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2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3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4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 END >

在中国古代,文人们总认为“人品即艺品”。为了艺术,有洁癖的倪瓒拼死了也不当官,就算死也不要同流合污。

但是,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著名的反例:

赵孟頫(fǔ)

1

他的书法,让他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画,开创了全新画法,影响了像王蒙、齐白石之类的大师…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同流合污”,中国书法、绘画艺术恐怕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但是,他不仅过得苦逼,还一直背负着骂名,直到现在还争议不断。

那么,他究竟干了什么?

下面让我们请出许久不见的小鲜肉P子,重温下这个苦逼的艺术家。

这还得从元代说起。

当时,蒙古族人是老大,歪果仁是老二(当时叫做“色目人”),普通汉族人老三。曾经生活在南宋国土内的汉族人,叫做“南人”,最低等。

赵孟頫,就是一个“南人”。

确切的说,他不仅仅是南人,还是南人贵族,因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代后人,也就是“赵十一世”。

2赵匡胤

他这样的身份,要是在宋朝,是能当个大官的。

所以赵孟頫从小就被妈妈教导要用功读书,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惜,还没来得及考,赶上了宋朝灭亡,元朝把科举制取消了。

这下子,全国文人都不干了。

“老子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年《三年科举·五年模拟》,你说不考就不考了?

3

蒙古人想要汉族人乖乖听话,总得表达一下对于汉文化的尊重。元世祖忽必烈就想出个办法,搞几个汉族人在中央当官,让大家看看“我们还是很重视你们的嘛”。

于是就全国找那种学习又好,又有威望,最好还是贵族的那种人。

赵孟頫怎么看都最合适了。

4

忽必烈就派人去找了他好几次。

赵孟頫说“当我知道要在元朝做官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你不能让我做我就做……”

蒙古族人哪管那么多,咔擦一下把另一个拒绝当官的人杀了,几乎是用绑架的方式把赵孟頫抓起来,就这样当官了。

虽然后来蒙古皇帝对赵孟頫不错,官衔也很高。但毕竟是个“南人”,没有太多实权,周围的蒙古官员都爱欺负他。

关键是在那个很讲究气节的时代里,宋朝的贵族,家族都被蒙古灭了,还跑去侍奉蒙古佬,不仅会被骂,同行从心底就鄙视他。

5

你看这个赵孟頫,想好好学习,科举制取消了。想隐居吧,被绑去做官。做了个官吧,官场的蒙古人欺负他,汉族人还看不起他。

然而,自古苦逼出画家。

从此之后,赵孟頫越过越苦,没有人支持他,就这样自己苦着苦着,还真苦出了艺术造诣。

赵孟頫确实是才气逼人,只要和艺术有关的技能,可以说是样样精通。

赵宝宝心里苦,只好经常写写诗,画点画来抒发心情。赵孟頫的书法也很强。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成为“楷书四大家”。

微信图片_20171016162115《湖州妙严寺记》赵孟頫

因为赵孟頫为侍奉元朝君主,成为了他身上的大污点,把他身上所有的才华、艺术造诣一一掩盖了过去。

但是当一个国家被侵略了,以身殉国是可歌可泣。但是如果蒙古人杀进来了,汉族的文人咔咔咔全部自杀了,那汉文化还怎么继续下去?

那才是真正的亡国。

赵孟頫没有自杀,还成为了汉文化最好的继承者。他不仅自己通达古今、精通诗书画,还在宫里努力为汉族人争取利益,兴办儒学学堂,资助优秀的文人。

赵孟頫虽然活得像个污点,自己苦逼不说,走到哪就被黑到哪。但是他用忍辱负重的方式,顶住了骂名,把中国文化传承了下去…

墨池学院特邀 苏显双老师,以赵孟頫《妙严寺记》为例,一起学习,传承中国文化。

苏显双近影

苏显双(书法博士),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考级中心考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春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入选《书法》杂志2006“全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吉林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书法作品和论文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及书学讨论会,论文、专题介绍和书法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书法》等重要报刊,出版专著、教材、个人书法集及字帖二十余种。曾应邀赴俄罗斯、日本、韩国及朝鲜等国家进行书法交流活动。

