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带来王铎 《临唐太宗贴》 竖幅。篇幅较长,我们先通篇欣赏,然后再放大欣赏:

1

释文:忽枉来书,谈饰过实。非敢当仁,披览循环,祗以增愧。故斯表意,余不多云咨。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临唐太宗帖  润老先生词坛  王铎

下面,我们放大感受下:

2

3

4

—— END ——

篆刻的边款就像书画作品需要题字落款那样,它是艺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自文彭,何震以来。篆刻艺术已远远超越了先秦两汉官私印的范畴,发展为文人,艺术家们驰骋的天地。不但内容广泛,取材扩展了,形式也多姿多彩了。

IMG_2875

一、边款的内容:

边款的内容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只要把要说的话、文字顺畅,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就是了。

1、单款:单款就是仅刻作者姓名(字号)或籍贯、年月、地点、年龄。

2、双款: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称呼,有些还添上“教正”“指谬”之类的客气话,怎样答辞才合适,还是要彼此的份际关系来确定。

3、叙事:叙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较多的是记以赠人。如:记述石材的来龙去脉,或印文的创作心得阐述等。

4、论气:在边款中对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艺术上的说明,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论长短,他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学识。

5、跋语:一般都是后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这种情况可视为边款的异例。如后鉴定其真伪所作之款文,获印者在观之其章兴奋之余有感而记之,当然这些刻者都是高人。

IMG_2876

二、边款的书体与图像大概有如下几点:

l、明末期象文彭、何震等人多用行书或楷书,以文彭为代表的是行书双刀法而镌刻之。先用毛笔在印面上书写好,然再按字之轮廓而为之,如行云流水。以何震为代表的是单刀楷书法,劲利而斩钉截铁,行款参差错落,另饶韵味。还有一提是苏宣,更为特别以单刀之法镌刻草书边款,真是有纵横飞逸之气也。

2、清初至咸丰年间,以丁敬、黄易为代表的都以自己书法风格入印,因此古拗中有雅丽之致,文鼎柔媚秀巧。

3、同治之后有大师赵之谦卓荦之才,把边款艺术推上了巅峰,创造了以阳文作边款,并配以汉画像,北魏造像等形式。他的楷书边款,早年与浙派相近,大概在三十岁左右开始在书法上追宗北魏龙门的碑刻之风,所以边款的笔势结字也形成了自文、何以来崭新的形体。浙派横划左轻右重,呈长三角形的样子,然赵之谦在处理时左端略加触刻,即成逆笔而起北魏书法之势,从这方面来看,受前人隶书边款的启迪。但又加之楷正之风,道是全新之面貌。

4、近代篆刻家由于自己广博积古,在印侧边款中以铁笔遍临甲骨,两周铜器铭文,汉魏北朝碑刻、竹木简牍等,逐步形成与边款无异,他广搜博采的新尚艺术形式,是应该肯定的。

IMG_2877

三、边款的刻法:

l、楷书:楷书的基本笔划是:点、横、竖、撇、捺、勾。形状虽然各有方法,但主要还是以长短斜正的三角形来表现,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轻重变化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点》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变方向,就可以刻成许多形状的点。

《横》刀口平横,刀角在右边用力切下,即成长三角形如的样子,略如与字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之形。欲表示逆笔而起,就在的尖角之处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状了。

《竖》刀口竖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细的竖划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竖划,只是斜而朝左面,

《捺》多以长三角点 为之,如作出锋,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竖划末端,加切一刀即成。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习惯有三种方式:

A、以石就锋法,传说此法是丁敬使用的。黄易曾说过:“丁敬刻边款时是不书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动,以石转动来配合运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转多次,其行刀次序与笔顺无异。

B、以锋就石法,这是前法的改良,据说赵之谦即用此法,印石不动,以手和刀的灵活转动来配合刻制。

C、先横后竖法。为了使笔势统一、运气较直,很多篆刻家都采用了此法,先刻横划,次刻竖划再加撇、捺、点的刻法,但刻时要注意预留待刻笔画的位置,在用刀时冲刀、切刀皆可。

