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颜真卿《裴将军帖》

广大书友对颜真卿的楷书都有较深的印象,颜真卿的楷书端庄、厚重、大气、笔笔中锋、筋骨强健、挺拔雄伟、法度森严、十分规矩,这是大家对颜体的印象。

640.webp

可以说,大部分人是没有见过颜真卿裴将军诗这幅书法的,在颜真卿所有的作品中这幅书法也是独一无二。这幅作品非常特别,甚至可以说是怪异,如果按网友的欣赏水平,这幅书法就是丑书无疑了!

640.webp (1)

“裴将军诗”作品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这幅作品的内容是:唐朝一位威猛的将军叫裴旻,要去北伐匈奴,作诗欢送这位将军,英勇杀敌,气势威猛,匈奴闻风丧胆,期待凯旋归来。古代有记载,唐朝当时李白的诗、裴旻将军的舞剑、张旭的书法被称为三绝。

640.webp (2)

颜真卿的这幅作品,楷书与行书混杂在一起,奔腾跳跃,好似裴将军在舞剑一样。这幅作品历代褒贬不一,清朝何绍基则极其喜爱此帖。这样的作品与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有关,颜真卿为中晚唐时期人物,在初唐时期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文武大臣无不学习王羲之书法,初唐的几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或多或少都被王羲之书风笼罩,没有太多的变革意识。而到了颜真卿这里不一样了,颜真卿汲取北碑体格,激昂顿挫,写出自己的洒脱与不卑不亢。

640.webp (3)

《裴将军诗》书卷 , 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宋代楼钥编《攻媿集》。到了清朝道光年间 , 湖南宁乡人黄本骥增订《颜鲁公文集》时 , 收进了此诗 ,并详加注解。他在文集卷十二注中 , 讲到颜鲁公古近体诗时 , 引证了《新唐书》中的一段话 。《新唐书》的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有《李白、张旭、裴旻列传》,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

640.webp (4)

裴旻,就是颜诗中所说的“裴将军”。李白、张旭、裴旻均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什么原因让文宗在他们逝后下这样一道诏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晚唐裴敬在公元843年撰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也印证了文宗下诏的说法。裴旻剑舞被列入“三绝”是没有疑问的,他的技艺也应该是极其高妙的,唐人笔记中的记载似乎也为这个说法提供着佐证。

640.webp (5)

唐末李冗撰的《独异志》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电光火石之际,裴旻从容地“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

640.webp (6)

在颜真卿的行草书作品中,《赠裴将军诗帖》是最怪诞的一件。此帖流传不广,罕为人见,但凡是见到此帖的人都为之振奋、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感叹:“余觅之十数年无可得,今忽睹之,不禁拍案叫绝!”此帖又叫《送裴将军北伐诗卷》,有真迹和刻本两种流传于世。最早的刻本见于南宋嘉定年间刻的颜书专集《忠义堂帖》,诗稿没有署名,在《鲁公文集》中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尽管如此,据其书法风格和内容来推断,明清许多大书家都认为它是颜真卿的真迹。

640.webp (7)

锐意改革,推陈出新,是此帖的第一大特点。自从大书家王羲之问世以来,“二王”书风一统天下,后代书家在学书时都把“书圣”奉为至高无上的丰碑。不管是初唐四大家中的欧阳询和虞世南还是褚遂良,都尽心尽力效其法,不敢任意乱越雷池,以至于在他们的书体中,总能或多或少地见到“二王”影子。这种现象在东晋“二王”到中唐各个时期的其他书家作品中屡见不鲜。在这种长期形成的特殊环境中,盛唐书家颜真卿却能“众叛亲离”大胆创出与“二王”书风毫不相干的《赠裴将军诗帖》。横看竖看,找不到半点“二王”痕迹。这在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