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当代学书者,也不外乎以古人经典法帖为临摹对象,至自以为有一定的把握后,试作己书,即所谓“书法创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作是很尴尬的,甚至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因为,这种创作心态是有某种负担的。比如,创作者如果仍然处在一种集字状态下的话,必然会导致其胸中无底、笔下迟疑、字态无神等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就是在临帖中没有经过对原帖进行二度作的过程。

640.webp (49)

毫无疑问,学书临摹是为创作做准备的。那么,怎样才算是合格的临摹呢?回答很肯定,像古人。如何才算像古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就回答得很到位。姜氏说:“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经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我认为,姜氏对怎样临摹古人法帖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甚至想,他的理论应是完全来自于他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吧,因为,我在学书的过程中恰恰有这种感受。

640.webp (50)

那么,何谓临帖中的“二度创作”呢?我以为,当学书者对原帖进行若干时间和阶段的实际临摹后,在基本上掌握了原帖的用笔技法,并对原帖作者内在的精神面貌有一定了解以后,就可以大胆尝试对原帖进行面对面的创作式临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临原帖,这个过程要完成至能基本背临原帖为止,这就是所谓临帖中的“二度创作”。但是,在对原帖进行二度创作时,对每一个学书者来说,其悟性是占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要多动脑筋,舍此,则一切皆为空谈。

与人交往,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读书多了,不用临摹古人法也照样能写出古人之书卷气来。对此我是持否定态度的。读了再多书,如果不临帖,还是写不出书卷气的书法来。如果读书与书法二者兼重并续,或可成正果。对于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只读书不临帖,不一定写得出书卷气来。但是,只临帖不读书,肯定是写不出书卷气来的。

640.webp (51)

由于书法环境和书写氛围的缺失,造成了当代许多人在书写汉字方面,竟然不如过去的一个账房先生!所以说,中国书法的环境和地位还有待于提高!中国书法在当代应该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艺术,并在学术上进一步得到提升。学书者应该由技至道,渐次修为。否则,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何益?

640.webp (52)

中国自有文字始,书法就走上了漫长的岁月征程和发展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奠定了中国书法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成为人类不朽的文化遗产。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历朝历代,没有不研习和继承前人法书经典而成正果者。池长修,创作随机而出,先有古人而后有我,这就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国文化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源。

临帖中“二度创作”的行为从古人那里就开始了,并且从未中断过,它是每一个学书者在进入自我创作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18岁

花样的年纪

那时的你才刚上大学

青涩得像颗青柿子

忙着做梦谈恋爱

而米芾的18岁

已经授秘书省校字郎

出任广东浛洸(今英德)公安局局长

别看小哥哥年纪小

人家干出来的政绩可不小

在地方风化教育上口碑极好

这位局长大人除了处理公务

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游山玩水和交友

据说他

风韵潇远,趣向高洁

山水佳处,游题殆遍

而职事修举,教化兴行,祀名宦

小哥哥的文笔与书法极好

所以在浈水边的烟雨楼、望夫冈

都留下有名的诗篇

在英德、阳山、潮州都有石刻

在广州留有墨迹

于是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

下面这幅18岁米芾小哥哥的真迹

《三吴书帖》

描绘了他年轻时的从政时光

640.webp (17)

三吴书帖  行书  纵30.6厘米 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 天子。瑞节高如松,一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 攀,寥虚看云驶。

高清逐字放大欣赏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电影《邪不压正》正在热映

姜文4年磨一剑

广大影迷对这部电影期望很高

但走出电影后

板砖与赞美齐飞

口碑极度两极分化

有人说姜还是老的辣

电影很姜文

也有人说电影不知道在讲啥

于是大家调侃彭于晏的屋顶裸奔

疑惑:姜郎才尽了?

640.webp (7)

姜文还是那个姜文

粗犷、彪悍、荷尔蒙爆棚

《红高粱》里的余占鳌

《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唐雨林

《让子弹飞》里的张牧之

……

每个硬汉形象都深入人心

他用电影造梦

看得人血脉贲张

640.webp (8)

这个北京大院长大的纯爷们

你想象不到他能放下棍棒刀枪

端坐在书桌前

捏起笔管蘸上浓墨

练习书法

糙汉子写字的场景

你能想象得出来么?