2、隶书:刻隶书边款时,横划皆由右边切下而向左推刀。如要表现“蚕头”,其法略加楷书横划逆笔的起首,只要稍加触刻即成。“雁尾”也要酌情补刀,横划要注意弧度适中,才能表现隶书的体态,不宜陡直。了把横划刻好,也有人用“先横后竖法”,甚至把印石横置起来刻,对于弯与勾和波磔,用要表现出汉隶的道遒凝炼来。

3、篆书:刻篆书边款,略加单刀白文印,多用冲刀以铁笔之法镌刻之,但一定要注意表现用笔的转折和轻重变化。

4、草书:草书的边款通常用单刀法。很多篆刻家的刻刀都是自制的,有的用圆杆磨四面锋或方杆磨三面锋为之。握刀就像执钢笔一样流利自然,用刀韧中带劲,线条游刃有余,深浅得适。但也有一些篆刻用的是双刀法,就是先在印侧面将所用内容书形写好,然后随着笔势以平口刀镌刻之。

5、几点参考意见:

A、先将印石的四侧在刻边款之前必须打磨光整,否则刻出的线条很难达到清爽利落。为便于镌刻是看清楚行刀,可先用墨汁将印侧涂黑,这样刻刀时效果就可一目了然。

B、刻边款时是先写墨稿好,还是在石上不书而刻好?似乎各有利弊,如先写墨稿这样预计字数,防止错字,安排间架章法都有好处,初学者尤觉此法需要。对精熟此道者而言,看法不同:他们认为笔不如刀,把稿写了,有时反觉气散,因此刻时绝不能像笔那样写,用刀时往往比用笔更为精确和天趣,但赵之谦的朱文边款都是先书后刻。

C、为了边款的字体有神气,刻时要以拔山举鼎之力,才能波磔昭然,不必顾虑笔划的破碎,有时破碎一点笔划方觉古拙完整,有笔断意连或笔不到而意到处,千万勿乱补刀,补了就觉窒凝而气势不贯了。

D、款字的好坏,与平时书法基础有关,要想刻好款字就得认真学习书法,但两者并不等同,因边款用的是刀不是笔,能够多临古人或现代名家的边款,吸取所长,不无好处。

四、边款的位置:

l、素面:凡素面的,在印的左面(即盖印时的自己面对一方的左侧)。刻两面的,先起于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终于左面。刻三面的,是起于右面终于左。刻四面的,是始于后面终于左侧。刻五面的最后终于顶面。

2、凡印有钮的,先要根据印钮的向背定其前后左右,如瓦钮、鼻钮、座壇钮有穿带孔的,定为左右而,如是动物钮之类,凡尾巴处定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图景或花纹,一定要酌情处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响图案的情况下字宜小宜少。当然在不破坏画面的情况下,能配合图景,如像绘画那样题边款更为上乘。

IMG_2878

五、现代边款之创新:

l、工整印章之边款:工整印章主要以圆细朱文为主,白文以小鉥汉官印为主。朱文印面铁线游刃,婀娜多姿,白文是端仪泰然,拙中见情。所以在刻边款时多以隶、篆,正书而为之,再加篆刻家个人的素质学养方才自成一气。

2、工兼写之边款:凡工兼写的篆刻家在书法与文字的修养上都有一定的底蕴,边款的风格创意自然与印面正文相得益彰。不管是在印面上追求秦风汉韵,或者是楚简,汉晋文字,都要从字体、刀法上面追求一致,这样才能融为一体自成天趣。

