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字体间架结构的基本功怎样

写毛笔字,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写不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字意,从而影响到书法的审美价值。一个字的间架搭好,这个字的字体也就确定了。

“真、草、隶、篆”,不同字体有不同的间架结构。每个书法家在字体上求变,首先是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李斯在史籀大篆字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创造了小篆字体的间架结构;程邈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而成隶书。王羲之也是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而大成楷书、行书、草书。他书写的字体间架结构就非常美。后世的大多书法家都在他的间架结构上求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个用毛笔写字的人,连字最基本的间架结构都写不好,那他就成不了书法家。

“真、草、隶、篆”,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行笔的法则。行笔法则变了,字体也跟着有所变化,也许新的、更好的、具有审美性的字体就产生了。

640.webp

第二,看笔法是否丰富完整、笔力是否有神有韵

我们赏析一幅书法的好坏一定要从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去看,看起笔是否有力,行笔用力是否均匀流畅,在写点、横、折、竖、勾、撇、捺、提等笔划时,是否符合这种字体的行笔法则,这些行笔法则都是前辈大书法家千锤百炼出来的。每个大书法家在行笔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写的每一笔划都有功力,都有审美价值。

书法家在行笔上没有功力、没有审美价值的笔划叫“败笔”。所以书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笔法则为学习基础,练好书法行笔中每一笔的基本功。

640.webp-(1)

第三,看章法是否完整、美观

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除了点画精到,结构优美之外,还要注重其章法的完整与美观。

章法就是指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全盘的安排,又称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幅作品的艺术要求,不仅需要把每个单字写好,而且应当把众多的字组成完整的章。无论字与字间、行与行间,以至天头地脚、题款用印,都须作一番总体设计,合理布局。作品内容怎样排列、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组成部分。

640.webp-(2)

第四,书法中是否有文学的内涵

好的书法作品不但每个字都体现着该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赤壁赋》也是这样。这些书法作品被称为“文人字”。

第五,书法作品是否给人以联想

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时常评曰:“这是文人字”、“这是书家字”、“这是匠人字”。这是由于写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读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书法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读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就像读田园诗,会勾起对田园的联想。读林散之、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也都会给人以诗词的联想。

640.webp-(3)

第六,书法作品中是否内涵音乐的韵律
好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都有音乐的韵律,你读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就仿佛感到世界上最雄壮的交响乐在奏鸣。
第七,书法中是否内涵着画的意境

“字画本一体”,字乃抽象的画,好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着画的意境。

第八,书法中内涵的势态
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这些统统和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颜真卿的字厚重,文征明的字格调高雅。毛泽东书法大气磅礴,这是由大政治家的气魄所决定的。总之,书法作品所涵盖的丰富语言,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书法家人格的写照。
                      ——END——

 

一、章法问题要通过读帖去领悟,应顺着笔势仔细读。看看古人是怎样趁势处理各种偶然出现的情况。章法问题说到底,我认为还是一个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二、关于书法形神:神必须依附于形才得以表现。形神兼备,形似当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随着笔法的熟练,书写时加快了速度,正如一个精神健旺的人,他的动作是富有生气的,那么神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640.webp

三、关于执笔:日本人大概有一种好的传统,即外来文化的精华皆保持原汁原味,历久不变.他们的茶道,即是我国唐代的饮法.把茶叶磨碎,现在全国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还保留这种喝法了,但陆羽《茶经》和蔡襄《茶录》都是教人这么做的.黄山谷《满庭芳·咏茶词》有一句为“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即是很形象的描述。执笔也是如此,像铅笔执法,其实也是我国古法,即所谓“拨镫法”。当然,每个人执笔大多不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执笔无定法,要使虚与宽”而已。

四、关于临摹:临摹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孙过庭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箴言,要做到,只不过是初上手必须慢而准而已。很多人长期临不准,我提倡一比一临写,可能有些效果!

