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9日古城长沙的潮宗街,一家微不足道的书店开业了。

1

谭延闿四十三岁像

一位中年官员在一众簇拥下,从绿呢大轿里出来,来到这家书店门前,并为书店剪了彩,只见门上四个雄健的颜体匾额“文化书店”,这匾的书写者正是此官员——当时湖南的最高统治者——督军兼省长谭延闿先生。

经营书店的是谁?竟然能请动谭延闿的大驾为其加持?原来,书店的主要经营人不是别人,正是青年毛泽东。

2

谭延闿(前排左7)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十年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从报纸上看到中共攻打长沙的消息时,不禁向身边的孙科等人苦笑道:唉,早晓得会这样,当初我去剪什么鬼彩哟?派两个兵去把毛泽东一抓,何至于今日劳师动众!

不仅是毛泽东,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都曾被谭延闿深深折服:孙中山想跟他作连襟,让自己的小姨子宋美龄嫁给谭延闿,奉行不争原则的谭延闿却辞而不受。

3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合影,前排左四为谭延闿,二排右三为毛泽东

而后才有蒋介石为了迎娶宋美龄而研读圣经的故事,而谭延闿避而不娶转而把宋美龄认作“干妹妹”时,蒋介石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纵观谭延闿一生,更多的不是进取,而是十分巧妙的后退,是以退为进。谭延闿病逝时,于右任闻之太息:“谭三爷死了,国家少了一个瑰宝。他是大轮船与趸船之间的一个棕球。”意谓谭延闿在政治派系斗争中能起缓冲作用。

4谭延闿书法

5谭延闿书法

6谭延闿书法

民国书法界有真草隶篆四大家之谓,谭延闿“真”、于右任“草”、吴稚晖“篆”、胡汉民“隶”。

7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的重要题签,还有黄埔军校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南京“总统府”等。此外,谭延闿生前有时还与绘画名流张大千、徐悲鸿合作书画。

8

谭延闿书法

话说方才经历了韬光养晦后的谭延闿,继而担任民国政府行政院长一职后,本应勤勤恳恳处理政务,却又懒得跟蒋介石争权夺利,干脆当个甩手宰相,整天舞文弄墨。但是,他在重大事件上从不糊涂。从全力支持孙中山创建民国,到积极推动南北统一,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也因此谭延闿被誉为“药中甘草”,甘草并不名贵,却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各种药材的功能,仿佛麻将牌中的百搭。他还有个诨号是“混世魔王”,我们说一个人会玩,其实就是说会混,对此谭也公开承认,人生难得糊涂,混也是一种境界,“混之用大矣哉”。

9

谭延闿书法

所以,从谭延闿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贡献来看,他的书法作品和他对书法高于政治得失的态度尤其值得后人玩味。

谭延闿经书娴熟,也颇有造诣的诗人。谭延闿的书法主要有两类内容,一是临习前人作品或碑帖,但往往在临习中自出新意。再是自撰诗文或联语,完全用自己的风格来写,并无拘束。此外,他与友朋之间大量的往来书札,也都是毛笔书写,所用的笺纸比较讲究,无论三五闲言,还是长篇大论,均一气呵成,由此构成谭延闿书法成就的整体。

10

11

 谭延闿临《麻姑山仙坛记》

这份对书法超乎功利热爱,源于谭延闿深厚的家学:谭延闿父亲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谭延闿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3天要写一篇文章,5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后世的书家认为,谭延闿字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不论擘窠榜书,还是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

12

谭延闿书法

1930年正值壮年的谭延闿突发脑溢血去世,国民政府为他举办隆重的国葬,蒋介石率领众元老官员亲自送葬,极尽哀荣。

谭延闿葬在离中山陵不远处,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都问这家伙何德何能,如何会有这么高的规格,都快赶上帝王陵了。

13

14

谭延闿葬礼

那么究竟是何德何能,让无为的谭延闿死后能享此尊荣呢?

