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近现代写欧阳询楷书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年代为清末民国为主,不涉及今人,书友周知。

一、黄自元

(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民国7年(1918)病逝。

640.webp

二、姚孟起

[清1838—?]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海上墨林、广印人传、清朝书画家笔录、吴门画史》

640.webp (1)

三、绵勋

爱新觉罗·绵勋:爱新觉罗·永松第二子,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袭奉恩将军,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袭永珠之贝子,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卒。

640.webp (2)

四、冯誉骥

(?-1883年),字“仲良”,号“展云”、“崧湖”,晚年号“卓如”、“钝叟”,斋名为“绿伽楠馆”。少时,肆业于两广总督阮元创立的学海堂书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领乡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累督山东、湖北学政。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回端州“丁优”,受聘主讲广州应元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擢陕西巡抚。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陕西道监察御史刘恩溥弹劾其贪渎、任用非人,于十月被革职,致仕居扬州。平生嗜书画。

640.webp (3)

640.webp (4)

五、吴郁生

(1854~1940),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居苏州白塔西路。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用钝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

640.webp (5)

六、王维贤

字竹村,清末民初中的民间书法家,善欧楷,虽无一官半职,曾经却被誉为“天津府欧楷第一高手”。他的欧楷书法,形神兼备,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640.webp (6)

640.webp (7)

七、陈益椿

田蕴章曾说过,天津欧楷最高水平的代表就是王维贤和陈益椿,王维贤的作品较多也常见,陈益椿的很少见到,应该很多人没有见过。此幅作品虽拍摄不佳,但可以领略陈益椿之水平,确实不虚。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八、高云胜

民国,具体不详,著有《高书小楷》、《云胜小楷》、《云胜大楷》,影响很大

640.webp (12)

640.webp (13)

九、任政

任政 (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学院艺术顾问、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艺术顾问。

640.webp (14)

十、邬惕予

(1929-2009),湖南新化人,本名邬迪于,字朝吉,号西江樵子,又自署萸江一怪。天资聪颖,四岁临池,七十余年笔耕不缀,历习二王、欧、颜、柳、赵、褚、板桥诸体,源于古人而别于古人,其楷书精严险劲,秀逸典雅,自成一格,世称“邬体”。

640.webp (15)——END——

 

 写错字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文化,一种是太有文化。在我国许多著名景区的牌匾上都看到过“错别字”。但是这样的字背后都有它的历史典故,错得恰到好处,反成一段佳话。

360se_picture.webp

天津蓟县 独乐寺

疑似错字:

“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为寺内四合院题写院名,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写好后,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橫。咸丰开口说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360se_picture.webp (1)

陕西西安 碑林

疑似错字:

“碑”字少一撇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360se_picture.webp (2)

河北 秦皇岛 天下第一关

疑似错字:

“第”字纳写成“苐”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箫显所书。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字为楷体,笔力道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360se_picture.webp (3)

江苏南京 明孝陵

疑似错字:

“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 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 把“日”易为“目”。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种智慧,代表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360se_picture.webp (4)

山东曲阜 孔府
疑似错字:
上联中的“富”少上面一点,
下联中的“章” 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360se_picture.webp (5)

江苏杨州 大明寺平山堂
疑似错字:
“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360se_picture.webp (6)

浙江杭州 西湖
疑似错字:
“鱼”字少一点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 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 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360se_picture.webp (7)

河北承德 避暑山庄
疑似错字:
“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再说皇帝也有造字权,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不过,还有种说法是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值得一提的是,“辛”下多一横并非康熙首写,欧阳询曾写过,都说这是书法艺术,不知道康熙看过没有。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

宋朝历代帝王都喜欢绘画,政治上重文不重武,“文治”使得国内安定无事,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渗透,画家们深入生活,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

微信图片_20171226181122王飞涯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特邀王飞涯老师,通过八个课时,为学员解析宋代山水里的三远法,讲解各种山石皴法用笔技巧以及雪景渲染方法,检验笔墨能力,并对宋代经典作品进行局部临摹示范。

下面是针对此次课程墨池学院采访王飞涯老师的访问对谈:

墨池学院:您为什么要选择宋画进行解析?

