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对于笔锋的掌控能力,一直是书法临习与创作的要领。很多人写书法,笔锋软绵乏力,因为笔锋发力有很大问题。

640.webp (2)

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

640.webp (3)

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变化状态的,这就要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书写。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用笔与笔锋,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笔锋之“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640.webp (4)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如下:

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

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

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640.webp (5)

如何控制笔锋?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利用锋变来完成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古人研究笔法最经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虽然它还是残缺的理论(如: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中,说明它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但其实践指导意义确是重大的。

我们仔细分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字,其实,八法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问题。

640.webp (6)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主要行笔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连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风格是怎样变化,在点画的刻画,或者说在发力方法和锋变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张迁碑》与《曹全碑》比较,共性是”波磔”和”蚕头雁尾”,区别是一方一圆、一刚一柔。柳楷和颜楷比较,共性是”藏头护尾”与”八法”,区别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朴。

640.webp (7)

这些差异的形成,无疑是锋变的结果。由此,我们又可以推断出,个性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于个性化的运笔发力方法和个性化的锋变上。人们称米芾的”刷”、东坡的”画”、山谷的”描”,就是对他们个性锋变技巧最典型最贴切的形容。

也正因为,他们各自的这种独特的变锋技巧,才形成了他们各自的书风,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书风。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我们论述用锋的幅度与发力的方法有直接关系:

重发力:锋变的幅度大,笔画粗壮;

轻发力:锋变的幅度小,笔画纤细;

劲发力:笔画挺而弹,刚硬有力;

缓发力:笔画劲而朴,利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

中锋调锋:笔画圆浑。

640.webp (8)

不管怎样发力与锋变,必须是以刻画准确而高质量的点画线条为宗旨的。若求点画线条造型的准确,首先是要发力与锋变的准确。不同的点画,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需要不同的发力方法和锋变技巧。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640.webp (9)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640.webp (10)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640.webp (11)

640.webp (12)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微信图片_20180606165921微信图片_20180606165942微信图片_20180606165946微信图片_20180606165950微信图片_20180606165959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03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07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10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15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18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22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26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30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33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36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39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41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44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47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50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054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13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18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26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30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33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40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44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47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50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53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56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159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02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05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08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14 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17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20微信图片_20180606170224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瑞鹤图》见证了王朝的兴盛覆亡,历经了生死攸关世事沉浮的变幻沧桑,得以完整留传至今,亦是历史的珍宝,收藏的传奇,学习的范本。 

墨池学院特邀

鲍虎老师

为大家精析这张经典作品中仙鹤的绘画技法

通过从仙鹤的造型结构到仙鹤羽毛的画法以及各部位上色技法的讲解,进一步延伸到画面布局构图的安排处理,让大家能够掌握与运用所学技法,并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完成《松鹤图》的创作

微信图片_20180606172800

第一课时  赵佶《瑞鹤图》原作仙鹤技法精析

上课时间:2018.07.15 19:00

一、认识《瑞鹤图》(图片+文字+讲述)

二、绘画工具的准备(视频+文字+讲述)

三、不同姿态仙鹤造型的精析(视频+讲述)

四、仙鹤的临摹与渲染(视频+讲述)

第二课时  边景昭《竹鹤图》原作仙鹤技法精析

上课时间:2018.07.22 19:00

一、认识《竹鹤图》(图片+文字+讲述)

二、工笔仙鹤的羽毛结构讲解(视频+讲述)

三、鹤身各部位的上色技法步骤讲解(视频+文字+讲述)

四、鹤身各部位间连接的上色技法讲解(视频+文字+讲述)

第三课时  结合前课技法完成《松鹤图》的创作

上课时间:2018.07.29 19:00

一、完整仙鹤作品的几种构图讲解(视频+文字+讲述)

二、松枝与松针的勾勒技法讲解(视频+讲述)

三、松枝与松针的上色(视频+讲述)

四、作品的整理与各部位间的调整融合(视频+讲述)

微信图片_20180606172805

一元试听 点击报名

逸庐书院首届高级创作精英班招生啦!

