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3)

吴冠中作品

灵境,是艺术意境之最高境界。进入灵境的艺术作品,是“抱朴守拙”至“守静笃,致虚极”之境,往往给人以“简洁,但不简单”的感觉。

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往往给人以王维诗词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欣赏他的作品,仿佛禅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刚刚好!

吴冠中作品欣赏

640.webp (4)

640.webp (7)
640.webp (9)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END——

 

640.webp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下面我们从山水画的构图、形象、层次、氛围等方面一起来学习李可染山水画的技法。

(一)构图

画画前,先酝酿情绪,再设计方法。对风景对象将信将疑,意境还不十分鲜明的时候,坐下来慢慢细看,有时会得到启发。我画《鉴湖》就是如此本来兴趣不很高,定下心来凝视,饱览?看,想到古人所说:“湖光如鉴”,觉得有所启发,意境酝酿得比较成熟了,经过组织加工,终于画成了一幅画。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成见往往使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psb

仔细观察,心要像明镜一样,你就会发现一切景物都生意盎然。所以画画之前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很重要,心情烦乱是没法画好画的。 顶好的构图要“似奇反正”,古人说“既得平正,须得险绝”,构图要极尽变化,大胆组织变化,但有要求稳定。

psb (1)

只奇不正就有不稳定的感觉,要郑重见奇,奇中见正,两条腿走路,矛盾中求统一,八大山人的画构图很奇,但又有庄严的感觉。画面上主要的东西一定要给适当的位置。

psb.webp

一般说来主要的东西不要放在正中,要靠边一些,但又要使人感到整体画面的平衡;形象地说:“要像秤,不要像天平”。在风景画里,一般地说,树比山分量重,人造物比自然物重,人比一切重,懂得这个,对构图是很有帮助的。 善绘画要求“大”和“多”,所谓大是感觉大,多是东西多。

psb.webp (1)

因此,构图要善于穿插,要往深处发展,不要平铺对垒。《清明上河图》绝不是仅往两边伸展,同时也很注意深度,往深里发展。石涛的画很讲究穿插,利用中景,使画面能透出去,四王的画就常常是一层层地往上叠,空间的感觉就比较弱。任伯年很会构图,有的画几棵树占满了画面,下面画上人物,穿插得很好,很奇。我画嘉定大佛,把大佛几乎画满了整个画面,再利用周围的角落画上树、石级、江水、行船等,这就不仅使主题突出,而且画面也丰富起来了。

psb.webp (2)

艺术一定要讲求形式,有人怕讲,以为就是形式主义,这是一种误解。要区别为表达主题讲求形式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构图上的一些规律是要注意的,譬如画面上前后两个人的头正相叠上,三棵树交叉于一点等,这些都是要避免的。黄宾虹先生说:他从中国书法、绘画中得出构图规律的奥秘是不等边三角形,这实际上就是变化统一的规律。艺术上美的抽象的规律往往是最高的境界。规律中有一条最重要的规律就是自然,矫揉造作永远是要避免的,不要把“奇”理解为矫揉造作。

psb.webp (3)

(二)形象

艺术用样要求精神,艺术形象不能是吧普普通通的,电影摄影师对着意嘉陵江上自远而近,自近而远的行船,可以摄下几百个不同的镜头,但其中最美的只有几个。一张画还要有最精粹之处——所谓“画眼”,画眼一定要特别抓紧,不能与其他一切平均对待。主要的东西可以强调、夸张,要避免面面俱到,应有尽有。竭力描写自己最感兴趣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京剧表演家有三字诀,叫做“稳、准、狠”,狠就是要敢于强调最主要的东西,狠狠地表现,狠取决于艺术家的感情。艺术创作要像写情书那样充满感情。母亲的孩子如果被人杀害,她会咒骂一辈子,这是感情使然。艺术就怕搔不到痒处。

640.webp (1)

艺术家不仅表现所见,还要表现所知和所想(自己的全部经验和传统知识,以及根据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推想),中国古代艺术家描写的《仙山楼阁图》,就是把最美的建筑放在最美的环境里,这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的想象,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国画家画黄山,绝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地点取某一个固定的角度画其眼所仅见,而是全面观察理解以后加以表现,好像是站在黄山的上空。古人说:“以大观小”,也就是这个意思。

