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流中,女子们如何炫才华呢?首当其冲当然是书法。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下,历代女书法家的书法造诣。

蔡文姬640 (1).webp (1)

蔡文姬,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自幼熟读经史,博学有才辩,雅工书道,笔法得其父真传。几经战乱,被曹操赎回后,并在其鼓励下,凭记忆用楷书和行书,书写古籍四百余卷,历称文姬归汉。

640 (1).webp (2)

卫夫人

640 (1).webp (3)

卫夫人,名铄。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以为楷书订定笔划顺序而闻名。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其字形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640 (1).webp (4)

薛涛

640 (1).webp (5)

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女书法家。其发明的笺纸,流传至今。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

640 (1).webp (6)

吴彩鸾 640 (1).webp (7)

吴彩鸾,唐代吴猛之女,夫文箫。自幼家贫,以抄书为业。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在史书中记有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作品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

640 (1).webp (8)

武则天

640 (1).webp (9)

武则天,人称“武媚娘”,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难度极大,却极为高雅。而书写草书则书法婉约、遒劲得法。武则天曾以飞白书写大臣的姓名来赐给他们,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640 (1).webp (10)

杨妹子

640 (1).webp (11)

杨妹子是宋宁宗杨皇后之妹,一说为杨皇后本人,历来众说不一,是当时的书法家。世传杨妹子书法类似宁宗,属于秀美一路。清代姜绍《韵石斋笔谈》评其书法“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

640 (1).webp (12)

朱淑真

640 (1).webp (13)

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女书法家。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后期则忧愁郁闷,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640 (1).webp (14)

管道升

640 (1).webp (15)

管道升,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管道升既能超脱凡尘世俗之外,又能被社会历史交口称誉;既能处理好古代妇女在家庭社会中的日常琐事,又能摆脱封建束缚,极大地发展和展示出自己全面而杰出的才华。她无愧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女性之一。

640 (1).webp (16)

赵孟頫&管道升《深秋帖》

柳如是

640 (1).webp (17)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640 (1).webp (18)

柳如是书法

姜淑斋

640 (1).webp (19)

姜淑斋,善书,精于行草。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尤得力于《十七帖》,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为时所重。朱彝尊题其诗卷词有云:“三真六草写朝云,几股玉钗分,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郁金堂外,青绫帐里,小字讶初闻,门掩谢池春草,书遍双鬟练裙。”亦指其书也。

640 (1).webp (20)

姜淑斋书法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在中国大街上常常能够看到这姿势的乞丐,他们有的只要一只手,有的只要一只脚,乃至无手无脚,但他们写出来的字却让咱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汗颜。640 (1).webp (77)

这是网上流传多年的一组图,一位被称为“乞丐”的人,用一支破笔,醮着颜料,在一笔一划地写字……

640 (1).webp (78)

640 (1).webp (79)

640 (1).webp (80)

640 (1).webp (81)

640 (1).webp (82)

这些流浪者都有各自的故事,当中还不乏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像每个人的故事一样,“每个人的字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似乎少有路人愿意认真地阅读它们。

640 (1).webp (83)

640 (1).webp (84)

640 (1).webp (85)

看到流浪汉的字,不禁想起来一些书法“大师”们的书法了。

640 (1).webp (86)

640 (1).webp (87)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看到这些流浪汉的书法,再看看“大师”们的书法难以辨认和欣赏时,不知道会不会打脸呢?

——END——

明代祝允明草书《手卷曹植诗四首》又名《箜篌引》,草书曹植诗《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是祝枝山草书的代表作。全卷长一千一百五十四点七厘米,宽三十六点一厘米,计一百十六行,共五百八十一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纵观作品,既有颠张醉素之势,又可见其学黄庭坚功力之深,挥笔迅疾,圆转自然,在随意挥洒中自有规矩可寻,狂而不乱,情浓势足,激跃奔发,妍媸不凡,朴拙沉劲而又不失流丽多姿,是学习祝允明草书的佳作。

640 (1).webp (19)

640 (1).webp (20)

640 (1).webp (21)

640 (1).webp (22)

640 (1).webp (23)

640 (1).webp (24)

640 (1).webp (25)

640 (1).webp (26)

640 (1).webp (27)

640 (1).webp (28)

640 (1).webp (29)

640 (1).webp (30)

640 (1).webp (31)

