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代末的一天,晴空万里无云,一家小型飞机在上海市的上空做低空飞翔,正当人们好奇的时候,突然,从飞机上飘出上万张传单,上面写着一位书法家的润格,此举,引起万人伫立街头仰望的轰动效应。这则中国广告史上空前杰作的创意和实施者就是书坛奇才——著名书法家唐驼。

2

唐驼生于1871年,于1938年去世,他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江苏武进人。据说是因为写字坐姿不正而成驼背,改名唐驼。我国近代印刷业的开拓者。

3

唐驼的书法秀美遒劲,含蓄朴茂,时称唐体,与沈尹默、马公遇、天台山人并称题额写匾四大圣手。代表作有《武进唐驼习字帖》、《孝悌祠记》、《育合堂记》等。

唐驼5岁丧父,与兄妹靠母洗衣为生。6岁入塾,自幼苦学书法,宗王、欧,后自创一格,时称唐体。当时,钞券上的中央银行、邮票也有他的手迹,在当时收入为沪上之冠。 5

1901年,唐驼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课本《字课图书》8册,3000多字正楷书写,清晰优美,从而名扬沪上。 6

此后,上海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争相以高薪聘他缮写教科书。

7

唐驼是一位很有创意的人,图集开始提到他用飞机做广告,产生了出奇制胜的轰动效应,此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到他家买字的人络绎不绝,其鬻书收入为沪上一时之冠。

8

他写字的人多了多,同时,墨汁消耗量大,唐驼就雇用两三个人专门磨墨,后来又嫌磨墨费时费力,便苦心琢磨,研制成磨墨机。

9

现在,书法家喜欢搞大创作,磨墨机依然很流行,但恐怕已经不太会有人知道磨墨机的发明人是唐驼了。

10

清末民初书法名家数不胜数,但同时又是发明家、经营家的,则屈指可数,唐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11

唐驼书法作品

12

13

14

15

16

17

–END–

帖,拿着古代碑帖读。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完全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

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 “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 “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

1

那么,如何读?

一、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 “骨气”。但是,我们在“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

2

▲顏真卿《颜勤礼碑》

二、还要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

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的“气”和“神”。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

3

▲米芾 《白云居》

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

至于“神”,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谈。只能说一点点体会,就是书法史上每个书家都有每个书家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康有为讲过一句话“观千帖,方能帖”。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断的相互比较,眼睛就会锐利起来,眼力自然就会增长。

4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 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 潜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有句话叫“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 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 读帖胜于临帖。学习古人,首先要继承和领略书法大家的各人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逐步寻求变化。在领略的基础上去寻变化,时而久之日积月累,你的书技定会有很大提高。

5

1

左章士钊,右潘伯鹰

潘伯鹰,是20世纪书坛的重要人物,精于书法;章士钊,则是著名民主人士、大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两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好基友”,感情深厚。因此,章士钊在这位大书法家面前写信交流的事,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为了不“班门弄斧”,不至跌份儿,章士钊每次给大书法家潘伯鹰写信、寄诗,都是工工整整的抄录,稍有懈怠,或自感不满,就一定会在信中道歉,十分有趣。

2

章士钊录潘伯鹰诗

在方格内抄录的是潘伯鹰的代表诗句,章士钊非常考究地用“自用笺”工整认真地抄录,字迹颇具稚趣。这样的章士钊可能会让大家有点意外。章士钊是谁?他是一只“老虎”。他年轻时积极宣传国民革命,把“孙文”改成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孙中山”,也曾大胆怒怼袁世凯、段祺瑞,无惧蒋介石,他甚至还在文革时期大胆给毛泽东、刘少奇两位主席写信,劝他们“化豺狼于玉帛,易戟指为交心”,一般人看来,一次次的“活腻了”。

你难以想象,这样的章士钊,在朋友面前表现出来的谦虚、柔婉与崇敬。  

3

章士钊致潘伯鹰手札

我们看到上方信中划线部分:“右诗道意而已,且以宿墨和破笔书之,绝不成字”。大意是:抄录这几首就是略表一心意,但用的是昨夜宿墨和一支破笔,写的字太丑了,你不要嫌弃。

4

章士钊致潘伯鹰手札

看到划线部分,“右诗写成,凡间歇三四次,以是日,来客独多之故,字之恶劣不暇计也”。大意是:这首诗书写过程中,三四次有客人来扰。字有点丑,实在顾不上了。

5

章士钊致潘伯鹰手札

章士钊对书写用纸用墨都非常讲究,得到新纸,非常欣喜。不过,写字时又紧张了。看到划线部分,大意是:这几张纸都是好纸,可惜我的书法太差了配不上。还有十几首想写,因为舍不得纸还是作罢了。让你见笑。

民国之所以是民国,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风有骨,敢爱敢恨之人。

不得不说,在当代能将楷书写得好看的人,确实不少。能将书法写得好看、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那数量就相当有限了… …比如说今天这位山东日照莒县的老农民!

