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423

一、迟速与疾涩之关系

“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为牵为撆,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牵掣,讲的是行笔速度。“迟”与“速”是根据行笔速度做出的区分,行笔速度的快慢与笔毫的顺逆相结合,体现在行笔中就成为“疾、涩”,疾则相对快,涩则相对慢,但疾涩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侧重的是行笔运笔的势态。这种在笔画中看不到,却影响笔画呈现的形态且能根据笔画形态推测出来的挥运法度,书法中称为“笔势”。疾、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趯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说明了疾势、涩势在哪些笔画中运用。讲完疾势紧跟着讲掠笔;讲完涩势后紧跟着讲横鳞。由此透露出,掠笔是用疾势,竖勒笔画所用的“横鳞”是涩势。疾涩二势是书法的根本:“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IMG_0424

“把笔抵锋,肇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揭示出疾和涩的辩证联系。“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强调了疾与涩运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疾涩笔法的自如运用被后来的刘熙载生动地描绘出来,“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刘熙载对涩疾和迟速关系作了区分和说明,其中尤其对涩作了详细解释:“如有物阻之”,这种体验正是“偃管”、“逆锋”所造成的笔毫与纸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阻力。古人曾经用“横鳞”、“紧駃战行”、“担夫争道”、“锥画沙”、“屋漏痕”、“逆水撑舟”、“荡桨”等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和描述这种运笔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立象以尽意”。

“然而轻则须沉,便则须涩,其道以藏锋为主。若不涩,则险劲之气无由而生;至于太轻不沉,则成浮滑,浮滑则俗。”(此处藏锋,指行笔中的藏锋,即逆毫中锋行笔)韩方明从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上作出了要求。清代包世臣也从执笔技法上对如何能涩作出了总结,“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以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疾势和涩势运用得如何,关系到笔画质感的有无和好坏,关系到笔画的质量和生命力,这是笔法的核心。这两种势,不但涉及到用笔的速度,也涉及到用笔的力度,是速度与力度的凝结体,一切笔法,最终落脚点都在此二势。速度快慢与疾涩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可将两者简单对应,笔法中的速度从来都是和力度相辅而行的,真正的涩势,还是要看书写者对于笔性的熟悉和对毛笔的掌控能力。

IMG_0425

二、细粗与提按之关系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筋骨,正是行笔中的力度问题。笔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力透纸背”是指笔画强烈的质感和笔力透出的一种视觉效果和心理效果。笔力是衡量笔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毛笔的提按与笔力有很大关系,行笔力度强弱体现在行笔的提按中,提笔则轻,按笔则重。提与按是影响笔力表现的重要因素,但是,“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笔画细不等于无力,笔画粗不等于有力。理解提按的关键在于对“笔力”的理解。晋代卫铄《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多肉者,即那种依靠机械的物理力按压毛笔所形成的粗大而没有质感的笔画,这是书法中的病笔形态。因此,历代书家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这么说,书法能否传世,即在于笔画中有无笔力。

书法中的力度不只体现为物理力的强弱,不只体现为毛笔提按力度的机械力的大小,书法中的“力”源于笔画的质感,这种质感的出现与笔法背后的笔势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毛笔在纸上显现为笔画,运作的方法称为笔法,在挥运过程中没有在纸上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也是笔法运动的一部分,这种没有在纸上表现出的笔的运动状态影响着表现在纸面上的笔画,称为笔势。通过在纸面上看到的笔画,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实象的挥运过程和行笔的虚象路线。虚实相生,落于纸面则为实象即笔画,起于空中则为虚象即笔势,也可说,笔势显明在纸面上则为笔画,笔画隐藏在空中则为笔势。笔势和笔画构成了笔法虚实两部分,笔势是虚象的笔法,笔画是实象的笔法。虚象的笔势生出实象的笔画,每一个细节的“法”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意”,立于“技道之间”,所以,书法艺术也能实现“技进乎道”。

IMG_0426

三、斜正与曲直之关系

“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

平、直问题涉及到行笔的角度。笔画的斜正、曲直是由行笔的角度、方向和力度的变化造成的,行笔角度的变化、笔画的走向在书法中称为“曲直”。小篆中运用了大量平直的笔画;隶书中也运用了大量相对平直的笔画;大篆和行草则运用了大量曲折的笔画;楷书特别是魏碑体楷书运用了大量斜向的笔画。不同的书体,曲直的运用有所侧重。同一书体中,不同书家对于曲直的笔画也有不同的侧重,比如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多运用平直的笔画和转笔,而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则运用了许多斜向笔画和折笔。受到隶书结体影响的楷书结体也随之而用平画宽结式,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钟繇楷书《荐季直表》等。王羲之楷书、行草书则一变古法,多“欹侧取势”而用“斜画紧结”,魏楷、唐楷以及后世楷书、行草书等大都采用了“斜画紧结”的方法。同一书家在不同时期对曲直的运用也有不同侧重,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楷书《多宝塔》笔画多斜直和折顿,而72岁时书写的《颜家庙碑》笔画总体多平直,但内部多有弧度曲线和转笔。这说明,书家的习惯和取向对于曲直的运用有不同的影响。

书法中用“平直”来表示“正”和“直”的笔画,用“欹”和“曲”表示不直的笔画。书法中笔画的“直”并非物理意义的直,而是视觉和心理感觉的直。

IMG_0427

“大山之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为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终见其直;若天成之长江、大河,一望数百里,瞭之如弦,然扬帆中流,曾不见直波。少温自矜其书于山川得流峙之形者,殆谓此也。”从这段形象的比喻当中,我们看到所谓的直和曲都是相对的,而且书法中的直更多的是一种“势”的直,这种平直并不是物理中的绝对平直,而是一种相对平直,这种平直“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曲直”在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能否辨识“曲直”,关系到能否辨认真迹;对于书写者来说,能否做到“曲直”,关系到书法的生命力。“然能辨曲直,则可以意求之有形质无形质之间,而窥见古人真迹也。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于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晚清馆阁体要求“乌、方、光”,正有呆板之弊,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古人作书遗貌取神;今人作书貌合神离。……近来书生笔墨,台阁文章,偏旁布置,穷工极巧,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可见,清代的横平竖直观念将唐代书法的字法理论推到了一个死胡同。

