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27)

潘祖荫(1830~1891)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有《攀古楼彝器图释》、《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潘祖荫生长于北京,祖籍苏州。他的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他的父亲潘曾绶,字绂庭,官至内阁侍读。他的叔祖是乾隆乙卯科探花潘世璜。

1848年,潘祖荫18岁,恰值祖父潘世恩80大寿,道光皇帝恩赏潘祖荫为举人。1852年,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54年,历任国史馆协修、候补侍读、实录馆纂修。1856年,历任功臣馆纂修、会试同考官、侍读、咸安宫总裁、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因捐备军饷赏戴花翎。1857年,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1858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上书请战,历任陕甘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

640.webp (28)

▲ 潘祖荫二十八岁小像  姜学诗 绘

潘祖荫后半生在京,身居朝中高位。提携了许多对国家有用的干才,这些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物,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光绪初叶,潘祖荫主持刑部,有司员听说潘祖荫好文雅,想巴结一下,忙写诗数十首,恭楷录在正堂上,见面时,作揖呈上。潘祖荫当时翻阅,一见首篇题为《跟二太爷阿妈逛庙》八字,不禁狂笑,冠帽上的缨子几乎掉下来。那个巴结的司员面无人色,忙倒退而去。

光绪十六年,顺天州县水灾,潘祖荫与府尹筹放义赈、添设二处粥厂。秋天,潘祖荫患病,仍不忘上奏请拨银米以备灾民过冬,皇帝答应他的请求并且施行。潘祖荫病情更严重,不得不告假,三日之后,潘祖荫积劳病故,年61岁,官至工部尚书。

皇帝赐谥号文勤,赠太子太傅。宝坻士绅集资为潘祖荫立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皇帝下诏同意。潘祖荫的墓在江苏苏州木渎区。

潘祖荫书画作品欣赏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END——

 

按:《文徵明致吴愈尺牍十通》,又称《致吴参政十札册》。此十通尺牍均系文征明写给其外舅父吴愈的函札,为文征明35岁至55岁间书写。外舅者,岳丈大人也。书法人之所以喜欢书家信札,一方面,信札是个人私物,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性、品德;另一方面,信札乃日常随手所书,不为技法所囿,真可谓“情之所至、笔之所到”,更能体现一位书家的艺术水准。观徵明此笺,其本为小楷,俊逸流美、秀色可餐,但因为日常随手所书,故其中多出夹杂着行草书,读来更觉随性活泼真实。无意于法,而无不尊法,技法至此境界已为书家之本能,于是下笔时全不需考虑技法之事,这才见得艺术。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END——

 

640.webp

这套十三开册页创作于齐白石早期,题识于1942年,是齐白石艺术巅峰之作。册页中的工笔草虫情趣盎然,笔墨清雅,工整细致有天真之态,是荣宝斋70年代、80年代木板水印的母本。白石老人对此册钟爱有加,亲笔为其题名为《可惜无声》意指画中草虫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形态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只可惜无声。

640.webp (1)

册页采用工笔、写意及工写结合的手法,构图均疏密有致。如向雁来红飞去的蝴蝶和蜻蜓,在疏与密、工与写、动与静之间表现出一个轻快的,令人神往的乡间小景; 640.webp (2)

在另一个图中,齐白石通过奇崛的构图描绘出姿态稚拙可爱的荷花与荷叶,似乎能够听见在荷叶下盘旋的两只蜻蜓扇动翅膀的声音;

640.webp (3)

还有牵牛花图,画面以对角线构图区分出空间层次,蝴蝶与草蜢在牵牛花的两侧,一个飞舞,一个觅食,都被盛开的花吸引。

640.webp (4)

每幅皆有故事,虽然都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花鸟草虫,但是齐白石赋予它们一种永恒的美感。他以率真老辣的笔墨,鲜艳亮丽的色彩,生动自然的造型,以及他天真童趣的心灵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大自然的律动,一曲无声的乐章。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END——

