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离不开“组合”这两个字,或者叫“搭配”、“配合”,都可以。要思考如何把线条配合在一起,这是就是结构。字与字的配合,也是有很多方法、规律可循的,王羲之小帖中选出几个例子,其中《初月帖》选5例,《得示帖》选1例,《远宦帖》选1例。总结了一下,发现大致有以下一些字与字配合的规律,每种规律各选一例。这些方法随处可见,细致读帖,会给我们很大启发,再一次燃起我们对书圣的景仰之情。640.webp

1、大小配合:这是常用的,随处可见。

640.webp (1)

2、轻重:这是一个整体的感觉,字形大小、笔画的粗细都可以导致轻重的变化。轻重变化也会形成章法的虚实变化。

640.webp (2)

 3、 断与连:断连会形成章法的顿挫、连贯节奏。

640.webp (3)

  4、字形变化:字形的大小、方扁、长短等。

640.webp (4)

5、远近:字与字的距离,是有差别的,在王羲之帖中,经常出现,即使是怀仁集字的《圣教序》,细细观察,也明显存在,这可以形成章法上的虚实。

640.webp (5)

 6、角度变化:字的倾斜、倚侧,导致字的中轴线角度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640.webp (6)

 

 7、错位: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这样会形成这一行形成曲线变化。

640.webp (7)——END——

品茶,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说经常在品茶之外的情趣。而书法人喜欢品茶,则容易品见字里行间的妙趣。

“茶”字的写法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是“荼”。自古书法家爱品茶,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书法家与茶有关的作品欣赏:

1

《苦笋帖》唐·怀素

唐代僧人怀素所书。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640.webp

2

《精茶帖》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

640.webp (1)

3

《思咏帖》北宋·蔡襄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信札全文如下:

“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

640.webp (2)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4

《新岁展庆帖》北宋·苏轼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缘汇观》著录,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 “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640.webp (3)

5

《啜茶帖》北宋·苏轼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640.webp (4)

6

《一夜帖》北宋·苏轼

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640.webp (5)

其文曰: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7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北宋·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 之一。该作是其所书自作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书写。

640.webp (6)

8

《苕溪诗帖》北宋·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节,世有“米颠”之称。《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作品如下:

640.webp (7)

9

《道林帖》北宋·米芾

米芾自书诗帖,诗曰: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诗中描写的是: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见客人到来,便“拥帚”、置茗相迎接。“拥帚”亦称“拥慧”,扫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贵,惟恐尘埃触及客人,常拥帚以示敬意。“茶细旋探檐”,意为从屋檐上挂着的茶笼中取出细美的茶叶。“探檐” 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请客的同时,也记录了宋代茶叶贮存的特定方式:

640.webp (8)

10

《赐茶帖》北宋·赵令畤

赵令畤,字德麟,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四年(1134)。绍兴初,官右朝请大夫,袭封安定郡王。著有《侯鲭录》等行世。《宋史》卷244有传曰:“令畤, 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早以才敏闻,元佑六年签书颖州公事,时苏轼为守,爱其才,因荐于朝……四年,薨,贫无以为殓……”

640.webp (9)

《赐茶帖》为行书五十七字九行信札。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赵令畤缘于对佳友的“梨栗”之报,以茶为礼,将上赐之茶旋即奉献“仲仪”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谊之深,亦更知上茶奉于高堂,实为宋人之孝道也! 然“馀冀为时自爱”一语,则将惜茶宝茶之情坦露无遗。

11

《煎茶七类》明·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初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徐渭对茶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还依陆羽之范,撰有《茶经》一卷,《文选楼藏书记》载: “《茶经》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经》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640.webp (10)

与《茶经》同列于茶书目录的尚有《煎茶七类》。行书《煎茶七类》刻帖的原石,现藏浙江上虞文化馆。《煎茶七类》带有较明显的米芾笔意,笔画挺劲而腴润,布局潇洒而不失严谨,与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对照此书多存雅致之气。

