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他曾为魏文帝的东武亭侯,明帝时迁太傅。在历史上他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大书法家,是真书(即楷书)的首创及首倡者。他致力于写字,三十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

640.webp (53)

▲《贺捷表》

卫觊同样也是当时的大书家,他们都善于写隶书、碑刻。当时,曹操是禁止臣下立碑的。曹丕称帝时,衹在许州繁城镇升坛即位之处立了两块开国碑:

一块叫《魏公卿上尊号碑》,由钟繇所书;

另一块叫《受禅表碑》传,为卫觊所书。

两碑皆以汉隶书成,后者碑文二十二行,每行四十九字。二碑书风相同,难分伯仲,如细细推敲,前者折刀突出,温馨而秀逸,后者结体尚密,行笔凝重,典雅势张,可见二人笔路有别,成为尔后南北两大书法派别行笔之滥觞。

虽然二人学书均师从蔡邕,但钟繇更注重思考学习蔡邕与民间的笔法,从用笔中创造自己的书体书风。钟繇临死前把从韦诞墓中所获的蔡邕笔法交与儿子钟会,说:

“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指蔡邕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也表明了他的始终追求。我们可从他传世的各体书法中,了解他的成就。

640.webp (54)

▲《荐季直表》

他最成功也最受推崇的便是以真书为表率的“三表”。一般所谓“三表”,指钟繇所书的《贺捷表》《荐季直表》以及《宣示表》,也有人将《力命表》放入。所谓“表”,一般指端正书写的正式奏本,大都是用最规整的字体写成,钟繇就是以楷体写“表”的首创者。

所谓楷体,也称真书,是从隶书发展过来的一种易写易认,也更端正的书体。钟繇把东汉民间流行的简笔隶书由扁化方,不再波磔,横平竖直,强调用笔起落提按中正平稳的变化,巧妙地创造出了堂正端方的正楷字。

“楷”就是端方堂正的意思,而“真”正的写字,也应从堂正端方做起。毕竟“教书”是为了“育人”的,而“书”写也必当从做人的品格学起,这才是“字如其人”的根本,也是中华文明的永恒基础。钟繇在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以正楷奏本所书的《力命表》可从体裁和用笔方面充分显示出特殊的智慧与他创造的笔调。

任何一个能“自成一家”的大书家,都会和仓颉一样,根据以天地四方六合为一的“造字六法”,将一物象名迹都归结到能琢(磨)出“点画”来的“字”的名份之中。史载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物,近睹乌兽之迹”。其只是观、察、睹,还有那遥不可及、近可玩味、逝必有痕、来者可追的心动意思,与那“万方皆文”的目的。钟繇也正是在废寝忘食中,如“中邪中魔”般地“每见万类,皆画象之”。正因为如此,他才在这种智慧中创造了永恒的“楷体”。他将之前所有的书体中“浑厚风致”和“俊俏优美”的笔姿行气,尽情吸收并成功地转化为自己的“醇和雅正”,堂堂正正地“自成一家”。从他所写的“表”中,我们已完全可见这一切。

我们中国人不该沾染某些当代西风与歪风的习气,关心他每件书迹的来龙去脉,以及辗转的趣事逸闻,在那些是似而非中忽视了“字如其人”的“字”,那些“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错误入门和引导,也许会耽误你数十年或一生。记住“读书、写字、画画”的恒途,以及“读书明理,教书育人”的方针,才可从万途中走向“有志、有识、有恒”的“自我”的堂正永恒的快乐人生。去从无数无穷中拣捡自己的“表”吧!

