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会古通今——当代中青年书家临创学书交流作品展”将于6月8日至6月24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岭南美术馆4/5号展厅持续展出,谨定于2018年6月13日(星期三)上午10:30在岭南美术馆举行开幕式。

陈忠康老师的前言

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孙过庭《书谱》里此句所言,是对书圣王羲之地位的肯定。从技法上,主要着力于“会古”和“通今”两个层面;从“抒怀”的角度,书法又必须体现精神气质,是情趣和笔意的风云际会。

立足于既要认真“会古”又要体现“通今”的教学思想。两年来,“会古通今”临创班正是较好地贯彻了这样的主旨展开书法临创实践。熊曦、洪镇、喜中、三彬、王客、徐强、张泓诸先生,根据各自创作、教学实际,博采约取前人书论,细致解读经典书家,力求从各个视角解析会古精义;言传身教,详尽示范各类碑帖书写技巧,最大限度发挥教学所长,力争通过短时间的临创实践,让学员头脑有所思考、笔下有所进步。

本次展出的作品,就是在继承传统、体会古意,并在会古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理解和实践,进行临摹和创作的成果,是一次两年来教学实践的汇报展示。不一定很成熟,却是一次非常好的“主题临创”教学实践尝试。当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本次展示活动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2018年5月23日

陈忠康于北京望京大通堂


本次展览共有陈忠康、熊曦、刘洪镇、林喜中、王客、卿三彬、徐强、张泓、蒋海艺、王设兴、罗晖、杜加元、郑光泽、杨建安、蔡毅华、胡其贤、易建军、郑云宏、甘增进、罗炳生、林均、徐海燕、徐瑞华、叶忠文、王华、张学礼、李新、蒋明华、覃克寒、孙泳辉、艾新星、邵跃晰、丘永安、陈晓、莫明奇、毕云扬、田斌、冯高、冯错、严延旺、苏业超、何俊、王大禹、康龙生、祁榆茵、黄一禾等46位中青年书法家参与

【 部 分 展 览 作 品 欣 赏 】

794817154605172783

▲陈忠康

浙江永嘉人,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曾任职于温州博物馆、温州师范学院。

2008年中央美院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展评审委员。

陈忠康《古人咏兰诗六首》纵23.3cm横17cm2018年陈忠康作品

640.webp (2)

▲熊曦

书画家,诗人。《东莞书画》执行主编、岭南画院特聘画家、东莞文学艺术院专职艺术家。

640.webp (3)熊曦作品

640.webp (4)

▲刘洪镇

1972年10月生, 湖南衡阳人,字子衡,斋号勘雨庵,师从陈忠康先生。现为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岭南画院专职书法家、岭南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东莞书协主席团成员。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重大展览及一些学术交流展,获第十一届全国书法作品优秀作品(最高奖)。

640.webp (5)刘洪镇作品

19315040412767736

▲林喜中

易白,生于七十年代,师从陈忠康先生。现居北京。

640.webp (6)林喜中作品

663964052358949625

▲王客

王方呈,又名王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学士、硕士,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东方艺术·书法》副主编,上海温州青联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596611298900762083王客作品

640.webp (7)

▲卿三彬

1977年生于四川成都,当代书坛实力派青年书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浙江省“新峰计划”定向培养人才,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8)卿三彬作品

2345_image_file_copy_1

▲徐强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温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书法作品曾在《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刊物专栏专题介绍。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191359951398350469徐强作品

910378134881004574

▲张泓

现为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青联委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沙孟海研究委员会委员,绍兴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会副主任。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47119449124024330张泓作品

640.webp (13)

▲杜加元

浙江省青田县人,现居广州经商,业余爱好书法。

640.webp (14)杜加元作品

640.webp (15)

▲杨建安

安徽六安人,自幼喜欢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歌赋,因此而喜爱上了书法,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15年参观东莞市第二届临书大赛获金奖,目前在东莞从事少儿书法教学。

640.webp (16)杨建安作品

640.webp (17)

▲胡其贤

山东人,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640.webp (18)胡其贤作品

640.webp (19)

▲易建军

东莞市美术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东莞市高中美术学科带头人,艺大利美术工作室顾问。2017年参加|“会古通今书法高级研修班”开始系统学习书法。

640.webp (20)易建军作品

640.webp (21)

▲甘增进

字退庵,别署梅花竹里馆。现居东莞长安,江西袁州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协会员。书学魏晋,服膺东坡,近年多习唐楷,以求帖学之“极精微,致广大”之境。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书法新人作品展(中国书协), 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作品展(中国书协), “干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评展, 广东省星河展·第三回书法展,获“欧阳修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多次获东莞市书协年度“创作奖”、“先进作者奖”。

640.webp (22)甘增进作品

640.webp (23)

▲罗炳生

1974年9月出生,广东普宁人。国家二级美术师(副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硕士、肇庆学院书法学专业特聘教授。现为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广东书法院专职书法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2014和2016“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担任2013澳门视觉艺术年展、2015、2016、2017广东省青少年书法比赛评委等。2016年获得《书法报》社颁发软硬兼施“双优百家”称号。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24)罗炳生作品

640.webp (25)

▲林均

出生于巴蜀射洪县陈子昂故里,时仰先贤好读诗书。虽自幼钟情于翰墨,然不得其门径,忽忽然已过三十余载。壬辰春月,暂放下事业求学于杭州中国美院,受益匪浅。癸已春,喜好写碑固师从梁小钧先生,近年来游艺于碑帖之间,自我纠缠。丙申,仰慕康师精妙绝伦之帖学一路,拜于门下,若有所精进!