12

《不知》清·汪士慎

汪士慎是杨州八怪中与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县人,名慎,或阿慎,字仅诚,近人,号巢林、甘泉山人等等。由于他排行第六,并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农常称之为“汪六”或“茶仙”。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岁时,从浙江游历归来后,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

640.webp (11)

汪巢林的隶书以汉碑为宗,《幼孚斋中试泾县茶》条幅,可谓是其隶书中的一件精品。值得一提的是,条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说明此书作于他左眼失明以后。这首七言长诗,通篇气韵生动,笔致动静相宜,方圆合度,结构精到,茂密而不失空灵,整饬而暗相呼应。该诗是汪士慎在管希宁(号幼孚)的斋室中品试泾县茶时所作。

13

《玉川子嗜茶》清·金农

金农(1687—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金农的书法,善用秃笔重墨,有蕴含金石方正朴拙的气派,风神独运,气韵生动,人称之为“漆书”。浙江的博物馆藏一幅隶书中堂,从中可见冬心先生对茶的见解》。

640.webp (12)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稽留山民金农。

14

《湓江江口是奴家》清·郑燮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很大,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640.webp (13)

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如是说:“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 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5

《角茶轩》清·吴昌硕

“角茶轩”,篆书横披,1905年书,大概是应友人之请所书的。这三字,是典型的吴氏风格,其笔法、气势源自于石鼓文。其落款很长,以行草书之,其中对 “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记述:“礼堂孝谦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 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

640.webp (14)

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和他的妻子,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学问,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后来“角茶”典故,便成为了夫妇有相同志趣,相互激励,促进学术进步的佳话。

——END——

 

360se_picture.webp

 清 王铎 行书吹梦俚作 西泠印社2006春拍 成交价205.7万元

作品鉴赏

《吹梦俚作》说王铎

胡西林

    这是王铎58岁时创作的作品。这一年(1649年,顺治6年)3月1日,王铎接到顺治皇帝圣旨,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这是他降清以后顺治皇帝对其三次任命中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在顺治3年,即1646年王铎55岁时,当时他刚从晚明弘光朝降清,因为在明代崇祯朝时,他曾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故顺治帝对他的第一次任命就是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并充明史副总裁;第三次任命是在顺治9年,也就是1652年的3月4日,此时王铎61岁,已是重病缠身,居于乡里,任命到达后,他无力赴任,十四天后就病故乡里了。说来很巧,在王铎一生中,他曾经两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是都没有正式履任。前一次崇祯皇帝的圣旨发出后还没有等到王铎接旨,李自成的农军已经攻克北京,崇祯帝在万般悲愤中上了万岁山(今北京景山),在寿皇亭里自缢了。王铎命里没有尚书缘,是气数。

    对于顺治皇帝的任命,王铎的内心十分矛盾。公元1645年,朱明王朝称弘光元年,满清帝国称顺治二年,这一年的5月5日,清军在豫亲王多铎的指挥下大举进军南京,11日,清军渡过扬子江攻城,专事弄权的弘光朝首辅马士英率兵捆载宝赂急逃浙江,福王朱由崧也带着嫔妃仓惶出逃。城内百姓拥入宫内抢掠,王铎如同替死鬼般被百姓辱骂殴打,幸亏忻城伯赵子龙将其转匿而免遭于难。15日,清军入南京城,赵子龙等勋戚大臣迎降,第二天,清豫亲王多铎接受百官朝贺,就在这一天,王铎出现在了降清明臣的队列中。

    气节已亏是注定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铎心里十分清楚,尽管其中有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现在又要仕清,心里的感受让王铎不可名状。就在他获得顺治帝第一次任命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后不到一个月,他的同科进士、时充南明隆武帝(即唐王朱聿健)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黄道周在江西婺源抗击清军兵败被俘,最后因刚毅不屈在江宁(今南京)被处死。百感交集啊,可以说,王铎的心里痛苦万分。在当时的环境和情况下,这种痛苦王铎无处也没有人可以诉说,所以,当1646年6月王铎受赐大清朝服后,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颓然自放”,“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饰,病亦不肯服药;久之更得愈,则纵饮,颓堕益甚”……

