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鼎,

其名字并未显著于画史,直到现代方闻先生考证《夏山图》的作者实为屈鼎,并且称其为一代被忽视的大师。

timg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夏山图》

屈鼎在绘画史上一度与范宽齐名,其大约在天圣至皇佑(1023—1056)间活动于开封地区。

timg.jpg范宽

范宽《溪山行旅图》

对于屈鼎生平及绘画风格,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称:“屈鼎,京师人。仁宗朝为图画院袛候,工画山水,得燕贵之仿佛,庞相第屏风乃鼎所画”。


屈鼎《夏山图》一度被认为是燕文贵所作,后经方闻先生研究,认为《夏山图》要比燕文贵的作品开阔和自由,用笔上亦是连续的皴擦和墨的晕染,而且苏东坡对屈鼎绘画“擅分布,涧谷间见屈曲之状”的描述,亦十分合于《夏山图》的风格,因此方闻先生将《夏山图》定为屈鼎作品。

124   方闻著《<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书影,1975

方闻,字闻之,1930年12月9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仙居县。5岁即能书写大字,12岁在上海举办书法展览,时人誉之为“书法神童”;18岁赴美留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54年开始在该校艺术考古系任教。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方闻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共培养了40多名以中国(东亚)艺术史与考古专业的博士。

1975年,《<夏山图>:永恒的山水》(Summer Montains: The Timeless Landscape)一书和同名展览出现在世人面前。书中,方闻教授细心比较了中国画史上带有纪念碑性意义的重要经典作品,分析作品彼此间在笔法、皴法细节上存在的前后关联证据,将它们一一定年排序,从而得出结论——这幅旧传为燕文贵的《夏山图》,创作年代介于《溪山行旅》和《早春图》之间,结合史料记载可知,它的作者当是活动于1023-1056年间的北宋宫廷画家屈鼎。

屈鼎此幅《夏山图》描绘的是夏季山野景物,展现了江水沙岸的平远旷阔及远山层峦起伏的雄浑气势。

夏山图01

夏山图04

夏山图03

夏山图02

列为看官,上图可并非原作!

…!!!???

上图都出自墨池学院特邀导师周武元所临摹!

再来看一些特写局部

1

行旅

2

一股山泉潺潺流淌注入山下溪水之中

3

山麓有构桥小舟

4

楼阁水谢点缀其间

6

5

山间林木丛生,蓊郁茂密

8

山腰云雾笼锁而益现其高峻

7

山谷间

10

樵夫隐现

12

近岸处葭荻丛生

13

湖中渔夫

观赏周武元老师的山水国画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国画精神的执着追求,画中所散发出来的洒脱自如,清雅脱俗,无一不彰显着他“感以无心,廓然无我”的脱俗境界。

此次,墨池学院特邀周武元老师开设山水画技法——树法的课程

此次课程周老师用三课时分别讲解树干、出枝、叶子、丛树、远树、云树的不同画法,为大家奠定学习传统山水画树法的系统性基础。

课程大纲
第一课时 陆俨少课稿 树干 精析
上课时间:2018.05.26 19:00
一、区分宣纸的性能
二、笔的特性(狼毫兼毫羊毫的功能)
三、树干的画法
杂树、树干的结巴、树干的纹理、枫樱树、柳杉、桦树
四、多种松干
五、鹿角树,蟹爪树,刺树,双钩枯树
第二课时 树干出枝、叶子的画法
上课时间:2018.06.02 19:00
一、松树的画法
长针、短针、罗汉松、破笔松
二、柳树的画法
近柳、远柳
三、胡椒点、介子点、下垂点
四、夹叶的画法
第三课时 树法中 丛树、远树、云树技法精粹
上课时间:2018.06.09 19:00
一、两株树、三株树的画法
二、动态树的画法(单钩、双钩夹叶子)
三、藤罗画法
四、远树的画法十种
五、山上有树的两种画法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
报名链接