“这种丰富多变的点画为什么能够随意配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矛盾混乱的呢?这诀窍皆在两个字:力、势。力就是笔力,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印印泥所产生的力。下笔又陡又快,行笔过程中,横画不平拖,竖画不直下,收笔利落而不粘滞。势是笔势、形势,善于用力,善于控制行笔的轻重缓急便是势。变化繁多的点画就是靠这力和势统一起来的。”强调行笔过程中笔画的曲动,这种曲动是依靠用笔的走势来完成的。

IMG_0428

 四、 笔画长短之关系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点画若不足之谓乎。”

“趣长笔短” ,法由意运,象由法生。笔画的长短延展服从于笔势和笔意的表现,因此,书法中常常强调笔虽断而意犹延。

章草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在书写点画时,多有短促之笔。五百年后,清代刘熙载再次把目光投向索靖章草时作出了补充,其《书概》指出:“书有振、摄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之节节加劲,善振也。”作为一对相应而生的方法,“振”是笔势节奏的有形绵延,“摄”是笔势节奏“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形休止;“振”也罢,“摄”也好,都是围绕“意势”而作。

“,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周易注》:“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所说的意、象、神之间的关系映射到书法中正是笔意、笔势、笔法之间的关系。笔法的运用服从于笔势的表达,笔势的构建统摄于笔意之中。笔法的运用,笔画的长短,其背后的管领则是笔意,意能通神。因此,历代书家都以笔意为最高指向,正是圣人在《周易》中所参悟的通天法则在书法中的运用。

蛇身鹰爪鹿角,集群兽特征为一身,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是劳动人民内心不可磨灭的信仰。它是丰富想象力塑造出来的神话形象,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

帝王被称为“龙种”,是神明之子,至高无上的荣耀,而中国人民也被称为“龙的传人”,这是血液里流淌的骄傲

11

1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因此龙纹也受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形态。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纹就已经出现作为陶器内饰,商周时期同理。

此时的龙纹主要是“蛇体形”,身体像粗长的蛇身,却不似蛇,龙身带有四肢和爪,虽然艺术表现形式比较抽象,但浓厚的熔刻在青铜器上的气息挥之不去。

13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开放,百家争鸣,龙纹在交流与碰撞中变得大胆粗狂,瑰丽浪漫,“神人蛇龙”的世界观广为流传。这个时期的龙刻画还十分简略,但已可以辨别龙的重要体态,鳞片是整齐的几何形图案,龙身四周散布着龙鳍,头有犄角而后卷。以为载体,晶莹剔透,透着无限光彩。

14

秦汉时期,封建开始盛行,“珠联璧合”意指龙纹身附珠璧,将帝王的财富权力表达的淋漓尽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龙纹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形态,多了腾云驾雾,显得更为洒脱大气神色飞扬

15

直到唐代,经济、政治全盛,人民生活安康稳定,龙纹的艺术形象也印证了时代的特征:以胖为美。此时的龙,龙身肥美健硕,身上的网状纹鳞片立体饱满,龙爪刻画细致有劲;犄角变得有分叉、带纹路,眼睛也炯炯有神,似乎点上色彩,就能飞走。

16

宋元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鼎盛时期,龙纹天子的象征,官窑总会出许多精致的龙纹工艺品。此时的龙依旧是丰满硕大,但无限美好的想象力,为其画出了青花海水和火焰纹的背景,纹饰繁复却不失层次感与构图感,让人一下就进入画境

18

明代龙纹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态丰富多变,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等不同的龙纹,龙爪由三爪变为四爪五爪,凶猛威武,形象展现能远下重洋的雄厚国力

19

清代龙纹得到更为具体的完善,龙首变大,龙眼出现睫毛,身躯庞大,以盖天地。但到清代,龙纹的描画变得细致到每一个笔画,身上的鳞片都比比可数,叹为观止

21

神明

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墨池 定制 仿明清水墨龙纹宣

以独特的匠心制作

将矫健灵动的印于纸上

寓意龙之传人

吉祥如意喜庆安康

IMG_0372(20170223-104308)

云

IMG_0383

云

IMG_0385

云

IMG_0386

 墨池 定制 仿明清水墨龙纹宣之瓦灰款

尺寸:70*138cm

规格:25张一包

价格:200元(原价250元上新8折


IMG_0377(20170223-104522)

云

IMG_0379

云

IMG_0380

云

IMG_0382

墨池 定制 仿明清水墨龙纹宣之仿古款

尺寸:70*138cm

规格:25张一包

价格:200元(原价250元上新8折

赞

当然

长得好看

并不是我们最大的优点

关键在于

墨润而不洇,表现力强。

适合书写真草隶篆各种字体。

纸质好,工艺繁复,创作效果好,

是书法作品的绝佳用纸。

电话

点击下方链接

购买哦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链接:mochishangcheng

墨池学院重磅!!!

又一国展高手夏碧波老师即将墨池开课:

跟夏碧波老师一起学习如何搞定国展。

92793916198866236

——夏碧波——
现居长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惟楚书画院秘书长,张锡良书法讲习所助教,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长沙市芙蓉区书法协会主席,长沙画院特聘书法家,长沙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宜兴书法院研究员,首届芙蓉杯全国书法展评委,全国青年书法双年展评委,湖南省书法新人展评委。

——获奖入展主要情况——
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第四届书坛百家精品展获最高奖(书法十杰)
首届普洱茶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草书展获提名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 全国第二届楷书展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
“洗夫人奖”全国书法展
三苏奖全国书法展
沈延毅奖全国书法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览

—— 作品欣赏 ——

3

4

5

1

2


212426197572751419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昨天,墨池直播初讲,500人同时在线

909943595954840917

老师口传心授,我们收到许多小伙伴的问题,并让老师一一解答

今天

【墨池直播】阴符经的临习要点2

今晚20:00——21:00

timg

【讲解老师】:秦临安

788045819274332108

秦临安,字若仙,山西临县人,师从全国著名书法家李双阳先生,现为江苏省书协会员。

【作品欣赏】


IMG_0401

IMG_0402(20170223-164156)

IMG_0403(20170223-164259)


怎么看直播


新浪微博搜索并关注:墨池APP

7459478965751200

20:00左右关注微博动态,我们会直接在微博发布直播视频,像这样:

278915146461505167

 到时候直接点击即可


 —— 方法2 ——

识别下载“一直播”APP(已有的朋友直接识别打开即可)

154831821587910400

下载成功后,打开点击左上角“搜索”

913523302392216931

客服会在微博与朋友圈发布一个ID号,在APP内输入搜索即可

墨池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20:00,咱们继续

不见不散!