    如此状态下充任礼部左侍郎,王铎的精神世界已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然而他的性格中毕竟有非常文人的一面,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心路轨迹,或文或诗倾诉在纸上,有时甚至不加遮拦,在诗文中渲泄情绪,甚至牢骚满腹,他大量的诗文书法就是在这个时候留下的。他的诗文如其书法一样精彩,而且,他一生作诗约1万5千首,刊行各种书籍500余种,这在中国历史上甚为罕见。要不是1645年清军入南京前他自焚诗文稿千余卷,以及乾隆皇帝于敕编《四库全书》之际,将王铎列入《贰臣传乙编》,并将他的诗文著述全部从典籍中删除查毁,传至今日,那就洋洋大观,是一笔宝贵的文献史料了。

    《吹梦俚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一件行草佳作。不知道这一年(1649年)王铎究竟为后人留下多少件书法作品,以目前所知至少在数十幅以上,其中许多作品有上款,书写的是王铎的自作诗。这说明仕清以后,王铎因为精神上的困苦疏于政务而遣兴诗书,对于清廷而言,这样的礼部左侍郎未必是一位称职的好领导,但对艺术而言,这却是一件值得欢呼的大好事。《吹梦俚作》行草书风,融米芾和唐人笔法于一体,结字欹崛,用笔古拙,气韵生动,是王铎书赠被他尊为“老公祖”的临皋前辈的。所谓公祖即县太爷,是父母官,“公祖”前面冠一“老”字,不外乎两层意思,一是对高辈的尊称,二是这位公祖可能是前任知县。考临皋老公祖即江西泰和人杨寅秋。杨寅秋,字义叔,号临皋,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东莞知县,累迁广西按察司副使,左江兵备道,其先祖即大名鼎鼎的非进士出身的万历首辅杨士奇。这位临皋先生显然颇有文名,所以王铎在尊其“老公祖”时还不忘在前面冠以“词翁”二字。诗写得很好:

“ 天风吹远梦,前后渡漳河。红树南陵损,白云太室多。儺人崇古礼, 鵰帐起新歌。永罢防秋疏, 车丸文气已和。”

   所谓吹梦,就是托风捎传美意,李白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杜荀鹤“吹梦天风角,啼愁雪岳猿”,都是这个意思。这首诗的诗律文辞都可称佳,王铎却目之为“俚作”,为什么?因为是写给“词翁老公祖”的,长者面前谦卑些,是礼数。

    此作曾为清道光同治年间江苏泰州人、著名鉴赏家宫本昂收藏,并钤有“泰州宫氏珍藏”、“宫子行同弟玉父宝之”印。我们现在看王铎传世的作品中,收藏者多为道光同治以后的人,很少见到康雍乾时期收藏家们的鉴赏印,是当时没有人收藏?显然不是,如果没有人收藏,怎么会传到今天?说白了还是因为王铎的贰臣背景,宫禁之故。三四百年来,王铎的书法一方面为人称颂,另一方面却一直被人避嫌,尤其是康、雍、乾时期。当时如果谁收藏了王铎的作品,不仅收藏者的“人格”受污,甚至构成“罪孽”,所以收藏者只能偷偷欣赏,谁还会在上面钤印,授人以柄?这个话题说来长了,按下不表。

上款临皋为杨寅秋。杨寅秋(明)字义叔,号临皋,江西泰和人。杨士奇裔孙。万历三年进士。授东莞知县累迁广西按察司副使,左江兵备道。有《临皋文集》。

曾经宫本昂收藏。宫本昂,字子行,道光同治间江苏泰州人,鉴藏家。

款识: 天风吹远梦,前后渡漳河。红树南陵损,白云太室多。傩人崇古礼,鵰帐起新歌。永罢防秋疏,轨文气已和。吹梦俚作。己丑十一月寒松前书,为临皋词翁老公祖正。嵩渔王铎具草。

——END——

640.webp中国的书法与哲学观、道德观相契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素养与精神境界相联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技法而成为一种文化。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