谭延闿究其一生,究竟成就了何等的功业,很难评价,但是无论作为军阀还是文人,他都代表了最为纯良和淡泊的文人气质,也无怪乎他一生地位显赫,位极人臣,死后享受非常隆重的国葬。

15

谭延闿书法

从玩政治的角度来说,在朝在野,谭延闿都可谓极度成功,他把自己的不重要玩到了极致:在这方面,蒋介石的心胸,汪精卫的气量,远不能和谭相比。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END–

我们知道,古代不少帝王对书法推崇有加,比如梁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及宋徽宗等,到了清代,虽然整个书坛的气格越来越近,但是对书法重视力度丝毫不逊前朝,几乎每个满清皇帝都以身作则,喜爱、勤习和推广汉字书法,且个个水平不俗。

先说说满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帝。

顺治帝

1638年–1661年

顺治帝自幼天资聪颖,且学汉文、抄佛经、习字帖,书法可观,我们看到下图顺治帝书王维句《山居秋暝》,用笔纵肆直率,朴拙劲健,略得山谷笔势。

1

下面再说这位中国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帝

康熙帝

1654–1722年

如果说王羲之最应感谢唐太宗,那么最应感谢康熙帝的应是董其昌了。在清代皇帝中,尤以玄烨对董字最是推崇,且大量临摹,功力不凡,成为清代著名董派书家,使董派书风大行其道。我们看到下面的康熙帝的书法,取法董其昌,且更圆润饱满。

2

要说书法可匹敌康熙的,那就是其子雍正了。

雍正帝

1678年—1735年

雍正帝书法深受其父康熙影响,但其优异在于跳出董其昌,溯古学二王及晋唐,楷行草样样精通,中锋老辣,灵动流畅,骨肉清劲,意韵盎然。有不少观点认为,雍正帝是清代皇帝中书法造诣最高者。

3

接着,到了字画收藏大咖—乾隆帝。

乾隆帝

1678年—1735年

乾隆帝对书画的痴迷是空前的,他爱创作、爱收藏、爱盖章、爱编撰,有成就有破坏,可圈可点。但没办法,谁叫他万人之上呢。乾隆帝书法主要学赵孟頫,虽然馆阁痕迹重但流畅不失特色,很适合题跋,给古代书画家作品作作绿叶也算合格。如此痴迷字画,难怪乾隆帝成为中国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4

接着说说捣毁和珅集团的嘉庆皇帝。

嘉庆帝

1711年—1799年

嘉庆帝主要写楷书,在端庄规整中透露着古拙,可能与他性情有关。他年幼处于父皇威严下,上任初始也是受太上皇发号施令,直到乾隆帝死后才正式掌权,惩治和珅,肃清吏治。不过书法难与康雍乾三帝相比。

5

再说说竭力回天的道光帝。

道光帝

1782年—1850年

道光皇帝的书法贴近馆阁体,虽然功底扎实,但是过于方整、黑亮、浓茂,难与皇祖们难以。但毕竟作为一个勤政业务、抵制鸦片、竭力回天的忙碌皇帝而言,能写得这般水平,也不简单,还是要赞的。

6

咸丰帝

1831年—1861年

清代到了咸丰年间,已初始颓废,封建败象凸显,书风日倾馆阁化。

7

本以为咸丰之后清帝书法式弱,但是并没有啊!

同治帝

1856年—1874年

同治帝大展拳脚,镇压太平天国、平定陕甘回变、兴办洋务新政,使清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书法名家,翁同酥、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吴熙载等。同治帝书法要优于道光咸丰,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清帝体”“馆阁体”,还受到刘镛影响,善用浓墨,结体却疏朗奔放,确实可观。

 

8

再看看憋屈的光绪帝书法如何?