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

——邱振中

笔法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关艺术形式的一切都是历史的产物。

笔法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化为今天的形态。不过,历来对笔法的研究大多不谈历史,而且往往以个人有限的书写经验为转移。因此,我们始终缺乏对笔法的真正了解。尽管笔法神授的传说早已无人相信,他3依然漂浮在不曾消散的神秘注意氛围中。

对笔法的重新认识

翻检历代对笔法的论述,使人感到头绪纷杂,缺乏系统,有的过于简略,歧义迭出,有时比况奇巧,言不及义。不过,在这些著述中,也散落着前人不少精辟的见解,为我们研究笔法流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代所有关于笔法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对笔的控制方法——执与运(腕运、指运等);

(2)笔锋的运动形式(包括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

(3)笔法的形态表现——点画书写法;

(4)各种审美理想对笔法的要求;

(5)各种笔法所产生的线条的审美价值。

(3)、(4)、(5)各点本文暂不进行讨论。(1)、(2)两点是笔法的基本内容,不过执笔与运笔主要属于技术理论的范围。我们主要讨论笔锋运动形式的演变。

点击阅读:邱振中:说不完的中国书法

什么叫笔锋运动形式?为什么把它分为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

笔锋运动形式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如旋转、平动①,上下移动(提按)等。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和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因此上述运动在时间范畴内的变化(疾、迟、留驻等)亦属于笔锋运动形式研究的对象。

关于笔法的论述有相当一部分谈到速度问题,但是速度更读哟地取决于一定时代、一定作者的审美理想。我们准备在其他场合对比进行详细的讨论,本文只是偶尔涉及有关时间概念的速度问题。因此,我们有比把笔锋的运动形式分为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两个部分。

这样,我们的讨论便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看来它在笔法理论所包括的全部内容中只占很少一部分,然而,它却是理解全部笔法的关键。

探讨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可以从下列有关论述中找到线索:

孙过庭《书谱》:“……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只类是也;……”②

张怀瑾《论用笔十法》:《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旋涡)笔、提笔、啄笔、罨(音眼yan,①捕鸟或鱼的网②覆盖,一种医疗方法)笔、赶(此字为“赶”字的“干”部换成“历”)”③,

朱履贞《书学捷要》:“元李雪庵运笔之法八,曰:落、走、住、迭、围、回、藏。”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音及ji,桨)》:“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⑤

删繁去复,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包括如下内容:方圆、中侧、转折、提按及平动。⑥

上述内容还可以加以归并。

方笔实际上为量词折笔的组合;圆笔不过是在点画端部施行环转而已。中锋是毫端处于点画中央的一种运行方式,与点画走向同向落笔时,毫端自然处于点画中部,此即为中锋,如落笔方向与点画走向不相重合(成一角度),则落笔后捎脚转中,亦可使毫端移至点画中部,转为中锋运行,毫端便始终处于点画的一侧,即为侧锋。藏锋即圆笔;出锋分中侧二种,云形式与中锋、侧锋、同。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出锋等,都不过是转笔与折笔不同方式的组合(图一)。

折笔还不是独立的运动。折笔使运动轨迹出现折点,使触锥笔面纸的毫由一侧换置另一侧,如笔毫侧面变换时不伴有提按,这种折笔仍为平动,如伴有提按,则为平动与提按的复合运动。

通常所说的转笔,实际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笔锋随着笔画的屈曲而行进的平动(曲线平动),如书写铁线篆时笔锋的运行;

一种是笔锋锥面在纸面上的旋转运动,这种转笔可称作绞转。

前一种转笔运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固定不变,后一种转笔运行时笔毫着纸面不听地变换,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后文所提到的绞转、使转,都是特指后一种转笔(图二)。

27b9f16703f96bc4b9108d3f277d75a5

(图一)

同相落笔,中锋。 不同相落笔,转为中锋。落笔方向 ,点画走向,方笔、侧锋、出锋,圆笔,中锋,藏锋。

ab2316a7f85b90eb843de4c2a5b1b240(图二)曲线平动——绞线1ccec9e70e33a127799bff6a58ec5657

综上所述,所有笔法都能分解为这样三种基本的运动:绞转、提按、平动⑦。换句话说任何复杂的笔法,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

平动是运用各种书写工具、书写任何文字都离不开基本运动方式,而绞转、提按却是给书法线条带来无穷变化的两种独立与动,他们对于笔法发展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从笔锋运动形式的角度出发,对笔法下一定义,必须同时注意到这两种运动方式。

沈尹默先生《书法论》云:“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⑧

一把提按当作唯一的运笔方式,作为某提流派的主张,未尝不可,但是把它作为历代笔法的归纳和总结,恐怕书法史上许多现象都无法得到解释。在后面几章里,我们将对这一命题进行具体的论析。

以上是我们有关笔法概念的基本观点。

这些讨论,本来不属于本文范围,但是在既有 的理论中,找不到足够的基础,为了通向所关切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修建了这段引桥。b5d9ad156b1f145d93cffe72b9b57ca8

【注释】

① 平原为运动学名词。此处指笔杆与纸面距离不变时笔锋的各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②《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8页。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7页。

④《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04页。

⑤《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43、845页。

⑥ 现代书法理论中对笔法运动形式的归纳也不出此范围。如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所称:“用笔有中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的区别。”

⑦实际书写笔锋的运动复杂而微妙,往往是良种或更多种基本运动的复合运动,典型的基本运动很少出现。但是,一般说来,在各种复合运动中都能找到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运动。这种细致的分析对笔法的研究是必要的。每一时代的笔法都有它的主要特征,但是由于书写时笔法运动的复杂性,使这些特增始终只可意会。我们的分析或许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至于这三种基本运动是不是不可包容、替代的独立运动,属于运动学讨论的范围。