640.webp-(1)

五、米芾“方圆庵记”确有大王意味,但他在此前风格已基本确立,其形成当受欧阳询沈传师褚遂良等家影响,而此基调基本上贯彻始终。大王对于小王而言,予米的作用似乎并非主要的.因此“若无圣教打底”云云是未必然的。另外“;兰亭”因是唐人半临半摹,故与几本响拓的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觉得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为好的原因。

六、关于用笔:点画越长,越需要有变化,否则便失于单调。长横如此,其他亦然.按提按并使之波动,是常用的笔法。

640.webp-(2)

七、关于学米芾避俗:越易上手越易俗。我看学赵(赵孟頫)比学米更易俗。何故?因为赵平易近人,学者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貌合神离也就难免,乾隆即是如此。这种俗应归入平庸一类,尽管它还不是完全不堪入目。而浅层次的学米,弊端或许更多。米字个性强烈,点画跳荡,字势欹侧,而且带有一些特殊标记。初学者一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果盲目拼装,虽能一目而知出于米,但其俗恐怕只可说是恶俗得俗不可耐了。这两种表现不同,其俗一也,都是“且学一家忘一家”其实是不可能的。学什么就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先入为主尤其重要。红袖说得好。后博就是博采各家之长,但须防止乱采,风格离得太远的不能嫁接。有的书家就这样给毁了。

浅尝辄止所致。那麽如何医俗也就不言而喻。但必须强调读书知礼的重要性,因为书法毕竟不僅僅是技法层面的事情。

640.webp-(3)

八、关于用墨: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

九、关于“刷字”:所谓“刷”,我的理解就是“沉着痛快”四字历来象米芾这样对毛笔控制到无不如志的书家恐无三数人,这是他学褚最久得到的好处。他无一笔不悬手,应出于心解。用这高标准严格训练,才谈得上无往不利。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既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之境,隔阂被打破,那么感情的抒发就毫无罣碍了。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感是其标志。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落实到具体,则是直笔当快。因为无非提按而已,比较简单。而曲线由于有方向的改变,因此必须稍慢,尤其是有所应接的曲笔,如长撇和钩等,均须特别留意。

640.webp-(4)十、关于“创新”:我们不但切忌禁止尝试和探索,反应鼓励创造。别人愿意玩玩新花样,亦无可厚非。而有些天分很好的年轻人确实写得不错,我向他们致敬。要相信历史的公正,好的总会流传下去,汇成传统。

——END——

启功先生说:“练书法不像造房子,不是非得打基础。我们在习楷的同时,也可穿插一些行草,这样对写好楷书,理解楷字中笔画之间的关系作用更大。”

咋眼一看,感觉这不像启功先生讲的话,是不是被人利用或篡改了?后来查实,还真是启功先生本人观点,出自《启功书法讲座-美篇》。

640.webp

按我们的固有意识来看,写书法要先打基础才对吧?但是启功先生作为一个大书法家、文化学者,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颠覆常规的观点呢?那好,既然是当代书法名家,还是我们尊敬的老前辈,我们就顺着先生观点,继续听听看老先生想表达的意思。

640.webp (1)启功继续说:“写楷书要行化,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个观点,后来被很多书家得到实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活,避免了把楷书写成一笔一画毫不相关联的“死”楷。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代很多人把楷书写死,导致了笔笔板滞、字字雷同、媚俗之境地。

640.webp (2)

我们再小结下:

启功先生开头所谓的“学书法不是非得打基础”可以这样认为:不能单纯的依赖楷书为基础,可以兼着学习行草书,这样能形成动静互补,避免因单纯的痴迷楷书而把字写僵、写平、写俗,照此看来,确有一番道理。

——END——

 

640.webp

王羲之行书《奉橘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

《奉橘帖》书体为行书,奉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短信。字体大小有丰富变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诗人韦应物《答郑骑曹求橘诗》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640.webp (1)——END——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中华诗词大会》等栏目火遍大江南北,而实际上《中华诗词大会》也只不过是《中华诗词背诵大会》而已,其并不涉及创作。

为了充分满足墨池学员对诗词楹联等国学知识的热切需求,墨池学院特邀杨嘉伟老师首开诗词楹联课,让大家能够系统了解诗词楹联的基础知识,以便在日常运用中做到信达雅的水平。

 导师介绍 

2017082202534579577

杨嘉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兼隶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军书法创作班成员、江苏省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连云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解放军优秀人才奖获得者。曾荣立三等功。国家人社部评定的首批一级书法家。

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硬笔书协展赛,并均有获奖。真、草、隶、篆均曾参加全国大展。《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手机报》《书法家》《中国书画报》《中国钢笔书法》《中国楹联报》《青少年书法报》《东海民兵》《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市电视台》等传媒曾专题、专版报道杨嘉伟艺术。