640.webp (26)林均作品

640.webp (27)

▲徐海燕

1997年毕业于广州书画学院,同年并获得广州市第五届群众书法大赛一等奖,1999年结业于中国书法教育刊授全科班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2015年至2017年8月就读于广州市知行书法工作室,2017年8月至今就读于会古通今书法专题班学习。

640.webp (28)徐海燕作品

640.webp (29)

▲徐瑞华

又名昔盦,梅州蕉岭人,客居广州。

640.webp (30)徐瑞华作品

640.webp (31)

▲叶忠文

生于一九七四年,浙江龙泉人,现居广州。

640.webp (32)叶忠文作品

640.webp (33)

▲张学礼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入选湖北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书法报》东湖杯书法大赛二等奖。

640.webp (34)张学礼作品

640.webp (35)

▲李新

1975年出生于长沙,自幼喜爱艺术,大学音乐本科毕业。书法师承曹宝麟、张羽翔、陈忠康、王义军、翁志飞诸名师,习书二十余年,擅长楷、行、草体。2015年创办元兴书院,以追寻、传播经典书法为己任。

640.webp (36)李新作品

640.webp (37)

▲蒋明华

字大明、贤山逸民,斋号,大明堂。好书艺,喜交友,常住广东中山。

640.webp (38)蒋明华作品

640.webp (39)

▲覃克寒

现为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理事。

640.webp (40)覃克寒作品

640.webp (41)

▲孙泳辉

广东潮州人。自幼喜弄翰,工作之暇,潜心习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监事、潮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42)孙泳辉作品

640.webp (43)

▲艾新星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岳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入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荣获岳阳文学艺术奖。

640.webp (44)艾新星作品

640.webp (45)

▲邵跃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汕头市书协主席团成员,汕头市书协教育委员会主任,汕头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广东书法院创作员,广东岭南书法园特聘书法家。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46)邵跃晰作品

640.webp (47)

▲陈晓

1982年生于广东雷州,号冷峭草堂,别署桃溪草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虎门书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虎门文联书画摄影杂志《影像虎门》执行主编。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

640.webp (48)陈晓作品

640.webp (49)

▲莫明奇

生于茂名,东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640.webp (50)莫明奇作品

182195039980340258

▲毕云扬

1983年生,湖北荊州人,斋号大意堂、逸楚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弘堂书社社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485284985441981195毕云扬作品

640.webp (51)

▲田斌

1984年生,湖南湘西人。现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640.webp (52)田斌作品

640.webp (53)

▲冯高

别署贯庐,湖南湘潭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论文散见于《中国书法》、《书学》、《书法报》等报刊杂志。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54)

冯高作品

622477634274973408

▲冯错

诗人,书法家,两本诗集刊世,写此炎凉世间;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数年,居金陵,有心为人也为己,墨池CEO。

137472692462531708冯错作品

640.webp (55)

▲苏业超

1986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草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娄底市书法家研究会理事,娄底市青联常委。作品曾多次入展全国性赛事:2011年10月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作品展。2011年12月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2013年3月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2013年6月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13年7月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2013年8月首届“西雁杯”全国书法大赛,2013年11月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2014年7月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2018年5月“向人民汇报——‘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创作活动”。并多次在省级赛事中获奖入展:2008年获第四届新人新作展金奖,第四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一等奖。2013年5月获世界挥公颂首届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2014年3月获湖南省首届教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2015年4月入展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全省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2015年8月入展湖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

640.webp (56)苏业超作品

640.webp (57)

▲何俊

号逸竹斋,别署龙鹤山房,87年生于湖南益阳,客居羊城。书画近年幸得陈忠康先生,方严先生亲授,书法追求自然、真率、阔达。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58)何俊作品

640.webp (59)

▲王大禹

吉林长春人,历史学硕士。

640.webp (60)

王大禹作品

640.webp (61)

▲康龙生

福建厦门人,1988年生。书法作品多次在各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640.webp (62)康龙生作品

640.webp (63)

▲祁榆茵

广东东莞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爱好书法。

640.webp (64)祁榆茵作品

640.webp (65)

▲黄一禾

广东广州人,广州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本科生。

640.webp (66)黄一禾作品

书法“意临”,不以“形似”范本为旨归,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或宏观效其意象神韵,亦或是援引经典而启发自运的媒介。

什么是意临?

意临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酷似范本,而是根据自己的所需选取其中的部分形式要素,与个人的笔性特征相融合。一言以蔽之,仿法帖的笔意以写出自家的书法风貌。

在“师古”与“创新”的问题上,董其昌提出极其精辟的论点。继承古人法帖的精华为己所用,正是书家所为,也即董其昌所说: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

通常对意临层级的界定比较模糊,现根据临作中所保留范本形式要素的多少,划分为三个层级:仿书、改编与创临。三者之间亦有交融现象,主要侧重于主观倾向。

640.webp (66)

董其昌临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意临是传承与创新的纽带,也可看成是个性的注入与个人风貌的确立。但在进入意临阶段之前,必须打好深入传统法帖的基本功,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沾染一身习气。

1、仿书

关于书法临摹中“仿书”的界定:虽以个人书写的“动力机制”临摹范本,但能明确判断出所临范本的出处,保留了范本中某些具有“辨识度”的形式要素。如董其昌临摹的多数作品。

640.webp (67)

董其昌临苏东坡·行书册(局部)

640.webp (68)

董其昌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640.webp (69)

董其昌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640.webp (70)

赵之谦临峄山碑(局部)

2、改编

关于书法临摹中“改编”的界定:为了顺应个人的笔性特征或审美诉求,在范本的基础上,有明显的主观改造或夸张变形的成份,但范本的重要特征和精神面貌依旧保留,类似现代歌曲的改编。如伊秉绶、赵之谦等人的部分临作。米芾是集古出新的高手。

640.webp (71)

王铎临褚遂良·家侄帖

640.webp (72)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左)

640.webp (73)

金农临西岳华山庙碑(左)沈曾植临十七帖(右)

640.webp (74)

黄道周临王羲之·誓墓文

3、临创

关于书法临摹中“创临”的界定:除了范本文字内容的依据之外,看不出临作的出处,与个人创作如出一辙。

640.webp (75)

王铎54岁楷书·李成小寒林图跋(左)59岁临钟繇宣示表(右)

640.webp (76)

铎52 岁隶书三潭诗卷(局部)

640.webp (77)

王铎59 岁临唐太宗帖(左)57岁临张芝终年帖(右)

640.webp (78)

王铎临王献之·鹅群等阁帖

640.webp (79)

王铎45岁临柳公权·伏审帖

640.webp (80)

