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27)

宋庆龄与宋美龄的书同样有功底,各有风格。宋家三姐妹,个个是英才。其中在书法艺术造诣上,又以宋庆龄和宋美龄二人书法水平比较出众,大姐宋霭龄的经济才能比较好,比较少见书法作品流传。所以,我们仅将宋庆龄书法和宋美龄的书法放在一起观赏,对比一下,看看这两姐妹的书法风格有什么样的异同。

640.webp (28)

宋庆龄书法

640.webp (29)

宋美龄书法

先看相同点。两人书法都有比较好的功底,同为不俗的品质。宋庆龄与宋美龄的书法能得功力同质的艺术水准,与她们所接受的良好教育有关系。书法这门艺术,不但需要临帖练笔,还需要书法者有比较好的文化修养,文化可以涵养出书法的诗韵品质。两姐妹出身富家,吃用不愁,自小就多读诗书,练书法,所以书法归位正宗,同样获得品质不低的书法水准。

除了功底深厚的书法特点之外,两位的书法风格就大有不同了。先从用笔上来看,宋庆龄书法用笔沉厚,是大笔形态。宋美龄书法用笔则倾向于细柔,有轻笔特点。再从墨色上来看,宋庆龄书法大笔驱凝墨,墨色相当凝重,力透纸背,气势万钧。宋美龄的书法墨色比较淡雅,以明净为快意,字韵不下沉,是云霞浮于纸的感觉。最后看书法作品内容的容量,宋庆龄的书法通常是字少意精,一句数字的情况比较多,多数是大字书法。而宋美龄的书法则以秀美偏小的字迹为主,可以写大篇幅书法,书法通常成文章。

640.webp (30)

宋庆龄书法

640.webp (31)

宋美龄书法

宋庆龄和宋美龄本为亲姐妹,同胞之情,血脉难断。但是因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以至到老不能往来,这实在是姐妹情深的遗憾。不知喜爱书法的朋友们对比宋庆龄与宋美龄的书法又有可种观感和感叹,期待留言讨论。

——END——

 

2018年中央美院书法高考试题

专业:书法学

科目:书法临摹 1

考题内容:

640.webp (25)

考题要求:

1.考卷竖用,条形码位于右下角。

2.考题内容按顺序全部书写,不能多字或少字。

科目:书法临摹 2

考题内容: 

640.webp (26)

考题要求:
1.考卷竖用,条形码位于右下角。
2.考题内容按顺序全部书写,不能多字或少字。

科目:书法创作 1

考题内容:
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李方膺 题画梅

考题要求:
1.篆、隶、楷中任选一体进行创作。
2.考卷竖写,条形码位于右下角。
3.考题内容全部书写,不能多字或少字。

科目:书法创作 2

考试题目:

自作咏春七绝一首

考题要求:
1.行、草任选一体,使用繁体。
2.考卷竖写,条形码位于右下角。
3.不落款识。
4.诗文(30分),书写(70分)。

——END——

《列女图冊》,24.8×16.8厘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曹贞秀(1762-1822)女,字墨琴,自署写韵轩,安徽休宁人,侨居吴门,为曹锐女,王芑孙妻,无金粉之好,能绘事,书法钟王,士林重之。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END——

《赠药山高僧惟俨》
【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赵孟頫《七绝诗册》
纸本,行书,纵34.7cm,横3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END——

一、没骨画的定义:

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笔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而成,就称为没骨法。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35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二、没骨画的技法:

没骨画法作为不勾墨线,直接以色彩塑造物像的画法,从技法上看,有渲染、点染两种。没骨渲染是指不勾轮廓线[或先用炭条、铅笔、淡墨勾出轮廓线,然后用色将其覆盖,或着色后再将铅笔、炭条的痕迹擦掉,最终让人看不到墨线],用层染或混染法,通过多次着色来塑造物象的一种绘画手法。没骨点染是指先在笔上调好墨或色的浓淡,然后一笔或几笔点出物象的一种绘画手法。没骨点染有粗细之分,细致的在工笔花鸟中常用来表现草虫、小花、小草和枝梗等。较粗的则是兼工带写。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33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三、没骨画的特点: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来看,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色彩的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没骨画技法是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其他两种为水墨画技法和工笔重彩画技法]。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38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四、没骨画的起源:

