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空白,实在是很大的学问。这种空白,就是气,并随着画中所绘,形成了一种动势,向一定的方向在运动着。这就是“气局”。所以画不在大小,在乎气局要大。有的画咫尺有千里之势;有的画尺幅再大,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是散的。因此画要讲构局、经营、位置。中国画本来就讲舒卷开合,舒放开来,气盈六合,卷合起来,可藏于密处。这种气局、气运之妙,就赋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了画中的动感、局势。

1

中国画除了三度空间外,还有四度空间,即时间性。
中国画不是纸上的平面,空白处已隐喻了天地自然,而且画的四周和内在形成了时间的顺序和延伸。在高帧巨幅中是如此,在长卷或古代壁画看得更为分明。

中国画从来就没有如后来西方形成的“透视”概念。有一种“散点透视”的说法,但“散点”如何“透视”?完全是以西方概念硬套中国画,胶柱鼓瑟。中国人讲的是,“三远”或“六远”(“三远”见于郭熙《林泉高致》,即“平远、高远、深远”。“六远”则是韩拙著作《山水纯全集》中,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补充了“阔远”、“迷远”、“幽远”三法),并不讲透视。中国人讲的是气运、气局。

中国画对时间的重视远甚于对空间的凝视。
中国画中空间的连属,呼应开合,完全顺乎气运的流走,是“气”在驱动一切。明白了这些,对中国画也许就思过其半了。中国画的构局,关乎气运的变化,气的流走。“六法”中有“经营位置”之说,因此“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古人并没有“对角线”或“对角构图”的说法,但这种意识是远从先古就存在的。《河图》、《洛书》,就是关于对角、对边的数理的敏悟,成了《易经》的来源。画中之气,充乎沛乎,在运转着,回旋着,不可随意旁泄。

2

画中的四个角,极为重要,是“气”进出之处,可以称为“气口”。四个角,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须守住,封住气口,不让“气”随便泄漏出去,而留一个角,透“气”,气有吞吐、开合,这样画才可“呼吸”,才如生命一般,活起来,这就是气运生动。对于中国画而言,右下或右下角对于画中气运是尤见重要的。这个部位,也可名之为“亥”位。画中各个部位,如用《河图》、《洛书》之意,或者紫薇宫盘之标志,从画下部自右而左顺时针而转,以十二地支标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右下角正是“亥”位。这个位置,可举李迪《风雨归牧图》为例,画中的一切风雨动势、气势,均由左上向右下压来,而牧童的一顶竹笠正好被风雨吹下,落在“亥”位。这是全幅气机的结穴,气之流走运势汇结于此,全幅都在动观风雨之中,尤见生动。

3

为什么画的右下角尤见重要呢?想来其中蕴涵着极深的中国哲理,或易理。另外一个原故是因为这里是人的视线习惯性游走的落点所在。比如以中国文字来说,每个汉字都可看成一幅画,其中空间疏密流走,其最末收笔处往往是向右或右下,正是气之收局“呼应开合”之处。这样比较就会明白,这一“亥”位的重要作用了。在古典名作中,此例也极多。比如李迪的另一名作《枫鹰雉鸡图》,鹰踞于左上枝头,俯窥右下,一只雉鸡,急速逃窜向“亥”位而去。全幅的“势”与悬念,在左上至右下大的对角之间戏剧般地展开,振起全图,用现代话说,正是极具“张力”。再简单说说“气局”。画幅的大小与画的气局并无定式。画幅虽小,气局却可大,如宋人册页团扇,咫尺山水,却令人如感千里之遥。反之,亦有其例,画幅很大,气却是散的,显得柔弱无足观。  

4

“气局”一说,可以这样定义:画中空白,与画的布局、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画中结体有一种饱满的张力,布局空白处令人觉有气之充溢,气势有一定方向感,在画中流布,趋势相生,形成了画中风水。不空再添一笔,再减一笔,增减皆有损益,不可移易。气局之充溢,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通的“气场”,令人几不可伸手触摸画中构局之诸结体、笔墨之间能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相互作用的律动与气势的流走,并且有极其生动的方向性和相生、相反的诸多关系。气在画中之四角、四边有封有守,有趋有溢,有气口出入,正是气局得以灵动的必由之处。画外之四周,有气逸出,有一定方向趋势,产生一种流动性,延伸至画外。如画无真气内充,形式感上无气的流走趋美,则画局、气局为败弱,衰萎;反之,真气内充,外形流美,趋势跃动,有气口自如出入,如人之呼吸,则气局为佳,小则顺畅通达,大则磅礴,撼人心魄了。空白,虚实,无笔墨处也藏着深厚感情。守住气口,连贯和谐,构建中和之美。 

5

6

一幅画的气机,要有守有放。画幅四个角,一定要有封守,有开流。形成气势、气运的流向,画才会透气,不板不死,自然灵秀,生生不息。看中国画,要追寻的就是流势(而不是看块面、三角对称、透视等洋玩艺儿),这是中西画审美评判的差异所在。

—— END ——

大约2013年岁末,大生(那时候叫刘蟾)赠予一册《诗经密码》,是他的新著。随手翻开前言,一段文字便跳动在眼前:“极少有人意识到,《诗经》中的许多诗作,其实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韵文记录,它们在文字不成熟,书写载体不发达的时期,肩负着‘史书’的功能。”心道:这个大生,是很有野心的,要在‘极少有人意识到’的地方着手了。于是怀着对极少有人意识到的好奇,展卷阅读。没成想,竟然读得兴趣盎然,而且顿觉耳目一新。