这就好

使着丈八蛇矛的张飞

拎着三板斧的程咬金

拿起了绣花针

姜文把他的荷尔蒙也带入笔下

书法里透着一股草莽之气

八年前的《让子弹飞》

姜文在两张海报间题:

逝者如斯夫

字字苍劲有力

时间流逝

故事却成为永恒

这部电影注定不凡

640.webp (9)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盗官记》

马珂是制片人

姜文与马珂多次合作

强强联合,在圈里被称为“信马由姜”

合作《让子弹飞》时

姜文给马珂写了首诗:

蜀国艳阳且为谁,霸主不敌盗官贼。

双马识途何所惧,也无风雨也无雷。

影片里的故事和影片外的合作

都浓缩到这首诗里

为了电影他们无所畏惧!

640.webp (10)

电影的呈现就一两个小时

而拍一部电影却是一部浩大的工程

拍电影的辛酸苦辣

只有做导演的才知道

《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拍摄故事

被姜文写进了书里

封面题字是他的书法

640.webp (11)

“长天过大云”

取自他写的一首五言诗

“桃花林中村,人面皆醉魂。

横槊秋燕北,长天过大云。

姜文说,

“它最贴近我的理想

最贴近人们的精神世界

也最不被人理解。”

640.webp (12)

《让子弹飞》是姜文的得意之作

而好的剧本是一部电影的核心

姜文在剧本上下足了功夫

笔笔斟酌,字字珠玑,极具可读性

姜文说,“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

“骑驴找马”可以说是他对艺术摸索时

最真实的写照

640.webp (13)

姜文与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私交甚好

德尼罗来中国

北京行的第一站

就直奔姜文位于太庙的工作室

提前观看当还没有制作完成的《让子弹飞》

作为回报

姜文提前为德尼罗庆祝生日

并手书“无双”两个大字

赠与老朋友

赞美老罗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

让老罗感动得两眼含泪

640.webp (14)

拍电影的姜文与玩摇滚的崔健

经常凑在一起热闹

崔健给姜文的电影题字

姜文就给崔健的歌题字

这出互文玩得有意思

640.webp (15)

姜文性子豪爽

当年林青霞宣传新书《窗里窗外》

姜文和徐克专门来捧场

两人合作书法送给女神

姜文上他的大印

徐克更生猛直接盖手印

让林青霞惊喜感动

640.webp (16)

姜文的江湖气

让他的字显得更加肆意张扬

淋漓酣畅

正如人们对他的印象

是行走的荷尔蒙

是纯爷们剽悍率性

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豪迈!

 

明末清初书画家归庄书法墨迹

归庄(1613–1673),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江苏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工文辞、书画,尤善画竹,与同邑顾炎武相友善,时有“归奇顾怪”之誉,其书法造诣很深,善大书,尤精行草。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著有《悬弓集》、《恒轩文集》等。

640.webp (1)

640.webp (2)

归庄书法题跋祝允明临黄庭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3)

明归庄书法诗轴神品

640.webp (5)

归庄行书登山诗句

640.webp (6)

乱竹开三径……别有尚玄人。归庄为受伯词兄。

一次展现新思维、新理念、新形式的学术报告

——听了周斌先生《中国书法与跨文化交流》有感

文/马国俊

用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播学者最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这是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近多年来,随着书法专业的发展与成熟,将书法文化艺术的本体研究同社会学、艺术学、文学、哲学和史学等进行学术对接的专业性学术报告比较多。同时以普及与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培训式报告也不少。这两类书法报告,为传播以书法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汉字书写实际水平,及其能力曾经或者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就将中国书法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探索性选题还并不多。据我所知,中国书法在国际交流方式上,一般都还停留在以书法作品展览交流为基本形式及其内容的交流层面居多。而以书法教育教学为基本途径,将书法文化艺术放在联合国总部的层面,跨越了语言文字的差异与障碍,实现了用汉字书写的美来传播中国书法艺术。这是周斌先生近多年的工作实践,也是对书法文化艺术的国际化教育的创造性成果。于是他便获得了用以书法为载体,用全新的视觉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的荣誉称号。应当为他点赞,为他喝彩。