640 (1).webp (32)

640 (1).webp (33)

640 (1).webp (34)

640 (1).webp (35)

640 (1).webp (36)

640 (1).webp (37)

640 (1).webp (38)

640 (1).webp (39)

640 (1).webp (40)

640 (1).webp (41)

640 (1).webp (42)

640 (1).webp (43)

640 (1).webp (44)

640 (1).webp (45)

640 (1).webp (46)

640 (1).webp (47)

640 (1).webp (48)

640 (1).webp (49)

640 (1).webp (50)

640 (1).webp (51)

640 (1).webp (52)

640 (1).webp (53)

640 (1).webp (54)

640 (1).webp (55)

640 (1).webp (56)

640 (1).webp (57)

640 (1).webp (58)

640 (1).webp (59)

640 (1).webp (60)

640 (1).webp (61)

640 (1).webp (62)

640 (1).webp (63)

640 (1).webp (64)

640 (1).webp (65)

640 (1).webp (66)

640 (1).webp (67)

640 (1).webp (68)

640 (1).webp (69)

640 (1).webp (70)

640 (1).webp (71)

640 (1).webp (72)

640 (1).webp (73)

640 (1).webp (74)

640 (1).webp (75)

640 (1).webp (76)——END——

 

若论对器物的审美,宋朝可谓是巅峰,不管是宋瓷、宋画,还是宋版书、宋式家具,乃至宋酒、宋茶,都极讲究形式上的审美,非常雅致,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雅道的高峰。

今天我们就从宋瓷、宋画、宋版书、宋钱、宋茶、以及花道这几个方面来看看宋人的雅致生活。

1、宋瓷

宋代制瓷业非常发达,而且宋瓷很雅致,不管是造型,还是色泽,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有些朋友甚至将宋瓷当成“极简主义”风格的鼻祖。

640 (1).webp (8)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2、宋画

不管从技法上,还是从审美上来说,宋画都是中国画的巅峰之作,特别是在界画、山水画、花鸟画与风俗画题材上,都是后世的文人画风格难以超越的。

640 (1).webp (9)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640 (1).webp (10)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640 (1).webp (11)

宋徽宗《桃鸠图》

3、宋版书

在收藏界,宋版书有“一页纸价同一页黄金”之说,非常珍贵。这是因为,宋版书存世量非常稀少,而且,宋版书非常精美,用纸、用墨、书法、雕工、版式、装帧、校对都极讲究。

640 (1).webp (12)

640 (1).webp (13)

图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宋版书

4、宋钱

钱本是俗物,但宋钱不管是质地,还是制作工艺,都非常考究,这让宋钱也具备了器物之美。不过宋钱存世量巨大,所以在收藏市场上,宋钱并不甚贵。

640 (1).webp (14)

640 (1).webp (15)

图为文玩市场中出现的宋钱“大观通宝”及其拓片

5、宋茶

茶,需要好的茶叶,也需要合适的茶器。由于宋人流行的是末茶,烹茶方式为点茶,配套的茶器更多,从茶碾到茶筅,都有讲究。其中盛茶的茶盏,以曜变天目盏最为惊艳。

640 (1).webp (16)

图为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盏(稻叶天目)

640 (1).webp (17)

宋人点茶的画面,来自宋代《文会图》(局部)

6、花道

宋人热爱鲜花,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家里,都要插一瓶鲜花,在这一生活习俗之上,宋人发展出一套插花的艺术,后传入日本,便成了日本的花道。宋代插花的技艺与审美风格,可以看看李嵩的《花篮图》,华丽而精致。

640 (1).webp (18)

李嵩《花篮图》

可以这么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得审美的一个时代。

——END——

640 (1).webp (1)

开幕时间:2018年3月11日15:00(周日)
展览时间:2018年3月11日 – 3月20日

展览统筹:张昊
策展人:田步石

参展艺术家:李双阳丨董水荣丨史明洁丨朱海澄丨冯错
殷海书丨高凤仙丨毕云扬丨龙侃丨任东

展览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4号江苏广电一期荔枝文创2楼·荔枝艺术馆

主办单位:逸庐书院
协办单位: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丨南京海派传媒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荔枝艺术馆丨荔枝艺空间丨荔枝文创