大生在以诗复活历史。以史释诗,诗史互映,两相呼应,生出许多凡人未道之妙解。

3

三年后的今日,大生又有新作惠余,名曰《悬崖边的名士》。窗前灯下,就酒佐茶,欣然品味。

《诗经密码》写春秋战国,《悬崖边的名士》则跳到魏晋。两颗明珠,一线串之。

大生继续拓展前法,将诗、小说新语、正史、野编相互勾连印证,拾遗补缺,形象描绘,还原和复活历史的生动风貌。或者驱使历史人物从历史的深暗处向我们迎面走来,或者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当时,与那些名人雅士们同呼吸共命运。

大生有一特殊功能,就是能与古人通心曲,因而能在典型历史环境中复现典型历史人物的具体生存状况,并传达他们特殊的内心感受。例如阮籍,在司马氏集团政治高压下不得不出来做官,又整日喝得醉醺醺不理政事,私下里还写下许多咏怀诗。其中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忧思什么了,缘何伤心?读完此书,便了然有解。

1

再譬如写相国司马昭掌控下的傀儡皇帝曹髦。钩沉史事,说河南各地在井中发现黄龙,地方官员纷纷上表奏为吉祥瑞兆,而曹髦则联想到自身的可怜处境,写了一首《潜龙》诗,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处境和无奈心情描绘得形象毕肖。这便是历史的细节,是活历史的再度演出。曹髦于忍无可忍中对近身侍臣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演变得如此明了,小皇帝已经无力左右了。

又譬如写嵇康和钟会,形肖神传。二人皆身为名士,但君子小人立见。小人的小心眼,断送了一位旷世奇才的性命。嵇康临刑,洒然弹《广陵散》,并向山涛托孤。大生妙解此曲,曲本刺韩,更名《广陵散》,隐藏深意。广陵,即扬州。寿春乃属其辖。而正是在寿春,先后爆发了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对司马氏专权的反抗。嵇康刑前弹奏此曲,用意不可谓不深。司马氏有刀,嵇康有琴。刀过时则朽,而广陵散万世不灭。大生巧驳鲁迅评嵇康一段,在情在理,切中要害。一颗为父之心,读来不觉泪下,人情世故,哪有泪水感人啊?

描绘、展示和赞颂嵇康们的知识分子坚贞的品格,是本书的重要题旨。什么是名士?名士是何出身?有何学识?有何性情?有何见识判断?行为准则如何?做人原则又如何?嵇康们给出了答案。蔑视强权,反抗世俗,独立自由,成了后世知识人神往而难以身体力行的标杆。

2

阅读此书,还给我两点启示:一是由竹林七贤的谈玄论道,由激烈争辩而相互砥砺,联想到古希腊时奴隶劳动,贵族在台下思考,在台上辩论,思想和艺术由交锋而出。二是在政治高压下如何进行艺术表达。心中块垒要吐!不吐不快,而且还要吐到地方,并且让对方闻到其中的味道,又挑不出毛病;有话要说而且说了,挖苦了,讽刺了,你还捏不住把柄——这才是政治高压下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艺术风格:看似“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归趣难求”,实则寄旨遥深,景中有景。简单的说,就是含蓄。而艺术偏偏贵含蓄,忌直白。宁可含蓄到晦涩,也不可直白暴露。后来的俄罗斯文学、前苏联文学、捷克文学······皆是这样。政治高压下的知识分子、作家、诗人,都有相似的经历,也都形成了大致相似的艺术表现思路。还别说,俄罗斯、前苏联、捷克的作家和诗人们,其风骨倒是和魏晋的名士们有些相像呢。反观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唯有掩卷叹风流!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它不是一本纯文学的书,也不是一本纯史学的书,而是二者的结合,形成一个变体。很有点《史记》的味道。有人物、有故事、有感情、有理趣、有赞颂、有幽默。

总之,这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写出的活历史,真正值得一读。

(文:马玉琛)

微信图片_20170627152953

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
情怀、胸怀和气质

1_副本

美书如美人
盛夏炎炎,美人都打扮好出街了
美书们当然不甘寂寞
推荐一本美书,伴你度过苦夏~

微信图片_20170627153238_副本

点击购买微信图片_20170609161507

《悬崖边的名士》
它是迄今为止最好读的魏晋史
没有之一!
会把一个时代的风云带到你的眼前
历史 文学 政治
无论过去与当下 都分不开
… …

END

1_副本

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4

25

28

29

31

34

35

41

43

46
51

53

61

68

69

70

72

73

74

103

… …

查看更多作品,点击查看原文

IMG_7596

常常有朋友问我,说我的字为什么不能写得漂亮些,而总像邻家小儿所为?我无语!三十多年的学书生涯中,我学过无数“漂亮”的字帖,也能随手写出漂亮的字,但落实到自我的创作中,却总是不愿为之。一根筋!记得早年初学写字,《九成宫碑》、《玄秘塔碑》、《多宝塔碑》,沈尹默、任政、胡问遂、周慧珺、刘炳森……那个喜欢呀。但把任政的字与《兰亭序》比,虽然他的字外观漂亮,《兰亭序》却难写得多。又不知确切从何时起,《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张迁碑》、《石门颂》、《泰山金刚经》、《张猛龙碑》、《好大王碑》……,还有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沈曾植……,那些个“丑”字,却成了我的追求方向与目标,甩都甩不掉,犹如灵魂附身。要说我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还在二十岁前后,那本该是喜欢漂亮甜美的年龄,但没法子,命该遭人唾骂。

IMG_7597

中国人那些事,有时确实要反省。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最后都变成了文化的玩意儿,没有好好用在“正点”上:火药造了鞭炮;郑和下西洋没有去开辟些殖民地;活字印刷排的是诸子,却没有把科学知识印出来……中国画便没有人家西洋人画的准确:鼻子是鼻子,眼是眼,有光有影。由于缺少科学性,中国人画的人物多像鬼,头大手小,一点比例都不对。中国人对文化的热衷,似乎将科学都异变为感觉了(中医亦然)。模糊、虚无、无限的哲学观更使其审美偏离外在的“美”而热衷于对“内美”的追求,什么“天人合一”、“对立统一”……什么古拙、意趣、韵味、风骨……什么“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虚极、守静笃”……什么“心斋”、“坐忘”,“得意妄言”,“淡然无极”……,老外哪懂!而那些明暗、透视、比例、光色的精确与科学,全然不顾。再看看书法,黑乎乎的笔、墨,写出黑乎乎的线条,没有人家西方人的色彩斑斓,连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似乎也不全,你说不“丑”?!