王飞涯老师:
在整个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而宋代是山水画发展最鼎盛时期,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墨池学院:您临习宋画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王飞涯老师:
凡学山水画者,必经宋画之路。宋画用笔讲究,构图严谨,对初习山水者是最好学习范本。宋画里每一笔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非常适合笔法训练,更能通过临习宋画局部,感受宋画的精微之美。


 807198994523021878王飞涯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对宋画提高班这个课程,最具吸引力的是哪部分?老师提前剧透下哦

王飞涯老师:
本次提高班课程最关键部分是学习几个重要的笔法:将重点讲解郭熙的树法和范宽的山石皴法,以及董源的南派山水树石法。只要掌握了这三位山水前辈的笔法,其他山水画法都自然而成。


 

学完本节课程,学员将会有什么收获?

王飞涯老师:
本次课程为山水初级的提高班,是为了让学员正式步入中国传统山水画大门的重要一步。只要学好宋画笔法,基本就可开始踏上你的山水画创作之路。但只听完课程是不够的,必须反复临习,坚持一段时间的笔法练习,才能够达到下笔成章的能力。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0714114837

王飞涯,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导师作品

89254440163623643

178128745393962609

511716268394467962

233716569028711481

参展记录

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联展获优秀作品奖
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2015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院举办《万壑家园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10月长沙举办《智绘画堂-王飞涯师生作品展》
2015年12月江西举办《持源-王飞涯中国画回乡展》并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课 程 安 排

 第一课
2018年01月08日 19:00
1.宋画概述
2.从经典作品解读宋代笔墨(结合视频示范讲解)
3.宋代山水里的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
第二课
2018年01月15日 19:00
学习宋代经典作品的树法,讲解如何提高线质和控笔能力,学习郭熙李成对树法自然的用笔道理。
第三课
2018年01月22日 19:00
学习宋代经典作品的山石法,讲解各种山石皴法用笔技巧。学习范宽董源对石皴法的精妙用笔。
第四课
2018年01月29日 19:00
宋代经典作品的水流瀑布画法,结合树石组合示范。通过临习经典,让我们理解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笔力和笔速。
第五课
2018年02月05日 19:00
宋代经典作品的雪景表现方法,讲解雪景渲染方法。学山水必画雪景,检验笔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画好雪景。
第六课
2018年02月26日 19:00
宋画经典作品的局部临摹示范一,学习如何通过局部临习提高用笔能力,学习郭熙的树石法。(郭熙作品)
第七课
2018年03月05日 19:00
宋代经典作品的局部临摹示范二学习如何通过局部临习提高笔墨表现能力,学习范宽的树石法(范宽作品)。
第八课
2018年03月12日 19:00
宋代经典作品的局部临摹示范三,学习如何通过局部临习提高用笔能力,学习董源的南派山水树石画法(董源作品)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7170227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中国书画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个人,他就是于少平。

2006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播出《传奇书画家——于少平》介绍了于先生的艺术成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先生曾说过:“别人教三年五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于公教一年就可以达到,我们一直想让于公出一本这方面的书。”

于先生独创的教学法,打破了书画教育的传统观念,在短时间内可以让零基础的书画爱好者快速入门。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分别播出《解密山水画——画家也能速成吗》、《解密山水画——破解笔法玄机》纪录片,介绍他本人及其教学法。该片由央视随机请来多位零基础的学员,实时记录学员们如何在七天内,经过于先生的传授,学会并画出一张高水平的传统山水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国务院参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书画家程大利先生高度评价这些学员的作品,认为至少要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如此水准。

近年来,于少平先生和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国家开放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多方机构合作,将他数十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向社会公开,面授学员数千,惠及书画爱好者万众。

而今,这位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于少平又在墨池学院开设教学课程,从解析如何感知书法中线条的状态,到深入理解书法大师书法风格、书法理念、创作方式,带你一起探究大师们书法背后所蕴藏的思考方式和内涵,让你用书法大师的思维去创作书法作品。

虚线

下面是针对此次课程墨池学院采访于少平老师的访问对谈:2017081803401950587

小编:为什么这次课程要讲大字创作?