640.webp (7)

唐寅(明朝苏州才子)

唐寅(yín)(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杭州人士。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华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即民间所说“江南四大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640.webp (8)

唐寅 1515年作 对奕图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擅山水、人物、花鸟,其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画家。 尤其是他的敷施重彩的工笔人物画,那种明眸、皓齿、红颜、粉颊……

640.webp (9)

《王蜀宫妓图》轴,明,唐寅作

还是南朱院体画的遗风。线条劲细,敷色妍丽,气象高华,如《王蜀宫妓图》,画家以传统的工笔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宫女的浓施艳抹。

衣纹用细劲流畅的铁线描,服饰施以浓艳的色彩,显得绮罗绚烂。把宫妓们竞相装扮,斗绿争绯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入微,不愧为唐寅仕女画的优秀之作。

640.webp (10)

《嫦娥执桂图》明 唐寅 纸本设色

纵135.3厘米 横58.4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画中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秋风纨扇图》明 唐寅 纸本水墨

纵77.1厘米 横3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家用遒劲飞舞的线条,表现了生动的形象,刻画了一位体态丰盈,举止安详,头部勾勒精工的富贵人家之少妇。画家在画脸、手和胸的部位,宛如北宋李公麟圆细流丽之笔,而衣裙、腰带、披肩多以南宋李唐飘举方折之笔,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的动态美和形体美。虽然用水墨描写,却有丰富的色感,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画上钤有多方收藏印章。

640.webp (27)

《牡丹仕女图》明 唐寅 纸本设色

纵125.9厘米 横5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是一个饱尝了世态炎凉滋味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但仕途落魄。二十九岁时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无辜牵连,蒙冤入狱。他遭此打击,再也无心为吏。许多昔日向他求诗乞画的座上客,转而将他视若路人。图中玉立一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扇,左手拈花,体态丰盈,举止安详,头部勾勒精工,晕染匀称,是富贵人家之少妇形象。

640.webp (28)

李端端交椅圖

640.webp (29)

《临韩熙载夜宴图》明 唐寅 绢本 设色

纵30.8厘米 横547.8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画家晚年信奉佛教,取号六如居士,日趋消沉。他的《桃花庵歌》有“别人笑我成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他的自题的七言绝句中有:“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图为唐寅临摹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五代名士韩熙载故意耽于声色以避后主李煜的召用。唐寅临摹此图时,在背景中作了较大的改动,而人物形象更显得浓艳华丽,具有明画风格。

640.webp (30)

《临韩熙载夜宴图》明 唐寅 绢本 设色

纵30.8厘米 横547.8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640.webp (31)

《临韩熙载夜宴图》明 唐寅 绢本 设色

纵30.8厘米 横547.8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640.webp (32)

《吹箫图》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64.8厘米 横89.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种娇小而端丽的美女形象。这幅《吹箫图》仍然沿袭了他早年人物画工细艳丽的特点,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

640.webp (33)

《孟蜀宫妓图》明 唐寅 绢本设色

这些名联雅对,

怎一个美字了得!

640.webp

疆国分封唯禹迹

钟彝文字未秦灰

640.webp (1)

孔明布衣身为王左

康成书带门重经师

640.webp (2)

上寿百岁若驹光畯宜自奋;
寒士一生有食耤何事旁求。

640.webp (3)

右辔左车吾马一出
柳阴花亚多鱼是求

640.webp (4)

惠心有孚民受嘉福

 临保无斁天易丰年

640.webp (5)

一名众传唐子畏

八家下及归有光

640.webp (6)

野马游尘观自在

 灵龟宝鼎己贞羊

——END——

苏轼《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在湖北黄州写的,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书法人耳熟能详的名帖。