此次诗词楹联课程一上线即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来报名,目前,累计听课人数已突破千人,且在持续增长中,墨池学员对诗词楹联的学习热情超出了杨嘉伟老师和墨池学院的预期。

杨老师此次诗词楹联课程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许多学员通过听取杨嘉伟老师细致深入的讲解,找到了诗词楹联创作的窍门,顺利完成了杨嘉伟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欣赏一下由杨嘉伟老师选出的十首学员创作的诗。

揮毫潑墨無眠意,
懷舊傷秋有怨聲。
入夜楊師教韵律,
凌晨弟子論詩情。
玉 作业

稷黍耕夫意,
雉拙出自然。
胸中无险隘,
泛海度余年。
慢生活 作业

细雨微风至,
先贤入梦来;
挥毫抒逸事,
泼墨写情怀。
少小多浮世,
庭阶野草埋;
昔人忽隐去,
白首踏尘埃。
慢生活 作业

冷雨秋风夜半寒,
孤灯独影伴书眠;
野菊没入山径去,
鸿雁南飞云迹间。
尝作古诗常不力,
苦研笔法解难全;
只身北上得师授,
偶有虚名现艺坛。
心画斋刘红卫 作业

相见时难别亦难,
秋思沥沥夜阑珊。
卧阶拾盏无酌续,
倒箧倾箱有恨填。
作伴千年唯汉月,
分别万里犹秦关。
月斜人静深闺处,
青鸟谁家喜转盘。
恕庵光业 作业

遇见桦墅村
白墙青瓦云天碧,
翠柳绿波桃影鲜。
曲巷九弯寻幻境,
古村一座落凡间。
小丑鱼 作业

游婺源篁岭梯田花海
绿水青山百里延,
白墙黛瓦比邻连。
梯田跃上雲深处,
山顶菜花笑杜鵑。
崇学 作业

溪柳
翠玉浓装款款摇,
曼划溪水半遮桥。
春风欲绿江南岸,
先把消息挂柳条。
崇学 作业

七律有感墨池学院
近日悠闲无事干,
墨池恰好办学院。
诗书画印手足友,
竹菊梅兰君子缘。
咸集导师疏惑朗,
成蹊桃李美名言。
绵延文脉国之根,
薪火相传偿夙愿。

秋日有怀
天寒欲雨风侵楼,
乱飐芭蕉敌素秋。
书案古诗浮影去,
笔锋新墨诉还休。
盘桓停落年十载,
执古索求月一钩。
美梦南柯北斗远,
半觞痴笑腹中流。
右军脚下砾石 作业

宝髻松挽淡妆就,
贝齿微张娇媚添。
莫道人间无有见,
瞳蒙失路采花仙。
恕庵光业 作业

另外,杨嘉伟老师特意从学员的作业中选取了十件对联,通过书法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出来,楹联竟能与书法艺术结合得如此相得益彰,一起随小编来欣赏吧。

罄音袅袅人心静,
庭树深深花影稀。
简之作业

44620742243052246

忆年少学书,失法迷岐路。
看今朝作对,逢师步正途。
凯文作业

70312719920306647

钱仅八十投资少,
课虽三节收获多。
董晋军作业


161099255212783732

自学数载难得法;
师点三天易有方。
亦宏作业


344531479449583614

残纸断碑遗古法,
片言只字获真经。
雅墨教育书法姜作业

445165230008027480

墨池听课推敲诗词联句,
简案观书品鉴碑帖文章。
董晋军作业

714343374597134223

情诗幽怨难抒相思苦,
妙曲浅吟偶遇有缘人。
星星作业

720741039423832963

赴南博画法青藤雪简,
奔陋室书宗晋帖魏碑。
悠然作业

810534516628051607

刮骨疗伤从严治党一心顺民意,
破局开路精准脱贫万众奔小康。
念兹在兹

234034659957164741

学视频临书创作,
看微信撰对写诗。

451642446357603158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学员都和小编一样跃跃欲试,想要报名杨嘉伟老师的诗词楹联课程,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观看课程回放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墨池公众号学习本次课程

2017100909100311446

另外,杨嘉伟老师的新课程——颜楷下手最佳处,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已经在墨池上线,对颜真卿楷书感兴趣的学员千万不要错过。小编悄悄地告诉大家,颜楷和楹联很配哦!