⑧《书法论丛》第9-1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徐渭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女芙馆十咏》 《感辽事作六首卷》 《答诸友诗卷》 《行草舞鹤赋卷》
《墓表赋》  《草书郭璞游仙诗》 《登岱诗卷》 《行书尺牍》
《行草书天瓦庵诗卷》 《草书千字文》 《临王羲之誓墓文》 《行书客况新禧尺牍》
《行草应制咏墨轴》 《行草书杜甫诗册》 《明诚堂自书诗十章卷》 《戊辰春十篇等诗册》
《行草应制咏剑轴》 《草书偶然作》 《山中杂咏》 《致黄道周等书札》
《煎茶七类卷》 《草书后赤壁赋》 《王忠文祠碑文》 《致崑生札》
《草书春园细雨七律诗轴》 《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册》 《孝经定本册》 《“章华宫人夜上楼”七言诗轴》
《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 《行楷心经轴》 《孝经颂》 《草书故人隔天风五言律诗轴》
《草书岑参诗轴》 《桃源洞口诗册卷》 《杂书册》 《草书节录吴都赋诗轴》
《行书三江夜归诗轴》 《杜甫饮中八仙歌》 《张溥墓志铭》 《草书澜园招饮诗扇面》
《行草天产奇葩七言诗轴》 《西园雅图集轴》 《舟次吴江诗册》 《草书诗轴》
《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 《书韩愈山石诗轴》 《丙子秋送省试诸友作诗扇》 《草书苏轼七律诗扇面》
《行书王维“待储光羲不至”五律诗轴》 《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书》 《草书自作五言诗轴》 《草书五言律诗轴》
《草书诗轴》 《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 《答孙伯观疏林摧倦翮诗轴》 《草书五言诗扇面》
《草书幻有知花四言诗轴》 《书王建宫词等四首条屏》 《大涤山中赠孟阆庵诗轴》 《春日郊外马上作五律诗轴》
《行书白燕诗轴》 《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十二条屏》 《读倪鸿宝疏五律诗轴》 《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诗轴》
《行书群望诗中堂》 《草书杜甫夜宴左氏莊诗轴》 《好鸟不知月五言诗轴》 《行草“共晓承明贵”五言律诗轴》
《草书白燕诗卷》 《草书苏轼无言亭》 《进神宗实录有作诗轴》 《行草书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句轴》
《草书李太白诗卷》 《行书园荒蓬藋五绝诗轴》 《偶答张湛虚大理诗轴》 《行草书题小桃源图诗轴》
《行书手札》 《行书古洞五律诗轴》 《鹏鸠岂有五言诗轴》 《行草书体秋之一五言诗轴》
《行书录杜甫诗二首扇面》 《行书白玉蟾荷池追凉诗》 《请假得归途次偶作诗轴》 《行草书体秋之一五言诗轴2》
《水夕河间行书七言联》 《行书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五律诗》 《日上东城扇》 《行书“槖驼亦易识”五律诗轴》
野秋千卷 《行书李梦阳七绝诗轴》 《示同学文轴》 《行书“已作不栖鸦”五言律诗》
《草书条幅》 《行书郁郁双松老诗》 《途中见怀诗轴》 《行书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五律诗轴》
行书五言诗轴 《今春花开七言诗轴》 《洗心诗》 《行书李贺南园一首诗轴》
  《草书杜甫晚出左掖诗》 《洗心五言诗轴》 《行书七律诗轴》
  《岑参登总持阁五言诗轴》 《喜雨诗轴》 《行书五言诗轴》
  《为爱鹅儿好  诗轴》 《倚锄五言诗轴》 《行书谢翱五律诗轴》
  《草书李白独坐敬亭山诗轴》 《雨滞庙湾诗扇》 《贺文文起宫相举子诗扇面》
  《捧节下瀛洲诗》 《元正五日即事诗轴》 《节录左思“蜀都赋”草书轴》
  《行书六言联句》 《赠高仲兄丈文语轴》 《澜园招饮诗扇面》
   《行书屏迹东湖上五律诗》 《赠顾咸建武夷别诸子诗轴》  《刘钜溟过访行草书札》 
   《行书独啸层岩第一峰诗》 《赠康流兄出大滌山诗轴》   《默坐五律诗轴》
   行书论书卷》 《赠龙尹诗扇》  《秋窗月堕七言诗句立轴》 
《行书不知圆通老诗》 《赠眉仲戴蓬莱即事诗轴》 《山行即事五言诗轴》
《行书五律诗轴》 《赠倪献汝叔侄诗轴》 《书林逋“即席送江夏茂才”七绝诗轴》
《与君青眼尽五绝诗》 《赠屈静根七言律诗轴》 《书赵嘏“野僧壁”七绝诗轴》
《草书五律诗轴》 《赠湘芷诸友别苕水诗轴》 《题画行草诗轴》
《行书广陵三月七绝诗轴》 《赠抑庵将入会稽诗轴》 《许愈杜陵七言联》
《行草唐诗诗轴》 《自作诗六首诗册》 《赠毖轩题画诗轴》
《书李梦阳夏日过序公诗扇》 《赠行之杜甫诗句立轴》
《书严嵩过永宁高座二寺五言诗扇》 《赠吉生昌化多山扇面》
《洗心诗卷》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行草手札选》  《赠止吉甥诗轴》
《草书沈佺期岳馆五言诗》 《致老亲翁札》
《请假得归途次偶作诗轴》 《致台翁手札》
《周顺昌神道碑》 《自书“请不多留意”五言诗扇面》
《行草书前赤壁赋》 《自书卜居诗轴》
《行书除却判无七言联》 《自书旧作访客出春明门之一诗轴》
《行草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作有感五言诗轴》
《草书王维终南山诗》

 注意查收哦!