光绪帝

1871年—1908年

光绪帝其实是有能力有抱负的,但施展不开,一生受慈禧挟制,未掌实权,最后在慈禧死亡前一天砒霜中毒而死,享年38岁。不过光绪帝书法丝毫不示弱,颇有中正气,得颜体雄厚,结字宽博,精神挺拔。

9

宣统帝

1906年—1967年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称宣统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溥仪依次被民国、日本、苏联控制,三载称帝,一生流离失所,最后在新中国以政协委员身份善终。溥仪一生喜欢书法绘画,善花鸟,书法学唐楷,法度严谨,雍容华贵中不失劲挺奔放。

10–END–

1

陈传席

最近,网上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传席发文,阐述“中国书协”是一个怪胎。他从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论述书法并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门学问,从书法的实用性出发,提出没有必要成立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之所以被人搞得乌烟瘴气,就是这个怪胎产生的必然结果。

2

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 谢云的书法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学问,1981年以前,没有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组织机构,中国的书法照样传承和发展,自成立协会之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书协虽然在组织上和学术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某些领导及成员,放松了思想政治上的学习,金钱至上,原本协会在组织程序上能办的事,都要下属部门花钱。比如,省市地区办书法展,让下属机构交纳冠名费,出书法集要交审稿费,加入协会,也要交审批费;费用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有的高达几百万元。有些人借着头上的头衔到各地走穴,高价贩卖自己的书法作品;有些人因为忙于私事,练字的时间自然就少,字写得难看,为了掩盖其丑,就冠上一个“创新”的名头,这就是老百姓指责的“丑书”的由来。

3

曾翔

书协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它的行为带有导向性,所以一时间,写“丑”字成为一阵风,有的人打着创新的口号,颠覆书法艺术的传承,破坏汉字的书写规则,这种现象,严重地危害了“中国书法”在申遗后国家的有关规定。

4

曾翔的书法

人民日报针对这种现象,发表题为《坚守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性》的文章,文章中明确地指出:书法必须从传统中走来,没有传统根基的书法,不能称之为书法,而只能称为别的什么艺术。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我们必须对那些危害中国书法艺术的言论、行为及社会怪象,进行垃圾处理,还书法艺术环境一个朗朗乾坤!

–END–

1

1、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因为日本人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2、写字建议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3、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4、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2

林散之《酒逢礼爱五言联句》纸本 1980年作

5、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6、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7、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8、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

3

林散之《题画诗一首》纸本

9、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10、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11、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12、书法也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4

林散之行书四言联 1980年作

来自《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13、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14、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15、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16、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END–

640

前碑派中当以金农的书法实践最具典型价值。金农在三十岁前后开始学习隶书,实即师汉碑,三十五岁时来到扬州,受时风浸染,他也写起了郑谷口,现存金农《范石湖诗》隶书轴便是明证,但很快金农便转向专师《华山庙碑》。在八怪善隶的书家中唯一完全脱去郑谷口影响的,亦仅金农一人。入王璨跋金农《王秀册》云:

至郑谷口,力求复古,用笔纯师《夏承碑》,深得汉代披法。沿及雍乾之际善隶者人人宗之矣,能出其范者,冬心先生。

640.webp-(1)

 ▲ 金农《华山庙碑》(局部)

金农一生的书法作品有五种类型:隶书、行草、抄经体楷书、楷隶和漆书。除去抄经体楷书外,均得力于他的隶书的基础。约三十九岁至五十岁之前,是他隶书创作的高峰期。现存他最早的临《华山庙碑》作品,书于四十岁前后,最晚的临《华山庙碑》作品书于七十二岁,其间以临《华山庙碑》作为其变法的的作品甚众。后来黄易这样评论他中岁在山东曲阜的一个临本,称:“此中年最精之迹,饿隶渴笔,不让古人。”在这一临本上,体现了金农表现金石气的天才本领。作为布衣的金农,其隶书虽未流布朝野,却也曾书动京华。乾隆元年,他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主流派书坛盟主张照亲访金农下榻处,盛赞其诗书成就,于隶书云:“君善八分,遐陬外域,争购纷纷,极类建宁、光和笔法,曷不写五经,以继鸿都石刻?吾当言之曲阜上公请君,君不吝泓颖之劳乎?”金农此次未能应举成功,就在此年十月离京返回扬州的途中,金农在滞留山东时写出了这样一首诗:

