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溪石出生于1841年,别署尹囷,朝鲜国人。从文献记载,他最早到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886年。尹溪石往年在沪,尔来游岭南。善书法,尤工行草,时人称之为草圣。求书者岔至,多索其写草诀歌,以歌中所论皆古人运笔之秘。光绪年间在广东木版印行朝鲜尹溪石《草千字文》帖。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END——

640.webp (21)

阴符经局部

《大字阴符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它的点化结构等技巧,希望对初学书法者有所帮助:

【 点 法 640.webp (22)

作点下笔宜藏锋多于露锋,《阴符经》上的点法,粗看似露锋,然其尖不是尖细的。若露锋,则应避免尖弱。藏锋是笔尖的折锋,很细微;或笔尖着纸后略停顿,使不尖弱。藏锋下笔又振动笔锋,运笔过程始终是动势,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收笔用力使笔锋恢复中正的状态。

【 横 画 】

640.webp (24)

《阴符经》横画变化丰富,长短横各具姿态,挺拔劲健。长横略带弧形。写横画执笔手指须松紧适度,注意训练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掌竖,腕发力沉着,腕平方能气力匀平。若掌不竖,即使腕平,点画无坚紧细密润泽之力。若腕不平,点画宜现欹侧之势。

【 竖 画 】

640.webp (25)

640.webp (26)

《阴符经》竖画直中有曲,下笔法与《兰亭》接近。写竖画,依竖笔横下笔之法,折锋振笔下行,或作横点状振笔下行,不可一味顺下。先一节一节振动,蓄力行笔,再发力行笔,至尽处用力收笔锋,使归正。

【 撇 法 】

640.webp (27)

640.webp (28)

《阴符经》撇画具长短粗细变化,长者劲健舒展,短者挺拔迟重。写撇画,最忌斜拂,虚飘无力,笔锋纤弱。写撇法须悬肘腕,并运肘腕。若短撇用指无大碍,长撇必须用肘腕为之。

【 捺 笔 】

640.webp (29)

640.webp (30)

《阴符经》捺笔一波三折,最为显著。一波三过折笔,取逆、涩势。手腕由左向右下平行运笔,一截截行进。同时又上下振动,更辅以指力调锋。腕不止左右运行,还须上下振动。指腕臂相互配合,而以手腕发力为主。

【 趯 钩 法 】

640.webp (31)

《阴符经》的趯钩大部分写得饱满锐利,个别处理为芒刺钩。写趯钩:作竖笔用努法,至趯处,攒锋畜力,乘势出之,出则有空回之势,不得猛向前出,使笔锋尖弱。

【 戈 法 】

640.webp (32)

《阴符经》的戈画各具意态,写法变化丰富。“我”字的戈笔,很符合右军“落干之法,峨峨如长松倚溪谷”。

【 转 笔 】

640.webp (33)

《阴符经》的转笔在“也”字有所体现,转笔有换铎和不换铎两种。不换铎的弯转处,圆转如篆书笔意,如“也”的左下角写法。转笔弯转处挺拔有力,如屈铁之力,此处之力在于弯转之前的畜力调铎,也可以说是这一笔要意在笔先,写时已想到后面的发力。

【  折 笔 】

640.webp (34)

《阴符经》下笔藏锋,有折铎入纸用笔,又在横折笔时多折铎。折铎即是换铎,用笔须提笔折铎。折笔换铎是笔法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转折笔应有意练习折铎手法。折铎而出的笔画会带动整个结字挺拔开张。用到行草书中,易使结字章法清朗劲健。

——END——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缓和速没有固定的要求,以不失用笔规律为原则。

对用笔缓速问题,姜夔(白石)在《续书谱》中讲过:“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就是说,平素写不快,还要刻意求缓,写出来的字就会呆滞而少神气。平素写不快,此时专求快速,又多会举止失措。

640.webp (17)

速度是有一定极限的,若是快到不能顾及用笔的原则程度,败笔也就出来了。慢度也有个极限慢到形成神凝气滞的程度,同样会出现败笔。缓与速不易刻意求之,根据个人习惯运用为是。

一般说写行草书,用笔要缓一些,这是依据行草书的特点、结体、用笔规律所决定的。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划为情性”还要使“点划寓于使转之中”。这就是说使转构成了草书形体,点划形成了草书的精神。在转笔特别多,点划特别少的情况下,写时还要注意点划寓于使转线条之中,使之以产生点划来跃其精神。因此就要求在用笔时,要不断起伏振荡,涩笔运行,时转时折,节节换笔,以形成点划之势。所以用笔宜缓。 缓,易于定其形势,求得在盘旋运笔中,能按照法度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使笔有所转,锋有所换。