3、大写意的边款: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写意的印章不是现代才开创出来的,而是源远流长的。但它的发展之快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逐步形成的一种新体式。当然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方的毕加索、梵高,东方的日本所谓前卫派之影响,都在章法布白上不受传统约束。只要求造形,惊兀险绝,过目不忘,达到返璞归真之效果才心悦矣,实际上这类图案在中国远古时期的陶器、石器上都有类似的图案。综上所述,中国的印章是祖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一枝独树的旗帜,而边款的地位是印章中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01.线形

线形,系指点画的具体造型。它是笔法的具体体现。

无论书法的何种书体与字体,每一点、每一画都有确切的造型。“蚕头雁尾”、“铁柱悬针”等既是。有的比较形象一些,可以以物类相比,有的或者说大量点画,就很难以物类相拟对,但是,每一个点画都有着确切的形态造型。这种造型是指具有审美意义的造型,而不是指那些“肉饼”、“死蛇”类的败笔笔形。

2

02.线质

线质,系指点画的质地和质感。它是笔法的表现力所在。

书法的点画线条应该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就体现在点线的质地和质感上。它是书法特有的形式技巧语言。有的富有弹性,如“铁线”;有的体现苍劲,如“万岁枯藤”;有的表达飘逸,如“彩带”;有的展示刚健,如“铁画银钩”等等。它具有审美特质,并用以表达烘托作品的风格气息。不是指那种“死蛇挂树”、“煮烂的面条”之类的败笔质感。

3

03.线色

线色,系指线条的墨色与层次。它是笔法的神采所在。

书法的点画不只是一种墨色,有浓淡、枯润、浅深等等区别和变化。“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既是。它是点画线条要表现的重要内容。所谓“墨出神采”就是指具体的线色而言,线条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会更加拓展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不是指那种“墨猪”、“失血”之类的败墨之笔。

4

04.线向

线向,系指点画的运笔走向和点画顾盼的方向。它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在书写的过程中,如果点画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会形成一种势。这种势对风格会起很大作用。横平竖直表现稳和,横翘竖倾体现险绝。如果运用得好,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习性笔病。

5

 

05.线位

线位,系指点画的位置。它也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一字之每一笔,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这是汉字本身的规定与限制。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规定和规律,篆、隶、楷相对严谨对称,其点画的位置可移动的幅度非常小。行、草的点画位置移变性非常大,有很强的可塑性,随意性。行、草点画的位置可做左右、上下的移动,这种点画位置的交错与移位,会产生聚散、正欹、开合等动态效果。并会直接影响字的整体造型,会使字势产生奇特的变化,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生动。不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无度蹂躏汉字的那种混涂乱抹。

在构成线性的五个方面中,线形、线质、线色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中线形又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余都是以线形为依托才能表现出来的。

—— END ——

褚遂良,唐代书法大家,字登善,河南禹州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如此伟大的人物,却在绝望中走完了一生……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客死他乡,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拒绝李世民看起居注

魏晋以来,形成了“学在家族”的传统,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府里任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这个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酷爱书法。贞观十二年(638年),他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魏征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王羲之的感觉。”唐太宗喜出望外,即刻任命褚遂良为“侍书”。

1褚遂良楷书《倪宽赞》局部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干这个。

有一天,唐太宗问他:“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

他回答说:“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

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他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2《阴符经》(局部)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3褚遂良书《圣教序》

武则天留下遗诏为他平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重的唐太宗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前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李泰。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您也是君王。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4褚遂良行书《枯树赋》局部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年),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5《阴符经》(局部)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伺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做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显庆二年(657年),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6《阴符经》(局部)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武则天终究不是一个小女人,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

刘洎之死惹来是是非非

当然,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音同寄)之死。

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高士廉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

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
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
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

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苏轼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7

然而司马光以人品立论,断然否认褚遂良有诬告之嫌,似乎并不太令人信服。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说:“唐代党争,后人只谈牛党、李党,而不知其由来甚久。褚遂良与刘洎,李林甫与李适之,等等,其实都分属不同的派别。”褚遂良与刘洎虽然没有个人恩怨,但在政治见解上并不一致。前太子李承乾死后,唐太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形成了支持魏王李泰与支持晋王李治的两大政治势力。褚遂良是李治的支持者,而刘洎则属于李泰一派,因此不能排除褚遂良除掉政敌的动机。