媒体支持:荔枝网丨我苏网丨城市频道丨教育频道丨凤凰江苏书画频道
JSBC荔枝艺术馆官方平台丨JSBC艺术百家官方平台
墨池APP丨书法屋官方微信平台丨中国书法网丨中国书法家论坛
书法思考丨青少年书法报丨中国数字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640 (1).webp (2)

冯错

诗人,书法家,两本诗集刊世,写此熙熙世间;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数年,入逸庐,居金陵,有心为人也为己,墨池联合创始人,墨池CEO。

创作心得


我是个什么东西? 书法这个事搞久了,经常疯狂扪心自问,书法是什么?人这个物种,在人间做人做久了,经常暗暗追问自己,我是谁?一个搞书法的人当自己无法自洽时,只能自己,对镜发问:书法对于我成为我,到底能贡献多少价值?

最近用心于章草,简牍,觉得那些美妙的灵魂都消逝在历史的角落,期待着每一个时代的知音,曼妙而孤独。回看二王经典,反而觉得更像一尊大雄宝殿中的宏伟偶像,亲近不得,怀疑不得,亵玩不得,更调侃不得。章草古朴,就像小时候隔壁胡子拉碴的叔叔,开口居然宛若古风和诗经,直抵本心,二锅头下肚,可以促膝而谈;简牍烂漫,一副“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自我陶醉样,卿本夜黑风高的贼子,奈何去扮个人宫墙中的佳人,自己就是自己。 所以,栖身秦淮,入逸庐门墙,我欲见我,我欲成我,我与经典保持礼貌的合适的距离,我与隔壁的大叔和另外一个自己,越来越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越来越知道那些与你暗合的古人就在三尺之内的书架上等待已久,我追求着那个想象着的那个自己,和想写成的那个样子。

文/冯错


 

 

 

作品赏析

640 (1).webp (3)

▲隶书小品 纵33cm 横43cm

640 (1).webp (4)

▲隶书对联 纵70cm 横45cm

640 (1).webp (5)

▲行草 高士传赞两则 纵69cm 横34cm

640 (1).webp (7)

▲行书 三径两江联 纵138cm 横35cm

——END——

陈淳以水墨写意花卉著称,也擅长设色没骨法和勾花点叶法,然亦工写结合,更多简逸的写意成分。图绘折枝梨花,自上而下斜出。红色的梨花和墨青的叶子均不加轮廓勾勒,直接用色画出,色即形,形即色,简练而不失其真。徐沁《明画录》曾如是评析其水墨浅设色花卉画:“其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久之并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

红梨诗画图 明 陈淳 纸本墨笔 纵34.2厘米横10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红梨诗画图 明 陈淳 纸本墨笔 纵34.2厘米横10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淳 花卉图卷 纸本墨笔 32.5×503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局部 明 陈淳 花卉图卷 纸本墨笔 32.5×503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明 陈淳 花卉图卷 纸本墨笔 32.5×503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画上题诗为:”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其书为行草,字势欹斜跌宕,令人联想其画家的不平经历。自宋元以来,写意花鸟画就有一定的发展,但真正能够发挥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的,应该归功于徐渭。

明陈淳花卉图卷 局部 明陈淳花卉图卷明陈淳花卉图卷

陈淳(款)荷花图卷壬寅(1542年)作陈淳(款)荷花图

陈淳 花卉陈淳 花卉

明 陈淳(传)设色花卉手卷明 陈淳(传)设色花卉手卷

明 陈淳(款)折枝花卉卷甲辰(1544年)作明 陈淳(款)折枝花卉卷

陈淳秋江清光图南京博物院藏陈淳 秋江清光图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紧扣“秋江”二字,撷取枯荷、芙蓉、芦苇等具有季节特征的折枝花草为主要题材,辅以翠鸟、家鸭,写出一派秋天的气象。荷叶用藤黄带墨点拓,表现枯的质感;芙蓉用花青点叶,淡墨写枝,花用淡墨双钩填以淡红;鸭子用破笔皴擦,毛羽蓬松。笔法秀劲,色调清淡,构图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韵。

陈淳画牡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淳画牡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作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幅中画设色牡丹一枝甚清雅,用没骨法,笔意活泼而不失稳静,具写意意趣。可惜颜料日久褪色,故觉稍淡,然而无损其精研。款字行书沉酣飞动,是晚年得意之作,书画同幅,璧合珠联,尤为可宝。