640.webp (18)

提顿与换笔,不仅是使笔锋走线条中路的根本要领,而且也是万毫齐铺,产生点划精神的重要手段。顿笔运行,点划以成,提笔牵掣,使转悠然,笔不重顿,点划撇捺就不能有衄有挫;锋不轻提,盘纡之际就没有若断若连的变化。运行中还要节节换锋,其换锋办法往往于笔划交叉的地方,或翻转锋面,或调整锋尖。笔心居中,这样用笔写出来线条不但转中有折,而点划也孕育其中了,点划具而神采生,形质成而性情见。笔不换,锋毫易于扭结,点划出毛露锋,笔划干枯生硬,形质不备,何谈情性。用笔不缓,易于失规矩,张伯英虽为草圣,仍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谓,何况我们用笔尚不经熟之人。

640.webp (19)

楷书写法要求是点、横、竖、撇、捺、竖、钩笔笔断而后起,使笔划笔笔分清。草书的笔划亦然,笔划有笔断意连,亦有用笔的不断的连绵。草书虽笔划连绵,而经过简化和延扩的笔划亦必须像楷书那样笔笔交待清楚。前人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划出皆重,非点划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其写法是点划处皆重,是牵引处偶相引带,用笔皆轻,字本身如此,字与字之间亦是如此。合于此者,虽速不速,虽缓不缓,各尽其态,纷呈妙意。比如萧龙士先生画荷叶和许麟庐先生画荷叶,萧氏用笔较缓,如高山坠石,于沉厚中有生意;许氏用笔较速,则纵横分披,性于浓郁中见功力。林散之先生用笔较速,屋露痕之法严谨,转折换笔清晰可见,满纸笔情墨意;沈子善先生用笔较缓,亦备屋露痕之法,且顿挫分明,整幅纵横袅袅。

640.webp (20)

但写字也有特快者,据孙星衍的《寰宇坊碑录》所载:“赵孟蠲咳招葱】欢万字”。故宫影印他所写的六体千字文,是两天写完的。元代画家黄公望曾说:“如没有亲自看到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虽楷中带行满纸,但从中可以看出严谨用笔的法则和一丝不苟的功夫。窦御史形容怀素写字之速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但从所书墨迹来看,字本身的牵引,字与字之间的牵引,无不合楷则,牵引之处无不显示一字之结束,另一字之开始,真是笔笔清晰,字字清晰。

缓与速是相对的。一个人写字,用笔也有缓速,字的变化与节奏就是提顿的缓与速交替形成的。缓速用笔各有特点,书者必须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有节奏变化的作品来。姜夔《续书谱》中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是有道理的。因此,青年人写字(不是临字)用笔先求速是无可责怪的。

——END——

1、临帖必须吃回猛药

一天1000字,连续一周的效果比一天写50个字写半年管用,大脑存盘也牢固。时代的约束,我们只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晒好了网,才能打到大鱼。

640.webp (13)

2、临帖要相对专一,集中突破

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要专一,集中力量找规律、抓特点。比如,学米,半年之内就学米,别的先放下,要大量的临帖,最好一天要从前到后趟一遍,第二天选重点(自己喜欢的,容易上手的,难度特别大的)进行精临,做到细致入微。这样日复一日,即使进入视觉疲劳期也不要停(非常关键,这时正是上台阶的时候),挺过去,半年后再看(其实不用半年),每个月在手法、认识上都会有大的飞跃,也牢固。

640.webp (14)

记住!千万不要朝三暮四,看别人获奖、入展就得红眼病,就跟风,这样只会毁掉您辛苦建立起来的原有体系,就象电脑染了病毒,有百害而无一益。另外,别人适应,您不一定适应,就像臭水河的鱼虾,换到清水中就会死掉。

3、临帖适时递进,见异思迁

上面提到的专一只是相对的,当写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及时换帖。如何换帖,不要盲目,最好是找相近体系的东西,千万不要作大的变动。比如:学米,可参考宋人的东西(其他三家的东西,陆游、吴琚父、蔡三家、苏老泉等等)。同时,为了丰富笔法可涉猎二王、书谱等东西,也可学习。