这是中国文化的“玄深”所在。简单的表象下内伏天地之理,人心之情。而我们所说的书法、绘画,还有诸如音乐、舞蹈、雕塑这些艺术,所要表现的正是天理与人心!都说浓缩的是精华,浓缩了的东西外表可能不再光鲜,不光鲜就不能讨大众喜欢。你看看那些中药,五味相杂,浓缩了怎么就都是苦的呢?

所谓的浓缩,文气一点说便是“和”,不同的东西融会在一起为和,这些个不同,其实常常相反。相同、相近、相似、相亲的东西合在一起,多能给人甜蜜、美好,譬如“亲上加亲”,表兄表妹结婚,皆大欢喜。但美好是美好,却说不准生个痴呆。所以,相反而能相成,天与地、男与女、阴与阳、刚与柔、虚与实,相对、相反、相背、相悖,虽然合起来或有不顺眼、别扭、不美观、“丑”,却味在其中,符合天理人心。

所以,古人说,“反者道之动”。如果不是那些对立的东西不断地调和变化,世界就不会有新生与进步,自然也便不再自然。这是天地之大美,壮观、激烈而隐含、神秘,它既是自然的原始、本质,也是美的最高级形态。

IMG_7598

书法既为单纯而抽象的线条艺术,于我们理解对立统一的原则却反而方便、直观。它没有绘画有题材形象的相似与否的观念束缚,而可直入线条的刚柔、浓枯、疾涩、快慢、断连,点画的方圆、粗细、厚薄、轻重,结构的开合、虚实、巧拙、正欹,空间的聚散、收放、黑白等形式要素的理解与表现之中。

书法虽也有文字的形象,又有书体之别,但文字形象已然是抽象的结构,尤其是晚生的汉字已完全摆脱了象形的束缚。而字体之别,则与雕塑、建筑及音乐、舞蹈之差异一样:行草如同音乐、舞蹈;篆、隶、楷书则与雕塑、建筑相近。它们的形式或侧重于时间,或侧重于空间。侧重于空间的正体书虽没有飞动的形态及连带的点画,但线条质感、点画间的协调仍然具有时间概念;侧重于流动的行草如没有虚实开合等空间对比,则也会显得单调而乏味

书法之“用反”,既在直观的形式之中,又极模糊、隐晦。一根线条内含刚柔,一个结构包含虚实,但其中和之层次却千差万别。譬如说,沈尹默比于文征明,沈秀而文刚;文征明比于赵孟頫,文锐而赵丽;赵孟頫比于王羲之,赵弱而王遒。手头有一本《赵吴兴书秋兴诗》,其自跋曰“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对比之下,跋自比正文所书老成许多。所谓老成,从用笔上讲便是逆势多,顺势少。逆进便是用反,故笔涩;顺进便是单一,故线弱或光、滑。但光、滑“美”感,涩、古“丑”感。

IMG_7599

笔者有一个观念,以线质中和美论,二王流派刻帖、墨迹不及汉碑、南北朝碑沉厚、苍古。颜真卿、张旭等近之。说明汉碑、南北朝碑“反”得极激烈,刚柔均到相当程度之统一,才能雄浑而古穆。如刚强而柔不及,则质燥,不耐看。

今人写碑多喜笔按倒猛拖,写出的线条必暴少柔,不能得古意。而二王一系之中,王羲之手札遒劲而清丽,自比孙(过庭)、陆(柬之)、米(芾)、赵(孟頫)等复杂,要“反”得多,故尔耐人寻味。就结字而论,《张迁碑》等碑字极奇,奇而能拙,说明其奇见古朴、自然。若奇而见怪,则造作矣。今人不明古拙与怪诞之别,一概论之,自是对虚实之中和美层次高下领悟不深之故。结构若不见奇,则难古。“怪”乃奇之初级阶段,“古”则为终极目标。无有始之“怪”,则难终之“古”。而以整体空间论,则王字手札动静、虚实、对立协调恰到好处,险而能正,后人似无以及之。

“反”,古代又通“返”字,我们说返朴归真,返虚入浑,其实是对立双方由偏胜而进入大顺,即对立面“反”到相当程度而有的境界。《老子》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大顺之境,即对立双方之特征反向强化,而又奇妙地融合的结果,其给人的感觉是以对立面之“反”特征显现之。如极刚而又极柔,极刚以极柔显之,极柔乃极刚之“反”。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复归平正,即为“反”而返之。司空图所谓“返虚入浑,积健为雄”,雄至极强,非至暴之雄,而为至柔之雄。至柔之雄,却以虚显,故尔称雄浑。故《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如此等等,皆中国文化之最深层意蕴所在。

IMG_7600

在西方艺术审美中,壮美与优美乃两种对立而平等之美,犹如中国传统审美中所谓之阳刚与阴柔。但中国人之复杂,在于非将阳刚与阴柔对立平等处之,而强调双方之中和。中和即是没有缝隙,没有边际,虽在调和过程中或有偏胜,即一方胜过另一方,但更主张由偏胜而入大顺。正因此,我们才能解释中国艺术审美中“大巧若拙”、“大朴不雕”、“返朴归真”等主张;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画不图真、不图像;才能解释书法碑学为什么会在清代出现与繁荣……