邱振中

观点摘要:今天拿起一支笔,沾着墨,在纸上一落下,我就知道今天这支笔性能怎样。如果我对它今天的状况不满意,只是惦记着我设想的效果,对抗着它今天的性能来做,累死都画不出一条有意思的线,做不出任何一件作品。我必须调整我的手和身体的感觉、所使用的力量、眼睛的期待,然后依从着今天笔的感觉,来做我的每一个笔触。

今天我讲四点:一,我对书写性的认识;二,关于草书;三,草书中图形的生成机制以及与我的创作的关系;四,关于精微。前两点是讨论的基础和预备;第三点是讨论的主要问题——图形生成机制和我自己创作的领会;第四点讨论的是这种生成机制中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是才能的发展以及创作高水平作品的关键:精微。

1

通布利作品

(一)“书写性

“书写性”不只在书法领域,在当代艺术中它也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什么叫“书写性”?我的理解是,“书写性”指的是视觉作品中笔触的运动感与连续性。

这是著名的美国画家通布利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童年以来一直渴望的任性书写的快感。当代艺术中的书写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通布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画家,书写性的呈现各有不同。比如马瑟威尔、米沃特的作品。中国艺术中的书写性当然非常突出。可以说,书法把中国艺术中的书写性发挥到极致。这里说的,一是技巧的微妙、复杂,二是作品累积的巨大数量。

关于连续性。中国书法有比较严格的顺序,但我们所说的“连续性”,严格的顺序不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例如大部分绘画中我们都无法指出创作过程中笔触的顺序,绘画一般也不包括对笔触顺序的规定。我们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创作时各笔触之间的统一性,以及把所有笔触看作一个整体时,笔触之间的间隔亦成为运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如伦勃朗的素描,线条断开,但在线条整体的构筑中,时间似乎从未间断——作品中的所有线条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2

马瑟威尔作品

(二)关于草书

中国书法有各种书体,但是草书无疑是最能充分展现中国书法书写性的书体。草书线条的流动性、连续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书写性,在经典的草书作品,比如《古诗四帖》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书写中速度推移的变化、线条形状的变化和线条内部运动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自由,节奏变化范围的广阔,是其他书体不能相比的。

我从“线质”“运动”“空间”这三个方面说一说我对草书的认识。“线质”指线条的“质地”“质感”,是书法线条最显著的特征,它包括线条的视觉特征以及它们带来的审美感觉。更细致的分析可以说到线条肌理、边廓形状的一切变化,以及对线条质地的复杂感受。决定一件作品“线质”的主要是运动、力量以及“水—墨”的运用。工具、材料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从属于作者的操运。

至于“运动”,我们很容易发现,毛笔线条与钢笔线条、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比如刚才看到的两位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西方绘画中线条两侧的轮廓(我称之为“边廓”)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也就是说,线条的边廓、形状很少变化;而书法中的线条边廓变化非常丰富。这种边廓的变化是书写时复杂的动作导致的结果。为此,我们在考虑有关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内部运动”的概念。由于每个人每一次书写都有微妙的差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毛笔书写的内部运动积累了无数的形态。在研究内部运动的时候,可以取一个点画或者一段线,对它的边廓一毫米一毫米地予以观察,然后从这种线条轮廓的变化揣测点画书写时的运动方式:怎么控制笔,自然地书写出这一边廓。相关问题,我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有详细的讨论。

可以说,中国书法是世界上变化最丰富的徒手线的集合,而在草书中,速度、节拍、质地变化域限的广阔,使它成为世界上一切徒手线中的极致。

我们再讲讲草书中空间的问题。

在汉字的使用中,只要不影响到内容的辨识,字结构的处理是非常自在的,而草书把这种自在又提高了一个量级:如果按规定结构书写,由于省略、重叠等原因而无法识别时,仍然被承认、被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默认了艺术家对草法的偏离。不过限制仍然存在:人们对既有的典范结构的记忆。记忆典范结构是书法学习中不可逾越的一环,它成为绝大部分书法作者创作的基础和始终不会消失的隐形模式。这种模式使人们在草书的临摹与创作中遇到了困难。例如对狂草经典作品的临摹。书法史上几乎见不到一件令人满意的狂草临摹作品。因为狂草必须根据周围情势随机处理空间与结构,任一细节都是作者临机应变的产物。因此狂草的临摹绝不是空间和结构的复制,而只能是充分领悟原作背后的感觉并充分把握作者所使用的技巧后,在某种程度上的运用和发挥——这已超越了所有对“临摹”一词的定义。

还可以说说草书的即兴性带来的一些特点。线条的即兴性,使它变成一个活的、不可预计的东西。这样,“生长”成为描述它的独一有效的词语。作品的空间也就在这种“生长”中不断涌出。

3

(三)我的草书与绘画中图形的生成

有了对书法、对草书的基本认识,现在我来谈谈草书中图形的生成机制以及它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

一般学习书法,都是一个一个地掌握单字的结构,熟练以后,学习怎样把它们缀合起来,组织成一个整体。风格不论怎样变化,单字结构都是一个核心的、关键的环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无不如此,只有草书有所不同。

草书分为小草和狂草,小草单字分立,与其他书体没有根本的区别,但狂草作品中部分单字空间融合在一起,空间组织便有了质的变化,不过大部分时候单字之间还是有着清晰的界限。

我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随着对草书把握的深入,感到作品中线所分割的单元空间才是书法构成的关键。

我理解的草书,是一种随着书写的展开而不断生长的结构和空间。关注有形的结构还是关注结构所围合而成的空间,本无质的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任何人,单字结构在日常使用中所形成的独立形状都是难以逾越的感觉模式,因此以结构为主导的感觉状态,更有利于破除日常应用带来的感觉模式。也只有这种感觉形状,才能够在创作的进行中,关注到纸幅上每一空间的品质。——这便为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融合、为书法所积累的空间成就与现代视觉艺术空间成就的融合铺平了道路。

当我不断粉碎对字结构的感受,把感觉的重心移到对单元空间的感觉上来时,我的视觉系统和感觉系统得到了根本的改造。

在感觉和书写的这种流动中,单字结构上的边界几乎彻底消失。笔下出现的所有空间性质没有任何区别,真正成为我所希望的性质完全相反的空间构件。作品由此获得重新组织的无限可能。这里当然有一个前提: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获得自由调整空间性质的能力,以及随时把字间空间、行间空间融入其他空间的能力。

也许这是草书最有意思的地方:便于连写的简省的结构和速度带来的可能性。行书也许永远做不到这一点,它无法消弭两字之间的间隔,内部空间无法完全融入周围的空间中。它书写的速度不会对文辞的推出造成压力。但是草书能够迅速地组织结构和空间,能够追逐着、压榨着你对字义的感觉。

这已经是书法创作中一种新的“结构—图形”生长的机制:仍然凭靠某种规定(文辞),但空间、图形随机地、不可预计地生长。这种线与图形—空间的关系,同时呈现在我的绘画里。

4

(四)精微

前面我在强调细节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精微的问题。在草书的流动感、构图的完整性上做得不错的人不少,只有我们在精微上提出要求,才能把一些最精彩的作品跟一般的作品区分开。