微信图片_20180523160745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这个初夏

最浪漫的事

莫过于选一个晴朗气清的日子

漫步于宜兴

赏青葱竹林

听溪水潺流

吸新鲜纯氧

看蓝天白云

刻宜兴紫砂壶

…… ​

6月16日-6月20日

·让我们与壶更近·

timg

此次面授为墨池&高少珂第四届篆刻高研班集中面授,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选择并定位学习方向,更好的相互交流学习,此次特走进宜兴为大家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报到时间 2018年6月15日

:面授时间 2018年6月16日-6月20日

:上课地点 宜兴市丁蜀镇星光紫砂场

:报名人数 10人 

:主讲 大印的临摹与创作

以下为课程详细安排

第一天(6月15日)▎所有人抵达指定地点报道集合(宜兴市丁蜀镇星光紫砂场)。

第二天(6月16日)

▎上午 8:30-12:00 汉印及古玺白文线条的讲解练习
▎下午 13:30-17:30 汉印的章法练习 古玺印的章法练习
▎晚上 组织刻紫砂(自愿参加)

第三天(6月17日)

▎上午 8:30-12:00 印文的选择及印稿的设计
▎下午 13:30-17:30 老师组织创作 出作品
▎晚上 组织刻紫砂(自愿参加)

第四天(6月18日)

▎上午 8:30-12:00 创作作品 出成品作品
▎下午 13:30-17:30 朱文印的讲解及示范作品 点评及修改
▎晚上 组织刻紫砂(自愿参加)

第五天(6月19日)

▎上午 8:30-12:00 白文边款的练习及形式设计 出白文边款成品
▎下午 13:30-17:30 朱文边款的练习及形式 出成品
▎晚上 组织刻紫砂(自愿参加)

第六天(6月20日)

▎上午 8:30-12:00 作品调整与整合
▎下午 13:30-17:30 印屏设计套路
▎返程


▎导师简介 ▎
微信图片_20180523095428

高少珂1992年生于山东高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编辑。民进黑龙江省开明画院理事,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注册高级教师。

往 届 活 动 回 顾

1

2

3

4

关于费用
费用:2500元/人 (材料费用自理100-1000之间)
房费:标准160/天
人均消费:80元/天

交通指南
1、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坐机场大巴宜兴专线到宜兴南站下,然后坐245路公交车到丁蜀镇汽车站下。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0:30,12:00,13:30,15:00,16:00,17:00,18:30,20:30,22:30)

2、无锡高铁站和无锡火车站是一个地方,从火车站对面的汽车站,坐无锡到丁山的汽车。

3、无锡高铁东站,坐6路到无锡汽车客运站,坐无锡到丁山的车。

4、从宜兴高铁站坐153路公交车,到丁蜀镇公交一场。

►: 报名方式一 拨打咨询电话18851696180(墨池祁朦)

报名方式二 点击课程链接即可报名,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END——

 

戈守智说:“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领一幅,此管领之法也。应接者,错举一字而言也。(按:“错举”即随便举出一个字),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又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则用翻点以承之。右行连用大捺,则用轻掠以应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又管领者如始之倡,应接者如后之随也。”

640.webp (41)

王羲之  《丧乱帖》

“相管领”好象一个乐曲里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出作者的基本乐思。“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相互照应,相互联系。这是艺术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我前曾引述过张绅说:“古之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谓《禊序》(即《兰亭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

640.webp (42)

冯承素摹《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每个字结构优美,更注意全篇的章法布白,前后相管领,相接应,有主题,有变化。全篇中有十八个“之”字,每个结体不同,神态各异,暗示着变化,却又贯穿和联系着全篇。既执行着管领的任务,又于变化中前后相互接应,构成全幅的联络,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王羲之的精神风度,也标出晋人对于美的最高理想。毋怪唐太宗和唐代各大书家那样宝爱它了。他们临写兰亭时,各有他不同的笔意,褚摹欧摹神情两样,但全篇的章法,分行布白,不敢稍有移动,兰亭的章法真具有美的典型的意义了。