以上观念,皆笔者从传统书法学习中得出,从传统美学、传统书理中悟出,同时,也落实在自我的风格建构、创作探索及美的表现之中。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故笔者从不反对学习两相对立的东西,尤其是不反对对碑与帖的同时汲取。碑主雄厚、古拙、朴素、凝练,帖主清畅、雅致、精巧、舒展,两相合一,则多能刚中见柔、拙中见巧,朴实而微妙,凝练而舒缓,以对立之美互补之,而成大美,虽形象或有“丑”意,但非简单、外在、动作皆显于表面、状如布算的“漂亮”所能比拟。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故笔者对经典与民间、大师与稚童、现代与原始概不偏废,以民间之率意、童稚之天真、原始之朴素补于精巧,使其耐人寻味,而不一览无余。

IMG_7601

新时期以来,学碑、学帖皆成一时风尚,然无论碑帖,皆须体验个中意味,若只是简单地取其形貌,必至大谬。更有一些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一知半解者,以为传统除了二王一路别无他法,将王字写熟写俗,坐井观天,而于碑刻及其他名家书法于不顾,有悖于书法艺术多向、全面、健康、深入发展的良好秩序。笔者身单力薄,自知无力改变书局观念,而仅能就个人对书法美的理解陈述于上,如能令读者明白个中苦心,则已是最大心愿。

1_副本黄宾虹作品《黄山汤口》拍出了3.45亿元的高价

19日深夜,艺术圈被黄宾虹刷了屏:他的绝笔巨制《黄山汤口》,在嘉德拍出了3.45亿元的高价。

这个拍卖结果,标志着黄宾虹首次跃入亿元俱乐部艺术家的行列。

黄宾虹在世的时候,一直以卖不出画闻名。因为他的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甚至谈不上优雅和工整。一个有名的段子是,黄宾虹曾将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拒绝,因为嫌弃他的画作黑乎乎,看不懂。但黄宾虹又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了。

而今天拍卖场上的佳绩,不知道是否已经超越了黄宾虹当年的想象。这番热热闹闹沸沸扬扬,和当年黄宾虹门可罗雀的萧疏景象,其实正如一枚钱币的两个面,说明艺术“内美”之高深与难识。近日,在广州的“崇正讲堂”上,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先生对黄宾虹的笔墨“内美”进行了深度解析,而在这些道理的背后,还隐藏了诸多辨识“真假黄宾虹”的要诀所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叶)

4

鉴画如看美人
不看外表看风骨

王中秀说,黄宾虹属于学者型的画家,以保存古代书画、阐发传统国画理论为职志,他挥毫作画,不过是作为人生寄托和画学研究的补充和印证,并不以卖画为糊口手段,再加上他对中国理论有独到而不随人俯仰的见解,始终坚持“粗服乱头”的画风,所以他的画不易为世俗理解,很长时间内只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

即便是这次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了天价,但是在一片惊诧叫好声中,依然有不少人说,真的欣赏不来黄宾虹的画,黑乎乎一片,究竟好在哪里?

黄宾虹的画,应该如何欣赏?王中秀说,黄宾虹曾经引用过元人汤垕的一段话:看画好像看美人,不能看外表的漂亮,要看它外表之外的风骨。而他的知音傅雷,也曾经引用这段话,认为这是理解黄宾虹艺术的关键所在。看画和看美人一样,一见即佳,渐看渐倦的,可称之为能品;一见平平,渐看渐佳者,可以是妙品;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了。而黄宾虹的画就是这最后者。

画为内美者,外表不一定漂亮,甚至可能是“丑”的。黄宾虹在他的《写作大纲》里,就曾列了一条提纲“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这期间,黄宾虹白内障恶化,眼睛几近失明。他力克病魔,借助老天留下的一线幽冥之光,一鼓作气创作了数百件作品。当这些作品集中问世时,引起惊诧一片。眼疾的无妄之灾,与世隔离不受干扰,仿佛给了老人实验“丑之极处即美之极处”的良机,应了“祸兮福所倚”那句老话。

美是多元的,也许只有当我们的审美不断进阶,终于可以体会那种“画到无人爱处工”的至高境界时,才会赫然发现,黄宾虹早已在那“不胜寒”的审美最高处,等候良久。

气韵看“点”
黑中有白功力深厚

有人说黄宾虹的画黑乎乎,但懂得黄宾虹的人如王中秀,却能从这一团黑乎乎当中领略到气韵之所在。

王中秀说了这样一则逸闻:李可染一直把黄宾虹当自己的老师,有一次他向黄宾虹讨教,怎么才能解决积墨积多了画面黏滞而起‘闷’的问题,老人指着眼睛说,你看我的眼睛!看着老人眼里散发出的瞳光,李可染大彻大悟。

王中秀说,我们看李可染的画,会发现无论画面是什么,都有光的存在;而在黄宾虹的画里,这个黑色瞳孔里的“光”,是以“气”的形式运行的。

而这股“气”,又是以最简单的“点”作为载体。黄宾虹的点,有锋,有腰,有笔根。它实际上不是一点,放大点儿看,是一条小线。这个点中,有起笔,有收笔,有黑也有白。那白的部分,就是气之所在。若没有这个“气”,就仿佛是没有瞳光的眼睛,黄宾虹管那种点叫“瞎眼点”,了无生趣。

不只是点,黄宾虹画的线,线和线之间也是脱离开的,它们互相分离,但又离得不太远。所以黄宾虹的画,你会觉得看不清楚,有抽象的意味,这对欣赏力较强的人就会产生一种魅力。是黄宾虹艺术的气韵所在,也是他“内美”的载体所在。