当然,以唐太宗的睿智,仅凭褚遂良的一句话,就杀掉刘洎这样的重臣,也是不太可能的。刘洎之死,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他为人疏狂,是一个具有“进攻性人格”的人。唐太宗征辽前,曾嘱咐刘洎说:“我今天就要远征,让你辅佐太子,社稷安危都压在了你的身上,你要明白我的深意。”刘洎回答说:“陛下放心,大臣如果有敢闹事的,我就予以诛杀。”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告诫他说:“当皇帝的,行事不周密会失去臣民;当臣子的,行事不周密会失去性命。你的性格不细心,又很强硬,必会害到自己。你应该小心谨慎,才能保全。”

8褚遂良双钩墨迹本《褚中令书哀册》

在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不得不考虑李治能否驾驭刘洎的问题,杀掉刘洎或许只是为太子扫清障碍而已,所以褚遂良的话,只是唐太宗找到的一个借口罢了。

唐太宗曾经评价褚遂良,说他:“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这段话除了给我们留下了“飞鸟依人”这个成语,还告诉我们一件事,褚遂良对皇帝的忠贞,已经到了愚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他有意顺着唐太宗的心思,为他杀刘洎寻找机会。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这件事中,绝对没有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否则在武则天的问题上,褚遂良如果头脑稍微活分一点,懂一点见风使舵,也就保住了高官厚禄,不至于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

唐代书法的“广大教化主”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 《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9褚遂良双钩墨迹本《褚中令书哀册》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王氏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10

贞观六年(632年)正月,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1510卷,褚遂良自然是这次整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此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藏于内府。能够见识到如此之多的王羲之真迹,让褚遂良大开眼界,对他书风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

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4个字:清远萧散。他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虞世南书法讲究“君子藏器”,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显露明显的运笔痕迹,褚遂良却不同,清代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他愿意展示这种痕迹,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明快的韵律。因此,有人说欧阳询是一位“结构大师”,而褚遂良则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妍美功用”趋向“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

有趣的是,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已经影响到褚遂良对纸墨的选择。书法家讲究纸笔用墨并不奇怪,北宋词人苏子美就曾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而纵观古今书家,褚遂良对纸墨之追求,却是非常苛刻的。唐代人裴行俭曾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没有好笔好纸,他宁可不写。

11

褚遂良对自己的书法要求很高。他和虞世南曾有一段对话,他问道:“我的书法比得上智永禅师吗?”虞世南说:“我听说他一个字值5万两黄金,你做得到吗?”褚遂良又问:“那和欧阳询相比如何?”虞世南说:“欧阳询写字不择纸笔,什么样的纸笔都能写得好,你难道能这样?”褚遂良有些气馁,说:“那我的书法究竟怎样呢?”虞世南说:“如果手顺而笔墨调畅,也能写得很精彩。”褚遂良这才高兴地走了。

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仅继承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北宋米芾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赞不绝口,说他“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12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赵佶等,也从他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唐代书法上的独特地位。

贞元五年(789年),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而褚遂良究竟是忠臣义士,还是奸恶之徒,则像一道永远解不开的谜题,留在了历史中。

—— END ——

此帖是赵孟頫与好友相聚、醉酒甚欢之际的乘兴之作。纸质莹润光滑,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滂沛悦然,经放大一看,似能闻见墨香。作为酒后佳作,兴之所至,笔下全是自家功夫。尤其此帖墨色微淡,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旋转翻腾,引人入胜。

1 2

一幅好字不但气韵流畅,
重点是,能被剪开放大观赏!