书法在古人那里并不算作是纯粹的艺术—因为它不能脱离其存在的基础文化而独立存在。因而它的最高的境界,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作为文人或僧道的一种精神上的锻炼方式,或者说是“人格修行的表现”。技法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可以想得出,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描红或临帖,他可以在很短时间里写得很像,可以在很短时间把“颜柳欧赵”写出模样。但是要想让他在很短的时间成为一名书法家那“谈何容易”,有的人就是耗尽毕生精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我们知道,毛泽东的草书写得很好,堪称当代的大家。因此有人说:如果毛主席不做国家主席专心写字,一定会成为更大的书法家,其实恰恰相反,我们知道毛泽东的书法是宗怀素的狂草书风,如果他不是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军事家、大诗人等等,他的字绝不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所以,我们的书法是不应该成为一种“专业”,“专业”的只能是写字先生(写字匠)。看看历史上被称大书法的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等没有一个是以书法为专业而成为书法家的。

古代也有专业写字的,看看古人的手札、手抄本著作,那些出自连署名也没有的写字匠人之手的各种版本,看看那些技法娴熟的字体,恐怕比今天一些颇具名气的书法还要好的多。但在古人眼里把字写好只是一种“小道”。真正的书法是要作为一种“大道”存在的,这种大道不是一种技法,而是一种文化形态,因此说书法是一个文化概念。

文是书法之魂。书法的核心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之中。文是内容,书是形式。文是灵魂,书是形体。文是生命,书是躯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什么叫文为书魂呢?第一,文包括诗、词、歌、赋,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的内容。不管是自己写的、别人写的书法,必须以文为载体。第二,文主宰着一幅书作的意境。书家立意,全从文中来。文不同,书亦不同。可以说,是文统领着笔墨,驱使着笔墨,构成一幅幅不同意境的佳作。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作狂草,那是奔放的诗句所决定的。640.webp (1)

自从张怀瓘提出书家要“兼文墨”(《书议》)以来,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传统,有成就的书法家,往往是诗人、文学家、学问家。而今天的书法家所缺乏的,恰恰是这“兼文墨”的两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内容决定形式,书法家要进一步提高艺术造诣,就必须从文学上努力和下功夫,反过来,形式又保证内容,也可以决定内容的成功,故又须从笔墨上用功。但目前尤其缺乏的还是“文”,书家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书法是上不去的。

人是书法之基。中国书法与其他各类艺术显著的差别之一就在于书法品评以人品为先。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被历代书家们推崇的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由于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所以被世人称为 “心正则笔正”,颜真卿一身正气,因此,他的书法气势博大,神采飞扬。相反,赵孟頫的书画在元初被列为第一,但由于他以宋朝皇族投降元人,后人瞧不起他。傅青主认为赵孟頫人格卑下,所以书法甜媚而无骨力。“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元明清三代,品评书法已将书家的“人品”强调到空前的高度。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节操是艺术家的安身之本、立命之基。这是文人书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文人书法本是文人自娱和自我表现的艺术,自然也是书法家个人兴趣、爱好、品格的再现,因此品评书法,势必牵涉艺术家的人品。这是中国书法的特点。西方艺术固然也讲艺术家个人的思想,但无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不像中国这么重视。640.webp (2)

艺是书法之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也须要技法的锤炼。但是这种技法是服从于书法内在美的外在形式。外在形式要有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因此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笔墨修养,也把笔墨技法的修炼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笔锋要藏而不露,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古人称这种运笔方法为“一波三折”。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沉着不浮,力透纸背。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有质有韵”,即高雅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总之,对书法品位起决定作用的是书法家全面深厚的文化素养。古人说:“书者,文之极也。”书家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学修养,才能“挥毫超拔”。对于当代的书法家来说,还要特别重视艺术传统的修养,就是通常说的“传统功力”。只有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才能使写出的书法具有魅力,否则就成了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

——END——

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下面以米芾行书为例说明。

一、大小长短: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640.webp

二、平正欹侧: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书较赵子昂的行书的欹侧程度大点。

640.webp (1)

三、减省连结: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

640.webp (2)

四、收放伸缩: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640.webp (3)

