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大元敕藏御服之碑》
下面给大家分享完整版本的赵楷《大元敕藏御服之碑》欣赏:
《十七帖》是右军代表之作,自古以来,历代学草书者,无不从此帖获得营养。
在传世小草范本中,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都可视为不错的初始选择。《十七帖》更是被誉为“书中龙”,草书学习从《十七帖》开始,肯定是条正道。
但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存在诸多问题,你发现了吗?
第一个问题——《十七帖》是如何出现的? |
《十七帖》作为王羲之的一批草书尺牍,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被认为是由来有绪、最为可靠的法帖。唐张彦远《右军书记》对《十七帖》有详细著录:“《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十七帖》诸帖来源未必皆出一家所藏,并无文献明确记载其最初献自何人或出自某家。所以《十七帖》可能应来自于唐初的大规模征购或四方进献,后又经过褚遂良等“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成卷”加以整编而成除。
葛世权作品
第二个问题——《十七帖》是寄给谁的书信? |
据宋黄伯思的说法,因为《十七帖》重点内容以“问蜀事为多”,故这些内容应“皆与周益州书也”,即给周抚的书信。其中,《七十帖》、《蜀都帖》、《儿女帖》都是有关计划游蜀的书信,其内容反映了王羲之想趁周抚尚在蜀任期间,尽早促成此行,其急不可待的心情溢于纸面。而除此之外的书简,尚无法确认究竟寄给何人。
葛世权作品
第三个问题——《十七帖》的版本系统? |
《十七帖》以书迹形式传世的《十七帖》有三个系统:一是传南唐李煜得唐贺知章临本置于“澄心堂”,并刻以传世,称贺监本,今已佚,故标榜“贺监本”的一般被认为是伪作;二是唐人临摹本,有传世的和敦煌所出唐人临本;三是末尾有勅押和唐褚遂良跋尾刻本,称馆本(或勅字本),传世拓本最早亦为唐以后物。传世馆本亦有七个流传系统,其中三井本最佳,全29帖不阙,是完整且纸无损坏的唯一本子。
葛世权作品
第四个问题——馆本《十七帖》是否完整? |
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唐人所摹十七帖后”条云:“予尝见毕文将叔云:家有唐初人所摹此帖,来禽等四物外,又有‘密蒙华’一种。……然余案今诸本并无此一种,而《法书要录》十七帖亦不载此,不知何缘毕氏本有之?但未尝见此帖,无从知其真伪。姑记于此,以俟后观云。”如果黄伯思所言唐初摹本说法可信,则可以确定《来禽帖》有脱阙。由此可见,今本《十七帖》应该已非最初形态。
葛世权作品
第五个问题——如何写好《十七帖》? |
以楷写草
不明白?没关系
小编找名师为你讲解
最最最重要的是
真真真的是太便宜了
只需1元
✦
▎结 构 / 09月03日 19:00
笔速与书写节奏的关系 (讲述+视频演示) 小草书的结构特点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 (图片+视频演示) 分析《十七帖》中的代表性单字结构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临摹示范 (讲述+视频演示) ▎行 气 / 09月10日 19:00
上下字的连贯 (讲述+视频演示) 行间布局上,字距、行距 (讲述+视频演示) 如何体现作品的整体性 (讲述+视频演示) 十七帖笔意创作示范 (视频演示) |
✦
系统课程
量身定制
葛世权
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欣赏
▼
※
※
※
※
8月27日 19:00
墨池学院 葛世权老师
以楷写草——《十七帖》
课程即将开课
第一节课 1元试听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①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②
点击订阅
☟
③
扫码订阅葛世权老师课程
☟
主办单位: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更斯艺术馆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昆山市书法家协会
昆山市巴城书法协会
承办单位:
更斯艺术馆
学术支持:
南京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17年8月26日-9月4日
霍 正 斌 1970年出生,连云港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东吴印社理事,昆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亭林印社社长,昆山巴城书协执行副会长。 |
作品赏析:
霍正斌 《王瓒·杂诗》 68cmx35cm
霍正斌 《李商隐·雨夜寄北》 68cmx35cm
霍正斌 《高启·次云林韵》 101cmx65.5cm
霍正斌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104cmx27cm
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相宜,章法纵横,回味隽永,这便是中国的篆刻艺术。在丰子恺眼中它更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究竟如何快速解密篆刻这个古代滴二维码呢?今天就和大家八一八篆刻的欣赏好了。
章 法
章法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前人说“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势之形,图像之间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后量材准尺寸⋯⋯”打个比方,就好象是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势,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再白话一点,你理解成写作前的提纲,摄影前的构图,我也不介意。
陈才俊作品