赵孟頫《太湖石赞》
单字高清放大欣赏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 END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无疑、绝对、肯定是一部极好的碑帖!但是,她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太完美,完美到不近人情。书法太完美了不见得是好事,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就容易写入歧途。

1

怀仁当初集王羲之字的时候,大多作品是借来翻刻的(有点像美声翻唱),所以经过了很多次摹写,丢掉了很多细节,也或根据唐人的思维进行“优化”。

大家参考下图,对比一下《圣教序》和《兰亭序》中的同一个字,你便会看出身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其实并不够完美,也能看见更完美的《圣教序》,丢了多少东西?

2
 
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出书写的痕迹,所以放大镜是学书必备。而《圣教序》呢,细节丢失太多,使得临习者注意力不知不觉就集中到了结字上面。当然这也是因为它的结字太经典,结构易学,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观,很有成就感。而书法里的“易学”,本身就是个误区。

3

本文观点绝对不是在否认《圣教序》,她的学习养分和历史地位,不可动摇。但是我们作为学习者,一定要高度注意我们的学习方法,规避完美结构带来的误导。因为单纯模仿结字用处不大,即便是记忆力特别好,能在创作时快速重复原帖结字也不成(应付展览倒是可以)。

如果想真正吸收王羲之的神韵,必须得了解原作的运笔方式,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要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抓住了结字,而忽略了运笔。

4

《圣教序》的运笔要注意什么?那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正确的套路打法了。

临学《圣教序》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那些吃透《圣教序》有所成就的人,绝对是在运笔上下过大功夫。

—— END ——

1

让横:让横者,取横画长而勿担

释义:让,指谦让,有尽着与优先之意。取,采取,选择。长而勿担。担,指以前人们用扁担、以肩挑物,如担水,担柴。担物时,以身为支点,扁担两端挂钩重物,从而形成了着肩处为支点,位置最高,两端对称低坠的样子。

语解:让横的字,采用横画长却不能像挑物的担子,中间凸而两端低坠。

从小写字,总说要横平竖直,于是我们便把那一横对着米字格横横的画过来,其实是我们理解错误了。从楷书出现,其横画便是左低右高的笔法,这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得人们在书写时更加顺势与省力,也提高了书写速度。所以横平竖直中横平并不是水平的平,而是那一笔,那一条线要平正,勿要起伏歪扭。

微信图片_20170821094045

2

让直:让直者,要直竖而勿偏

释义:直竖正,即竖画要垂直端正。偏,此处指歪斜,倾斜之意。

语解:让竖画的字,竖画务必要写端正,不要发生偏移倾斜。

古人言:力透纸背。不是要我们真的拿笔用力戳透纸背,而是说我们写字的笔力足,这其中竖画就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笔力了。在竖画为主的字中,竖画端正勿偏,给人顶天立地的稳重感,如一屋之柱梁,梁不正屋何存?

全民性的书法鉴赏缺失,是当代书坛之痛,以至于鱼龙混杂、骗子横行。所以,提升书法审美水平,至关重要。不管你平常是否练字,是否深入,都得了解书法鉴赏的基本方法、方式、术语、用词。今天,咱们且站在“实用”角度上,给大家提供些“装腔指南”。

1.第一眼,站位很重要

看正书(分不清楷魏篆隶,就找不连笔的)要保持2米距离,看行草(就是连笔字)则要距离3米之外。站定后,可伸出右手食指临摹感受,感触更为直接。

IMG_2867

确实好字,观赏时,可说此作深悟“中和”之美,如此可引用《书谱》句“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就更妙了。

2.见好字,不宜说漂亮

看到一幅好字,如果你非常大声地说“这字真漂亮!”,收获大多是嘲笑白眼,是否“好看”不是评价艺术品的核心标准,对于挑剔的、资深的、专业的欣赏者而言,“好看”甚至不是褒义词,反而有“轻佻”“哗众”之意。

一定要评价作品好,要从章法、结体、用笔说全面。夸“章法”,主要评价墨迹和空白的搭配,就说“布局空灵”或“布白生动”“趣象横生”。可引用名句:“此作真乃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记住这是清人邓石如说的,但称“完白山人”则更有范儿。

