艺术收藏界的重要人物。

4董其昌 《方旸谷小传》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当时明朝正处在“国本之争”的混乱里,长达十余年来,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作为太子的老师,董其昌居然在此时全身而退,不问世事。

他向朝廷辞了官。不久,便奉旨以编修书籍为由,回故里“养病”去了。

辞官回乡后,董其昌的书画创作数量暴增,有学者统计,在人生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董其昌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慢慢地,他辞官回家这件事情,被传成了:董其昌不图高官厚禄,为艺术献身!

结果,董其昌名气越来越大。

这不就是………最早的炒作??

无论如何,这位追求洒脱豁达的人生,而弃官回乡的大名人,成了远近闻名的书画大家。来董家拜访求墨者络绎不绝。

然后,董大哥走上了“倒卖字画”的发家致富道路。

在当时,字画跟董其昌沾点边,那都是奇贵无比,《明史·文苑传》有记录当时董其昌书画受追捧的盛况,“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因此回乡之后,只拿干薪的董其昌,家产反而越来越多。

他的笔墨不仅贵,数量还“极多”。为什么呢?

因为生意太好的时候,董其昌会请人代笔作画。

他的好朋友陈继儒曾赠一札给沈士充,说“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为什么人们争先恐后要董其昌的字画?因为在那个时候,他的山水画和书法真的很有特点啊:

就跟我们开篇那一幅故宫展出一样,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画一笔一画的不像大手笔的泼墨,倒像是认认真真的素描,

5董其昌山水画

人们一直说他效仿古法,师崇黄公望,在大气老成的山高水阔构图里,董其昌的笔法确实很奇特,他的书画有种孩童般的趣味,董其昌就像一个天真的宝宝:

6董其昌仿杨升 《青绿山水图》

而董其昌的字,又是另一番气象,却也被人爱不释手,看他的草书,总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董其昌运笔很流畅,而且从表面上看去,字迹有轻有重,有虚有实,整个布局看起来甚至有种“设计感”。

据说,为了写出这样的字,他只用一种丝滑无比的高丽纸,顺着他的字,隔空临写一遍,估计都会感觉身心舒畅,有通筋活血之奇效。

7董其昌 《早朝诗》

董其昌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明明是多么精明的一个人,却在作品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再洒脱豁达不过的艺术家。

这才是营销最厉害的地方啊!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位老大哥不光营销自己,还借着营销别人来营销自己。

董其昌非常聪明,他意识到,光自己的字画出名是不够的,他要成为艺术圈的风向标。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手上有一批收藏,且数量据说也有五六百件之多。

那么,怎么捧红手上这些作品呢?

制造舆论啊!炒作啊!

如果你熟悉中国古代艺术,你一定听过一个分法,叫“南北宗论断”。就是把山水画分成南北两派,这东西就是董其昌搞出来的。

他提出这个南北派分法,来推崇某一些他自己喜欢的画和画家。

大致上把自己喜欢的就分到南派,不太喜欢的就分到北派,以此来制造舆论导向。

可是呢,因为南北派分法的美学标准非常地模糊,基本按照董其昌自己的喜好来的,于是就很混乱,举个栗子:从大致上看南派偏文人画,比较淡雅平和,但是因为董大哥喜欢范宽,于是就把范宽也归到南派里去。

8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因为美学标准模糊,所以南北宗论断给画论画史带来了不太好的影响,这也是他多年以来饱受争议的一个点。

在董其昌的评论里,他先后评出了很多个天下第一:

他说,天下第一山水,是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还说,《溪山行旅图》也是天下第一;结果:

9董其昌题跋董源 《韩林重汀图》

你看 ,董源又成天下第一了!

这样看起来,也挺滑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的画论,贡献倒也不是全然没有,比如他推崇王维作为南派开山,认为他是文人画的开端,推崇王维的山水画。

这一点,到今天毋容置疑。

这么折腾了一番,董其昌要比其他艺术家幸运多了,生前享尽了功与名。

今天看来,如果按照一向以来中国评定艺术家的方式,这个人的“艺德”估计要打零分,但是“艺术”有时候就是如此矛盾重重。

他自己难道不矛盾吗?当然矛盾。

一辈子从寒门到大官到大艺术家,董其昌上蹿下跳,不断实现着孤傲的人生理想。

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82岁写的绝笔《紫茄诗》行草长卷里,却有这样一句话:

10董其昌 《紫茄诗》

讲的是茄子开会结果的一生,“累垂贪结子,低亚巧藏身”。你看那三个字“贪结子”,写到连在一起,字字用力均匀,在笔触之间不是洒脱,是脱口而出,是万分感慨。

诗歌虽然讲的是写的是一个茄子的姿态,但是写到这里,一个“贪”,一个“巧”,这说的是茄子还是自己?