640.webp (43)

褚遂良摹《兰亭序》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即算盘上的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这段话指出了后世馆阁体、干禄书的弊病。

640.webp (44)

沈度楷书

我们现在爱好魏晋六朝的书法,北碑上不知名的人各种跌脱不羁的结构,它们正暗合羲之的指示。然而羲之的兰亭仍是千古绝作,不可企及。他自己也不能写出第二幅来,这里是创造。从这种“创造”里才能涌出真正的艺术意境。意境不是自然主义地模写现实,也不是抽象的空想的构造。它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情感浓郁,思想沉挚里突然地创造性地冒了出来的。音乐家凭它来制作乐调,书家凭它写出艺术性的书法,每一篇的章法是一个独创,表出独特的风格,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收获。我们从《兰亭序》里欣赏到中国书法的美,也证实了羲之对于书法的美学思想。

640.webp (45)

民国拓本《始平公造像》

至于殷代甲骨文、商周铜器款识,它们的布白之美,早已被人们赞赏。铜器的“款识”虽只寥寥几个字,形体简纶,而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入地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把握不住,绝不是几何学、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出来的。长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齐之中疏宕自在,充分表现书家的自由而又严谨的感觉。殷初的文字中往往间以纯象形文字,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见到相管领与接应之美。

640.webp (46)

《大盂鼎》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传说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歌德曾论作品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我们要窥探中国书法里章法、布白的美,探寻它的秘密,首先要从铜器铭文入手。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640.webp (34)

   艺术的真谛在于传达美好、表现真诚,如果保守不住故有的文明,即破坏了养育生命的源泉,于是造成生态危机,恶性循环……就此意义讲这个世界太缺少保守精神,我们难道还不该堂堂正正地大声疾呼我们该回头看看了?

640.webp (35)

面对中华文化艺术传统,保守并不意味着倒退或墨守成规,我们应该为保守界定清晰的定义。有价值、有益处才去保之、守之,保守能得到幸福 、得到自由乃至永恒之境,我们有何理由不去保守呢?保传统之朴、守文明之真,才能不孤立,才能胸襟博大,才能自在永恒,这是我们必须保守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所保守者,是养育万物之天德,如日月昭昭,守之万物始能各得其所,始能真正接近文明,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普度众生, 为世界带来和平的精神境界,这是出现保守二字的真实价值。

640.webp (36)

中国人的智慧,数千年的文明,对后人来讲如果连保守什么为贵都不明白,即丧失了活着的价值,或可谓尸位素餐,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保守意味着传承,人之出生皆由亘古不变旧有之处而来,绝非口中而出,此为天之召唤,守是守天、守天之常理、天之大道,故而才能生生不息。守旧是保守世界生态的平和,而非破坏,守是传承天意。

640.webp (37)

中国绘画今之大病在于革新,过早走入生活。不辨取形之真谛,不明真美之意,不识审美原则之三昧;少哲思,不养其心,乏浩然正气,缺世间深思大觉,必得其表。不能获其深,是谓无能为力,外来文化盲目接受,无品评能力,怨不能化也。不能治其心性,不谈养其神,岂能从艺乎?

640.webp (38)

只能画其形,不能得其意,更有甚者,将发展建立在贬斥传统的前提下,以此发展充其量为宣传品,绝非载道之作也。绘事不可只得其物境,深则获其心境、获其意境,而与意境无缘,如此发展,可谓无灵魂之发展是也,无心性之现代创作是也,无至情至性之笔墨是也。

640.webp (39)

今人认识传统,只是把传统作为过去,今天即是明天的传统,实则非也。传统是指传而统之的精神所在,统不起来不能谓之传统。传统不是静止的,不是僵死的,传统一以贯之者,是须臾不可离之道也。它近似于圆,宽厚包容,是永恒之真理。传统是立体的,它涵容着过去、现在及未来 ,古人云“道不乖时”者是也。

640.webp (40)

1、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觉斯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

3、王觉斯、赵子昂、米南宫,叛我者生,学我者死,个成面目。

4、王觉斯也习过李北海书,但有晋之气息,所以成功。

5、王觉斯一代大家,才气横溢,其草书转弯处如折钗股,留白尤妙不可言。运笔圆中有方,顿挫见丝,就是飞白。

640.webp (30)

王铎行书

6、明末人才荟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黄道周、傅山、王觉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与之颉颃。对王觉斯低头!