王中秀表示,黄宾虹的这种“点”,其实从宋代就出现了,巨然、王蒙、沈周、渐江、文征明,莫不如是。但是现在画画的人,可以说95%都不知道。

黄宾虹讲过,中国文人画兴盛年代,看画的好坏,甚至从“点苔”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和有无法度。过去的鉴定家鉴定古画,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个“点”,而不是题跋。鉴定黄宾虹的画作真伪,也可以从这个“点”中看出大概。“如果不是这样有黑有白的点,可以直接枪毙掉,是假画,这个判断基本不会出错。”王中秀表示。“现在就算是专业的老师知道要在这个‘点’上下功夫的也不多,做假画的更是远远理解不了这背后的门道。黄宾虹20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作品,都非常讲究这个‘点’的形态。”  用笔、转笔、颜料

均藏辨伪秘诀

黄宾虹的独特风格,和他的作画方式有关系。

黄宾虹是如何画画的呢?王中秀说,现在留下来的黄宾虹作画的照片有三张,照片上可以看到,黄宾虹作画时笔杆和笔锋的运动方向都是相反的。这是碑学用笔,是把笔当刀一样在用,如同“逆水行舟”。所以黄宾虹的书画当中逆锋非常多,现在这样画画的人几乎没有。因为现在作画一般都是帖学用笔,主要是顺锋。帖学用笔宜于描绘,性“甜”;碑学用笔宜于书写,性“辣”。前者倾向“外美”,后者侧重“内美”,产生万毫齐力、八面出锋的逆笔生辣效果。

黄宾虹的这一运笔习惯,也是鉴别其画作真伪的关键点所在。他的画里经常会出现一笔下去出现两个线条,这是逆锋运笔的结果,假画里则没有这个特征。

黄宾虹还有一个运笔习惯——转笔。黄宾虹的弟子石谷风,有一次观摩黄宾虹作画。黄宾虹在笔杆上粘了个小纸条,石谷风看到这个纸条一直在转动。黄宾虹告诉石谷风,绘画要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而在这转笔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所谓的虚实。

王中秀说,黄宾虹的转笔习惯,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线条,特别是在他写篆书的时候这支笔在他手里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现在黄宾虹假的篆书对联非常多,这些对联都是用发抖的方式描出来的,破绽很大,因为造假者不知道这些字是黄宾虹用毛笔转出来的。

说到作画的颜料,黄宾虹的讲究也颇多。他用的颜料多为自制。石绿用绿山石磨碎,石青刮自祖宗像,赭石用虞山产地石头自磨,胭脂是明代宫内搽脸用的,花青用的是染坊用的花青碎子……他上色是用点的方法,产生自然的浓淡和厚薄。而赝品中有不少的颜色是平铺上去的。

“花头”多如黄宾虹

含金量高,最难被造假

黄宾虹还将焦墨法推进到了一个前人未曾涉足的高地。

王中秀介绍说,黄宾虹的方法是,先用浓墨、淡墨交替画,再趁将干未干,用毛笔蘸焦墨扫。碰到淡墨,就产生泼墨效果,像没干透;碰到浓墨的地方就产生干爆的效果。“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浑厚华滋”的气韵,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效果是一种天趣,不是黄宾虹有意做的,是这种画法自然产生的效果。黄宾虹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眼睛不好之前的作品,都有这个扫的痕迹。很多做假画的人不知道个中门道,这为辨别真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王中秀说,他并不怕把这些辨伪的要诀说出来,因为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做到,若无深厚的功力和基础不可能完成。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好像很了解黄宾虹了,但大家都是凭耳朵听来的,真正靠眼睛看进去的,从我的角度看是少之又少的,包括许多画家和史论家。黄宾虹的画,现在应该讲是最容易吸引人的,但实际上黄宾虹的绘画又是最不容易造假的,因为如果容易被造假,黄宾虹就不成为黄宾虹了。”王中秀说。

在王中秀看来,有一些画家的作品很容易造假,比如齐白石,比如吴冠中。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没有那么多像黄宾虹的花头、诀窍,或者说是含金量。如果真的懂得了黄宾虹,从最简单的点和线,就能很容易区分真品和赝品了。

——(广州日报)

· END ·

十年前,记得有个书友是写赵字的(纯属业余爱好),写的时候感觉不错,让侠客给看看。今天,侠客就给大家见识一下,大家可以在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

IMG_7582

但是自己几天下来就知道写的还是有很多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写的还是不够厚,一张里面不过几个字能看,写小字不但要看功夫,更需要好工具,没有好工具估计王羲之来也写不好。

IMG_7583

现在的笔锋不够饱满都偏于扁,或许和做笔的工艺有关,因此都需要不断的调锋来保持笔的圆转,而要调整笔的状态不免多了很多动作,这也是现在人写小字行书无法接近晋唐的直接原因之一。

IMG_7584

晋人书都是一拓直下依靠笔的自然弹性去调整笔的状态,特别是王字行书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转折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提笔,这样的好处就是线通过叠加后明显增长点化的厚度,也就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绞转,和我们现代人通过提按动作完成的转折那简直不是一个层次的,或许说道这里很多人说,说清楚啊,也让我们也明白呀!

IMG_7585

这个就难在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或者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曾经给学生做示范,一边写一边说很容易就说清楚,但要学生去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另一个角度说,而要语言说清楚那就是害人了,这也是我最近很少和人再谈书法的原因所在。

IMG_7586

晋人书线条温润丰腴那根本就是中侧锋并用造成的结果,如果你还要用纯中锋去写那就找难受去吧!我曾和学生说笔笔中锋是傻瓜,也是自己学书的体会而已!

IMG_7587

因此自己写这个东西,总是会困惑于无法体现古人的那种温润的感觉,直到最近买到几支较顺手的笔,偶尔可以写出几个仿佛的字来,甚至还有有人批评赵孟頫行书妍媚,但是要写出这样的“俗书”真心不容易!