 

2

 

3

◆逸庐书院在李双阳老师带领下,着力强化经典传承,着力促进个体书法艺术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强化训练对线条和空间组织想象力的提高,逸庐书院以传承经典 点染人生为宗旨,以五体兼修 融于一炉为理念,坚守二王精神,传承笔法原理。5◆逸庐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体系,开放的教学态度,是创作展示高品格高水准书法作品的艺术殿堂,是追求书法梦想者的精神家园。

6

◆进入创作是每个书家毕生的必修课,不少国展高手存在着书写格调不高、创作流程化的问题,本次创作班以创作为目的,提升创作能力,针对有扎实基础,对创作深入研究的学员,着重于学员书法创作的指导与强化训练,着力于调整学员创作理念,整合技法能力。7◆逸庐书院于2014年成立以来,书法研修课程体系逐渐建设完善。已设置三个学段五个专业方向的书法教学课程,面向全国招生。2018年稍作调整,专题班与临创班合并为第二学段——逸庐书院书法临创研修班,新增第三学段——高级创作精英班。

/ 第一学段 /

书法高级研修班

/ 第二学段 /

书法临创(正书)研修班

书法临创(行草)研修班

/ 第三学段 /

高级创作精英班

8

 报 名 信 息 

学员待遇
本次创作精英班学习期满后所有学员由李双阳老师题赠斋号一件,结业后参加逸庐书院年度结业展。所有学员可申请加入南吴门书社

可申请加入逸庐导师团队

可申请加入墨池精品课程导师团队

报到及培训地址 

首次开课及报到于逸庐书院,后期课程面授开始前另行通知。地址:逸庐书院——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95号水木秦淮B区3号学习时间

学期两年,共八次集中面授,每次4天暂定2018年7月份开课,具体日期地点另行通知。
学费及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限15人,报名截止至6月30日咨询电话:15251816699 / 17701592367报名程序 

本次创作精英班面向有扎实基础,对书法有一定理解的中青年书家,全国展、单项展或兰亭奖入展作者优先录取。1、填写报名申请表2、提交审核,审核通过后发送录取函

3、完成缴费,报名成功

   详细请拨打咨询电话:15251816699

*   扫描二维码填写表格↓

9

 

 逸 庐 教 学 


教学方式

采取游学与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实际操作为主,根据学员个体情况一对一、面对面辅导。


导师构成
以李双阳老师为主,按照在不同书体有突出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全国书法名家参与教学,以便学员从不同书体、风格去把握与领悟,从而进一步达到拓宽书写维度,提升审美高度的目的。
教学计划
根据学员个体情况以及在书风上的取向,调整创作理念,把握创作规律,提高鉴赏、创作、取法及整合运用的综合能力。树立并贯彻“五体兼修”的理念,从不同书体兼收并蓄,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员完成从技法支撑到风格方向的取舍,再到笔墨思想引领下的书写。 

END

传承经典  点染人生

点击关注下方二维码
联 系 我 们   
新浪微博:@逸庐书院微信号:yilushuyuan邮箱:2797978384@qq.com

电话:025-83344966 / 17701592367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95号水木秦淮街区B区3号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33X48cm2018

640.webp (4)33X33cm2018

640.webp (5)20X20cm2016

640.webp (6)33X68cm2016

640.webp (7)33X65cm2018

640.webp (8)12X65cm2017

640.webp (9)33X50cm2018

640.webp (10)33X45cm2017

640.webp (11)18X68cm2017

640.webp (12)33X33cm2018

o_1c0iquu5317rcd8e8dv3hjmalc!scale

万里 中国书协会员、东莞书协副秘书长,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曾获湖北省书法最高奖(黄鹤奖)。书法五体均入展全国书法展并有获奖,先后举办《大草情怀-专题展》、《闲人不闲-五体精品展》、《跨越-学术研究展》等万里个人书法展。

 

图太少,不过瘾?
本次《万里书画小品展》将持续到6月25日,
欢迎各界同好莅临指导!
地点:
东莞市石龙镇源林路2号(诚意大厦二楼)
咨询电话:
0769-81815556
18925578666

- end -

湖湘文化,文源深厚,文脉宽广,文气十足。晏晓斐生长于斯,受耕读文化浸润,自幼雅好翰墨;后游学京华,转益多师,广修大缘,加之他实干忠厚,独立善学,今已修得果位,成为当代书坛中的佼佼者。晓斐深心大力,其书根基深厚,守得雅正,古法自运,时有浩翰之气发于笔端,诚为难得。我认为书法之美体现在法度之美和神采之美,主要通过专业训练、人文修养和人格修养获得。晓斐的书法兼得其美,正在路上。前年他在长沙荣宝斋成功举办了“书田真味”的书法个展,相信这次在衡阳举办的“问道衡山”书法个展同样值得期待。祝晓斐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是为序。

