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2958408b5eb2ff8afdde2173c29f20黄庭坚  教审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今,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物理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微信刷屏,图像与影像云集蜂拥,信息的便捷与海量,使远在天涯变为近在咫尺。同时,亿万百姓感受信息得以同频共振,影响面极广。这种信息传递的超时空性,使得我们目前的生活节奏空前快捷,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将来人人都将成为十五分钟的世界名人”的论断已经成为现实。艺术现象如烟云过眼,风靡影从,转瞬即逝,艺术的快餐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信息爆表的当代,由于当代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从业者的构成日趋复杂,作为极富传统意蕴的书法艺术,评判标准的探讨愈显困难。书法标准,是书法发展的目标、标靶、基本准则,是书法家“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建构书法标准是为“书法”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明确规范和标准,探讨发展的可持续性,建构发展秩序,只有获得尽可能多的“共识”,才可能成为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的书法发展,成果是明显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狂飙突进”,到90年代的“回归传统”,再到近十余年的“重温经典”,书法发展深入帖学传统、深入“二王”经典的程度是不断加深的。在以前书法标准的探讨中,我曾撰文论述了书法标准的“质”(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与“量”(同样是“书法”,优劣程度的问题),书法创作的“不变”(传统的精华部分)与“变”(时代特点部分)。今天仍然坚持这些观点。当代书法的发展,对“质”的认同渐趋深入,对“量”的区分渐趋细致;对书法“不变”部分的学习渐趋深入,对书法“变”的部分的追求渐趋强烈。从以上角度判断,就书法主流趋势而言,当代书法40年的发展是健康有为的,方向感是明确的,方法论是有效的,成果是显著的。一些真正的“丑书”、“俗书”、“怪书”、“错书”、“恶书”现象出现,书法舆论马上跟进批驳,多在微信迅速传播,正是显示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

当代书法标准的探讨,李一、陈振濂两位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李一所承担的中国文联课题“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研究”,得出了“四性”和“十六条”的框架。所谓“四性”,是指“书写性”、“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四大要素。陈振濂正在推进的中国文联课题“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已经确立了“评价”、“评估”、“评审”、“评论”的四维构成。两大研究成果,均系一人挂帅、集体完成,呈现体系性、本体性、综合性特点。相对而言,李一先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书法作品”的研判,陈振濂先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书法”本体与“受众”分析的层面,各有独到之处。

640-4沈曾植  章草条屏之一

  笔者认为,当代书法标准的探讨,要包括书法体系的四要素:书法作品、书法家、受众、文化意蕴。

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是标准建构的根本。作品首先要有“作品感”。古代书法作品重在文字的书写,“作品感”不是首要考虑的,更重“书写性”。而当代书法重在凸显书法的艺术性,外在形式是首要的,这个“外形式”包括作品的章法、结字法、笔法、墨法,又包括作品的装饰与装潢,乃至摆放环境的设计。“作品感”重在突出书法作为造型艺术的属性,受到当代美术性质的影响。“作品感”也包括文字内容的选择与意蕴的生成,是就整体而言的。“作品感”强调作品的唯一性,是不能反复“复制”的,往往是为独特环境量身打造的。这是书法标准的“当代”特点。

书法家方面,包括传统功力、个性表现、人格修养三方面。传统功力决定了书法家深入书法艺术“本体”的程度。个性表现决定了书法家对书法史的独特贡献,凡是书法史上的一流大家,首先要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书写风格、章法风格)。人格修养决定了书法家的综合魅力,深厚国学修养和人格修为是主要方面。中国艺术讲究“知人论艺”、“以人论艺”的传统与惯性思维,对书法标准的探讨离不开对书法家本身的评判。书法风格不等于书法家的全部,书法风格只是书法家审美个性的外化,也就是说,从书法风格里看不到书法家道德的好坏,只能看到书法家审美修养的高低。

书法受众也是评价标准体系的一方面。书法作品是由书法“共同体”来选择认定的,接受者的评判是不能忽视的因素,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考虑受众的认可程度。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了十三种“书气”:“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十三种“气”大致对着十三种书法意象:妇气——软媚纤靡,兵气——剑拔弩张,村气——粗野浅陋,市气——随波逐流,匠气——食古不化,腐气——陈词滥调,伧气——鄙劣错讹,俳气——轻佻油滑,江湖气——装腔作势,门客气——寄人篱下,酒肉气——佯狂蛮横,蔬笋气——淡而无味,士气——中和深邃。“气”论是古代书法独特的赏评方式,因其描述的概括性和模糊性,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书法的众品味讲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不已。“气”有雅俗之别,而唯有“士气”——不激不厉的书卷气才是书法所崇尚的。刘熙载的评价带有时代特色,但是其中的审美描述还是具有书法“不变”的因素,也大致符合当代书法众生相。用现在的语言描述,书法有“学者书”、“展览体”、“丑书”、“俗书”、“怪书”、“错书”、“恶书”等不同种类,不难对号入座。

文化意蕴是综合性指标,代表书法家的文化深度,作品能否表现出书法家的思想观念或学术追求,是考量书法高下的根本因素。评价书法除审美评价(超越实用、无功利、无利害)以外,尚有观念标准:政治的、道德的、科学的、欲望的体现等功利标准,也对书法评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以上书法作品、书法家、受众、文化意蕴是建构书法当代评价标准的四个要素,均可进一步量化深化。

刘宗超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