11月16日将进行第一节一元试听课,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课程安排

第一节 你之前有可能写了个假颜楷。
2017年11月16日19:00
1. 颜真卿这辈子的传世楷书作品共有哪些?(多图展示)
2.《自书告身帖》的背景和优势,让欧阳询告诉你,为什么你的颜楷写错了。(图片分析)
3.啰嗦的行笔动作不是颜楷。(视频举例)
4.他的行书《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和他的楷书有没有什么关系?(图片分析)
5. 你这么多年的颜楷笔法和动作估计都错了。(原帖5-10字古法还原示范视频)
6. 学习《自书告身帖》的工具准备。

第二节 《自书告身帖》高级而又丰富的笔法,颠覆你的观念。
2017年11月23日19:00
1. 起笔、收笔和书写节奏的古法演示。(视频讲解示范)
2. 对各类笔画书写方法和动作进行精讲分析。(视频讲解示范)
3.结字的对比关系照应,章法的穿插技巧。(视频讲解示范)
4. 纸上调锋、空中动作、笔断意连。(视频讲解并临写示范第一行)

第三节 利用古法,分类临创转换。
2017年11月30日19:00
1. 独体字。(视频讲解示范)
2.上下结构的字。(视频讲解示范)
3.左右结构的字。(视频讲解示范)
4.走之旁的字。(视频讲解示范)
5. 写一张作品玩。(视频讲解示范)

微信图片_20171027102720

 第一节一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一】看大小

指的是结字的大小,在临帖创作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呆板。

640.webp【二】比粗细

我们常说笔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们敢于在正常书写状态下突然用笔尖书写,虽然是用笔尖书写,但是也要有提按变化,也要用力书写,而绝不是描。所谓按得下,就是敢于让毛笔大面积吃纸,甚至使用侧锋。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笔画很重,但也要见笔,笔划要有质感。

640.webp (1)

【三】分枯湿

枯,是毛笔上的墨汁将近用完时的状态,这时就是出现飞白。湿,自然是刚蘸墨时的状态,这时写的字很容易出现涨墨,涨墨后的字一定要可识,否则就是墨猪。枯要见笔,湿要见形,枯湿过渡要自然。 640.webp (2)【四】有疏密

除了要有相当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时能对全篇进行调控。

640.webp (3)【五】巧欹正

在一副书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参差错落。

640.webp (4)【六】意连断

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关系。断和连不要有死板的规律,但不能没有呼应。

640.webp (5)【七】感性与理性

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复运用,既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同时也更能打动观赏者。

——END——

今年的一场拍卖会上,
爆出一则新闻:
乾隆御笔400万天价卖出,
而崇祯御笔居然只有3450元!

640.webp▲崇祯字(局部)

都是干皇帝这一行的,

待遇为啥差别这么大呢?

640.webp (1)

还真别说,

除了上上班、逛逛后宫,

乾隆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写画画,

灵感一来挡都挡不住,

仅画就有1400幅之多。

一枝红杏,

一枝艳丽的红杏,

一枝多么“朴实”的艳丽红杏。

640.webp (2)

一个萝卜,

一个水灵灵的萝卜,

一个倒地不起的水灵灵萝卜。

640.webp (3)

可能这位爷也意识到,

自己的画技实在是一般般,

于是,

又开始了伟大的模仿之路。

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原图:

640.webp (4)

乾隆临摹图:

眼神中略带了那么一丝丝倔强,

恍惚中还有那么一丢丢惊愕,

这不是鸡……吧?

640.webp (5)

察觉到技不如人,

乾隆爷干脆把很多临摹给烧了,

他决定另谋出路。

既然“写实”走不通,

那就“写意”

意境这东西靠的是领悟,

各人有各解,

总不能再有人说不好了吧?

640.webp (6)

▲《多禄图》

于是,

一个国宝级的灵魂画手出现了!

除了“萌萌哒”,

我还能说什么呢?

640.webp (7)

乾隆爷不仅鹿画得妙,

凫同样出彩,

且看它配上意境感爆棚的表情,

怎一个“”字了得?

640.webp (8)

凫:

我真有这蠢?

