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是书法创作一个要点,很多朋友在章法和准确性方面容易出现纰漏,尤其表现在落款内容硬伤颇多。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书法落款时间写法,较为全面,建议仔细阅读。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其实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今天至善君给大家按照落款年份、季节、月份、日期四大分类来详尽阐述落款时间的写法,非常实用,或收藏或分享,有福了。

1

【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

一、记年份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2

二、记季节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3

三、记月份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
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4

四、记日期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书法落款的时间,可以不写,但若要写,务必慎重,且写法非常重要,不懂的人会混淆写法、随性乱写,贻笑大方。

—— END ——

邓石如

1邓石如像 1743 — 1805

邓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仗砚游江湖

在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众多清代文房用具中,有一方铁砚显得尤为特别。此砚为圆形,口径15.5厘米,底径16.1厘米,高4.5厘米。铁质,面平,由两范合铸而成,范线在砚侧中部。砚面下凹,侧壁较高。砚背相应鼓出,边凸起一周,中间铸有“笈游道人”四字。此砚则是当年邓石如辞别湖广总督毕沅时接受馈赠的礼物。

2

3此铁砚1961年由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在南京市征集后入藏至今。时至今日,铁砚虽略有斑驳和残缺,但端详此砚,仿佛可以遥见当年邓石如挑灯研磨,夜以继日地执着于篆刻、书法的情景,不难理解邓石如缘何以一介布衣而能起篆书几代之衰,四体真、草、隶、篆皆为“国朝第一”,靠的就是这种铁砚般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精神。

邓石如幼年家境贫寒,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小的邓石如早早地担负起养家的重担,九岁时上了一年私塾,这是他童年仅有的求学经历。家虽贫寒,但其祖父和父亲皆“学行纯笃”,在家庭向学之风的影响下,邓石如没有因贫废学,在后来写给侄儿的信中,他曾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就这样,他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学习的机会,不断钻研,“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邓石如的父亲虽一生未有功名,但“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这深深影响了年少的邓石如,“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17岁时,他的篆书就已名誉乡里,在当地小有成就,邓石如也因此开始了以书刻养家的日子。

4

32岁时,邓石如结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开始了他人生的大转折。梁巘大赞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将他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梅家是当地享有盛名的收藏世家,家藏大量秦汉以来历代的金石善本。梅鏐被邓石如的才气折服,倾其所藏供邓石如临摹学习。邓石如在梅家整整待了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临摹古代石刻拓本,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完成了他艺术上的一次蜕变,书法、篆刻风格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此后又经过几年历练和学习,邓石如终于形成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从此逐渐名震天下,达官公卿争相与之交。大学士刘墉在见到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后,拍案叫绝,大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户部尚书曹文埴称其 “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遂力荐邓石如至湖广总督毕沅幕中。

5

在毕沅幕中时,由于邓石如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始终格格不入,在毕沅幕中待了三年后,执意请辞。毕沅竭力挽留未果,便出钱为邓石如在家乡买田置地,使他日后衣食无忧。临别之际,毕沅特请江南名匠为邓石如打造铁砚一方,赠予邓石如,“先生常说携一砚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砚不过一两年就被先生磨穿,今天我赠先生铁砚一方,必能存世”。邓石如感激毕沅的知遇之恩,回到家乡怀宁后,将此砚藏于书房,并将书房取名曰“铁砚山房”。

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

6邓石如龙门对长联

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赞叹。评者谓此联为“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有一副纪念诸葛先生的对联与此联内容略有不同。明代清言小品《小窗幽记》中辑有此联。当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的对联,只是把“青莲诗”改为“少陵诗”,把“广陵潮”改为“广陵涛”。诸葛亮故居联和李东阳联内容颇为相似,但哪个在前已难为其考。邓石如此联与《小窗幽记》联相同,其用魏碑楷书书写,采取龙门对的形式,规矩中有变化,章法布局对称和谐。此联邓石如还用隶书为碧山书屋书写一副。另有一番情趣。隶书书写的碧山书屋联仅是用“武夷峰”取代了“广陵涛”,故邓联是出自《小窗幽记》。