石涛画黄山曾将距离二里的“石虎”与“鸣骇泉”画在一起,题诗:“何年来石虎,卧听鸣骇泉”,这在艺术上是完全允许的。毛主席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绝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能看到这么广阔的景致,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想象,这是和毛主席宽阔宏大的胸襟分不开的。中国画家画菊花,绝不止于表现菊花,而是寄托了画家自己的感情,山水画不是照片,也不是风景说明图,风景画要比自然更美,从来人们说“河山如画”而不说“画如山河”。要建筑师来参考我们所画的楼台亭阁。我有一棵图章,叫做“不与照相机争工”,画家比摄像师有更大的创造的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缝纫师给人们做衣服,不合身是最坏的,合身了还不够,还要使一幅能突出身体美丽的部分和隐藏丑的部分,这才是最好的缝纫师。

640.webp (2)

psb.webp (4)

画家对着自然景物作画也是如此。风景写生也可以叫做“对景创作”,对象只是创作资料,并非全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以十分之七根据对象,十分之三根据画面本身需要,脱离真实不对,完全依靠真实也不对,艺术应比真实更高,更集中,更概括。形象要真实与美统一,真实使人信眼,艺术性叫人感动,要运用自己的全部修养把自然提高到更美的境界。

psb.webp (5)

构图设计好了以后,可以先拣最感兴趣的最主要的东西画,一点点地加,一层层地加,加到适可而止。罗丹雕刻时就是在石头上逐渐地剥出一个人来,有时连手脚还没有剥出来,但感觉意境够了,就不再剥了。不要把什么都表现得很清楚,譬如我话“巫山渡头”,两边虚中间清楚,画中主要的东西就突出了。清楚是为了表现最精彩,最要强调的,含蓄是为了表现丰富;光清楚不含蓄不耐看,光含蓄不清楚又软弱无力,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沈石田的画不含蓄,含蓄是和一览无余相对立的。京剧《平贵回窑》王宝钏出场时,薛平贵站在台上纹丝不动,古典戏曲中龙套不讲话,不动作,都是为了突出主体,画家要有这样的手段,一棵树可唱一出重头戏,深入观察,抓住细节,丰富它。相反,整座城市可以处理的很单纯,含蓄。单纯不等于简单,简单往往由于忽略细节,浮现掠影,观察不深入,深入观察房子也是有性格的。根据对象的特点,沿着对象的本质夸张,就付于了对象鲜明的个性,特点只能夸张,减弱了就平淡。

山水画要讲求明度,画前要明确最亮的地方在哪里,最黑的地方在哪里。要在整体中求明暗,局部无法决定明暗,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主题。

psb.webp (6)

马思聪说我的画黑是为了亮,说得很对。和对比相反的是“对吃”或“对消”,几种东西分量轻重一样,黑白明度一样,就达不到效果,画面无力的原因常常在于此,整体感是画家一辈子的事,为了把握整体,画面时切忌一个局部画完了,才画另一个局部,要整体地画,整体地加。 画山首先要看大的形式,再看大的转折,不要零碎,大的转折不清楚时,要仔细找出它的脉络来。画山要介于方圆之间,太圆会显得软。 树的关系是接若离,画树点叶要含蓄,不能太清楚,要在清楚中包含不清楚,一片树的处理要介于具体与不具体之间,往往突出几棵主要的,会显得既生动又无尽的感觉。 远山远水远树的处理,越远越要小心经意,要在简单的笔墨里表现空间、距离,要有远的感觉,随便乱抹几笔不行的。八大山的人物不要太正,太正就无神态。

psb.webp (7)——END——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

何绍基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

何绍基隶书集字《心经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END——

 

 不过是一张纸,却比人民币,更深入人心,甚至牵引魂魄。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即为这样的“纸”,穷尽毕生财力、物力、精力,在所不惜,足见书画艺术的魅力。书画,就是这么一张“神纸”,一旦爱上,便是一生的探索!

