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3日开始,如果你想到故宫看书画,就要改去文华殿了。
去年,故宫博物院对外透露,书画馆武英殿将与陶瓷馆文华殿对调展陈,文华殿的首个书画展览便是吴昌硕大展。
从海棠缤纷等待到石榴花红,穿过大片茂密的树林,海棠、松树与十几米高的国槐相互掩映,一条通幽小径进入文华殿。“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终于在6月伊始拉开帷幕。就此,故宫开启了属于文华殿的书画时代。
铁 笔 生 花
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
展览时间:2018.06.03—2018.07.15
展览地点:文华殿书画馆
本展览不单独售票
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
吴昌硕(1844.8.1—1927.11.29)
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是近现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家、篆刻家之一,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吴昌硕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二百余件。作品创作时间跨越四十载春秋,涵盖吴昌硕四十多岁至去世前不久的各个阶段,时代连续,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吴昌硕的艺术发展轨迹和渊源脉络。
此次展出其蔬果花卉与书法篆刻作品百余件,正殿展出绘画作品,西偏殿展出书法作品,展示吴昌硕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展览详情
展览通过四个单元,分别从吴昌硕绘画的艺术渊源,大写意的绘画风格,交游与影响,以及书法篆刻四个方面呈现,突出表现吴昌硕最具特色的画风和富有生命力的笔墨,展现这位艺术大师开放进取的博大胸怀以及对时代变迁的积极融入。
融古开今
第一单元为“融古开今”,充分发挥故宫馆藏优势,将吴昌硕的作品与明清多位绘画大家的作品同时展出,例如明代陈淳、徐渭,清代八大、李鱓、赵之谦、任伯年等人的作品,与吴昌硕作品进行直观对比,体现吴昌硕对前辈写意花卉技法的继承以及对同时代画家的吸收。
吴昌硕喜欢梅花题材,他画梅花很少画一整棵梅花树,而是多花枝干为主,并非所有花蕊和细节都描绘,而是像特写镜头。《花卉图轴》是吴昌硕创作于七十一岁时,画面将石头、花瓶、水仙、兰草、梅花、石榴、柿子、百合等诸多题材置于同一画面中,却也不乱不俗气,圆满中透露着清新。
《花卉图轴》展览现场
《花卉图轴》梅花、题跋局部
从题跋来看,这描绘的是“岁朝清供”,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可以看作是吉祥寓意的大集合,多用于年节。“岁朝”即农历的元旦,为一年之始;而依照年节习俗,人们在家中摆放鲜花、时令瓜果、节令食品等,称之为“清供”。岁朝之时摆放物品并没有一定之规,此幅作品为吴昌硕晚年所作,多是表现人们美好心愿、寓意吉祥的花果,或是取谐音的好意境。梅花、水仙、兰草比喻气度高洁;柿子、百合寓意百事如意;花瓶寓意平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吴昌硕 桃宴酒坛图轴 纸本设色 1915年
吴昌硕 桃宴酒坛 局部
桃子题材是吴昌硕比较就有标志性的题材,这幅《桃宴酒坛图轴》画的是一篮子寿桃与酒瓮。源自古代神话里西王母送仙桃给汉武帝的故事,桃被人们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酒”与“久”同音,亦可比喻长长久久。桃与酒一起,正可表达祝人长寿的美好愿望,吴昌硕的题识正表达了这样的祝愿:“三千年结实之桃,一千日可醉之酒,饮之食之寿长久。”画中的仙桃,硕大红润,饱满诱人,浓郁的色彩直落纸上,粗剌剌的酒瓮则古朴厚重。鲜明的对比令画面既洋溢着浓浓的民俗味道,又融汇了文人的笔墨意蕴,用朴实无华的美好打动人心。
缶庐花香
第二单元“缶庐花香”,展品打破以往以创作年代为序的陈列惯例,以四季花卉为表现主题,选取吴昌硕作品中各季的代表花卉,并穿插一些节令题材,以丰富的画面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示吴昌硕的绘画面貌和艺术风格。使观众在吴昌硕的大写意世界里品四季轮转,赏花落花开。
吴昌硕 紫藤图轴 金笺设色
此图是1905年吴昌硕62岁作,为花卉四条屏之末条。绘藤叶凌空倚势,宛若龙翔凤舞。藤条盘绕回曲,缠石数重。作者娴熟地运用狂草般的笔法,飞动迅疾,一气呵成。同时,此画画气不画形,追求书法中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这种以书入画的画风别开蹊经,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该图施墨浑厚沉稳而又淋漓酣畅,构图不拘陈法,巧于设陈布势。挥洒之中妙趣横生,生动的笔墨赋予紫藤生机勃勃。
石交传馨
第三单元“石交传馨”,表现吴昌硕的艺术交往活动,既有吴昌硕与他人的合画作品,也展出了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等受吴昌硕影响的后代大师的作品。
吴昌硕一声交友广泛,曾经还写书记载他的师友关系。他曾经以浙江安吉为起点,交往遍布江南地区。吴昌硕的大写意风格影响深远,包括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都受过他的影响。
吴昌硕、王震、倪田等十一家 花卉图轴 纸本设色
铁笔柔毫
第四单元“铁笔柔毫”,集中展示吴昌硕作为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大师,在篆刻和书法方面的艺术成就。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博士郁文韬谈及,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书法用笔,吴昌硕的绘画创作正反应了他精深的书法造诣,而其治印的结篆之巧妙,安排之妥帖,运刀之老辣,也真如以刀代笔。吴昌硕学习铭文、金石碑帖、汉魏、都是他书法与篆刻创作的灵感来源。
吴昌硕手书齐白石润格
吴昌硕的书法与印章突破了前人严禁、秀雅妍美的做派,向作品中注入了奇崛古拙的金石气息,从而以其铁笔柔毫为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审美趣味,这是整个展览主题要传达出的含义。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吴昌硕常常自己谈到,自己之所以能在近代书坛卓然成家,得力于他对于《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故宫博物院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院藏《篆书临石鼓文轴》书于1915年旧历五月,通篇体势典雅厚重,用笔浑朴苍劲,深具古茂雄秀之美,堪称吴昌硕这一时期的《石鼓文》书法代表作。
吴昌硕 行书普宁寺牡丹诗轴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行书普宁寺牡丹诗》轴便是吴昌硕的一件自书诗作品,书写时间为1927年“凉秋”,吴昌硕逝世于这一年的旧历十一月初六,此幅作品堪称其极晚年的行书力作。
吴昌硕四十岁后方始学画,他尤其专注于花卉的创作,在花卉作品中,吴昌硕以金石的用笔纳入其中,调和了文人雅趣与世俗审美。他用书法的语言刷新了大写意的笔墨,成就了大写意花卉的艺术高峰,他融古开今,博采众长,显示了开放和博学的艺术态度。
与以往故宫的书画展都有一两件家喻户晓的展品不同,此次吴昌硕大展并没有极其特殊的展品,却以百件花卉蔬果图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花开花落的缤纷世界。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近现代画坛的格局和流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予后世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