鄢福初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2018年5月21日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12

“问道衡山”
2018晏晓斐书法小品展

主办单位
衡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衡阳市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衡阳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承办单位
生态壹号美术馆

策展
敬墨斋

时间
2018年6月6日至6月8日

- 艺术家简介 -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18

晏晓斐,字玄达。1979年3月生于湖南岳阳,现定居北京。1999年加入永和书社;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后留院工作六年,期间全程参与“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担任申遗片书写者;2010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201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师承胡抗美先生,曾翔先生,王镛先生,期间得到多位先生指导,后随蔡世平先生学习诗词。现为文化部青联委员、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书画院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中心艺委会委员,国书会成员,寸耕社社员。书法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览。曾在荣宝斋(长沙、淄博)、苏州等地成功举办个展。出版有《晏晓斐书法艺术作品集》等,学术文章及个人专题散见于国内各类刊物,书法作品被多家学术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


- 作品欣赏 -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24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29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35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41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47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52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057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103

微信图片_20180605183108

晏晓斐多年来执着的追求书法艺术,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他立足传统,注重传统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尤其在“二王”书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故而基本功比较扎实,路子比较正;其次,他刻苦用功,虚心好学,向古代经典学,向时代精英学;第三,他悟性好、潜力大,由于他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并注重哲学、美学修养,所以书法的追求与格调比较高。晏晓斐办过个人书法展,出版个人书法集,在书法界有较好的评价。

胡抗美
中国书协顾问,博士生导师

晏晓斐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展现了突出的才华,他的基本功扎实,涉猎广泛,创作水平超强,成为当代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晏晓斐还热心于书法事业的公益活动,在书法申遗过程中承担了文字起草和编辑工作;多次参加文化部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参与赈灾拍卖;先后撰写有关书法活动的报道文字逾二十万,分别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及网络,表现出极大地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王镛
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鹧鸪天·汉骨秦筋
——致书家晏晓斐
汉骨秦筋寸寸量,山阴道上法书郎,大风歌起龙蛇阵,碧玉磨成锦瑟肠。生好梦,到潇湘,一横一竖慰爹娘。但将儿女青春色,点染河山大地香。

蔡世平
国务院参史室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副院长

 

 

书中,《石门颂》是圆笔中的典范,那方笔的代表就无疑是《张迁碑》了。《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立,石存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笔画坚实有力,气力雄健,点画间距紧凑而不局促,字体严密方整,朴厚中见灵巧,外形方整,是方笔一路的极品2017072106202037834

历来隶书中的方笔和古拙风格,非《张迁碑》莫属。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法家称道。

粗略一看,《张迁碑》似乎毫不经意,随手而成的作品,但是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属于“拙、重、大”的典型。

所谓古拙,不是笨拙,是兼具质朴和浑厚的大巧若拙“重”是指其点画间的粗重,“大”是说整个气象,大气。如果单从技法上分析,不难发现取得这种效果的几种主要用笔结体方法。

2017072106251646873

用笔来看,《张迁碑》是汉隶横平竖直的典型,正因为这种横平竖直,使其拙味更加突出。起笔、收笔都是以方笔为主,即使“蚕头燕尾”的笔画,起笔也为方头。“雁尾“重顿之后再轻轻收笔。折笔处以硬折为主,横画和竖画搭建处,以方形折角。点都比较小,多呈三角形或短小的竖画。

结体的方面看,每一个走是长方形或者扁方形,在外框 大致定下来以后,字内的点画有一些小的变化,这种结构一般称为外紧内松或中疏外密,拙中寓巧,收放关系处理的得当,足以体现匠心。

2017072106304736161

字内偏旁关系处理方法呈现多样性,有左收右放的,有左放右收的,上放下收或者上收下放的。正因为这种多样化的处理关系,使各字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张迁碑》显得灵活多变,尤其上放下收的处理,显得拙朴憨厚,天真自然,生气十足。

2017072106304980166

如果临写汉隶,要求多变《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临摹时候要注意,《张迁碑》虽然以方笔为主,但绝不是一成不变,只是以方笔为多,圆笔为辅,切不可一方到底,显得呆板滞涩。