给你个背影,

自个儿去悟。

640.webp (9)

下面这只更不消说,

一看那小眼神,

就知道和上面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画画能画到个性如此鲜明,

只一眼就能辨别的地步,

也算乾隆爷的厉害了。

640.webp (10)

▲《溪凫图》

对动物的把握已经足够,

接下来试试花草,

寥寥数笔显功底,

那可不是盖的。

640.webp (11)

乾隆爷也追星。

他最爱元代大家赵孟頫

每每遇其作品,

必要收藏临摹一番。

640.webp (12)

▲乾隆仿赵孟頫《汀草文鸳图》

就是不知道这鸳鸯是年纪大了,

还是聪明绝顶了,

发际线是不是忒高了点?

不过不要紧,

有人欣赏就成,

乾隆临摹最近被卖了1200万

比原作还值钱……

640.webp (13)

前面也说了,

除了画,

乾隆爷也爱题字,

我们的大中华,

处处少不了他的墨宝。

640.webp (14)▲趵突泉

640.webp (15)▲卢沟桥

640.webp (16)▲苏州狮子林

640.webp (17)▲凤凰楼

可他那字到底写得咋样,

难道自己真就没点数吗?

嗯,真没有!

作为赵孟頫的脑残粉,

他最喜欢的,

就是给偶像作品题字。

640.webp (18)

如果位置不够,

加上一段也要写,

而且是往大里写,

越大越好!

640.webp (19)

▲赵孟頫《水村图》全卷

乾隆题字

640.webp (20)

▲赵孟頫《人骑图》全卷

乾隆爷的目标是:

要什么留白,

题上俺的字,盖上俺的章,

全都是俺的!

640.webp (21)▲《鹊华秋色图》

640.webp (22)

▲赵孟頫《二羊图》局部

据不完全统计,

这斯的印章有1000多方

常用的就有500多方

“爱新觉罗·牛皮癣”的称号,

可不是吹出来的!

640.webp (23)

凡是过手的名字画,

无一例外的都被他盖上了自己的印戳,

好在《富春山居图》逃过一劫,

理由当然不是舍不得,

而是因为这位大鉴赏家,

觉得那是赝品,不屑盖!

哦,感谢您的不屑之恩。

真品

640.webp (24)

赝品

640.webp (25)

除了爱盖戳,

题字更是少不了的、

乾隆一说搞收藏,

天下名家抖三抖,

为啥?

会掉价呀!

640.webp (26)

王献之的《中秋帖》,

实质的内容,

其实只有22个字,三行的位置。

640.webp (27)

乾隆爷可能太喜欢可,

拿出来看一次就多点东西,

久而久之,

成了这样···

640.webp (28)

王珣的《伯远帖》,

同样没能逃过,

整篇也就五行真迹,

生生被扩充了七八倍

640.webp (29)

640.webp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更不用说,

那叫填充得开心,

有画有字有印章,

一激动,“”字都出来了。

640.webp (30)

神:

神经病的神!

640.webp (31)

明明是富几代的身份,

却有颗暴发户的心,

这种恨不得把金银玉器全上身的既视感,

真心让人捉急!

据说此瓶特别难烧,

工艺价值极高,

至于美学价值嘛…

我是外行我闭嘴。

640.webp (32)

雍正年间的瓷器,

素来都是典雅与大气并存,

无即是有,少即是多,

但到乾隆年间,

整个清朝的审美陡然来了次大换血……

大家来随意感受下…

雍正年间扁肚发口瓶,

单色釉,

光可鉴人。

640.webp (33)

乾隆年间粉彩百花葫芦瓶,

什么都别说,

可能是大俗即大雅。

640.webp (34)

雍正年间青花淡描双勾竹纹梅瓶,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640.webp (35)

乾隆年间

蓝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

蝴蝶结……

640.webp (36)

我似乎破解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父子俩

一个抱朴含真,一个五彩缤纷,

一个耐人寻味,一个热情似火,

一个深藏不露,一个蜜汁喜感。

对于这两种画风、两种审美,

各类解释众说纷纭,

最主要还是性格使然。

640.webp (37)

雍正帝45岁登基继位,

经历了几十年的皇嗣斗争,

才从中脱颖而出,

这份隐忍和耐力非常人能及,

所以其审美内敛而隽永。

640.webp (38)

他喜欢单色或是简易画上几笔的物件,

实则越简单越复杂,

一切都可以在脑海中描绘,

喜怒不形于色,

心思深沉,难以揣测。

640.webp (39)

▲雍正

乾隆则不同,

25岁风调雨顺地继位,

大权在手,

也没有一干老臣指手画脚,

于是他顺理成章地释放了自己。

640.webp (40)