8、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问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

9、宾虹师以淡墨写王铎体,蘸点水题画,风神潇洒,意气轩昂。

10、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

640.webp (31)

 王铎行书

       王铎以书法闻名于世,书法功底极深,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楷书师法钟蒜,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但两者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书风。董书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王书则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他长于布局取势,章法奇特,为明未清初在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家。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动,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

640.webp (32)

林散之书法

640.webp (33)

林散之书法

(唐)颜真卿《裴将军帖》

广大书友对颜真卿的楷书都有较深的印象,颜真卿的楷书端庄、厚重、大气、笔笔中锋、筋骨强健、挺拔雄伟、法度森严、十分规矩,这是大家对颜体的印象。

640.webp

可以说,大部分人是没有见过颜真卿裴将军诗这幅书法的,在颜真卿所有的作品中这幅书法也是独一无二。这幅作品非常特别,甚至可以说是怪异,如果按网友的欣赏水平,这幅书法就是丑书无疑了!

640.webp (1)

“裴将军诗”作品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这幅作品的内容是:唐朝一位威猛的将军叫裴旻,要去北伐匈奴,作诗欢送这位将军,英勇杀敌,气势威猛,匈奴闻风丧胆,期待凯旋归来。古代有记载,唐朝当时李白的诗、裴旻将军的舞剑、张旭的书法被称为三绝。

640.webp (2)

颜真卿的这幅作品,楷书与行书混杂在一起,奔腾跳跃,好似裴将军在舞剑一样。这幅作品历代褒贬不一,清朝何绍基则极其喜爱此帖。这样的作品与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有关,颜真卿为中晚唐时期人物,在初唐时期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文武大臣无不学习王羲之书法,初唐的几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或多或少都被王羲之书风笼罩,没有太多的变革意识。而到了颜真卿这里不一样了,颜真卿汲取北碑体格,激昂顿挫,写出自己的洒脱与不卑不亢。

640.webp (3)

《裴将军诗》书卷 , 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宋代楼钥编《攻媿集》。到了清朝道光年间 , 湖南宁乡人黄本骥增订《颜鲁公文集》时 , 收进了此诗 ,并详加注解。他在文集卷十二注中 , 讲到颜鲁公古近体诗时 , 引证了《新唐书》中的一段话 。《新唐书》的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有《李白、张旭、裴旻列传》,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

640.webp (4)

裴旻,就是颜诗中所说的“裴将军”。李白、张旭、裴旻均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什么原因让文宗在他们逝后下这样一道诏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晚唐裴敬在公元843年撰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也印证了文宗下诏的说法。裴旻剑舞被列入“三绝”是没有疑问的,他的技艺也应该是极其高妙的,唐人笔记中的记载似乎也为这个说法提供着佐证。

640.webp (5)

唐末李冗撰的《独异志》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电光火石之际,裴旻从容地“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

640.webp (6)

在颜真卿的行草书作品中,《赠裴将军诗帖》是最怪诞的一件。此帖流传不广,罕为人见,但凡是见到此帖的人都为之振奋、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感叹:“余觅之十数年无可得,今忽睹之,不禁拍案叫绝!”此帖又叫《送裴将军北伐诗卷》,有真迹和刻本两种流传于世。最早的刻本见于南宋嘉定年间刻的颜书专集《忠义堂帖》,诗稿没有署名,在《鲁公文集》中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尽管如此,据其书法风格和内容来推断,明清许多大书家都认为它是颜真卿的真迹。

640.webp (7)