[说法之一]: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早有此法的应用,如远古的彩陶纹样。

[说法之二]: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曾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相传,张僧繇所作的《观碑图》也是全部用色彩画成,故张僧繇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张僧繇是公元6 世纪时的一位佛画[写真]高手,相传他可以用印度的阴影法作佛画。关于他曾在一乘寺用天竺(古印度)画法画“凸凹花”,《建康实录》有如下记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在色彩上,他吸取了域外画家的用色技法。相传他还创造了不用勾出轮廓线,纯用色彩绘画的“没骨”画法。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升学之,能得其秘”。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18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说法之三]:唐代明皇時,有一位叫杨升的画家,因为受到张僧繇的影响,在画山水时,其山石不用墨线勾勒轮廓,也不用皴法分凹凸阴阳,而是直接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画树时一笔就画出树干,树叶也是直接用颜色画出。人们将杨升的画称为没骨山水画。

[说法之四]:在唐代壁画中,没骨画作为一种基本的绘画手法已被大量应用,这说明没骨画法应该是产生于唐代或唐以前。比如敦煌壁画中61窟西侧北壁的《五台山图局部·大佛光寺》是五代时期作品,其中的芭蕉树就是用没骨法画出。该树不用墨线勾染,直接用颜色绘出,其形体结构关系是通过留白和色度变化来表现的。再如95窟南壁西侧的《长眉罗汉图》,其中对罗汉脚前的一株植物也应用了没骨法,以留白的方式表达形体结构关系,与另一株用白描法画出的植物形成对比。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00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说法之五]: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没骨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或更确切地说是始于徐崇嗣。“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效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且考之六法,用笔为次。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但多用定本临模,笔气嬴弱,惟尚傅彩之功也。” 可见徐崇嗣的画并非都是没骨画,而只是“遇兴偶有此作”,“所画未必皆废笔墨”。

书中还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其中有芍药五本,所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创造新意,画花不墨巻,直叠色渍染,号没骨花。”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06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说法之六]::没骨画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效诸黄之格”而已。宋代《洞天清禄》:“黄筌,孟蜀王画师,目阅富贵,所作多绮园花锦,真似粉[指各种颜色]堆者而不作圈线[指的是墨线]”。明代《格古要论》称:“尝有一独梭熟绢,黄筌作榴花百合,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其榴花一树百余花,百合一本四花,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乎神妙也”。

明代《清河书画舫》称:“黄筌善为没骨画,凡花果多不用墨,惟用五彩布成。其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妙绝也。”黄筌也曾参与过壁画创作,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记载,黄筌曾“画四时花木,兔雉鸟雀”于八卦殿,欧阳迥还为之撰写过《壁画奇异记》。《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黄筌的贡献在于,他将古已有之的没骨画技法引入了卷轴作品创作中。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141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世界艺术大师毕家索曾说“艺术能够涤荡人们内心中的尘埃”,画家周冰的花鸟画艺术具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倘佯在她的花鸟画世界里,感受那份久违的清晰和远离尘嚣的宁静。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153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周冰老师深深地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依据自己对大自然兴趣癖好,拓展花鸟画艺术的审美途径,毅然将创作眼光投向了云南西双版纳,为汲取艺术资源,对着花草长时间写生。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六点入森林,下午六点才回宿舍,中午啃的是自带的馒头……”她在写生的过程中,是在与天地山川、花草树木进行对话,从中体悟生态的奥妙,面对大自然,她深刻地领悟到,大道如气,若有似无都是生存的根本,所以,她的画在行云流水中,动静结合中,生动具象地演绎出详和之美。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08周冰老师没骨花鸟作品

201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她的获奖作品《幽香素影》就是以版纳素材进行创作的,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再现了西双版纳的生态之美,其作品天真质朴,雅致清新,展示了画家内心深处对所描绘物象的观察体会与情感所在。深受评委好评。