于少平老师:

1.因为有人学书法几年或几十年,都只从事临摹,而不能创作。要让大家知道如何从临摹转换到变化和创作。

2.大字书写更便于理解书法用笔的原理和用笔方法的精确性。

3.从大字创作讲起便于讲解书法的鉴赏,眼高才能手高。把好书法的品味和格调融入大字的创作中。

1于少平作品2017081803420621704

小编:这次的大字创作课程,对学书法和以后在书法上发展有什么好处 ?

于少平老师 :

1.更容易、清晰的去理解和掌握各类的书法风格。学书法创作首先就要对书法风格有一定的鉴赏力,倘若是不明不白的话没有创作的方向,就是瞎搞。

2.可以创作带领临摹,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碑与帖,主动去临习。

3.有了鉴赏能力对以后的书法学习更会有指导作用,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并且回避不应该学习的东西。

因为习惯不正确的学习方式就像纽扣扭错了,一步错后面都错,再要扳回来就要全部解开重新扣,事倍功半。

2于少平作品2017081803545466122

小编:这次课程里面有什么于老师的独门秘诀吗?

于少平老师:

1.科学成熟的书法教育体系:

我曾经从事过西方艺术,再回到中国的艺术,两者都能相通。借鉴西方成熟、科学的教育方法衍变出一个不一样的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就可以率先踏出正第一步。

2.由道入技的书法教学方法:

先提高眼光再去能事半功倍。总觉得听起来眼高手低是贬义词,但手上功夫是磨出来的,眼高了再练手的才是能快速提升的方式,所以我们就是快速让人提高眼界。

3.用大师的思维方式教你如何创作:

在书写示范时边讲解书法大师的作品,边分析大师在书写时的思考方式,教你理解大师的创作理念,让你全面的感知,而不是只学一个片面的方法。

3于少平作品2017081803554748787

小编:于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个课程后,能有什么收益,或者达到怎样效果?

于少平老师:

1.希望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字,除了临帖外可以写出自己的作品。

2.看其他书法作品时可以分辨出好坏,还能清楚好在哪不好在哪分析得出来。

3.对古人不会再神化,神秘化,可以作为例子参考。

4于少平作品

导 师 介 绍 微信图片_20171227142536

于少平,又名“愚公”

1957年生,号白虚,山东省黄县人。中国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国开大学【于少平书画研究所】所长。

|    上世纪70年代末就学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

|    80年代曾主修西方艺术,后重投入中国传统书画领域,专心精研一晃十余年;

|    期间,曾先后在中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20多次;

|    2000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于少平画集》,刘海粟(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为其作序;

|    时至2006年,CCTV10【人物】栏目录制纪录片《传奇书画家——于少平》,揭秘其书画学习精髓,同年名声大噪;

|    2009年,CCTV10《走进科学》栏目专门为其策划、制作《解密山水画》纪录片;

|    2016年,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于少平书画研究所】,任其为所长,并融合其书画艺术的教育理念,联合编制了传统山水画、书法等一系列普及大众的课程;

|    2016-2017年间其19名弟子分别刊登《荣宝斋》不同类型作品专题。

|    2017年,CCTV10《大家》栏目再次专访,邀其讲述过去十余年来的传统书画艺术教育的经历和精髓。

本着“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思想,于少平认为艺术家的培养,重在思维方式,其次才是技能。

同时,他坚持秉承着基本的教学原则:“必须一流人才(如专业画家),教授一流大师的一流作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吸收更多有益的知识!

此外,在过去的10余年里,于少平亲自教授了3000多名学生,50多位弟子,并培养出了20多名专业画家,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不断尝试及验证了多种教学实践,最终成就出一套被专业人士认可、独具特色的传统书画艺术的教学课程体系。

国内大众及媒体做了这么个总结:“半天读懂中国画,一周画出专家认可的作品!”

