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雍正时期有个风流探花、书法奇才,因为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又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书法家和书画顾问,且很喜欢组织一些半官方性质的书法交流活动,所以今人戏称为清朝的“书协官员”。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梁诗正。今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的书法艺术。

640.webp (32)梁诗正《跋快雪时晴帖》

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有异禀,五岁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诗,略上口,即能诵。长擅文学,偕同杭世骏、陈兆嵛等六人结“月课诗社”,有《质韦集》行世。二十七岁,从院长万(太史)经读书敷文书院。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雍正八年(1730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旋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雍正十二年(1734年)选入上书房。 

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迁户部侍郎。建议八旗应行边屯,停止募补绿营,以补国用。乾隆十年(1745年)擢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调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调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调署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东阁大学士,寻卒,谥文庄。

梁诗正常随乾隆帝出巡,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任内有寻奏“八旗闲散人丁宜分置边戈,以资生产;缘营兵丁,宜量停募补以减冗额”之策疏;又有“每岁天下租赋,以供官兵俸饷各项经费,皇上宜以节俭为要,勿兴土木之工,黩武之师,庶以持盈保泰”之安国政论。工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晚年师颜真卿,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著有《矢音集》。

640.webp (33)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后人对梁诗正的书法评价很高,启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梁诗正和其子梁同书),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到梁诗正的影响。

《跋快雪时晴帖》很明显受到了唐代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影响,骨骼秀,气息连贯,气质文雅,错落有致,疏朗分明,作为梁诗正行书代表作。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梁诗正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典故:命乾隆作书童。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另据传,梁诗正与张照曾共同为乾隆帝联句《澄海楼联句》。《诗话》称赞梁诗正的应制诗“庄雅雍容,自然合节,情文相生之妙。专家苦吟不过如是。”“公(梁诗正)则以稳惬胜。枚速马工,各擅能事。”

640.webp (40) 640.webp (35)640.webp (34)640.webp (41)梁诗正《跋富春山居图》

梁诗正对书法的贡献,还包括养育了一个大书法家—梁同书。这位儿子相当争气,工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

640.webp (31)米芾,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的《翰牍九札》,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卷米芾尺牍手札九纸的合成,曾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每纸阔狭不一,笔法极为精熟,风格统一之中又极富变化,或茂密紧凑,匆匆不暇;或平稳安适,潇洒脱俗;或猛利骏快,巧趣横生。此九札自然天成,纵复涂抹增补之间亦精神饱满,气韵和谐。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

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米芾的翰牍九帖。

《来戏帖》

640.webp (9)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纵25.5厘米,横4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下添: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务(旁注:是晋公绘像恩泽)家秀才(下双行注: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双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致伯修老兄尺牍》

640.webp (10)

640.webp (22)翰牍九帖之二 纸本 行草书 纵25.4厘米 横4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前补书: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 芾顿首启:画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书 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 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 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 草字,上有为人模墨 透印损。末有二字: “来戏”,*才字也。告留。念其 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 办。或能白 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 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顿首上, 伯修老兄司长。 …… 不记得也。存纸尾。

《晋纸帖》

640.webp (13)

640.webp (30)翰牍九帖之三,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

《适意帖》 又称《玉格帖》

640.webp (14)

640.webp (15)翰牍九帖之四,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35.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贺铸》

640.webp (23)

640.webp (24)翰牍九帖之五,纸本,行草书,纵23.4厘米,横3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

《丹阳帖》

640.webp (25)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丹阳”乃润州古称。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  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从文字看来,已有《世说新语》中晋人名士风度。

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

《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此帖文字较少,虽是行书,但全帖完整,显得净洁可爱。

《致伯充尺牍》又称《业镜帖》

640.webp (26)翰牍九帖之七(二帖),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 横2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因是信札,米芾写来十分随意,但扎实的功力使这件小札也体现了用笔迅疾、力沉奇倔,欹侧取势而无霸气,转折间多机巧锋芒,笔势放的开,收的住,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李之仪评米芾:“超轶绝尖,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经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伯充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

 

640.webp (16)

640.webp (27)翰牍九帖之七(二帖),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信札一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惠柑帖》

640.webp (28)

640.webp (29)翰牍九帖之八,纸本,行草书,纵22.7厘米,横3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长茂者适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试之。余卜面谢,不具。芾顿首。司谏台坐。

《戏成诗帖》

640.webp (20)

640.webp (21)翰牍九帖之九,纸本,行草书,纵2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戏成呈司谏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里,赤目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夜转筋着艾燃。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杨疯子”的那些典故