在笔者的眼睛下不知过了多少遍,当然都是印刷品。2013年,撰写《寒食帖》的赏析文章,反复查看高清印刷本,没有亲见原作,还是不放心,就上网进入台北故宫网站,果然有书画藏品的数字化。点开数字化的《寒食帖》墨迹,惊呆了,这么清晰!一些令人无法忘怀的精微,纤毫毕现。

360se_picture.webp (27)

▲图1

第二行中“年”字下面有一“点”,是重复号,“年”加“点”就是“年年”。看笔法,就觉得是“年”字末笔悬针,竖下出锋后顺势右下点。悬针稍细,顺势“点”精彩(图1)。多少年都是这样读帖、临写。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也是说这一“点”是“顺势点”。如果细看笔势,发现这一“点”与上面“年”字悬针针尖有点距离,是提锋稍左移再落笔一“点”,也精彩。

我一看到数字化高清版,大吃一惊,不是“顺势点”,而是另一种笔势。非常庆幸,我看到了这个细节的真相,否则,赏析文章会留下一个疤痕,会是想当然的硬伤。

360se_picture.webp (28)

▲图2

“年”字末笔悬针出锋,提笔凌空取势,先左下逆入,再右下顿回锋,再轻提向左挑出,这是有点晋人韵味的绞转“点”(图2),绝妙!

为什么绝妙?是绞转“点”,“点”的位置,起笔刚好与悬针针尖齐平,并留下一点间隔,恰到好处。因为起笔露锋尖入很轻,再右侧绞转自然,所以不显人工造作痕迹。这一“点”与“年”字构成一个典型的字组整体(图3)。

360se_picture.webp (29)

▲图3

还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一“点”不是常见的顾右顿笔回锋,请细看,右下回锋的地方有一个小缺口,与这一行“年年”下面的“春春”那一点对比一下(图4),就一目了然。“春”字“点”顾右顿笔,似乎可见苏轼散卓笔偃卧的影子,“年”字“点”这个小缺口,是顾右顿笔回锋中加了一个小动作,再轻提顿笔左挑出。为什么要加一个动作?律动的需要,重新发力,丰富了笔势过程的表现性。

360se_picture.webp (30)

▲图4

再回头看“年年”字组,这一“点”凌空取势转一圈,点到这个位置,太绝妙了,曲终奏雅,境界全出!这是凌空取势的“画龙点睛”。顾恺之画人物的点睛,等了数年;贾岛赋诗的点睛,反复“推”“敲”;书法家苏东坡的点睛,就是这笔锋一转。书法艺术的魔力就在这里:临时从宜,而且一画不可移。

在古代名家法帖中,笔者所见,这是唯一的一例,堪称千古绝唱。这一“点”支撑起书法审美的高度。

360se_picture.webp (31)

▲图5

怎么理解这一“点”的审美意义呢?这一“点”恰到好处,的确不可移动毫厘,“年”与“点”成为一个完美的字组整体。采用移位法比较一下,把这一“点”下移,与悬针拉开距离,置于左中右三个地方,意义完全改观(图5)。原作的“点”拓展了“年”字字势的审美意义,这是字组特殊的审美价值之所在。

360se_picture.webp (32)

▲图6

再看“春”字重复号之“点”,也很精彩,使上下字势构成一个字组(图6),但这种艺术手法不能说是罕见,远比不上“年”字“点”的高难度。一个字行里有两个重复号的“点”,都很精彩,成就了两个精美的字组(图7),东坡先生不愧是书法艺术的奇才。

360se_picture.webp (33)

▲图7

这一“点”是“做”出来的,我在《浩然之所之——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中加了一个词“有意为之”。写“年”字自然顺手,收笔悬针锋尖惬意委婉下行,蓦然起兴,出锋后凌空取势转圈,这是有“意”,是“做”,但不是“画”,不是先有“设计安排”。所以,不细心看则感觉不出来,形状太像“顺势点”了。