▲乾隆

这位能把“放你的屁”

批在奏折上的皇帝,

许多人都深感他的文化造诣,

低于其皇阿玛,

但我不这么认为。

640.webp (41)

乾隆其实有极高的文化素养,

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

文治武功样样行,

诗词歌赋造诣深。

640.webp (42)

一生写了41863首诗

而《全唐诗》中2200多个作者

才统共写了48000余首

虽然他的诗没有一首流传下来……

别问我为什么。

640.webp (43)

他还亲笔写了卷墨宝,

《十全老人之宝说》

没错,写的就是他自己。

谁叫他多才多艺,

堪称“十项全能”呢?

640.webp (44)

要说他不太传统的审美模式,

还是有能和他爹雍正PK的地方,

那就是cosplay,

模仿。

640.webp (45)

▲雍正

爹喜欢装装西洋人,

他就来当当宋代人。

这儒雅的小模样,

真是把他那奇葩气质给遮挡了一二,

剩下98分依旧展露无疑。

640.webp (46)

▲乾隆

乾隆爷如果活在当代,

那绝对是妥妥的文艺青年。

每晚睡前半个时辰,

都是他看文物的时间,

因为立志要做一名全能皇帝,

政治文化自然都不能落下,

所以他也算是用尽全身的力气,

把自己的大名给流传了下来。

640.webp (47)

说起来这大名有点长,

不过也是经过千锤百炼才留下来的,

请务必记牢:

风暴降生 · 毁图者 · 

红底小碎花之父 ·

民族收藏家 · 文物标记者 ·

点赞狂魔 · 弹幕鼻祖

爱新觉罗 · 十全宝宝 · 弘历!

——END——

 

640.webp

今日中国,遇到千载难逢的“文艺复兴”

但华夏民族的美术印象,大家多少觉得有些暗淡与模糊。

古代没有照相机,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都记录在绘画中,可以说是“图像版”的传统中国。

也可以说是中国元素、中国故事、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东晋

640.webp (1)《洛神赋图》局部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

《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

(曹植的《洛神赋》)的画作,为东晋顾恺之传世精品。

他是中国画的奠基者,在他之前,

画家只是工匠,无人重视,姓名失传。

在他之后,琴.棋.书.画为文人社会所推崇,青史留名。

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安静连绵。

南朝·梁

640.webp (2)《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张僧繇,梁武帝的直秘阁知画事,最早的宫廷画家。

《二十八宿神形图》线条晕染学习印度佛像、

有所创新的“凹凸法”,使人物富有立体感。

640.webp (3)《游春图》局部

展子虔,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画家。

擅画人物、山水及杂画,无所不能。

《游春图》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

有咫尺千里之势,青山叠翠、花木葱茏、

波光粼粼的湖山佳境,尽现方寸之间。

640.webp (4)《送子天王图》局部

“画圣”吴道子的壁画人物生动,飞扬的衣袖好像被风吹动。

如果说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匀速轻盈,

那么吴道子的线条则是“吴带当风”狂放有力。

一动一静、一疏一密的对比,气氛截然不同。

640.webp (5)《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画的仕女造型“周家样”与吴道子的“吴家样”平分秋色。

《簪花仕女图》色彩十分艳丽,充满宫廷的富贵休闲气氛。

贵族妇女相伴的“符号”,如叭儿狗、团扇、拂尘……

五代

640.webp (6)《潇湘图》局部

五代时,国家分裂,北方的荆浩以画崇山峻岭出名。

可是南方江湖纵横、丘陵连绵……适合用“长卷”表现。

这正是董源的特色,他是“南派山水画”的鼻祖。

为了表现丘陵,使用“披麻皴”与“点苔法”。

北宋

640.webp (7)《千里江山图》局部

关于北宋的山水画,

有一个天才是不能忽略的。就是王希孟

他是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一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千里江山图》采用了“移步换景”与郭熙提倡的“三远画法”,