明 陈淳 写生卷34.9x253.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 陈淳 写生卷34.9×253.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以水墨写意,将牡丹、兰、竹、槴子、荷花、水仙、山茶等花卉,以折枝的形态穿插安置,用笔清新活泼,构图错落有致。花卉点叶浓淡相间,鈎勒叶脉的线条使转自由率性,全图传达出一种清新高洁秀逸的情调,此皆画家个人风格的呈现。陈淳自中年以后,思想发生了转变,淡泊名利,寄情山林,晚年艺术臻于纯熟自如的境地。此卷作戊戌(一五三八)年,为陈淳五十六岁时的作品。

明 陈淳 湖石花卉15.3 x 42.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 陈淳 湖石花卉15.3 x 42.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淳 畫雪裡紅19.3 x 52.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 陈淳 畫雪裡紅19.3 x 52.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淳 梅影17.1 x 48.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 陈淳 梅影17.1 x 48.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淳 紫薇17.8 x 4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 陈淳 紫薇17.8 x 4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他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即“白阳”一派画家。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水墨写意画是东方美学视觉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作品往往表现出画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工具娴熟的把握。这一形式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强调了学术性,摈弃了功利性。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付万全老师开设陈淳水墨写意花鸟课,此课程将解读明代画家陈淳的艺术历程与风格特点,详细解析陈淳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技法与意趣,帮助学员了解水墨写意这一重要的绘画语言以及其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导师也将进行详细有序的临习示范,以期学员最终可以独立完成水墨写意花鸟作品。

党震:写给付万全

(党震,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很显然,付万全的中国画创作之路,是在延续传统的基点上向前开拓的道路。这种延伸是在笔墨语言与精神内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当代语境中,尤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背景之下,付万全艺术之路的选择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许寂寞甚至是有些悲壮的。太多的当代艺术时尚明显披着耀眼的光环,影像、装置、行为等前卫艺术家在“与世界接轨”旗帜引领下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华丽的演出,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艺术神话。然而,付万全没有被这些炫目的霓虹弄花了眼睛,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定力,竹管素纸、净水宿墨,硬是置嚣杂繁芜于不顾,默默地潜心描绘着属于他自己的那个花香枝暖、鸢飞鱼跃的世界。

4972601_983246付万全 竹林引伴 70×36.5cm

在付万全的花鸟画创作中,对构图的经营是极为理性的,他常常会以强势的框架结构将画面分割成明确的几何形状,这种对“势”的把握显然是受到了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师的影响,由于有着学院背景的知识结构,对传统的构图借鉴又暗含了“构成”的力量,所以付万全的花鸟画构图较之以往的传统绘画显得更为简洁大气。本科时期付万全在杭州中国美院打下了扎实的笔墨语言基本功,从那时起他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传统笔墨的视觉趣味及其蕴含的文化理念研究上。笔锋锐利的线条穿插与墨气淋漓的团块渲染,既显示了他对传统技法的谙熟,也表达了他对笔情墨趣所引发的文化意味的理解及意境联想的体会。

4972602_377868付万全 草虫册页系列(一)

传统中国画有着强烈的程式化特征,是由笔墨技巧与文化理念共同凝结而成,具有独特的意象审美特质。程式成就了绘画艺术的高度,但从某种层面上讲,程式也成了画学后进难以逾越的高峰。像一堵高而厚的墙,增加了中国画求变创新的难度。付万全从生活细缀处入手,在自然中发现平凡景物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反复尝试着以单纯简练的笔墨方式来表达,他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程式,这种新程式继承了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元明文人画之后)对于“雅逸”的格调追求,又因为有了生活亲历的个人体验而显得格外鲜活。

4972603_574920付万全 草虫册页系列(六)

古语云“画为心迹”——好的绘画作品必然与智慧的心灵相默契,衷心祝愿付万全可以始终保持一份对艺术的虔诚信仰,凭借着他的才华与毅力在新的艺术之途中不断突破。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陈淳生平简述与艺术特点
上课时间:2018.06.20 19:00
一、水墨写意画的发展历程
二、陈淳的生平与艺术特点
三、解读并示范临习陈淳小品一幅
四、介绍画具材料
第二课时 陈淳经典作品技法精析与示范
上课时间:2018.06.27 19:00
一、解读陈淳经典作品
二、解析笔墨与设色技法
三、解析并示范花、叶等画面元素的行笔方法
四、示范临习陈淳水墨写意花鸟作品
第三课时 水墨花鸟构图技巧与立意
上课时间:2018.07.04 19:00
一、花、鸟、石、竹的造型设计
二、解读多幅陈淳花鸟作品构图与立意
三、写意花鸟写生与创作的要求
四、示范创作一幅写意花鸟作品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302144947