一次跟朋友聊到中国艺术跟西方的差异。他说西方绘画讲究精密,中国绘画讲究韵味。说得非常好。我想,恐怕很多人在阅读中国美术史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受。但是我回去接着想下去,发现中国也有细到极致的一面,但不用精密这个词,它叫什么呢?叫“精微”。“精微”和“精密”这两个词语义有差异。

精微,指的是细小、微妙,更多的倾向感觉、直觉,不可量度;精密,有细微、一丝不苟、精确的含义,与度量有关。一个要精确到数字,一个只关心引发的感觉。

中国人很早就有精微的认识。南朝王僧虔《书论》就讲到这么一句话:“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差那么极小的一点,感觉就彻底不一样了。做到这一点就是生,差那么一点就是死。构成上极小的差异,导致作品水准的根本区别。

这是罗伯特•曼戈尔特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高3米,宽5米,就几个色块,几个单线图形,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是作品有一种精密,令人惊叹。你不能设想移动其中某个构成元素——哪怕极微小的一点,还能保持原有的精彩。它的精密与中国的精微有相同的地方:完成的作品中,任何构件都不能相差分毫。但是西方的这种精密是一种静态的平衡——暂且这样说,中国的精微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构成元素的运动性质让人感到它随时会脱离这种平衡状态。

有一篇传为颜真卿的文章,叫《记张旭笔法十二意》,里面有一句话,他说笔画的失误可以补救,也就是说当这笔写得不太理想的时候,可以在别的地方补救过来。这是中国式精微的一个例子。——中国的艺术,特别是草书,它遵循的是随机生长的原则。一件作品,落笔开始书写,但最后长成什么样子,无法预计。

这就是精微和精密的差异。

我认为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必须同时做到精密和精微。这是必须做到,也可能做到的。

再谈谈“笔墨”的问题。

“笔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属于“精微”范畴的问题。绝大部分人谈笔墨的时候有两个误区:第一,“老外”不懂笔墨。我觉得不对,任何艺术家对作品的构成元素一定有高度的敏感,只是他感觉到的不是中国的笔墨。笔墨的核心是“笔”,中国的“笔”他们当然不熟悉,但是当把“笔”理解成“笔触”的时候,你便不能说他们不懂。在对“笔触”的把握上,无论是对手、对眼还是对心而言,他们的精微一点不下于中国艺术家。法国人福西永《形式的生命》最后一章是“手的赞歌”,写的是东方艺术家对手的感觉。看了文章以后,你再也不能轻易地说西方人不懂笔墨。他懂另一种东西,精通。那种东西的精微、细致和体会之深切,跟整个身体、跟心灵的关系,一点不下于你的笔墨跟心灵的关系。这是第一点。

第二,好像只要摸过几年毛笔,谁都懂笔墨,谁都可以去谈笔墨。我只要学了五年、十年山水我就懂传统,就可以高谈阔论了?不一定。掌握笔墨哪有那么容易!

我做了三十多年的专业,可以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比如我对笔的感觉——坦率地说,我是做了三十年以后才有的感觉。什么感觉?今天拿起一支笔,沾着墨,在纸上一落下,我就知道今天这支笔性能怎样。如果我对它今天的状况不满意,只是惦记着我设想的效果,对抗着它今天的性能来做,累死都画不出一条有意思的线,做不出任何一件作品。我必须调整我手和身体的感觉、所使用的力量、眼睛的期待,然后依从着今天笔的感觉,来做我的每一个笔触。——我只能说到这个程度。我们受到的教育、阅读过的文章,都没有有关的内容和词汇。它们说到笔法的神秘——传了三十六个人就失传了,但失传的是什么、为什么失传,它从来不说;要怎样才可能接近那个失传的遗产,更是付之阙如。我们是有可能获得这一切的。这就是说,文献没能说到的东西,靠我们的体悟,靠时间、靠智慧,靠你的专注和坚持,有可能获得,有可能进到传统那个核心里去。但是如果想仅仅靠资历、靠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掌握那种“精微”,我想,是做不到的。

45176848396361732许贻群

1974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晋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展(中书协主办):

全国第四届正书展 2005

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2005

第二届兰亭奖(安美杯)书法作品展 2006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 2007

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2007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 2008

全国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2008

第四届书法艺术节(天津)百家精品展 2008

第三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 2009

第四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百佳奖 2011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2012

全国首届楷书展 2013

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2013

全国第四届扇面展 2013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3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 2013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3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 2013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2013

首届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14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2014

▎其他商业展:

第二届“临川之笔”(人防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 优秀奖

首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大赛

首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大赛

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大展

第二、三、四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王铎杯”全国书法展

曾获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一等奖

晋江市星光文艺奖特别荣誉奖

福建首届丹青奖提名奖

临伊阙佛龛碑

IMG_3010

IMG_3011

IMG_3012

IMG_3013

IMG_3014

IMG_3015

IMG_3016

IMG_3017

IMG_3018

IMG_3019

IMG_3020

IMG_3021

IMG_3022

IMG_3023

IMG_3024

IMG_3025

IMG_3029

IMG_3030

IMG_3031

IMG_3032

IMG_3033

IMG_3034

IMG_3035

IMG_3036

IMG_3037

1e2958408b5eb2ff8afdde2173c29f20黄庭坚  教审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今,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物理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微信刷屏,图像与影像云集蜂拥,信息的便捷与海量,使远在天涯变为近在咫尺。同时,亿万百姓感受信息得以同频共振,影响面极广。这种信息传递的超时空性,使得我们目前的生活节奏空前快捷,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将来人人都将成为十五分钟的世界名人”的论断已经成为现实。艺术现象如烟云过眼,风靡影从,转瞬即逝,艺术的快餐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信息爆表的当代,由于当代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从业者的构成日趋复杂,作为极富传统意蕴的书法艺术,评判标准的探讨愈显困难。书法标准,是书法发展的目标、标靶、基本准则,是书法家“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建构书法标准是为“书法”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明确规范和标准,探讨发展的可持续性,建构发展秩序,只有获得尽可能多的“共识”,才可能成为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的书法发展,成果是明显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狂飙突进”,到90年代的“回归传统”,再到近十余年的“重温经典”,书法发展深入帖学传统、深入“二王”经典的程度是不断加深的。在以前书法标准的探讨中,我曾撰文论述了书法标准的“质”(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与“量”(同样是“书法”,优劣程度的问题),书法创作的“不变”(传统的精华部分)与“变”(时代特点部分)。今天仍然坚持这些观点。当代书法的发展,对“质”的认同渐趋深入,对“量”的区分渐趋细致;对书法“不变”部分的学习渐趋深入,对书法“变”的部分的追求渐趋强烈。从以上角度判断,就书法主流趋势而言,当代书法40年的发展是健康有为的,方向感是明确的,方法论是有效的,成果是显著的。一些真正的“丑书”、“俗书”、“怪书”、“错书”、“恶书”现象出现,书法舆论马上跟进批驳,多在微信迅速传播,正是显示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