640.webp (15)

4、临帖要朝花夕拾

过一段时间再回来,拾遗补漏,会有新的发现,及时调整。重点精临,风格有了雏形。

5、临帖要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集腋成裘,裂锦成衫

与古为徒,广涉博取,集古字。有了上面的定型,学什么都可以,尽量走的远些、深些,不要怕回不来。

——END——

 

640.webp

在武汉的东湖磨山,有一块特别的石刻——毛泽东楷书《离骚》。据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现存能见到的不多的楷书作品之一。

还有一件是《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楷书《离骚》

毛泽东楷书《离骚》,是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的作品。书法工整,有入木三分之感。楷书中暗藏隶书的痕迹。非常难得。

640.webp (1)

640.webp (2)

毛泽东小楷书《离骚》墨迹 1913年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毛主席早年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所以,毛早期书法以曾国藩的字为底子。毛主席书信手迹以及建国前指挥战争的电文手稿即足证此论。

毛泽东逝世之前,秘书曾问及书法师从,毛以硬笔手书“黄鲁直”三字。毛体书法结构布局的右欹错落穿插正乃深会山谷之意。建国后,毛泽东一度时期研习羲献旭素,书风已有迁变,应是熔冶曾文正黄山谷羲献旭素为一炉之后的面貌。但毛泽东的书法仍以气势宏伟胜人。

640.webp (8)

此碑所刻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楷书,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毛泽东终生喜爱屈原的《离骚》和以《离骚》为主的《楚辞》,对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天才的文学创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他评价屈原是继《诗经》之后“首屈一指”、“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

毛泽东行书《离骚》: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毛泽东对《离骚》中抒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非常推崇。毛泽东既敬慕屈原其人,又崇尚屈原的作品。1913年春,年仅20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2月与一师合并)求学期间,主要阅读了屈原的《离骚》等诗篇,在其共有47页的笔记《讲堂录》中,从首页至11页,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将《离骚》、《九歌》全文抄录,并在正文的“天头”上,写下了《离骚》各节的提要,同时,对许多诗句进行圈画和注记。 

楷书为草书所本,碑文书法为研究毛泽东书法演化历程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实证。

——END——

640.webp (76)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是乾隆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号少厂,镜泉,诒晋斋主人。嘉庆皇帝的哥哥,乾隆间封成亲王,在嘉庆年间担任军机处行走。精于书法,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嘉庆九年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

他的书法风格更多地承袭了赵孟頫书法的特征,显得十分圆润、端美,具有朝廷馆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欧阳询书法转折方劲的特征,这一点有别于广阁体一味追求端正俊美,当时颇享盛誉,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

他的小楷行笔温润,横画纤细,竖画较粗,显得端庄而巧寓变幻。结字以正为主,又有一些字略为倾仄,布白又能与王羲之的尺牍统一起来,使他的法书显得遒劲婉丽,很有风姿。

成亲王小楷《洛神赋》:

640.webp (77)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

640.webp (84)

640.webp (85)

640.webp (86)

640.webp (87)

640.webp (88)

640.webp (89)

640.webp (90)

640.webp (91)

640.webp (92)——END——

 

640.webp (52)

他是老舍的义子;
他15岁在荣宝斋办展卖画;
他22岁为毛主席挥毫贺寿;
他为怀念周总理画白梅,获邓颖超赞赏;
他被人们称为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他更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画坛的巨匠”;
他的人生就像是开了挂一样,
他就是——陈大章
欧式古典 分割线

在当代的画界中,修养与艺术并存的艺术家并不多,但陈大章绝对可以算得上其中之一。他能够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领域轻松驾驭,并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他的世界,了解陈大章的艺术人生。

640.webp (53)

有着十分扎实的“童子功”

陈大章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为从小生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城中,再加上是在书画世家中出生,所以从小受家人的熏陶,耳濡目染的也就喜欢上了画画。陈大章从刚懂事开始,就跟在叔叔陈林斋后面“涂鸦”,跟着学习中国画。

640.webp (54)

说起他的叔叔陈林斋,想必文艺圈的人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他是北京著名的工笔画家,最擅长画古装人物、仕女等题材。陈林斋1956年在荣宝斋从事工作,后来在1972年的时候,被调到故宫博物院专门修复临摹古代名迹。陈大章也正是因为叔叔的这份工作,所以从小便可以徜徉在故宫的艺术海洋中,俗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为他后来的绘画艺术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640.webp (55)