锐意改革,推陈出新,是此帖的第一大特点。自从大书家王羲之问世以来,“二王”书风一统天下,后代书家在学书时都把“书圣”奉为至高无上的丰碑。不管是初唐四大家中的欧阳询和虞世南还是褚遂良,都尽心尽力效其法,不敢任意乱越雷池,以至于在他们的书体中,总能或多或少地见到“二王”影子。这种现象在东晋“二王”到中唐各个时期的其他书家作品中屡见不鲜。在这种长期形成的特殊环境中,盛唐书家颜真卿却能“众叛亲离”大胆创出与“二王”书风毫不相干的《赠裴将军诗帖》。横看竖看,找不到半点“二王”痕迹。这在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四位清末官员书二十四孝,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十四孝故事圖繪在北宋已經形成,萬曆晚期開始流行刊載於童蒙書刊《日記故事》的系統,包括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剡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崔山南)、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裒、丁蘭、孟宗、黃庭堅共二十四位孝子。

1

陆宝忠

陆宝忠(1850–1908) 字伯葵,城厢镇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历任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二十六年,出任顺天学政。他疏请整顿教育,广设学堂,被朝廷采纳并付诸实施。三十一年,又疏请设立文部,管理自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以下的各省学堂。他主张加强职业教育,多设商、农、工、蚕、林学等科目,使青少年学有一技之长。三十二年,任礼部尚书。三十三年9月,光绪帝下令禁烟,他奉旨离职戒烟,三年乃绝,复职后不久谢世,终年59岁。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

2

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一作冶秋,号潜斋,出生湖南长沙沙坪。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640.webp (84)

640.webp (85)

640.webp (86)

640.webp (87)

640.webp (88)

640.webp (89)

3

徐郙

徐郙(1836-1907),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同治元年(1862)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安徽学政、江西学政、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拜协办大学士,世称徐相国。徐颂阁工诗,精于书法,擅画山水,入词馆,被召直南书房。慈禧常谕徐郙字有福气,晚年御笔作画,悉命徐郙题志,传世慈禧画作中多见徐郙行楷诗题。

640.webp (90)

640.webp (91)

640.webp (92)

640.webp (93)

640.webp (94)

640.webp (95)

4

吴树梅

吴树梅(1845—1912)字燮臣,号毓春子。历城县人。1876年(光绪二年) 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9年。后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参与编纂《山东通志》。

640.webp (96)

640.webp (97)

640.webp (98)

640.webp (99)

640.webp (100)

640.webp

 

640.webp (38)

《人间词话》手稿,用毛笔写在一个普通的旧本子上。这个本子用直行稿纸订成,长方形,24厘米×16厘米。稿纸是毛边纸,为光绪年间所印,署有:“养正书塾札记簿”字样。手稿共二十页,后面附有静庵藏书目九页,内封上写了七绝六首。它第一次发表在1908年10月至1909年1月的《国粹学报》上,分三期连载。

手稿共有一百二十一则词话,其中九则被作者用毛笔删掉。他在手稿上标有许多不同的记号。总的说,划了圈的词话,大都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过。个别的虽有圈,却没有选。很多则词话,标上了数目字。经查对,发表时的次序大体按作者标的数目字排列的。由此可见,《人间词话》的排列,是经过作者认真考虑过的。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贰”意为“变节、背叛”。 一仆二主的贰、说一不二的贰。“贰,两属也。”,“贰臣”,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

这实在是这些贰臣的悲哀之处,他们投降叛节,丢了名节,也换不得“新主子”的信任。中国封建文人们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境界”。但是,在改朝易代之际,他们经常“不知所措”:到底是忠于旧王朝,还是投靠新王朝?