IMG_7588

单字放大后

IMG_7589

IMG_7590

IMG_7591

IMG_7592

IMG_7593

IMG_7594

IMG_7595

1

启功先生擅行、楷、草三体,尤精于行书。其行书带楷兼草,也即是在一幅作品中以行书体势为主,偶有楷体,也偶有草书,所谓“雨夹雪”之写法。这是时人流行的写法。纯粹的草体常人多不识,书者对于生僻字也不易记住,而纯粹的楷体,书写时较慢,又稍嫌太正经了,所以行书更宜欣赏,也易为更多人所接受。行兼楷,称为行楷,行兼草,称为行草,如楷多于行,称为楷行,如草多于行,称为草行,哪个体势在一幅作品里占得比例多,就以哪个体势置前称之,如行楷、行草、楷行、草行之类。这是近代以来较为流行的称谓,虽不“学术”,却很通行,有一种约定俗成之意在。

2启功   同学少年时  纸本

启功先生精于行书,此或性情使然。楷体稍嫌拘束,草体或涉纵放,行书适中,因而为其所喜所长。便是偶作草书,也是小草之类,极少狂草、大草、章草作品。启功之书法,根底在唐宋,范围于阁帖,皈依于墨迹,循规蹈矩,平安冲和,虽翩翩然而率真飘逸,或偶放纵而夭矫淋漓,然终不失平正端秀,绝无奇怪险绝之形,大概这与其人性情、教养、学识皆不无内在关系。“字如其人”,在此也体现得十足而确实。

3启功   静观鹤寿  纸本

在体势上启功先生有此长此好,所以他“甘卑爱唐宋”“师笔不师刀”(启功诗句),笔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现代书法家批评系列》拙文中批评他“现代馆阁体”。当时的批评较为中性而略带贬义,迄今笔者此一观点也无根本转变。前些年又在短文中论及启先生书法的“平正”等,大体也是上述拙见的深化。当然其中也略有变化,譬如在书风时尚日渐“造做”的潮流中,我认为重新认识启功书法的平正冲和与端雅秀润十分具有纠偏补弊之作用。在书界风起云涌的张狂使气流行潮中,启功书法的大大方方、平平实实、端端正正也又凸显了一种特殊的魅力,这些也是我认识上的一点变化。但我总体上对启功先生书法的评价未有更大改变。这些也不是本文主要要谈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一个新的视角即:启功行草书法的“化草为楷”问题。

4启功   行书四言联  纸本

5

6启功   行书《忘二》 纸本

7

8启功   与有从无行书七言联  纸本

9

10启功   行书何绍基诗  纸本

启功书法绝无此弊。启先生几十年浸淫《阁帖》,“甘卑爱唐宋”“师笔不师刀”,所以绝无粗糙生猛,更无野辣犷悍,以其贵胄余气、书生本色、学者风范、诗人性灵、师表修养而染翰挥毫,属于动辄合度,一派文雅温和之类。亦缘此,笔者认为启功先生书法大体出于馆阁体,这是与其身世教养生存成长环境相攸关的,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启先生为人随和平易而不失圆融,然内里自有清高傲岸和不同流俗。这些内在的气质在启功书法中皆有淋漓尽致之表现,而其性情最适合之体势正是行书,自由而又有约束。

11启功   行书《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纸本

启功行草书法的“化草为楷”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的行草多字字独立,极少上下连绵的“拔茅连茹”“奇形离合”“数意兼包”,有显明的楷化倾向,是典型的草而兼真,不是“殆于专谨”,或是略失于专谨的不足。二是,他的行草单字也多以楷书笔法、体势出之,绝无乖于使转,又是在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上略嫌体现不够。所谓使转,当指笔画之运用转换处,草书当以转换处为字之骨架主体即形质;所谓点画,当指字体之本来形态结构,而情性即意味韵味之类。使转谓笔势也,蔡邕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意,草书应该让笔势运动的痕迹成为体架的质。点画则指字体的本来形状,即此字之为此字的那字体。要让字体结构从属于笔势运动,但字体意韵不失(所谓草要兼真),神意不因笔势之使转运动而丧失。这是笔者理解的唐人张怀瓘、孙过庭论草书的宗旨。然而启功行草书体在这一点上存在着韵味上的欠缺和不足。这种不足,正是他“化草为楷”的结果。历史上的行草经典佳构则无此弊,多是“变态不穷”的。虽然如此,启功先生行草书中的行书仍然是自成一家的上选,堪称古今独步。而此一缺憾也正是清民以降诸多行草的同一流弊,非仅启功先生云然。

12启功   千字文句  纸本

古语云:“不掩恶,不虚美。”以此拙文纪念元白先生,该非不敬罢。

· END ·

在这个打字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需要书法?

▌1 ▌

写字是一种修行,如登高山,如禅坐

在一笔一画间可以沉淀心灵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IMG_7557

一盏灯、一束花

IMG_7558

▌2 ▌

不为什么

它是融于生活,中国文化最美的精华

IMG_7559

寺墙上的字,清心

IMG_7560

香港街头的广告牌,熟悉、热闹

一张古旧的药方,朴拙

IMG_7561

过年手书的对联,吉祥

▌3 ▌

写一手好字

给自己的生活增添雅趣

IMG_7562

图片来自豆瓣网友寂寞天籁

IMG_7563

行书七律诗扇 明 文徵明

题识:沧溟日日羽书传,华发萧萧节叙迁。时不可追空逝水,老今如此况烽烟。漫抛旧历开新历,却到衰年忆少年。潦倒不妨诗笔在,晓窗和墨写新篇。乙卯元旦。徵明。

好字好画

一把好扇是炎炎夏日的消暑良方

IMG_7564

IMG_7565

▌4 ▌

书画不分家

好的书法,极具投资收藏价值

黄庭坚的《砥柱铭》在2010年6月3日拍出了4.368亿元的天价打破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中国书法拍卖市场近10年来“重画轻书”的状态被打破,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书法的极致魅力。

IMG_7566

砥柱铭 北宋 黄庭坚

IMG_7567

砥柱铭 北宋 黄庭坚 (局部)

IMG_7568

砥柱铭 北宋 黄庭坚 (局部)

4.368亿到底有多贵?