作 品 欣 赏

5

10

11

6

7

8

9

课 程 安 排

第一课时 初体验—感知大师笔下的书法线条
2018年01月17日 19:00
1.枯笔、飞白:颜真卿书法解析。
2.绵里藏针:林散之书法解析。
3.如印印泥:王羲之书法解析。
4.如锥画沙:黄宾虹、汪星伯书法解析。
5.万岁枯藤:张旭、康有为书法解析。
6.屋漏痕:黄宾虹金石趣味线条的讲解。
7.折叉股:王珣书法解析。
8.好坏书法线条和气韵的感知对比。
9.视频示范:初步尝试运用古帖放大进行创作。

第二课时 揭秘—如何入门?从经典古帖到大字创作
2018年01月24日 19:00
1.大字创作中的材料学讲解。
2.十六字笔法口诀讲解示范。
3.放大书写经典古帖跟大字创作的关系。
4.如何放大书写经典古帖。
5.大字创作中用笔、结字、行气、章法、气息的训练。
6.创作入门1:从临帖转向创作的示范讲解。
7.创作入门2:从集字诗句、对联等初步训练创作。

第三课时 提高—读懂书法风格,牢记这些忌讳
2018年01月31日 19:00
1.含蓄的风格
2.疏野的风格。
3.厚重平实的风格。
4.空灵的风格。
5.苍浑、老辣的风格。
6.圆厚饱满的风格。
7.灵秀的风格。
8.高古的风格。
9.大气磅礴的风格
10.书法中的忌讳。
11.大字创作提高:从经典书法家作品的变体到创作的示范讲解。

第四课时 创作—手把手教你设计自己的大字书法
2018年02月07日 19:00
1.设计符合自己个性创作的前提。
2.大字创作风格的找寻与确定。
3.大字创作个性展现1——如何设计字形、字体、章法。
4.大字创作个性展现2——大字书法创作方式和创作稿的设计。

报名咨询入口

↓↓↓

探寻大师的思维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END——

我想把天堂都给你

我一直觉得,王老师好像不是现在的人,他应该再早一点,和木心先生生在一个年代里煮一壶好茶,支起一张书桌,传道授业。这篇推送本来定为“艺术旅行”,我想了很久,教授艺术的人,不是简单的教书,而是教会人,怎样见到天堂。

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应当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意的世界,就是天堂。王老师所教授的,不只是绘画,他在把天堂毫无保留的给你。他画的画,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里,都是天堂的影子。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11

这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一张

腼腆又随性

是我对王老师的第一印象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19

你知道的

天堂总是藏在最杂乱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22

这些纸张

浸透了汗水

然后开出了花

微信图片_20171227135245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智者

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智者

打量,审视着整个世界

微信图片_20171227135459

王老师画面中的人物大多来自不同的环境,并且弱化了画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节,人物之间没有大喜大悲的鲜明个性,人物神情都比较冷然;他们聚在一起,但又相互独立,如同一个整体,又像是一些个体。

人物后面的灰色空间,进一步去强化了这种特性。他不需要在人物之间发生戏剧性的情节,从而以安静的状态去表达人物的一些内在特质如同教堂允许教徒们自由进出一样,希望观者自由的走进画面中,而不是强迫性的牵引这也是海狸提到天堂的原因,就是给人以自由而随性的空气。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530

海狸一直觉得这张画很像侯孝贤导演电影里的人物,类似于《千禧曼波》中的豪豪?电影里,小豪还是孩子,固执地要求着,无望地对峙,明知道会失去,也不肯好好地让她离开。年轻时候的爱情极端地用力,感觉让人消耗。 而画中人又有什么故事?