楷书古人题跋,尺寸:180x48cm年代:2017

▶ 课程安排:

第一节 “赵体”的运笔方法
2017年10月18日 19:00
1.了解执笔运腕的原则,
2.运笔的发力技巧,
3.笔画的起收、转折动作及
4.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第二节 解析结构规律
2017年10月25日 19:00
1.从对称均衡、比例适当、穿插避就、参差错落、疏密得当、呼应自然等方面入手,获得赵字协调的整体美
2.字形的结构美与自然美的原则。
3.如何发挥字体的张力和表现力
4.临摹示范

第三节 创作训练
2017年11月01日 19:00
1.楷书创作的基本要求:清整、温润、闲雅、舒展
2.楷书作品的章法
3.楷书创作的步骤
4.创作示范

▶ 详情见海报上:

苏显双海报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  < END >  -

1

丰子恺的漫画,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情景,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与动人情趣,极富雅俗共赏、曲高和众的艺术魅力。其形式介于国画与漫画之间,风格简洁朴素,隐含着出世的超然之意和入世的眷眷之心,是那种让人感动的平凡,或是令人落泪的辛酸,表现出一种“诗意”与中国“文人情怀”。

自古茶与画渊源深远,这位漫画大师的书画中也在不意间流露着茶的闲适与趣味。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丰子恺画中的茶趣,在茶画与茶语中感悟这曼妙人生吧!

1、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2

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一诗。全诗如下: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中人一定是个富有闲情逸致的隐士。他独居在这山间小屋中,吟吟诗,喝喝茶,望望山景,多么幽雅!面前一座座的山,在他看来好似一个个人伸着头在看,看他坐在庵中吃苦茶。他有群山为伴,并不觉得寂寞。

2、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3

四口之家,不但随季节经历了寒冬与酷暑,还一起走过了人生的起伏。在这个柳条飘飞,鲜花盛开春季,在草庐前闲坐,沏一杯新茶,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生的大快事了。

3、小桌呼朋三面做,留将一面与梅花

4

三位好友,小院闲坐,大家品茗闲话,且留一个位置与小院盛开的梅花,着实雅事。

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如此雅趣,必是兴趣相投的好友,此情此景,于茶于酒都使得。

5、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6

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清朝巨超的《山居》一诗。全诗如下:

帘卷西风雨乍晴,闲凭小阁听流莺。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

如此之境,非茶莫属。

6、独树老夫家

7

茅庐一座,小院内一松,一兰,一壶,一杯,一老者,读书静坐,虽室陋,但也不觉陋矣。

7、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8

画中诗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下山歌》,全诗如下: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一株苍劲的古松树下,一轮秋月之下,一对夫妇悠悠然相对而坐,桌上一把茶壶,他们的孩子凭着曲折的回廊,一起欣赏着远山近水。在丰先生的茶画中,可见他的茶风澹泊,在茶里寓寄的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8、小灶灯前自煮茶

9

画中诗出自南宋大诗人、大词人陆游的《自法云归》,全诗如下: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
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坐在窗台前,将书置在一边,架起炉子,烧水煮茶。这个时候已经是悬灯夜半,加上手边的闲书,想来一不待客,二不邀友,只是兴之所至,茶知我心,从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脱身出来,深夜无人,与茶为伴,此时茶是说话人,也是知己,人与茶再无秘密,茶水经过冲泡,一出茶香,主人的风雅也就呼之欲出。

9、春风来似未曾来

10

画中诗来自张在的《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全诗如下: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春天来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充满一派生机盎然、繁花似锦的景象。携一生挚友,老柏树下品茗赏景,世间万物都随这大好春光,滋芽疯长,而喝茶人,此时也应是心淡如水,如这松柏一般对周遭的迎合视而不见,不以姿色取悦世俗。

10、好鸟枝头亦朋友

11

画中诗来自宋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之一,全诗如下: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喝茶,此乃人生之乐事也!