碑学巨擎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7邓石如篆书

自魏晋以来,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擅长篆书的书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迎来了篆书复兴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间邓石如出,彻底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僵局,开辟了新的生面。

8邓石如隶书

9邓石如隶书八言联

10邓石如行草书七言联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11

12邓石如 篆书 荀子宥坐篇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邓石如 隶书新洲诗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4邓石如 易经谦卦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15邓石如 篆书 四箴四条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6邓石如刻 “聊浮游以逍遥”印章

17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
上海博物馆藏

18邓石如“意与古会”印章

19邓石如“疁城一日长”印章

20邓石如“一日之迹”印章

21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章

22邓石如“笔歌墨舞”印章

23

24

25

邓石如篆书字帖《八闼册》高清大图

无锡博物馆藏本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邓石如行书书法册页 |《自书诗稿36首》赏析

这件书法册页是邓石如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冬至抄录给同僚孙香泉的,当时邓石如50岁,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旺盛期。欣赏研究这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邓石如的行书本源还是“二王”,尤具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味道。自书诗稿,更加轻松自然,运笔流畅,生动活泼。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邓石如诗作的风韵。诗中丰富的意象、恰当的用典、开阔的胸襟和真挚情意更是令人感叹。对于研习邓氏书法大有裨益,意义非凡。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邓石如楷书《答谢中书书》欣赏

作为清代最具实力的书法大家之一,邓石如尤长于篆刻、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把数百年作篆之法推向巅峰。但是,这位篆书大家的楷书如何呢?是不是篆书闻名了楷书无所谓呢?给大家分享邓石如楷书《答谢中书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6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64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65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66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7

微信图片_20170823092756

常说:习字须先习大字,而后再学小楷,这话也不无道理,由于小楷字形较小,要表达用笔和结构的美感,确实比较难。不会写小楷的人,总以为写字的动作只要比写大楷的动作小一些就行,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小楷字形较小,只是就它的表面形态而言,并不等于就是大楷的缩小化,小楷其实是有属于自己的书写规律的。
 

IMG_3055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一、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

这里的“清”,是指线条必须洁净而不混浊;这里的“腴”,是指线条虽然纤细,但更要在纤细中显现出丰腴来。

写小楷,点画要峻利,字里行间要洁净,线条不允许臃肿,也不允许墨渣渗出。下笔时的动作一定要稳建,要轻而简捷。写小楷,行笔时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样,杖子柱稳了才能挪步走路。所以,笔笔要坚实有力。点画之间既要顾盼呼应,又要笔笔交代明白。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处处显现大字的技巧和功力。这些都是小楷书法的难点。

IMG_3056

米芾《向太后挽词》

二、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古人说,大字难以结密,小字难以宽绰。小楷是小字,所以要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很不容易。为能做到”小中见大“,在技法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IMG_3057

王宠《游包山集》

1、经常采用“以点代画”的手法,缩小了点画自身的形态,从而加大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留白,使作品在整体感觉上达到一种宽绰的效果。小楷用笔仅靠锋尖运行,但在运笔过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顿挫”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不过,小楷的笔法一般都以简为主,它常常采用“点法起笔”、“尖锋入纸”等手法,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上,拿它与大楷相比,小楷书法更显得富有个性,更显得婀娜多姿,更显得楚楚动人。IMG_3058

傅山《小楷千字文》

2、小楷字形结构经常采用横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体上取得了“扁势”,造成一种“横放竖收”的宽绰的效果。小楷十分追求点画舒展和结构自然开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势后,凡横向之间的点画,就会显现出一种左舒右展的态势,就容易使字形产生一种虽小而见开阔,内紧而见外拓,既萧散疏朗而又见游刃有馀的感觉,达到了宽绰的效果。
3、小楷字形结构不宜过于平正,欲使在结体上有些许微妙的变化。如果能使结体上介于平正与不平正两可之间,那么整个小楷作品就会显得更加自然皎丽和饶有意趣。