周冰老师在自己的艺术空间里,已树立自己的表达方法和学术标准,她对花鸟画技法的集成源探索,对没骨技法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成功的演绎,其价值是值得弘扬与称道的。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周冰老师开设没骨花鸟画基础技法课程,通过示范没骨牡丹花的画法,让大家了解没骨花卉的基础技法,对没骨画有更深入的体悟。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了解没骨技法 品读《牡丹双蝶图》
上课时间:2018.04.14 19:00
一、没骨法概念与没骨花鸟画历史发展综述 
二、沒骨工具材料的准备
三、示范裱纸及做底色
四、品读《牡丹双蝶图》
1、牡丹花瓣的结构分析
2、运用没骨法表现花瓣
3、牡丹叶子结构的分析
4、运用没骨法表现牡丹叶子
5、牡丹枝干的表现方法
第二课时 《牡丹双蝶图》牡丹的画法
上课时间:2018.04.21 19:00
一、示范牡丹起稿的过程
二、牡丹花头的示范
三、勾花丝及点蕊的示范
四、叶子的画法
五、枝杆的画法
第三节课时 蝴蝶的画法
上课时间:2018.04.28 19:00
一、勾蝴蝶法示范
二、染淡墨
三、染色
四、画面的整体调整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308151815

周冰,女,侗族,1979年出生于湖南省绥宁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从事没骨花鸟工笔画研究多年,参加国展获奖作品均系没骨花鸟作品。2011年7月,作品《晨霜洗铅华》,在中国国家画院展出,并被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收藏。

导师参展获奖经历

2014年:作品《故乡情》、《华芳坠碧枝》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
作品《红艳凝香》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清音》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吴冠中艺术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盛世雅韵》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14“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盛世和谐音》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吉祥草原·丹青廘城—201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在水一方》入选“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十周年系列成果展”。
2014年:作品《春在凤凰四季歌》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展。
2015年:作品《向阳花儿开》入选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
2015年:作品《憩》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作品《苗寨情韵》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八届民族百花奖的优秀奖。
2015年:作品《幽香素影》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高洁品性,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5年:作品《含薰待清风》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1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14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157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03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11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27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21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24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30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42

微信图片_20180308164244

报名方式: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308151811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执笔法

即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1)《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2)《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

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

书法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

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参见“行笔。”

运腕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中锋

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聚墨痕

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侧锋

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

折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裹锋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逆锋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蹲锋

书法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字。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

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悬针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种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

垂露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疾涩

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东汉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势疾则涩。”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古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方圆

书法术语。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从用笔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称:“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变通异诀》)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燕尾

书法术语。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如神龙本《兰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状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参见“燕不双飞”。

柳穿鱼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激石波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牵丝

书法术语。亦称“游丝”、“引牵”、“引带”。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明代丰坊《书诀》载:“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直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其法: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作书忌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宋代唐希雅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过折,即指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的意思;收缩,即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之略称。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曾举例:“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从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

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屋漏痕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折钗股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锥画沙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壁坼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南宋姜虁《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北宋苏轼自论:“余书如绵裹铁。”明代解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银钩虿尾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或因挑而还置,……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挑而还置,是指遇到趯笔,必先驻锋蓄力而后趯出,获得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语并非专指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笔锋退而复进。清代蒋和称:“笔既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称:“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顺势而下,不用逆势的起笔称为“搭锋”。南宋姜虁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在其左故也。”清代蒋和称:“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朱履贞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

书法术语。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清代蒋和称其:“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运笔若行若住,清代蒋和称:“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杜之堂称:“走而稍停谓之’驻’。驻非终止也。画之长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笔而已。”驻笔不同于顿笔。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

顿蹲

书法术语。停笔重按称“顿”,轻按称“蹲”。《雪庵运笔八法》称其为“叠”。清代蒋和解释“笔重按下”为“顿”,“用笔如顿,特不重按”为“蹲”。

骨法:亦称“骨力”。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尝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画有六法,其二为“骨法用笔”。论者认为:骨法用笔,能把笔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提按起倒,挺拔矫健,浑身都是解数才行,乃从长期悬肘中锻炼得来。

肉法

书法术语。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一则中称:“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笔道由笔醮水墨写成,故在运用时,又称:“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圆;老成提紧,蹲重则肉**。”“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

背抛法

书法术语。亦称“外略法”。书法术语。指“乙”字趯笔书写的技法。写趯笔贵于宽圆,如背手抛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称:“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八病

书法术语。泛指书写点画经常出现的弊病,俗称败笔。八病都是以接近这类点画的实物形态定目,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稜角、折木、柴担等。