钱谦益

640.webp (26)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仕清以后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很多人钱谦益是因他和柳如是的爱情,其实钱谦益不论作为诗人、史学家、收藏家都颇有建树。

因钱谦益殁后在乾隆年间被列入“贰臣”,其书籍及墨迹皆遭禁毁,书法作品传世较少。

640.webp (27)

640.webp (28)

与仲雪等唱和诗(局部)

640.webp (29)

吴伟业

640.webp (30)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史称吴伟业书法学米芾,但比米芾收敛,平和流畅,“姿态静逸,极有韵致”,是地道的文人字。

640.webp (31)

五言律诗轴 绫本,180.2×55.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640.webp (32)

行书七律 泥金扇面16.5×49厘米 日本藏

龚鼎孳

640.webp (33)

龚鼎孳书法存世较少。其书因时风所囿,以二王帖学为宗,受董赵书风影响较深,但因才华横溢,故能不堕” 恶俗” 之名。

书风劲健,潇洒出风尘,显露出过人之处,龚鼎孳的书法可以看成安徽清代和民国两时期书法断代史的开端。

640.webp (34)

《七律行书扇面》

戴明说

640.webp (35)

明代崇祯七年进士,官兵部给事中。入清后,于顺治朝起原官,1656年擢户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辞去官职。

戴明说的书法具有鲜明的明代书法特征,和他的绘画渊源一样,其用笔源自米芾,并深受董其昌的影响,而较董其昌更为纵横恣肆。

640.webp (36)

草书五言诗

640.webp (37)

行草诗轴绫本,纵182厘米、横47厘米,河北省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那个政治大动荡、社会大转型的当口,文人书法史上最诡异的一章也被掀了起来,这就是贰臣书法的沉郁悲怆、墨客风骨的难以评说。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们从相同的大背景下走出的不同轨迹,就把那些沉淀在书法史中的个人品性与艺术水准,所作所为与道德评价搅了个扑朔迷离,难以定论。

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四十三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四十九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七十二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近代画坛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博古通今,取中西绘画之长,融入到水墨画创作之中,尤擅山水。他的画重笔墨神韵,笔法精微巧妙,变化万端;墨色沉厚苍润,别具一格。他的水墨艺术深深地影响了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640.webp (19)

 拜师学艺不断学习

  李可染先生出生于徐州一个贫苦人家,原本与艺术无缘,后因一段奇缘得以跨入中国艺术的门槛。学艺一生,他始终坚持思考、博取众长融为己用,最终成为一代大师。在其学艺生涯中,有四位艺术家对其的影响尤为深渊,可谓是李可染先生绘画生涯的恩师。他们就是钱食芝、林风眠、齐白石和黄宾虹四位先生。

  李可染与艺术结缘完全是一次偶然。少时,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到徐州老城玩耍的时候,一时兴起爬到了一个小墙头上,恰巧看到院子里有几位老人在吟诗作画,甚是高雅。感到好奇的李可染被吸引了,一连几天他都会过来观看,后来就被其中一位老人收为徒弟,这位老人正是当地有名的画家钱食芝先生。

  钱食芝先生是李可染的启蒙恩师,其山水画师法清代四王(清初,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李可染一开始跟随其学习的就是四王山水。从师法四王中,李可染总结和借鉴了四王的山水图式,然后又加以变革,创造性地转化了四王山水,成就了独具一格的山水新风。

  但这一时期,李可染的画风受当时追求魏晋风度的时代艺术风气的影响,笔墨虽不拘一格、自由洒脱、潇洒出尘,但也夹杂着一些狂傲和怪异。这种画风上的“轻、快”在后来被他自己看作是一种弊病,用了半生的时间去克服,这也直接影响了他拜齐白石为师后的学艺之路。

640.webp (20)

 1929 年,李可染越级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二位教授。林风眠先生主张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中国艺术的互融,并主张在艺术中不断表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及艺术家的个性。这种调和中西,取长补短的艺术追求也成为日后李可染在创作中不断探索的方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李可染及其夫人邹佩珠同时收到了来自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艺专的邀请信,再三考量之后,李可染携全家北上到北平国立艺专,并在徐悲鸿先生的介绍下拜齐白石和黄宾虹为师。这个具有历史性的选择展现出了李可染超乎常人的艺术眼光和文化眼光,也为他之后融合黄宾虹的笔墨和齐白石的形式结构于一炉、创造个人新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却并未像其他同门一样仅仅着眼于恩师的笔墨技巧,而是专注于磨练心境、凝练形式,也就是他所说的“我在齐门十年就学了一个字‘慢’”。李可染师从钱食芝先生之时,行笔很快,并不沉着,没有中正堂皇的浑厚气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想到了以“慢”克“快”这个方法,自心境由内而外地寻求改变。