王铎43 岁临徐峤之春首帖(左)53岁临阁帖向发帖(右)

640.webp (81)

虞世南贤兄帖(左)王铎55 岁节临虞世南贤兄帖(右)

640.webp (82)

宋拓米芾尺牍(局部)王铎49岁临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640.webp (83)

王铎47岁临王羲之小园帖(左)高适诗(右)

640.webp (84)

王铎59岁临王献之敬祖、潘阳帖(右)行书五律诗轴(左)

古今之法帖范本可谓数以万计,全部临上一通,恐怕一生也难以穷尽,即便能够临完,恐怕也难通书法之道。石涛给仇英《秋江待渡图》作跋,“呕血十斗,不如啮血一团。”书法之临摹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可或缺,但仅有技法是不行的,尤其不能为技法所拘缚,而背离了书法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因此,应如陆九渊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而小不可夺焉”。即是说,凡为学者固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又要基于“大”的胸怀、志趣和对“道”的体悟而在知识层面上有所超越。

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

对于习书者来说,要广阅博览,大量临摹历代碑贴,以增广自己的见闻,多见多临,摹而习之,逐渐养出自己的眼力,然后才能“顺乎天性”的选择范本。择善又非仅袭其技,而贵者取其意效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

640.webp (85)

林散之临钟繇·宣示帖

640.webp (86)

林散之临礼器碑(局部)

640.webp (87)

林散之临乙瑛碑(局部)

640.webp (88)

林散之临孔宙碑(局部)

640.webp (89)

林散之临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

640.webp (90)

林散之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 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 书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640.webp (57)

米芾《李太师帖》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

1、笔的运,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

2、“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

3、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

640.webp (58)

米芾《晋纸帖》

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後” 不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640.webp (59)

米芾《张季明帖》

要使书法出“味道”, 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字所精良应在书中法度;书之妙趣当于字外功夫。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书法要有“味”, 还必须有字外功夫,即:

一、要有文化素养

书法是系统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我曾在《书法与人生》一书中就论述过有关知识,如“书法对立统一说”、“ 书法心理学浅析”、“ 书法系统浅论”, 书法与气功、书法与音乐、书法与人生等等。故此要借鉴古法,借鉴自然,借鉴姊妹艺术,掌握书法技理,以我性情,我书我书,书出“书味”。

640.webp (60)

米芾尺牍

二、要有学识修养

古今书法家尚来重视字外功夫,宋·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亦然,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因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所以,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的。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凡是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书味” 。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也好,近代的吴昌硕、于佑任也好,当代的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也好,都是学识深厚,修养颇高,独树一帜的大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640.webp (61)

米芾尺牍

三、是要有艺术素养

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不是读了一两本“美学”就可以学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艺术素养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640.webp (62)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四、是要有品德素养

首先,善是美的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 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切切相关的。毛泽东的字,处处锋芒毕露,表现出他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品性。周恩来的字,处处藏锋不露,与他的清风明月、真诚忠义的高贵品性一脉相承。

640.webp (63)

米芾《官复帖》

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风毅雄特的颜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崇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胡长清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品。”

640.webp (64)

米芾《盛制帖》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 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 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 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640.webp (65)

米芾《临沂使君帖》

总之,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只能有“书味”, 不可有“洋味”;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可有“臭味”。 只有具备了字内和字外两种硬功夫,才能使书法真正有“书味”、“ 雅味”。

赵孟頫,以继承、发扬古法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和位置,是领导书坛“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一改宋人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书圣二王。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临写的《兰亭序》。

640.webp (51)

赵孟頫学博才高,精力过人,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经史文学方面,他都有令人称道的业绩。尤为突出的,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

640.webp (52)

赵孟頫书法六体兼备,与唐宋抗行而不让,正如元史本传中所说:“孟頫家稻兮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640.webp (53)

赵孟頫在继承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创造出儒雅遒劲、妍丽精绝、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艺术个性,卓立於当时的书坛。

640.webp (54)

卢熊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

640.webp (55)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爱好,他的书法不仅笼罩元代、影响明清,而且至今为人所重。

640.webp (56)

前辈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潘伯鹰先生这样写道:“自从赵孟頫之死,到今日已经六百多年,还不曾再生出一个象他那样伟大的书家来”。这样评价赵孟頫是并不为过的。

640.webp (30)

从6月3日开始,如果你想到故宫看书画,就要改去文华殿了。

去年,故宫博物院对外透露,书画馆武英殿将与陶瓷馆文华殿对调展陈,文华殿的首个书画展览便是吴昌硕大展。

640.webp (31)

从海棠缤纷等待到石榴花红,穿过大片茂密的树林,海棠、松树与十几米高的国槐相互掩映,一条通幽小径进入文华殿。“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终于在6月伊始拉开帷幕。就此,故宫开启了属于文华殿的书画时代。

640.webp (32)

铁 笔 生 花

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

展览时间:2018.06.03—2018.07.15

展览地点:文华殿书画馆 

本展览不单独售票

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

640.webp (33)

吴昌硕(1844.8.1—1927.11.29)

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是近现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家、篆刻家之一,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吴昌硕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二百余件。作品创作时间跨越四十载春秋,涵盖吴昌硕四十多岁至去世前不久的各个阶段,时代连续,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吴昌硕的艺术发展轨迹和渊源脉络。

此次展出其蔬果花卉与书法篆刻作品百余件,正殿展出绘画作品,西偏殿展出书法作品,展示吴昌硕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展览详情

展览通过四个单元,分别从吴昌硕绘画的艺术渊源,大写意的绘画风格,交游与影响,以及书法篆刻四个方面呈现,突出表现吴昌硕最具特色的画风和富有生命力的笔墨,展现这位艺术大师开放进取的博大胸怀以及对时代变迁的积极融入。

640.webp (34)

融古开今

第一单元为“融古开今”,充分发挥故宫馆藏优势,将吴昌硕的作品与明清多位绘画大家的作品同时展出,例如明代陈淳、徐渭,清代八大、李鱓、赵之谦、任伯年等人的作品,与吴昌硕作品进行直观对比,体现吴昌硕对前辈写意花卉技法的继承以及对同时代画家的吸收。