临写方笔的时候要用毛笔的侧面切入,然后适当捻管,不可出现拖尾现象。笔画要干净利落,如刀切斧凿般斩钉截铁。2017081803413785072

《张迁碑》在东汉隶书碑刻中
属于雄强厚重一类的风格
初学这类风格的隶书
一是为了提高对毛笔控制的能力
二是为了提高对隶书审美的意识
怎么写好《张迁碑》
这里会教给你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里会教给你科学的书写规律

¤

墨池学院特邀 郭名高 老师

通过对《张迁碑》中例字的精准临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重点帮助广大学员解决《张迁碑》临摹过程中出现的技法问题

让喜欢《张迁碑》的你深入“张迁”,与“张迁”不再陌生

微信图片_20180604115748

郭名高 1978年出生于昭陵,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墨池学院书法导师,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西安晚报》《教师报》《陕西日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及散文400余篇,出版《郭名高书法散文选》《随书法去远行》及隶书论文集《心仪秦汉》。策划“当代隶书名家解读”、“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等大型学术活动,并撰写系列评论文章,在书坛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

导师作品欣赏:

640 (4)

640 (6)

640 (7)

640 (8)

640 (9)

640 (10)

640 (11)

640 (12)

640 (13)

640 (14)

640 (15)

640 (16)

640 (17)

640 (18)

640 (19)

640 (20)

640 (21)

640 (22)

640 (23)

640 (24)

640 (25)

640 (26)

640 (27)

640 (28)

640 (29)

640 (30)

640 (3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张迁碑》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会员免费 (回放)
上课时间:2018.06.15 20:00

一、临习《张迁碑》常见的误区以及应该具备的书法理念
二、《张迁碑》所涉及的笔法问题(视频讲解)

第二课时 《张迁碑》例字精临一
上课时间:2018.06.22 20:00

一、《张迁碑》结体方式归类(之一)
二、例字精临讲解(视频)

第三课时 《张迁碑》例字精临二
上课时间:2018.06.29 20:00

一、张迁碑》结体方式归类(之二)
二、例字精临讲解(视频)

第四课时 临帖是创作的桥梁
上课时间:2018.07.06 20:00

一、同字异临看笔法(视频)
二、同字异写看结字(视频)
三、同中求异看变化(视频)

第五课时 张迁碑》技法在创作中的应用
上课时间:2018.07.13 20:00

一、关于创作中的刚柔、虚实问题
二、关于创作中墨法、节奏问题
三、隶书创作中的章法、结体与笔法

临帖是创作的桥梁-郭名高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悦读汀州-逸庐笛岸中青年书法十二家全国巡展暨李双阳公益书法讲座。

时间:2018年6月9日上午9时

地点:福建省长汀县书法教研基地(策武镇南坑村)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41)

都说画画是寂寞之道,到底有多寂寞?大师黄宾虹捐画,人家硬不要!硬捐了,30年后包裹才打开!看来画画这行不仅是寂寞,还有很多无奈!大师们的大红大紫、风光无限人人都能看到,可大师们的寂寞和无奈又有几人知?

640.webp (42)

黄宾虹的一生著述颇丰,上海出版社曾经出版了6本黄宾虹文集,都是他对中国艺术,主要是书法、绘画、篆刻、金石文字、书论、画论、画史的研究。在20世纪,像黄宾虹这样有如此广泛学养的艺术家不多,而且除这些,他还精通烹调、太极拳、围棋、中医,堪称绘画界里的国学大家。

黄宾虹早年一度是一个革命者,崇拜谭嗣同这样激进的革命派,曾经加入过南社、黄社这样的同情革命、主张进步的进步团体,所以黄宾虹的一生是从一个革命者变化成为一个文化人。他在上海做过许多事情,组织出版编辑国学、美术类的丛书,同时在艺术学院教学。

640.webp (43)

在中壮年时期,黄宾虹是作为一位综合的活动家、出版家、教育家、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到了北平之后,作为老辈的艺术家,他没有齐白石当时那样红火的生命,也没有像徐悲鸿那样奔走于社会事件当中,这个时候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学人,一个艺术家。

 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中,他曾说,他是十年在京城蜗居。可见,虽然黄宾虹跟齐白石一样,都说过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黄宾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我的老师亲眼见到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了,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在当时黄宾虹的艺术不被时尚所看好,但是黄宾虹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可见,黄宾虹生前的寂寞是和他对自己将留名后世的自信结合在一起的。