11、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2

窗外新月如钩,室内茶杯几只,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人走了茶香和余温久久袅绕、依稀尚存。就在刚才,主人与客相谈甚欢,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明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人散后,竟还是会有几分落寞与怅然。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想明白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唏嘘的。君子之交淡若水,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 END >

我国法书审美,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元尚意。如今在故宫武英殿陈列的唐欧阳询《卜商帖》,便是法度工和的法书名 品。此帖展开一尺有余,用纸洁白光素,所着墨迹光亮润透,文中书: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 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细查其中意思,方知是孔子与其弟子卜商(字子夏)的一段对话,极富韵律与哲理。

1

欧阳询,子信本,其生卒年代横跨隋唐之际,至初唐时更与虞世南并称“二杰”。欧阳询楷书八法皆通,尤其以其字体严谨、笔力险峻而著称。他的存世墨迹仅有四 件,分别是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丘尼梦奠帖》和《楷书千字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这四件法书作品中,以《丘尼梦奠帖》最 为典型,此次展览的《卜商帖》与故宫所藏另一件《张翰帖》则被鉴定为唐人双钩廓填本。

2

此作虽为唐人双钩廓填本,但所含“欧体”笔意 甚是明显,点画首尾强化方折,在“二王”书法体系中又参考碑学精神,以笔作刀,圆畅方挺。楷书特质与淋漓行气相得益彰,使得作品在笔画结体上尤其舒朗。再 细查帖中所用双钩技法,确与唐人影拓笔路相似,笔画较《丘尼梦奠帖》宽广肥厚,转角方折处也圆润可爱。总的来说,这也许是一件较为温婉的欧阳询书风的作品。

欧阳询的书作,历来被世人作为珍藏:《卜商帖》曾被宋代徽宗皇帝所珍藏,并入宣和御府,而后又在清代被收入内府珍藏,并编入 《法书大观》册中。它与《王献之东山帖》、《欧阳询张翰帖》、《颜真卿湖州帖》、《柳公权蒙诏帖》、《苏轼新岁展庆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米芾提 刑殿院帖》等佳作共合一册,作为晋唐宋元法书中的至宝递藏流传。

《卜商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在宋《宣和书谱》、周密《云烟过眼录》,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中均有著录。《快雪堂帖》摹刻。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卜商帖》又称《卜商读书帖》,前隔水有宋徽宗手书“唐欧阳询书”签,钤双龙、“宣和”连珠印。帖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的手笔。

此贴原文如下:“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

意思就是:孔子的弟子卜商读完书,去拜见孔子。孔子问他,你对书有什么看法?卜商回答说:书上论事情,明亮的好像是太阳和月亮,有条理的好像是参星和辰星,我从您那里学到的知识,已经牢记在心,不敢忘记。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

《卜商帖》用墨浓重,行气淹贯,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正如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欧阳询曾书古人逸传数篇,汇为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渐散失,《卜商帖》为其中一篇,除此之外,还有《梦奠帖》、《张翰帖》。《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仅存此三。《梦奠帖》、《张翰帖》出于己意,与楷书一脉相承,但又多右军遗韵,惟《卜商帖》独具一格

在《卜商帖》中,“离”字,尤其是第二个“离”字,很似王羲之《丧乱帖》中的“离”字,个别字也略有《频有哀祸帖》的意思,可知这时欧阳询已在有意识地学习右军书法。此帖没有书写年月,但有研究者以为是欧阳询晚年所书。从此帖北朝笔法及模拟右军结体来看,不大像是欧阳询晚年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作品,但结体修长这一点倒与《千字文》一致。然而此帖的精彩是不容怀疑的,如第一行第四字“书”的几个横画轻重粗细及笔势无一雷同;第三行第五字“如”、第四行第三字“参”宇的笔法、笔势变化多端而又脉络清晰;