被老舍收为义子,15岁开始挂单卖画

陈大章在观摩古今名画真迹,并且潜心研究的学习下,他的绘画艺术突飞猛进,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11岁时便在当地的绘画大赛中,拔得头筹获得了一等奖,当时老舍先生作为颁奖嘉宾为他颁奖祝贺,见他天赋异禀,十分有绘画天赋。再加上当时的陈大章正逢家道中落。老舍见他十分可怜,便称他为“苦孩子”并将他收为义子。

640.webp (56)

在老舍的牵引下,陈大章在各个艺术大家中来回求教,先后得到了齐白石、陈半丁等人的指导,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再加上陈大章自己不断地努力,15岁时,就已经在荣宝斋展出自己的个人作品,开始踏进了绘画市场——挂单卖画。

那个时候的挂笔单相当于现在的个人作品展销会,一般能够这样做的,都是荣宝斋给艺术大家的特殊待遇,而一个15岁的孩子能够在荣宝斋挂笔单,可以说简直是破天荒,不过这也说明了陈大章的“童子功”十分了得!

22岁为贺毛主席60大寿挥墨作画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一个“中国画研究会”,由齐白石担任会长,叶浅予、王雪涛、等人担任副会长,而陈大章也是当时其中之一的常委,并且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因为那时他才21岁。

640.webp (57)

1953年在毛主席庆贺60大寿时,从全国挑选了105位出色的书画家为毛主席挥毫贺寿,其中齐白石是在其中年龄最大的,而年龄最小的便是陈大章,当时的陈大章仅仅只有22岁。当时他还画了一幅工笔人物画《少先队员知春亭跳舞图》,毛主席看后十分喜欢,便将它挂在书房,闲暇之余就拿来欣赏。

640.webp (58)

特画白梅图,只为纪念周总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爱画梅的雅兴,而陈大章笔下的梅花可以说是提升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众多梅花中,他唯独对白梅情有独钟,他笔下的白梅堪称一绝,品味起来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

640.webp (59)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陈大章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敬仰之情,便连夜创作了一幅《白梅图》。因为他觉得只有白梅,才能配的上周总理高风亮节的精神,才能表达他对周总理满怀无比深挚的热爱。但是,却因为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他画的这幅《白梅图》被“四人帮”扣上了“黑画”的帽子,后来被打入了冷宫。

640.webp (60)

但是这并没有打断他继续作画的念头,他更是沉浸在画梅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为了画的更像,他经常孑然一人深入到梅园中,仔细观察他们的形态并记在脑海中,好回去临摹研究。

1988年,正逢周总理诞辰90周年,陈大章又饱含深情的绘制了一幅高9尺、宽4尺半的巨作《白梅图》。邓颖超大姐看到后,亲切地对他讲:“你画的这幅《白梅图》,深刻的体现了周恩来的本质和精神面貌”。后来,这幅巨作被毛主席纪念堂所收藏,保存至今。

640.webp (61)

笔落万株梅,不作等闲花

在他早年临摹的过程中,他大都还是效仿历代画家,画梅多以画单枝为多,并且以画墨梅、红梅的为多。但是慢慢的他发现画单枝根本看不出什么气候,画出一片梅林才能凸显梅花的本色。于是,他便毅然决定画梅林。并且冲破传统,打破束缚,开始着手画富有人性化的白梅。为“梅派”艺术流派中增添了一朵闪亮的奇葩。

640.webp (62)

他习惯在数枝伸展向上的梅枝上,用白粉洒染出花瓣,再施金粉勾勒出花蕊,衬以朦胧月色的背景。显示出白梅的清香,冷艳。

640.webp (63)

最后他通常喜欢在白梅图上题上一首诗:“冰肌玉骨难写真,不染人间半点尘。因遣暗香邀素月,留得疏影作诗魂 ”。这也成为他画白梅的一种风格。

从临摹到创作,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

1953年陈大章在沈从文与郑振铎两位名人的推荐下,调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部,主要负责展览设计、古画临摹和绘画创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中,陈大章曾经多次参加了考古发掘,对发掘出的古画和古物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临摹、复制。

640.webp (64)

他曾经描绘了战国的漆器纹样,轰动了当时的博物界。并且临摹的六朝古墓壁画成为当世仅存的描摹版本。他还复制了一批历史人物画像,如汉武帝、武则天、努尔哈赤等,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见证。就连中国文物博物馆的开创者王冶秋都赞誉陈大章是临摹古画的专家。