2017100905280558333

周斌先生

而他的学术报告就是在真实再现和还原整个跨文化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个完整缩影,是一次具有全新理念的展现和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学术报告。他用自己的智慧,很快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喜爱了中国书法,学会了中国书法,并能在他的指导下,用中国书法的创作成果,进行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互赠交流,可以说其水平本身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教育教学的结果与效果,早已超越了一名学者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本身。

《中国书法与跨文化交流》的报告,是以中国书法为媒介的国际文化传播与推介的全方位立场与视觉,创造了中国文化在国家文化舞台上的立体效果。展现了以中国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视角、大胸怀、大气度和大境界。

《报告》从书法书体的审美特征导入,选取了具有强烈动态特征的草书作品和以静态为主体的楷书作品,进行了实验性审美教育与民族文化审美习惯调查,强调了作为书法所具有的跨越民族文化积淀的非经验性的价值和意义。实验证明,草书的动态性与楷书的静态性,对没有汉字书写经验的人来说,同样具有对视觉形态的不同感受,甚至对动态图形感受会更加强烈。他的这种导入性对比式教学,是一种探索性实验,而这种实验已经成为相对成功的教学案例。不仅对国际书法教育教学中有作用,对国内的书法教育教学同样具有一种新的迪与启示作用。他告诉人们,在视觉形态的审美中,存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但对美的追求是具有共性特征的,书法的不同书体与不同作品,在汉字书写的共性基础上,发挥着各自的个性作用。他把书法审美的专业问题,用书法语言的对比方式,让不懂书法的人,同样获得了视觉美的不同感受。这是将一个非常抽象的专业概念,以创造性的教学视频导入,实现了让听众获得直观的接受及其效果。

微信图片_20180718153526国书法与跨文化交流资料

接着他又选择了“十二生肖“的象形文字的篆书图形,其中很多动物的形态就可以通过图像,直观地辨认出来。这一选择本身,抓住了汉字在造字过程中的想象特征,强调了汉字形态的深刻内涵,无论想象、指示、会意等形成的每个字的形态本身,都代表着一种相应的物像,或是具体的,或是抽象的,一字、一音、一形、一意,这种汉字的个性创造的文化特征,变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恰恰这一独特性则具有跨越国际与民族的共同认知习惯,即直观性的文化特征。书法所具有的汉字文化意义及其无限深邃性,可以通过想象的直观,将会逐步让更多的人所喜欢。

微信图片_20180718153655中国书法与跨文化交流资料

他在长期的跨文化书法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学科与知识,进行恰切的教学互动。特别是从关注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的广泛应用入手,揭示并展现着书法与书写者心理与个性的互动关系。指导不同个性特征的人,选取不同的书体形态,因势利导,从兴趣入手,逐步将热爱书法的兴趣固化下来,将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书写成为国际友人的自觉行为。在增强国际友人的书法兴趣同同时,扩大了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展现着并实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精神。

这个《报告》具有形式活泼多样,观念专业多元,立意高端大气和主题明确清晰的特点。用书法串联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特色,用国际语言拉开了书法交流的无限通道与空间。整个《报告》是在高端大气与幽默和谐的互动与交响中完成,用外在的自由轻松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一种内在的精心设计与主流话语的融合。

《报告》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理性传播的场景,而是将完整的理性思路,用无数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进行了全面体现与全方位展示,创造了学术报告的另一种表现思路与表达方式。做这样的报告,其实对报告人是一种挑战,其难度会更大,要求会更高。这源自于报告人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源自于对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的把握,源自于有一个完整的国际语言对话与交流能力,更源自于他多年来在国际书法教育教学平台上的实践。

图片2周斌先生在联合国总部为外交官介绍文字中的中国文化

图片3联合国外交官在认真学习汉字所代表的中国文化

图片4周斌先生推动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美国大学讲座)

图片5潘基文秘书长书“周斌书院”