五、疏密匀豁:楷书一般是匀称布白,行书的布白较楷书的布白丰富得多,行书布白有匀有豁,有疏有密。这点也是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容易把字写得平均分布,毫无趣味性可言。

640.webp (4)

六、开合向背:所谓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外拓展的趋势;所谓合,是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势。开合又称“向背”,背者为开,向者为合。米行书中宫紧收,结字以开(背)为主,颜行书外紧内松,结字以合(向)为主。其实每位书家的结字都有开有合,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此方显得生动。

640.webp (5)

七、有让有就:字内部之间有让有就,笔画才能穿插呼应,团结一体。需要指出的是行书的让就较楷书的程度大。楷书的就还保持字内笔画的不重叠,行书的就有时会几笔相接,有重叠的部分如“鹤”、“衢”、“终”、“秋”、“旅”等字

640.webp (6)

八、参差错落:类楷书结字的规律,为了忌讳字的平齐,字的各部分适度错开位置,反而重心安稳,生动有趣,从中也体验到书法家创造性的表现。如“报”、“躯”、“虹”、“鸿”是上下错位,“半岁”是左右错位。

640.webp (7)

九、凡同则变:一字内有相同的点画要处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内有相同的部分也要变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该偏旁部首也要有变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现,也要求变化,如《苕溪诗》中几个“好”字的变化。

640.webp (8)——END——

640.webp

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与冯超然这四位画坛大家,曾被合称为“三吴一冯”。

640.webp (1)

吴湖帆,江苏苏州人(1894—1968)。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收藏宏富,善鉴别、填词。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并工写竹、兰、荷花。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

640.webp (2)

吴待秋(1878-1949)浙江桐乡人,为名画家吴滔之子。曾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部长,1946年为上海美术会监事。他的长子吴羊攵(养)木先生,也是饮誉海内外的画坛大师,而孙子吴雍、吴元,孙女吴婴,都是一笔丹青,继承家学,延绵四世。

640.webp (3)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初字渔邨,后字子琛,号桃坞居士,江苏苏州人,曾赴日本考察美术。家为吴中望族,收藏宋元古画甚富。曾以巨资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于沧浪亭畔,自任校董及教授。山水远师董源,近宗董其昌,笔墨清秀。竹石师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书宗米芾。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被称为“三吴一冯”。1949年赴香港。1966年应张大千之请赴台北,任教于台湾艺术学院国画系。1972年迁居印度尼西亚。

640.webp (4)

冯超然,(1882~1954),名回,号涤舸,别号嵩山居士,晚号慎得。原籍江苏常州。自童年始酷爱绘画,十三、四岁卖画已有所收。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笔墨醇雅;晚年专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好吟咏,工行草篆隶,均骨力神韵并具。偶刻印;好交友,与吴昌硕、吴湖帆、顾鹤逸、陆廉夫多往还 。对己作颇自矜贵,三、四十年代,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在上海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一生卖画为生。沦陷时期,为避免敌伪人士求画故意抬高润笔,有一汉奸不惜重金,仍纠缠不已,无奈,草率挥毫,并题一绝,内有“不是不归归未得,家山虽好虎狼多”之句,把敌伪譬作虎狼。

吴湖帆作品欣赏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2、吴待秋作品欣赏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吴子深作品赏析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冯超然作品赏析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END——

 

360se_picture.webp

陈半丁,绍兴人,生于1876年,早年师从吴昌硕,且跟海上书画名人,广有交往,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基础。二十世纪初定居北京,建国后,曾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民间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陈半丁擅长山水、花卉,以花鸟画造诣最高,笔润一度于齐白石之上,在北方画坛享有盛誉,七十年代末去世,享年95岁。

360se_picture.webp (1)

360se_picture.webp (2)

360se_picture.webp (3)

360se_picture.webp (4)

360se_picture.webp (5)

360se_picture.webp (7)

360se_picture.webp (8)

 

360se_picture.webp (9)

360se_picture.webp (10)

360se_picture.webp (11)

360se_picture.webp (12)

360se_picture.webp (13)

360se_picture.webp (14)

360se_picture.webp (15)

360se_picture.webp (16)

360se_picture.webp (17)