当代书法标准的探讨,李一、陈振濂两位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李一所承担的中国文联课题“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研究”,得出了“四性”和“十六条”的框架。所谓“四性”,是指“书写性”、“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四大要素。陈振濂正在推进的中国文联课题“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已经确立了“评价”、“评估”、“评审”、“评论”的四维构成。两大研究成果,均系一人挂帅、集体完成,呈现体系性、本体性、综合性特点。相对而言,李一先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书法作品”的研判,陈振濂先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书法”本体与“受众”分析的层面,各有独到之处。

640-4沈曾植  章草条屏之一

  笔者认为,当代书法标准的探讨,要包括书法体系的四要素:书法作品、书法家、受众、文化意蕴。

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是标准建构的根本。作品首先要有“作品感”。古代书法作品重在文字的书写,“作品感”不是首要考虑的,更重“书写性”。而当代书法重在凸显书法的艺术性,外在形式是首要的,这个“外形式”包括作品的章法、结字法、笔法、墨法,又包括作品的装饰与装潢,乃至摆放环境的设计。“作品感”重在突出书法作为造型艺术的属性,受到当代美术性质的影响。“作品感”也包括文字内容的选择与意蕴的生成,是就整体而言的。“作品感”强调作品的唯一性,是不能反复“复制”的,往往是为独特环境量身打造的。这是书法标准的“当代”特点。

书法家方面,包括传统功力、个性表现、人格修养三方面。传统功力决定了书法家深入书法艺术“本体”的程度。个性表现决定了书法家对书法史的独特贡献,凡是书法史上的一流大家,首先要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书写风格、章法风格)。人格修养决定了书法家的综合魅力,深厚国学修养和人格修为是主要方面。中国艺术讲究“知人论艺”、“以人论艺”的传统与惯性思维,对书法标准的探讨离不开对书法家本身的评判。书法风格不等于书法家的全部,书法风格只是书法家审美个性的外化,也就是说,从书法风格里看不到书法家道德的好坏,只能看到书法家审美修养的高低。

书法受众也是评价标准体系的一方面。书法作品是由书法“共同体”来选择认定的,接受者的评判是不能忽视的因素,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考虑受众的认可程度。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了十三种“书气”:“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十三种“气”大致对着十三种书法意象:妇气——软媚纤靡,兵气——剑拔弩张,村气——粗野浅陋,市气——随波逐流,匠气——食古不化,腐气——陈词滥调,伧气——鄙劣错讹,俳气——轻佻油滑,江湖气——装腔作势,门客气——寄人篱下,酒肉气——佯狂蛮横,蔬笋气——淡而无味,士气——中和深邃。“气”论是古代书法独特的赏评方式,因其描述的概括性和模糊性,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书法的众品味讲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不已。“气”有雅俗之别,而唯有“士气”——不激不厉的书卷气才是书法所崇尚的。刘熙载的评价带有时代特色,但是其中的审美描述还是具有书法“不变”的因素,也大致符合当代书法众生相。用现在的语言描述,书法有“学者书”、“展览体”、“丑书”、“俗书”、“怪书”、“错书”、“恶书”等不同种类,不难对号入座。

文化意蕴是综合性指标,代表书法家的文化深度,作品能否表现出书法家的思想观念或学术追求,是考量书法高下的根本因素。评价书法除审美评价(超越实用、无功利、无利害)以外,尚有观念标准:政治的、道德的、科学的、欲望的体现等功利标准,也对书法评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以上书法作品、书法家、受众、文化意蕴是建构书法当代评价标准的四个要素,均可进一步量化深化。

刘宗超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

是时候说说倪瓒的洁癖了!

倪瓒( 1301-1374 ),元代画家、诗人,常州无锡梅里(今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他的画以山水为主要题材,构图简约,意境凄清冷寂、萧条淡泊……

啥?啥叫凄清冷寂萧条淡泊?来来来,放几幅倪瓒的作品,直观感受下:

2

元 倪瓒 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藏

怎么样?看了倪瓒的画以后,是不是感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气温骤降二十度呢?他画中的这种萧疏荒寒之气,很多人都试图模仿,但是模仿成功的并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倪瓒有一个重要的、别人学不来的心理特征——洁癖。

倪瓒的洁癖究竟有多深?我们看看古籍中的记载就知道了。

3

仇英绘《倪瓒像》 上海博物馆藏

No.1 高层厕所

厕所一般是家中比较脏乱差的地方之一。倪瓒身为洁癖人士,当然格外注重厕所的位置和卫生。他家的厕所“以高楼为之”,高楼下面有一个敞口的木格子,里面装着许多鹅毛。每当上厕所的时候,需要先爬到高楼上。排泄物掉到木格子里,又轻又软的鹅毛会马上飞起,将排泄物覆盖住。

倪瓒在上面如厕,仆人就在木格子边上守候(倪瓒你考虑过仆人的感受么)。见到主人如厕完毕,立刻换上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鹅毛,以保证厕所环境整洁,气味芬芳。

—-顾元庆《云林遗事》

No.2 养不活的梧桐

厕所都这么干净了,家里得干净成什么样呀?据说,倪瓒每天洗澡要换水十几次,穿戴的衣帽要拂拭数千次。客人来访离去后,客人坐过、碰过的地方全都要擦洗干净,家里的仆人拿起扫帚抹布就像吃了某品牌口香糖根本停不下来!