布白

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燕不双飞

书法术语。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燕不双飞”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

散水

书法术语。俗称“三点水”。书法术语。写法因字体与书体而各别。唐代张怀瓘《王堂禁经·散水异法》称:“’氵’此名递相显异。意在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法以刚侧而中偃,下潜挫而趯锋。则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用此也。’氵’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则相附,此盖锺(繇)法。上’*’下以潜锋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军遵用之,于真隶常为之。’氵’此行书。法以微按而饷揭,意以轻利为美,锺(繇)、张(芝)、二王行书,并用此法。”

雁阵

书法术语。指字下四点排列之势。《书法三昧》:“急雁阵,缓雁阵,’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

向相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背”相辅相成。详“向背”。

向背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相”相辅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

——END——

 

沈尹默《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

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沈尹默无疑是书坛翘楚。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名,于是于右任,沈是沈尹默;又过了30年,书坛又有“南沈北吴”之称,吴是吴玉如,沈是沈尹默。640 (1).webp (35)

南沈北于二位实力书法家,对书法的宣传普及都有巨大贡献,于右任先生力推标准草书,而沈尹默在楷书和行书方面,也力图创造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体,让广大国民认好字,写好字。沈尹默楷书多从褚遂良而来,但他将褚的自由无羁稍加收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准楷书”。这套《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是其代表作品。

640 (1).webp (36)

此楷书字帖结字方整谨严,气势开张,神情气爽,深得褚遂良宽博伟岸之神韵。不板不怪,典雅润逸,神理健畅,实实在在,故此作遒劲秀丽,容夷婉畅,清劲婀娜,精美之至。郭绍虞教授评价沈尹默书法时说:“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成宜。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谈到:“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沈尹默)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640 (1).webp (37)

640 (1).webp (38)

640 (1).webp (39)

640 (1).webp (40)

640 (1).webp (41)

640 (1).webp (42)

640 (1).webp (43)

640 (1).webp (44)

640 (1).webp (45)——END——

640 (1).webp (23)

1726年,日本宫女准三宫真觉写下《心经》手卷,温婉隽美,清新典雅,仿佛能看到一位穿着和服的日本女子款款起舞。不管你是持着何种眼光看待,就书法水平而言,这日本女子着实令人佩服!

640 (1).webp (24)

书风隽永,以二王打底,有宋人意趣,明元态势,有清人秀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日本女子高超的书法水平。

640 (1).webp (25)

640 (1).webp (26)

640 (1).webp (27)

640 (1).webp (28)

640 (1).webp (29)

640 (1).webp (30)

640 (1).webp (31)

640 (1).webp (32)

640 (1).webp (33)

640 (1).webp (34)——END——

 

 书法传统的现代意义 

徐利明

核心提示

  ● 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是很聪明的。我们的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渗入了自己的个性、气质,审美理想,从而造就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与他人不同,具有鲜明的“身份认定”特征。

  ● 书法一旦沦落到“竞技书法”的地步,就会过分地夸大书法的形式表现和技巧的卖弄,忽视做人的道德准则和人品高尚这方面的修养。

  ● 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表;做书之“法”和做人之“法”统一,书法中蕴含着刚柔性格、进退智慧;贯通着真善美的高雅品位追求。

  ● 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

一、什么是书法传统?

我们现在都在讲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个大传统,书法传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的意思,“统”则指纲纪、准则。两个字合起来,传统是指历时久远、世代相传、共守一定的准则、规范,取得了共识的某种形式及其风尚。当然,随着时代及条件的改变,它会产生一定的发展变化。那书法传统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书法的艺术美。这是书法的形式本体。书法具有艺术性,是由实用文字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它在汉字的创造与实用过程中炼就了艺术美。诸如书信、便条、公告、抄经、诗稿、文稿等,不仅仅是生活信息的记录与传递,同时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是书法的精神美。这是书法的精神内蕴。书法不仅给人形式技巧上的审美感受,同时,由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形式要素共同作用创作出的书法作品,能使人感受到某种精神美。这种精神美反映了书写者的个性气质和人文情怀,包括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经济、科技等等综合学养。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作为书法传统的统一体,自古到今传承有绪,并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640 (1).webp (13)