在古代有些书画家被人称为“疯子”,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唐昭宗时期的杨凝式、南宋时期的梁楷和明代的徐渭等。

杨凝式,五代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人称“杨风(疯)子”。

杨凝式《云驶月晕帖》

杨凝式的疯子行为,有几个典故:

一是讲,在唐朝末年,杨凝式的父亲杨涉官至宰相但诸侯并起的形势使他这个宰相当得也很苦,最后,唐朝被朱温取代时,他经手了一个不讨好的差事,向朱温送交唐朝的天子印信。原来他刚当宰相的时候便对儿子哭诉道:“在这乱世当中,我的孩子们恐怕要遭难了。唉!不知是否会连累你?”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杨凝式当时也很年轻,他见父亲揽过这个遭人唾骂的差事,便对父亲说:“父亲大人身为宰相,而国家却到了这种地步,不能说没有一点过错。但您又要把传国玉玺交给别人,保自己的富贵,那千年之后人们该怎么评论您?父亲还是推辞为好。”杨涉闻听此言,害怕得魂都没了,因为当时形势非常危急,朱温为了防止唐朝旧臣做于己不利的事,便派了大批暗探打入大臣们中间,搜集大臣们的言论,不少人因为言语不当而惨遭祸端,有的则是灭门之祸。

杨涉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杨凝式见父亲神情惊慌,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忙闭上了嘴,父亲害怕儿子的话传出去,好几天都没有吃好饭,整天神情沮丧,唉声叹气。杨凝式也很害怕,假如他的话被人听到,传到朱温的耳朵里,那他的全家便很难存活了,杨凝式想不出再好的办法,最后只得装疯,以防万一。从此人们便叫他“杨疯子”。

《韭花帖》,罗振玉藏本。

实际上,杨凝式不但不疯,而是睿智的人—— 

杨凝式以“疯”而出名,有一次他乘车回府,他性子急,说车马走得太慢,干脆下车,自己拄着手杖步行,路边的行人都指着他笑,但杨凝式毫不在意。

有一年,冬天到了,但妻子儿女都还没有棉衣,他不但不管,反而将不久前一位朋友送的一批帛绢转送给了两个寺庙,做了袜子给僧人们穿,家里的孩子们冻得直叫,他也毫不在意。地方的留守官见状,赶忙给他这个著名的士宦之家送去了棉衣和粮米。杨凝式笑了:“我知道他们肯定会救济我们的!”

杨凝式为人非常随和,有一天的早晨,他和仆人出去游玩,仆人问去哪里,他说往东去广爱寺,仆人说不如往西去石壁寺,他举鞭说:“还是去广爱寺。”仆人说:“还是去石壁寺好。”杨凝式于是说:“那就先去石壁寺吧。”大家一听,都高兴得拍手欢呼起来。

杨凝式不仅会装疯,他更擅长更出名的是他的诗和书法。他的诗中有很多诙谐诗,很有趣。张全义曾经提拔过他,他便适当地歌颂了他的功德:“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修,至今犹是一堆灰。”

还有一次,他从开封回洛阳,当时暴发了蝗灾,他到洛阳的时候,遮天蔽日的蝗虫正好也同时到达了洛阳。他就先将一首诗寄给了洛阳尹张从恩:“押引蝗虫到洛京,合消郡守远相迎。”张从恩见诗笑了,也没责怪他。

《神仙起居法》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其书变化欧阳询、颜真卿法,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结字善移部位,展蹙生姿,雄遒多变。《宣和书谱》称:“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

《夏热帖》

杨少师笔力之雄,独冠五代,是大唐书法向后发展的关键人物,苏东坡、黄山谷都对其极为推崇。苏东坡称“杨公凝式笔迹雄强往往与颜行相上下”。黄庭坚曾有诗赞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心手合一:唐人是这么研究用笔的

唐代是书法辉煌的时代,因此相关的书法用笔著述也不少,其中大部分收集在流传至今的唐韦续的《墨薮》、宋朱长文的《墨池编》、陈思的《书苑菁华》中。

初唐至中唐盛行魏晋以来的书风,张旭、颜真卿的出现,书风又为之一变。唐代的这一类著述,几乎全是记述魏晋以来传统书法的传授口诀,中唐以后所变生的新书风,全然没有提到。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人对用笔的论述。