  而师从黄宾虹先生则使李可染在用笔用墨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也直接促使了他形成其后期代表性的艺术语言——“积墨”的出现。1956 年,李可染外出写生八个月,沿长江,先到黄山,后至三峡,并一路直到秦岭。在这八个月的写生中间,已经可以看到在黄宾虹先生影响下所产生的“积墨”这种艺术特色。

  也是在1956 年,在描绘画陕西汉中的一批写生画中,可以看到李可染已经着意于创造了,他开始有意识地和古代山水画形式拉开距离,大胆地进行剪裁、夸张,把最主要的东西夸张以后,放到画面的最主要的结构部位,强调中景,略掉近景和远景。这是李可染对古代山水画的一大重要改造。古代山水画在画高远的时候,一定是配合着深远的,以此来强调画面的纵深感。但李可染却打破了这种惯例,把纵深压缩,变成了一个几乎接近平面而又不是完全平面的东西,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被称之为“两度半空间”。

640.webp (21)

 图式精妙笔走龙蛇

李可染是在对传统山水画理解之上,进行新的图式的设计和创作的,他是有意地在进行这种美学上的追求。他认为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视觉上头冲击力不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景占的比例不大,小山和平地代表的前景占的空间太大,天空的留白也过多。这样使得画面的真正的主体在上部,倘若笔力又不足,那么视觉冲击力就会被大大削弱,这是需要改造的地方。所以从写生的时候开始,李可染就注意到这一点,自觉地在改变。

在构图上李可染把中景变为主景,将其他多余的内容果断去除,同时把天空压缩到最小以突出画面的亮度。李可染受过西画训练,他总是自觉地想要把伦勃朗的光影处理手法运用到中国山水画中间,因此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分配画面中间的白,使一幅画中的白显得最亮,这样才有十足的精神气。过去中国画也讲留白,但他认为以往的留白处理还是做的不够,要挤白,即要把白挤到最后不得不留的那一点点。然后把这个空间最小的白和最大片的黑紧紧地挨在一起,在视觉上形成一个互补,这样黑就最黑,白就最白,从而达到杜甫诗中描绘的那样——黑入太阴雷雨垂,白摧朽骨龙虎死。这也是为什么李可染的画上的题跋基本上都是满题,就是要把天变灰,使得画面核心部位挤出的白变成画面中间最亮的部分。

640.webp (22)

 上世纪40年代,李可染擅长泼墨;60、70年代后改为积墨,一遍一遍地画,一张画往往要画上一个星期,画了以后等着它干到一定程度,再继续画,到最后画纸几乎全部被揉烂了,可见次数之多;而到了晚年,即80 年代以后则又变回泼墨山水。但此时李可染的泼墨是一气呵成的,一改40 年代过于飘逸的那种风格,笔墨显得沉着浑厚,并能自如地在泼墨中一次性地完成所有的造型,同时又不做作、不僵硬。这时画中的留白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任何设计、做作的痕迹,是几十年功力积淀的结果,完全不同于早期的刻意留白。

这种留白其实也就是黄宾虹先生所说的“中国山水画中有龙蛇”,即留白在画中自如穿插飞动,使得整个画面都充满一股生气,值得注意的是李可染晚年的用笔,笔被隐没在墨里,这和很多其他的山水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人的山水画中的线条是显性的,露在外面,墨和色并不淹没这个线条,但是李可染则在某种意义上是要用浑厚的、一层一层的墨把这种线隐进去。隐进去以后,支撑整个画面的就是白,他用白作为自己画的结构支撑线,此外,李可染先生在用墨的时候,笔在纸上着力的轻、重是和他用墨的浓、淡成反比,越是浓的地方用笔的力度就越小,越是淡的地方,用笔的力度反而越大,凡是他的淡墨的地方,纸是被搓起来一层球的。