360se_picture.webp

书画,旨在探索灵魂深处之“真、善、美”

与古人的画不同,现今的画,充满了功利目的,完全抛弃了书画作品所应该传达的“真、善、美”。很多书画家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捡得枯枝半叶,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卖钱。其实,从事书画真正的目的,是在传递“真、善、美”,而不是几分几毛,因为当书画家真正抓住“真、善、美”的时候,作品本身,已是无价之宝。这样的作品,才能净化人、洗涤人、升华人,让人们的灵魂干净、纯洁、高尚。

640.webp

书画,旨在传达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

在艺术市场骗子横行的时代,灵魂枯竭。很多书画家的作品,流露出的不是真情实感,而是假大空以及谎言,来愚弄那些不懂艺术欣赏的“暴发户”、“投机商”、“文化流氓”等。这些都与书画艺术的初衷相悖,书画艺术只有流露出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取得他的伟大地位。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范宽《溪山行旅图》等,无不是流露出真情实感而取得重大的艺术地位。

 

640.webp (1)

书画,旨在寻找最直白的语言

墨色、线条、意境等,构成了书画作品的语言。书画家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诉说方式即可。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力道、层次;意境的深浅……无不在表达着书画家的思想。爱上书画,就是利用墨色、线条、意境等像小孩子呀呀学语那般,找到最有水准的语句。

360se_picture.webp (1)

书画,旨在探索灵魂深处的丰富多彩

艺术之旅,虽然孤寂,但丰富多彩。这不是颜料的五颜六色那样的精彩,而是灵魂深处的精彩。文征明逝世前,仍然端坐书写小楷。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中,他的小楷,是那样的魔力。在他的一笔一划中,足见他灵魂的干净与丰富多彩。

……

书画,是一次没有终点的灵魂探索之旅。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来源:怎样学画画

——END——

 

二王尺牍墨迹,真迹不存,今所见多为唐人摹本,存世仅十数种而已。这些珍贵的二王尺牍墨迹,是学习二王帖学笔法、探寻魏晋人士风度的最佳范本,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不可忽视的必修课程。

墨池学院特邀中国书协第六,七届行书专业委员,持续参加国展22年、2017年担任“修羽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评委,全国第一个创办国展冲刺班的帖学名家张卫东老师开设本次课程,从二王尺牍墨迹中精选十种,通过逐字实临讲解,帮助广大学员把握二王行草的基本用笔方法与结体特征,感受“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二王帖学笔墨精神。

放几张作品与原帖对比,大家感受下

得示贴_副本

得示贴:左 王羲之原帖,右 张卫东临帖

2017122610104855958

二谢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 张卫东临帖

何如帖_副本

何如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晋 王羲之 游目帖_副本

晋 王羲之 游目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频有哀祸帖_副本

频有哀祸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平安贴_副本

平安贴: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丧乱帖_副本

丧乱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dav

奉橘帖: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_副本

孔侍中帖: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王羲之-忧悬帖_副本

忧悬帖: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导 师 介 绍

微信图片_20171226171628

张卫东
1968年生于江西高安
中国书协第六,七届行书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
上海书协行书、草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秘书长

作品获奖
1996年获全国第一届行草展“能品奖”,
2000年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
2005年获全国“冼夫人杯”书法三等奖,
2007年获文化部14届群星奖书法金奖,
2008年获全国首届册页展二等奖,
2009年获全国首届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

书法作品
入展全国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五、六届兰亭佳作奖。

入展中国书协楹联、册页、手卷,正书、扇面展等近40次。
200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奖,
2007年获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先后获上海书协:创作奖,教育奖,组织奖。

出版:
2001–2003主编全国第一本《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年出版上海书法中青年作品集《张卫东书法精选》(上海人美出版社),2007年出版《张卫东行书千字文》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再版多次。
2008年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历届评委及国展获奖书家系列《张卫东书法精品选》。

策划:
2003年在上海策划全第一个国展冲刺班,
2004年”全国百名国展获奖书家作品展”(上海鲁迅纪念馆)
2005年上海朵云轩举办:”张卫东书法艺术展,并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举行张卫东书法报上展,中国书法家论坛网上书法展。
2006年策划:”毛国典、王金泉、韦斯琴、张卫东”书法联展(云南楚雄)
2004–2007策划:
何昌贵、毛国典、王金泉、韦斯琴、汪永江、陈海良、张卫东、龙开胜、王忠勇、李双阳创作示范ⅤCD
2011年任中国书协上海教学基地副主任,参与三期冲刺十届国展培训,负责组织教学。
2014–2015组织上海”十大青年书法家”进京展
两次组织上海青年书家赴浙江兰亭观展