640.webp (44)

黄宾虹一生大体是上述经历,他从来没有登高一呼过,像徐悲鸿那样,他从来也没有红得发紫,像齐白石那样。他把自己所有财富都用于收藏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捉襟见肘,不是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更不是善于经营和炒作的人,在赢得社会声誉方面,他不能跟张大千相比,尽管他们两个人都叫“大千”,当年黄宾虹也曾号“大千”。

640.webp (45)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因为他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绘画里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靚丽,所以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这三方面缺一个,我以为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赏他。或者你会怀着对他绘画的神秘感,但很难进入他的世界。

我认为,人类的艺术一个是生命的阅历,一个是文化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两者,就不会有伟大和深沉的艺术。黄宾虹是一个怀抱家国情怀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指望他经商,但是黄宾虹走上了一条文化道路。他在上海提出艺术救国,甚至提出了一句叫“艺术是特健药”,认为艺术有益人生,是最好的营养品,可是这样的话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他不是登高一呼的人。但是今天中国经济富强了,黄宾虹的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看来,黄宾虹的一生虽然以儒学入道,但是他对道家的追求成就了他的艺术境界。

640.webp (46)

 一位艺术家的灵魂在于文史哲的思想,黄宾虹的艺术审美思想落点落在道家,看他的画论和著述经常提到庄子,这透露出他对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钦佩与向往,这些都与他绘画的精神有关系。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绘画,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他的生平和生活态度,了解他的艺术足迹,这样才能在欣赏,或者鉴定他的画作时减少误读。

640.webp (47)

下面说一下黄宾虹艺术的分期。目前我们所见到黄宾虹的绘画中,1907年到上海之前的作品极少,但肯定有留存。目前出版的黄宾虹画册里有一些早期的作品,但是没有年款。黄宾虹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绘画里有相当一批作品是没有年款的。他最后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好多都没有款,甚至没有题字,上面只盖了一方浙江博物馆的收藏印。假如那上面有一方黄宾虹的章,那一定是他的夫人在捐赠的时候盖的,不是他自己盖的,可见他活着的时候对艺术的求索是没有终结的。作为一个探索性、实验性的画家,黄宾虹的每张作品,或者每一个时期都处在探索和实践的状态中。

640.webp (48)

黄宾虹到40岁时作品还不算成熟,这一阶段他处在酝酿的时期,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古人揣摩传统。但是他自己早期的风貌里,已经透露出后来成熟时期的端,这个端倪就是六个字:“实处易,虚处难”,这是他早年求学时,启蒙老师指点他的话,即画有形象的地方容易,画没有笔墨没有形象、留白布虚的时候难。在这个时期的画作中可见,他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能力了,山梁留白的地方已经很好看了。

640.webp (49)

清朝的画论家笪重光说“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虚与实相生,就像中国人的太极思想,阴阳并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互动。黄宾虹的绘画是表达中国古代易经思想、道学理念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画作。

黄宾虹晚年会凭着印象,拿20年前,或者30年前的作品再题,80岁的时候可能把50岁的作品题一下,90岁的时候把60岁的作品再题一下。他这个人不太在意作品本身是不是很完美,他心里想的是这个阶段要解决艺术上的什么问题。

我的老师李可染是黄宾虹的弟子,李可染后来治学也是这个办法。有一次他亲自跟我讲,自己一度画不好山水中的点景人物,虽然自己很早就会画人物,但是把人物放在山水里总是画不好,便用了两年的时间专攻点景人物。这是李可染先生的原话。我想这是潜移默化受到黄宾虹先生影响的结果。

640.webp (50)

有些黄宾虹在体会学习宋、明画作时绘制的作品,应当是他在50岁上下创作的,有很明显北宗山水的风格。南北宗论断的提出者是明代的董其昌,有人批评董其昌的分类不严谨,确实他的分类很简单,即北宗的山水是职业画家画的,南宗的山水是文人画家画的。北宗的山水设色讲求形式,比较注重再现;南宗的山水是水墨写意,注重表现。

640.webp (51)