吴昌硕喜欢梅花题材,他画梅花很少画一整棵梅花树,而是多花枝干为主,并非所有花蕊和细节都描绘,而是像特写镜头。《花卉图轴》是吴昌硕创作于七十一岁时,画面将石头、花瓶、水仙、兰草、梅花、石榴、柿子、百合等诸多题材置于同一画面中,却也不乱不俗气,圆满中透露着清新。

640.webp (35)

《花卉图轴》展览现场

640.webp (36)

《花卉图轴》梅花、题跋局部

从题跋来看,这描绘的是“岁朝清供”,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可以看作是吉祥寓意的大集合,多用于年节。“岁朝”即农历的元旦,为一年之始;而依照年节习俗,人们在家中摆放鲜花、时令瓜果、节令食品等,称之为“清供”。岁朝之时摆放物品并没有一定之规,此幅作品为吴昌硕晚年所作,多是表现人们美好心愿、寓意吉祥的花果,或是取谐音的好意境。梅花、水仙、兰草比喻气度高洁;柿子、百合寓意百事如意;花瓶寓意平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640.webp (37)

吴昌硕  桃宴酒坛图轴  纸本设色  1915年

640.webp (38)

吴昌硕  桃宴酒坛  局部

桃子题材是吴昌硕比较就有标志性的题材,这幅《桃宴酒坛图轴》画的是一篮子寿桃与酒瓮。源自古代神话里西王母送仙桃给汉武帝的故事,桃被人们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酒”与“久”同音,亦可比喻长长久久。桃与酒一起,正可表达祝人长寿的美好愿望,吴昌硕的题识正表达了这样的祝愿:“三千年结实之桃,一千日可醉之酒,饮之食之寿长久。”画中的仙桃,硕大红润,饱满诱人,浓郁的色彩直落纸上,粗剌剌的酒瓮则古朴厚重。鲜明的对比令画面既洋溢着浓浓的民俗味道,又融汇了文人的笔墨意蕴,用朴实无华的美好打动人心。

640.webp (39)

640.webp (40)

缶庐花香

第二单元“缶庐花香”,展品打破以往以创作年代为序的陈列惯例,以四季花卉为表现主题,选取吴昌硕作品中各季的代表花卉,并穿插一些节令题材,以丰富的画面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示吴昌硕的绘画面貌和艺术风格。使观众在吴昌硕的大写意世界里品四季轮转,赏花落花开。

640.webp (41)

吴昌硕 紫藤图轴  金笺设色

此图是1905年吴昌硕62岁作,为花卉四条屏之末条。绘藤叶凌空倚势,宛若龙翔凤舞。藤条盘绕回曲,缠石数重。作者娴熟地运用狂草般的笔法,飞动迅疾,一气呵成。同时,此画画气不画形,追求书法中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这种以书入画的画风别开蹊经,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该图施墨浑厚沉稳而又淋漓酣畅,构图不拘陈法,巧于设陈布势。挥洒之中妙趣横生,生动的笔墨赋予紫藤生机勃勃。

640.webp (42)

石交传馨

第三单元“石交传馨”,表现吴昌硕的艺术交往活动,既有吴昌硕与他人的合画作品,也展出了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等受吴昌硕影响的后代大师的作品。

吴昌硕一声交友广泛,曾经还写书记载他的师友关系。他曾经以浙江安吉为起点,交往遍布江南地区。吴昌硕的大写意风格影响深远,包括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都受过他的影响。

640.webp (43)

吴昌硕、王震、倪田等十一家 花卉图轴 纸本设色

铁笔柔毫

第四单元“铁笔柔毫”,集中展示吴昌硕作为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大师,在篆刻和书法方面的艺术成就。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博士郁文韬谈及,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书法用笔,吴昌硕的绘画创作正反应了他精深的书法造诣,而其治印的结篆之巧妙,安排之妥帖,运刀之老辣,也真如以刀代笔。吴昌硕学习铭文、金石碑帖、汉魏、都是他书法与篆刻创作的灵感来源。

640.webp (44)

640.webp (45)

吴昌硕手书齐白石润格

吴昌硕的书法与印章突破了前人严禁、秀雅妍美的做派,向作品中注入了奇崛古拙的金石气息,从而以其铁笔柔毫为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审美趣味,这是整个展览主题要传达出的含义。

640.webp (46)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吴昌硕常常自己谈到,自己之所以能在近代书坛卓然成家,得力于他对于《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故宫博物院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院藏《篆书临石鼓文轴》书于1915年旧历五月,通篇体势典雅厚重,用笔浑朴苍劲,深具古茂雄秀之美,堪称吴昌硕这一时期的《石鼓文》书法代表作。

640.webp (47)

吴昌硕  行书普宁寺牡丹诗轴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行书普宁寺牡丹诗》轴便是吴昌硕的一件自书诗作品,书写时间为1927年“凉秋”,吴昌硕逝世于这一年的旧历十一月初六,此幅作品堪称其极晚年的行书力作。

640.webp (48)

晚清民国时期,吴昌硕是大写意花卉的代表艺术家。吴昌硕生活的时代正是传统艺术走向近现代的关键转折时期,他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吸收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特有的商业气息和时代精神,形成雅俗兼备的艺术风貌。
年幼时的吴昌硕像大部分文人的成长之路一样,读私塾,四十一岁中秀才,被举荐为县令,但进入仕途,却并不如意,官任一月就辞官返乡。四十四岁走出家门,才正式走上艺术之路。在艺术之路上,十来岁的吴昌硕开始喜欢篆刻,在父亲的指点之下入门。所以他的艺术创作自金石篆刻入手,对《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成就了吴昌硕的篆书艺术,并且在临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面目,独步一时。

640.webp (49)

吴昌硕四十岁后方始学画,他尤其专注于花卉的创作,在花卉作品中,吴昌硕以金石的用笔纳入其中,调和了文人雅趣与世俗审美。他用书法的语言刷新了大写意的笔墨,成就了大写意花卉的艺术高峰,他融古开今,博采众长,显示了开放和博学的艺术态度。

