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719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6日 下午2:30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6日——2017年12月29日
展览地点:清秘阁(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2号)

主办单位:徐正濂印友会
承办单位:清秘阁
协办单位:宝续堂 重文堂 泰丰文化 元社 西湖画会 品逸美术馆 凤凰画馆 画盐文化 艺境画廊

学术支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画杂志社
媒体支持:国学频道 《书法导报》 《青少年书法》 中国篆刻网 中国书法网 《北京商报》 新浪收藏 《品逸》 《西湖画报》 凤凰书画网 墨池

虚线

2017年12月26日下午,“听天问道——1+8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北京清秘阁开幕。本次活动由徐正濂印友会主办,清秘阁承办,宝续堂、重文堂、泰丰文化、元社、西湖画会、品逸美术馆、凤凰画馆、画盐文化、艺境画廊等多家单位协办,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杂志社为学术支持。

本次展览展出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徐正濂先生及赵明、李青、谷松章、常朝晖、林晖、杨中良、何国门、高向仑这8位弟子的书画篆刻新作60余件。开幕当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书画爱好者300余人参观了展览,并对本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展 览 场 景

DSC_3260

DSC_3265

DSC_3269

DSC_3290

DSC_3322

DSC_3324

DSC_3339

DSC_3342

DSC_3350

DSC_3393

DSC_3399

开幕式现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书画家》副主编张公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魏哲,书法网CEO一痴,《中华书画家》编辑部主任顾工,凤凰美术馆馆长柳青凯先后做了精彩发言,对于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作者代表赵明讲述了23年以来与徐正濂先生学习篆刻的情谊与收获,最后由徐正濂先生致答谢辞。中国书协理事杨中良主持开幕式,中国国家画院曾翔,《收藏家》杂志执行主编唐吟方,宝续堂文化公司董事长任莉莉,著名画家陈震生、张树、王可苡、巩海涛、韩修龙、叶辉、金美兰,尚艺院长董玮,中国书法家网丁剑等人参加活动。国学频道、《北京商报》艺指、《品逸》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开 幕 现 场

DSC_3579

DSC_3603

DSC_3628

DSC_3634

DSC_3645

DSC_3663

DSC_3674

DSC_3691

此次展览缘于23年前“徐正濂篆刻函授班”,八位弟子都是当年函授班的学员。有感于徐正濂先生的学问与品格,师生情谊,越发深厚。相聚一堂,甚是欢畅。

虚线

先生在序言中对每位同学逐一点评:

“赵明兄的古玺早就饮誉印坛,当年石开先生编纂建国以来著名篆刻家印集的时候,就对其印大为赞赏。赵明兄的古玺气韵醇厚,线条老辣,章法收放自如,尤其字法之奇,往往有出人意表的情趣,然而又字字有来历,盖厚积之薄发也。

艺术篆刻发源于秦汉印章,秦汉印章多以铜材为胎体,或铸或凿,或阴或阳,或巨或微,或方或长,蔚为大观。至元明改用石材,虽与印人方便而失本真矣。李青兄继绝世,复古制,以劲腕凿坚铜,线条强韧拗折,屈铁断金,别有一番雄浑锋锐气象,令人耳目一新。

谷松章兄是鸟虫篆和玉印的高手,刻来古雅瑰丽,以圆转又能生辣为难得,细腻中不乏雄厚,流美中极见沉凝,严谨中不失灵动,端方间进退裕如,所谓印如其人,人如其印者也。

我是很久未读常朝晖兄之印了,忽然见到,竟生惊愕:其劲挺锋锐处有黄牧甫之精神,“梁园”印平正中见奇宕,赞!我也习黄印久矣,蓦然回首,高手竟不在灯火阑珊处。

林晖兄之古玺雅人深致,章法疏疏密密,极得宽能走马、密不插针之妙,而线条间游走自如又参差错落,圆转而不弱,骨力内涵,气息温婉气韵恬淡气格清隽而气象则奇宕也。

杨中良兄擅长丹青,笔墨隽永,气象万千,篆刻余事耳、遣兴也,但是刻来不失古制,小中见大,柔里含刚。其擅刻佛像印,心诚刀正,法相庄严,阿弥陀佛。

何国门兄以独创之楷书印名世,拙、奇、厚、雄,大俗而大雅,似新而实古,面目憨厚而暗藏狡狯,读之回味绵长,常有莞尔一笑之时。“何楷”入印,开印坛一派新风一脉生意一泓净水一条别径,给人启迪。

高向仑兄工作忙,我不知其刻印现在多乎哉抑或不多也?但是基础在,灵气在,积累在,气息也在,下刀老练,线条清劲而沉实,平中现奇,往往有意态诙谐处,颇有可观。”

观 众 看 展

DSC_3390
DSC_3470DSC_3473
DSC_3484

DSC_3491

DSC_3501

DSC_3506

DSC_3526

DSC_3536

DSC_3543

DSC_3563

DSC_3575

展 览 合 影

DSC_3466

“听天问道”1+8篆刻作品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展览当天与读者见面。据悉,在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29日。