黄宾虹在50岁左右还在南北二宗之间游艺,并且着重学习北宗的绘画,用笔规矩,山的皴法明显,不像后来画得那么自然、率真、空灵。他这个时候多用小的狼毫笔,要知道黄宾虹一辈子是用小笔画大画,他们这种传统型的画家不会画很大尺幅的作品,所以黄宾虹特别大尺幅的作品凤毛麟角,扇面、册页是比较拿手的。

在黄宾虹早期细腻的作品中,笔法很多,点线很多。这个时候他的虚实感已经越来越强,有时会用很明显的南宗画法,南宗的画法是以书法入画,笔法上比较柔韧,墨法比较滋润。在早期的作品中,山头上的草木用长短披麻皴画出,叫矾头山,五代的董源乃至北宋的范宽都是这样的风格。此时,在构图上他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图式风格,就是太极阴阳的意味还不明显。

640.webp (52)

我们看黄宾虹的画,除了以水墨的面貌为主,再就是浅绛,浅绛就是淡设色,主要用两个颜色,一个是赭石色,一个是花青色,一般不超过三个。我们中国人的设色不同于西方色彩学说的色彩,我们是五行阴阳系统的哲学色彩。用赭石代表大地,用花青色象征天,合起来就是天地。中国古代认为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在地面最大的阴阳是山和水,山是阳,水是阴。黄宾虹画浅绛山水,在早期很少用大青绿的画法,偶尔画过一点小青绿,所谓青绿就是用水墨勾勒轮廓在里面填色,而且以青色和绿色为主。

640.webp (53)

艺术是由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组成的,黄宾虹的可见世界刚才我们讲了,外表不漂亮,画得不工致,不优雅,容易令观者有隔阂。而当我们穿过这道隔阂,会发现黄宾虹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他自己概括为四个字:“浑厚华滋”。他有诗句“浑厚华滋我民族”。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智慧的民族,这是他的理念。他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秀,无水不美,他热爱这方土地,更热爱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

黄宾虹这一生到底画了多少张画?实际上我们现在只能粗略估计。据我所知,他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宋若婴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如果无论尺幅大小,无论创作还是写生,共有5000张左右,还有一些别的文物,加在一起有1万多件。我估计他作品的总数不会超过1万件,这只是大概的估计。

640.webp (54)

保存在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很有故事,当时按他的遗嘱,这些画作是要捐给国家的,可是当时浙江没有人要,他的夫人很着急,说这些东西在我手上,万一坏了或丢了怎么办?便不断地去联系接收单位。浙江博物馆据说对接受这些东西并不积极,后来在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人直接过问之后,才勉强答应了。悲哀的是接收之后,浙江博物馆的人连包裹都没有打开,就搁置到一边去了,直到黄宾虹去世后三十年包裹才被打开,这就是黄宾虹的遭遇。

黄宾虹懂易经,他好像真的对命运有所卜算,在世时曾说,50年以后人们会看好我的画。结果他1955年去世,恰好在50年后的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由此确立了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古 代 文 人 雅 集 现 象

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而正是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可以说文人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

惜乎今人的饭局,早已被所谓的饮食文化熏得乌烟瘴气,远不如古人的依山傍水、清脍疏笋来得敞快。文化的久远,就只剩下今人踮脚的怅望,追寻那一缕的青烟,甚至是那莫名的影像。最早的文人雅集不可考,因为过去的文人太少,三国时代,魏朝才有三曹父子,而在这之前,只有士之汇集,如稷下学宫,而没有文人。

640.webp (34)

明代  王问  绢本《建安七子图》

文人稍有规模的出现,只是在汉末,即建安七子。曹植《与杨德祖书》与曹丕《与吴质书》,即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而在这之前,一代汉赋,虽规模宏大、器量弘远,终归属于少数文人的行为。赤壁之战后,孙权据江东之险,刘备占荆州之利,孙刘联盟抗曹,三国大势基本形成,有了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 曹操退回了魏都邺城,从这时起建安文士云集邺下,他们以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为中心,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后人仰慕七子同时,便又给魏晋时的七个人安上个竹林七贤。而其实,他们从未聚在一起。

640.webp (35)