每个字≈107万元人民币

稀世珍宝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手卷也拍出3.08亿元“天价”。

IMG_7569

平安帖 东晋 王羲之

▌5 ▌

字如其人

练书法的人,精气神都不一样

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唐穆宗为之动容,知道他是借用笔之道来进谏。

IMG_7570

玄秘塔碑拓片 唐 柳公权

IMG_7571

▌6 ▌

书法的世界并不枯燥

它是可以伴随一生的修行

古趣盎然的篆书;宽博精深的隶书;法度森严的楷书;率真流畅的行书;恣情纵意的草书……赵孟頫的书法,继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之后,人称“赵体”。他的书法作品就不拘一格,笔法多有传承、流变。

33岁时书《千字文》,笔法遒劲,结构严谨

IMG_7572

34岁时跋王献之《保姆砖》,笔势圆活

IMG_7573

四十三岁时书《趵突泉诗》,笔力厚重,结体圆润

IMG_7574

45岁时书《洛神赋》,形成典型风貌

IMG_7575

功利一点来讲

▌7 ▌

画画得再好

颜值再高

没有相称的签名总是缺了什么

明星们不论字体如何,但签名都非常潇洒飘逸,练签名恐怕是明星们的必备功课了吧。当红小鲜肉吴亦凡每每出场都会引起惊叫一片(呀呀呀~~)可是他的字却令人大跌眼镜……

虽说“字如其人”并不是绝对的信条,写字好坏更不能成为评判性格的标准,但好字所蕴含的美感恐怕也是不同于外貌的。就像美美的神仙姐姐:

IMG_7576

但不知道你看到她的字是不是同样的感受呢。

IMG_7577

▌8 ▌

书法不时尚

却是永远的经典

IMG_7578

横、竖、撇、捺、点、折笔

字不就是这样一笔一划写成的么?

它不会过时,每个人都需要它

每个人更需要把它写得漂亮

▌9 ▌

柴米油盐酱醋茶

琴棋书画诗酒花

这,才是有心有情的人生

IMG_7579

IMG_7580

IMG_7581

要说世界上那么多的人,还是中国人比较厉害,竟然造出了毛笔。毛笔的作用简直太大了,它的通用性简直无与伦比。有时一支笔,往往既可写楷,也可写行草隶篆等。当   然我觉得把写什么字用什么笔说得太死完全没必要,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是在长年累月中不断养成的,但为求书写的字体更优美、更传神,使笔力充分表达,制笔师傅需更细心挑选材料,以符合书家习性及字体的韵味。现仅就各书体之用笔,作一概略介绍。对于笔的选择,一般非硬性规定,此文仅供书友参考。

1

一、篆书用笔

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其书写的方法大致是一样的,主要是有其文字繁简的差别。大篆较繁,小篆较简,其书体的结构也就由茂密变得较为疏朗。结体上,大篆接近于甲骨文,结体错落有致,呈自然质朴之美。其用笔纯用中锋,用力匀平,流转自如。小篆的结构是以大篆演变而来,其结体较大篆更为工整齐律,呈匀称整饰之美。其用笔不但纯用中锋,而且笔势更为圆转流畅,显得朴茂端重。

篆书经数百年的演变,其字体虽有狭长、宽扁、尖削凝重之不同,但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从不规则的形态而渐趋于规则的弧形圆写,从方峻的笔划变为匀称称的线条,而习学篆字大都有相当笔龄,握笔相当稳健,因此可选用羊毫毛笔来书写,尤其长锋羊毫或长锋兼毫更能臻于至善境界。

2

二、隶书用笔

隶书是将小篆的书体去其繁复、增减其体而创立。结体更为端正整齐,呈秀丽端庄之美。其用笔,如以汉隶为例,主要是横画的变化,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尽情地舒展,呈委婉波状之势。如果说,篆书以弧笔著称,那么隶书则以波势见长。

隶书其字体仍存篆意,多逆笔突进,字体宽扁,波砾呈露。因此用笔必须宜于逆笔中锋书写,所以用羊毫毛笔或兼毫毛笔来书写较易表达。如果以狼毫毛笔书写,笔锋较健且尖,对于回锋、逆笔,必须更用心方能达到效果。

3

三、楷书用笔

楷书是为规范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由隶书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成的。楷书的结体呈平稳方正、典雅端庄。其用笔归之于“永字八法”,即点、横、竖、撇、捺、挑、钩和转折八法,十分强调用笔的笔力、笔势和笔意,讲究相互之间的长短结合、曲直并举、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楷书一般来说是静态的书体,运笔速度较缓慢,注重笔压的加力,因此必须选用笔锋尖齐,笔腰较强健的毛笔,所以以狼毫和羊毫制成的兼毫笔为主,兼毫笔之笔锋柔畅,笔腰有力富弹性,在于点划、转折方面,容易收放。纯羊毫毛笔的笔性较柔,除特别嘉好者,甚少人用来写楷书,欲用纯羊毫毛笔写楷书,必须功力足,运笔认真,才能达成效果。