——END——

学画很苦,只有在自己的进步中找到快乐。国画培训的难度,决定了成人书画培训整体规模不大,热爱书画的成年朋友想学习,却有找不阵地和方向的困惑。很多同学吐槽,说零基础学习国画很难,首先不知道需要准备哪些用具材料,其次不会分辨作品的好坏,难于养成动笔练习的习惯,下笔又难于线条的表现。

墨池相信,艺术不该束之高阁,进入生活时它们才变得有趣。热爱中国画的同学,不应被“拦在门外”。

墨池学院特为零基础学员量身定制一套传统山水课程,特别邀请职业画家王飞涯老师,通过八个课时的集训,进行中国传统山水画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示范,首先从山石和树木的画法入手,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传统山水画技法,培养观察自然的习惯,体会古画的精妙之处,通过传统笔墨的技法训练,树石画法的专项练习,从而全面的了解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体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山水画。

807198994523021878王飞涯老师作品

下面墨池学院针对零基础国画学员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解答:

一、学习传统山水画需要准备哪些用品材料?

墨池学院:大家需要提前准备宋元山水画册做临本,狼毫笔,墨,白碟子,毛毡,熟宣和半生熟纸。

二、为什么是准备宋元的山水画册作学习参考?其他时代的不行吗?

墨池学院:宋元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元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代表画家有范宽、马远、郭熙、“元代四大家”等。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审美特征是独特的、高层次的,展现出的情感也是丰富细腻、多姿多彩的。学传统山水需从宋元入门,提高眼界和鉴赏力,从符合自然理法的基础学起,有了正确的笔墨理法知识后,再去学习其他时期作品,我们就有了分辨能力,知道哪些值得学习,哪些是不可学的。

233716569028711481王飞涯老师作品

三、这次课程和其他同类课程在教学上有什么区别?

墨池学院从基本笔墨理法、线质用笔讲起,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精心布置课后作业,督促练习,养成自觉动笔的习惯,并且巩固知识点。由专业助教老师全程带班辅导,为保证学习效果,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50人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古人所说的“未熟先工”即是学画的态度。很多人放弃梦想,不是因为笨,而是缺少明师的指导和正确的作业练习,他们在自己不知所云的摸索过程中,慢慢失去了信心。王飞涯老师结合20多年个人总结和授课经验,在经过一次次的思考、实践和认知所汇总录制出来的,真正能帮助小白入门中国画的课程,不走弯路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1228112237

王飞涯,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26181122

178128745393962609

89254440163623643

511716268394467962

参展/获奖

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联展获优秀作品奖
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2015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院举办《万壑家园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10月长沙举办《智绘画堂-王飞涯师生作品展》
2015年12月江西举办《持源-王飞涯中国画回乡展》并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笔墨理法
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的笔墨,为帮助学员掌握学习传统山水画的方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如何认识笔墨的基础知识,如何正确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理法,并进行示范。

第二课时 线质训练
传统的中国画对线质的要求非常高,王飞涯老师在本课中强调懂得笔墨理法后,线质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同线质进行示范,并讲解用笔的标准。以使学员掌握山水画中不同线质的表现手法,为山石树木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课时 树法讲解
为使学员理解并学会在山水画中树的处理方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和示范树的生长规律和用笔,在线质训练的基础上,观察和掌握树的生长结构,将线质和用笔节奏运用在树法中。

第四课时 石法讲解
有树必有石,山水画里山石是最重要的,也是较难的一项,为使学员学会不同山石的不同画法,根据山石具体结构去表现画法皴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主要讲解如何理解山石结构,怎样去勾勒山石结构和不同山石的各种皴法。

第五课时 树叶的画法
在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叶,为使学员掌握多种树的画法,学会在画面中多种树的组合方法,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意境,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示范不同树和叶的画法。

第六课时 松树的画法
松树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山水画中,松树常常作为主体存在,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画法,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并示范不同松树树干和松针的画法,以及如何运用笔墨线条。

第七课时 竹子的画法
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详细讲解竹子的生长规律,强调竹子的线质和层次感,示范竹子的画法。使得学员掌握画竹子的用笔方法,并结合山石创作以竹子为主体的小品。

第八课时 树石组合练习
为使学员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与大量练习,能够自由创作山水画作品,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示范由一棵树自由生发,创作一幅完整画面的过程,并详细讲解。

微信图片_20171226170253

微信图片_20171226170503(课程剪影 因经过压缩有损清晰度 课程为高清的)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8150333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15)

米芾于书学注重传承,并首重笔法。其在《自叙帖》中曾说:“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

640.webp (16)

米芾对于线条形态的掌控尤具独见:“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书法赞》)这不仅是对颜真卿、褚遂良书法的温和指摘,更表明了米氏对于线形肌理的美学追求。骨肉停匀、相辅相成应该是他认为的理想状态。

640.webp (17)

640.webp (18)

米芾论书有言:“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自叙帖》)又:“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提笔,字愈无筋骨神气。”(《海岳名言》)这是其执笔心得,主张精神振作,八面出锋。他尝说:“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氏始有俗书。”(《海岳名言》)

640.webp (19)

640.webp (20)

至于结字法,米芾论道:“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海岳名言》)即是主张字形结构各任其特点布置,避免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要自然得法、势出天成。

640.webp (21)

米芾的书法艺术历代评价

640.webp (22)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640.webp (23)

宋黄山谷《山谷题跋》:“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640.webp (24)