山东老书法家王玉宽,就是其中优秀的一位。说王老先生的书法优秀,可不是当代人恭维的结果,而是被广大网友和行家亲自评定的。他的书法,有颜体之端庄,又有自我个性的洒脱,十分难得。

1

从6岁起就被其父关在家中读书、临颜真卿字,一写就是8年。后又偷学柳体,继而习欧体、赵体,同时学习绘画。14岁制印,17岁给他人写碑文、作画。虽是农民,但以种田为副,以制印、画画与写字为主。后来担任小学教师,他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写字中去。

2

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王广临魏晋诸家、汉碑篆隶,并借鉴了当代的一些名人墨迹,博览广收,凭着他的悟性和几十年苦学苦练的深厚功夫,形成了以工整秀丽、精到严谨、遒劲浑厚、温润典雅为特点的书风,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练书法不为名利,这是王先生生前所遵循的守则,也是他提携后辈常讲的话。只有为了书法艺术,不断无私的努力和奉献,才能真正品味练习书法中的快乐,用心才能纯粹!

3

我们看着这些作品,想着,他的书法人生。想来想去,才真明白,好的书法,特别是好的楷书、行书,除了要有一定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接受、喜爱。如果抛弃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再有个性的书法,也应该不能算多好的字!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一代代名家辈出,高手如云。一件件名人书法、一位位书法名人,如黄河之水源源不断,高手或者无名之辈都逃不过时间之“神”。谁的字能被老百姓长期记住!?只有那些心想着民间,遵从老百姓审美观点的人的字,才会永远被记住。

-END-

 

1

有成就的书家,也往往有他们的缺点习气。例如何绍基晚年的“丁头鼠尾”,及赵之谦失之于巧,吴昌硕有时见黑气,齐白石每见霸气等等。

如此说来,欣赏似乎没有标准?

不,还是有标准的。

如果说欣赏没有标准,那末今天我们如何谈欣赏?欣赏可以谈,欣赏有原则。是什么原则?欣赏从实践中来。上面说过,欣赏要有实践水平,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理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几项原则。

1、看部分与整体

欣赏既要看部分,又要看整体。

一点一画,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字,就是一个整体。古人把写楷书的经验归纳起来提出“永字八法”,它本身是讲点画的,但要注意整体,不能呆板,要注意使转,要联贯起来,注意笔与笔之间意思相互呼应,顾到整体。我们要从点画看到整体,把部分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看。

2

孙过庭(书谱》讲:“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他讲点画,又讲“分布”,既要从有笔墨地方看,又要从无笔墨地方看;既要看实的地方,又要看虚的地方,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正如刻印章,既要看红处,又要看白处。

我们如果拿“永字八法”来一笔一笔分散看,只看点画,就太机械了。(书谱》又讲:“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我们要把部分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看。

至于行书草书,更不是从立个字看。这一个字与那一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以至整幅,要看它笔力、气势、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得如何。“一点成一画之规”,正是说,从一点、一个字写起,写完了整幅,最后整幅又应成为一个字一般。写一幅字这样写,看一幅字也这样看。部分整体统一。

3

2、看用笔

小孩子写的字,一点一画,结构差一点,倘使笔下有力,有天趣,有稚趣;老年有学问的人,不讲写字,而下笔有力,或如金石家篆刻家写起字来,往往有拙趣。

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容易僵化,所以要求端正而又一飞动;容易油滑,所以要求流走而又沉着。字大,写起来容易散漫,所以要求紧密;字小,写来容易拘束,所以要求宽绰。总在各种矛盾中求统一。

圆笔力在内,方笔力量扩展到外。方笔用顿的笔意,隶笔多顿;圆笔用转的笔意,篆笔多转。顿的笔意不用圆,就见呆板;转的笔意不用顿,又太泛泛,也要矛盾统一。书法用笔,在迹象上比较见得有方有圆,事实上总是亦方亦圆,方圆并用。