与以往故宫的书画展都有一两件家喻户晓的展品不同,此次吴昌硕大展并没有极其特殊的展品,却以百件花卉蔬果图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花开花落的缤纷世界。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近现代画坛的格局和流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640.webp (50)

作为一个馆阁体高手,同时也是乾隆爷的代笔写手之一,张照在回家奔丧的时候,在路上去世,乾隆十分难受,于是就封赐谥号文敏。即便是在张照去世多年之后,乾隆依然会怀念,并书写: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曦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

640.webp (21)

张照《书法辑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照的字已经超越米芾和董其昌,即将要赶上王羲之啦。

当然,这里面自然有乾隆对张照的感情成分,进行了个人夸张,张照字写得好不假,但要说是超过了米芾和董其昌,这个玩笑就开得有点大了。

但是,张照确实很牛,这个人天资聪敏,能文能诗能词能书,还善画通音,书法更就不用说了,这是他赚钱养家糊口的本事,所以极为厉害。最厉害的是,他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代笔,尤其是行楷书,十分厉害。

640.webp (22)

张照《书法辑录》

从张照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其实有董其昌的影子,也有米芾的味道,不然乾隆就不会贸然说他超越了此二人。他的作品中,用笔自如,气魄浑厚,每一笔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且有力,所书写之字,圆健成熟,稳重端庄。给人一种极美的感受。

640.webp (23)

张照《书法辑录》

从张照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其实有董其昌的影子,也有米芾的味道,不然乾隆就不会贸然说他超越了此二人。他的作品中,用笔自如,气魄浑厚,每一笔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且有力,所书写之字,圆健成熟,稳重端庄。给人一种极美的感受。

640.webp (24)

张照《书法辑录》

640.webp (25)

张照《书法辑录》

640.webp (26)

张照《书法辑录》

640.webp (27)

张照《书法辑录》

640.webp (28)

张照《书法辑录》

640.webp (29)

张照《书法辑录》

640.webp (2)

八大山人的绘画是贵族意识之下的艺术,作品中的虚静中和之美、清高孤傲之美、奇古怪诞之美是他贵族意识的集中体现。——题记

640.webp (3)

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原名朱耷,他出生在明代王孙世家,家学渊博,祖辈和父辈都擅长诗文书画。家境的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八大山人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看到过历代绘画精品,也认真地临摹和细细地揣摩过,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当时明代绘画模古一度成风。据有关史料记载,八大山人少年时期的作品也是遵从模古一路,临摹董其昌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他后来的山水画作品在用笔用墨上也带有董其昌的痕迹。明朝的灭亡是八大山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由一个王孙贵族变成了一个僧人、道士,政治的变乱使他失去了一切,国破家亡之痛影响了他的终生。他如果不是有这段惨痛的经历,也不会遁入空门;他如果不是遁入空门,也就不会潜心学道;他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也不会隐姓埋名;他如果不是受封建礼教思想中的“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也就不会由佛转道,取妻生子;他如果不是在思想、感情极度压抑,悲愤、抑郁到极致,他的作品也不会如此的怪诞、冷清。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不亡,他的绘画艺术也许会是清初“正统画派”四王一路,作为一个王孙贵族,他也许会忙于迎来送往,应酬宾客。或者是忙于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图举子之业,历史上就会多一个姓朱的朝廷命官,他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状况。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时势将一个聪明敏慧之人逼进寺院,使他只可能将时间用在学禅习艺上,从而造就了一个画坛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独特的、怪诞的八大山人。

640.webp (4)

八大山人早年的贵族生活使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王孙的位置,虽然地位变了,生活变了,但是贵族意识却一直影响着他,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到以前,从他的名号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用的“个山”名号,源于“⊙”,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圆中一点。将符号“⊙”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成“个”字,下半部成“山”字,符号“⊙”即一个“日”字,“日”即太阳,象征光明,亦即明朝。他后来使用的“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来自“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①“无大于我”这种话如果不是身为皇室家族的身份,谁敢说“无大于我”。在他的绘画中,有一种他特别喜欢的样式,就是在整幅白纸上只画一条鱼,一只猫,一只鸟,有时稍稍画几笔衬景,有时则另有一行题字或一个签名。有人统计过,他的画中仅仅画一只动物的作品就有约50幅,画中的鸟、鱼、猫,不单是数量上的孤独,而是表现精神上的孤独,表现的是八大山人独来独往、不与常人为伍的贵族意识。

一、虚静中和之美

八大山人的人生旅程曲折,行为变化多端,思想情感复杂,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锋芒毕露、剑拔弩张,而是虚静中和之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时时影响并指导着他的绘画创作。他的画面处处透着空灵,常常有大面积的空白,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在白、虚处都寄予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我们看他的绘画,一花一草,一树一石,都是那么的简洁、秀美、宁静、高雅、大方,与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绘画的情节不宜喧闹,形象不宜媚俗,构图不宜繁复,用笔不宜圆滑,色彩不宜浓艳,而且美感要适中,情感表现上要适度,悲痛哀婉也不至于无限感伤。他虽有满腔悲愤,但是“哀而不伤”,八大是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用绘画抒写自己的心声,用绘画排遣内心的苦闷,应该说在他作画的时候是不受什么约束的,虚静中和之美是他笔端的自然流露。

640.webp (5)

二、清高孤傲之美

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处处隐藏着清高孤傲之美,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就拿他画中的鱼来说吧,八大山人画中的鱼常作仰视,眼睛常画有硬硬的方形,那黑黑的瞳孔有力地点在眼眶的上方,恨恨地翻着白眼望着青天,冷冷逼人,有无可名状的孤傲之气。有人说他的鱼是“张口无声瞪眼鱼”。更为有意思的是,他不为清贫苦恼,画鱼解谗,画鱼解愁,实足一个风流名士的派头,他有一首诗《题画鱼》:“夜窗宾主话,秋浦鳙鱼肥,配饮无钱买,思将画换归。”②在他80岁的时候,画了一幅《鲻鱼图》,画中只画了一尾鱼,别无图景,书题“鲻鱼付厨”。