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

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鲁中杂诗》八首之一

金农的这首诗,几乎将一切权威都一扫而光。王羲之系统的历代书家,附会于汉碑上著名的书家,都在“耻向书家作奴婢”一句涵盖之中。概括地说就是弃帖师碑、弃有名书家而师无名书家。乾隆元年(1736),这在当时几乎可看成是极为异端的思想,却代表着清代前碑派中的激进艺术观,并开以后碑派观念之先。正是在这种激进艺术观的指导下,金农的隶书在五十岁以后再度变,“漆书”在他的笔下产生,并借鉴他对古代飞白书的认识和他特别喜用的“倒薤”撇法,使他的变体八分书获得成功。晚年他称自己创造了“渴笔八分”。云:

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

640.webp-(2)

 ▲ 金农漆书作品

换言之金农自认为自己的衰年变法,突破了郑簠,也突破了汉魏,可谓“前无古人”的创造。他的这种“渴笔八分”,后人称之为漆书,而其源实出于汉碑。

晚金农一百三十二年出生的杨岘(1816-1896),第一次提出了“漆书”的概念,在《迟鸿轩所见书画录》中,他写道:“金农……工分隶、漆书,精绘事,具金石气,不肯寄人篱下。”关于金石气的追求,不管金农有意无意,但确实让人们感受到了。如果说郑簠写汉碑参以草法,已与元明人拉开了距离,那么到金农则已完成了清代隶书追求的金石气息,晚年其漆书则更体现出超越时代的特征。其实在金农的长期追求中并不仅仅在师碑中探索了表现金石气,他也曾探索了木版气,他的许多楷隶作品亦曾不遗余力地表现木版气,只不过未被时代接受罢了。而他追求的金石气,和他提出的“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的弃帖师碑、弃名家师无名家的观点,则在其身后完全演变为碑派书家的基础理论而为碑派书家所接受。

640.webp-(3)

 ▲ 金农作品

金农不仅是一位全面转向师碑的书家,也是成功地从碑版中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书家。他身上体现的价值不仅是前碑派的,也是碑派的。作为一个例证,汉代以后还没有一位书家以隶书为基础生发出如此广阔的创作空间,而金农样式的出现,正说明了师碑的拓展能力和前景。因此可以说金农的突破为清代师碑的书家树立了一个比郑簠更有说服力的典型。

从郑簠到金农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到清代前碑派发展与宗法汉碑的关系。

如果说汉碑在整个清代书法发展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可以说,这正是前碑派书家师碑、访碑、对碑版进行考证研究的必然结果。如果比较一下清代中期与清以前人们对汉隶的不同认识,那么不难发现,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再也不认为吾衍所谓“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如折刀头是汉隶的特征。诚如钱泳所言:“汉人各种碑碣,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又云:“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此正是清以前人与清人不同之症结所在。正因为此,我们看到前碑派对汉碑的实践,还逐渐形成了与清以前不同的用笔方法和风格基调。如强调中锋运笔,羊毫笔的普遍运用,以生宣纸为书写材料的发展,金石气的表现与追求等等。而所有这些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并迅速扩展到隶书以外的各种书体,帖派最为擅长的行书和草书也未能幸免。故云前碑派已为清中后期碑派大潮的来临,铺平了道路,作好了准备。

——END——

 

1

2017年11月29日下午,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江苏省青年书法家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召开,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双阳、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彦国、徐燕、刘元堂、吴勇,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克年等书法工作者及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2李双阳主席致辞

座谈会由李双阳主席主持,指出在青年书协工作中,要加强队伍建设,在全省青年书法家队伍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并强调了作为一线文艺工作者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赵彦国副主席发言

赵彦国副主席传读 “十九大”精神学习材料,并深入扎实的讲解了“十九大”中关于文化文艺方面的基本方略和相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

4徐燕副主席发言

徐燕副主席就“强调青年的担当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承”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有的担当,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文艺创作当中,敢做时代的弄潮儿。

5吴勇副主席发言

吴勇副主席在此次座谈会上,探讨了青年书法家协会如何响应党的号召,来建立和引领一个更好的文化品牌,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喜欢并热爱上书法,甚至可以在书法上有所造诣,强调了书法从业者应该发挥的力量。