付万全,河南省永城市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攻读沈光伟工作室硕士研究生。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现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及文章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华儿女—书画名家》《书画艺术导刊》《齐鲁文学》《文艺生活》。

导师参展获奖经历

河南省永城市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攻读沈光伟工作室硕士研究生,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现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2015年《午马未羊》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家邀请展(商丘)
2015年《和合万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名家邀请展(永城)
2015年《观物取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名家邀请展(濮阳)
2014年《自叙》新青年水墨邀请展(南京)
2014年《闲庭信步》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获奖;(郑州)
2014年《摹素》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李东军、郭善涛、付万全作品展;(商丘)
2014年《在路上—齐鲁水墨名家日本邀请展》(日本)
2014年《生生不息》沈光伟师生作品巡回展;(济南、潍坊、淄博);
2014年参展《第四届中国画节》潍坊;
2014年《唯美新方阵》2014学院力量学术提名展;(北京)
2013年《记忆中的山子》入选“庆花博——纪念恽南田诞辰380周年暨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常州)
2013年在济南汇通当代画廊“支点——青年艺术家推介计划”巡回回展;(济南、潍坊、青州)
2012年在徐州雁南会馆举办“墨如艳彩”付万全花鸟画个展;(徐州)
2012年在济南美术馆举办“墨之华”付万全花鸟画个展;(济南)
2012年山东美术馆建团90周年齐鲁青年风采书画展优秀奖;(济南)
2012年获河南省第十七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郑州)
2011年《清和俭寂》入选全国中国画展;(哈尔滨)
2011年青岛中韩交流展;(青岛、韩国)
2011年泰山首届青年美术名家邀请展;(泰安)
2011年获河南省第十六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郑州)
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永城书画名家交流展;(永城)
2011年永城市举办《记忆》画展;(永城)
2009年获河南省第十九届群众书法作品展优秀奖;(郑州)
2009年《窠木游禽》获山东高校美术作品展二等奖;(济南)
2009年《杜甫诗句》隶书作品获山东高校书法作品一等奖;(济南)
作品文章发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华儿女–书画名家》;《书画艺术导刊》;《齐鲁文学》;《文艺生活》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338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341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243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300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257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334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254
微信图片_20180305092348

报名方式: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307150753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月來病,力疾勉書,時絕糧,書數條賣之,得五斗粟,買墨,墨不嘉耳,奈何!”

这段话是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为一位外国来华传教汤若望所书写的一册页《赠汤若望诗册》里最后的特别标注。不知当时王铎的目的何在,是表达自己的心情还是祈望汤若望能出手相助呢?

据资料知悉

王铎曾经因社会动乱,颠沛流离,困居乡里,穷愁潦倒,全靠卖字或亲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尽管他已无钱购买好纸佳墨,但还是创作出《赠汤若望诗册》。他书写时因为纸墨不好,心绪不佳,这幅诗册中多处出现落笔时“跑墨”现象,成为完全破坏了笔法线条和字形的败笔,即成“墨猪”。对此他深感遗憾和愧疚,并在诗册中特别标注说:“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不嘉耳,奈何!”

640 (1).webp

《赠汤若望诗册》

《赠汤若望诗册》书风欹侧潇洒,气势纵横,整部作品酣畅淋漓,墨色富于变化,是王铎行书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中,在用笔结字方面,学米芾的地方甚多,整幅作品出规入矩,书写徐疾得体,牵丝变化莫测。字形变形夸张,错落有致,独标风骨,与王铎其他行书墨迹相比,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具有王铎较成熟的个人面目。


从3月10日开始,墨池特邀导师——吴俊云将带领大家进入王铎书风的大门。


吴俊云简介

微信图片_20180307141200

吴俊云,中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1997年书法专业毕业,1999年书法师从黄惇、曹宝麟两位老师,绘画得益于徐湛教授,王成喜老师。

书法初学颜柳,后转入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经黄惇、曹宝麟老师指导,转学米芾、王铎行草。