充分利用了高远、深远、平远的穿插。

技法上,继承了李昭道以来的青绿山水,又糅合了披麻皴。

皴法+ 青绿,富丽爽朗。

——END——

640.webp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1、 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谓“重”,就是不轻佻;所谓“拙”,就是避免妩媚;所谓“大”,是纤巧的对比。我所说的“重”的意思其实有点接近“宁支离毋轻滑”。就书法而言,纤弱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于浑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达书法的拙意。至于“大”的意思,是指书法上所表现的雄大气魄,其实这不是字体、字形大小的问题。王羲之书《乐毅论》《画赞》《黄庭经》《太师箴》虽然都是小楷,但是气魄豪雄,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640.webp (1)2、 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我所说的“主留”,基本上和孙过庭所谓的“迟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说用笔应该如米南宫(芾)所云“无垂不缩,无往不复”,如此用笔自然行笔就会见到停滀、迂徐。“变熟为生”就是不论在用笔、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要尽量避免流于公式化。所谓“生”的意思,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种与世俗不同的表达方式。故此,“变熟为生”可以理解为防避“俗”这一感觉的主要方法。

 

640.webp (2)3、 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

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我主张顺着篆、隶、楷、行、草这一个次序来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论是学书或是艺术,都要投其根源,而书法艺术更加应该如此。因为书法史书写文字的艺术化,文字是书法的基础。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书法的古趣,同时亦可真正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个字的气势,进而表达出其美感。学习“二爨”“二王”的原因是书法艺术既要讲究深厚,亦要讲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丽,方能不顾此失彼。

640.webp (3)4、 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直,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我所谓的“学书先求平直”,就是学书的最初阶段,即孙过庭说的“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一目标。当书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对于平正已经是一个自然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追求从“平正”中显出“险绝”。就像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在平正之中显出不平正,也就是一个“险绝”的艺术境界。“人书俱老”的境界是,当一个人人书俱老的时候,书法就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不再有什么造作或故意求险、求美,或求异于人,故此,自然就返归平正。

 

640.webp (4)5、 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书丹”是古代用朱笔在石碑表面书写文词的专用名词。现代人写字作画大多数是把纸或绢铺在桌上,在写面积较小的书画时,当然可以坐着绘写,但是如果是写面积较大的书画,站立悬臂来运笔才能够把全身的气力使用出来。

640.webp (5)6、 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

于碑版要观全拓成幅,当于别妍媸上着力;至于辨点画、定真伪,乃考证家之务,书家不必沾沾于是。临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应,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临摹,是要在临摹的时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规律、特色及其用笔、用墨的方法。

640.webp (6)7、 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急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天下万物,尤其是各种艺术,其理都相通,音乐与书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样。而琴道与书道都是以心运手,以手运作,故此,两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体会。用笔能够不论是刚、是柔、是重、是轻,都力透纸背,其实就是多写的关系,而且是不断思考用笔方法的结果。

640.webp (7)8、 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辟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

倘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断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我认为明代后期的大师如董其昌、张瑞图、王觉斯、傅青主、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们临摹,主要是看每个人笔性相近于哪一种风格。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数量极多,而且有不同的书体,我认为只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多加临摹,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640.webp-(8)9、 书道与画通,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笔欲饱,其锋方能开展,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初学者一开始时用什么工具,用狼毫或羊毫哪一种好,基本视书写什么字体或作品的大小而定。“展锋”不等于把锋展散,笔锋开展是依然具有笔锋,笔画不应该会变扁。

640.webp (9)

10、 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

执笔者要把全身之力集中于手臂,臂运腕,腕运笔,最后使力到笔端,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基本功,从此入手,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所谓“人天凑泊”的境界。古人云:天道酬勤。只要用功,而且是用心去思考,就一定可以成功。

——END——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40.webp

冕 墨梅图 纸本水墨 50.9 x 31.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一作元肃),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人。出身贫家,白天放牛,只要有空就画荷花,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

 

640.webp (1)

王冕 南枝春早图 绢本墨笔 151.4 x 52.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王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卖画为生,终老田园。

640.webp (2)元 王冕 墨梅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640.webp (3)元 王冕 断桥香雪全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格。墨梅图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

640.webp (4)王冕 墨梅图 纸本墨色 68×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640.webp (5)元 王冕 寒梅图(香雪断桥图) 绢本水墨 113×50.2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如《伤亭户》、《江南妇》、《对景吟》、《吴姬曲》、《墨梅》、《剑歌行次韵》等。有《竹斋诗集》3卷,续集2卷。画梅学杨无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劲,生意盎然,尤善于用胭脂作没骨体,别具风格。对明代画梅高手如刘世儒、陈宪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响甚大。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