倪瓒家庭院里的假山一尘不染,连梧桐都死了好几棵!为什么?因为倪瓒看到梧桐的树皮树叶,丝毫感受不到勃勃生机,反而是怎么看怎么觉得脏。

梧桐有落叶?手杖头上装一根针,把落叶挑起来扔到外面去!树皮上有土?每天把梧桐树擦洗一遍!为此,倪瓒还专门画过《洗桐图》,写过《洗桐诗》。好好的梧桐树,就是被每天洗澡折磨死的……

—冯梦龙《古今笑史·倪云林事》

No.3 喝水也有讲究

作为高士,倪瓒是很喜欢喝茶的。一次与友人谈论诗文,茶兴大发,便派童子去邓尉山中的七宝泉挑水。水挑回来之后,倪瓒问童子:你挑水的时候,哪个桶放在身前,哪个桶在身后呀?身前桶里的水,可以用来煎茶;身后桶里的水,就当洗脚水吧!

众人听了这件事,都不是很理解,问倪瓒为什么?倪瓒回答:“前者无浊气,故用煎茶。后者或为泄气所秽,故以为濯足之用耳。”(原来是怕童子在路上消化不良,熏到后桶中的水呀!不过,您就不怕童子在路上打个喷嚏,也污染了前桶水?)

—-顾元庆《云林遗事》

4

元 倪瓒 竹枝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No.4 一声咳嗽

有一次,倪瓒留一位朋友在家住宿,又生怕他玷污了自己窗明几净的家,遂整夜蹲守在房间门口窃听。

偏偏这位朋友咳嗽了一声,被倪瓒听见了。到了早晨,朋友离开,倪瓒便命令家童在家中各处寻找,一定要找出那位朋友把咳出的痰吐在了哪里。

家童找了半天没找到,便在庭院里随便捡了片树叶,指着上面被露水浸染的痕迹说:“找到了,这是痰痕。”倪瓒便让家童把树叶剪碎,扔到好几里地之外。

—-顾元庆《云林遗事》

No.5 失败的刺激疗法

倪瓒最喜欢的东西有两样:一是一匹白马,平时刷洗得干干净净;二是他的藏书楼“清閟阁”,轻易不允许外人进入。

一次,倪瓒的母亲生病。倪瓒请了当时的名医葛仙翁诊治。这葛仙翁也许是自恃医术高明,想在治疗倪瓒母亲的同时,用刺激疗法治一治倪瓒的洁癖。

当时天正下着大雨。葛仙翁要求倪瓒骑白马来接他。倪瓒心里老大不乐意,但为了救母亲,还是骑着马去了。接到葛仙翁以后,葛仙翁骑着白马,专门挑烂泥地走,搞得人和马身上都脏兮兮的。倪瓒为了母亲,也忍住了。

到了倪瓒家,葛仙翁又要求进入清閟阁一观。倪瓒想到母亲的病,只好勉强答应。没想到葛仙翁进入清閟阁以后,不仅乱翻倪瓒收藏的书籍古玩,在地上踩了许多泥脚印,还随地吐痰。好好的藏书楼被搞得一片狼藉。

葛仙翁走了之后,倪瓒的洁癖依然照旧,马上让人把清閟阁锁起来,再也没有使用过

—冯梦龙《古今笑史·倪云林事》

No.6 出门访友怎么办?

倪瓒的朋友们知道他有洁癖,对此比较照顾。例如一个叫周南老的人,每次邀请倪瓒来访之前,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柱子和柱础都擦得锃亮。

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倪瓒的同乡中有一个富翁。一次,富翁家里的芙蓉花开了,邀请倪云林一道赏花宴饮。倪瓒答应了。

上菜的厨师是个满脸大胡子的人。倪瓒一见,站起来把衣服左掸掸,右掸掸,意思是要走了。主人非常惊讶,这菜还没吃一口,怎么就要走了?倪瓒傲娇地说:“厨师那么多胡子,肯定好脏,我还吃他做的菜干嘛?”

—-顾元庆《云林遗事》

No.7 与妓女的事情都可以描述

倪瓒的洁癖如此之深,对男女之事更是深恶痛绝,一辈子没有娶妻。可是朋友们一道聚会,难免要请几个歌姬舞女来助兴。

一个名叫杨廉夫的朋友想出了一个玩乐的法子:脱掉妓女的一只鞋,把酒杯放在鞋里,名曰“鞋杯”,让宾客们拿着鞋杯轮流喝酒。倪瓒见到这种玩法,大呼:“龌龊!龌龊!”说罢拂袖而去。

歌姬赵买儿一度很受倪瓒的宠爱,去倪瓒的家中过夜。到了家里,倪瓒的洁癖又开始大发作:先让赵买儿去洗澡。

洗完澡后,倪瓒在赵买儿身上摸摸,觉得洗得不干净,便命令赵买儿:再去洗一遍。

洗完回来,倪瓒又摸摸,好像还是不干净:再去洗一遍。

再去洗一遍。

再去洗。

再洗。

洗……

终于,倪瓒下令:现在不用洗了。

怎么了?

天亮了,你走吧。

从此以后,赵买儿逢人就谈起这个让她洗了一通宵澡的“嫖客”,一谈就笑得直不起腰来。

—-顾元庆《云林遗事》

No.8 因洁癖而丧命

倪瓒家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倪瓒的两个哥哥都是道教的上层人物,家庭条件本来十分优渥。然而这份家业传到倪瓒的手中,却坐吃山空,家中的各项用度逐渐捉襟见肘。

迫不得已,倪瓒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变卖了家中的土地和财产,把自己收藏的古玩字画搬到一条船上,打算从此在太湖中消磨余生。

可是土地变卖了,当年的赋税还没有交。征税官在各处搜捕倪瓒,突然闻到湖边的芦苇丛中有一股龙涎香的味道。征税官循着香味,把正在湖边熏香的倪瓒抓进了监狱。

—-顾元庆《云林遗事》

到了监狱,倪瓒的洁癖依然不改。狱卒给他送饭,他让狱卒送饭的时候一定要举着饭碗送进来,而且要举到眉毛那么高。狱卒心想:我又不是你老婆,你让我举案齐眉干嘛?问倪瓒,倪瓒不回答。问了旁人才知道:倪瓒是怕狱卒把唾沫喷到饭里。

狱卒听后大怒,把倪瓒用铁链子拴在厕所里的马桶旁边,让他天天被臭气熏着。

众人纷纷求情,狱卒这才把倪瓒从厕所里放了出来。可是这段经历给有洁癖的倪瓒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不久以后,倪瓒因忧惧愤怒引发了脾疾,于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去世,享年 74 岁。

—冯梦龙《古今笑史·倪云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