而“于”、“夫”等字则是欧阳询自己的面目。

整体来看,此帖前三行,尤其前两行多楷意,下笔斩钉截铁,锋芒外露。写到后来,略有松弛,行书意味增多,晋人及自己面目也开始流霹出来。细审此帖,疑其所用毛笔为短颖硬毫,即所谓“枣心笔”者。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名声很大,所遗书迹尚多,临习者众,又著有《付善奴传授诀》、《用笔法》及《三十六法八诀》,是一位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书法家。

3

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

4

问囗,何为於书。商曰,书之

5

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

6

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

7

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

8

也。

< END >

1_副本

唐 怀素《小草千字文》简介:

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2_副本

3_副本

4_副本

5_副本

6_副本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12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17_副本

18_副本

19_副本

20_副本

21_副本

22_副本

 

< END >

1_副本

徐操 (1898—1961) 字燕孙。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曾受教于画家俞明(涤烦),画艺娴熟,至30年代成为北京画坛人物画祭酒。

2_副本

徐燕孙自幼学习诗词歌赋、经书古文、绘画,毕业后徐燕孙拜清末首席宫廷画家管念慈为师,又从学于海派画家俞涤凡,攻人物,临学宋元名画,深得宋元名画真髓。他的画常取材于历史人物、史籍典故,通过突出内心境界,表现人物性格。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他的工笔人物和写意人物都有很高的造诣。

 

3_副本

他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传统派人物画家。它的人物画构图繁而不杂、简而有当,运笔“工者如春蚕吐丝,写意如风卷层浪”,尤能于遒劲洒脱一气呵成中极尽阴阳虚实流丽顿挫之变化,设色亦妍雅亮丽。

4_副本

徐燕孙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健康发展。

5_副本

1935年张大千来北京,与徐燕孙互不服气,于非闇推波助浪,闹了一场笔墨官司。

徐操弟子甚多,有吴光宇、刘凌沧、黄均、王叔晖等。解放后,一度从事连环画创作,后任北京画院副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4年后病逝。

 

6_副本

徐燕孙擅画人物故事、古装仕女,工笔、写意、白描、重彩,样样精能。尝见其两类画,一类表情夸张,填色浓重,趣味近俗;一类多白描或施淡色,趣味近雅。晚年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展示了共驾驭群像和在场面的能力。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12_副本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 END >

1

日本年轻人书法学习普及度极高

在日本工作的王先生,女儿进小学时,看到学校要他准备一套毛笔、墨盒,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女儿进小学后,经常拿回一卷“和纸”,开始学着描字。中国描的是红字,日本却是用白纸压在黑字上描,下面的也不是纸,而是塑料。“和纸”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到日本以后,被改了名字。

看着女儿一横一竖地用拿铅笔的方式描红,王先生也想教教她真正的握笔方法,但又停了下来。日本就这么用笔,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是日本文化之源,书法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书法艺术,不论从人数、规模、普及程度、装裱质量等,都已超过了书法的母国——中国。西岛慎一先生是专门出版书法类书籍的二玄社原总编。说起中国的青年人字写得潦草,对书法的兴趣不如日本青年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主要是文化断代了,重拾不易。另一个原因是电脑的普及,谁还拿着毛笔写字呀?