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640.webp (25)——END——

 

王铎作为晚明清初的行草书大师,因“贰臣”罪名之遮蔽,死后沉寂了近三百年。

中国素有“人品即书品”非书法标准之评说,然而这对一个为书法不惜“沉心驱智,割情断欲……饮食梦寐之”惟“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的人来说,无疑是件残酷的事情。然而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与艺术的主观深情流露原本就是两种思维模式。

640.webp (1)

王铎像

王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旧式文人,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他无力回天,在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后一心向艺,将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诉诸笔墨,在笔墨的起伏腾挪、酣畅恣肆中排遣失意、压抑、颓丧的情怀。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无疑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是历史客观的必然也是个性局限的使然。而作为一个创造型的大书法家,在当代王铎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研究个案。

640.webp (2)

640.webp (3)

王铎行书《赠汤若望诗翰》

王铎作为一个三十一岁即中进士的封建制度下的儒学者,晚明的一个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难道不明白“率百官降清”,历史将会怎样对他评判?中国儒学向以“忠、孝、节、义”为做人之根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王铎既没有像黄道周那样忠义节烈以身殉国,也没有同傅山那样选择隐逸山林而自尊自爱。

他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有良知的封建社会旧式文人,却选择了苟且偷安,无论如何都是气节的沦丧,都是愚蠢的选择。

640.webp (4)

王铎扇面草书

晚明是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身为文职官员的王铎,面对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骄奢纵淫,阉党奸党的相互顷轧陷害,横政暴敛,民怨沸腾的时局,屡次上疏,陈述时弊,以求中兴。后因弹劾主和派杨嗣昌而触犯龙颜,险遭廷杖。

无奈之下,王铎告请还乡,对腐败昏庸的明王朝彻底失去信心。

考察其生平历史,我们并没有发现王铎在侍奉明主或降清以后做出有害于百姓民生的事情。反而因目睹天灾兵祸不断,百姓流亡避乱的悲惨情景,力主减免赋税徭役,对不幸的百姓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640.webp (5)

王铎的笔墨理想,全部蕴藏在这些牵丝映带里

王铎深知自己作为一介书生无力回天,因此,不想为那个不顾百姓安危而只顾逃生的昏君陪葬,他认识到明王朝的黑暗与大厦将倾的必然趋势,终于作出了在生命历程中难以抹取的不光彩的抉择。

在王铎降清后的第二年,书写了两幅很精彩的草书长卷,内容都是杜甫记录安史之乱流离生活的诗作,也许这样更能借题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苍凉悲痛。

640.webp (6)

王铎行书《拟山园帖》

此时的王铎孤家寡人,父母、兄弟、妻子相继在战乱流离中亡故……纷争的现实,理想的破灭,精神的绝望,是什么支撑着这颗孤苦衰弱的灵魂残喘下来呢?也许是心底里深埋的艺术之梦对他的召唤,王铎终于选择了顺应时事“隐居以求其志,为文以达其道”的生命存在形式,做了民族斗争的牺牲品,做了让后人永远唾弃不齿的“贰臣”。

此后,他无日不在内心极度的痛苦不安中度日。何处是心灵的栖息地,如何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悔恨的折磨中了度残生?

360se_picture.webp (9)

王铎自作诗《吾洛与津为寇破》

惟有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可以让一个破碎的灵魂在此做自我修复调养。他似乎找到了灵魂的皈依,以近乎宗教徒式的虔诚沉溺于书法,以笔墨奇崛狂放的诗意生命线条形式,诉说着内心的矛盾、悔恨、困顿,以丹青参悟那永恒的真如本体生命。

王铎在54岁降清后,仅活到61岁,在生命最后的7年里,他借声色来淡化心灵失意、空虚、颓丧的折磨,把奔腾的情感寄托在纤弱的笔管,以文人微薄之力彰显着书画艺术的光芒,他的书法艺术,尤其是长条行草巨幅笔力惊绝、气势磅礴,章法跳跃,表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内心的冲撞,其超拨于魏晋典雅蕴籍之风的郁勃激荡之气、惊世骇俗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对书法艺术形式美的深层开掘影响感染着后人直至当代的书法艺术家。

640.webp (7)

640.webp (8)

王铎行书册页《琅华馆帖》

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王铎,提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为打破当时书坛那种婉约渐至媚俗的格局,振兴书学,力克时弊。他师古不泥古,而是要借古开今。“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

王铎钟情于古人的用笔与结构,为避免流俗,他“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间断一日耳。”

640.webp (9)

640.webp (10)

王铎临王献之《鹅群帖》

王铎诸体兼备,临摹作品之多之广是少有人能比的。甚至达到了“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境界。然而,师古并不是他的目的,更不能困死在古法上。在二王书法之外,王铎还尤喜米芾、颜真卿。

他发现最得二王精髓的是宋人米芾。“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

“不规规摹拟”,是王铎在内府观看到了大量米芾真迹后所感悟到的书法如何临摹的真谛。

640.webp (11)

王铎《雒州香山作》

也就是在“不规规摹拟”思想指导下,王铎探索着究竟“孰是真蝶”。他打破机械复古摹仿的藩篱,既尊重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破坏似地重建与创造。