图片6周斌先生教潘基文夫妇写春联

周斌先生的《报告》,展现了他在国际书法教育教学中的成果与成果,同时给从事书法教育的朋友们是一种新的启示。提醒书法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有更大的胸怀与责任,即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而系统的自我认知能力。它告诉人们,文化自信,绝对不是自傲与自满。而是让每个中国人通过不断地虚心学习与社会的对等交流,进而成为弘扬书法文化艺术的践行者。

昨天陪同周斌老师参观了四库全书,张、邓、曾馆长热情接待,我曾经在馆没有完全落成前参观过,但系统的接受讲解还是第一次。下午在刘先生和米老师的陪同下,在兰州城市学院听了先生的报告,让我大开眼界,对我有了很多启示。我同先生曾经在十多年前,全国性的书法教育交流场合中交往过,只是近年来我远离了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的很多信息有所闭塞,只能向先生学习致敬了。祝福先生在兰州讲学快乐,欢迎您,也感谢您晚上接待了陇西三院的魏院长,又去九州看了有病的亲戚。

周斌教授作品欣赏

2017100905273614026

2017100905273787985

2017100905273827225

2017100905273969317

2017100905274019979

2017100905274178934

2017100905274268512

——END—— 

640.webp (5)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他是近代著名的新月派诗人,

一首《再别康桥》脍炙人口。

而他与三位漂亮女性的情感故事,

更是家喻户晓。

他的命仅有短短的34年,

故事与文才却流传了百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640.webp (6)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

是诗人,更是书法家!

640.webp (7)

徐志摩、林徽因与泰戈尔合影

徐志摩的诗名实在太大,几乎掩盖了他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翻译等方面的才艺。

当我们翻开徐志摩的一些诗稿、对联、扇面、条幅等书法作品后,吃惊之余不禁大叹:要论及书法,徐志摩丝毫不逊五四文人中的同辈高手。

640.webp (8)

徐志摩书法

徐志摩的祖父徐元衡精于书法,其伯父徐蓉初是清末藏书家,对书画也颇有研究。

而幼时的徐志摩先后得到秀才孙荫轩、贡生查诗溥、桐城派古文家张树森等乡宿的指导,受到很好旧诗词和书法的训练。

粗略来看,徐志摩的书风和他的诗人气质颇为一致,自然洒脱,如行云流水。仔细读来,却感觉他的书法法度严谨,训练有素。

640.webp (9)

徐志摩书法

2

他是大汉奸的徒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对儿子的教育向来十分重视。

据说徐志摩小学毕业后,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父亲领着儿子到上海,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门下。

640.webp (10)

郑孝胥及其书法

郑孝胥是何许人也?他做过伪满洲国总理,是个汉奸。

但郑孝胥的书法却是一绝,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

我们现在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交通银行”四字,就是出自郑孝胥之手。除了徐志摩外,当时的许多名人都是他的徒弟,如林语堂、曹聚仁、赵正平、李唐、郑洪年……

640.webp (11)

徐志摩书法

当代海宁籍书画家唐吟方称:“(徐志摩的)笔墨风流洒脱,提按顿挫敏捷圆满,意致与郑孝胥书法相近。“这大致道出了徐志摩书法的特征及师承关系。

3

第一段婚姻竟缘于书法!

早在杭州府中求学时,天才的徐志摩便显露出了他的非凡才情。而说起来的第一次婚姻也缘于此,并和书法有很大关系。

640.webp (12)

徐志摩与张幼仪

我们都知道徐志摩的原配夫人是张幼仪,她的四哥张嘉璈曾任浙江省都督朱瑞的秘书。

一次,张嘉璈随都督到杭州府中视察时,发现了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而且其书法峻秀有力,透露出不同一般的才气,使之大为欣赏。

640.webp (13)

徐志摩书法

这个学生就是徐志摩。

张嘉璈爱才心切,当晚就寄了封信给徐申如,提议徐志摩与他的妹妹成亲。于是,就促成了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

张嘉璈还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受先生的影响,他的书法从晋唐溯流而上,转而汲取了北魏《张猛龙碑》以及《张黑女碑》的挺劲以强骨力。

640.webp (14)

徐志摩书法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触山失事,他不幸遇难,年仅34岁。

岁月苍茫,逝者已矣;百年是非,谁能评说?唯一能肯定的是,他留给我们那些美好的故事和精湛的艺术作品,已成为永远的绝响。

640.webp (15)

徐志摩遇难处

徐志摩书法欣赏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这两天

微博和朋友圈

都被这件篆书作品

以及和作品有关的段子

刷!屏!了!