估计到了一把年纪,在艺术家、营销者之间,董其昌忽而有种“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的感慨吧。

拼尽全力去获得,然后回看一地鸡毛,这不就是人生。

PS:大家看完了千里见山图,记得展览里还默默放着一个董其昌。

< END >

当今书坛的浮躁,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追逐名利是书坛浮躁之源头。书法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让许多书法爱好者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身份头衔的得到与拥有,为许多书法家带来无尽的财富。于是乎,名和利就成为众多书法人追求的目标,要实现目标,书坛上就难免上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大戏——常规渠道和非常规手段齐用上,自吹和互吹蔚然成风。其结果是,书坛浮躁起来,静心做学问的人少了。

1_副本

赛事展览是书坛浮躁之催化剂。为了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举办赛事、展览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要看到赛事、展览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密集、频繁的赛事、展览正是助长书坛浮躁之风的隐形催化剂。当举办方(者)从中尝到“甜(钱)头”后,众多的书法人不论时机、水平成熟与否,就把精力放在筹办赛展上了。其结果是,书坛注重形式的东西多了,对书法人内在修养关注少了。

感到庆幸的是,书坛有许多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这些并努力呼吁改变此种现状。然而,当你细细揣读他们的文章时,心里又会凉拔起来:许多评论或是批评文章并非提出建议和对策,而是一味的“谩骂”。殊不知,这“谩骂”也是书坛浮躁之风的一种体现。无聊的谩骂如同泼妇骂街,什么主题也没有,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只是个人“发发牢骚,泄泄私愤”而已。

2_副本

如今书坛的发展、书法事业整体上可以说是欣欣向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忧愁和隐患。撇开别的不说,单说这人才的缺失就是个大问题。许多省份的书协主要负责人人选在行内无从物色,青年书家中抄诗抄文获奖者众而能诗能文者寡,还有那呼唤“大师”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这书法人才的缺失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书法领导人才的缺失和书法后续人才的缺失,这两者的缺失互为因果,紧密相连,循环制约。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造成书法人才的缺失呢?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正是前一时期书法后续人才的缺失,导致了当前书法领导人才的缺失。那为什么不培养呢?这一问问出了症结所在——原来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书法人才的培养不够。怎样培养?浮躁的土壤出不了大家,谩骂的土壤长不出人才。这需就要“换土”,换成“培养”的土壤:思想意识的统一,舆论导向的确立,苗子情况的摸底和监测,艺术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良风气的抵制和纠正……仅这“生态书法土壤”的打造,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很多很多。这书法人才的“培养”当然不是建立几个书法教育培训基地,以“兰亭”为名建几所书法连锁学校,在高校开设书法专业班,在主流媒体上以大版面刊登几幅大照片就能实现的……

书坛的浮躁招来了谩骂,谩骂却不是书坛所需要的。对于当今书坛而言,许多谩骂者同时也具有培养的平台和能力,若是培养人才的精力胜过无聊谩骂的精力,或者说是让谩骂的力量逐渐转化为培养的力量,那也许就能提前填补书法人才的缺失。

——  END  ——

徐渭和朱耷皆以“狂”出名。

徐渭的“狂”是两种不同内质的体现。一种是才子的狂,一种是疯子的狂。才子一般都会有些狂,如诗人李白,杜甫写过一首《近无李白消息》的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一个“杀”字令人不寒而栗,反衬了李白的才,也昭示了才子们因才而狂的悲剧命运。还有那个徐渭在《四声猿》里激赏、自比的“击鼓骂曹”的才子祢衡,史称他“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这和徐渭“恃才傲物,不拘礼法,愤世嫉俗,孤僻偏执”的性格多么相像。据说徐渭有才而屡试不中的因素之一,是他答卷时常恃才逞气的结果;他在胡府做幕僚时,也因不拘小节和傲视权贵的倨狂,而引起官场某些人的“畏而怨”。狂,是才气膨胀的结果,是成就感难以抑制的发泄。徐渭诗书画皆精,特别是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卓尔不群,写有《四声猿》剧本,令当时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激赏不已:“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演唱数通,安得生致文长,令自拔其舌。”但他的这些成就再高,在当时也只限于他所在的小圈子,博得几个知音欣赏而已。这只能让他聊得慰藉,根本不能平复他奔赴主流价值体系的激荡心情。徐渭不仅有抱负,而且抱负很大,他是要做济世安邦的栋梁之才的;在儒家的道统里,如他被喝彩的这些文艺才能,在中华文林里只能算株奇花异草而已。这怎能让他甘心?所以徐渭是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绘画等技艺上“积极修行”的,虽然他“最终”的价值还是体现在绘画上的开拓性,但成全他这番作为的,恰是他的这种天纵之才和特异个性。

1_副本

另一种狂,是他在胡宗宪案之后,害怕受牵连,精神极度紧张导致崩溃,采取斧击、穿钉、碎肾等手段自杀,“九死而九生”。这是一种狂疾,日后受刺激又多次复发,并因此误杀继妻,酿成更大的人生悲剧。这种狂与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是一种生理上的病态。这种病态反映在艺术中,也就不同一般。在这点上,他与后来的荷兰画家凡·高有相似之处。