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将他长期压抑的内心在宣纸上开始自然流露和恣情表现。他的一些作品甚至遭到了“当局者”和“不知者”的排斥,被称为“野道”、“恶俗”。

而实质上,这时候的他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看似粗头乱服的点画起止运行中,其用笔是很精到的。

640.webp (12)

王铎楷书《一觉庵铭》

王铎鄙视张旭、怀素,他认为自己的草书与不入晋法的唐草有着本质区别。

时代造就了不幸的王铎,由于青年时期受到的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的影响,以及政治生涯屡屡失败,尤其是降清以后,战争的流离失所,亲人的相继亡故,使他把无处诉说的满腔块垒诉诸笔端,致使章法字势常常呈现出“临时从宜”而“不主常故”的妙趣和笔墨自然流露出来的强烈震撼力和大胆表现的视觉形式。

640.webp (13)

王铎行书《奉龚孝升书》

这种气象和书风似乎远离元代也迥异于他本时代的大多数书家,其涨墨洇墨的使用,摇曳多姿的体势,有别于典雅婉转、流美新妍的魏晋书风,他取法二王又与之面貌迥然不同,其书风完全追求个性生命的自我写照和艺术形式的开拓创新。

王羲之的书法以尺牍手札小幅式的精微典雅打动观赏者,而王铎则以八尺丈二的大幅式,整体性极尽渲染造成对欣赏者的视觉冲击。

从局部细小的关注到整体形式大视觉冲击力的表现过程,这是一种视觉转换,也是一种审美趣味由和谐到冲突的变移。

640.webp (14)

王铎绘画《秋窗读易》

无怪乎被“不知者”视为“野道”,而正是这被称为“野道”桀骜不逊的狂放性格,才使他最终完成了在书法艺术创造上,突破前人的“革新”,才有可能被后人推誉为“有明第一”“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铎无疑是超越了那个时代众多书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超越了他生存的那个时代,借古开今,承天地,舞日月。

——END——

360se_picture.webp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27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有很长时间我费尽心力,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无法从他的书法中,读出几多美感来。如果那时候,有“丑书”的说法,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可随着书法实践与审美阅历的提升,我开始欣赏秀美的同时,也渐渐喜欢起古拙老辣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这双眼睛竟然也开始发现出杨维桢的“丑书”之美来了。

小时候,家境不好,吃粗粮的时候多,因此看别人拿着白面馒头都馋得咽唾沫。如今,白面馒头吃久了,回老家能吃一顿高梁米饭,都激动得差点儿热泪盈眶。其实,哪有什么粗粮细粮之分别呢?论营养,粗茶淡饭更养人,只是世俗的眼光过早地贴好了标签,只注重颜值和口感,大米白面自然受宠。当我悟出粗粮也一样是上天恩赐的珍贵粮食时,年纪也步入了中年。

360se_picture.webp (1)

读懂杨维桢也是人到中年。

好的书法不外乎技法纯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

书法如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重内心。

秀外慧中固然人见人爱,而外丑内美的的高人却非常人能识。

在元朝,赵子昂就是秀外慧中的书风代表,他以一人之力横扫南北,一统书坛。言必谈王羲之的时代,杨维桢以一笔“丑”字异军突起,竟然也牢牢地占据了书法史一席之地,岂不怪哉!

360se_picture.webp (2)

其实说怪也不怪。苦、辣、酸、甜、麻,各种口味的美食都有人喜爱,甚至还有人专门喜欢吃臭臭的榴莲和臭豆腐呢。

有个歌手叫龚琳娜,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得了那么多奖,可是知道的人只限圈内。有一天,她“自毁形象”唱了个神曲《忐忑》,惊讶了无数人的耳朵,于是,她开始红了。好好唱、唱得好的人太多了,不好好唱却唱得好的人就没有几个了。特色才是艺术的生命。

360se_picture.webp (3)

元朝只有一种赵子昂的二王复古书风,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杨维桢的搅局,元代的书坛就不完整。

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豪放,就有含蓄;有冲淡,就有纤秾;有绮丽,就有自然;等等。艺术的美,向来不是只有一条标准。

杨维桢显然走的不是寻常路。他以无招之招,无法之法,一支秃笔,左刷右抹,终于把自己炼成了一代宗师。

他哪来的这么大胆子?

细细地帮杨维桢捋一捋,他竟然如此底气十足。

360se_picture.webp (4)

一、书读得多,一肚子学问。

杨维桢的老家在今天的绍兴诸暨,父亲在铁崖山上建了个万卷藏书楼,杨维桢少年时,他父亲把他送上藏书楼后去掉梯子,用辘轳送饭,如此读书5年。加上他小时就颖悟过人,能“日记文章千言”,五年之后,杨维桢已经是满腹经纶了。

二、诗文俱佳,为元代诗坛领袖。

有学问充其量当个学者,可杨维桢还是个大作家,在诗、文、戏曲方面多有建树。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文章巨公”。基本是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了。顾瑛的昆山玉山草堂雅集五十多次,杨维桢一直是主盟人物。

360se_picture.webp (5)

三、通音律,喜欢吹铁笛。

杨维桢于音乐的造诣也极深,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铁笛可是大有来头,相传古来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非凡,有穿云裂石之声。古人有诗云:“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岳阳楼 。” 

四、不畏权贵,爱谁谁!     