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

在采访日本《墨》月刊主编酒井明先生时,《环球时报》记者得知,关于日本的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一般认为有两三千万,也就是说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而中国要赶上这个比例,要三亿书法爱好者,可能吗?在日本,称得起书法家,能举办个展、出作品集的人,全日本大约有100万之多。在经销文房四宝的东京银座“鸠居堂”三四层画廊,一年到头,天天有书法家的个展。

2

书法的极大普及,与日本人重视书法教育关系密切。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不难发现,普通日本人,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汉字都写得很漂亮。而且每年元旦,日本的男女老少要到寺院和神社写毛笔字。一群群的香客挥毫写字,然后合掌称诵,念念有词,最终供奉到殿堂上,才算了却一年开头的心愿。

3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了学校的书法基础教育,日本遍布各地的书法教室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法教室都由各个书法团体主办。笔者曾为妍墨书道会策划过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的“中日友好书法展”,会长中井畊月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教授书法。教室从一个发展到十几个,弟子的弟子都已开办教室,弟子少说有几千人。

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书法?

书法家岗安先生说:“与中国一样,日本是一个汉字大国,有着书写汉字的悠久传统。你看大街上大小商店的匾额、车站站牌、街道名、报刊书籍、日本人的姓名,处处离不开汉字。办什么手续,都要签字。当然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学书法的人数有所下降。”

4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凡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

即便是这样,日本依旧保持和继承着书法传统。王先生自从女儿上学开始学习书法后,渐渐关心起日本人的书法习惯来。他发现凡是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比如他年初接到的贺年片中,很多是印刷精美的工业产品,但发信人没有忘记用毛笔非常工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电视上大臣们签署国家文书时,很多人也是用的毛笔。能用毛笔签字,这在日本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

5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般企业每年新职员进公司时,公司里有很隆重的欢迎仪式。新职员代表上台表决心时,会从西服内兜中掏出一份文稿。这份讲稿是用毛笔正楷竖着书写的,而总裁的答辞也同样是用毛笔竖着写的。用王先生的审美眼光来看,那真算不上有多好,但非常工整、郑重。

< END >

1




沈德符(1578-1642)

《万历野获编》有云:“嘉靖(1522-1566在位)末年,海内晏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明代中叶以后,宫廷贵族乃至文人士大夫颇流行于园林聚会,透过书画器物之品鉴,营造出“闲雅好古”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士人雅集活动的闲情逸致与审美品味,蔚成庶民大众所向往仿效之优雅典范。此组十八学士图呈现当时社会物质文化极度的精致化、艺术化,可谓晚明人“清玩赏鉴”美学之最佳写照。

微信图片_20170830095054

画家为雅集盛事铺陈苑囿景致,挺拔高大,松、柳、梧、槐掩映,汉白石、斑竹栏杆曲护;文士悠闲从事着燃香、奕棋、展书、观画等赏玩活动。全画工笔重彩,人物面貌端严,姿态各具,尊卑主次分明,衣纹采用细劲流畅的“钉头鼠尾”描。庭园内湖石盆景纵横错陈,几榻、桌案、墩椅、画屏、雕漆、瓷铜、文房等日常用物摆设,皆以工整写实技法绘出,显现典型明代宫廷院画风格。从画中器具样式,推断其创作年代应在明代中、晚期。

2

3△倚圈靠背

4△瘿木

苍松挺立,高大湖石峙立于须弥座花台,红、白、粉紫牡丹栽植于石隙中,珍花奇石争奇斗艳。画中文人端坐,预备听琴会友,案头列炉焚香,青烟袅袅而上,呈翘足鹤型,与背景长松搭配,具有“松龄鹤寿”画意。童仆或抱琴于前,或执羽扇立于旁,或捧盒或瀹茗。后方摆置剔犀漆盒、品茗瓷碗及珊瑚树盆玩。藉由器具铺陈摆设,彰显出文人雅士闲居生活的高雅格调。

5△须弥座花台

6△翘足鹤型

画中人物围坐于“四面平”黑漆桌案,案面镶有瘿木,花纹奇丽。正中人物端坐于榻,上置倚圈靠背,扶手尽端向外翻卷。右侧一人持扇坐于玫瑰椅,椅子的扶手与搭脑等高,前方延伸踏足与座面同宽,样式轻巧美观。另有“剔犀”方凳与腰鼓型瓷墩,前者通体雕饰如意云头与回纹,后者腹壁饰海棠式开光及鼓钉纹,所绘家具形制皆为明代中、晚期风格。