1曹魏˙楼兰木简

这次发表的木简残纸文书墨迹,经过侯灿先生二十多年用心搜集积累,从中遴选出来。

2

3魏晋˙楼兰木简

4魏晋˙楼兰木简

5魏晋˙楼兰木简(局部)

6魏晋˙楼兰木简

7魏晋˙楼兰木简、牍

8魏晋˙楼兰木简(局部)

9魏晋˙楼兰木简

10魏晋˙楼兰木简

11魏晋˙楼兰木简

12西晋˙楼兰木简

13西晋˙楼兰木简(局部)

魏晋文书的书写载体,正值我国由简牍向纸质过渡的交替时期。从曹魏开始,木简文书逐渐减少,纸质文书不断增加,到前凉时期纸质文书几乎代替了木简文书。

楼兰出土的简纸文书墨迹,非常真实地展现出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而又极具研究价值的情况。

14晋凉˙楼兰木简

15

16西晋˙楼兰残纸文书

17西晋˙楼兰残纸文书19晋凉˙楼兰残纸文书(正面)
20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反面) 21晋凉˙楼兰残纸文书 22晋凉˙楼兰残纸文书23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上正面 右下背面) 24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25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26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上正面 右下背面) 27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28前凉˙李伯信稿(1) 29前凉˙李伯信稿(2) 30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1前凉˙楼兰残纸文书(正面) 32前凉˙楼兰残纸文书(背面) 33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4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5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6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7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8前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39前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40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41前凉˙楼兰残纸文书(正面) 42前凉˙楼兰残纸文书(背面)43前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44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45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46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微信图片_20170823092756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誉。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临习代表作。

IMG_3048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

——《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

▶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他日当为亲家再书,以验所造如何。

——《琅华馆帖》(张翱刻本)之《仿古帖》后

IMG_3049

▶怀素独此帖可观,他书野道,不愿临,不欲观矣。

——《琼蕊庐帖》临《唐僧怀素帖》后

▶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

——临《淳化阁帖·褚遂良帖》后

IMG_3050

▶ 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

——临《为啬道兄书诗卷》后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琅华馆帖册》后

IMG_3051

▶ 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带酒,微醺不能醉,书于北都琅华馆。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后

▶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寻获)。匪深造博闻,难言之矣。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IMG_3052

▶ 辛巳初一日,披览是册,忽已四载。苦庐无佳,况墨事都废,偶披览辄觉稍快然。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凡画以自足,皆为河伯一流。

——《琼蕊庐帖》后

▶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足支)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今再审观,亦觉有所证。(至至)不知于堂奥殹!归之二弟仲和,则余三十年于书、于诗、于文、于字其敝精凝神,亦可概见矣。

——《琼蕊庐帖》后

IMG_3053

▶ 徽之书法,温润绵密,有远水流烟之致。惜不多见,载之古今,寥寥数行耳。极力摹写,瞠乎其后,始信书法非易事也。

——《琼蕊庐帖》临《晋黄门郎王徽之书》后

IMG_3054

▶ 书时,二稚子戏于前,叽啼声乱,遂落(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噱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

——《拟山园选集》(诗集·台湾学生书局)卷一

1_副本

近年来喜收藏,收藏了不少自己喜欢的近现代书家的作品。我特别喜欢恋旧情的人,比如康有为,因光绪皇帝的关照,一辈子忠君不已,使我非常敬佩这个人。

康氏书法各人理解不同,有人喜欢也有人不怎么喜欢。

若从字形与点画判断,其审美价值也许不够完美,但其中流露出的天趣和一股莫名的情绪,却是那一代书家所普遍缺失的,仔细欣赏,韵味无穷。因为他的鹰品太多,大约占一半以上,有人看鹰品说话,自然会得出不佳的印象。当代书家有些也注重字形变化,但一般都不能在所流露的信息上做有意思的文章,不是贫瘩就是太过浓烈。有时形式太过,韵味反而缺失,像康有为那样把握到适度,千载难逢。当然,因为康有为有即兴的成分,不是每件作品都精彩,这也是事实。