这是宋人书法“写意”中的理性,是书法创作“临时从宜”中的理性,是书法灵感一刹那中的理性。“晋人尚韵”,王羲之挥毫自由潇洒,如同清泉自然流淌,苏东坡不一样,笔锋多了一点理性。不仅这一“点”,《寒食帖》整幅都有理性的色彩。黄庭坚的草书有理性的色彩,米芾的行书有理性的色彩;而黄庭坚的理性色彩更浓。理性是“宋人尚意”的共性特征。何谓“理性”?是对书法审美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宋人尚意”含有对唐人法度的汲取与融化。

细节关涉到用笔和结字,关涉到字势和神采,有“四维”。所以,细节是书法意象的骨肉血脉,是书者心灵颤动的波纹。古代书法经典作品都有精彩的细节,没有精彩的细节,算不上经典。观赏书法作品,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观赏细节,才能细细品尝书法艺术的美味。

——END——

640.webp640.webp (1)

百福迎春。凡推荐2位学生(十课)全部报名学习并截图发微至张老师助手黄继毅,并附姓名地址电话,张老师将福字快递给您(落款盖章)!心动不如行动,敢快行动起来吧!!

时间截止2018年1月13日下午5点

联系方式:13671529767电话微信

虚线

二王是帖学正脉,但二王墨迹存世仅仅十数种而已。这些珍贵的二王尺牍墨迹,是学习二王帖学笔法、探寻魏晋人士风度的最佳范本,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不可忽视的必修课程。

真迹罕见 却可见微知著

行草书的入门往往是从《集字圣教序》开始,这件史上最著名的 “集字”作品,虽可解决单个字的笔法问题,却无法体现行草书应有的行气贯通、畅意爽快。还好,二王存世的手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手札尺牍更能体现书写状态中流露出的书家情怀,是行草书本应有的贯通、流畅之美。

但是二王手札真迹罕见,仅存的这十数种也多有是唐人摹写,要如何从这简单的十几件手札中窥探二王笔法就成了问题,唯有寻一位在二王帖学中颇有建树的老师,可以为我们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子。否则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这些手札中只能略有所得而不能全面掌握二王精华。

大家都知道,墨池中张卫东老师是当代帖学名家,上次开设《十七帖》课程已有1600余人次听课,好评颇多。张老师屡屡斩获国展、兰亭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二王一路行草入展。

因此,根据大家的需要我们再次邀请张卫东老师开设一次课程,专门讲授二王手札,选取10个经典尺牍作品,通过逐字实临讲解,让你把握二王行草的基本用笔方法与结体特征,感受“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二王帖学笔墨精神。

360se_picture.webp (15)

《张卫东课徒手稿册》局部——兰亭奖作品

导师全程指导 你要因才而学

此次二王尺牍课程持续3个月时间,精选了二王的10件精品法帖,从这些精品手札中,可以让你了解二王行草书的用笔和结字的基本特点,以及魏晋书法的时代特点。逐步领会二王手札轻快率意的书写状态,学会用笔方圆并举、结构收放自如、总体风格上的道劲流美。

张卫东老师会在课后布置作业并逐个点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个10节课的系列教学,进行全程的跟踪指导,让你彻底解开二王手札中蕴含的行草书密码,掌握二王一路行草书的临习和创作方法。

二王行草书中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身特点,缺什么补什么,对功力不足的同学,学二王手札的同时可以临习《集王圣教序》,二者互为补充,逐步深入,持之以恒,终将打开帖学经典的大门。

帖学名家张卫东

张卫东老师在书法上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第一个国展冲刺班的创始人,第一本笔谈创作《国展获书家谈创作》主编,第一本从国展的角度、以毛笔评点75位学生的《师生集》作者,第一位策划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从临摹到创作DVD,等等……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当代书法发展了30年,那么张卫东老师经历了20多年,因为他从1995年至今22年,参加全国书协的比赛有近40次,比如全国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五、六届兰亭佳作奖。