640.webp (1)

此作以大篆书写

众多不懂书法的网友

彻底懵了

于是

大家晒出各种段子

段子一

大师写了幅字

一访客凑上前脱口念出

“逮住蛤蟆,攥出尿来”

大师握笔的手开始发抖

脸色发青,缓缓念道

“前程似锦,继往开来”

段子二

没文化真可怕

后悔当初学习不认真

大师写的

“前程似锦,继往开来”

我看了好几遍

咋看都是

“逮住蛤蟆,攥出尿来”

段子三

升学宴

一位书法家送给

刚刚考上大学的

学子八个大字

“前程似锦,继往开来”

篆书,众人都不认识

就让准大学生现场念这个寄语

也好活跃现场的气氛

这学生看了半天念道

“逮住蛤蟆,攥出尿来”

640.webp (2)

还有人

用篆书转换器将

两段文字的金文字体

进行组合对比

640.webp (3)

看完

这一段微信对话

可能

会恍然大悟

……

640.webp (4)

可以确定的是

网上流传的这件作品与

“前程似锦,继往开来”

毫无关系

网络上流传的段子

一笑了之罢了

书微君

640.webp (62)

张旭光,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法学报》执行主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通讯报》主编。2008年8月调任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副秘书长。

三大创作原则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竹节(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七大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品。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十个书写关键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四条落款要点

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要点: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张旭光作品欣赏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想真正把魏碑练好,

必须有帖学的基础,

如果没有,是写不好魏碑的。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

魏碑就是碑学书法,

为什么要掌握帖学基础呢?640.webp (55)

首先必须认识到,我们之所以称魏碑是碑学一脉是因为它刻在石碑上,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一旦把它写在纸上,工具就是毛笔,就必须要用帖学书法工具来体现碑学书法的东西。

中国书法分为两大书法体系,一个体系是以王羲之等书法家为代表的帖学书法,另一派是魏碑以及众多石刻为代表的碑学书法。

640.webp (56)

碑学书法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在清末,那时碑学书法是最新出土的甲骨文、石刻,其次是魏碑的发现以及价值的重新挖,那一段时间来说应该是碑学最为辉煌的时期。

中国书法的舞台,基本上是被帖学书法垄断的。因此,中国书法整个体系,都是以帖学为基准的。

640.webp (57)

比方说我们用的纸张,都是帖学书法的范畴。因此,有好多学习碑学书法的人,用帖学的工具来表现碑学书法的时候,都需要做一些特定的动作,然后进行一些特定的处理之后,才能写出魏碑刀刻这样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用的是帖学书法的工具来表现碑学书法的东西,如果你对帖学书法的表现技巧,没有掌握这些帖学的书法工具的话,你的书法是危险的,你写出来的碑学书法一定不会高级,最起码在技巧上,你是不合格的。工具都用不好,谈什么创作,谈表情达意呢?

640.webp (58)

所以,只要是拿着笔在法就一定要去了解帖学的技巧,把帖学的功夫学到手,才能对魏碑驾轻就熟。

说白了,所谓学书法,就是考验一个人对工具的掌握能力。如果能把工具随心所欲的运用,你心里想表现的,和手底写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那么你的书法基本功已经过关了。

640.webp (59)

总之,想用帖学书法的工具来魏碑,首先要对毛笔有驾驭能力,要想对毛笔有驾驭能力,那就要去掌握帖学基础。帖学的基础有了,碑学的基本功也就有了。你的碑学书法,就一定会有长进,且会越来越好。

640.webp (60)

我们考察中国书法史上以碑学书法闻名的书法家,他们都不是纯粹的只学魏碑的。他们走的,都是一条碑帖结合的道路。

640.webp (61)

因此无论是学什么书体,都要打好帖学基础。它是中国书法史的主角,你不把它学好了,其他的书法你也写不出什么成就来。

 

现在的大学真会玩

连通知书都玩出了3D

但书屋君觉得

还是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最美!