640.webp (65)

在艺术圈有这么一句俗话“但凡名家出道,均以临摹为始”,齐白石成名之前临摹效仿吴昌硕,黄宾虹一生用力最勤的事情就是对传统古画的临摹,而陈大章无疑也是走的这条艺术道路。而且对于临摹,他还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他曾说:“临摹古人,是学习古人的技巧,揣摩古人的笔意,画家光有笔墨还不行,还得有生活,有社会责任感,有时代精神。”看的出,他在临摹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印迹。

640.webp (66)

一位敢于挑战、善于创新的艺术家

陈大章不仅是一个走出了自己路子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敢于挑战自我、善于创新的艺术家,他在早些年先是以工笔人物为主要绘画题材,代表作品有《仕女图》《童子拜观音》《百子图》等,而且这些作品很早就被人收藏。

640.webp (67) 640.webp (68)

中年时期他又专攻山水画,无论是青绿山水,还是水墨山水,都能画的可圈可点,而且他的青绿山水在也可谓是独树一帜,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画法做底蕴,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在传统的山水画中融入了工笔技法,勾以金线轮廓,画面气韵生动,色彩艳而不俗,被世人称之为“金碧青绿山水”“大章皴法”。

640.webp (69) 640.webp (70)

晚些年,他又喜欢画白梅,开始着手于画花鸟图,可以说是取材广泛,风格多变。

640.webp (71)

不仅如此,陈大章除了绘画技能高超之外,书法功底也同样非同凡响,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在笔墨转换间,一气呵成、洒脱自如,尽显了中国汉字的刚劲有力之感。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陈大章生前被称为是“中国画坛巨匠”。但是他却执意坚持不用此称谓,并且继续以普通中国画家冠名。他说:“名不是吹出来的,是画出来的”。小编想这谦虚认真的态度,正是他艺术成功的奥秘所在吧!

——END——

 

在古典书法中,转折是衡量书家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也是书写的另一个难点,在魏晋墨迹中,转折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齐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实,绝不单薄;三是有力,体现出骨骼强健之美。

下面,就以王羲之、苏轼为例,看看大师们如何写好转折。

一、王羲之的折笔

首先,王羲之入笔是尖峰入纸,硬朗,细腻,变化丰富。书圣书法的起笔与折笔息息相关,在单字内两者存在紧密的呼应关系。

640.webp (46)

王羲之的折笔有三大特点:

一、内擫用笔,折笔向内(左侧)收,右肩(转折处)呈平直切线;

二、硬朗,骨力强健;

三、干净利索,转折处不露圭角,不见笔锋。

就是对折笔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让书圣书法高妙无比。

640.webp (47)

640.webp (48)

二、苏东坡书法折笔

东坡书法的高妙,尽在转折,能出宋代书坛脱颖而出,折笔的能量巨大。请看图:

640.webp (49)

640.webp (50)

苏轼书法的转折处方硬齐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净割,玉尺之量齐”。苏轼书法折笔的主要特点:一是方,二是齐,三是硬。今人学东坡,但摹其形,发笔、转折混沌而邋遢,结果谬之千里。

640.webp (51)——END——

 

《兰亭序》系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特为大家搜集倒当代10位女书家书写之《兰亭序》,看看女性视角下的《兰亭序》是否更符合其飘逸洒脱的气质?你认为谁写得最好呢?

一、孙晓云

640.webp (24) 640.webp (25)

二、方放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三、胡秋萍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四、林玉梅

640.webp (33)

五、杨芸熙

640.webp (34) 640.webp (35)

六、诸葛丽娜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七、杨道英

640.webp (39)

八、汤晓燕

640.webp (40)

九、韩宁宁

640.webp (41)

十、徐静蕾

(虽然部分书法爱好者认为目前徐静蕾还不是书法家,但她临摹的《兰亭序》水准的很高的)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来源:书法网)

——END——

《养生论》为苏东坡现存最重要的小楷书法作品,苏轼时年60岁书,且为宏篇巨制,约1300多字。书中体现了苏东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书体风格特征。书法自古分两派。一派是王羲之,一派是颜真卿,王字劲逸,颜字雄浑。苏东坡介于其中而兼通其意,另创一格。

苏轼小楷《养生论》640.webp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