640.webp (55)

 ▲《宣示表》

钟繇的书法,也在它自身中砥砺。他不但楷书成为风范一代,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进一步将 正经切合使用的楷书再变化成更易表述“心境”的“行”书,他继续将“草书”写好,改造自体的“楷”体为“行”书,功夫也当在其中。由于年代久远,碑刻拓印亦难观变化,本书有些插图会选择那些“高仿文物”似的高手所作之摹本,不是鉴定,而是游心长眼,不忘记用笔与结体的“字里行间”就行。

我们在关注钟繇笔下的书迹时,也可以来谈谈写字最关键的“用笔”,因为到钟繇为止,所有与汉字有关的“字”的体裁已经完全定型了。所谓的篆、隶、草、真、行之后,再也没有更新的全民通用的汉字字体出现了。虽然草书曾有“章草”与“行草”,但一般由于笔画的可通用,也多非“隶草”省略,且最初的行书也有从真书草变之痕迹,一般行书也更多保持住真书的形态与笔画,而为了让“草书”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将书的字体常常定为“篆、隶、行、草”,四体也就可以囊括了。后世所谓的四体书,也多指“真草隶篆”四书了。

640.webp (56)

▲《墓田丙舍贴》

真正的写字,是采用“文房四宝”,以笔濡墨往纸上写的,那是一个有法、有趣、有度、有恒的永远唯一过程。采用文字说明“笔法”或“笔力”就万分困难。例如我对任意一个会吹口哨的朋友说:“请你告诉我怎样学会吹口哨。”你能说清楚吗?更何况书法了。所以,我们要用心反复观看各种书体的有关笔画的书写,以及它们在结体中的位置与轻重,在这些笔画未形成共识的有规定的法度时,我们只能借助一些比方和个人语言的不完全描述来初步理解。但我相信之后一定会渐次深入的。

一般握笔即指执笔杆,用笔衹指使用毛锥(因笔体呈锥形故名),笔尖称为笔锋,笔与纸面接触运行叫行笔,笔锋在运行方向之后叫顺笔,反之称逆笔,轻触曰提笔,重压曰按笔。笔画的方向、形态主要靠行笔产生。起伏曰波磔。根据见不见锋,分为藏锋、露锋、侧锋等。垂直或倾斜曰中正。故而用笔主要有所谓的正侧、藏露、起落、提按、顺逆、滑涩、转折、顿挫、回旋、波磔等。在任何一支毛笔中,这些相对的要素中都会有无穷无尽的层次与变化,它们都在同一时刻中同时要求或把握。而且,从本质上讲,每个人在世上只有一个,每个人生命中的每一秒也只有一次,故而重要的是把握住生活的心思,有目标而不畏艰难险阻,总会有文化的喜悦共识。

钟繇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一年)。那正是东汉由强大转衰弱的时代,但隶书已臻高峰。至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二三零年),许多著名的“变”均在他晚年所书中有所体现。活了七十九岁的他在当时可谓是高寿,可以见到他书法中的用笔已具有了古今书家常提到的笔法,如方笔、圆笔、折钗股、屋漏痕、悬胆、悬针、敛锋、回锋以及拨灯法,等等。他不但熔这些笔法于一炉,更发明了楷书“横笔轻,竖笔重”的特有丰韵,为行书与行气留了伏笔。让我们细细揣摩他的法度,学习他的品格与努力,玩味好自我的“文化”人生吧。

在他去世后三十五年(公元二六五年),书法字体已全,书法已成文化共识与人文标志,中国的分裂又“逢三进一”,三国中谁家也没夺到一统大权,反而被另外一家权臣掌控了一统的“家天下”,成就了中国书法的“尚韵”时代。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640.webp (48)

《兰亭序》是右军王羲之等41人在山阴(今绍兴)郊外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为诗集所作之序。

《兰亭序》324个字,因系酒后醉书,其中勾抹错讹近20处。他酒醒后,多次试图重新工整誊写,都不及当天写的那本好。所以传给后人的,还是那个第一稿,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真本已不得见,我们就按几个临摹本,来进行综合分析。

640.webp (49)

1.“岁在癸丑”。为什么“癸”字笔画写得很细。分析,王右军一定是只记得当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癸”字,一定是后续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够,所以“癸”字写的很扁。