360se_picture.webp (18)

360se_picture.webp (19)

360se_picture.webp (20)——END——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江苏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专攻山水,工行草篆隶,偶刻印。

360se_picture.webp (8)

他不论人物、仕女、山水、花鸟、昆虫、走兽,件件皆能,且达到骨力神韵兼备的境地。这样一位全能的国画家,在中国古今画坛上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其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在上海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一生卖画为生。

360se_picture.webp (9)

冯老秉性淡泊,不受名利约束,一生从未开过个人画展,从不标榜自己。在冯超然门下,培养出陆俨少、郑幕康、汤义方等著名画家,连昆曲大师俞振飞也是冯的弟子,经常到师门求教。

作品欣赏

360se_picture.webp (10)

360se_picture.webp (11)

360se_picture.webp (12)

360se_picture.webp (13)

360se_picture.webp (14)

360se_picture.webp (15)

360se_picture.webp (16)

360se_picture.webp (17)

360se_picture.webp (18)

360se_picture.webp (19)

360se_picture.webp (20)——END——

 

不久前网上爆出,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书法已涨至4万了!可谓一字万金,在书法界和文学界产生轰动。众说纷纭,在目前惨淡的艺术市场行情下,贾先生的字居然涨到四万了,除了惊叹还是惊叹,看来名人效应确实不容忽视。有不少人认为一个作家写字卖钱太俗了,甚至说字写得那么丑还收那么多钱!

360se_picture.webp

虽然图片不太清晰,但依稀还能看出内容如下:

敬告

十七年元月始

书法:四尺十万

四尺斗方或三尺七万

匾牌一字四万

自古以来,文人大多自命清高,能把书法作品明码标价者,少之又少,也只有齐白石老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码标价出售书画作品。贾平凹这样明码标价的行为,倒也符合贾先生的直爽性情。说不定若干年后,会像白石老人当年一样传为美谈。

贾平凹先生是典型的跨界代表,文学、书法双丰收。前不久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的那款概念海报,就是由贾平凹题字。

360se_picture.webp (1)

其实,跨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演艺界、主持界还是其他各界,都来用书画换钱了,生财有道了吧。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贾老师书法润格上升直线。

360se_picture.webp (2)

一、字,斗方千元,对联千二,中堂千五。

二、匾额,一字五百。

三、画,斗方千五,条幅千五,中堂二千。

15年过去了,贾平凹的匾牌字由当年的每字500元,飙升至今天的每字40000元,涨幅达到80倍之巨。这在如今书法市场正低迷的时期,让多少埋头书斋笔耕不辍生活艰辛的人眼红或者心酸啊!

至于贾平凹的字,放几张图,大家感受下:

360se_picture.webp (3)

▲贾平凹作品

360se_picture.webp (4)

▲贾平凹作品

360se_picture.webp (5)

▲贾平凹作品

有书法大师呼吁:贾平凹,你的书法全是倾斜着毛笔用侧锋在那刷字,这等水平就别在书法界搅局了!

对此贾平凹回应:很多书法家小气得很,把书法展览弄成了圈子内自己玩、自娱自乐的方式。现在有些人很喜欢说一句话,说谁该当书法家,谁不该当书法家,硬要划出一条界线么,好像是搞文学的就不能写字了,过去的文人不都写字吗?过去的书法家不都是文人吗?

回应并不能解决问题,书法圈依然有许多非议和质疑,贾平凹只能挠头苦笑了。

360se_picture.webp (6)

▲贾平凹作品

360se_picture.webp (7)

▲贾平凹作品

细观贾平凹书法,多以行草字体为主,用笔多用侧锋,似有意模拟金冬心“漆书”之法;结体方整古朴,不刻意求工,颇有几分汉隶《张迁碑》、《鲜于璜碑》稚拙可爱之美。总的来说,贾书缺乏对于传统经典法帖的基本功力,然艺术才情却不为技法的缺失而掩盖,在名人书法中,实属“上品”。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在底部写留言参与评论!