4

前人说:“右军作真若草”。若“草”,就是说笔意流动;又说:“作草若真”,若“真”,就是说快而不滑。《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意思是说,真书的点画不联系,最易见得板滞,应该以流走书之,仍用使转,不过不显然露迹,所以说是性情。这样,形质虽凝重,而情性则流走;草书笔画联系,自然应该运用使转,但使转每易浮滑,应该以从凝重出之,所以形质虽流走,而情性则凝重。这些也是矛盾的统一。

奇正配合。正不呆板,奇不太野,要配合起来;生熟也配合,生要不僵,熟要不疲。碑与帖,不拘泥。

5

3、看用墨

不光讲字形用笔,还要看运墨。(书谱》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用墨不使单调,也是矛盾统一。古时用墨,一般讲,用浓的多。宋代苏东坡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眼乃佳”,可见是用得较浓的。明代用墨有发展,董其昌善用淡墨。画家用画笔在画幅上写诗文题跋,蘸着浓就浓点,蘸着淡就淡些,干就干些,写来有奇趣。善用墨,墨淡而不渗化,笔干而能够写下去。

4、看雅和俗

我们现在如何概括地来说明书法上的雅和俗?“雅”者,能辩证地学古人,部分整体统一,刚柔配合,醇中有肆,合乎雅正,富有时代精神,能突破前人;“俗”者,没有思想,没有生活,也很难说有技法,“五官端正”,没有精神,东施效颦,装腔作势,不能统一。

6

5、看实践

(单从一幅作品看会比较狭隘)欣赏也要实践。如第一次不能够欣赏,慢慢看得多了,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笔法,更进一步,在不同中见同,同中见不同。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能够从表面看到骨子里去。书法这件东西,原是感性的、具体的,可见的形象,引导欣赏者自己透过表面得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偏于主观的欣赏,也必然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

-END-

很多人一听山水,就觉得,哎呀又是那些性冷淡山水画。其实青绿山水不仅不性冷淡,还有很多小秘密可以挖。

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种,使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进行创作。由于材料昂贵绘画难度大再加上历代收藏家的追捧青绿山水一向要比普通山水画贵得多

民国时期,同样尺寸的青绿山水,价格比普通山水要贵一倍,如果是名家之作,价格更是不菲。这幅《千里江山图》,就是名作中的名作。

1《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整幅画气势磅礴,把千里锦绣山河挥洒在一张长卷上,描绘了崇山峻岭,浩淼江河,其间点缀了楼阁,村舍,长桥,旅人和飞鸟等等,大处雄浑壮阔,小处细腻精到。

色彩上,着色浓重但不失清丽,并且在青绿色彩中又加入了赭色,富有变化,被认为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第一神品,代表着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创作的最高峰,更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并称。

143098377064569558张大千 青绿山水作品

青绿山水,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山水画种,从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到近代张大千,青绿山水画种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迸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当代更是发展出了新青绿山水画。

很多对青绿山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能不经常有机会去近距离欣赏这些历代名作,但是这里有机会让你下笔体会墨池学院特别邀请赖铁骢老师通过对传统青绿山水具体技法的讲述与演示,对比新青绿山水的艺术特点,让学员系统的学习青绿山水的创作过程,体验在笔墨的千锤百炼中求得人与自然的融合。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105161959

赖铁骢,1975年生于广东普宁,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士;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师从林丰俗教授;国家二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岭南创作院副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46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50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55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58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02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05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08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11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26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29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32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935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23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36 微信图片_20180105162839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青绿山水技法(一)——概述与墨稿
2018年01月06日 19:00
一. 青绿山水综述:概念及分类、发生与发展(讲述+图片)
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青绿山水材料之用笔、用墨、用纸
三. 勾墨稿(讲述+视频演示)
山石的勾法、皴法用笔(重点)
树木的勾法与用笔
云水的勾法于用笔
第二节 青绿山水(二)——晕染技法
2018年01月13日 19:00
一. 传统染色材料即中国画颜料的特性:水色、石色(讲述+图片)
二. 青绿山水的打底色(讲述+视频演示)
三. 重彩设色(讲述+视频演示)
分染技法(重点)
渲染阶段
深入整理色彩关系
第三节 青绿山水(三)——新青绿山水与创作
2018年01月20日 19:00
一. 新青绿山水概述与欣赏(讲述+图片)
二. 新青绿山水的艺术特点(讲述+视频演示)
用色特点(重点)
构图与意境
三. 对新青绿山水中色彩语言的思考(讲述+图片)
四. 青绿山水的创作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80105145824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虢国夫人游春图,其实只这个名字,对我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除了可以一窥古代宫廷贵族生活,还可以一睹虢国夫人芳容。

唐代诗人张祜这样形容她: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微信图片_20180105152839《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宋代摹本 绢本设色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然而,看完画,问题却来了——哪一个是虢国夫人呢?