这些著述的作者中,固然有大家者,诸如像唐太宗、虞世南、欧阳询等。实际上,这些人的著述是否出于自己之手,尚值得怀疑,恐怕后来的许多用心者,为立其一家之言而作的所谓秘传书吧。其中有内容类似者,有借用他人文章之章节者,属其本人真正之学说,终难以置信。这许多著述,如从内容上去划分,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论述精神修养方面唐太宗的著述有《论书》、《笔法》、《指意》、《笔意》(《墨池编》),还有是《笔法诀》(《书苑菁华》),虞世南的著述有《笔髓》(《墨薮》、《墨池编》)。唐太宗《笔法》(与虞世南《笔髓》、契妙一段的部分同文)曰,写字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才能把字写好。若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书道深奥,心有所悟才能下笔成书,因此,仅技法熟稔还是不能把字写好的。唐太宗的《笔意》与王僧虔的《笔意赞》于内容上有雷同之处。书学之难,神彩(精神)第一,形质(技巧)次之,兼此两者,才悟古人之笔意,臻于心手两忘之境地。孙过庭的《书谱》等,乃唐书法概论中最可信赖者,也属佼佼者,但其观念也承袭魏晋书之本义,心与手、精神与技巧兼备,才能写好字,高尚的精神和精熟的技巧兼得方至入神之妙境。唐代书法的根本精神,有人认为是继承了齐梁传统的书论,所以,唐太宗、虞世南及孙过庭三家都强调“心手合一”四字。

欧阳询的著述有《传授诀》、《用笔论》(《墨池编》)、《八法》(《书苑菁华》)、《三十六法》(《书法钩玄》)等。《传授诀》中,论及了开始写字的重要性,笔需圆正,气力要重。字形匀称,长短适中,疏密得体,迟速兼顾,肥瘦通变,自然之姿态始得。
稍晚,徐浩的《法书论》,谈到初学书者筋骨当为第一,若筋骨不具肉便无所依附。用笔必须藏锋,若笔锋毕露其字即生缺点。缺点要能避免,字才端庄。字形疏密大小、笔势徐疾、平侧都不能所偏颇。此二说皆墨守魏晋之古法,同样主张书法中的自然中和之道。另外,李华《论书》(《书苑菁华》)认为,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即可,这种见地大概也是基于类似的想法而产生吧。由此看来,唐代书法之特色,乃是完成其调和之美为其规范的。

于技巧上,令人注目的是唐太宗、虞世南都提倡“虚掌实指”说。充实指力,掌中留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卢携《临池妙诀》)、如此执笔之法,不仅于唐代受到尊重,即使到了后世亦被子孙视为书法之圭臬;再是徐浩的《书法沦》所述的藏锋之法(相对于出锋,所谓笔锋外露的运笔法),在当时也常被提起,作为王义之书法的法则之一,与“虚掌实指”一样重要、至后来,清代王澍也有与之相关的详细论说,翁方纲称之为晋法,尤力看重。

关于技法,论述得更为完善详尽的当属张怀珑、他的著述有《玉堂禁经》、《用笔法》、《书诀》(《墨池编》)及《用笔十法》(《书苑菁华》),著者不详的《翰林密沦二十四条用笔法》(《书苑菁华》)也依附了他的说法。据《玉堂禁经》,写字第一要学用笔,第二为笔势,第三为结法,三者兼备方能谈论书法。用笔之法,张怀瓘列举了“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所渭侧勒弩超策略啄磔(弩或作努,略或作掠)的八种写法,其起源于隶书,由后汉的崔瑗(子玉)历钟繇、王羲之以下,代代相传;所以说,如果遵循这八种写法,什么宇部可以写好至于笔势,又举出钩里势、钩弩势、兖笔势、怡笔势、奋笔式等五势。用笔法,则有顿笔、挫笔、驭笔、蹲锋、衄锋、赶锋、按锋、揭笔等九用。偏旁笔画,按笔势不同,分力烈火、散水、勒法、策变、三凶、啄展、乙脚、宀头、倚戈、页脚、垂针等十一条。结裹法,则又分列十种结体之法。上面提及的“永字八法”,传承虽有种种说法,而且诸家间存异论,然而,以其楷书书法之根本原则,仍受到后世褒议。

李阳冰也写有《笔法》(《墨池编》),文中的点画方圆之说与张怀珑的《笔势说》意义甚近、再如李阳冰所著的《翰林禁经》(郑杓《衍极》认为和《玉堂禁经》同书)的《九生法》(《书苑菁华》),说的笔纸砚水墨手神目景这九种都是有生命的,应当尊重,这又与孙过庭《书谱》中的所谓“五合五乖”之说,存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论述书写材料、书写环境对书法之影响,十分有意思。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墨薮》、《墨池编》)讲述了颜从张处得授十二笔意,即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然而,这与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所载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相同,因此,张旭不过是将所传的笔意授给颜真卿罢了。还有传为蔡邕所著的《九势八字诀》中八字诀部分,实际上是伪托颜十二意中八意而作的。这些都是以传授的形式写成的文章,究竟属于原作者否,是颇可疑的,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颜于张这里传授的书法,其实也是主张调和之美的。所以还是属于古法。

