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书审美,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元尚意。如今在故宫武英殿陈列的唐欧阳询《卜商帖》,便是法度工和的法书名 品。此帖展开一尺有余,用纸洁白光素,所着墨迹光亮润透,文中书: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 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细查其中意思,方知是孔子与其弟子卜商(字子夏)的一段对话,极富韵律与哲理。
欧阳询,子信本,其生卒年代横跨隋唐之际,至初唐时更与虞世南并称“二杰”。欧阳询楷书八法皆通,尤其以其字体严谨、笔力险峻而著称。他的存世墨迹仅有四 件,分别是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丘尼梦奠帖》和《楷书千字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这四件法书作品中,以《丘尼梦奠帖》最 为典型,此次展览的《卜商帖》与故宫所藏另一件《张翰帖》则被鉴定为唐人双钩廓填本。
此作虽为唐人双钩廓填本,但所含“欧体”笔意 甚是明显,点画首尾强化方折,在“二王”书法体系中又参考碑学精神,以笔作刀,圆畅方挺。楷书特质与淋漓行气相得益彰,使得作品在笔画结体上尤其舒朗。再 细查帖中所用双钩技法,确与唐人影拓笔路相似,笔画较《丘尼梦奠帖》宽广肥厚,转角方折处也圆润可爱。总的来说,这也许是一件较为温婉的欧阳询书风的作品。
欧阳询的书作,历来被世人作为珍藏:《卜商帖》曾被宋代徽宗皇帝所珍藏,并入宣和御府,而后又在清代被收入内府珍藏,并编入 《法书大观》册中。它与《王献之东山帖》、《欧阳询张翰帖》、《颜真卿湖州帖》、《柳公权蒙诏帖》、《苏轼新岁展庆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米芾提 刑殿院帖》等佳作共合一册,作为晋唐宋元法书中的至宝递藏流传。
《卜商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在宋《宣和书谱》、周密《云烟过眼录》,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中均有著录。《快雪堂帖》摹刻。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卜商帖》又称《卜商读书帖》,前隔水有宋徽宗手书“唐欧阳询书”签,钤双龙、“宣和”连珠印。帖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的手笔。
此贴原文如下:“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
意思就是:孔子的弟子卜商读完书,去拜见孔子。孔子问他,你对书有什么看法?卜商回答说:书上论事情,明亮的好像是太阳和月亮,有条理的好像是参星和辰星,我从您那里学到的知识,已经牢记在心,不敢忘记。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
《卜商帖》用墨浓重,行气淹贯,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正如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欧阳询曾书古人逸传数篇,汇为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渐散失,《卜商帖》为其中一篇,除此之外,还有《梦奠帖》、《张翰帖》。《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仅存此三。《梦奠帖》、《张翰帖》出于己意,与楷书一脉相承,但又多右军遗韵,惟《卜商帖》独具一格
在《卜商帖》中,“离”字,尤其是第二个“离”字,很似王羲之《丧乱帖》中的“离”字,个别字也略有《频有哀祸帖》的意思,可知这时欧阳询已在有意识地学习右军书法。此帖没有书写年月,但有研究者以为是欧阳询晚年所书。从此帖北朝笔法及模拟右军结体来看,不大像是欧阳询晚年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作品,但结体修长这一点倒与《千字文》一致。然而此帖的精彩是不容怀疑的,如第一行第四字“书”的几个横画轻重粗细及笔势无一雷同;第三行第五字“如”、第四行第三字“参”宇的笔法、笔势变化多端而又脉络清晰;
而“于”、“夫”等字则是欧阳询自己的面目。
整体来看,此帖前三行,尤其前两行多楷意,下笔斩钉截铁,锋芒外露。写到后来,略有松弛,行书意味增多,晋人及自己面目也开始流霹出来。细审此帖,疑其所用毛笔为短颖硬毫,即所谓“枣心笔”者。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名声很大,所遗书迹尚多,临习者众,又著有《付善奴传授诀》、《用笔法》及《三十六法八诀》,是一位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书法家。
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
问囗,何为於书。商曰,书之
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
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
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
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