别的学校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而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

全是老教授们一笔一划

用毛笔字写出来的

640.webp (34)

学子们收到的不仅仅是通知书

更是值得珍藏的书法作品

陕师大这一文化传承坚持了12年

昨天老教授们又开始写通知书了

连钱文忠先生都手动点赞

640.webp (35)

10余位老教授将用一周时间

手写约45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

参加书写的教授年龄最大85岁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看了陕师大这么传统复古的录取通知书

很多人好生羡慕

你收到过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吗?

欢迎留言


延展阅读

书屋君很好奇

古人的录取通知书到底长啥样?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瞧瞧

古人科举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但古人的高考难度跟现在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万千学子如过江之鲫

能跃上龙门的是极少数幸运儿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收到录取通知书后

竟然喜极而疯

可见古人的录取通知书分量有多重

640.webp (39)

▲范进中举

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通知书

各个朝代名称不同

唐代叫泥金帖

宋初称金花帖

而在盛行八股文的明清

考中的录取通知书叫捷报

640.webp (40)

▲科举考试等级

唐代的录取通知书泥金帖

是用金屑涂饰在笺简上

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之用

又称为“榜帖”

为了给苦读的书生报喜

朝廷还是挺大方的

要知道泥金手法可是高档装涂工艺

一般人用不起

到了北宋初期

泥金帖换了个名称叫金花帖

金花榜帖

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所撰《吴郡志》卷二五

曾记载:“…犹藏其登第时金花榜贴。

乃用涂金黄纸阔三寸,长四寸许。

大书姓名,下有两知贡举花押。

又用白纸作大帖,如药贴状,

贮金花(榜)贴于中。

外亦书姓名二字,盖以此报其人也。

自唐以榜帖相传,而世少见其制。”

到了北宋雍熙二年(985)

临轩唱名代替了金花帖

参加殿试的考生由皇帝面赐及第

640.webp (41)

▲宋代科举考试“殿试图”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

这时候录取通知书名字通俗

就叫捷报

考场大捷,速来报喜

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

明代考生考中了秀才、举人

就以红绫做个旗子

上面以金箔书写

挑在竹竿上送到生家里

若是中了状元

则用黄紵丝做旗子

金书“状元”

640.webp (42)

▲状元及第

到了清代就没那么多讲究

报喜“惟纸条一幅”

但形成了捷报规制

捷报通常长一米许

宽五十余公分

文字分四排书写

一般采用老宋体,整齐划一

640.webp (43)

▲安徽汪庭圭入泮捷报  嘉定博物馆藏

640.webp (44)

▲翁大铨入学捷报  嘉定博物馆藏

640.webp (45)

▲潘尚志入学捷报

地方的乡试捷报更加简洁

大红纸条书第几名

及中榜人姓名

640.webp (46)▲清朝:科举乡试录取通知书

中了科举就是光宗耀祖的事

收到捷报后

一般要把它张贴到厅堂最显眼的位置

有的甚至干脆贴在门上

既光耀门楣能让能客人一眼看到

640.webp (47)▲清末状元张謇捷报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代之以大学

这才有现代意义上的录取通知书

尽管还留有一点“捷报”痕迹

但录取通书的文化已经形成

最具民国特色是就是称谓

不称“同学”而是“某某君”

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台端”“台启”等敬语

显示对学生的尊重

640.webp (48)

640.webp (49)▲大同大学录取通知书

640.webp (50)

▲国立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

640.webp (51)

▲国立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

抗战时期一些高校为避战内迁

一些专业由于教师无法集合

设备一时难以齐备等原因

无法正常开课所以停开

对于考取这些专业的学子来说

喜忧参半

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是喜

忧的是被迫入其他学校学习

640.webp (52)

▲国立中央大学录取通知书

640.webp (53)

640.webp (54)

古往今来

不管录取通知书的形式怎么变化

对于考生来说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都是喜悦的

毕竟寒窗苦读多年

今朝终于实现人生的小目标

在这里

书屋君要祝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

前程似锦

进了大学继续拼搏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