——END——

一个人的世界

李诗鹏的绘画,很难用传统的中国绘画方法来衡量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楚地就看到了这一点。他所作的这种努力,或者语言上的探索,我以为是为了他所要表达的那个内容,如此说来,这一点是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425李诗鹏老师作品

那么,他要说的是什么呢?我隐约的感到——只能这么说了:那是一个清纯的、童真的、充满着变化、使人迷惑的世界,当然,那种迷惑,也许只是他的设计。有意思的是,我们面对的时候,仍然觉得很有趣不是吗?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516李诗鹏老师作品

我们观看艺术作品的心情非常复杂,现在这种情况,就好像魔术师在看魔术表演,即使已经知道了一些事情,由于表演者的投入和认真,他的那种状态,也还是能吸引人的,因为其中带着他的率真和对于绘画的态度

祝愿李诗鹏的这种态度能够保持下去。

文 / 赵奇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419李诗鹏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特邀鲁迅美术学院李诗鹏老师开设水墨动物画法课程,此次课程通过三个课时为广大学员讲解花鸟画中动物的画法,以古代经典绘画为范本,从用笔用墨、动物结构和画面构图等多个角度深入细致地讲解动物画法,进而为花鸟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针对此次课程墨池学院采访李诗鹏老师的访问对谈:

墨池学院:您为什么选择水墨动物这个课题?

李诗鹏老师首先,主要的原因是我本人对于这个题材的热爱,我一直很喜欢动物,无论小鱼小虾还是狮虎大象、牛羊马群,我都非常的感兴趣;我对前人所做的此类题材也非常的喜欢,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讲述内容。
其次,画鸟画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都很喜欢,所以就选择这个去讲了。希望做一个题目出来,会有很多人受益,也不枉此行。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504李诗鹏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谈谈您近期艺术创作的感想

李诗鹏老师感想有一些,不仅仅是最近期的,我认为画画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些想法,去感受去琢磨,最终将画面表现出来。


墨池学院:您的公开课中您认为最精彩的会是哪一部分?

李诗鹏老师课程内容上分了三个课章,也是根据内容和难易程度进行的。第一章讲笔墨,第二章讲结构,第三章讲创作,应该是一种递进关系。要说有意思,我觉得每章的兴趣点不一样,各有千秋,但是总的来说,越往后去解读和理解的东西会越多,越有难度,毕竟越难的东西越有挑战性,感觉可能也越有意思。当然这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对技巧技法感兴趣,那可能会对前面的内容更感兴趣。


墨池学院:学完此次课程学员会有哪些收获?

李诗鹏老师无论专业级别的还是对于偏业余一些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次小小的艺术之旅,我将结合大量的经典作品,不管是从构图和创思、创意上,还是技法、技巧上都会做现场的笔墨演示,带领大家来看一只小动物怎样从纸面上诞生的,也从欣赏的角度去教你怎么去解读经典,对于全程参与的学员将会是一个全面的提升。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447李诗鹏老师作品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1228153107

李诗鹏,鲁迅美术学院教师。1982年 出生于山东莱阳;2004年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文化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

获奖/参展

《我路过此地看到了我们的从前》《你依然在沉睡而我们却在歌唱》获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优秀奖、“E-LAND”毕业创作奖学金一等奖;
《晨光》大连现代博物馆收藏;《沉思与远行》系列;《红拂夜奔》《芳草的土地》组画等。
2003,2010年两次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李诗鹏作品展”。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352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414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526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440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550

微信图片_20171114132543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结合笔墨讲花鸟动物
2018年01月12日 19:00
一、花鸟画的工具选用
二、水墨花鸟中的线、线面、墨骨
三、花鸟动物画法中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的使用
四、动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结合结构讲动物画法
2018年01月19日 19:00
一、不同动物的基本比例与结构区别
二、用笔的方圆
三、结构的表现
四、画法示例

第三节 从构图的角度讲解花鸟画创作
2018年01月26日 19:00
一、讲解动物画法与画面构图(以宋人花鸟画和齐白石为例)
二、突出画面的意境之美
三、构图中一角与半边对意境的影响
四、构图中动物位置的安排与动物姿态对于画面意境的影响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8163701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