7△湖石

8△摆置剔犀漆盒、品茗瓷碗及珊瑚树盆玩

9

10

园苑柳枝迎风摇曳,绿蕉丹榴,以奇古石笋点缀,前有棕榈、菖蒲、含羞草栽以佳器,置诸于庭中。士人围坐于“剔犀”漆榻及瓷墩上,二对奕,二旁观,表情凝神专注;数名侍僮分执如意、团扇随侍在侧。正中摆放八扇折屏,陈设室外可挡风凭依。屏心绘有仿米家山水,云漫山腰,丛树朦胧,茅舍隐现。屏后汉白玉石栏杆,栏板雕饰张口吐舌身边缀以云朵的游龙,方形覆莲式柱头,均为明代官式石工作法。

前方带基座石桌满置多样茶酒器皿,盆内盛有冰镇桃果。童仆手捧白瓷执壶、茶瓯、黑漆托子,正欲注茶入碗。大型杏叶式执壶与白碗,胎质洁白莹润,为典型明代嘉靖(1522-1566)以后形制,其他嵌宝石金托、爵、执壶亦是。画中器物用品精心陈设,呈现明代贵冑文士考究的生活赏玩。

 

11△棕榈

12△团扇

13△石笋

14△汉白玉石栏杆

15△菖蒲

16△含羞草

17△冰镇桃果

18△八扇折屏

19

庭园内梧桐高耸笔直,斑竹栏杆曲绕。文士博学好古,以文会友,一人半跏趺坐于榻上,执笔构思,一人手执书卷,俯首旁观。余者分坐于曲搭脑灯挂椅、湘妃竹椅及瓷墩上,展书阅读;另有童仆手捧书函、卷册,侍立于左右。画中可看到装帧讲究之线装书、函套及书页版式。

画面中央摆设“插屏式”山水画屏,底部为抱鼓墩座,前置大榻。另有面心嵌大理石漆桌,屏风后面有花腿高束腰方桌,桌子轮廓皆为“壸门”式,腿足间饰突出云翅纹。斑竹椅形制讲究,前有延伸脚踏连接,此类竹制家具奇巧雅致,深受文士喜爱。前景另有石案,纹理仿如斑竹,上置松树盆景,旁列盆养石菖蒲。选用仿古铜器造型之钧窑花盆,绿、蓝釉颜色典雅古朴,更增添庭中雅趣。

20△抱鼓墩座

21△线装书、函套

22△斑竹栏杆

23△壸门式

24△插屏式山水画屏

25

26

青槐树荫下,翠竹与文石同植于须弥座花坛。花园中石栏上部为覆莲柱头,栏杆寻柱下雕有净瓶与如意云纹,为典型官式作法,多用于皇家园林之中。文士右手执麈尾,左腕搁于腿上,桌前摆置卷帙,两目凝神观画,口中若有所言。其他一盥手回眸,一袒衣立于后,另一背对观者手持团扇。童仆五名奉画轴及盥具,一以叉竿悬挑画障。画中“边角”山水以斧劈皴与水墨刷染,树叶用笔疾速,与明人仿南宋马远作品构图笔法相似。

画中家具器物勾勒仔细,束腰托泥式案桌,内翻马蹄足下踩圆珠,腿子中部突出云纹翅,造型装饰十分别致。桌面嵌石纹理天然生动,为家具增添画意。另有带脚踏玫瑰椅,以纤细圆材构成,造型简练美观,为文人雅士喜好之坐具。依家具设计式样来看,均属明式风格。

27△净瓶与如意云纹

28△画轴

29△盥具

30△覆莲柱头

31△叉竿悬挑画障

32△嵌石纹理

< END >

 

