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壹位清代著名女书法家姜淑斋,她在23岁的生命中却在书法领域流芳百世。

IMG_3032

清 女史 姜淑斋书法

关于这位才女的记载甚少,据考,姜淑斋名如璋,别号广平内史。她在书法造诣上精于行草,师法二王,尤得力于《十七帖》,笔触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为时所重,可惜英年早逝,在23岁时就辞别人世了。

IMG_3033

清 女史 姜淑斋书法

《增修胶志》上记载了这样壹件趣事:

有壹年,姜淑斋路过大庾岭时,曾书写两方石碑,壹碑上写着“风度维盐”,壹碑上写着“雁回人远”,两碑署名均是“八岁童子宋世勛书”(宋世勛是姜淑斋的小叔子)。大庾岭是交通咽喉,来往的官宦、文人雅士和客商甚多,壹时间,8岁的神童宋世勛写石碑的佳话不胫而走。其实,身为大家闺秀又是知府夫人的姜淑斋在那个时代不便于抛头露面留下芳名,所以借丈夫之弟之名落款。

她在有限的生命里

却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

她的书法造诣

尤得力于《十七帖》

草书学习从《十七帖》开始,肯定是条正道

2017-5-10-1

名师指点 1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9

葛世权

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欣赏

IMG_2901

IMG_2898

IMG_2908

IMG_2891

IMG_2890

IMG_2893


8月27日 19:00

墨池学院  葛世权老师

以楷写草——《十七帖》

课程即将开课

第一节课  1元试听

2017-5-10-1

葛世权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葛世权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葛世权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326

怀仁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集字高手,在充分领悟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髓之后,集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精湛的王羲之《圣教序》,这部影响无数人的碑帖,很多变化,也很多规律,很多招数,让我们受用无穷,我们每每感觉到一种“招数”,就增加一份对大师的敬意。

今天咱们就特别介绍下《圣教序》结字的“顺势”,所谓“顺势”指的是书写者有意识地让笔画在相同的方向、或大致相同方向上重复运行,造成一种书写气势上的连贯。好像文章里面的排比的方法,气势如虹,很有艺术效果。

举个例子:

IMG_3016

右面的“勿”,除了横以外,都是从右上向左下重复运行,这还要真的写一写,才会感受到它的好处。

下面,从 《圣教序》中选取了一些例子,抛砖引玉,你可以在这一点上,从帖中找到很多精彩字例。

IMG_3017

IMG_3018

IMG_3019

IMG_3020

IMG_3021

IMG_3022

IMG_3023

IMG_3024

IMG_3025

IMG_3026

IMG_3027

IMG_3028

IMG_3029

IMG_3030

IMG_3031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书法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隶书,不但石刻数量众多,且“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呈现风格的多样性。在多如繁星的汉代碑刻中,《曹全碑》无疑是其中清俊柔秀润书风的完美诠释者。

640_看图王.web《曹全碑》(高清大图)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曹全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合阳县旧城出土。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碑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乃是曹全碑的属下毕,王敞等人为曹全碑所立的功德碑。成碑年代正是门生故吏为其府主伐石颂德之风大盛之时。因此,庄严工整,极具肃穆沉厚的庙堂之气

2《曹全碑》局部

如《六艺之一录》卷四十八金石史:

万厯间始出于合阳,此方出最初搨也。止一因字半阙,其余锋铓铦利不损丝髪,因见汉人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毫无刀痕。以余生平所见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神竒浑朴,譬之诗则西京。此则丰赡髙华,建安诸子比之,书礼器则季直表,此则兰亭叙。自髭圣一评谓钟古而不今,长而踰制,心慕手追惟逸少一人,王遂踞钟上。余目不识书,自谓颇窥汉人三昧,弇州识洞千古,以方整瘦劲寡情为汉法,是栁诚悬軰可尽晋法也。碑阴自伯祺止孝才五十二人外五人名字不备,当是书石阙略,非剥蚀也。书法简质草草不经意又别为一体,益知汉人结体命意错综变化不衫不履,非后人可及。