2_副本康有为七言联

我中意的书家只有几位,以鸦片战争为始到一九四九年止,他们是康有为、吴昌硕、郑孝青、徐生翁、黄宾虹、齐白石。本来于右任也算一位,但这几年我看了于老真迹不下五千件,倒胃口了,但即便如此,最近还是买了一件他晚年的四尺草书对联,在我看来,是千里挑一的。

3_副本齐白石题画书法

艺术价值有时候与商品市场并不等同,而能做到艺术水准与艺术市场并进,实属不易,因此,他们认为我是幸运的,并认为我坚守了一种艺术底线。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自己的作品能卖钱,很自然就会问自己,怎样做才能值钱而不是抢钱,.至于怎样增加作品的含金量,是专业问题。如果不按质取值,或是没有自信其价值的保全,漫天要价则是道德问题。我是一个文化人,既重专业,也重道德,而尊严是我的底线。在我看来,作为艺术家,我们生活在当今中国经济最好的年头,实在是一种福分。我虽然流落到卖艺为生的地步,但因收入尚可,好象还没有失落感,人们还没有投来鄙视的眼光,这使我非常感恩。

4_副本石开 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823092756

小篆一道,成熟于秦,丞相李斯负盛名,此后小篆渐趋式微,至唐李阳冰出,局面大改观。李阳冰所开创的篆书风格即“玉箸篆”几乎达到一统天下的状态。唐舒元舆《玉箸篆志》有云“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

李阳冰《三坟记》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圆活姿媚,骨气遒正”,李阳冰的篆书笔法独特,劲力豪爽,有龙盘虎踞、风行雨集之势,人称“笔虎”。

微信图片_20170822171431

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2222

为什么要写《三坟记》这根铁线,《三坟记》是李阳冰的代表作,也是将减法做到极致的代表。《三坟记》体姿“圆活姿媚”、用笔中锋“骨气遒正”,线形曲直相间,过渡自然,圆活的笔致中凝结着醇厚的力量,气息畅达,富于张力,是训练“铁线圆活、使转劲逸”的最佳范本,特别可以矫正行草书在快速使转下带来的轻薄。

墨池学院特邀 高凤仙老师
通过精心梳理《三坟记》的学习
提升学员对“圆活张力”的铁线理解与掌握

微信图片_20170822172236

高凤仙女,河北徐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河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获奖/入展
全国“乌海杯”书法展获奖
2012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获奖

入展:
全国“邓石如奖”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14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18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21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318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351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357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02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05

【课程安排】

第一节 风格与其“圆活张力”的“线”
2017年09月02日 19:00
1、《三坟记》的风格
2、认识不同“圆活张力”的“线”
3、“线”的训练方法及病笔举例
4、“腕”与“指”的运用
5、《三坟记》笔法解析

第二节 偏旁部首与“圆活”体姿
2017年09月09日 19:00
1、横向分布的偏旁部首
2、纵向分布的偏旁部首
3、包围分布的偏旁部首
4、对称、向背与局部对称
5、如何理解“圆活”体姿

第三节 怎样写丰富
2017年09月16日 19:00
1、笔画的内部衔接
2、同字异形的变化
3、书写节奏
4、 分析留白
5、 笔意创作示范

详情见海报上

微信图片_20170822112133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IMG_00050

陈才俊篆刻作品

才俊是一个有才情而勤奋的人,他追求铭文、石刻砖瓦、秦汉碑文的真率夷旷,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在笔墨间表现着自己的思绪,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和宣纸间有着顽强刚毅的对抗。书法院的学习对于才俊来讲,无论在章法构字都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才俊很年轻,相信他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戴武〔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IMG_4772

陈才俊篆刻作品

纵观陈才俊入读中国书法院以后的书法篆刻作品,我认为他是追求北派风格那种浑朴苍茫、大气开张作为他创作的主导思路的。

而南方的水土也孕育了他温婉蕴藉的一面,如他的行草书乍看雄强朴茂,细品则又有细腻精准的用笔;追求北派风格为主导的陈才俊在隶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隶书雄浑恣肆、开合有度、气息高古,偶有清秀者也中蕴厚朴、妍美儒雅却不见甜俗之气;陈才俊于篆书似乎所作不多,然一旦作篆也无时下俗手之死板与匠气,殊为难得。

总之,我看好陈才俊,一如他的名,他将会是书坛有作为的“才俊”!