1

作品鉴赏:

本幅为张群夫人马育英而作,与2011春季中国嘉德Lot1193号《佛头青》合为双璧,亦征集自同一来源。牡丹是一种耐寒的花木,盛开于三月暮春之际;其花容端妍,色泽绚丽浓艳,花大甚至有长达一尺者。因此牡丹以华贵著称,唐代更誉为国花,世人尊为花中之王。大千画工笔牡丹,最喜欢作“照殿红”、“泼墨紫”、“佛头青”三种,皆浓艳重彩,令人惊赏留恋不已。

2

这幅“泼墨紫”先以淡墨细笔勾出轮廓,花瓣先用花青打底,再用洋红敷染多次,并用深洋红留出水线,最后加勾泥金醒出精神。枝叶则先以赭石打底,再上石绿,多次勾染之余,不但画出紫色牡丹艳丽神秘的高彩度特质,更使花瓣有浮凸出画面的立体感,表现出枝叶的转折向背,以及牡丹生长的自然意态。此幅与另作“佛头青”是一对,画作框缘以花卉图绘作边饰,显然是受到敦煌藻饰图案的影响。大千画花卉向来以荷花知名,其实他各种花卉无不擅长,除了画写意没骨花卉的水准是一流外,工笔牡丹更为一绝。

题识:不数姚家与魏家,却从仙府驻仙车。金城四月春如海,泼墨争看第一花。皋兰雷坛道观牡丹百数十丛,率多名种。泼墨紫推为第一。晚春初夏,万萼婆娑,萦倚争发。初日微烘,露华末坠。浓姿半軃,宝马香车,士女如云。惊赏留恋,抵暮不去。辛巳、癸未两过彼都,恭逢其盛。追忆昔游,作图寄意。甲申十二月,大千张爰。张目寒题签:大千居士写泼墨紫。目寒署。

3

4

5

 

作品资料
张大千(1899-1983) 泼墨紫
【估价】单位RMB12,000,000 — 18,000,000
【成交价】单位RMB33,925,000
尺寸:76.5×54 cm.约3.8平尺
年代:甲申(1944年)作
作者:张大千(1899-1983)
日期:2011-11-13
材质:设色金笺
装裱:镜心
钤印:张爰、张大千、大风
著录:
1.《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第93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83年。
2.《泼彩敦煌—张大千的艺术与生活》第65页图版27,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 END >

1_副本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 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 书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

2

1、笔的运,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

2、是“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

3、是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

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後” 不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要使书法出“味道”, 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

3

字所精良应在书中法度;书之妙趣当于字外功夫。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书法要有“味”, 还必须有字外功夫,即:

一、是要有文化素养

书法是系统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我曾在《书法与人生》一书中就论述过有关知识,如“书法对立统一说”、“ 书法心理学浅析”、“ 书法系统浅论”, 书法与气功、书法与音乐、书法与人生等等。故此要借鉴古法,借鉴自然,借鉴姊妹艺术,掌握书法技理,以我性情,我书我书,书出“书味”。

4_副本

二、要有学识修养

古今书法家尚来重视字外功夫,宋·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亦然,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因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所以,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的。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凡是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书味” 。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也好,近代的吴昌硕、于佑任也好,当代的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也好,都是学识深厚,修养颇高,独树一帜的大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三、是要有艺术素养

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不是读了一两本“美学”就可以学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艺术素养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5

四、是要有品德素养

首先,善是美的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 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切切相关的。毛泽东的字,处处锋芒毕露,表现出他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品性。周恩来的字,处处藏锋不露,与他的清风明月、真诚忠义的高贵品性一脉相承。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风毅雄特的颜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崇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胡长清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品。”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 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 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 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6

总之,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只能有“书味”, 不可有“洋味”;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可有“臭味”。 只有具备了字内和字外两种硬功夫,才能使书法真正有“书味”、“ 雅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