杨维桢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父;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势力极大的张士诚占据吴中之后,江南名士竞相投靠,只有杨维桢请都不去。杨维桢一次去苏州,让张士诚知道了,拿出御酒专门款待杨维桢,酒喝一半,杨维桢赋诗一首:“山中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张士诚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放他走人。

360se_picture.webp (6)

五、有个性,客来不下楼。

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晚年住在松江(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人们经常看见杨维桢清晨披着鹤氅,戴着铁冠,坐在他的小蓬台上,客人来了,他既不请上楼,自己也不下来。好事者与他遥相高谈,有人拿出桃核杯请他喝酒,喝得高兴了,他就取出铁笛,为人生长短弄,旁若无人。

六、好酒色,放浪形骸。

元末世事纷乱,文人多寄情于诗酒声色。杨维桢虽不特别喜欢喝酒,但喜欢参与酒局。出门必有歌童舞女相从,优游必置酒畅饮,作诗必有侍妾端砚。有一次,杨维桢与倪瓒在一朋友家喝酒,杨维桢突发奇想,脱了妓女的鞋子,扔到酒杯里,让大家传饮,美其名曰“金莲杯”。倪瓒洁癖是出了名的,当时大怒,拍案而起,扬长而去。

如此才华横溢底蕴深厚而又放浪形骸的杨维桢,笔下的书法如他为人一般,形成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还有什么奇怪吗?

360se_picture.webp (7)

640.webp 360se_picture.webp (8)

因此,观杨维桢的书法,不能以寻常的书法标准来衡量,他的字就是他的人,人奇字亦奇,有一股奇气鼓荡,这“丑书”还丑么?何况古来就不曾有过丑书之说。只有雅与俗,没有美与丑。

杨维桢的书法就如一碗酸辣汤。在世俗的杨维桢“丑书”中,我能读出一股名士派头儿,一位学富五车,诗情万丈的文宗,如何的倔强而又可爱。

爱谁谁!杨维桢使笔如使刀,东砍西杀,不知他写字时叫了没有,就是哇哇叫了,也会如他的铁笛一般入耳吧!

杨维桢简介: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元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他著述等身,行于世的著作有《春秋合题着说》、《史义拾遗》、《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丽则遗音》、《复古诗集》等近二十种。

书法以行草最工,笔势岩开,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牖,例载而归”之势,传世作品有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卷》、《鬻字窝铭》、《城南唱和诗卷》、《元夕与妇饮诗》、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卷》、《竹西草堂记卷》、《致理斋尺牍》、《晚节堂诗》、《沈生乐府序》等,其余墨迹则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跋之中。

——END——

 

640.webp (1)

于非闇 

(1889-1959年)

原名于魁照,反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于非闇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时,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为工笔花鸟画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根基。到了40年代他的名声与张大千不相上下。

著有《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有《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都门钓鱼记》、《都门艺菊记》、《都门养鸽记》等。

640.webp (2)

在书法上,于非闇仍是以古为师,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并且相当有造诣,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对于工笔画家来说“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而且这种瘦硬的书法风格与工笔画相得益彰。

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END——

 

640.webp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无论是初学书法,还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树的书家,都离不开临帖,离不开对传统的的遵循和继承。在书法实践中,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创作有境界的高下,临摹也有功底的深浅,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书法技艺的根本所在。临摹与创作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即,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对传统的掌控和把握;在临摹过程中,有主体意识的浸透和潺入,具体做法是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地展开临摹与创作。王铎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形式练习

1.训练方法:改变原作章法,将其临摹成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样式。

2.训练目的:通过章法的重新建立,认识并提高单字结构,字组、行的因素的相应变化的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以某一书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尽心严格对临,做到章法、字法字组、行字数、虚实关系、书写节奏等因素尽量逼近原作。

(2)分析并掌握原作章法结构,一般规律,画出章法分解图。

(3)设计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章法示意图,并将原作改造临摹成以上诸形式。

二、补白练习

1.训练方法: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次遮住原作的几个字,一行以及一个段落,进行补字、补行、补段练习,第一层次为补原作的内容,第二层次补任意内容,但必须合所遮字数。

2.训练目的:通过补白练习强化学生对原帖笔法、结字章法的理解与掌握。

3.训练步骤

(1)仔细观察体会某一名帖(碑)的单字及字组构成特征,找出一般规律。

(2)做出它们的字轴线,字组轴线及行轴线。

(3)遮住某字、字组、行及段落背临。

(4)以非原帖(碑)内容、字、词、句等填补所遮挡位置。

(5)检查填补部分笔法、字组、法等因素与原作的相似度。

三、风格练习

1.训练方法:选择同意书家不同时期的二件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帖风格临写B帖内容,或以B帖风格临写A帖内容;选择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书家风格写B书家某作品内容或用B书家风格书写A书家某内容。

2.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对某一书家某一时期作品或某一书家整体风格的综合理解与把握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选择某一书家如米芾不同时期作品《蜀素帖》与《苕溪帖》,选择不同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圣教序》与《祭侄文稿》,进行整体风格分析,明确相互间的特点。