印文章法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别说我没告诉你,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玩味哈。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每个字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这才是境界。
笔 法
篆刻同样也是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篆刻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陈才俊作品
我们看一件作品时常评曰:“这是文人字”、“这是匠人字”。这是由于篆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好的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作品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篆刻作品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
作品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这些统统和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啦。
刀 法
篆法与章法均属空间布局,疏密有致,线条相宜,都是属于形式方面,是可分析的。而刀法是真正体现作者功力及学养之所在,在刀石之间会产生独特的金石之美。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陈才俊作品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还会结合起来使用,又是另一番味道。
唠叨了一大堆,显示逼格的时候终于到了,以后看到篆刻作品,品评刀法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引经据典了。事实是这样子的:
周应愿《印说》中提到刀之害六时从反面进行了品评:“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若紧,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辍,成自两截,六害也。”
先给一波作品
练练手
▼
『陈才俊作品』
古朴
浑厚
精致
美则美矣,可是我不会刻呀
可以找名师教你,就算零基础也不怕
关键还便宜啊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
第一节 篆刻的缘起及刀法的运用 / 2017年08月23日 19:00
印章的分类及秦汉的辉煌 入印的文字及增减变化 书印关系与古玺的制作 用刀与篆法和构图的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技法部分 / 2017年08月28日 19:00 印文格式、一字到多字印的章法布局 构图平衡和章法中的整体感(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构图中的几种轻重对比(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章法构成的矛盾关系〔方圆、疏密、斜正〕 篆刻章法中技法的四种对立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篆刻的边款与印屏 / 2017年09月03日 19:00 边款的发展及作用 现代篆刻艺术的边款特点 边款的刻制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边款的拓制过程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印屏的赏析及制作方法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①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②
点击订阅
☟
③
扫码订阅陈才俊老师课程
☟
我只会临摹,不会创作,怎么办?
怎样把碑帖中汲取的营养,充分应用在创作中呢?
我的个性是什么,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相信每一位学习书法的朋友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平时临帖那么多,但怎么就写不出自己满意的风格呢?
我的临摹还可以,但对创作的的作品就很不满意了,如何是好?
本次就以‘王铎是如何从临摹走出来的’为例,带领大家唤醒自我意识,掌握由临摹到创作的整套方法,一点一滴,大量视频演示,帮助大家一步一步从临摹走向创作。
王铎是如何从临摹走出来的?
王铎书法在当代书坛备受推崇,他的学书方法自然也受到格外关注,核心就是“入古出新”四个字。正如王铎在《琅华馆仿古跋帖》中所记:“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书不师古,便落入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王铎一生大半时间都花在临摹方面,最终在笔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都有突破前人的创造。笔者非常喜爱王铎行楷书,时时把玩,爱不释手,观其法书,似二王,似鲁公,又似老米,但又不全似,堪称绝妙。《王铎书法全集》中收集有多种临作,通过对这些临作的分析,可以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临摹二王