《曹全碑》道润俊秀,灵动飘逸。线条道劲挺拔气息浑厚高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也将之推为汉隶秀韵书风的最佳代表。

3《曹全碑》局部

清人对于曹全碑书法的研究与评价:

《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古人对汉隶有很精微的研究,因其书风其将汉隶分为三种,一种为方整,一种为流丽,一种为奇古。而曹全碑属于第二种。清代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约“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洵神品也。”此外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它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曹全碑》局部

汉隶,静态字体,有古意,上可通篆,下可通草、行、楷,实乃上手的最佳字体。汉隶之中《曹全碑》又为大众所熟知,可惜世人多将其写做俗媚之态,不得“遒秀生动、清雅逸致”之韵。

现在




墨池学院特邀 杨嘉伟老师
带您回大汉、校理念、出神采
深度剖析、玩转《曹全碑》

【杨嘉伟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628165901

杨嘉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兼隶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军书法创作班成员、江苏省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连云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解放军优秀人才奖获得者。曾荣立三等功。国家人社部评定的首批一级书法家。

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硬笔书协展赛,并均有获奖。真、草、隶、篆均曾参加全国大展。《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手机报》《书法家》《中国书画报》《中国钢笔书法》《中国楹联报》《青少年书法报》《东海民兵》《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市电视台》等传媒曾专题、专版报道杨嘉伟艺术。


【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19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24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14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00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31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08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27

【课程安排】

第一节 梦回大汉,校准理念再前进
2017年08月22日 19:30
(语言引导、图片分析、视频示范)
1、曹全碑的前世今生;
2、穿越历史,纵向对比;(与唐隶、清隶图片分析)
3、驻留大汉,横向对比;(与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汉代墨迹图片分析)
4、三省吾身,自我对此;(与碑阴图片分析)
5、调整审美、把握特征;(将总结的3点主要特征,视频示范)
6、简述工具、笔法操;(视频示范)
7、笔法操的顺畅融入;(以蚕头雁尾、主竖、长撇、长捺为例视频示范)
8、写出笔意,临帖示范。(视频示范10个字)

第二节 《曹全》公式,独家秘笈杀手锏
2017年08月29日 19:30
1、写好这个字,便会写《曹全》!(绝密视频、深度剖析)
2、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视频示范5个字)
3、用“点”有诀窍,秒杀任何字里点的写法。
4、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
5、不破不立,打破公式增加丰富性的方法。
6、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
7、公式以外的特殊部位写法。
8、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

第三节 顺利过渡,直接创作上大展
2017年09月05日 19:30
1、“公式”+“非公式”,人人可创作!(视频示范创作20字以上小作品一幅)
2、如何打造投展作品?(干货来袭,肯定有你不知道的小窍门)
3、怎样让作品做成黑底白字的拓片效果?(研究多年、简单易行,目前书坛最佳的拓片效果技法,视频演示、图片展示)

详情见海报上

杨嘉伟海报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IMG_3009

溥儒(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为清恭亲王奕欣之孙。其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与张大千、黄君璧并称“渡海三家”。

溥儒是位大孝子,并笃信佛教,这卷小楷《心经》,就是在他母亲忌日刺血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IMG_3010

IMG_3011

IMG_3012

IMG_3013

IMG_3014

IMG_3015

1_副本

我们先来看看蒋介石写的小楷。

抛却其他因素,单就蒋介石的书法而言,不乏功底,一如其人,衣冠整洁,笔直字方,不逾规矩。

蒋介石书法以楷书为主,很少写行书。他的楷书以柳公权、欧阳询为根基,晚年又多有赵孟頫的影子,顿挫分明,结体有度,骨力雄强,章法严谨,用笔以方笔为主,横斜竖直,撇低捺高,表现出瘦硬挺骨之风范。