微信图片_20171227135608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544

我在你的眼睛里沦陷

从此失去了春夏秋冬

山水河流

看你一眼  我仿佛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32

懂得树 就懂得贝多芬

有的书 读了便成文盲

我之为我 只在异人处

无审美力者必无情

君子忧道亦忧贫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39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43

微信图片_20171227134846

艺术

可以让你看到太阳

文/海狸Hayley

墨池学院此次课程王老师会以几幅经典素描小品的临摹为主轴展开。让学员自主尝试,直接上手体验。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1227141439 副本

王利龙,视觉艺术与油画艺术家。2013~2015于柏林艺术大学教授Hubertus brand 学习油画(德国柏林),2014~2015任HVH Coaching Etavg中国传统文化顾问和艺术指导(德国柏林) ,2011年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江苏南京)。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综述与素描初体验
2018年01月02日 19:00
一、何为素描;学习素描常见的几种误区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素描材料大PK
三、素描学习的根本所在——手和眼的协调(观察方法)
四、素描初体验——小品人像临摹
1、品读作品
2、“胸有成竹”
3、“下笔如有神”
第二节 大师的局部
2018年01月09日 19:00
一、消失的边线
二、作为“心灵之窗”的眼睛
三、鼻子的体块与空间
四、嘴是体现表情最丰富的部位
五、透过耳朵可以“听”出一幅画的好坏
六、头发——倾泻如墨,如云飘逸
七、素描初体验——小品人像临摹2
第三节 30亿元的画作——解读达芬奇
2018年01月16日 19:00
一、导入——史上最贵艺术品
二、达芬奇素描特点解析
三、整体作品临摹——“至广大而尽精微”
四、素描初体验——人像小品临摹3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27141036

微信图片_20171227141019

微信图片_20171227141024

微信图片_20171227141029

微信图片_20171227141033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7144440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风情万种的弘一法师

在1907年春节期间,李叔同公演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他饰演茶花女。这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部,也是中国话剧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正式演出。

下图为《茶花女》剧照360se_picture.webp

弘一法师(左) 时年28岁

360se_picture.webp (1)

年轻时的弘一法师身材很不错!

360se_picture.webp (2)

《茶花女》描写的是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

弘一法师是服装设计师

通过春柳社的演出,李叔同对西方戏剧的布置设计、服装、化妆、刀具、灯光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和大胆实践。出家后也自己设计服装,下图为设计草图。裤腰一尺五寸半,真的是小蛮腰呀!

360se_picture.webp (3)

360se_picture.webp (4)

未卜先知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是提前预到自己死期的人,他临终前,与刘质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别,安排好后事,一切都从容不迫,涅槃之像,面带微笑,慈祥安然,如睡着了一般。读弘一晚年信件,最钦佩的当是,他对衰老死亡的态度超然乎常人,不喜不忧亦不惧,表现的一如往常,给朋友的信中说到晚景,病体,没有哀伤欲绝之气,也少未竟事业之叹,很是平常,人世死,极乐生,勘破生死,方能正确对待,切实享受死亡。弘一法师晚年给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诗句“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在圆寂前几日给李芳远的信中还说:“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灿烂,瞬即西沉”,在弘一法师给朋友的书信,看不到“日薄西山”、“苟延残喘”之句。临终书“悲欣交集”,亦未言痛苦与恐怖。他从生到死,都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境界,让人生高山仰止之叹。

从弘一法师的书信里,看到他的生死观,或能悟到人生真谛!

360se_picture.webp (5)

质平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前所记日月,系依农历也。
谨达不宣。
音启
2011年4月5日谷雨于拙书堂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360se_picture.webp (6)

弘一法师明信片欣赏

360se_picture.webp (7)

我的腿,我的腿,善行走,将来不免入汝手,盐渍油烹佐香酒,我欲乞哀怜,不能做人言,顾汝体恤猪命苦,勿再杀戮与熬煎!