二王为帖学大统。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至老不弃,且多有意临,甚至改变原帖内容。虽然王铎没有精良的版本作为参照物,但是凭借过人的天赋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二王法帖,首推《兰亭序》和《圣教序》。学书求入门径者,或者入二王书学体系堂奥者,皆以此二帖为蓝本。依据笔者肤浅的经验来看,王铎对于二王所花的功夫主要在《圣教序》上,《兰亭序》相对要少一些,在创作上显现出来的痕迹也少一些,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以《圣教》写《兰亭》”。观察王铎所临数通《兰亭》,或者是手札或小幅作品,都是用《圣教》笔法。至于王铎所花的功夫,笔者可以拈出两个字进行比较。将中国和平出版社《集王羲之圣教序》第65页中“见”字与《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一》中第104页《题青阳山庄五律十首册》作品中的“见”字进行对比,惊人地相似,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王铎所下的苦功。入古既深,才有更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
二、临摹颜柳
王铎一生创作,草书成就最高,不让前贤,多有开拓。综合来看,小行书具有《圣教》笔意,清秀俊朗,大字已然“变脸”,多豪放之气,雄壮有力,主要得力于颜真卿。王铎行书起笔重顿,乃地道的“颜法”。将颜真卿书法中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融合到自身创作中,变二王逸秀为厚重。王铎凭借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审美方面进行反叛性变革,完全照搬二王手轧书风,不适应创作大幅作品把握了时代潮流,最终令人耳目一新。王铎临摹颜书的诀窍在于将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王铎楷书基本上以《颜勤礼碑》为范本,法度稍微弱化,书写速度较快,具有行笔意,同时在用墨上加以变化,法度森严的碑刻颜楷变成温文尔雅的笔墨情趣法帖,本质上有些变化。王铎一直善于在自身临摹过程中加入一些自我个人意识,非临非创,亦临亦创,妙合无垠。对于颜行一路,则以三稿为基础,圆浑奔放,楷行笔法相通,相得益彰。
按照常理来说,像柳公权这样法度森严的楷书应该不会出现在充满野怪之气的王铎笔下,但事实恰恰相反,在王铎手中经营得心应手,说明王铎临摹创作是从规矩走向自由,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放浪的。规矩和自由是对立的,但同时也是相互转换的,这与王铎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如果性格拘谨木讷者,练习柳楷,很容易死板,性格狂狷,反而可以做到不拘成法。王铎书法有惊涛骇浪之气势,不受法度约束,以至于刻板呆滞,而是清劲刚健,骨子里时时有一股不甘墨守的狂气。王铎非以楷书名世,却没有忽视,难能可贵,见证了王铎的过人之处。同时说明书法学习的基本法则应该是从正书到行书,再至草书,逐渐步入自由之境。
三、临摹米黄
王铎对于晋唐宋三代书法盘旋甚深。宋四家中的米黄是重点临摹对象,对于米黄作品,王铎有自己的体会:“黄书怒震少含蓄,苏书有致体亦老,转折深藏之意不复存矣,因纵观米帖合宋九青与予家所藏十数册,皆如神龙行空驾云雾行,不易觏也。”毫无疑问,他在米芾身上花的功夫最多,称羡之情常溢于言表,“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模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海岳书,……如飞仙御风,得《兰亭》、《圣教》遗意,迈宋一代,……予经见内府米真迹书启约千余字,洒脱自得,解脱二王,庄周梦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身体力行,废纸三千。王铎对于米芾法书以意临为主,有时甚至同样改变书写内容,一挥而过。结合颜真卿的运笔方法,米芾风樯阵马的运笔因此变得饱满鼓荡,老辣纷披,更加苍茫有力。关键的一点在于,米芾书法也是从二王出,自然一脉相承,暗合节律,最终能自出机杼。
除米芾外,王铎对于黄庭坚所花的功夫甚多,但笔者至今没有找到一件完全意义上的临作,多是按照黄氏笔意进行的创作,将临摹发挥到最佳好处。如果说,王铎对于颜真卿的态度是楷行结合的话,对于黄庭坚则采取行书与草书相结合的办法,双管齐下。黄庭坚作为一代草书大家,王铎自然不会弃而不顾,但王铎在运笔上有所改变,不像黄庭坚线条一样“破笔”很多,而是线条缠绕,迂回连绵甚多,笔势顺势而下,有一泻千里之感。王铎同时增加上了墨色变化,有时连续几个字都是枯笔,有时又增加几个墨团,枯润对比变化极为丰富强烈。黄庭坚行书纵横捭阖,笔画伸长,极力开张,就每个字来看,显得四平八稳,整体上难免重复累赘,王铎则很明智地改变了这一点。比如说,某个字形中同时有几笔撇捺画时,伸长撇画,捺画收缩,有放有收,这样就打破了字势上的绝对平衡状态,王铎保留了黄庭坚在字势空间分割的方法,将某一个字的笔画伸长到另一个字的空白处,加上字形大小、欹侧和收放的多种变化,神鬼莫测。米芾在笔法上注重擒纵,有振迅天真的优美状态。黄庭坚则注重用笔提按,字中有笔,“句中有眼”,线条极为凝涩苍老。王铎善学善用,在某一个阶段时的创作用笔皆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与他同一时期临摹所参照的不同法帖有很大关系。
任何书家一生不可能只限于某种碑帖,王铎取法极为广泛,在创作上有隶、楷、行、草等多体。王铎好奇古,喜用冷僻字,在行草创作中不时夹杂一些篆隶书,用行草笔意来书写,对于后世书家影响很大。综合来看,王铎在临摹上是分出主次的,总体上归为二王帖学大统,于其中盘流连忘返,最终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在临摹中能将某个书家风格进行强化,又时时注重体现自我意识,比如说王铎临摹褚遂良楷书,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变秀逸为厚重,蕴含篆籀笔意的颜楷,自然不能以一般的标准来衡量。王铎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笔者有时甚至会想,“涨墨法”在王铎手中变化而出,或许是勤奋临池中偶然的一次游戏,灵光突现,是勤奋带来的灵感。王铎临摹可以总结成十六字——“主次分明,有古有我,多元吸收,融会贯通”。
墨池学院特邀 吴俊云老师
讲述如何从临摹走向创作
吴俊云,中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1997年书法专业毕业,1999年书法师从黄惇、曹宝麟两位老师,绘画得益于徐湛教授,王成喜老师。
书法初学颜柳,后转入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经黄惇、曹宝麟老师指导,转学米芾、王铎行草。