6刘元堂副主席发言

刘元堂副主席指出青年书法家应该坚定理想,提高本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强调了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7陈克年副秘书长发言

陈克年副秘书长在座谈会上说,通过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殷厚望,作为江苏省青年书协的一员,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向经典学习,向优秀的师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准和文化素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勤奋创作,努力为”强富美高”的美丽江苏大文化建设服务。

8座谈会现场

9青年代表发言

10座谈会现场

11李双阳主席做总结

李双阳主席在座谈会总结中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书法,更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要努力践行“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传承经典,发扬传统文化,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为江苏省青年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参会人员合影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书法家协会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身作则,带领江苏的青年书法家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END ·

640.webp

        学术主持 :唐楷之

        策  展  人  :刘   晨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下午2点半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日—2017年12月11日

  主办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美术出版社

  承办单位:逸点艺术机构

  协办单位: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美仑美术馆

  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

  展览地点:美仑美术馆(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湖南美术出版社院内)

  开馆时间:09:00—12:00 / 14:00—17:30            

                       (周二至周天,周一闭馆)

虚线

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美术出版社主办,逸点艺术机构承办,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美仑美术馆协办的“漱毫集——王佳宁书法艺术展”将于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下午2点半在长沙美仑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的学术支持。展览将展出王佳宁共75件艺术作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诸多的现代书法探索作品。

前 言

漱毫潇湘

王佳宁同学是一名优秀的高校书法教师、富有才情的书法家。
        她2002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本科,2006年至2014年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博学位,主攻方向为现代书法的理论与创作。从她一系列的传统、现代作品中,悉知她恰当地把握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文字梳理归纳的形式对其进行理论构架,做到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点是经历过科班培养且日后进入高校从事学术科研的优势所在。从她的学书背景及其工作经历来看,书法已经成了她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侣。

大草一体,讲求纵逸豪迈,史上以此名家者屈指可数,闺阁女史涉足者更少,而佳宁在硕研期间,开始专注大草。她在大草的创作上努力承续了明清草书气势恢宏、不拘一格的风貌,寄豪放于秀逸柔美之中,难得可贵。
        王佳宁硕士、博士阶段的论文研究方向是现代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现代书法对创作者本人的书法基础与艺术才情皆提出很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实践者具有很强的艺术造型能力,同时也需具备较高的审美创造力与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有勇气坚定地踏进现代书法探索的队伍里,精神可嘉,加之天资优势,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相信未来她在现代书法道路上亦将有所收获。
        佳宁2009年硕士毕业后,从西子湖畔来到岳麓潇湘,  来到毛主席工作过的地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任教,至今已经八个春秋。她由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科班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而成为书法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她所任教的学校是湖南省首家书法学本科学位授予高校,在湖湘大地高等书法教育阵地上具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佳宁把国美人所秉承的湖山精神带到第一师范,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本科教学中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对传统经典的遵守与敬畏深刻感染着身边的人,令人感到由衷欣慰。
        佳宁出生于大海之滨山东威海,求学于浙江,工作于湖南。厚重深邃的齐鲁文化滋养哺育了她,细腻温润的江浙文化为她的学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钟灵毓秀的湖湘文化则更多地激发了她的艺术才情。不同地域文化的交织丰富养成了她的艺术架构,为今后的探索开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此次展览是佳宁作为“八零后”女艺术家的首次个展。作品是她书法艺术的最新成果,涵盖了传统与现代部分,其中大草创作笔势纵横,真气弥满,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尤为注目。  
        预祝“漱毫集——王佳宁书法艺术展”取得圆满成功!