张卫东老师的恩师刘小晴先生告诫他说:“聪明人要下笨工夫,要敢于下到十八层地狱到传统中去摸爬滚打。”于是,张老师牢记师训,从魏晋入手,沉浸在历代经典法书中,朝临暮写,最终获得了今日成就。

刘正成先生也曾经在《当代书法篆刻获奖者作品点评》(2004年)说张卫东是海上碑帖兼融的名家。

张卫东老师的全国冲刺班大概培训了178人,入过国展的在60人以上,获过奖的近30人。从2003年办全国第一个冲刺班到2005年开始办个人工作室,前后教过的学生有400人。如果按效果来说,也有15%-20%的学生出成绩,这个出成绩就是能在全国的专业比赛中入展。

360se_picture.webp (16)

得示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 张卫东临帖

张卫东老师在墨池开设的《十七帖》课程,也是颇受大家好评。

风生水起:感觉老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课上语言清晰、流畅,讲解透彻,难点部分耐心细致,示范十分到位,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态度和蔼。能真正学到东西,感觉比上一般的书法班,学到的更细,更具体。

集墨斋陈强:张老师教学精心准备,重点讲的很清楚,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基础有目标的加以突破;难点分析透彻,有具体的分解练习将其逐步简单明了;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全方位的讲解让我对十七帖及王之手札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为今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深深体会到学习书法不只是笔墨工夫,分析、总结、归纳、应用才是更进一步提高书法水平的科学的方法。

秦燕:听了张老师讲解十七帖的课后,对临此帖很有帮助,注意到了十七帖的要领,赞!

梁积宏:张老师的讲解娓娓道来,有如春风化雨,不知不觉的把人带入十七帖的书写状态中。点拨讲解都是一语中的,使人易于抓住关键处。对作业的点评也是火眼金睛,看得很准,该肯定的充分肯定,该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谢谢张老师。

课程说明

1. 本次课程3个月时间,2018年1月13日19:00第一节课,在微信群内以语音+图片+小视频的方式直播授课,每节课约90~120分钟。
2. 课程自1月13日起到3月31日止,持续3个月时间,共计10个课时,每周一节课。
3.课程均会整理回放,供学员反复观看,回放永久保存在公众号中。
4.第一节试听课1元,后续单节课50元,直接报名10节课可享8折优惠,优惠价10课时共计361元。

课程大纲

第一课时 王羲之《孔侍中帖》
第二课时 王羲之《丧乱帖》
第三课时 王羲之《游目帖》
第四课时 王羲之《二谢帖》
第五课时 王羲之《忧悬帖》
第六课时 王羲之《哀祸帖》
第七课时 王羲之《初月帖》
第八课时 王献之《中秋帖》
第九课时 王献之《地黄汤帖》
第十课时 王献之《廿九日帖》

导师简介

360se_picture.webp (17)

张卫东
1968年生于江西高安。
中国书协第六,七届行书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
22年的国展参赛经历
上海书协行书、草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书法作品入展:
全国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五、六届兰亭佳作奖
1995年获全国第一届行草能品奖
2000年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
2008年获全国第一届册页展二等奖等。入展中国书协楹联、册页、手卷,正书、扇面展等近40次
200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奖
2007年获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先后获上海书协:创作奖,教育奖,组织奖
1988年获上海空军政治学院书法一等奖
2008年获首届”观音山杯”书法特等奖
2008年获上海市民书法大赛一等奖
1989年担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书法评委,2017年担任“修羽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评委(百强榜),并多次担任上海书协及青年书协书法评委。

导师临作欣赏(均为课程所讲尺牍)

360se_picture.webp (18)

二谢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 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19)

何如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0)

晋 王羲之 游目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1)

频有哀祸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2)

平安贴: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3)

丧乱帖:左 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4)

奉橘帖: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5)

孔侍中帖: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360se_picture.webp (26)