课 程 安 排

第一课时 王羲之《孔侍中帖》
2018年01月13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二课时 王羲之《丧乱帖》
2018年01月20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三课时 王羲之《游目帖》
2018年01月27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四课时 王羲之《二谢帖》
2018年02月03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五课时 王羲之《忧悬帖》
2018年02月24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六课时 王羲之《哀祸帖》
2018年03月03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七课时 王羲之《初月帖》
2018年03月10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八课时 王献之《中秋帖》
2018年03月17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九课时 王献之《地黄汤帖》
2018年03月24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第十课时 王献之《廿九日帖》
2018年03月31日 19:00
1、逐字实临讲解
2、疑难字重点回顾
3、模拟创作

报名咨询入口

↓↓↓

二王行草临创十讲-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自元以来,山水画从客观的表现自然逐渐转化为主观地表现心境。这一特点的技法基础便是赵孟頫在绘画中强调的书写性线条,至此书画合二为一,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转折点。《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是他“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正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67701344_1《秀石疏林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墨池学院特邀李定鸿老师从“书画同源”、“书法入画”解读和精析《秀石疏林图》的创作背景和技法精要,进而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技法,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谈到本次课程不解之处,李定鸿老师这样说:

小编:老师为什么选择以为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范本讲解演示?

李定鸿:赵孟頫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意义深远,特别是提出“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艺术理论,对传统中国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秀石疏林图》更是他代表作之一。

cof李定鸿作品

小编:您在临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的独特感受是什么?

李定鸿:笔笔有来历,笔笔有出处。树、石的不同用笔体验。

微信图片_20171223134214李定鸿作品

小编:对于这次山水画课程,最具吸引力的是哪部分?老师提前剧透下哦~

李定鸿:书法用笔在山水画里的体验以及体系转换。

微信图片_20171223134218李定鸿作品

小编:学完这次山水画课程,学员将会有什么收获?

李定鸿:加强书法认识和学习,认识到山水画用笔的重要性和写意性。对传统山水画的进一步解读和理解。

微信图片_20171223134221李定鸿作品

课 程 相 关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71223134215

cof

导 师 介 绍

微信图片_20171226152917

李定鸿,本名李博,字泓然。又名李定鸿(泓)。别署玉铎精舍,泓然阁。

1983年出生,陕西宝鸡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7年毕业展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学院
2007年作品《入境山水系列》入展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2008年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水墨作品展
2012年纪念胡乔木诞辰100周年<<百年乔木>>书画作品展
2012年中国国家艺术网第三届网络艺术展
2012年纪念中国与捷克建交二十周年书画美术展
2013年水墨味杂志系列展第三回<<心迹>>中国青年画家八人邀请展
2013年中国青年艺术家<<趋势>>水墨作品巡回展
2013年人与自然·中国传统山水画展(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馆)
2013年天圆地方·首届当代中国画百家小品学术研究展
2013年问道四方·首届当代中国画名家斗方学术邀请展
2014年一人一品·中国国家画廊年度学术邀请展
2014年我们爱和平·两岸四地华人书画艺术精品展(香港)
2014年返本开新·美术文化周刊学术邀请展(山东)
2014年水木滋华·京津三人中国画精品展(深圳)
2014年素处以墨·李博山水画作品展(徐州)
2015年跨度-乙未之初·四人中国画精品展(周口)
2015年画道文心·三人作品展(东莞)
2015年艺无止境·中国山水画精品联展
2015年水行墨上·中国当代青年画家八人展
2016年返本开新·美术文化周刊创刊三周年作品展
2016年学院·新意2016艺评两岸三地巡回展
2016年品味·学院十人学术邀请展(青州)
2016年漫卷珠帘·中国中青年画家邀请展(东营)
2016年秋山云隐·李定鸿山水画艺术沙龙(深圳)
2016年美术报中国·山水画百家(杭州)
2017年如见道新·七人中国画展
2017年春天里·知音计划第一回展
2017年春色如许·中国园林书画情境展

课 程 安 排

第一课时 “书画同源”——解读《秀石疏林图》
2018年01月17日 19:00
1.赵孟頫理论形成以及对文人画的影响
2.《秀石疏林图》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3.《秀石疏林图》笔法精要