有人认为,最前面骑马的,就是女扮男装的虢国夫人。为什么呢?首先是“三鬃马”,就像豪车的标一样,象征着主人与众不同的地位,而且,马鞍的颜色图案也很女性化,只有虢国夫人与之匹配;其次,玄宗时,贵族女性崇尚自由,追求“中性风”,虢国夫人穿男装很合理。 

微信图片_20180105152843《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反对者则认为,女扮男装什么的脑洞太大,而且,贵妇出门,一定要有人前拥后簇,不大可能孤零零走在最前面。所以,应该是后面这两位中的一位,无论从她们的形貌、服饰还是位置看,都是妥妥的重要人物。

微信图片_20180105152846《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好像都好有道理……不过我又觉得,这样的谜团让人入迷,也让画更富传奇意味。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扑朔迷离的部分引发的想象,早已超越了“看一眼虢国夫人究竟长什么样”的意义。

这幅画最让人惊叹的,是画中未画一丝春天的景色,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游春”之意。人物和马匹的位置布局错落有致,极其富有节奏美感。像节奏分明的音符,也像太极里的阴阳图,有一种秩序而灵动的美感。

这就是我们中国画的厉害之处。什么花花草草的,画在里面都太实啦!我们追求的是“意态”,画出游春时的内心感受,不也就画出春天了吗?可是,喜怒哀乐都还好画,这次要画的,却是春天里盛装出行的的轻松、从容,盛世生活里的自信和享受……

d6ca7bcb0a46f21fa17f4856f4246b600c33ae6f 副本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想下笔体会,如何通过细致的线描和色彩敷设,呈现出人物舒缓的动作甚至马匹轻盈的步伐,妇女娴静的表情神态,浓艳而不失秀雅的色彩,如何给观者传递出一股“如沐春风”的感觉~心动不如行动~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冯士坤老师,以三个课时为时间轴,通过对《虢国夫人游春图》创作背景、线条、色调及构图等方面做一次全面深入的讲解,使我们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获得绘画的技法,学以致用,在不断的反复观摩,练习,体悟中,不断地提高绘画水平,长此以往,我们离经典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导师介绍 

472309f790529822e3afaecadcca7bcb0a46d41f 副本副本

冯士坤,1978年5月生于天津,1999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孝萱教授,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工作室。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105151619微信图片_20180105151631微信图片_20180105151637微信图片_20180105151640微信图片_20180105151644

参展记录

2008年《桥头》参加“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 中华世纪坛国际艺术馆
2008年《早春时节》参加“天津市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6号院创意产业园
2009年 “极坐标”津门高校艺术交流作品展 天津财经大学美术馆
2011年《城市上空》参加“2011。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江苏省美术馆
2011年 “突围——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天津书天艺苑美术馆
2013年《消失的记忆》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 江苏省美术馆
2013年“风晴·师范”———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巡展(沧州美术馆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南京六尘美术馆)
2014年“中国未来——十竹斋画院2014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2014年 天津美术学院赴台湾教师作品交流展
2015年 学院新方阵2015年度提名展 北京天大云华美术馆 沧州美术馆
2015年 天津美院与台湾大学艺术交流展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 纪念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35周年书画展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同心合意’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历届学生作品展 北京天大云华美术馆 正观美术馆 沧州美术馆
2016年 “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70后艺术家提名展 中国政协礼堂
2016年“世纪归鸿—天津美术学院办学110周年教师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6年 学院新方阵2016年度提名展 北京天大云华美术馆 沧州美术馆
2017年 “青年汇”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北京泰文楼美术馆
2017年 “学院新方阵十年展” 今日美术馆
2017年“京津冀工笔画邀请展”沧州美术馆