二、书法的艺术美——天生丽质

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对汉字的创造,由最初的结绳、刻划逐步演进到象形文字。我们说中国汉字的造字有六大原则: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转注、假借是用字方法的延伸,前面四个则是造字的方法。造字方法中最基本的是象形。在象形的基础上,会意是两个以上象形独体字的合成。指事是在某个象形文字的特定部位加上指事符号,比如“木”字,上面是树杈、中间是树干、下面是根茎;如写“本”字,就要在“木”字下面加一横画,示意这是根部;“末”字指的是树梢,所以这一横加到上面去了。形声字由一个形符、一个声符组成,比如江河的“河”字,“水”是形符,“可”是声符。所以“六书”的基本是象形。象形具有高度抽象的画意,比如“马”字,就有马头、马身、鬃毛、四条腿;如接受的“受”字,中间是一叶扁舟,上面一只手在推,下面一只手在接。这就是象形字的组合,是会意字。再如“集”字,下面是“木(树)”,上面是“隹”,就是鸟形,在篆书里面有一个或三个“隹”也就是一只或三只鸟停在木上面是“集”。这种种组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美妙形式,这种形式美感来自于人们对自然法则的认识。汉字的形成过程充分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先民的伟大智慧,这种智慧表现为高度的抽象审美能力。早期的文字有很浓的画意,演变到后来就越来越简练、概括。最初的字形是一种不规则的象形形态,逐渐变得越来越规范化,浓缩到一个小方块里面去,或是正方形的方块,或扁方形的方块、长方形的方块。

640 (1).webp (14)

象形文字逐步过渡到注音文字,注音文字完全就符号化了。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些文明古国过去都有象形文字,但是除了中国,其他古国的文字逐渐演变成了纯符号的拼音文字,传统就割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还保持着传统,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仰韶、大汶口、二里头等发现的刻划符号、象形文字,到殷商时期,逐步趋向于符号化,和早期纯象形的文字有了区别;再经过两周古文、大篆,文字演变越来越规范化、抽象化,到秦小篆时完全整齐划一了。隶、楷、行、草最后到狂草,通过一系列字例的排比,我们可以发现,文字演变的过程环环相扣,来龙去脉清晰无疑,这就是中国汉字的伟大之处。

问一个不了解文字学的人,在他面前放一个甲骨文,再放一个狂草,他会觉得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如果把中间环节的若干字例补上,整体看起来就会恍然大悟。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汉字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先祖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文字的用法没有离开根本,它传承变化有绪,都有出处。不仅文字如此,中国人特别强调创新发展是有传承的发展,不主张脱离根本的突变。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平地起惊雷”似地冒出一个没有根本的东西来是难以被认可的。我说中国书法的“天生丽质”在哪?是中国的汉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美因子,这才成就了书法艺术。

古人通过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与活用,使每一个字的组合、偏旁的搭配形成了开合、聚散、虚实、长短、轻重、疏密、欹正等若干个对偶范畴。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是很聪明的。我们的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渗入了自己的个性、气质、审美理想,从而造就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与他人不同,具有鲜明的“身份认定”特征,这是美学上的价值。比如某件作品一看就是傅山的,那一件一看就可认定是董其昌的。“五四”时期的文化精英们要废弃汉字,他们误以为是落后的汉字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尽管有的精英人物提出废除汉字、废除书法,但最终没有实现,因为他们自己从内心、从感情上都舍弃不了书法。

我们中国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证明了我们的汉字没有阻碍中国的进步。其实,汉字及其书法不仅仅起到了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实用工具的作用,同时还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感情。即使是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的游子仍然忘不掉,很多生活了好几代的华人家族还是要回来寻祖。这种难以舍弃的民族感情就是靠中国文字来维系的。中国文字靠什么维系?靠美妙的书法维系。如果没有美妙的书法,汉字只是一种干巴巴的、很单调的符号的话,也生存不到今天。从汉字书法当中,可以感受到高度的美感,使精神得到愉悦,享受到乐趣,所以才舍弃不掉。

640 (1).webp (16)