第二课时 “书法入画”——《秀石疏林图》技法精析
2018年01月24日 19:00
1.《秀石疏林图》树法深入解析
2.《秀石疏林图》石法的解析
3.《秀石疏林图》笔墨关系的处理

第三课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秀石疏林图》临创
2018年01月31日 19:00
1.《秀石疏林图》整体临摹
2.构图营造、书写气韵
3.《秀石疏林图》在创作中的体现与运用

报名咨询入口

↓↓↓

李定鸿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END——

107《出水芙蓉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高23.8厘米 长2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其形式。临摹即是学习国画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那么临摹古画从哪里入手,需要准备什么,专业技法会不会很难这些问题,应该是大部分国画爱好者不行动或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

墨池学院特邀周文瑶老师,通过三个课时,系统讲述如何从零开始,使用最传统的工具和方式还原一张宋代花鸟画小品。通过对经典技法的研习和体会,使学员能够独立完成一张绢本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并对宋代工笔绘画风格的精神、精华有所体悟。

微信图片_20171222160148_看图王 副本周文瑶老师临《出水芙蓉图》 局部

微信图片_20171222160159_看图王周文瑶老师临《出水芙蓉图》 作画图

谈到本次课程最精彩的部分,周文瑶老师这样说:
“我认为这次公开课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传统颜料的一次十分细致和专业用法的讲解,这些传统工具材料的技法研究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一直在做的,我在研究生期间学习和不断研究了很多关于传统绘画(工笔画)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性。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临摹教材对于工具的使用都不太专业,这就会致使我们无法在临摹的时候还原古人画中的很多的感觉,也会让我们的传统技法得不到更好的传承。对于这一点我的研究生导师于理教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在这些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编纂并且出版了目前市面上最专业的临摹教程书籍。
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这次线上课展示的传统技法会让很多对传统技法一知半解却找不到系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学得到比较大的帮助。”

听琴图淡彩周文瑶老师临摹《听琴图》

微信图片_20171219135708 副本周文瑶老师临《听琴图》作画图

微信图片_20171219135708 副本周文瑶老师临摹《清明上河图》 局部

Processed with MOLDIV周文瑶老师临《清明上河图》 作画图

墨池学院:你为什么选择这几个(《听琴图》、《清明上河图》、《出水芙蓉图》)经典作品临摹?

周文瑶老师:
这三张作品都是十分经典并且辨识度很高的古代工笔作品,首先说听琴图,他画的是徽宗和两位士大夫在一棵松树下抚琴的情景,很有深意。最吸引我的就是画面中的那颗松树,十分精美大气,涉及的技法并不简单,我认为值得我仔细临摹。
当然还有他画面中对三个人物表情的描绘都十分值得人揣摩。他的设色也是很经典的传统中国画用色方式和审美。还有这幅画整体的情怀和意境。上有蔡京提款,下有徽宗花押。画面充分体现了宋代工笔画的最高峰,里面涉及到的技法和复杂程度我认为是对我的一个挑战。
清明上河图,我主要是想通过临摹的方式来仔细解读这张传世之画,因为临摹一张古画不同于单单只是看来读画的方式,临摹可以让我一笔一划的感受作者是如何绘制出这张画的。其中对于成百上千个不足一粒黄豆大小的人物的精准描写,也是学习古人描绘人物神态生动能力的很好的机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出于我个人对这两张画作的兴趣和对画面美感的认同。
出水芙蓉图,首先他当然是一张非常经典的宋代花鸟小品,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见到他的复制品和别人临摹的作品,我认为大家之所以对这件作品如此钟爱,和我的原因应该大致相同,首先他的构图简单大气,一支荷花基本佔据整个画面在荷叶的衬托下更加体现出出瘀泥而不染摇曳生仔含羞带放的姿态,可以说他的造型是经过作者高度提炼后描绘出来的,将荷花最完美且无可挑剔的样子提炼出来并运用十分精细成熟的技法将它表现在画面上,光是看它的图像就已经十分吸引我了,因此我更想要通过临摹来还原整个绘画的过程。


 

墨池学院:学完此次课程学员会有哪些收获?