他不愿用画换鱼,更不愿用画卖钱,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画鱼是为了摆脱现实的贫困,追求超脱世俗的快乐。他画中的小鸟,有的低着头,翻着白眼,一种逼视;有的侧着头,瞟着眼睛,一种傲视;有的直梗着脖子,半闭着眼睛,一种蔑视;有的抬着头,瞪着双眼,一种怒视;有的缩着脖子,闭目养神,全然漠视;有的只顾自己梳理羽毛,则是地道的目中无人,这些孤傲的神情,一般的文人画家的笔下是没有的。

三、奇古怪诞之美

八大山人作品中物象的夸张变形、题名的独特新颖、用笔的奇特高古、构图的大胆别致、鱼鸟神情的奇古怪诞等,无一不体现他的艺术与众不同。如图1,他画中的题字“八大山人”,既像“哭之”又像“笑之”,他曾自题咏怀诗:“无聊哭笑漫流传。”哭之笑之是他精神生活的表现,哭之笑之最能表达他的心迹,哭之笑之也最能表达他的无奈。画中小鸟单腿而立,现实中的鸟是有两只脚的,这里只有一只脚,在八大山人许多画面中的小鸟都是单腿而立,有一幅长立轴画上,道出了他画单腿鸟的理由——势不两立,也就是说,他将与清朝势不两立,表现了他反清复明的思想。画中小鸟的头耷拉着,无助地注视着地面,头上一片黑色的巨大的荷叶压在鸟的肩膀上,荷叶上荷杆的形状像一口巨钟倒挂下来,形象地表现了八大山人内心的苦闷——他被世俗的眼光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被他的贵族遗民意识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更为不能直面世态而内心凄苦。这种奇古怪诞的风格是八大之所以成为八大的根源所在。

八大山人作画,是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他的作品不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去想怎么样画才美,一切随他的意而来。他的愤怒、他的宣泄、他的无奈、他的徘徊、他的苦闷……不但超越了艺术既有的规范,更是以他特有的艺术撞击力给人们的心灵以永久性的震撼。

清代八大山人手札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45)

徐悲鸿    

1931年夏,绘画大师徐悲鸿在南昌度假期间发现了傅抱石的绘画天赋,约好到傅家登门拜访。

傅抱石很高兴,将放在衣橱里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拿了出来,准备请徐悲鸿指导。

夫人罗时慧则很忐忑,因为丈夫失业,家里陷入窘境,听说大师要来,她换上最好的一件蓝色衣衫,却也打了补丁,担心给丈夫丢人。正当她在纠结的时候,徐悲鸿敲门了。傅抱石前去开门,她则不自觉地迅速躲进了已经空空如也的衣橱。

640.webp (46)

傅抱石

徐悲鸿进门后没有客套,直接奔向傅抱石的绘画作品,然后非常认真地看起来。

从衣橱的缝隙里,罗时慧看到了徐悲鸿,但与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谈吐谦和,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而且,他白色的夏布长衫的肩胛处也打了一个补丁。顿时,她打消了顾虑,心情放松了许多,趁徐悲鸿正在低头看画的时候,蹑手蹑脚地从衣橱里走了出来,并问候了徐先生。

640.webp (47)

傅抱石早期作品 · 仿王蒙山水(1933年)

寒暄之后,徐悲鸿继续点评指导傅抱石的作品。罗时慧插不上嘴,突然想到要请徐悲鸿画一幅画。于是,她铺好宣纸,开始研墨。

徐悲鸿问:“夫人是想请我画画吗?请您点题吧。”

罗时慧不假思索地说:“请您给画一张鸭子吧。”

徐悲鸿欣然答应,但很感兴趣地问:“夫人,您为什么想画只鸭子,而不是别的呢?”

640.webp (48)

面对谦逊的徐悲鸿,罗时慧完全不再顾忌,说:“我很多次想买只鸭子,给过于劳累、营养不良的抱石补补身子,但拮据的生活使我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今天请先生您画鸭子,就算画鸭充饥吧。”

徐悲鸿很感动,立即动笔。很快,一只张开翅膀的鸭子和几枝芦苇跃然纸上。然后,郑重地写上:“时慧夫人指正。”

画面似乎在说:“有温柔的芦苇的陪护,即使陷入困境的鸭子也一定能飞翔。”


大师徐悲鸿是个多面手,不仅画马是一绝,他画各种小动物和禽鸟也别有风趣,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飞禽走兽们!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41)

不久前,有位担任过大型展览评委的书法家跟我聊起,近些年展览层出不穷,投稿量骤增,在展出作品的初评中,评委们常常只是看看题跋和印章便能够筛选掉许多投稿。我问其缘由,书法家答道:“因为一看题款和印章就知道该作者的水平了。”

在当代中国书画中,题跋好的作品犹如凤毛麟角,书法不佳、烂题乱题的不在少数,只落穷款、了无余味的更是比比皆是。然而,近些年,中国书画的“大师”“名家”辈出,“创新”之作叠出,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作品中题跋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寡淡无味。当代书画家为什么怯于题跋?题跋在书画中究竟还占有多大分量?题跋越来越少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中国画历史上,最早的画没有题跋,北宋画家范宽的画就连名字也不写,后人是从其他文献资料中确定为他的作品。

考察中国书画史,北宋以前的作品多是穷款,名字藏于树石不易看到之处,完整的题跋始于北宋的文人书画家,如苏轼、文同、米芾。此后,书画家在作品上不仅题款,且加诗跋,“题”在前,“跋”在后。而当时皇家书画院中御用书画家的作品多是穷款。古代书画家把诗文题在画面上,使诗、书、画三者之美巧妙结合,相互生发,画面更富形式美感,逐渐形成了中国书画的艺术特色。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强调题跋不仅可以补充画面的构图布局,写出书画家的画外之意。题跋与画面内容要相互补足、相得益彰才算完美。

中国书画的题跋按字数长短,大致可分为三类:长款、穷款和藏款。历代在画面上落长款的名家中不乏高手,他们不仅文采惊人,其书法更是了得。如明代徐渭画了一幅写意水墨葡萄图,画中题诗宣泄悲愤之情:“半生落魄已成翁,独坐闲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也都善于撰题长款。