2.“修稧事也群贤畢至”。“稧”应改“禾木”旁为“示补”旁,以“禊”为正确写法。

3.“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地方,不得不写在旁边。王羲之喝多了老白干,写“嶺”字,误将上边的“山”丢了。

640.webp (50)

4.“恵风和畅”。显然。“惠”字少两笔,神龙本“和”字之“口”还多一笔,像“曰”。《兰亭序》开头“永和九年”的“和”字就是正确写法。今人临帖,照写错字,传承谬误,大可不必。

5.“悟言一室”。悟言,《古文观止》纠正为“晤”言,意为见面谈话。

640.webp (51)

6.“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而且是先写了“外”字,后又以“囙”字(神龙本冯承素摹本为“ㄈ”接右边)覆盖。

7.“怏然自足”。后人记载为“快”然(高兴)自足,其实“怏(yàng)然自足”翻译成“自负”“自信”是解释得通的。

8.“僧不知老之将至”。“僧”字只有在“定武兰亭”石碑上才有这个字。《古文观止》纠正为“曾”。

9.“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之下覆盖了“於今”二字。俛是俯的异体字,今已废弃。

640.webp (52)

10.“岂不痛哉”。“痛”字覆盖的有点像是“它”字。

11.“每揽”。有书说,“’每’字中画浓墨,其余淡墨,显然记录了其由’一’字改写的过程。”其实,北魏张猛龙碑上的“每”字一横,也是粗大的。而且,冯承素摹写时,随时可以蘸墨。

12.“未甞不临文嗟悼”。 “甞”是“尝”的异体字,今已不用。

1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后人已纠正为“犹”,当“如同”讲。

14.“■■悲夫”。重墨抹去的字,一说是“良可”,但更可能是“足可”,还可能是“是可”、“亦可”。“夫”字,看出是盖住了“也”字。

15.“有感于斯文”。神龙本的“文”字,特别模糊。唐.褚遂良的临本,一眼就看出是由“作”字改写。

转自:江苏书协

——END——

640.webp (43)

徐渭,号青藤居士,明代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

仕途受挫后,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竟然先后九次自杀。又曾被冤枉入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640.webp (44)

640.webp (45)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非常明显。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都学二王,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人——米芾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常人却很难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与当时的书风格格不入。

因此他也曾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

有人这么评价徐渭的书法,说他成功的作品不多,但真正成功的作品都是惊世骇俗的,也就是说天才与白痴就差一步。

640.webp (46)

640.webp (47)

徐渭高超的用笔、结构以及章法技巧,笔墨苍润相间,满篇点画狼藉,笔画跌宕起伏而从容不迫,笔意奔放豪迈,有如狂风骤雨,酣畅淋漓而又苍劲浑厚,飞扬恣肆而又不失法度,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八大山人朱耷、郑板桥、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等都是徐渭的追随者、崇拜者,这也足以说明徐渭艺术水平之高、对后人影响之深!

——END——

学识与人品的关系

□ 白蕉

识由学而高,学又因识而进,二者是有相互密切联系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由于学识。“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好”这也是由于学识。

有些人不能说是没有学问,但为何他偏干不忠不义的勾当呢?那是由于不能分别义、利,于是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屈于威武。归结他原是并没有得到圣贤的真学问,因此便无定识,而影响到他的人格。

640.webp (40)

白蕉书法作品

有些人学古人的书法,偏先学到他的恶习,有毛病的地方,这是好而不能知其恶,总是由于不学以致无识,而以丑为美,影响到书品。

宋代书家苏、黄、米、蔡,据说这个蔡原是蔡京,但是后人因为蔡京人格有问题,不配和其他三家并称,所以配上了一个蔡襄。元代赵子昂,本来是宋朝宗室,国亡之后,还做异族大官,这于人格上就有问题了。所以虽然他的书法功夫不仅好,也够很亮,但总觉得是浮滑一路,骨子差了。明末清初的王觉斯,天分真高,笔力比文徵明一辈强得多,《拟山园帖》的摹古功夫,更可见他的学力。但他自己面目的书法,粗乱得很。他又为宦官魏忠贤写生祠碑,于是人家便看不起他了。