周文瑶老师:
这次课程我花费三个课时带着大家一起来临摹一张工笔画,而不是泛泛讲解工笔画的技法,从中大家可以十分明确清晰的看到我是如何从头到尾完成一张工笔画临摹的。非常的直观。实践性很强。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说跟着这次的线上课可以完成一张完整的工笔临摹作品,并且举一反三。课程结束后,只要能够做到跟着老师一起边学边画,最后都能收获一张完整的出水芙蓉图。对于这三次的课程我更注重的是实践上的东西,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书籍中获得,但对于实践来说,能够直观地通过视频看到一张画从头到尾的绘画过程对于没有工笔画基础或者一知半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可以学到的是书中所学不到的东西。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1222160154_看图王

周文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工笔人物画方向研究生,师从工笔画人物画名家于理教授;广州国家画院青苗画家;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编写教材《中国画古典技法传承《听琴图》临摹笔记》(岭南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

导师作品

临古:

f22461974063a92e-photo

微信图片_20171226122132

微信图片_20171226122223

敦煌临摹b

 

 

创作:

广州精神

1周文瑶《长大的童年》200×100cm 纸本设色_看图王 副本

微信图片_20171226123250

关于我们的事之四(绢本33_33cm)

参展记录

2017年11月 《今夜的晚风》在清远市景源美术馆展出
2017年9月 《今夜的晚风》入选”适逢其会”—广州国家画院青苗二期优秀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2017年8月 《关于我们的事之一》刊登于广州日报
2017年8月 《关于我们的事》系列在广州市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2017年5月 《广州精神》参展第二届广州美术学院春暖花开师生作品展
2016年9月 《长大的童年》刊登于羊城晚报20160925期
2016年 《关于我们的事》系列参展广州画院青苗画家作品展人物篇
2015年 《长大的童年》获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红星宣纸奖学金、发表于羊城晚报
2015年 小品创作系列6张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收藏
2014年 参展广州美术学院《研习经典——工笔画临摹展》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临摹前的准备和勾线
2018年01月05日 19:00
一 . 解读临本 《出水芙蓉图》的历史背景以及画面特色(图片+讲述)
二.准备材料介绍:颜料,毛笔,墨砚,绢(图片+讲述)
三.制作底稿(图片+视频)
四.勾线
1、勾线分析概述 (图片+讲述)
2、勾线用笔用墨:中锋侧锋、提按顿挫、干湿浓淡(图片+视频)
3、《出水芙蓉图》的勾线技巧与注意事项(图片+视频)
第二节 淡彩晕染和绷绢详解
2018年01月12日 19:00
一、染墨
1、磨墨的方法(图片+视频)
2、染墨的方法:低染、高染、分染、罩染(图片+视频)
3、《出水芙蓉图》染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图片+讲述)
二、上淡彩
1、传统淡彩颜料的使用方法(图片+讲述)
2、荷叶的淡彩晕染(图片+视频)
3、荷花的淡彩晕染(图片+视频)
4、莲蓬的淡彩晕染(图片+视频)
三、绢的使用详解
1、如何绷绢(图片+视频)
2、如何制作胶矾水(图片+视频)
第三节 重彩设色和整体调整
2018年01月19日 19:00
一、上白色
1、蛤粉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图片+视频)
2、罩染蛤粉(图片+视频)
3、花蕊立粉(图片+视频)
二、上重彩
1、重彩颜料的使用方法:石绿(图片+视频)
2、荷叶部分的重彩设色(图片+视频)
3、复勾(图片+讲述)
三、整体调整画面以及作品保存(图片+讲述)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6150212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在毛主席的一生中,杨开慧和江青是两个特殊的女人。杨开慧可以说是主席青年时候的贤内助,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不仅把家里、孩子照顾的好,而且空余时间还帮主席工作。可惜身在那个乱世,红颜薄命,却薄的大义凛然,让我们后辈从未忘怀!而江青,是陪伴主席度过晚年的女人,她的功过是非,历来评价多有不善,其实,站在感情这一面,一个陪主席度过晚年的女人,小编想没有功劳也有一定的苦劳吧!对于过去的功过是非,小编不想多说,也没资格多说。咱还是回归正题,来看看主席的这两位女人的书法吧!