临摹各家字体亦需选笔,写柳体字,最好用狼毫毛笔,其次用兼毫毛笔,欧体字用笔亦以狼毫毛笔、兼毫毛笔较适宜,若选用笔锋笔颈部位较细直的更易发挥字韵。颜体字大都藏锋圆浑、厚重,以兼毫笔较宜表现,如使用狼毫笔则必须选笔锋、笔项较丰盈饱满者,只要轻按即可,若以细直的笔锋毛笔写颜体,必须加重用力,在落笔、转折、收笔之间,有深厚根基者方能达成,否则写出的字往往枯涩单调,无法显露颜体之美。

4

四、行书用笔

有人以为行书是从楷书中衍生而来。其实不然。行书和章草都是在正楷创立之前就已发明了,是与楷书并行不悖的书法。行书的结体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则称“行楷”’近草者则称“行草”。而楷书的每一种类型在行书中都有对应的形式。行书用笔比楷书活泼,而又没有草书的放纵,运笔生动灵活而富有生气。

行书的运笔速度较快,有缓急的变化,笔划的抑扬变化较多,笔顺也稍改变,而笔划由一笔进入另一笔时,往往以线连贯,仅具脉络,而不清楚分界线。为了把握住字体的气韵、高雅,除书家的用心外,选用的毛笔以狼毫、兼毫毛笔较适宜,因其较易把握住顿、挫、停、收、放。如使用兼毫毛笔,则以混合狼毛及其它加健物所制者,亦相当好用,但所表达风味不同,文字的优美较柔畅、圆润。纯羊毫毛笔在书写行时,往往不易控制,非有深厚功力者很少尝试,若深知笔性,运笔速度快,喜好多项变化,增加浮沉或抑扬者,以纯羊毫毛笔来写行书可谓顺畅流利,另有一番风味。

5

五、草书用笔

草书我们主要讲狂草。狂草是草书中最为放纵的一种,其结体更为放逸奔放。运笔跌宕起伏,运转自如。字与字多连绵,即使笔与笔之间有时不连贯,但也显得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草书字体,在造形上颇有自由感,每一点每一划都具有节奏。所产生的美感与趣味必须轻松流畅。所以书写草书者,都具有多年笔龄,不限制选用笔性,颇能随心所欲,然而为求效果甚佳,皆以羊毫毛笔为主或是使用以柔性毛料制成的兼毫笔,因为笔锋选羊毫为主材料,笔腹笔腰配备较刚之狼毛、牛耳等其它加健物,作为支撑助力,可使笔毫柔顺流畅,笔力足,不枯涩,挥毫之下左右逢源。

· END ·

1△ 走过四季  陈振濂 题

走 过 四 季

□ 孙 向 群

“年”是计时的,“时”则指春夏秋冬,《说文》曰:“年,熟谷也。”用植物成熟过程将时间转换成有形的空间。“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认识到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根,故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说。四象者,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也,祖先将其和四季、五德通融,实现了天人合一。四季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预示着人生完整的生命。四季便具有了人生命的意义。

2△ 立春  孙晓云 书

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训》中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少年时我们不知道“成熟”的滋味,天真无邪的激情中略带些许浅薄苦涩。在雪雨的冲刷、风霜荡涤中我们步入中年,愈发地触摸到内心深处生命的真实,眼里的世界逐渐澄澈起来,成熟让我们更加坦然……,不同的四季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情感,渲染成不同的颜色。“成熟”是真实生命觉醒的结果。

3△ 立夏  言恭达 书

“窥意象而运斤”,篆刻是我们栖息生命的方式,走过的四季丰满着我们的“年轮”。宗白华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春花、秋实、夏雨、冬雪和我们相融,不断地唤醒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开拓和深邃着我的视野,世界愈发地显现出原本的真性,或雄浑或冲淡、或典雅或飘逸、或清奇或豪放……,于是四季被凝练成一缕心香,似跌宕起伏的山泉清澈欢畅从我们心中流出,萦绕在我们的作品间,就像月光渲染的夜空,印章便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4△ 立秋  吴振立 书

“趋时而应变”是中国人的时间观。《淮南子》曰:“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走过的四季不只是知识的增量,而是蜕变后境界的一次次升华。人的生命没有春生、夏长、秋收,就无法经受住严冬的考验。冬季白雪的疏瀹,澡雪精神滋养出“元解之宰”;寒冷无情地凋敝一切繁华,让我们从收获的亢奋走入寂寥,“研阅以穷照”回归初始的虚静,冬藏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凤凰涅槃的蜕变,更是“独照之匠”的谋划“大端”。

5△ 立冬  玄印 书

走过的四季不能成为钝化我们直觉的知识牢笼,四季的无往不复,是我们生命又一次展开,但绝不是无味的重复。对天道的不断探索、践行和对真实生命不断追问,让我们轻松、从容、坦然的面对未来,去创造、更新我们生命的样式和境界。四季流动让人生有了音乐的节律。

6△ 走过四季  孙向群 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生命有限人生苦短!篆刻却能让我们穿越四时,和青藤一样做着“千年调”的梦想。走过的四季不是对生命的丈量,而是在完成生命之圆满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回归原本的自然大化之中,时间和空间融化了四季消解了。走过四季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山有四季”而“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让我们能够自然地莫若以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地生活。

我们用篆刻谈论着四季,读懂了篆刻便读懂了我们对人生四季不同的理解,林尔的、夏荣的、瑾琦的、智野的、和我的……

2017年6月于南京正阳门外神乐观旧址

7林尔
1963年出生于苏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副社长、苏州市东吴印社社长、北京侨创书法社社长、《篆刻》杂志主编、江苏甲骨印社副社长、昌碩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
8孙向群
1964年4月出生于南京。西泠印社社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哲学系)。
9李夏荣
1964年出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印社社长、南京印社理事、岭南印社顾问、江苏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甲骨印社副社长。
10_副本蒋瑾琦
1964年出生。字天雷、 号泼天斋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印社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氿印社社长。
11李智野
1969年6月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别署砚茗堂、老砚。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