          赵永金(深圳市书法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中国艺术出版社艺术总监、中国艺术论坛网CEO)

IMG_4842

陈才俊篆刻作品

才俊以楚人而寓居鹏城,不减书法之热情。近又负笈京城,深研书道,德业两进,数入国展,作为同乡、同道,我深感高兴。才俊为书坛新秀,能各体书,而尤以隶书为书坛瞩目。兼擅篆刻,颇得刀石烂漫之趣。

才俊之书,予以为具有“三气”。一具才气。其书既能准确把握传统,又能化而用之,彰显自我个性,才气充溢,故难能可贵。二具灵气。其书不趋朴拙而尚灵动,活脱轻松,清新自然,得楚人灵秀之气。三具清气。其书虽不免于时风影响,但没有时下书法粗野浮华之气,而能以清气拔俗,令人耳目一新。

古语云:惟楚有材。才俊之若能以此为基础,更加努力深入传统,锤炼笔墨,充实学养,则将来之大成可以预期也!予乐观其成。         

               邓官林 〔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创作研究员,荆州市书协副主席〕

IMG_4808

陈才俊篆刻作品

与陈才俊兄是在李胜洪先生的个展上相识的,他作为中国书法院学员及李院长同乡义务为我们秘书组帮忙,纯朴真诚、聪明勤快,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有意关注他的创作更是令人侧目,其书以汉隶为基,广涉博取,视野宏阔。所作篆隶行草,宽博恣肆、意蕴醇厚、才情横溢,在生拙大气的碑派书风中揉入帖的雅致和静穆,甚为可喜。相信才俊兄经书法院的深造后,定将以更开放的胸襟,更扎实的功夫吐故纳新、尽洗时调而臻理想之境!

 (林峰,中国书协青少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中国书协会员、温州市书协副主席)

IMG_4960

陈才俊篆刻作品

陈才俊书法印象

文丨杨宁

陈才俊是中国书法院九届学员,我们也是因此而相识,我在书法院工作,他在书法院学习;通过交谈,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年轻人,举止间传达出年轻学子的睿智和活力。我十分认可这种谦逊的举止,唯如此,才能够保持不断进步的热情与提升的空间。

我看到的陈才俊书法作品以隶书见长,行草书、篆书也有涉猎,篆刻也挺好。对书法作品的赏评,我主张因时而异:即,少年看才情、中年看学养、晚年看功力。陈才俊二十出头,正值风华年少,而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优异的艺术灵性与才华。

IMG_5066

陈才俊篆刻作品

当代隶书创作在经典与民间取法之间游走、互为补充、互为损益,甚至取法民间隶书已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一个主流,突出表现在那种常见的“蚕头雁尾”少了、不见了。这其中原因,与楚简、简牍、砖瓦铭文等书法文物的发现和出土,以及当代隶书创作名人名家的示范导演息息相关。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曹全》、《礼器》、《乙瑛》等正统的隶书碑刻中寻找表达语言了,而是将自己的笔触拓展,上至先秦篆籀、石鼓文,下至汉隶八分铭石、砖瓦陶文、公文牍牒、摩崖石刻等等,无不为我所用。

IMG_5339

陈才俊篆刻作品

很显然,陈才俊的隶书作品,对《好大王碑》、《开通褒斜道石刻》、《石门颂》等取法良多,他于结字尤其用心,对于结字的大小、欹侧、疏密充满灵感,常有出新之举、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他的长处,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在大小、疏密、动静、欹侧等等一系列矛盾的关系中,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关系并使之达到平衡之美,需要不凡的艺术驾驭能力,而陈才俊在作品中很好的把握住了结字的势,并以此为亮点,读来令人欣喜。