360se_picture.webp (8)

弘一法师画线路图

往伏龙寺之路程

360se_picture.webp (9)

狄思成路口

360se_picture.webp (10)

更多弘一法师早年的作品:

………………………………………………………………

硬朗霸气的金石碑风:

360se_picture.webp (11) 360se_picture.webp (12)

沉静而筋挺的折笔:

360se_picture.webp (13)

灵动奔放的伸张: 360se_picture.webp (14)

360se_picture.webp (15)——END——

640.webp

刘海粟

世界工业愈发达,经济愈发展,名画价值愈高,这是一定的规律。每一个世纪不一定就能够产生几个伟大杰出的艺术家。决不能拿艺术品当作商品,但艺术品自有它不朽的一定的评价。总之,画,绝不是为生活而应付的东西。

640.webp (1)

《荷花鸳鸯》144×73cm  

1981年作 成交价55.2万元

倘若受了社会邪恶势力的压抑,就顺从着去描写,那就成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就是虚伪的技巧化。技巧化的艺术,就是无生命的艺术。这种艺术都是没有感觉而强作感觉,实在是空无所有的。拿虚伪的技巧化来使俗人佩服,那更是艺人人格的堕落!这样的艺术,就是害人的艺术。害人的艺术,是艺术吗?

640.webp (2)

《红荷》95×53cm 

1993年作 成交价55.2万元

有两位我过去的学生来拜访我,他们本来画得很好,但是目前使“美术”商品化了。为了卖钱,就要投买主所好,他们的作品画得太俗气。我对他们说:“你们太会画了。要从会画到不会画。”看他们画菊花、牡丹、最初几笔还可以,但加了又加,越加越糟。

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我还有些自知之明,离完美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只是一个在追求完美过程中的画家。“年方八六”,不光是不服老,也有仍在学习的意思。

640.webp (3)

《荷花》134×66cm  成交价78.2万元

学画不能停留在书画上。

要有为艺术事业坚持斗争的勇气,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斗争。真、善、美总是与假、丑、恶在斗,一潭死水是不行的。我们都应该坚持真理,批判谬误。

640.webp (4)

《墨荷青蛙》136×68cm  

1989年作 成交价63.25万元

凡是研究艺术的人,自己只希图做一个出众的大家,那是不行;拿报纸来鼓吹,金钱来运动,更加不对。我希望研究艺术的同志们,都拿“信仰自然”为主旨,还要拿“诚实”、“勤恳”、“忍耐”的手段去进行,就不难深解艺术里面的真意了。所谓“美在自然,自然方美”,我们确要把它思索思索才行。假使专以“造作”、“因袭”为美,我就要说他是自堕人格。至于这个虚荣心,我们既要研究艺术,是绝对不容它存在,那更不必多说。

640.webp (5)

《风荷》132×67cm  成交价106.4万元

世人只知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移画于纸油然之心生,则能于轮廓一线之际,平面上有一分之地,与之以生命。盖大艺术家个人之情操,不仅表现于形象之构想与配置,即于极微之明暗间,为官能所不能觉者,亦有真精神焉。

——END——

 

书法的层次

书法的本质是抒情。
法外求法,有法无法,
在自由的艺术王国里徜徉,
这是书法最动人的一种境界。
书法有三个层次:
一是方正停匀,点画不差;
二是铸碑帖,能出己意;
三是技进乎道,以有限笔墨尽万象之美。
此篇即为第三层次而说。

640.webp (4)

人情不外乎喜、怒、哀、乐、愁,观天观地,看山看水,似乎都能有所依托,但是,寄之于书法线条,难于上青天。一难是必得以汉字为载体,而非鬼画符;二难是点线须合技法要求,而非随意挥就;三难是要除去执著心,而不可有意为之;四难是要有真情真性,决不能故作声势;五难是胸中要广纳万象,而不能就字写字;六难是若不积学养气,下笔一定虚脱。自然,不只这六个方面。

640.webp (5)

有人认为,草书最能达人性情,也不见得。实际上,楷书、行书照样能充分体现性情。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越;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不独楷、行;隶、篆诸体也有同样的功效。所不同者,只是书家性格、兴趣爱好差异而已,而无优劣之分。 640.webp (6)

人的性情,譬如潮汐,涨落虽有定期而难为外物所抑。因此,书法写性情,如果囿于成法,必定难以畅怀。常常是破法比坚守技法更重要。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合技法的破笔,或者说是败笔。这是为了达性情合理的破法,可产生一种残缺的美,历代大家也难例外。尽善尽美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真实的美。二是离了法而去求道、求意,无迹或者无法可寻,然莫不合法。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即以意作书,不拘成法。其实,冯班在《钝吟书要》中的几句话说得更明了。他说:“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见有无法者,意即是法。”