2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1948年

本件是蒋介石为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母亲高太夫人祝寿所作。

杜聿明为一代抗战名将,黄埔军校一期,是于右任向蒋介石推荐入校的。1948年10月正是杜聿明及卫立煌反对蒋介石的瞎指挥时期,蒋介石恩威并用在上海亲自过问给杜聿明母亲高太夫人高兰庭过生日以图拉拢杜聿明,此书法即为当时所作。

当年祝寿除蒋介石送书法外,另由蒋经国送上3000美金,10天后淮海战役结束,杜聿明被俘,杜夫人曹秀清赶去南京要求见蒋介石质问,即当年著名的“曹秀清大闹总统府”事件。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后与在美华裔科学家扬振宁结婚。

3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1

4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2

5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3

6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4

7_副本蒋介石小楷

8_副本蒋介石小楷(局部1)

9_副本蒋介石小楷(局部2)

蒋介石不仅自己爱好书法,而且还经常指导夫人宋美龄和儿子蒋经国练习书法。

据史料记载,宋美龄年轻时非常热爱艺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习画,她师承的是国画大师黄君璧等。而书法,则由蒋介石指导。蒋介石品评宋美龄的书法习作,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一次,他在看了宋美龄的书法习作后非常满意,便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夫人书法大有进步,吾甚感欣慰。

—— END ——

IMG_2995

《宣统帝退位诏书》全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大清统治中国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

那么诏书的起草者是谁呢?多数人认为是清末状元张謇,本文对这段历史不做考证,旨在介绍张謇的书法艺术。

IMG_2996

《宣统帝退位诏书》全文影像版

IMG_2997

IMG_2998

IMG_2999

局部放大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IMG_3001

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翁,书法落款謇字写得看上去像繁体“宝宝”两字,又被人们戏称为“张宝宝”,江苏南通人,晚清史上以状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兴国著称于世。

IMG_3002

张謇书法五言联

张謇一生练字极为勤奋,尤其在青壮年时期,如同一位武林高手练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1873年阴历11月1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雪,入冬以来,是日为最寒。读《三国志》。写字。”14日他在日记中又写道:“雪霁、更寒。读《三国志·魏志》终。写字。”15日他在日记中又写下:“寒如故,砚池水点滴皆冻,写不能终一字,笔即僵。”1874年阴历6月初三,日记中有“返舟、写字、看书。是日甚热。”是年阴历7月初四日记中则有:“苦热,每写一字,汗辄雨下。”如此苦练,张謇的字自有一种独特的挺秀之美。

IMG_3003

代人征题函稿(作于1883年3月初)

张謇的字,也时显褚遂良、欧阳询、欧阳通等余韵。他曾习临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行书《枯树赋》、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何绍基曾强调,欲学欧阳询必当先从其子欧阳通所书楷书《道因碑》问津,说若初学执笔,便模仿《醴泉》、《化度》等,“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张謇至1887年感觉到了此点,该年日记中有:“临《道因碑》。日课惟此能行也,日定50字不闲”,直至1915年仍在习临此碑。

IMG_3004

张謇  行书扇面

张謇的字,更得力于晋楷、汉隶。他曾习临传为王羲之所书小楷法帖的《曹娥碑》、王献之所书小楷法帖《洛神赋十三行》。笔势开张、点画飞动、多有篆隶遗意的摩崖楷书石刻《瘗鹤铭》、恣肆奇崛的东汉隶书碑刻《礼器碑》,张謇皆花过一番功夫习临。

IMG_3005

张謇  《行书行道过情七言联》纸本行书  145×36.9cm×2 上海博物馆藏

张謇的字,带有颜体笔意。他曾习临颜真卿的楷书《告身帖》,此帖真迹流入日本,国内仅有印本行世,书法端朴,苍秀,被明代书论家詹景凤誉为“了不经意,而规矩自成方圆,亦是千秋独步。”