到了唐后期,注重精神修养方面的有梆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之说,不过这类著述极少,主要还是以关于笔法的秘传为多+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书苑菁华》、《墨池编》中执笔五法或为韩方明所作)论述把握笔管有五种方法,即执管、掀管、撮管、握管、搦管、日本空海的《书诀》,其执笔法与使笔法之说,一般认为是依据这五法,卢隽的《临池妙诀》(《书苑菁华》)及了双苞和单苞。林砠的《拔镫序》(《书苑菁华》)中,关于指法的论述,有推拖捻拽四字的秘诀、陆希声的《传笔法》(《墨池编》),记载了撅押钩格抵五字的拨镫法;南唐李后主《书述》(《书苑菁华》)中的拨镫法,也见有撅压钩揭抵拒导送八字秘诀(《书史会要》少一「拒」字,成为七字决)。至于拨镫法的解释也存诸说,王澍比作拨灯火,理解为逆笔之意。段玉裁所著的《述笔法》,沿用了此说?

 张旭、颜真卿之后,魏晋的书风日渐衰微,代之的是新书风的蔓延:魏晋书风尊重典型,所以传授口诀为其必要,而新的书风除师承之外,注重个人体验,所以几乎抛弃了从来的传授口诀形式,再不积习相沿,颜真卿说学褚遂良锥画沙、印印泥藏锋之法的陆彦远,与所言古法的藏锋是有区别的,那是一种由忠诚之气象所酿育成的新一代书风。所谓屋漏痕之法,普遍认为隐匿于他独开异境的《裴将军诗》中,可以以此引为事例加以说明。这种笔法,宋姜夔解释为,其起笔与止笔无迹可遁,如果按清康有为解释蔽锋的话,那也许可以理解成贯穿全部作品的全部特性吧。

张旭和怀素以醉中率意草书刷新人之耳目-张旭用的是“折钗股”之法,怀素用的是“壁坼”之法。坼钗股指的是张旭的草书帖,譬如长尾雨山旧藏真迹中的“道”字、“观”字、“耳”字,能窥见钗脚之形,这是就笔法而言的。

640.webp (5)

不过按姜夔之说,又似乎是指屈折而至劲健圆润这种笔法。所谓的“钗股”,李阳冰在议沦篆书时也触及过,想必是意味着由篆书之法而创造出的另一种方法吧?怀素的壁坼,应也是相对于屋漏痕,似是含有墙壁裂痕的意思,但是依附姜夔,则是一种不见布置技巧的方法,这或许是针对怀素连绵游丝的草书中,所见的笔路自然而行。屋漏痕、折钗股、壁坼,无非是凭籍自然物象来暗示其特有的技法,但同时可以得出诸家在用笔的富性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格。南唐后主的金错刀,指的就是用颤笔写出欹斜不一之字形,作为笔法,抑可归于同类。

唐代书法的技巧,虽然传统书风和革新书风大异其趣,但是,有关传统书风的记录,占大部分的是以传授口诀形式流于世上。至于新的书风,其程度大体上在上面的述说已所囊括。此类内容,与其说是在唐代,毋宁说是在宋代论述得更为丰富和具体。

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于2019年新年

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

其中最重磅的作品是

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展的《祭姪文稿》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这也是《祭姪文稿》在日本的首次公开展出

很多日本人按捺不住激动之情

纷纷表示很期待这次展览

展期:2019年1月16日—2月24日

颜真卿真迹在国外展出

而很多内地人却没机会一睹真容

这让不少人感到郁闷

更让人气愤的是

十年前我们曾经拍过

一部关于颜真卿的古装剧

名字叫《大唐书魂颜真卿》

主演是唐国强

然而这部电视剧却遭禁播

整整10年杳无音信

今年5月份唐国强在《杨澜访谈录》

谈到这部戏时竟哽咽落泪

“我摔断锁骨和4根肋骨

酬金都不急着要

就是为了拍好这部戏”

拼了老命拍成的戏却被禁播

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

颜真卿“不被大众所熟悉”

唐国强说的时候压抑着满腔悲愤

而看节目的人也满脸无奈

大众不熟悉颜真卿?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

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二的书法家

都不认识?

小学生都会背“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连日本人都争先恐后去看展

除了一声叹息我们还能做什么?