擅长工笔,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写意梅花,作品空灵自然,清新生动,意境深远,功力深厚。

获奖/入展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
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二奖
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
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
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
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
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
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
纪念孔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导师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307141230
微信图片_20180307141241

微信图片_20180307141248

吴俊云老师在墨池学院已经多次开课
并且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相信这背后离不开吴老师的耐心讲解

微信图片_20180307151459

微信图片_20180307151503


本次课程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特点(视频演示)【上课时间:2018.03.10 19:00】

一、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简介
二、学习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工具准备
三、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特点(视频演示)
轻重对比
行草结合
引带有法
动静相宜
收放有度
墨法丰富
错落有致
点结面
四、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偏旁部首(视频演示)

第二课时 欹侧潇洒,气势纵横【上课时间:2018.03.17 19:00】

一、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的笔法(视频演示)
中与侧
藏与露
方与圆(方圆并用刚柔相济)
顺与逆
疾与涩
转与折
提与按
二、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的笔势(视频演示)
方折
圆转
侧中互转
发力点的把握
实入与虚入
实收与虚收
重按轻提
俯仰向背
连续书写
三、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结体原则(视频演示)
部首法
错落法
尽态法
迎让法
欹侧法
洗练法
呼应法
异形法
假借法

第三课时 酣畅淋漓 墨色丰富【上课时间:2018.03.21 19:00】

一、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字组关系(视频演示)
墨色划分
牵丝连带
字与字的配合
收放关系
字距划分
大小关系
体势关系
穿插关系
二、王铎《赠汤若望诗册》行气形成(视频演示)
利用上下组欹侧关系摆正或加强取势
利用上下组不同的收放关系转换节奏
利用上下组不同的动笔状态转换节奏
利用上下组连与断的关系转换节奏
利用上下组不同的字距远近转换节奏
三、王铎《赠汤若望诗册》章节实临(视频演示)
四、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展大书写
五、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创作(视频演示)

2017081803413785072

3月10日 19:00

墨池学院 吴俊云老师

与您讲述

王铎《赠汤若望诗册》

气势如虹、动人心魄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在明末善书巨帧长轴的的书家中,或因追求秀逸而至笔力孱弱,或因放笔一泻而至章法平平,唯有王铎,以雄强的笔势,融入二王的古典雅致,“拓而为大”,有纵有敛,既痛快,又沉着,用笔转折顿挫,跌宕起伏,用墨枯湿浓淡,淋漓酣畅,时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时如飞瀑急湍,左奔右突,时如溪流折转,汇集池潭;又章法之分行布白,题名落款,变化万千而无不精妙,让观者叹为观止。吴昌硕曾赞王铎:“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源于王铎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超前的认识。很多书家都是“名当世,震宇内”王铎不然,当时少有人喜欢他的字,可以说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典型。虽然王铎把握的不是真理,却也是领先别人二三百年的认识。

640.webp (83)

▶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

——《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

由此可见,王铎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学了三十年,手画心摹,还没得到别人承认。如同被人骂了“你不懂书法,你乱写字”三十年。“孤独”“质疑”是“天才”必须得承受的。

▶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他日当为亲家再书,以验所造如何。

——《琅华馆帖》(张翱刻本)之《仿古帖》后

640.webp (84)

▶ 怀素独此帖可观,他书野道,不愿临,不欲观矣。

——《琼蕊庐帖》临《唐僧怀素帖》后

▶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

——临《淳化阁帖·褚遂良帖》后

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王铎学了四十年,自问是有出处的。“必有深爱吾书者”跟十年前“海内必有知我者”都出现了“必”字。感觉像是自我肯定,自我期望,自我催眠。尾连叹三句“不服”,这是积郁多深才能爆发出来的呐喊。如活在当世,一定会是一个被称为“魔怔”的人。

640.webp (85)

▶  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

——临《为啬道兄书诗卷》后

▶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琅华馆帖册》后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 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 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寻获)。匪深造博 闻,难言之矣。

他说他的字只以二王为根本,只不过唐宋诸家都是学二王的,他们看不出来而已。说他学米蔡,又说虞柳欧。学了五十年书法,唯独强项不能任人妄论,除非见识广的人,否则解释不通的。