三、书法的精神美——自觉修为

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所以我把它叫做书法艺术的铸魂工程。艺术美是直观的,可以观察到的;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眼睛看到、传入大脑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现,让我们有一个审美上的认知,深一层就是心灵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感受是精神上的共鸣。对一幅作品所蕴含的气息、情调、意境产生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心灵的感悟必须依托于形式本体的表现,依赖于艺术美而存在,艺术美的深层内蕴则是精神美。这要通过作者的自觉修为而实现。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地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所以我们说书法的精神美是由作者的自觉修为渗透到笔墨中去,通过书法的气、势和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的表现而产生的韵味显露出来。这里面体现的是高雅、低俗还是平庸,达到什么样的思想、精神高度,这是瞒不过去的,在笔墨里面必然有所反映,这是可以感受到的。在写字过程中心存杂念的人,他的书法运笔的过程、气韵是不畅的、别扭的,达不到自然流露和真诚表现的境界。因为他的脑袋里始终在想着如何表现,不可能达到自然状态,如此境界就不可能高。所以说“修为”二字很重要。

640 (1).webp (17)

我们讲人文修养、人格修炼、综合学养都有赖于自觉修为。古人讲“书如其人”,有些人把这归结到政治态度上。比如说赵孟頫,他是宋朝皇族,入元后在元朝做官,有些人攻讦他的字“疲软”,以这种方式解释“书如其人”是有缺陷的。“书如其人”,“如”的不仅是作者的个性气质,还应该“如”他的学养。他的书法具有文人气还是市侩气,可以做审美价值判断,但没办法反映他的政治观点,而他的为人处世、学养的高低是可以反映出来的。古人往往比较强调人品的重要性,所谓“心正则笔正”“人品不高,笔墨无法”等等。为了强调这一点所以特别地提示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这种强调有它积极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历史上很多书法水平颇高的人因为人品不行,对他书法的评价不高,就是因为受到这种道德观念的影响。重视这种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有助于现今社会公德的建设和真善美价值观念的培养。如果否定了这一点,大家都不去重视这个问题,那这个社会就很可怕了,社会的堕落就无可救药了。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提倡,我们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书法也要学做人,从学书法中学做人。

640 (1).webp (18)

四、“竞技书法”之弊

“竞技书法”是我针对近些年来全国书坛书法创作和展览评比的弊端提出的批评。书法一旦沦落到“竞技书法”的地步,就会过分地夸大书法的形式表现和技巧的卖弄,忽视做人的道德准则和人品高尚这方面的修养。曾见报道有刻意想入选全国书法展的作者,急于求成,宣纸用了一刀又一刀,最终劳累猝死,实为可悲!当代书坛有很多乱象,比如作假、代笔、关起门来描摹、做旧等等。“竞技书法”的恶性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乱象之一。书法本来是追求艺术美和精神美的高雅艺术,现在变成了一种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奖项和职务的恶行。如某省书法家协会换届,居然安排了几十名副主席与秘书长,都企盼着由职务带来社会地位与市场效益。如此种种,造成了社会性的反感,以致如今种种大奖和书法职务含金量大为降低,不值得尊重。如果长此发展下去,中国书法的前途是令人堪忧的。这是当代书法繁荣景象背后所隐含的危机,令人忧虑!当今书法展赛评审的机制也助长了这种风气,一年十多个甚至二三十个展览比赛,许多年轻人为了获奖,不得不屈就于评委的审美偏好,研究评委的风格、用笔,投其所好,甚至于背后耍出很多小动作。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去获取虚荣的光环,一旦成功,他也可由此得到很多利益回报。这种风气盛行,书法的精神美从何谈起?

640 (1).webp (19)

五、高雅品位是“养”出来的

人文修养的高度决定了书法作品的审美高度。这种高雅品位是靠“养”出来的。好比我们炖高汤要用文火炖,又类似于印章的包浆,急于求成是不行的。有人制作假的旧印,用烟熏、用油涂,貌似醇厚,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是假的。所以说,文人艺术家,有历史责任感的文艺家、官员、学者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包括我们爱好书法的各方面人士要注意学书法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可不是为了竞技书法,我们的目标是要养成我们高雅的品位和人文情怀,这才是最根本的。如果以这种立意来学习书法就能学得很有高雅品位、意境和精神内涵。好比我们看到某些作家、文人本身不是书法家,他们写的字从表现形式和笔墨技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毛病、瑕疵,这一点不如书法家,但是有些书法家往往在情调、气息、那种沁人心脾的清气上面比不过这些作家、文人,因为他们读书多。他们多少年来在作诗、写文,观察生活、提炼作品,用自己的作品倡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的思想境界反映在书法的笔墨气息中,耐人寻味。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书法家思考。所以,高雅品位是靠“养”成的而不是靠打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少年的自觉修为而实现的。