640.webp (41)

蔡京 雪江归棹图卷跋

640.webp (42)

(宋)蔡襄《谢郎帖》

讲书法关系到人品,或以为不是“在艺言艺”的态度,但我以上所讲的,即以艺术至上的立场而合到人品。我想,这并不离题。至于一辈嗜古的收藏家,珍贵新莽的泉货、蔡京的《党人碑》、秦松的书札,那是历史保存的意义,在我看来倒不单单是好奇与物稀为贵。

——END——

640.webp (22)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640.webp (23)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640.webp (24)

3、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640.webp (25)

5、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640.webp (26)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注:不狡辩弯曲己过。不掩饰自己的过错。

8、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640.webp (27)

9、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弘一法师明信片欣赏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END——

 

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对于笔锋的掌控能力,一直是书法临习与创作的要领。很多人写书法,笔锋软绵乏力,因为笔锋发力有很大问题。

640.webp (4)

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

640.webp (5)

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变化状态的,这就要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书写。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用笔与笔锋,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笔锋之“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640.webp (6)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如下:

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

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640.webp (7)

如何控制笔锋?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利用锋变来完成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古人研究笔法最经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虽然它还是残缺的理论(如: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中,说明它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但其实践指导意义确是重大的。

我们仔细分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字,其实,八法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问题。

640.webp (8)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主要行笔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连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风格是怎样变化,在点画的刻画,或者说在发力方法和锋变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张迁碑》与《曹全碑》比较,共性是”波磔”和”蚕头雁尾”,区别是一方一圆、一刚一柔。柳楷和颜楷比较,共性是”藏头护尾”与”八法”,区别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朴。

640.webp (9)

这些差异的形成,无疑是锋变的结果。由此,我们又可以推断出,个性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于个性化的运笔发力方法和个性化的锋变上。人们称米芾的”刷”、东坡的”画”、山谷的”描”,就是对他们个性锋变技巧最典型最贴切的形容。

也正因为,他们各自的这种独特的变锋技巧,才形成了他们各自的书风,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书风。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我们论述用锋的幅度与发力的方法有直接关系:

重发力:锋变的幅度大,笔画粗壮;

轻发力:锋变的幅度小,笔画纤细;

劲发力:笔画挺而弹,刚硬有力;

缓发力:笔画劲而朴,利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

中锋调锋:笔画圆浑。

640.webp (10)

不管怎样发力与锋变,必须是以刻画准确而高质量的点画线条为宗旨的。若求点画线条造型的准确,首先是要发力与锋变的准确。不同的点画,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需要不同的发力方法和锋变技巧。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640.webp (11)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640.webp (12)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640.webp (13)

640.webp (14)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END——

 

苏轼大名鼎鼎,是北宋的一代文宗。诗词书画都留名后世。中国文化史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显赫人物。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苏轼书法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下图)。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

640.webp

 

著名美学家蒋勋说,苏轼的作品表面看起来是很随意,看起来很柔软,可是他的刚硬都在里面。比如:

640.webp (1)

尤其是“花”跟“泥”这两个字最美。这两个字中间用了很多的牵丝,细的笔的牵丝把他们连在一起。如果我们不放大,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苏东坡的用笔里面除了柔软,也有这种很细致的部分。

所以对于书法,第一是要读他的文学的意思,读完以后你必须把字放大,去读他的每一个的用笔习惯,你就会看到苏东坡用笔的某一种美学,是跟他的个性有关的。别人都说苏东坡这样的姿势写字是不够有力的,可是我们看“苦雨”这两个字,“雨”的横画这个部分,到顿的部分再下来,其实非常的刚硬。尤其是肩架写得非常好。