仇英 《金谷园》

石崇,《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在历史上他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实,当时他也是颇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金谷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是当时最美的花园。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所谓“二十四友”以当时的一个特殊人物贾谧为中心。其人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217~282)的外孙。贾充有三个女儿:贾褒嫁给齐王司马攸,贾南风嫁给太子司马衷(后立为帝,即晋惠帝),贾午嫁给韩寿,贾谧就是韩寿贾午的儿子,后入嗣贾充,改姓为贾。晋惠帝是个弱智者,他在位之初的若干年内实际上是贾后(南风)掌权,贾谧作为她的亲侄儿,权倾一时。贾氏控制中枢前后约十年之久。“二十四友”包括一批现在在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官僚文士们依附于贾谧,各有各的原因,关系的远近也有不同,其中跟得最紧的是潘岳和石崇。《晋书.潘岳传》说:“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到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等发动政变废贾后,贾谧伏诛,稍后石崇、潘岳、欧阳建、杜斌等死党亦同归于尽。但是“二十四友”并不能算是一个政治集团,其中有些人并没有政治上的图谋,与贾谧关系也并不深,例如左思,不过给贾谧讲讲《汉书》而已,所以后来贾氏倒台时他就没有受到株连。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二十四友”举行过若干次文学集会,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当时创作的繁荣。他们在石崇的河阳别墅里饮酒赋诗,有点像建安时代在曹丕领导下邺下诸子的文学活动的样子。贾谧还太年轻,文才也不大行(他的诗往往由别人代写);石崇既然是东道主,也就有了某种领导人的地位,而且他不仅最为阔气,其文才也足以领袖群伦。他们畅游园林,饮酒赋诗,并将所作结为诗集,石崇为其作《金谷诗序》(今已亡佚)。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640.webp (36)

传唐寅 兰亭雅集图

金谷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完全照这个样板来进行。据《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东晋王羲之曾与二十多个文人聚会,这便是有名的兰亭之会。每个人都写了几首玄言诗,兴象遥远,意味无穷。王羲之也留下了他那篇《兰亭序》帖。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则是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兰亭雅集中的即席赋诗,永和九年那次是自由式的,即吟什么、怎么吟全由吟诗者自己决定。后来,绝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延续了这一做法;但唐人鲍防等35人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则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元人贡师泰等人和清人桑调元等人举办兰亭雅集,赋诗采用的是分韵式,视人数多少编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将句中各字“随机”分给大家,大家即据拿到手的字韵作诗。元人刘仁本于浙江余姚组织的“续兰亭雅集”,赋诗不为自己所作,而为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16人所作,这就是“续诗”,形式亦非常别致;除此,清人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还采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兰亭雅集中的制序,一般出现于较大规模活动之后。它的前提是人多、诗多,便于结集,有结集才会有制序之举。永和九年,42人,37首诗汇成一集,由王羲之作序,孙绰作后序。后来,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没有制序之举。兰亭雅集中的作书,永和九年那次本是一种无意之举,即主人王羲之并非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然而,这篇序文手稿的书写,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

0

南朝齐梁宫体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 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竟陵文学派。

640.webp (37)

640.webp (38)

上:《琉璃堂人物图》 传为宋代摹本

下:《琉璃堂人物图》 传为宋代摹本(局部)

《琉璃堂人物图》是南唐画院周文矩所作的一卷人物画。据《宣和画谱》记 ,北宋秘府藏周文矩画作达七十六卷之多 ,《琉璃堂人物图》即为其中之一。《琉璃堂人物图》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 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 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 一手轻捧纸绢,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 似在细细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状, 一扭头回视, 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 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此幅作品同北京所藏残存的后半段,均为宋摹本,而流入美国的此幅为全摹本,尤为可贵。

香山雅集:白居易在晚年期间,对仕途是心灰意冷,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八位长者,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在居住香山寺期间,写下了《香山九老会诗序》。白居易《香山雅集》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深。如今的香山寺内,还保存着九老堂建筑。据说白居易曾经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诗稿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供今人缅怀。白居易在《香山寺》诗里这样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这首诗写出了白居易等九位长者在居住香山寺期间的闲适生活。

滕王阁雅集: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文人雅集中写就的,而且是初出茅庐、当仁不让。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南京六合)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640.webp (39)

张大千 西园雅集图

西

 宋代,当时的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等,犹曾集会西园,时人画为《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又都作了《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 宋朝王诜(1037——约1093),字晋卿,太原人。幼好读书,长有才誉,被神宗选中,将英宗的女儿嫁给他,官驸马都尉。王诜好书画,家有宝绘楼,收藏法书名画,苏轼称他“山水近规李成,远绍王维”,“得破墨三昧”,“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传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迭嶂图》等。 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不仅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由于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而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府、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640.webp (40)