颜真卿不仅仅是著名的书法家

还是政治家和军事家

颜真卿 一生不畏权贵,秉性正直

怒斥奸佞反抗叛军

受尽苦难却始终不丢一身正气

忠烈气节流芳百世

正因为颜真卿一身正气

其书法作品更具有深厚的内涵

清代书法家王澍曾说

“然非有一段忠义郁勃之气发于笔墨之外

末由臻此”

一代忠义正气大臣

我们就这样将其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

既然我们“不熟悉”大唐书魂颜真卿

那为什么不向更多的人普及颜真卿

让我们知道这个大书法家

让我们知道这位捐躯赴国难的忠臣良将呢?

颜真卿代表书法作品欣赏

颜真卿《祭姪文稿》

颜真卿 《多宝塔碑》 (局部)

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争座位稿》

颜真卿《奉命帖》

草圣张旭,字伯高,号季明,吴(今江苏苏州)人。《新唐书》有传。张旭楷书不多见,《严仁墓志》经科学发掘出土,并标明为张旭所书,格外难得。此书成于天宝元年,此碑与《郎官石柱记》书写时间仅相隔一年,虽不如《郎官石柱记》浑厚,但字形方整,气息相通,也应系张旭所书。

张旭曾到过洛阳,颜真卿就曾特意从长安赶到洛阳向张旭求教书法笔意。严仁是馀杭人,而馀杭、吴郡两地邻近,一定意义上讲严仁与张万顷、张旭是同乡;严仁又卒于洛阳,因此,请张旭这样一位名书家书写墓志,既合情理又有客观上的便利条件。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严仁墓志》。

640.webp (1)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名家辈出,张旭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发展成为笔法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成为草书巨匠。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颜真卿、邬丹等都直接得到过张旭的指导。其书法两《唐书》里都作了高度评价,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有诗赞誉。今传张旭的草书作品有辽宁省博物馆藏《古诗四贴》、陕西省博物馆藏《肚痛贴》、西安碑林藏《断千安文》石刻。

《严仁墓志》书于天宝元年,1992年在河南洛阳出土。 志石上原题“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石上有方形界格,文字21行,满行21字,共计430字。

640.webp (2)《严仁墓志》石虽然刻有界格,但格子中写的字大小有着差异,书丹只是基本上守着界格,运笔雄健,可以看出书写时每一点划的行笔感觉。字的点划,有的饱满,有的却瘦硬,并不一律,字形结构的变化出入明显,甚至有的字形出现了不稳定感。但志石上全篇文字的精气神是一致的,通篇浑然一体,整体看上去有着一种痛快淋漓的行笔气势。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张旭的楷书作品一向鲜见,传世署名“张旭书”的仅有开元二十九年的《尚书省郎官石记序》一件,原石早已佚失,也广为流传。但是翻刻本,往往会使书法原有的精气神丧失。《严仁墓志》如此楷书精品,实属难得。我们习惯了飞舞的张旭狂草,忽然一袭楷书春风抚来,着实让人觉着惊艳。

 

乾隆皇帝喜欢读书

也喜欢藏书

喜欢在藏书上留下自己的藏书印章

也喜欢在古画的空白处盖上所有能盖的印章

落上尽其所能的题跋

 

历朝历代

疯狂盖印他是第一人

自然藏印也不胜枚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乾隆的私家藏印吧!

 

自明代以后,历朝帝王或附庸风雅,或出于嗜好,似乎都对印章很感兴趣。处理政事之余,把玩品味,不失为一种高雅的享受。而清朝的各代皇帝的印玺均有印谱,《乾隆宝薮》中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印玺竟有1000余方之多!

说到乾隆皇帝有多少印章,很多人可能会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乾隆印迹》图。上面这张图上的印全吗?其实还差远啦!乾隆皇帝的印章多到你难以想象,不信?我们就往下瞧瞧,千万别看花眼啦!

乾隆印章大全欣赏版: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1957年7月,甘肃武威汉墓群出土了480枚木简,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除11枚简为日忌、杂占外,其余469枚均为《仪礼》简。它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保存最完整、墨迹如初、稍有残损。像这样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不愧称为天下第一简。喜爱隶书的朋友,可以多多汲取其中的高古气息。可点击图片放大观看释文。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知识,你知道多少?五行、八卦指什么?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都有谁?六根清净指的是哪六根?三山、五岳在哪?……答不出的赶紧来了解,传承中华文化!

640.webp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e2f63d76e80e386ad7c076c032ec155a_01300000312288124623508184451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

——李苦禅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叶浅予 

0 (1) 0 (2) 0 (3) 0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