640 (1).webp (20)

六、发扬书法传统的现实意义

1.发扬书法传统在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书法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出“四性”,即文化性、人本性、社会性、国际性。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表;做书之“法”和做人之“法”统一,教人“敬正”“知耻”;书法中蕴含着刚柔性格、进退智慧,贯通着真善美的高雅品位追求。书法的教育和传承可使每一个国民都得到心灵的滋润、灵魂的提升、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2.学书法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修持和真善美的品格。在书法中,美是载体和表现,它所沉积并作为支撑的是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颜真卿受到一以贯之的历史尊崇,除书法本身的功力外,与他在安史之乱中宁死不降,最后浴火取义有关;秦桧的字写得不错,但卑劣人品使他永远在国人面前跪着谢罪;周作人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深夜磨墨的那种文人情致也可谓真性情,但其汉奸身份,使他的一手好字成绝笔终难成墨宝。

3.书法具有养生价值,在当今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尤其是老龄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书法已成为修身养性、休闲养生的便利形式,受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普遍欢迎。

4.学书法可以促进读书与思考,能促使人被动接受或主动涉猎习书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知识。习书者一旦对书法涉及的人物、历史、政治、哲学等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延伸阅读,扩展知识面。而古今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多是饱读诗文、饱览群书、文化修养极高的文化大家。

5.书法家要加强综合学养,使其作品能够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修养、精神追求。书法与中国传统的姊妹艺术同根、同理,应互融相通,共谋发展。

640 (1).webp (21)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发扬书法传统在我们当代,不单是提升书法家的人文修养,对于提升全社会的国民素质、端正社会风气、提高全民人文修养也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老前辈林散之先生、高二适先生、启功先生等,过去常听到他们谈读书,这反映了老一辈文学艺术家对提高自己人文修养的自觉性,他们抱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经常提醒年轻人要多读书。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文修养。我看过于右任先生写的一副对联:“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学问靠什么?学问靠读书,但不是简单的读,而是研读。胸无点墨气质就不会变化!有人批评“当今书法家没文化”,这句话失之绝对、简单,但是也反映出现在的书法家不重视读书,不自觉修为,所以导致书法作品的精神内蕴浅薄,流于形式上的炫技。

640 (1).webp (22)

徐利明

1954年2月生于南京。文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荣获中宣部审定、人事部和中国文联表彰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法篆刻作品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辞典计22部。论著多次获国家级、省厅级奖项。《利明书法教程》(30集)作为教育部卫星电视艺术教育节目,在中国教育台、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及网络视频常年播放。

——END——

640 (1).webp (1)

青年娄师白与恩师齐白石在一起

娄师白(1918年6月2日—2010年12月13日),原名娄绍怀,曾用名娄少怀,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就在齐白石先生家中学习诗、书、画、篆刻,直至白石先生逝世,长达25年之久。

640 (1).webp (2)

齐白石以指导临摹的方式教导学生,少年娄师白从师不几年功夫,画艺大进,临摹老师作品竟能达到乱真地步。有一次琉璃厂的画店来人取齐白石的画,齐尚未画出,来人见到侧案上摆着娄师白作品,以为是齐白石画的,一定要从中取走两张。事后齐白石为其中的一幅《青蛙芦苇》题:“少怀弟能乱吾真,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

640 (1).webp (3)

在艺术界有这样的说法: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

640 (1).webp (4) 640 (1).webp (5)

娄师白得齐白石言传身教,全面继承艺术技法特色,为“齐派”重要传人。1957年后在“齐派”绘画基础上,刻意求新变法,形成自己风格,其艺术思想主张“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

640 (1).webp (6)

640 (1).webp (7)

640 (1).webp (8)

640 (1).webp (9)

640 (1).webp (10)

640 (1).webp (11)

640 (1).webp (12)——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