玉山雅集

这是元末东南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有极大影响的文人雅集活动,它在元末持续十多年,参与人数上百,以其诗酒风流的宴集唱和被《四库提要》赞为“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其诗酒流留不仅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而且放置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是最理想、诗文水平最整齐的文人诗社雅集,不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可比。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甲前集列有“玉山草堂留别寄赠诸诗人”的名单,他们包括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熊梦祥、顾瑛、袁华、王蒙等37人,《草堂雅集》中所收的唱咏的诗人甚至达到80 人之多,这些诗人不单诗文曲赋,还兼书画琴棋诸艺,以上种种非但都是一时之选,而且光裕后世,影响甚巨,比如绘画中的元四家黄、倪、王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若张渥、王冕、赵元留下过诗书画合壁的佳作。据统计元诗中至正年间的元人诗作,有十分之一竟是至正十年之后的不长的时间里写于昆山的小小草堂“玉山佳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诗社雅集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玉山之会与金谷、兰亭、西园雅集的区别是后者几乎都是官僚与贵族士大夫的雅集,非贵即显,而玉山之会是真正的文人之会,犹其是玉山主人顾瑛无论是读书习儒和广结朋友,他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无任何功利目的——既不打算应举出仕,也没有走终南捷径的念头,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他所著的《元明诗概说》中所云“简言之,即以文学至上、艺术至上而生活的态度。因为以艺术为至上,所以在日常言行上主张艺术家的特权,而不为常识俗规所拘束。持有这种态的人物,从这个时期以后,往往称之为‘文人’。这是过去的中国不一定存在的人物。”

0 (1)

《春夜宴桃李园图》清 黄慎 绢本设色

清代的文人聚会尤以扬州为中心。扬州人的茶楼酒肆,诗社画坛,青楼风,卜夜烧灯……使草民百姓亦都有崇文尚雅之好,这无形中为扬州八怪出现提供了盘桓会友的大背景小环境。据史载,袁枚、吴敬梓、杭世骏、厉鹗、蒋心余、吴锡麟、姚鼐等著名文人都曾在那一时期(康乾以来)在扬州一再出现。有的在书院教书,有的在家中著述,有的卖诗文字画……金农、郑燮、李方膺也是常来常往的熟客。后来扬州的诗会发展成著名的三处:小玲珑山馆、绦园、休园。传说诗会集吟时,备有酒肴,招待听曲,诗成之后,立即刻板印发全城。扬州有马曰琯(号嶰谷)、马曰璐兄弟,藏书甚丰,亦好交游。陈章《沙河逸老小稿序》说:“ 嶰谷性好交游,四方名士过邗上者,必造庐相访,缟佇之投,杯酒之款,殆无虚日。近结邗江吟社,宾朋酬唱,与昔时圭塘、玉山相埒。呜呼!何其盛也。”蒋德《南斋集序》说:“(马氏)家有别业,极林泉之胜,二十年来,文酒之会无虚日。”全祖望《马君墓志铭》也说:“合四方名硕,结社韩江,人比之汉上题襟、玉山雅集。”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说:“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为最盛。”(参见卞孝萱《从〈扬州画舫录〉看清代徽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清人冒襄《同人集》亦为一时雅集唱和之成果。如序言曰:“海内才人,善为诗古文辞者,必有数十才人与之交游,而数十才人之诗古文辞,皆因唱和往复聚于一才人之箧笥,以成奇丽之观。” 

文人雅集终究被近代的世乱和战争所破坏,到现代又为大众文化所淹没,于是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虽有文学社团出现,终究成了绝响。今人故作风雅的“雅集”,早已湮没在嘶叫的卡拉与无聊的酒令之中,每每想起,心下不禁凄凉……

640.webp (29)

细看

就是要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线条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

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

640.webp (30)

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都是充满神韵的。临帖的时候,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细看”,关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 

640.webp (31)

精临

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备,初临下笔自然要缓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实上,“精临”对于每个学书者来说固有难度,可这是一切的基础。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

640.webp (32)

深悟

“学而不思则罔”。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上布阵与和谐。所谓“形似”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对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的把握,必须“心悟”——去遐想和感触前人在挥毫时的情绪变化、运笔动态及作品内在涵养。

640.webp (33)

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