640.webp (2)

特别是“花泥”二字,反应出苏东坡对人生的领悟:从艳丽的花,回来做泥土。

下半首,尤其要注意“空、寒、破、湿”这几个字,人生不完美,但他还是希望自己在这样颓败的时间里活出一种意义。

640.webp (3)

《寒食帖》之所以被认为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书法,因为他把毛笔运用到最复杂的状况。苏东坡一直到中年以后,才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有柔软、有坚硬,有朴拙、有华美,变化最大。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书法风格。黄庭坚曾在《山谷集》中评价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END——

 

艺术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302165126


束新水,1970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博士,师从周京新教授。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一路走来一路写

——束新水

故乡之景是我学画最初的冲动,那里有古树、清流、草甸、沙滩、竹园,我从五六岁到初中都一直在那里放牛,长时间地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待在一起,想或不想、想入非非或胡思乱想,思绪总与这些景牵连在一起,景触动着我的灵魂,欲说却忘言,无以言表,隐约觉得画或可表达,这也是我最初学画的冲动。但学画至今却从未动笔画过家山家水,总觉得自己的手段还不能够表达,或现有手段尚无以尽意。因为这儿山山水水不仅只是实物而已。

黄山亦然,它离老家70公里,算是很近,很多次机遇可以去,但都推却了,就因为黄山在心中有神圣之地位,冒然去观、冒然去表达怕缺憾甚多,这种两难局面在终结,单位组织老师为百年校庆去写生,徒然的兴奋与胆怯交织在一起,当坐在黄山一角写生时,心中似惴惴不安,许久不不了笔。

微信图片_20180306154449束新水老师作品

烈日当头从八点画到十二点,一气呵成,窃以为喜。笔含真情,画出当时真实所感之黄山。在狮峰又陆续画了《清凉山一望》《清凉胜景》《仰观狮峰》等画,多角度写出心中的狮峰,各有满意或缺憾之处,喜在自有我法于其中,缺在有时失之粗率,有时古法或别人黄山之法总不时显现,不能纯粹一以贯之。

应对熟悉得已经非常平常之形,其实更有挖掘的意味,此形虽已成定势,但我有我的视角、我的判断、我的塑造。这样想,就先以迎客松“俗”形正画,因为先前所见迎客松之形是间接或已历多次变过之形,第一次亲眼所见,先摆正心态,诚恳地亲眼亲笔过一遍,或许将来还会画,还会画出别样的迎客松,但此时恭敬正画是首要的。中国画的本质是笔墨语言及中国画的内在气韵格调,外在的客体之形再“美”,表现出的画面不合中国画内在之道也是枉然。

微信图片_20180306154358束新水老师作品

从黄山下山随导师先后在溧水、盱眙、常熟等地写生。这此地方之景若同黄山相比,可谓从仙境堕入凡间。先是在麦收时节在溧水写生,溧水以平原为主,些许有些很矮的小丘陵且长满高低树木及草丛,无有皴法,一眼望去,顿时茫然,更谈不上写生,可谓无景可写(在我看来),但观导师周京新却随处安顿见景即写,都在周老师笔下有开有合,有章有法,韵味十足,都以“周家笔墨”精彩纷呈,叹为观止,师兄弟们常开玩笑,给周老师一块水泥操场周老师都能画得饶有兴致,并会呈现精彩画面。自己也硬着头皮摆开画架开始写生,这溧水之景与黄山之景差别也太大了,黄山之景在奇在险在峻,溧水是典型江南水乡,平而无奇。眼前溧水的江南小景却能在数亩之内有数十种不同的结构层次,解析过景再画起来,头皮不再发麻,渐渐地也颇有兴致,依然用渴笔,写出麦收后的江南小景,此景却也有故乡景致的一些影子,虽然不敢画故乡,画溧水权当画故乡小景的练习,其中也含对故乡之景的情感注入,溧水小住几日,也画得几张满意之作。