IMG_3006

张謇  《行楷书更俗剧场联》纸本行楷书 303.5×50.8cm×2 南通博物苑藏

曾习临颜真卿笔势伟劲的楷书《臧怀恪碑》。曾重点习临颜真卿的楷书《郭家庙碑》,此碑书势朗畅,张謇颇喜欢,一度以临此碑定为晨课。颜真卿的楷书《麻姑仙坛记》、行书《争坐位帖》,也为其重点习临之作。张謇评价颜真卿的书法有诗云:“唐时论巨笔,鲁国最工书。”

IMG_3007

张謇书法四条屏

张謇行草,多学文徵明、包世臣,曾悉心临写文徵明行草书两年有余,得其“遒逸婉秀”韵味,推崇包世臣的诗句有“安吴晚出独精绝”、“雄强洞达始平实”,其挺秀的字又蕴涵着一种雄强、洞达与平实浑然统一的美。

IMG_3008

题金昌熙《谭屑》序(作于1883年8月11日)

IMG_2985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

宋美龄是个优雅的女人,一生极喜爱旗袍,这也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她的小楷书法一样。

上面是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写的是极其工整的小楷,整篇结字严谨,非常美。只在最后落款“妻美龄”三个字以行楷写就。

IMG_2986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局部)

IMG_2987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局部)

IMG_2988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局部)

其实,宋美龄的书法包含的不仅仅是优雅,我们仔细看一下她的这篇信件就可以发现,其结字则绝不只是阴柔的感觉,而且刚劲有力,有魏碑造像的特点。

这也正如有人说的,宋美龄在其气质优雅的背后,更有其强悍的一面,所谓字如其人,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IMG_2989

IMG_2990

IMG_2991

IMG_2992

IMG_2993

IMG_2994

近现代书坛,群英荟萃。
但有这么一类人,
在书法上不仅体现出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力,
同时又表现出多样的创造性,
堪称民国中后期书坛的中间力量。

有人认为“当代草圣”的桂冠应该落在他的身上。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先暂且不论“当代草圣”这个话题,
只为喜欢书法而去研究他的书法成就。

1▲《秋瑾墓志铭》

2▲《秋瑾墓志铭局部》

从于右任先生的《秋瑾墓志铭》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北碑的痕迹。于右任早年工行楷,临学王羲之《十七帖》,后来致力于碑志的研究。

3▲行书盘错呕歌联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他将北碑的方拙粗犷书意糅合了元氏墓志的圆熟,渐成布局清朗、结构奇正相生、亦碑亦帖的楷体风貌。

4▲行草李白扶风豪士歌

1927年前后,于右任先生开始研究草书,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去台后,于右任在碑学传统和标准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寻帖与学的契合点,着意于标准草书形式美的再创造。

5▲行书子超老弟轴

于右任的草书在结字上追求简净、险奇,以碑骨帖魂展现“威而不猛”的精神气度,形成了有别于今草、狂草和章草的自家草书风范。

6▲赠云林先生草书轴

7▲赠启光先生草书轴

您感觉于右任的书法如何呢?个人认为他和林散之的草书各有千秋,只是呈现出不同的风范而已。

—— END ——

沈沙舒启四大家”
沈尹默(1883—1971)
沙孟海(1900—1992)
舒同(1905—1998)
启功(1912—2005)

1

按出生顺序排列,
一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四大书法家分别是:
沈尹默、沙孟海、舒同、启功。
四人书体皆有所长,
沈尹默字迹端庄,沙孟海字体雄强,
舒同体优美舒展,启功字体清秀俊美。

1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2

3

4

5

6

2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

7

8

9

3

舒同,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10

11

12

13

14

4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佛名察格多尔札布,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

15

16

17

—— END ——

鲁迅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2

钱穆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329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3

茅盾

4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14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5

丰子恺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530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比,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6

老舍

7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8

俞平伯

9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805

沈从文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901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0

巴金

11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微信图片_20170822100004

傅雷

微信图片_20170822100022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12

钱钟书

13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代表作《围城》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4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