课 程 安 排

第一课时 《虢国夫人游春图》简析及材料
2018年01月08日 19:00
1、《虢国夫人游春图》创作背景
2、《虢国夫人游春图》审美特征
3、《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手法
4、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材料介绍
第二课时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勾线方法及设色(分染)
2018年01月09日 19:00
1、《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勾线技法
2、《虢国夫人游春图》水色分染的具体方法
第三课时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设色(罩染)、反衬
2018年01月10日 19:00
1、石色的具体运用及反衬的方法
2、调整画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80105163829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台湾和大陆是同根同族,一脉相承,在文化上有着同样的根基,台湾在传统文化上延续也是比较好,今天我们整理了台湾历届领导人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大家欣赏,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首先了解一下台湾历届领导人,分别是蒋中正—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

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领导人

蒋中正

任期:1948年4月19日—1975年4月5日

640.webp (8) 640.webp (9)

第五任领导人

严家淦

任期:1975年4月6日—1978年5月20日

嗯,这是一个写碑高手,专业级别的

640.webp (10)

640.webp (11)

第六任领导人

蒋经国

任期:1978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这手札,美翻了!得秒掉多少书法家?

640.webp (12)

继第七任领导人

李登辉

任期: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20日

据说李登辉非常喜欢书法,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作为台湾最受争议人物,他1946年加入共产党又退党,

加入国民党又被开除,时而讲统时而讲独,两面三刀。

不过,写书法,确实有两把刷子。

640.webp (13)

640.webp (14)

第十任领导人

陈水扁

任期: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640.webp (15)

第十三任领导人

马英九

任期:2008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马英九应该是台湾历任领导人当中,

最爱书法的,水平也相对可观。

640.webp (16)

第十四任领导人:

蔡英文

2008年5月20日起

小菜字迹,四个字:字如其人。

640.webp (17)——END——

 

“我不懂书法。”

这五个字,简单,实在,勇敢。但是,这句话却很陌生,因为多数中国人都不愿意真诚地说出这句话。

一个人要说懂生物,就要掌握数理化基本知识,要懂细胞原理、神经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环境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于是,多数人都要谦虚地说:“生物我不懂哎。”

一个人要说懂舞蹈,要懂舞蹈形态、舞蹈史、芭蕾史纲、舞蹈美术、舞蹈文献、舞蹈意象论、舞蹈创作、曲式分析、编舞、舞表导教等…于是,观众对舞蹈看再多也只能说:“真正的舞蹈艺术是很难的”。640.webp (4)

图/杨丽萍《孔雀舞》

一个人若想学好相声,必学说学逗唱,京评邦韵,抖包袱,背诗词,学识丰富,手势表情运用到位,十三门样样学习…于是,相声演员越学越谦虚,哪怕被万人敬仰,也只能说:“我说得不好,还在学习”。

但是,面对书法艺术,却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比如面对一件书法作品,几乎谁都能说三道四,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评说一番:写得工整就说好看、写得花哨就说漂亮、写得颤抖就说很艺术、看不懂草书就批太潦草、看不懂的变化与宣泄,就说成是丑书…

谁都能来指点江山,这是哪门子道理?

640.webp (5)

图/王羲之《姨母帖》

为什么要国人像说“不懂舞蹈”那样说出“不懂书法”,会如此艰难。

是因为中国人都写汉字么?

写汉字确实不难,中国人基本都会写,连老外都能写,但是,会写汉字就代表会书法、懂书法么?会跳高跳远,就能说自己会舞蹈么?

640.webp (6)

图/米芾书法

书法从古到今,属于高阶艺术,从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等到明清书法家,全是精英阶层,基本都是博学多识的大学者,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书法,磨砻淬砺,把写字发挥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冠名为书法艺术。

乱涂乱画不是书法,书法有法,高于写字。学好书法,心态要虔诚。但是很多人,压根就没理解“点如高山坠石”的奥妙,没参透“计白当黑”的空间美学,也未曾感受酣畅淋漓之性情,未通达墨色贲张之释怀,更没有经历过临摹千百遍的煎熬…到底是凭什么底气,对书法艺术如此自信?

640.webp (7)

图/于右任书法

多写,多读,多看之后,然后再进入书法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评说翰墨,岂不快哉?

面对书法,尤其是古人作品,无论好坏,先问问自己懂得几分?如果不懂,请真诚地勇敢地说一声:

“确实,我不懂书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