以二王为宗,并不是指王铎只学二王,而是说其他书家只是偶有涉猎,并不专。所谓“难言之矣”,大概就是其书学的写照吧。王铎的字并非世人都不承认,只是大多数人“不识货”。

只能说当时通讯不发达,否则很可能是书坛中“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640.webp (86)

▶ 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带酒,微醺不能醉,书于北都琅华馆。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后

▶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寻获)。匪深造博闻,难言之矣。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640.webp (87)

▶  辛巳初一日,披览是册,忽已四载。苦庐无佳,况墨事都废,偶披览辄觉稍快然。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凡画以自足,皆为河伯一流。

——《琼蕊庐帖》后

▶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足支)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今再审观,亦觉有所证。(至至)不知于堂奥殹!归之二弟仲和,则余三十年于书、于诗、于文、于字其敝精凝神,亦可概见矣。

——《琼蕊庐帖》后

640.webp (88)

▶  徽之书法,温润绵密,有远水流烟之致。惜不多见,载之古今,寥寥数行耳。极力摹写,瞠乎其后,始信书法非易事也。

——《琼蕊庐帖》临《晋黄门郎王徽之书》后

640.webp (89)

▶ 书时,二稚子戏于前,叽啼声乱,遂落(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噱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

——《拟山园选集》(诗集·台湾学生书局)卷一

我喜欢王铎,并不是因为字好,古人书家无一人是白给的,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他这种“固执”“坚持”一去就是五六十年。

“傻子”式的天才,历史上很多。

其实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表达的“天才的追求与孤独”是有类似处的。我始终相信,非凡之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定是经历受过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痛苦。这点,几乎是差不了的。

——END——

640.webp (76) 640.webp (77) 640.webp (78)

其次,文学与书画艺术,虽然存在同中见异,但批评的本质,例如风雅正变、审美评价等,系乎彰善美和辟丑恶,应无一异。且不说“风骨奇正景近意远”和“形神无间”等通得消息,具体到虚实、方圆、宾主等,也都文艺一律,辞理遐亘,自古亦然,所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各师其心,其异如面”,“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看来,文学领域能批评的,书画艺术也概无例外,但凡同意文艺欲“济乎道”则必先“正是非”的(见汉扬雄《法言》),大约也会支持汉王充《艺增篇》的观点那就是,只要批评者做到“毁人不增其恶”和“誉人不增其美”,即使“听者不,1者不媳镱意
批评也是侃然坚定无疑的。

其实,所谓“艺术类固有避韦”,具体说的就是书画艺术与文学的同中见异,不妨援举简单诗例切入“避讳“。譬如诗评家可以评说当今湖南某诗人的”三千里忆二毛人”、北京某词人的“憔悴京华,今拟岭南行”,是分别仿袭苏轼的“七千里外二毛人”和柳宗元的“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今为岭外行”,诗词作证,确凿无疑。即使批评率直一点,使用“偷意”“偷句”“偷势”等尖刻词语,那些被批评者好像都没脾气,但是诗评家却不能公开说当今这些诗词家的创作功力没水平。这是诗词家的忌讳。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上例仅“忌讳”之角隅,足见斑。艺者欲求独创性,竭力“避复”(回避重复),与文学家力求“领异标新月花”的愿望,颇为相似,即尊重和保护原创,这是“同”。在批评品蓥方面,如果愣要将书画门|类的上述特殊性看作“忌讳”,那么,对书画家的批评稍加谨慎未尝不可,但依然没有逾越艺术批评的界域。如果为了顾及“忌讳”而减免艺界的批评,不啻批评家严重失职,几等自暴自弃。批评可以适当回有伤情感之类的“小忌”,但表达委婉不等于批评家放弃义理和公正。北宋太学博土王焕之《上徽宗论应天以实书》提出“唯是之从和“唯正是用”,要求先须辨别是非正误而后“唯是者从,唯正者用”,历代推崇为“君子之道”的知见明则,应该也适用于当今的艺术批评。

问艺入门,当然先须问道,艺术批评也不例外。问道,即探清|门径,实地调硏在先。或日“艺人喜欢各行其道,无拘无束,故而厌恶批评”。其实,批评的正当,在于明辨是非正误,能以“无拘无束”拒绝批评?敢言是君子,信有公正之心;被批评者不能反躬自省,修己以敬,反而厌恶批评,闻过怒起,拒绝忠告。这应该是书画界,特别是书法界近十年不能′技道两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源自《书法》