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资料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两位女子遗留下来的手稿,甚至是残缺不全的,但是在残缺不全的文字中,我们依然能见到主席这两位女人的性情。首先我们来看杨开慧的手稿~

杨开慧手稿

640.webp

杨开慧作为毛泽东的妻子,美丽、聪慧,深入人心;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也是她革命性的一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她的书法艺术;因为牺牲的时间比较久远,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她的遗物也不是很多。

640.webp (1)

1982年3月10日,工作人员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长沙县板仓杨家老屋时,意外从杨开慧卧室墙面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手稿和信札。这些文字,从多方面真切地反映了杨开慧的高尚情操和艺术才情,也由此看出她惊人的书法功力,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像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写于1920年10月的一首五言诗《偶感》。

640.webp (2)

杨开慧手迹《偶感》

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640.webp (3)

杨开慧手迹《偶感》

这一年杨开慧19岁,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年末,与毛泽东结婚。诗中怀念战斗在井冈山的丈夫毛泽东及李一纯等几位交谊深厚的革命朋友。全诗采用简素的白描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毛泽东的深深思念。

但从书法方面而论,整件作品淡定从容,用笔不急不躁,气韵流畅,章法和布白恰到好处,书卷味扑面而来,竟与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鲁迅笔迹有着某种暗合。

640.webp (4)

640.webp (5)

杨开慧手迹《六岁到二十八岁自述》手稿

1922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帮助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10月,毛岸英出生,杨开慧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期间,仍笔耕不辍,留下了一堆手迹:

640.webp (6)

杨开慧手迹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

“我想假使是他死了,我的情丝将永远缚在他的尸体上,不会放松,可惜他还不知道我这番情景。”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解不开。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我们从杨开慧这些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看出她当时的不安。于是,在这些手迹中我们看到她时而焦躁地涂涂圈圈,时而肃穆地缓缓落笔。

640.webp (7)

杨开慧与孩子们在一起

1929年3月7日,杨开慧在《国民日报》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兰被杀后挂头示众的消息,她预感到处境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几个孩子,不得不想办法安排好他们,于是给一弟写了一封信——《给一弟的信》(未寄出):

640.webp (8)

《给一弟的信》全文

这份手稿系行草字体,相比早先的书法,因为心情的波动,字由心控,用笔更加犀利果敢,结字简致率真,摇曳顾盼,朴质跃动,通篇清秀流畅,才情十足,然字字如泣血,”浓厚入肌骨”,观之心痛,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640.webp (9)

杨开慧手迹《给一弟的信》

“亲爱的一弟!以前我是一个弱者,现在仍然是一个弱者,好像永远不能强悍起来!我蜷伏着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我颤栗而且寂寞!在这个情景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我的依傍,你于是乎在我的心田里就占了一个地位,此外,同居在一起的仁秀,也和你一样——你们都站在我的心田里!我常常默祷着:但愿这几个人莫再失散了呵!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

640.webp (10)

《给一弟的信》

“……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我的孩们—托付给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再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到狂风骤雨的侵袭!这一个遗嘱样的信,你见了一定会怪我。不知何解,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来一根毒蛇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我不能不早作准备,书不尽意,祝你一切顺利。”

江青手稿
360se_picture.webp

江青,这位集演员、毛泽东妻子、党和国家领导人于一身的女人,生命被自己定格在77 岁上。1994年5月14日,江青用几块手帕结成的绳子,将自己吊死在浴盆上方。而她最后的遗书是:

“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来了。江青字”。

寥寥数语,共20个字!

但这二十个字,情感何人可相诉?不如“来日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仅有她决定继续追随他的丈夫去了。人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乱云飞渡仍从容”。就这样,江青这位有梦的女人结束她曲折离奇的一生。剩下的只有这短小的墨迹,见证她跟随主席学习过的光辉岁月~

640.webp (11)

江青在1966年10月10日的批示意见硬笔手迹

640.webp (12)

江青书法真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敬书主席诗句。字里行间都有主席的影子!她陪他度过了晚年,而他则成了她的一生。虽然她是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但至少也曾为建立新中国奋斗过,也许只是那时候的他们都摸不清路子,导致错误泛滥了!而现在,我想这些都已经成过去式了!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这是主席的两位女人,一早一晚,都落了个令人叹息的结局!只是这留在纸上的斑斑墨迹,终是他们灵魂的写照,不可磨灭,以供后世瞻仰、评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