精彩的题诗肯定为画面增色不少,如果书画家题的是穷款,或是题跋过于直白,那就乏味了。题跋已成为一幅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常是表达作品的创作动机、意趣、环境等等,抒发作者情感,阐述或发挥画意。

过去的穷款和藏款常常是书画家有意为之,对于一些作品而言,由于画面构图、章法布局已很完美,书画家不容多写而删繁就简题写了穷款。另有一些书画家,由于书法功底浅薄,就直接题了穷款或藏款。这种做法也称藏拙,说明书画家有自知之明,一“穷”一“藏”之间,尚存君子之风。不同过去,当代有的书画家书法很差而不自知,连打油诗也写不好却敢于题写长款;有的书画家自称为“文人书画家”,自己却腹笥空空,乱题一气,不知所云,显得不伦不类。

“文人书画家的题跋好,并不代表他画得或写的同样好。”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毕建勋对于中国画题跋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元代以后,中国画衍生出一种综合性绘画,它是由诗、书、画、印四种形态综合而成的。而最早的“中国画”慢慢被边缘化,甚至是被遮蔽了。但这并不等于文人画就是正宗的中国画。在文人画中,与其造型能力相比,文人的诗歌、书法造诣普遍更高,题跋和印章也就成了他们显示自身修养的方式。

640.webp (42)

王顼龄跋颜真卿《祭侄文稿》

有无题跋 因画而异

有人把中国书画的传统分为文人书画和书画家书画,文人书画,顾名思义就是文人画的画或书法,题跋较为丰富。书画者首先是一个文人,在为官为文之余弄几笔,如董其昌。书画家书画是以书画为生的人画或写的,它可能吸收了文人书画的笔墨、表现手法或者意趣,但比不了文人书画的题跋。画家书画与文人书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国人继承的传统不是文人书画,而是画家书画。比如,在人民大会堂悬挂的《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就只有作者名和作品名。

当今中国书画的穷款现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作品来说,如果它不属于文人书画一类的作品,比如写实类、纯创作类的作品,若在画面上题诗跋文,反而会让人觉得画蛇添足。有些作品,画面本身就很完整,题不题均可;如果书画家本不擅长诗作,就更不必在作品上勉强题诗了。“当前诗歌界作古体诗的人较少,作得好的人更是少,现代人的古体诗与古人的作品无法比肩。画面上的题诗,题的是人生境界,书画家得有古诗修养和人文内涵。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境界,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浏览新闻,缺乏生活的阅历和感悟,想要写出可诵可读的题诗是不可能的。

分析目前中国书画穷款多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很多书画家肚子里墨水少,写不出诗词来,或者书法水平不行,有的甚至照抄唐诗宋词都出错,那还不如没有题款。二是当前有一种比较时髦的弄法,就是画面太满、太黑,再题款就喘不过气来了。有些人强题,是对画面的一种破坏,还不如不题。三是新搞法,难用传统的要求来衡量它,因为它的画法写法、构图吸收了外来的东西,与我国传统的题款格格不入,反而不可题款。”

640.webp (43)

王澍跋《宝晋斋法帖》

应从古文、诗词、书法入手补课

中国书画家题跋能力和水平越来越弱,是从何时出现端倪的呢?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古体诗衰微,白话文流行,鲁迅曾讲过诸如“米芾山水画毫无用处”的话,书画家们从那时起已经出现不注重诗词能力的倾向。如绘画,画家梅墨生认为,新兴的中国画在继承古代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之余,西方绘画对于新兴中国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这种变化将古今与中西合而为一,让中国画在现代重新再生、转型、焕发,形成一个新的、非常复杂的绘画类型——新文人画。然而,由于很多画家的目光短浅、修养浅薄,有的虽然技法炉火纯青,却达不到文人画直抒胸臆的境界,东拼西凑的题跋更让作品多了俗气。

“文人”是一个很长的、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概念。但在这个急于求成、急于求名利的浮躁时代,更多的人是在利用‘文人书画’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是某种书法绘画技术,“文人书画”成为一个流于表面的形式。

30年前,当年的一帮年轻人提出了‘新文人书画’的说法,并主张传统文人书画必须创新。而现在,有些人却是照猫画虎,老师怎么画他就怎么画,老师怎么写他就怎么写,这里搬几块石头,那里点几朵菊花,然后再从书中找几首唐诗抄上去,陈陈相因,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教人为画配诗的工具书。一些没有文化的人通过‘文人书画’的炒作,一个个都成了‘大师’,还把作品卖出很高的价格。”

除了书画家的修养问题,可能是时代不同了,才导致题跋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是一个看图的时代,不是诗的时代、书法的时代。整个社会没有欣赏诗词的气氛,我们也不教授古典文学与诗词。”

我了解到,现在院校的教学中,老师将重点放在教育学生掌握技法、关注现实上,他们的作品注重心灵的感受、境界的表达、形象的塑造。对于这类作品而言,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题跋并不重要。

 

640.webp (44)

程瑶田跋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这种流行的观点虽不无道理,但是中国书画毕竟不同于西方艺术,它是一种综合的、丰富的、注重表意的艺术,有无题跋或题跋书法的好坏,往往反映着书画家的文化素养。齐白石在一幅两只小鸡争夺一条蚯蚓的画中曾题‘他日相呼’,意思是过去没有蚯蚓时亲如兄弟,互相招呼,今日两只小鸡为这蚯蚓而争夺。这显然不是简单表现小鸡的内容,而是超以象外地反映社会人情。抗日战争期间,齐白石在以螃蟹为题材的作品中曾题“看汝横行到几时”,通过画与诗的结合宣泄心中愤怒之情。试想光画几只螃蟹,而没有这样的题跋,怎么能表达出如此看法呢?