640.webp (82)

林岫,现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文联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

——END——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蔡襄大字楷书《杜牧诗句》,来源于宋拓郁孤台法帖残本,上海图书馆藏。一起欣赏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杜牧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寄远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杜牧入商山

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

640.webp (71)

640.webp (72)

万安桥石碑

若论老蔡人品,可算是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其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书艺高深。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虽说名字排列在“苏、黄、米”之后,但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应当列为宋朝第一。而持这种看法的,恰恰是“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的苏轼。不单单只有苏轼持这种观点,北宋皇帝、书法大家赵佶也说:“ 蔡君谟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把蔡襄比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可算是最高的褒奖了。

640.webp (73)

《暑热帖》(致公谨尺牍)

宋仁宗皇祐以后,蔡襄的书法开始风靡天下,朝野士庶皆学蔡氏书体。苏轼早年就对蔡书下过很深的功夫,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蔡襄书法如此被天下看重,那么,想求蔡襄只字片纸以装点门面的人自然就多了。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640.webp (74)

《自书诗卷》(局部)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31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仁宗感念张贵妃生前的种种情意,悲痛无比地对左右说,曾几何时,宫廷叛乱,张贵妃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保护皇帝;当年,天下大旱,为了替皇帝分忧,又是张贵妃,在宫中刺臂出血,书写祈雨的祷辞。仁宗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朝野的反对之声浪潮汹涌,直到治丧的第四天才对外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

下葬时,需立一块温成皇后碑,仁宗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蔡襄才配给自己最喜爱的妃子来书写碑文。于是,一道圣旨把蔡襄召进了集贤殿。

宋仁宗亲自召见了蔡襄,可谓求字心切。

御案后面,宋仁宗温和地注视蔡襄良久,和颜悦色地说:“朕想让蔡爱卿来书写温成皇后碑,也只有蔡爱卿高超的书法,才配给张贵妃写字,朕的内心也觉着对得起张贵妃。” 仁宗言辞切切,眼中似有泪花萦绕。

作为一位天子,此话最明白也最肯切不过。然而,蔡襄平静地向宋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回答说:“陛下,臣不适合书写此碑。”

宋仁宗大失所望,惊诧而问:“爱卿出此言何意?”

蔡襄说:“您应该明白,这样的事,应当是待诏的分内之事,职责所系,臣岂能越俎代庖?”

宋仁宗沉默了一下,说:“什么分内分外,职责义务,朕说谁写谁就可以写。放心好了,朕会重重地赏赐爱卿,不会亏待爱卿的。不论皇帝大臣,都有亲情,你难道忘记,当年你想回乡孝母,朕是如何对你的?”

蔡襄慌忙跪地,他立刻回想起当年之事。他初年在朝为官,颇受皇帝的器重,虽身伴君王,却一心想着还乡完成陪伴慈母夙愿,可是宋仁宗一再挽留。

640.webp (75)

山堂诗帖

一天蔡襄陪仁宗游园,见蕉叶上有许多蚂蚁爬行,便心生一计,乘皇帝入室更衣之际,即蘸蜜糖在蕉叶上写了一行大字,随后隐在假山后面。仁宗回来,不见蔡襄,只见蕉叶上蚂蚁糜集,细看成字,甚感诧异,不觉念道:“蔡襄,蔡襄,做官回乡。”

话音刚落,蔡襄现身伏地三呼万岁,并说:“臣蔡襄在此领旨,叩谢陛下圣恩!”仁宗一愣,恍然大悟,曰:“朕上当矣!不过这也是贤卿一片孝心,到任后,倘有兴革,卿自裁可也!”

想到自己曾用机巧“骗”过皇帝,蔡襄跪拜道:“皇帝之恩,臣没齿不忘。但臣丝毫没有想让陛下赏赐之意,臣若因为书写碑文而领取了皇上的赏赐,那就更无颜面对待诏们了。同朝为官,还望陛下谅解臣的难处。”

宋仁宗沉默良久,慨叹道:“君子之德啊!朕不难为爱卿了。”

事后,待诏们知道了这件事,凑份子在樊楼宴请蔡襄。席间,一个待诏喝得高了点,他捉住蔡襄的手,一个劲儿地摇着说:“若非蔡公贤德,换作他人,我们的饭碗岂不被端了!”

编辑:朱卿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