微信图片_20180302165121束新水老师作品

写生的确妙处甚多,见景如人,一人一面,一景一况都那么不同,每每寻思以笔墨来表现来解决应对之道,虽苦亦甜,挫败有挫败的痛处,得胜有得胜的欣喜,但千山万水还要不断面对,笔底世界亦随山随水在转换,景永无边际,笔墨之道长无止境,关键每每小得每每触感,其心灵境界亦会日新又一日,会有一天想画家山家水,也许在别人看来,我的家山家水一如别处一样平凡,但在自己心中,全然不同,不知何时能画出带青草泥土香味的地道画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周京新评束新水:

周京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

我始终认为,造型是画里的首要问题,尤其是画人物的,必须解决造型问题,对人物造型的认识和表现都要确切鲜明,才有出路。如何才算解决了造型问题呢?要有生活,要得意趣,要出方法,要呈现自己独特的语言面貌。这几点一样都不能少,样样都有了,还必须样样都过得硬,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这几点如同一个个互相紧扣的环节,有一环出了问题,整个环节就会脱节,其他几环就无法连贯,就不成器。

新水现在的人物造型是有生活的,他画菜场人物与他画工程兵一样,并非仅仅限于将所见所闻放到画里去,图说见闻而已,而是借助这一题材表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是有取舍的,这些取舍依据的就是他自己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某种认识和态度,以及自己不得不对应考虑和努力探索的作画能力。没有达到与自己的作画能力对应结合,再怎么精彩的生活素材也会流产,新水明了这一点。在他的画里,生活的痕迹不是僵硬苍白的,而是,与他所追求的画法是在努力契合着的,虽然他的人物造型尚待明确式样,但他画里自然朴实的生活情结,已然为造型的逐渐成熟打下了基础。

笔墨方法是一个艰深的大问题,新水对解决这个问题是痴迷执着的,他的写意用笔一贯刚劲憨拙,朴实真切,虽然常有毛糙的东西冒出来,却张显着一股端正硬朗的气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画里的气息是浸透在骨子里的东西,任何大大小小的外部动作都会时刻带着它的影子。堂堂正正、自然而然、真真切切的气息,是画里的大吉大利;扭捏粉饰、矫揉造作、急功近利的气息,则是画里的大病大灾。

新水年富,也勤奋用功,加之有了比较好的环境养育,我相信他能够把握好自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期待他的进步。

微信图片_20180306164327

微信图片_20180306164347

微信图片_20180306164354束新水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束新水老师开设山水入门课程(树法),在此课程中详细解读山水画发展历程,并以宋人山水为例阐释画理,带领学员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气韵格调和笔墨语言。通过示范陆俨少课徒稿树法篇,为学员解决山水画技法学习的困惑。束新水老师也将示范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把自然造化之美转化为绘画艺术之美,指导学员对景写生,并引导学员探寻各自适合的绘画表达方式。