IMG_2868

3.不宜评字形,而是论用笔

这是装腔的高级境界。因书法可“取意忘形、自变其体”,但却要求“笔笔中锋、一撇一捺有出处”。“用笔”简单说就是运笔写字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用笔“圆熟、精当、浑厚、细腻、方圆结合”,这些说法都足以让书家对你另眼相看。

IMG_2869

4.论楷书,唐楷登峰造极

颜柳欧赵尽人皆知,但谈较陌生的作品能提高你范儿。谈颜真卿要叫颜鲁公,最爱“大小麻姑”《自书告身》;柳体只谈《神策军》;欧体可说《皇甫诞碑》;赵体胆巴碑、三门记都好。如有人较真,你便说:“归根结底,都以虞世南、褚遂良为宗啊!”全毙。

5.聊草书,走蹊径

二王、张、怀是常识,众所周知不新鲜。建议谈孙过庭的《书谱》“俊拔刚断”、米芾行书“充满韵律感”、黄庭坚书“长戈大戟”…你认为《兰亭序》固然神品,但却更爱颜真卿《祭侄文稿》。如非谈“二王”,你喜欢右军(定要这么叫!)《远宦帖》和献之《鸭头丸帖》。

IMG_2870

6.谈隶书,需谨慎

入门级《史晨》《乙瑛》不足以支撑你装,如非要谈则可叹“礼器碑阴更可爱。”汉碑种类繁芜风格各异,往远扯更安全:“朝侯小子残碑是隶书美学上的创新”、“好太王碑看似朴拙却变化万千”…特别注意:若论今人隶书,你爱王暇举超过刘炳森!

IMG_2871

7.说魏碑,先掂自己分量

敢聊魏碑的通常不外行。张黑女张猛龙郑文公等名碑都属于实干派,只要咬定“《始平公造像》雄峻伟茂,乃方笔之极规。我正准备用大白云临摹之”就可招摇过关。如遇较真,你可以“北碑中的无名碑铭墓志最为可爱,可惜流传不广”结束谈话。

IMG_2872

8.谈篆书,先分大小篆

偏长的是小篆,偏方的是大篆。谈大篆时言必称“古籀”,尽显装x范儿。大部分大篆书法作品都宗法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石鼓文,把这老四样端出来基本能罩住师承来历。如说起大篆书家,你只说吴缶老(吴昌硕)习石鼓用笔遒劲无人能及即可。

IMG_2873

聊小篆的捷径是谈汉篆不理秦篆。汉篆袁安袁敞二碑走宽博一路蔚为大观,是你最爱。必须主动谈起三国孙皓立的《天发神谶碑》。你须说“此碑奇伟,但我临摹时常混淆楷书笔意纳入其中,着实烦恼。”另,如能说“赵之谦之外,齐白老衰年印风一变也受此碑启发”就更好了!

聊魏碑不聊“二爨”就缺少腔调,说起爨宝子爨龙颜你须说“浑金璞玉,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招商银行”那四个字就是学二爨,赖少其写的,有人说他是学“扬州八怪”的金农的“漆书”,你要驳斥:“金农也是学二爨!”搞定。

IMG_2821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俞樾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

俞樾擅书法,以隶书名于世,是清代碑学兴盛之际“抑帖扬碑”的代表人物之一。俞樾写信札,也往往用隶、篆书,显示了他好古之风。

下面的这组信札,俞樾以小行书写就。观其用笔结体轻松写意、举重若轻,颇有颜鲁公行草笔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01

IMG_2822

02

IMG_2824

03

IMG_2825

04

IMG_2826

05

IMG_2827

06

IMG_2828

07

IMG_2829

08

IMG_2830

09

IMG_2831

10

IMG_2832

11

IMG_2833

12

IMG_2834

13

IMG_2835

14

IMG_2837

15

IMG_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