忧悬帖:王羲之原帖,右张卫东临帖

报名咨询入口

下载.webp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END——

1、飘若浮云

小楷中的这种审美境界以王羲之为代表,他追求一种和谐的美,这种境界,相逢短合度,轻重协衡,刚柔相济,奇正相错,方圆并用,肥瘦得体,骨肉匀称,它要求矛盾着的双方都应处在适当的限度之内,从而保持一种合乎情理的和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但必须注意,中庸不是绝对的平稳,而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一种相摩相荡,生生不已的动态平衡,所谓中和一致,位育可期,从而使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得到最丰富的表现,这种审美境界,创造出高度典雅,和谐的作品,试观王羲之的小楷,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精淳粹美,遒劲之中不失婉媚,清雄雅正,端庄之中不失姿态,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且每幅小楷意境不同,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枘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前乎后乎,各不相师,虽主调未变,而兼得众调,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型的风格。

360se_picture.webp (10)

晋 · 王羲之 小楷《孝女曹娥碑》局部

2、质朴自然

小楷中的这种审美境界以钟繇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着一种质朴,天真,自然,平淡的气息,它要求作品厚重而不轻佻,强烈而不腻滞,朴素而不浓艳,深沉而不恣狂,含蓄而不恢奇,它不事雕凿,不装巧思,从而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平淡率真,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老庄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处于一种亲切和谐的统一体中,而大朴不雕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它们并不否定法度和技巧的作用,但他们更强调于规律中获得的绝对自由,他们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不工而无不工,这种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试观钟繇的小楷,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朴实之中富有异趣,不著一点色相,不带丝毫做作,意味醇厚,令人咀嚼不尽,其实颜真卿,傅山,王铎的小楷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360se_picture.webp (11)

晋 · 钟繇 小楷《宣示表》局部

3、法度严谨

小楷中的这种境界以钟绍京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法度严谨的造型之美,这种审美界,点画周到,结体熨贴,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巧密精思,端庄匀称,以工整为法,以功力见胜,以熟练为能,以尖度为尚,从而表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意境。试观钟绍京的《灵飞经》小楷墨迹,遒劲端庄,结字疏展,工整精细,笃守楷法,其分行布白,虽有人工裁剪之美,但亦能于匀称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的变化,其结构字势,虽有人工熨贴之美,但亦能于法度严谨之中有奇正姿态的变化,其结构字势,乃不失为小楷中的能品,因这种小楷以法度立极,故最适宜于初学者入门。

360se_picture.webp (12)

唐 · 钟绍京 小楷《灵飞经》局部

4、姿韵秀逸

小楷中的这种境界以赵孟頫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报追求的是一种秀逸摇曳,含蓄萧洒的阴柔之美,这种审美境界以姿媚妍美,清劲拨俗,温柔圆润为尚,是代表了典型的南派书风,试观赵孟頫的小楷,婉丽飘逸,风姿绰约,姿韵雅逸,如幽花美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显得骨秀神清,妙绝时人,其实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都具有这种境界。

360se_picture.webp (13)

元 · 赵孟頫 小楷《黄庭经》局部

5、刚健雄强

小楷中有这种境界以黄道周为代表,这种审美境界所追求的是一种方劲峻峭,浑雄刚健的阳刚之美,这种审美境界以敦厚沉雄,俊逸豪迈,奇宕恣肆为尚代表了典型的北派书风,试观黄道周的小楷,点画沉厚,结字茂密,姿态奇宕,竖挺方折,而饶具金石之气趣,其实壮美不是放肆粗野,也不是剑拔弩张,壮美的作品,个性强烈,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

360se_picture.webp (14)

明 · 黄道周 小楷 《孝经颂》局部

总而言之,书写小楷,当以理法为基础,只有在这基础之上才能追求小楷的意趣,才能奇而不怪,肆而不离,意趣当合乎情理,神采当生于形质,二者皆不可偏废,凡书以理法为尚者,意近庄重,以意趣为尚者,意近飘逸,尤其是小楷,当以端庄沉着为主,此不可不知。

——END——

360se_picture.webp (4)

有成就的书家,也往往有他们的缺点习气。例如何绍基晚年的“丁头鼠尾”,及赵之谦失之于巧,吴昌硕有时见黑气,齐白石每见霸气等等。

如此说来,欣赏似乎没有标准?