导师参展/获奖资讯

1996年南京艺术学院96届毕业生创作优秀奖,南京艺术学院收藏
2001年黄宾虹奖·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新秀作品展“黄宾虹·金信奖”(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1年“学院前后——八人中国画作品展”南京
2001年王嘉廉奖学金
2004年“现代·都市水墨画展”优秀奖
2004年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5年“自然风·江浙沪新锐画家邀请展”上海
2005年“学院前后——第二回画展”南京
2005年“百家金陵画展”南京
2005年“美在江苏画展”南京
2006年五大美院硕士作品巡回展北京、南京、杭州、天津、石家庄
2006年“文人主义”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上海
2007年殊途“70水墨”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
2007年首届全国美术院教师年度作品奖优秀奖
2007年“两京之间”中国水墨画家提名展南京
2007年亚洲插画艺术交流展南京
2007年首届南京国际艺博会提名展金奖南京
2008年当代中国画家画风学术提名展北京
2008年“永恒的经典”《中国画苑》当代中国画家邀请展北京
2008年学院在线—中国『生于70年代』水墨画家2008’提名展南京
2008年中韩水墨艺术交流展南京
2008年“水墨动向”—中国中青年水墨精英邀请展济南
2008年意象江南—中国70年后水墨精英邀请展杭州
2008年“水墨报告”—《画刊》70年后水墨精英邀请展南京
2009年“风起金陵”南京青年画家提名展南京
2009年“内动”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南京
2009年“文明与生态”当代城市水墨画家邀请展海宁
2009年《春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江苏省书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0年《粉色佳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
2011年《色非色》“江苏省国画院学术邀请展”江苏国画院
2011年《山民系列》“辛卯印象6070江苏实力国画实力派画家展”南京诸子艺术馆
2011年《山民》“2011·全国教师美术作品展”广东省美术馆(高校组一等奖)
2012年《罗汉系列》“汇鸿十人作品展”常州淹城博物馆
2012年《黄山写生》“至人无法——青年名家作品展”南京芥墨美术馆
2012年《边民系列》“人的尺度—当代名家人物作品展”扬州大境艺术馆
2013年《罗汉系列》“墨境禅心—写意一族·佛教题材造像展”六尘艺术馆
2013年《松石不言自可人》《去去楞伽子》“百卉含英—首届江苏省民营美术馆汇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3年《罗汉系列》翰墨风华—六尘·古岸推荐艺术家联展”(六尘艺术馆、古岸艺术中心)
2013年《山水写生系列》“易象—南北写生作品展”南京芥墨艺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3年《山水写生系列》“中韩艺术交流展展”扬州市美术馆
2013年《山水写生系列》“写意一族第二回展”南京六尘艺术馆
2013年《罗汉系列》“水墨彼此两岸作品展”台北孙中山国父纪念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中国首届70水墨大展”南京金陵美术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中韩艺术交流展展”韩国济州美术馆
2014年《罗汉系列》“水墨彼此两岸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写意一族大连展”大连美术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水墨新精神作品展”石家庄美术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东西南北中水墨作品展”南京六尘艺术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承。变水墨展”金陵美术馆
2014年《山水写生系列》“南北更斯十人作品展”南京更斯艺术馆
2014年《心梦园林系列》“2014南京青奥会美术大展”南京奥体博展中心
2014年《园林写生系列》“写意一族第三回展”南京六尘艺术馆
2014年《园林写生系列》“写意一族南通展”南通当代艺术馆
2014年《边民系列》“照古观今–当代名家邀请展”北京正观美术馆常州刘海粟美术馆
2014年《边民系列》“融会贯通–美术报当代名家邀请展”南通市美术馆
2014年“意笔求真——束新水水墨艺术展”徐州文怀堂艺术馆
2015年《梦园》“鼎立2015当代艺术邀请展”南京川佰艺术馆
2015年《园林写生》“水墨记杭州山水画邀请展”杭州美和院艺术中心
2015年《边民系列》“游春-2015南京中国画展”南京微园美术馆
2015年《园林写生系列》“园。境-2015苏州园林写生作品展”苏州市美术馆
2015年《园林写生系列》“吾师造化-周京新师生写生作品展”南通中心美术馆
2015年《边民系列》“心印。中国当代名家学术提名展”南京有润艺术馆
2015年《园林写生系列》“界。线——2015水墨邀请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
2015年《园林写生系列》“实验。交汇(常州)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常州刘海粟美术馆
2015年《园林写生系列》“当代水墨邀请展”烟台鲁东大学美术馆
2015年《破晓穿曦色》“中国高校名家作品展”苏州美术馆、江苏现代美术馆
2015年《山水写生》“奇峰搜尽”当代名家山水作品邀请展济南齐鲁晚报美术馆
2015年《梦园》“写意一族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5年《梦园》“水墨边界”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书法》“串调”中外艺术名家书法展南京江东美术馆