                           王冬龄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部 分 作 品 欣 赏 

640.webp (1)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69cmx69cm 纸本水墨 2017年 

640.webp (2)小楷册页曹植《洛神赋》局部 33cmx21cm 纸本水墨 2011年

640.webp (3)文征明《题万贯晴川图》42cmx42cm 纸本水墨 2017年  

640.webp (4)石涛《题草堂图》62cmx23cm 纸本水墨 2017年

 

640.webp (5)杜甫《江村》234cmx53cm 纸本水墨 2017年

640.webp (6)《杖藜·扁舟》联 69cmx13cmx2 纸本水墨 2017年

640.webp (7)《无羁》243cmx75cm  纸本水墨 2011年

    【 艺 术 家 简 介

640.webp (8)

   王佳宁,祖籍山东威海,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成员,兰亭书法社社员,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草书创作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十大青年书法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书法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

       2009年作品荣获中国美术学院首届E.LAND优秀创作奖(最高奖)。
       2013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2013年作品荣获“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4年作品荣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金奖)。
       2014年论文《中国现代书法图式研究》被评为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新美术》《创作与评论》《中国美术馆》《美术报》等。

——END——

水墨人物画到当代为止,经过了几代人的学理探索和创作积累,这一画种已初具形态,它成为一个具有悠久人文传统又非常年轻的画种,这个画种在短短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积累中,产生了质的飞跃。已经形成了新的传统,一种当代的水墨人物画的新传统,梳理、扩充、研究和理论的诠释成为当下一个新的课题,一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新课题。

画家牛玉博作品中的人物轻松、自然。他笔下的女性雍容典雅,又呈现出孩童般的天真烂漫。他将现代女性的情感以传统的绘画手法配以自己所积淀的艺术语言进行刻画、呈现。他善于捕捉女性悠闲自在的瞬间神态,并在笔勾色染的过程中将其跃然纸上。他的作品呈现出的轻松、悠然的景象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露,表现出其对真善美的心灵世界的追求。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51

牛玉博将画笔对准温柔的女性和纯真的孩童,于熙攘拥挤的都市中寻找人性的本真。他运用传统的线描和设色技法描绘当代女性和孩童形象,将女性托腮冥想、闭目凝思的轻松之态和孩童吮指憨笑、抓耳思索的纯真之姿定格在画纸上。他渴望运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来勾勒出自己内心中的那一片净土。他善于捕捉都市女性的时尚发型、服饰,并用以线立骨的表现手法进行刻画。对于女性服饰的设色,他力求和谐统一,使人物服饰和画面背景相融相合。在描绘孩童时,他注重抓住其特点,通过羊角辫等形象特征来表现童趣。他通过对孩童鲜亮的着装、稚拙的神态和好奇的眼神的呈现,把其特有的纯真感刻画得生动自然。他作品中的背景多为山石、丘壑和花草、树木。在自然景致的环抱中,人物的纯真之感得以进一步彰显。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45

牛玉博在传统绘画技法和现代人物形象中寻觅人性的本真,感悟中国画的魅力。在构图方面,他将人物作为画面主体,配以自然物象构成的背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融,透露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他善于采用传统绘画技法,以遒劲、流畅的线条刻画人物表情、衣褶等细节;在丰富画面的同时,也使画中人物显得更为生动鲜活。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追求创新。他尝试采用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的表现技法,并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表现形式融入到画作中,使描绘对象更为立体并彰显出时代气息。他用与人物相和谐的色调,以晕染手法描画背景,进一步烘托出画面的感情色彩。微信图片_20171127134600

画家作画犹如写心,心中所想皆流于笔墨之中。牛玉博通过对丰富、细腻的人物情态的描绘,将善良、纯真的情感世界呈现在一幅幅恬静悠然的作品中。在喧嚣浮躁的现代都市,人们奔波于拥挤的人群中,渐渐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与思考。牛玉博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人性的真善美,并通过画作将其勾勒、呈现,诠释出“相由心生”的绘画之理。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东方女性形象,也有热情奔放的都市女郎。她们都神情怡然,或手持花朵、或明眸脉脉,传递给繁忙奔波的人们一丝轻松与悠然。

欣赏牛玉博的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恬淡悠然的生活境界,也可以回味孩童时的稚趣纯真。他的作品使奔走在都市的人们驻足,静静思索起人性的本真。