(2)风格转换临摹

(3)比较临作与范本间的风格共性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四、空间练习

1.训练方法:重新构造原帖(碑)局部与整体空间。

2.训练目的:感受并分析自主与段落,重新构造组合所形成的新的风格样式。

3.步骤与要求

(1)将原帖(碑)分字组、分行剪开,重新拼贴,拼贴时增大或减小字距、行距,临摹时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各种关系的和谐。

(2)观察并分析临作与原帖空间异同给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较各种状态中情调的差别。

五、提按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接近原作线条粗细、提笔(比原作线细)、按笔(比原作线粗)练习。

2.训练目的: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以及认识改变原有线的粗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用三种不同提按方式临摹某一经典作品,观察提按不同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用三种不同光洁度与渗水性不同的纸张进行提按转换临写并加以比较。

(3)用三种不同硬度的毛笔进行提按转换临写比较。

六、节奏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放慢、逼近、加快节奏转换练习。

2.训练目的:明确并理解不同的书写节奏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临写某帖节奏放慢,各段线条内部速度均放慢。

(2)临写某帖,逼近原帖速度,尽量不做明显的速度改变。

(3)临写某帖,节奏加快,速度变化强烈。

(4)从书写时的感觉和线条的质感两方面检查临写字迹,找出与自己性格和内心节奏较为吻合的一种,思考其原因。

七、墨法练习

1.训练方法:以不同的墨色临写同一经典作品。

2.训练目的:认识并了解书法作品中墨色变化的丰富性及其对风格形成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一笔墨练习。

(2)以不同墨色书写同一经典作品。

(3)涨墨练习。

(4)蘸墨点变化练习。

@文章来源网络 ,观点仅供参考,归属者不详,如有侵权或其它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当代书法是时代的写照。在当代,不缺书法教育,不缺理论研究,不缺群众基础,也不缺市场(虽然没有达到民国前的状态),唯缺艺术,缺这门艺术应有的高度。

就艺术论,当代书法不缺创新,不缺形式,不缺个性,甚至不缺技术,总之,不缺时代精神。缺什么呢?把今与古对照。大多数书法家的作品缺文心,缺静穆,缺苍古,缺拙朴,缺内美的力量,缺诗意的气息和格调,因此,也就缺了境界。

360se_picture.webp (10)

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书风。在今天,静穆和散淡与时代不相融。静而远、淡而深的旨趣与世风脱节。快节奏的时代特征抵制着书法的“慢”功。再加上近百年来对传统的抨击和近十年来对“国学”跟风的热捧都是对书法要命的伤害。

19世纪下半叶出生的马一浮留学美国回来,中西兼修,有“国学大师”之称谓,他的书法观是“书法须古,方能入雅;多识古法,自具变化”,“变不须刻意,意与古人 合,写出己心”,提倡笔墨之外的学问积累和艺术修养,达到神悟古人深玄之趣的境界。如此看来,今天的书家离古人太远了。

360se_picture.webp (12)

齐白石 山水十二条屏

保利夜场成交价:RMB 931,500,000

黄宾虹是300年来书画合璧的大家,在他看来, 画法全从笔法中来,笔法从篆籀中得之。他说:“我习篆书是从金石古玺铭刻入手。从刀法的清刚悟出杵书笔法浑厚之风,行草多变,八面有锋 。”在这里,他透露出笔法锤炼的秘密。按历来中国画论的观点,没有笔法的画是根本不入品评的画。

360se_picture.webp (13)

黄宾虹作品

书画结合  十分和谐

赵孟頫】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其中一条就是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但是今天,中国画的用笔之趣已被冷落。今天的国画家不提也罢!

360se_picture.webp (14)

赵孟頫《人骑图》

300多年 前,【石涛】已经指出了今天人们的病根——“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他在许多诗文中谈了自己以书法入画的观点。

360se_picture.webp (15)

石   涛 三清图 

保利夜场成交价:RMB 5,520,000

360se_picture.webp (16)

石   涛 临流独啸图 

成交价:RMB 4,025,000

中国画之外的所有画种都可以与书法无关,唯独中国画,离开书法也就离开了书写性的本质和灵魂,所以,书法功底决定着中国画家境界的高低。所以如果你的字写得很差,你还好意思自诩是国画家吗?!

文:程大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END——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黄庭坚

这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赞扬五代时书法家“杨风子”——杨凝式的诗句,杨凝式经典代表作《韭花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被称天下第五行书。

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360se_picture.webp

杨凝式

(873-954年)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杨凝式《韭花帖》

 

360se_picture.webp (1)

【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不仅字体,用笔有萧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打破了行书行距与字距都不大的旧格局,一些字甚至超出结字常规,或左右错位、或上下不齐、或头重脚轻,或疏,或紧……然而一切出于自然,毫无造作之气,显示出一种空灵淡远的美。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杨凝式被视为历来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杨凝式《韭花帖》版本对比

360se_picture.webp (2)

以下局部对比,共7幅。所有图片使用相同的比例,即字大小相同。

因兼及收藏印,故图片大小不同。

对比图7-1

360se_picture.webp (3)

对比图7-2

360se_picture.webp (4)

对比图7-3

360se_picture.webp (5)

对比图7-4

360se_picture.webp (6)

对比图7-5

360se_picture.webp (7)

对比图7-6

360se_picture.webp (8)