朱耷的“狂”也分两种,一种是文人的狂,另一种是佯狂。狂,是文人的标志性特色之一;狂,也是文人自信的表现。自信,便是中国文人不乏抗争的勇气,也是中国文人在时代大环境中,能够保持精神独立的根本。所以历来有“宁为狂狷不为乡愿”之说。鲁迅对魏晋时期文人的狂狷,如嵇康阮籍等的行为,不仅持宽容的态度,甚至赞赏和欣赏,认为是一种“人”个性意识的发现。同样作为真性情的流露,朱耷的狂,一方面类同于魏晋文人的“返归自然”,另一方面却是不得已而为之。朱耷的现实遭际已不仅仅是徐渭似的仕途受挫,家破人亡,而是伴随自己的王朝覆灭的一切价值和权利的“粉碎虚空”;徐渭似的金刚怒目,愤世嫉俗已远远不能使他躲过生死浩劫。

面对政治黑暗、战争离乱、社会不公、生老病死,历史上的哲人有时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理性地直面惨淡的人生。如我们熟悉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代的庄子“鼓盆而歌”,妻子死了,不泣而歌。这在常人看来,似很荒唐,但在庄子看来,人总是要死的,死是回归自然。这是智者对悲痛沉重和死亡的超越方式。

魏晋乱世,这种故事很多,《世说新语》里有类似的故事: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王粲死了,很多人来吊唁。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被安葬完毕,魏文帝曹丕亲自到坟前祭奠。曹丕对墓前同来吊唁的人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于是,依次每人都学了一声驴叫,带头的却是皇帝。曹丕不愧是大文人,真本色,一反常情,顿现真性情。

这些“笑在嘴角,悲在心尖”,堪称“黑色幽默”的故事,在朱耷的现实人生里,不断上演。在西方“黑色幽默”又称“绞刑架下的幽默”,据说得名于一个死刑犯,他在临刑前仍看着绞架从容地说:“你这玩意儿结实吗?”面对惨痛人生,朱耷正是依凭老庄哲学精神的传承沾溉,使他能够以大智慧,一次次地化解困境,绝境,侥幸活命。较典型的有:

其一,在临川为清庭服务的文人胡亦堂的堂上,忽大笑,忽大哭。一日傍晚,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衣投入火中焚烧,独自走回南昌,于闹市手舞足蹈,癫态百出——朱耷出家,本是覆巢之下的无奈之举,为“觅一个自在场头”安心静修,他曾有诗云“栖隐新奉山,一切尘事冥”。可渐渐发现那里依然有各种纷争,随着师父的圆寂,内心的挣扎又激荡开来;对自我,对存在价值的追问,让他下决心还俗。由人间——世外——人间,如此戏剧般的轮转,现实毕竟不是舞台,谈何容易啊。只有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疯子,用这种方式朱耷遂“脱壳”“逃禅”。

其二,还俗后,对人不交一言,遇有人要说话,便以“哑”字示人——据说朱耷的父亲喑哑,而他本人却是“善诙谐,喜谈论,娓娓不倦,尝倾倒四座”的人。父不能言已是悲哀,为避祸(他的好友北兰寺主持澹雪,就因出言不慎,被官府杀害),自己善谈会论却要装聋作哑,这是何等悲哀,荒谬。

2

其三,有武人强逼他去府上画画,几日不让回,他便在大堂之上拉屎撒尿,弄得武人无可奈何,不得不放他走——这是秀才和兵的对峙,也是精玉和粗石的对垒。一个“金枝玉叶”要用这种方式方摆脱莽夫的纠缠,何等无奈悲哀。

其四,自号“驴”——56岁以后,朱耷如此称呼自己,有时在画上就签一“驴”。是自虐,自嘲,还是反讽?亦或是赤子之心的袒露?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儒家讲“内敛”,道家讲“超越”。可实际操作起来又是多么地艰难,这其实是人格、意志、信念和智慧的较量。

——  END  ——

1、悬针竖

范字:剋。最后一竖,笔锋逆入后,即中锋直下,出锋处渐提笔空收,使锋能尖锐、饱满、不漂浮。

1 

2、垂露竖

范字:神。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2

3、弧竖

范字:引。此竖极有情趣,两头尖,中间弯,似一钩新月,此竖中间要有力。

3

4、短竖

范字:伯。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也象一重点,使左旁点画虽少但是稳固。

4

5、露锋竖

范字:升。此竖起笔直入,露锋明显,象一根两头尖的竹针。

5

6、带钩竖

范字:声。草书用笔动荡极强,此竖出锋处向左钩出,使下部有上托之势。

6

7、并列竖

范字:川。数竖并列在起笔轻重、点画长短、细粗等方面变化,使之参差不齐,不会刻板。

7

8、右弯竖

范字:训。最后一笔应是直的,但将其写成右弯,既有直势,也有横势,使三竖不孤单。

8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