墨池学院特邀牛玉博老师,通过三个课时,详细解析水墨人物技法,使学员对水墨人物画的风格特征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了解,理解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和审美取向,进一步掌握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法、设色方法、特殊技法,体悟水墨人物画的传统特征,培养较强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020

牛玉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天津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中国画研究生创作班。

作 品 欣 赏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446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27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31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34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38 微信图片_20171127134542

参展/获奖

《唐韵》获得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展一等奖

《唐韵》、《史记》被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天津鸿德艺术馆成功举办对月轩牛玉博作品展

《唐梦》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唐韵系列四》获得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最高奖

维度中国美术作品展

亚洲艺术博览会

A6亚洲艺术博览会中外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中法艺术家交流展

广州大学生艺术博览会

“义行中国”艺术展(第一回)

2016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年度大展

“金秋十月”名家书画作品展

2016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

“国之韵”——全国书画家作品邀请展(入展)

第一届“中融长安壹号杯”千人青年艺术家大赛(入展)

金砖五国会晤系列“有无相生”–当代水墨作品展

2017大艺年展(青岛)

天津电视台“男人世界”牛玉博艺术专题,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hallo天津”

雅昌艺术网专题并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

多幅作品在《美术报》《书法报》《汽车杂志》《航空杂志》《中国宝石》及各大网站发表刊登,并被各界收藏者所收藏。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水墨人物基础准备
2018年01月10日 19:00
一、水墨人物画源流与审美意趣(图片+讲述)
二、工具材料的运用表现
墨,毛笔,宣纸,颜料
几种宣纸的不同(生宣纸、高丽纸、毛边纸)
三、意笔线描——以线造型、注重骨法(视频+讲述)
四、起稿落墨
第二节 造型、笔墨与技法表现
2018年01月17日 19:00
一、造型与结构
二、笔法墨韵
骨法用笔、墨因笔现
三、五官的表现及技法
四、头发的表现及技法
第三节 覆彩着色与整体艺术处理
2018年01月24日 19:00
一、墨色的表现(完整)
二、脸部色彩的搭配及调和
三、衣服的取舍提炼与用色
四、整体上色丰富画面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01153625
扫码
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争座位帖》是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写给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稿,凡七十六行,近二千字,本应称《给郭英乂之书》,但因为其内容为对郭英乂在百官集会时对坐次安排不当提出抗议,故一般称其为《争座位稿》或《争座位帖》。

微信图片_20171130151344《争座位帖》颜真卿(局部)

米芾《宝章待访录》:“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向来言语刻薄的米芾,对于颜真卿的行、草书却赞不绝口。清阮元评道:“《争座位帖》如镕金出治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 作为稿书作者凝思于词理,意不在字,但满纸浩然之气篆籀圆熟流与心,形著于迹,开阖宏肆,得之意外纵横使转,妙尽“锥画沙”之神韵。
微信图片_20171130151347《争座位帖》颜真卿(局部)

颜真卿一方面成功地将篆隶和张旭草书的笔意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民间书法中的优秀养分,如前凉《李拍之书》与颜行书有极为相似的渊源关系。籀篆笔意,笔划中实,外拓的结体,紧密的章法是一种暗合。 从笔触上讲,直起直落,大气浑成从而打破藏锋与露锋的界线,凌空而落,锋芒自然藏于画心。随铺随绞,由于下笔较重,笔划则安排字的四周形成鼓状,一种外拓笔势,字距紧密,章法上巧妙地运用字内空间变化,不使其平其正,大小疏密,纵横开合的对比,更为夸张,行间产生一种互相相衔接,相避就的无行无列的章法形式。将一组组对立的关系揭示出来,通过表现利用对立双方存在着互补关系,将分散的单字浑成一体,在这些关系中尤强调体势,使每个字造型不稳,左右欹侧,必须通过上下左右的字的相互配合才能建立平衡关系。这与西周早期金文的格局十分相似。整幅作品表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烟雨苍茫的艺术效果。楷书、行书、草书揉合通篇的书法中,这种“古今杂形,异体同势”的技法在《争座位帖》中给以充分的表现。
微信图片_20171130151350《争座位帖》颜真卿(局部)