擅长工笔,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写意梅花,作品空灵自然,清新生动,意境深远,功力深厚。
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二奖、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纪念孔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作品展示】
↓
▼
▼
▼
▼
▼
▼
【课程安排】
↓
第一节 有效临摹—临创结合
2017年09月02日 19:00
有效临摹
临创结合的目的
临摹性创作
依托性创作
不同风格的融合与取舍
斗方、扇面
第二节 长卷类作品的临创转换
2017年09月09日 19:00
长卷类作品的特点分析
长卷类作品的临摹
长卷类作品的意临
长卷类作品的完整创作
第三节 轴类作品的临创转换
2017年09月16日 19:00
轴类作品的特点分析
轴类作品的完整临摹
轴类作品的意临
轴类作品的完整创作
详情见海报上
↓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 课程链接 ◀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张大千 荷花屏风美女
张大千自己曾谦虚地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
他的仕女画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与他对美人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
张大千 双美图
他眼中的美人标准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真是绝对美极了的。
张大千 《菩萨造像》
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因为这种脸谱和身段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如美人的脸要“三白脸”才好看,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颚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因此戏妆便尤其突显出这个特点来。
张大千 仕女 四屏
对于外国人认为中国女人凤眼好看的审美认识,张大千自有一番见解:“其实大家都弄错了,凤眼并不是像我们四川人所说的‘丝毛绸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样的细长,所谓凤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温柔,不要瞪大眼睛,显得一副凶相。”
可能只有大师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透过狭义上的“凤眼”形状,以眼神的种种流盼说出真正的“凤眼”含义。
张大千 天女散花
五官之外便是人的身材,一个美人的高矮胖瘦该如何定下标准呢?张大千认为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看,并没有特别的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
张大千-芭蕉仕女
国画中的美人穿的都是古装,飘逸轻盈,因为古代女人的衣服有彩带、有水袖、有流畅的线条美,因此入画。而时装本身总在变,所以时装的美都是暂时的,便有过时之说,因此不容易入画。
张大千说衣服穿得一臃肿,人就不美了。所以棉袄是入不得画的。
张大千 纨扇仕女
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时,张大千和梅兰芳是相互欣赏的好友,梅兰芳曾请教大千教他如何画美人,大千当即回答:“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用再参照别的样子了。”
梅兰芳也是个对美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的练功房里四壁都镶满了镜子,每一举手投足都力求达到最美的效果,甚至连唱时都要研究怎样才不影响嘴形的美。
张大千 红拂女
除了脸和身材外,手是仅次于眼睛的传递情感最重要的工具。中国画中有“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兽难画狗”的说法。道出画手的难度。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看到唐朝人画女人时,不论丫头、小姐还是太太,都把手画得细腻传神,绝不偷懒。
古人的治艺严谨让张大千钦佩之余更感身受鞭策,因此也练就了画手的绝活。
张大千 调鹦图
苏东坡是张大千最欣赏的一位诗人,也是张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画像外画得最多的一个男性形象。在张大千的人物画里,多以画女性居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张大千认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画”。
张大千 湘夫人
在他眼里看来,这世上够得上“奇”的男人实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之句。他自认他自己肯定该算得上一个奇男子,而另一个便是苏东坡了,所以他画得最多的男性是自己和苏东坡。他一生为自己画的自画像能有100幅以上,大概是古今中外画家中画过自己肖像最多的一位。从中可看出他自己是充分自信甚至自傲的。
张大千 题笺图
张大千笔下的美女端庄健康,充满青春活力,不乏当代女性的气息与风采。无论是观音、山鬼、明妃、仕女这样的古代传统女性,还是新时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脸部结构,特别是眼睛和嘴唇的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是那种张大千所欣赏的理想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