古人论艺,有文野之分。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隶书创作同样如是。若质朴胜过文采,则显粗野,若文采胜过质朴,则显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气盈格高。我将这句话搬来与陈才俊共勉,希望他能够潜心书法研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杨宁中国书协会员、宜昌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院展览馆秘书长〕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陈才俊书法初感

文丨姜玉波

书法是带着书写者的DNA的。我一直这样认为。

清刘熙载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再高妙的人也无法伪装从字反映出来的气质性格及品行学养,而且越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就越会有其鲜明而突出的个性特征,这也就是所谓格调或风格。

IMG_4360

陈才俊篆刻作品

我看陈才俊的书法,已经初见了这样的端倪。他在中国书法院学习一年,总也是默默无闻的,静静地听课,静静地临帖创作,而且和同学们相处都是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那么有涵养有风度而斯文。而我看他的字,又似乎与他的这种性格相悖,又是那么奔放,那么老到,那么大气而真诚。其实这才是他的真实性格。

我在艺术圈里发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个英俊潇洒者而偏偏写一些剑拔弩张的“丑”字,一个不修边幅者又往往写一手漂亮的“二王”;外表的斯文,表现在笔下的是一种狂放不羁的恣肆,而性情挥洒不拘小节者又深藏一种细腻精微的美妙。我搞不清这种现象的原因,但我知道这才是艺术的本真。

IMG_4877

陈才俊篆刻作品

才俊的书法以隶书见长,他对这一古老的书体有自己的理解。他不泥古,没有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也没有求新求变无端狂怪,而是把隶书的张扬的笔画用一种平和线条和结构来表现。在我看来,他似乎是用一种写帖的笔法去演绎碑刻,用笔细腻赋予隶书温和的灵魂,凭添了一种宁静的内涵。

他也不追求变型,但结字新颖,把它们都写得那么安稳,各自守侯着一方净土,不去侵占别人的领地。整体发散着一种纯真与和谐的美丽。品读其字,不能不陶醉其中,如喝一杯浓郁的清茶,其香醇正,其味隽永。

IMG_4967

陈才俊篆刻作品

然而,陈才俊尚年轻,写字的时间也不是很长,需要填补的东西也很多,好在这一点他是十分清醒的。相信他经过中国书法院一年历练,聆听来自全国各地名家大家的理论及技法的教诲和指导,他会融汇到笔底,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这样孜孜以求,坚持不懈而又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我抱有深深的期待,并祝福他越走越远。

 〔燕下居士  姜玉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中国书协会员〕


微信图片_20170822171536

IMG_5076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078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090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2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4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9

古朴

浑厚

精致

吧?想吧?

可以找名师教你,就算零基础也不怕

关键还便宜

2017072708481759143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第一节 篆刻的缘起及刀法的运用  /  2017年08月23日 19:00

印章的分类及秦汉的辉煌

入印的文字及增减变化

书印关系与古玺的制作

用刀与篆法和构图的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技法部分  /  2017年08月28日 19:00

印文格式、一字到多字印的章法布局

构图平衡和章法中的整体感(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构图中的几种轻重对比(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章法构成的矛盾关系〔方圆、疏密、斜正〕

篆刻章法中技法的四种对立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篆刻的边款与印屏  /  2017年09月03日 19:00

边款的发展及作用

现代篆刻艺术的边款特点

边款的刻制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边款的拓制过程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印屏的赏析及制作方法

2017-5-10-1

陈才俊1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陈才俊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陈才俊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16144034

小编

最近有情绪

不想好好写文章

因 为 真 的 不 知 道 怎 么 写

只想静静地放图

未命名

小编没偷懒

小编心里委屈

老师太忙,没有作品图

学员们还想看

王长远老师作品展示

timg

小 编

想 要 

自 己 去 要 

☏ 呼叫王长远老师 

扫码呼叫王长远老师 

微信图片_20170822145815

如果

王长远老师不理你

就找墨池帮你吧

王长远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