不,还是有标准的。

如果说欣赏没有标准,那末今天我们如何谈欣赏?欣赏可以谈,欣赏有原则。是什么原则?欣赏从实践中来。上面说过,欣赏要有实践水平,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理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几项原则。

1、看部分与整体

欣赏既要看部分,又要看整体。

一点一画,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字,就是一个整体。古人把写楷书的经验归纳起来提出“永字八法”,它本身是讲点画的,但要注意整体,不能呆板,要注意使转,要联贯起来,注意笔与笔之间意思相互呼应,顾到整体。我们要从点画看到整体,把部分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看。

360se_picture.webp (5)

孙过庭(书谱》讲:“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他讲点画,又讲“分布”,既要从有笔墨地方看,又要从无笔墨地方看;既要看实的地方,又要看虚的地方,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正如刻印章,既要看红处,又要看白处。

我们如果拿“永字八法”来一笔一笔分散看,只看点画,就太机械了。(书谱》又讲:“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我们要把部分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看。

至于行书草书,更不是从立个字看。这一个字与那一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以至整幅,要看它笔力、气势、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得如何。“一点成一画之规”,正是说,从一点、一个字写起,写完了整幅,最后整幅又应成为一个字一般。写一幅字这样写,看一幅字也这样看。部分整体统一。

360se_picture.webp (6)

2、看用笔

小孩子写的字,一点一画,结构差一点,倘使笔下有力,有天趣,有稚趣;老年有学问的人,不讲写字,而下笔有力,或如金石家篆刻家写起字来,往往有拙趣。

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容易僵化,所以要求端正而又一飞动;容易油滑,所以要求流走而又沉着。字大,写起来容易散漫,所以要求紧密;字小,写来容易拘束,所以要求宽绰。总在各种矛盾中求统一。

圆笔力在内,方笔力量扩展到外。方笔用顿的笔意,隶笔多顿;圆笔用转的笔意,篆笔多转。顿的笔意不用圆,就见呆板;转的笔意不用顿,又太泛泛,也要矛盾统一。书法用笔,在迹象上比较见得有方有圆,事实上总是亦方亦圆,方圆并用。

360se_picture.webp (7)

前人说:“右军作真若草”。若“草”,就是说笔意流动;又说:“作草若真”,若“真”,就是说快而不滑。《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意思是说,真书的点画不联系,最易见得板滞,应该以流走书之,仍用使转,不过不显然露迹,所以说是性情。这样,形质虽凝重,而情性则流走;草书笔画联系,自然应该运用使转,但使转每易浮滑,应该以从凝重出之,所以形质虽流走,而情性则凝重。这些也是矛盾的统一。

奇正配合。正不呆板,奇不太野,要配合起来;生熟也配合,生要不僵,熟要不疲。碑与帖,不拘泥。

360se_picture.webp (8)

3、看用墨

不光讲字形用笔,还要看运墨。(书谱》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用墨不使单调,也是矛盾统一。古时用墨,一般讲,用浓的多。宋代苏东坡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眼乃佳”,可见是用得较浓的。明代用墨有发展,董其昌善用淡墨。画家用画笔在画幅上写诗文题跋,蘸着浓就浓点,蘸着淡就淡些,干就干些,写来有奇趣。善用墨,墨淡而不渗化,笔干而能够写下去。