此外李可染先生晚年的泼墨淋漓犹湿,一张画画完以后,其实已经干透了,但是看它的时候还觉得是湿漉漉的。这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向往的水墨画的最高境界,可以从《井冈山》中得以看到。


640.webp (23)

 心画合一高山仰止

  李可染先生作画是有信仰的,他常常把山水画类比为一座教堂来画,就如同很多西方宗教画家利用绘画、雕塑和建筑来呈现教堂,这样使得人们在走进教堂后,就立刻被各种各样的光影、线条带入到一种天国的意境中。李可染在画中表达了一种中国自古以来的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如他笔下的黄山,如同处在宇宙初开的那种境界中,天地、宇宙好像刚刚苏醒,还在混沌初开中,意境深邃精妙。

  在此之前,很多画家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点,也没有强化山水画中的这种宗教情感。但李可染把它强化了,他受到伦勃朗的影响,受到欧洲的哥特式教堂的影响后,就开始重新审视,重新思考,通过造型和光影,把深深的爱和大自然的神圣性表达出来。无论是黄山,还是漓江,他确定无疑地实现了艺术家创造第三个自然的能力。

  李可染一生勤奋不懈,他的画室共用过六个斋名堂号:有君堂、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十师斋、墨天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用不同的斋号,其实鲜明地表达了他在不同阶段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第一个有君堂的堂号李可染从40 年代上半期开始在重庆使用,一直用到40 年代末、50 年代初,取名的缘由是结婚之时新房里冒出来一棵竹笋,同时又娶得邹佩珠先生这一位新妇,是一个双关语。有君堂时期实际上是李可染确立一种笔墨中间的君子人格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用墨和其晚年作品的用笔判若两人。这一时期作品的线条非常飘逸潇洒,用的淡墨像一层薄纱一样,如画一个半透明的扇面,它半透明的状态,李可染也画出来了。

640.webp (24)

 1942年、1943 年左右,李可染在重庆开始画牛,他画牛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那时他们全家都住在农村,新房的隔壁是个牛棚,养着一头老水牛,他每天都能看到;第二个原因则是当时抗战正处在最艰难的僵持阶段,国人需要有一种事物来代表坚韧的精神,以此来支撑抗战的斗志,牛就成为很好的选择。李可染索性最后将斋名也取为师牛堂,寓意要像牛那样踏踏实实的做人、工作和从事艺术。李可染晚年大部分的经典作品,即所谓确立了李家山水的形态以后的经典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师牛堂这个时期画出来的。

到70 岁以后,李可染觉得自己还有缺点,还要作为“白发学童”从头开始识缺,遂取名识缺斋。再之后是十师斋,意为广学多师,向古今所有的大师学习。最后学成后觉得自己站在了天海之上,充满了艺术自信,可以骄傲地宣布自己站在了墨天阁上,墨比天高,一眼望过去,东方既白。

李可染在80年代的时候经常跟人说起“东方既白”。当时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大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表示一种怀疑,到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辉煌的艺术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此后,我们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现代艺术相比已经没有可比性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可染提出了“东方既白”,他认为,东方绘画尤其是中国艺术的曙光刚刚升起,有着美好前途和辉煌的前景。

640.webp (25)

 万古春秋树丰碑

  李可染在1989年离开了我们,其后他的太太邹佩珠先生在数十年内,将他生前要做未做的事全部做完了。邹佩珠先生不仅成立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还成立了李可染画院,然后又把她所继承下来的李可染的作品和有关李可染所有的文献资料全部捐给了北京市人民政府。

  今年邹佩珠也离开了我们,虽然很遗憾,但是他们的艺术、他们那段光辉的艺术岁月会一直如同纪念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历史的尘土中,留待后人去缅怀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