当代书画家普遍缺乏古典文化的修养,这是当下题跋少、烂的主要原因。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国粹少有继承,进入新时期,许多年轻人熟练掌握外语,却不认识繁体字,读不了古文,对于中国书画的内在精神,对于文人书画独特的发展脉络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建议,想要在书画领域有所成就的年轻人,应该自觉从古文、诗词、书法入手开始补课,加强文化修养,在题跋上也要下功夫。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今人对这句话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匆匆忙忙的是写不了草书的。小编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也就是成竹在胸时,则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书。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可见,在注意草书的节奏和韵律的同时,绝不能不守法度,只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创作出犹如天马行空、飞花散雪的草书作品。所以,习读一些草书理论是十分有必要的。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今人研究草书与古人研究草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王羲之把用笔的方法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表现。在写字的时候根本用不着思考笔法,在写上一字和下一字的映带的时候用不着考虑这里映不映带,上一笔和下一笔怎么连接也是不用思考的。从他的手札里去分析,可以看出他实在很轻松,或者是在很沉闷、很痛苦的状态下书写,心情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他是绝不会把怎么样写这一封信或者是一个手札作具体考虑。这就是王羲之书写时的情况。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再来看怀素。怀素完全是把技巧转换成了下意识的笔势,他是通过了非常严格的强化训练,比如说在蕉叶上写字。他已经把草书的笔法熟悉到用不着思考的程度,不然的话,怎么会出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是内心激动的一种外化,一种激情的抒发,这种激情的表现是不可能去思考技法的。所以,王羲之也好,怀素也好,他们书写的状态是和今人不同的。

640.webp (29)

但是,从王铎开始就不一样了。王铎已经把草书作为一种表现,虽然他采取了一种极端浪漫主义的表现情绪,但他在具体的处理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书写时都加以处理。有一件作品,是临张芝的一件草书,你分析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草书看起来是一笔书,很放浪。他把草书拓而为大时,展现成大字书写的时候,是不可能一笔完成的,他用接笔。

psb

在临张芝帖的那件草书里,有十几处接笔,在接的时候,他都不用光滑的顺接方法。比如说一个笔法,他都把两边接的很光洁,用错位的搭接方法,这是王铎处理的一个技巧。仔细去观察他的原作,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由于他在用力的时候,如果不那样的话,他就很难做到顺利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进行搭接,而且是用错位的搭接方法,以增加线条的变化。如果是线条变粗了,字型变大了,还是用顺接就将呆板,王铎在处理的时候是用错位搭接的方法。

640.webp (30)

而且王铎为了使自己的字体量增加,他有意识的在墨法上进行了改革,这应该受到了徐渭的影响。徐渭在写大幅草书的时候,为了让他的字能够增加大字的效果,加强了线条中的丰富变化,顿挫更明显,比起王羲之、怀素他们的顿挫更狠猛,这是徐渭的处理当中的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640.webp (39)

明朝人是如此,到了今天,在写草书的时候,变化就更不一样了。因为现在的条件不一样了,占有比古人更加丰富的资料。比如书法中的三个基本系统,笔法系统,墨法系统,章法系统,在研究上已经不一样了。对墨法的研究,以至黄宾虹遗传给林散之对墨法的研究,都不一样了。对水、墨之间的运用方法上应该吸取些什么东西?这是当今人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640.webp (40)

我们说,广义的草书,是从有书体产生就有草书。而今天的草书是一直沿着比较流走、更加便利、更加具有书写性的路子发展下来的。所以说,草书是蕴含了从篆书到隶书所有的笔法的总和。比如章草,章草是从隶书和篆书转换过来的,并不单单是从隶书转过来的,其中它有很多篆书的成分。王铎就有这种意识,他写草书看了两点,必须要有篆书和隶书的蕴含。

640.webp (33)

当今写草书,要想进入展厅有更好的表现形式,像王冬龄那样占去整个美术馆圆厅那一面壁头,你怎么办?肯定要在草书里面加入一些别的成分。比如王义军,他在写草书的时候,他把纸铺在地上,把鞋子脱掉进行书写。但是在写的过程中的考虑,他的笔法的运用,拓展为大的时候,是有意为之的,而不是想王羲之、更不像怀素那样是经过训练得非常熟悉的情况之下书写的。

640.webp (34)

他更多地在墨法上想了一些办法。因为笔法是比较单纯地放大,想让它丰富怎么办?就在墨法上下功夫,使用安徽的宿墨,让它有涨墨的效果,这是直接从王铎、从黄宾虹绘画当中提取过来的一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么大的字有丰富的变化和内涵。因此,草书发展到今天,应用的材料多了,使用的方法上是有意地吸取一些东西。更何况,今天所占有的材料,不仅仅是草书,地上的,地下的,经典的,民间的,那么多的东西。

640.webp (35)

不能单纯地用碑帖结合来套现在的碑帖融合的方式,现在是一种大融合的方式。看到楚人竹简中的一些现状,把它放大出来,你看它的一些现状的处理,已经透露出像张瑞图他们研究出的笔法,左右摆动的那种态势。张瑞图是用了左右摆动的势态,这实际上是隶书的横式。它破坏了整个草书的纵式的关系,达到了一种新的创造,好像音乐中构成更鲜明的节奏。这是时代审美当中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是否对“明清调”的一种向往呢?

640.webp (36)

“明清调”的这种对立的取法方式,恰好适宜当今人的欣赏情势。但是,也不能忽视书法在进入家庭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家庭和展厅是有区别的。进入家庭更需要静态的东西,不需要更动态的东西,需要更简洁、更加有韵味的东西,因为在家里更多是坐着欣赏的。而展厅里是短时间瞬时的欣赏,所以展厅和家庭不一样。

640.webp (37)今天所构成的对草书的要求,跟古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草书研究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一方面要关注怀素、王羲之,一直到黄庭坚、王铎,另一个方面也要注意这个时代的取向。因为草书,虽然它的实用性,尤其在东汉的末年,已经非常突出,但是,对艺术的自觉的追求比其它书体都早,几乎纯粹是作为一种艺术在追求。

发展到今天,草书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的追求,而且已发展成多种艺术流派,尤其是现代思维方式对草书产生了很多影响。因此,今天在认识和研究草书的时候,审视的态度和角度、研究的方法,以至于具体的审美的观念,都应该跟古人不一样。这样,才能够使时代的草书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