4、看雅和俗

我们现在如何概括地来说明书法上的雅和俗?“雅”者,能辩证地学古人,部分整体统一,刚柔配合,醇中有肆,合乎雅正,富有时代精神,能突破前人;“俗”者,没有思想,没有生活,也很难说有技法,“五官端正”,没有精神,东施效颦,装腔作势,不能统一。

360se_picture.webp (9)

5、看实践

(单从一幅作品看会比较狭隘)欣赏也要实践。如第一次不能够欣赏,慢慢看得多了,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笔法,更进一步,在不同中见同,同中见不同。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能够从表面看到骨子里去。书法这件东西,原是感性的、具体的,可见的形象,引导欣赏者自己透过表面得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偏于主观的欣赏,也必然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

——END——

不知大家发现没,当代书法学习有一个时弊,人们总是习惯于抱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放。就连三岁的小孩子入门,也对着《兰亭序》比划。其实,这是书法的一个误区,更甚者,成为负石赶月、自不量力的悲剧。

晋唐书法是一门大学问,历代书法家大多在晚年才用心研究。其中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主的书法家就是典型。今人以为,不学王羲之无法谈及书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学识厉炼,攀登晋唐只是盲目自大。晋唐书法他是中国书法的顶峰,学书者必须从最低的台阶开始起步,方可到达。我们不妨看看,当代学书者有几个学到了王羲之的真经呢?

360se_picture.webp

《兰亭序》局部1

那些埋头于《兰亭序》的人们,从黑发到白发依旧是一事无成,满纸浮躁。近现代的沈尹默先生就是在晋唐上吃了大亏的书法家。尽管他的书法有《兰亭序》的味道,但只是形式上,神采上依旧没有达到。对书法深有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他的书法过于做作,过于拘谨,缺乏气与势。那么,有人会问,不学晋唐,何以取真法?是的,这个过程是高尚的,也是艰难的。

学书法不妨宋元开始,立一家之本,方可取万家之长。相对而言,宋元书法在法度和笔墨上没有晋唐严谨,在意趣上较为丰富,只要学书者能够用心钻研,方可收获。不过,宋人书法过于夸张,没有一定基础性的人,容易走火入魔,毁其终身。当代的大批书法家因其浅薄而毁在了“米芾”和“黄庭坚”的身上。如果你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建议你学点赵孟頫的东西,他至少不会让你觉得无法把持自己的用笔。相反,会对你学习王羲之起到促进的作用。

360se_picture.webp (1)

《兰亭序》局部2

我们所说的并非适合每一位书法家,但学书者必须思维清晰,对中国的书法传承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你比如,你无法学习米芾,你大可退一步去研究董其昌或者王铎,他们二者都是具备了很多的米芾的书法精神;你无法学习黄庭坚,你可以退步去研究沈周、文徵明。沈周是一生之研究黄庭坚一人的书法家。学习王羲之也是这样,可以学习智永、孙过庭、李邑,可以可惜学习赵孟頫、鲜于枢、王宠等。道理是,以退为攻也是事半功倍。相反,一事无成。

中国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王羲之是根本,以后其他的历代书法都是分枝。唐、宋、元、明的任何一位被认可的大家,其书法都是经典,学一家之长,完全可以取书法真法。历史上沈周一生专注于对黄庭坚的学习上,最后成了大器。所以,今人,尤其是没有牢固基础的爱好者,真的没有太大必要,不切实际地去直接追求晋唐。

360se_picture.webp (2)

《兰亭序》局部3

董其昌说,行书必须得学《兰亭序》,草书必须得学《十七贴》。这个理论是针对董其昌层次上的书法家而言的。客观的说,正宗书法,不研究《兰亭序》和《十七贴》是不能达到高度的。只可惜,今人的文化修养不具备这个学说,所以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理论与教条。切合实际,楷书打底最现实,更明确地说明,今人直接地学习和取法王羲之是不现实的。

360se_picture.webp (3)

《兰亭序》局部4

所以说,你学书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要有阶段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时候定点太高反而会一事无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