对比图7-7

360se_picture.webp (9)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而且他那自出新意的作品,绝俗的书法品格,深深地影响了宋朝的书坛巨子。比如“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从书法史的大局看,他是唐宋书法相承而趋新的转轴人物。

这就是杨凝式,

一个低调地影响中国千年书法的“疯子”。

——END——

 

马一浮8岁便能读《楚辞》和《昭明文选》;他的母亲何定珠,出生世族,精通诗书,擅长文学,同时治家严谨。马一浮年幼时,一次拿着铜钱玩耍,其母见状立即制止他,说“儿幼,宜勿弄此,他日成人,须严立风骨,勿龌蹉事此。”9岁时,母亲指着天井里盛开的菊花,命赋五律一首,并限麻字韵,马一浮应声而就:“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夕秋更洁,不必羡胡麻。”他的母亲见得这样聪慧,小小年纪做出来诗竟似不食人间烟火。就担心说:“一生少福泽耳!”。

360se_picture.webp (8)

1957年5月,周恩来陪苏联元首福罗希洛夫拜访马一浮,左一为省长沙文汉,左二周恩来,左三蒋国榜,蒋庄。

640.webp (16)

60年代 马一浮在杭州西湖公园

第二年他母亲去世后,他在孤寂的童年生涯中无日不与书为伴。他父亲担心他在读书上误入歧途,就延聘了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举人叫郑墨田的来他们家当墅师。但没有多久郑墨田就来辞馆,说是教不了他了。起初他的父亲以为儿子不服墅师管教,后经打听才知道儿子的学问已超郑墨田之上。郑老师感到这样教下去是误人子弟,不如让他们另请高明。无奈之下,马一浮的父亲只好亲自来教他。教了一段时间也感到力不从心,自此以后就不再给他请老师。任由他自己自学。

640.webp (17)

640.webp (18)

到了戊戌年(1898年),16岁的马一浮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同应绍兴府学宫院试,同中秀才,马一浮更是名列榜首,连主考官汤寿潜(民国浙江都督)老先生都爱其奇才,挽人执柯,将爱女汤仪嫁与他为妻。马一浮婚后与妻子感情甚笃,不料三年后汤仪染病不起。马一浮悲痛欲绝,誓言不再娶妻。那一年他才20岁。

据胡兰成在《无所归止》中所说:“一浮之妻早已去世,虽没有留下子嗣,但他终未续娶。岳父汤寿潜每月补给生活费与他,使他不必为金钱而烦心,临终遗言亦还嘱托儿子们继续关照他。一浮住于杭州延亭巷,那里疏朗幽栏,室内洒如,器皿、茶馔极其精致,有一老仆随其炊事”。

640.webp (19)

蒋庄旧影

文化革命中他在蒋庄历年的藏书与字画也被焚烧一空,老先生恳求造反学生:“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回答他的是一记清脆的耳光。此后他被安置到安吉路23号一个陋室里居住,他叹息道:“斯文扫地!斯文扫地!”,遂于1967年郁郁而终。

640.webp (20)

今日西湖花港 马一浮纪念馆

马一浮早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向民众介绍西方文学。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英、法、拉丁诸种文字。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他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达尔文、孔德等人的西方哲学、社会学、生物学著作。后转赴日本,在日期间,他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目前的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马一浮早在二、三,四十年代就与梁漱溟、熊十力是等量齐观的儒学大家。他对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所公认的。

640.webp (21)

1948年与熊十力(前排右三)、叶左文(前排左三)等摄于杭州葛萌山庄复性书院

熊十力甚少称许别人的,但是他对马一浮却推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十力语要》卷二《与贺昌群》)。贺麟则评论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说:“他尤其能卓有识度,灼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碍”(《当代中国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丰子恺在其随笔《陋巷》一文中,称马一浮为“今世的颜子(渊)”。马一浮先生于诗书穷理有着精辟概括,他认为:“读书之道,约而言之,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四种读书法,实则解决了博与专、义理与细节、简与繁、中心与边缘等问题,其总结可谓精辟之至。马先生对此稍加解释,“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辩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也”。

640.webp (22)

马一浮在杭州花港长廊

他认为读书之终极目的在于明理践性、成就圣贤人格。关于读书之目的,马一浮以为,读书当求明理,更贵在养德。马一浮承接宋儒乃至先秦儒家而来,始终将“学之为己”为第一要务,“学之为己”的目的在于成就圣贤人格;而非“学之为人”,即以“博学”炫耀于人以换取某种好处为目的。马一浮以为,学问若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读书再多,亦不过一书橱耳,又有何用?他多次强调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自身的修为,并提出“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的践行主张。他一生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是纯粹的“格物致知”和终极的人格完善,对于经世致用倒是退而其次的事。

640.webp (23)

马一浮 篆书“兼善堂”  纸本横披 56.5×167.5cm 

书法对于马一浮先生来说是属于“文人余事“的小道。除了过去一般读书人所必需的书写练习之外,他并没有将过多精力放在写字上面。但因为自身学养宏富,不求工而自工。正所谓:”云无心而出岫“。终成二十世纪书学一大家。马一浮生一辈子有四次公开鬻书,分别是1932年、1942年、1947年、1950年。在四次鬻书过程中尤以在四川复性书院期间写得最多。复性书院后期因为人事和时局的滞碍,学生流散。书院转向以刻经为主。