《争座位帖》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归根是把绞转与平动、铺毫(提按)笔法发挥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笔锋随绞随铺,节奏变换,点画如虫蚀木,古质朴茂而元气磅礴,卓然为一大宗,开千年风气。

墨池学院特邀林占维老师,帮助广大学员通过《争座位帖》的学习,掌握颜真卿行书的用笔、结体方法,通过临摹训练找到行书创作的规律,在自然流畅的书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性。

导 师 介 绍

林占维

林占维,1979年2月出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师承宋维华、唐之鸣。书法取法颜真卿,2014年陈振濂教授蒲公英计划全国十佳学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获奖/入展

入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浙江省第七届陆维钊奖中青年书法展铜奖
2016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新峰计划20家 入展
全国首届牡丹奖书法双年展
书法取法颜真卿行书三稿

作品欣赏

1

2

3

4

5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争座位帖》基础
2017年12月07日 19:00
1.学习《争座位帖》的意义
2.学习《争座位帖》的工具准备
3.《争座位帖》与其他颜真卿行书的联系
4.《争座位帖》章节临写讲解示范
第二节《争座位帖》用笔
2017年12月14日 19:00
1.篆籀绞转笔法
2.基本笔画的写法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3.用笔形态的变化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三节《争座位帖》结体与章法
2017年12月21日 19:00
1.偏旁部首的基本写法与变化
2.典型结构的基本写法与变化
3.章法处理
第四节《争座位帖》创作拓展
2017年12月28日 19:00
1.历代书家学习颜真卿行书的经验
2.意临
3.集字创作
4.结合其他颜真卿行书进行融合创作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01155605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

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

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 “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u=1197624787,3741741189&fm=170&s=5B20CB4D1AA78AD85885041E0100D0C2&w=407&h=556&img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局部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

u=1216454127,3308799032&fm=170&s=5C22DF591A35AED80219800F010010C2&w=394&h=555&img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局部

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u=1603534456,84418614&fm=170&s=1E6272211AA7C8D84C0C7DCE0100A0A1&w=396&h=544&img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局部

墨池学院特邀徐传坤老师,以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为范本,重点讲解示范吴氏小篆的用笔、结字方法,帮助广大学员把握清人小篆的审美高度,通过临摹经典法帖总结出创作规律,为今后的篆书临习、创作做好铺垫。

导 师 介 绍

WechatIMG12

徐传坤,浙江大学中国书画专业书法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文化部中国书画院特聘研究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参与国家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号:205000*17220342/006)研究,曾任《清画全集•宫廷画派》主编助理。

参展/获奖

书法作品曾获西泠印社主办的“弄潮杯”全国首届钱塘江书法大赛三等奖。
滨州市第十届临帖展优秀奖(最高奖)
第五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入展
第六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入展
第八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博览会书画展入展
第二届中国篆书书法大赛入展
杭州市首届书法大赛入展
第四届浙江省“温泉杯”书法篆刻大赛入展
全国“黄河口杯”书法大赛入展
全国海峡两岸书法篆刻展入展
“锦溪杯”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大赛入选
“僧安道一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71201151232 微信图片_20171201151236 微信图片_20171201151240 微信图片_20171201151243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吴让之小篆基础知识
2017年12月09日 19:00
1. 吴让之与他的《宋武帝与臧焘敕》
2. 学习《宋武帝与臧焘敕》的工具准备
3. 《宋武帝与臧焘敕》经典单字讲解示范
4. 《宋武帝与臧焘敕》集字小品讲解示范
第二节 《宋武帝与臧焘敕》笔法详解
2017年12月16日 19:00
1. 起笔、收笔讲解示范
2. 中锋、侧锋讲解示范
3. 直线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4. 曲线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5. 接笔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三节 吴让之小篆的基本临写及临创转换
2017年12月23日 19:00
1. 《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结体特点
2. 《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章法特点
3. 章节临写示范
4. 简单创作示范(集字小品、对联)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01153720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