640.webp (7)

由此可见,法外之法,全在一个“意”字上。这不由使我想起玄学的创始人,魏晋时的少年天才王弼关于言、象、意的辨析。他既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又提出“言生于象”“象生于言”。三者关系既分离,又有因果连锁,而最终目的是“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影响非常大,其直接成果是在六朝和唐宋分别产生了“意象说”和“意境说”。

640.webp (8)

那么,再回到书法,无论意象抑或意境,首先应着眼于“意”。因为书法是最为抽象的艺术,若要使点线心灵化,必得离法趋意,寻求自由的发挥空间。意到则笔到,笔到则见意似,意似则生万象,万象出而境界成矣。同时,意也是多元的。从抒情上说是美学的,从思辨上说是哲学的,从实用上说是合乎人道伦理的。这一点,又恰恰建立在法的基础上。

总之,中国书法就是理与趣、法与意、技与道相生相成,水乳交融的一种境界。若要求法外之法,功夫即在书外。一旦求得,就能达到庄子所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END——

640.webp (31)

图/刘伯承战斗前示范射击

民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多数将领都要拟写电函信札,日夜激战、马不停蹄,导致手写函件数量空前庞大,大家毛笔字娴熟,书写秉自然貌,合法度、强识别,因此,那时稍有书法功底者比如文将尤其如刘伯承、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战乱期间呈现出无意而佳的精彩墨迹。书思之前很少介绍刘伯承,但其水平不可小觑,今天咱们不妨来看看:

640.webp

刘伯承信札《响堂铺战斗电报》

刘伯承将军平常写字,固然是快速的自然书写,从信札中可见书风端倪:起笔直入和逆入都有,连带关系明朗(从包围结构就能看出),结字和字间呼应相关非常强烈,一气呵成,当然也难免有些带着个人习气,可圈可点,但细细品会,翻转绞转不失精彩。刘伯承无心栽柳,给出一个平衡于美学、实用、情绪化的笔墨风貌。

不过,在历史档案中能找到的刘伯承最成功的信札,应属下面这件:

640.webp (1)

上面这件手札,信手拈来,气息流畅,风神隽永,作为一份传统意义的手札作品,单就这幅手札的品质而言,在整个民国期间都毫不逊色。纪念淮海战役的题词,也是经典作,结字开张,不失流利气息:

640.webp (2)

谈起刘伯承习字渊源,刘蒙说:“父亲酷爱书法,早年临摹王羲之,也曾写过《曹全碑》”。可见,刘伯承对于写字的理解,从观念上是有较高品质要求的。我们看其65岁时写的一张大字作品,从结字、用墨和布白可以看出,刘伯承对书法情有独钟。

640.webp (3)——END——

诗 | 冯错
书法 | 廖伟夫

《金陵初雪》

昨日风花
今日雪夜

千山鸟
未绝
而孤舟早已在河心
停了一夜

雪落金陵
无声
踏雪秦淮
有痕
有无之间
相看两不厌的
只有六朝的两粒雨花石
在没有炉火的历史中
对坐了几百年

风来,我在月下等你
雪来,我在白头中等你

360se_picture.webp

 


廖伟夫 书 冯错诗

更 多 诗 抄

01

360se_picture.webp (1)

02

360se_picture.webp (2)

03 360se_picture.webp (3)

04360se_picture.webp (4)

05360se_picture.webp (5)

06360se_picture.webp (6)

诗 人 简 介

360se_picture.webp (7)

冯错    写诗,也写书法,本为秦人,18岁之前没有出过陕西八百里秦川,后游走北京、上海,现居南京秦淮河畔,濡染于金陵烟水之中。如果写诗是手艺,那么现在算是还没拿到从业资格证,属于非法执业。但如果写诗是赤子之心,还好初衷未改,本心未失。8年前曾有诗集《不系之舟》刊行,现在写诗如写己,一种心境,两端凌乱。我是冯错,我喜欢将错就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