640.webp (24)

马一浮 篆书八言联 纸本立轴  163×36cm×2

马一浮担心因为战火佚失的典籍无法传诸后世,就发愿为本民族保存一点”读书种子“。鬻书时马一浮曾自订润例时声明有“五不”:一不书祠墓碑志;二不书寿联、寿序;三不书讣告、行述、像赞。四不书题签和时贤作品;五不书市招。另外还有立索不书、无介绍不书等等。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时不领书院薪水。生活用度只能靠卖字。故次年作《蠲戏斋鬻字改例启》,说明去年因要刻书故卖字,今已不刻书了,将以字“易粥”,所以特别修改润例,周告四方。到了一九四七年九月,又作《蠲戏斋鬻字后启》。说卖字卖到明年修缮了祖坟以后就再也不卖了。一九四八年,一年期限已届。四方求字者依然络绎不绝,故门人寿景伟等发布了一个《蠲戏老人鬻字展限并新订润例》,说再延期一年。过了这年,想求马先生的字也求不到了。所以求字者莫不踊跃。到一九五○年,马先生仍然要靠鬻字为生。后再出《蠲戏老人鬻字代劳作润例》,言明:“愿以劳力换取同情,用资涓滴。”四次鬻书虽说各出有因,但他在每次鬻书之前都是经过长期准备的,即经过一段时期的临书来充实自己,可见马一浮在书法创作上的严谨态度。正是经过这种边临边创、以临促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马一浮个人书风的形成而价值取向。

640.webp (25)

马一浮 1933年作 篆书十言联 纸本镜心  241×38cm×2

他的书法路径在于融合、北碑之气韵骨势,进而远接钟王。他在《戏题鬻书启诗》中自谓:“恨无勾漏丹砂诀,幸有羲之笔阵图。”由此诗可知,他自己的书法所成,自视甚高。且独钟于王羲之。他不同于当时尊尚北碑的书家之处在于他对古典审美回归。他的这种审美取向也表现在他的一些题跋当中,例如:“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大抵多识古法,取精用宏,自具变化”。在探究书法历史沿革变迁时,他十分推崇隶书的作用,强调对篆隶的研习是追古溯源的正道。他说:“元常谓多骨丰筋者圣,唯石门颂足以及之。然但务瘦硬而乏气韵则失其意,知此者鲜矣”。

640.webp (26)

行书自作詠物诗 八屏  纸本镜心 149×39cm×8

马一浮书法中成就最高者在于行书,根基是始于《圣教序》,他借鉴朱熹之笔意,参以篆隶、北碑之体势,结体略呈斜紧,尖笔与方笔并存。书体呈现出一种茂密峻爽,气韵潇洒的风格。他早年学书以唐碑入手,尤喜爱欧阳父子,二十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植根于钟王诸帖。兼用以唐贤骨法:“取北派之雄杰以充筋骨,而尽变其粗行之面貌,得南宗逸丽温润之韵致,而一洗其姿媚粉泽之态。”所以他的行草书碑帖交融,清雅高古。其结体坚紧,取势侧媚而险劲,但笔画俊迈秀拔自成一格。篆书直接取法李阳冰,隶书则以《石门颂》为宗。在为家族题写的《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和为岳丈汤寿潜写的《墓志铭》,他均用了八分隶书。

640.webp (27)

马一浮 篆书节录《庄子·大宗师》 纸本镜心 33.5×131cm

二十世纪书法变革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尊碑的就一味贬帖,崇帖的又一味贬碑。两下都坐下病根而不自知。很多写碑的书法有生硬造作之气,写帖的又柔媚油滑。而真正能达到“遒媚”这个境界的,马一浮一人而已!他在长期的对古法浸淫当中,在碑与帖之中打通了间隔,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2015年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游艺证道——马一浮书法展“,此次展览共展出马一浮作品近180件,包括书法、诗(词)稿、书简、碑铭、序跋等,其中半数以上的作品为首次展出,里面不乏稀见之珍品。马一浮许多传世墨迹大多写在纸本上,洒金宣、描金笺、虎皮宣等,当然书札、诗简一类常见用色花笺、八行笺和各个时期自制的“宛委山堂”笺、“复性书院用笺”、“智林图书馆”笺等,甚至有他写在烟纸壳上为猫开的药方。

640.webp (28)

马一浮绝笔自作诗

晚年马一浮因为白内障加剧作字多以瞑书,写字纯以神行。这个时期的书法不复前期的人澹如菊的温雅,更显出一种苍茫旷达之态,临终马一浮作诗留别诸亲友云: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360se_picture.webp (9)

640.webp (29)

360se_picture.webp (10)

致谢无量信札 尺寸: 27×17cm

360se_picture.webp (11)

1942前后,在四川乐山濠上草堂书房

640.webp (30)

马一浮 行书 赞人造卫星

640.webp (31)

马一浮 吴叔庠与人论山水行书

360se_picture.webp (12)

1963,左起:弥甥女丁敬涵、马一浮、内侄女汤淑芳

640.webp (32)

马一浮 行书扇面

360se_picture.webp (13)

药方   尺寸: 26×15cm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