课程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概述与陆俨少课徒稿
上课时间:2018.04.11 19:00
一、画材准备
笔墨纸的选择
二、中国山水画发展概述
三、山水画线质与笔墨要求
四、解读陆俨少课徒稿
五、示范树法
树叶法、枝干法等
第二节 树法精析与临创表达
上课时间:2018.04.18 19:00
一、解析宋人经典山水作品的树法、皴法
郭熙、李成、范宽、董源、马远、夏圭等
三、陆俨少课徒稿中树法详解与示范
丛树造型与分布、杂树法、竹草法等
四、培养观察自然的方法
五、临摹与写生的转换
第三节 树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与对景写生
上课时间:2018.04.25 19:00
一、以宋人山水画为例解读山水画的构图与意境营造
二、树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三、训练对景写生与创作能力
四、示范以树为主的山水小品

报名方式: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306171234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王羲之传世经典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兰亭序》、《圣教序》之外,更有诸多行草手札。这些行草手札时而行楷夹杂,时而行草糅合,古人评之谓“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极言其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之美。其用笔的细腻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习。下面我们来直接欣赏“书圣”的几幅手札。

姨母帖

640.webp

 《姨母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快雪时晴帖

640.webp (1)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这件书蹟以圆笔藏锋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鑑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產生的律动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此次墨池学院特邀武盼龙老师精选王羲之手札中三种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为范本:从《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探寻行楷相融的平和之美,从《远宦帖》中感受草书纯粹的律动之美,从《二谢•得示二帖》中感受行草糅合的纵逸之美,最终帮助广大学员由技入道,把握大王行草技法,体悟魏晋士人风骨。最后以王羲之的用笔技法与其他行书名家对比,探讨历代书家有哪些和而不同之处。

未标题-1

武盼龙,1990年生,河南开封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开封市第二批十佳青年文化英才之一。


作品获奖入展(中国书协):

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法展入展
首届“王安石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第四届全国西部书法篆刻展入展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其他重大展览:
“国英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第二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首届陕西书法院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获提名奖
河南省书画摄影作品晋京展
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好风相从”全国册页书法展三等奖

640.webp (11)

微信图片_20180306144444

微信图片_20180306144455

微信图片_20180306144459


未标题-2

第一课时 王羲之尺牍临摹要点及简单示范(上课时间:2018.03.28 19:00)

一、王羲之《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尺牍的风格特点
二、特征用笔方法举例讲解演示
三、经典单字结构特征讲解演示
四、整体临摹讲解演示

第二课时 王羲之尺牍笔法详解及示范(上课时间:2018.04.04 19:00)

一、通过王羲之尺牍《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等帖探析风格特点
二、特征用笔方法举例讲解演示
三、通过尺牍笔法训练来改变自己以往不良书写习惯
四、整体临摹讲解演示

第三课时 通过王羲之尺牍笔法训练后如何快速掌握其他行书特点(上课时间:2018.04.11 19:00)

一、王羲之尺牍笔法举例
二、以米芾、苏轼、赵孟頫行书笔法为例
三、历代书家的和而不同之处及如何转换

报名咨询入口

↓↓↓

王羲之行草手札经典三讲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84)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江苏吴县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明代著名书法家。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好评。

640.webp (85)

640.webp (86)

640.webp (87)

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遂自成一体,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640.webp (88)

640.webp (89)

640.webp (90)

祝允明行书《琼林玉树图歌》墨迹,绫本册页,纵34厘米,横22.5厘米,戚叔玉收藏。此歌乃祝枝山38岁时在秦淮京舍为《琼林玉树》一图所题的跋。其书法行中夹草,遒古萧远,结字纵逸,倾侧跌宕,酣畅流动,匀称妍妙,凝厚劲健如“绵里裹铁”。

640.webp (91)

640.webp (92)——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