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92)

沿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传统的依赖性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书法所赖以表现的对象是文字符号。文字的符号由六书而隶变,由隶变而楷则,基本上已经定型化,它给书家所留下的创造性余地是非常之小的。

一、书法的书写要在文字符号固定不变的条件下求创意

对于书法来说,继承传统的主要方式是临摹。临摹了上百遍的法书,即使不成书家,至少可以写得一手好字;“熟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成诗人,至少“不会做诗也会吟”。虽然,临摹、模仿不一定能出名家,但名家的个性独创,正从临摹、模仿的传统继承而来。临摹不要怕重复,其实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新生,犹如蜕皮,脱胎换骨。艺术有一句话叫做重复就是力量,贝多芬的命运,九个乐章一直在重复着一个旋律。

640.webp (93)

二、临摹的目的,主要在于技法、技巧的学习,但同时也有助于悟道的修养。

所谓“爱其书兼取其为人”,“学其书兼学其为人”。

由于书品与人品的统一性,所以,当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临摹王羲之或颜真卿的书法,则不仅可以学到他们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同时也必然潜移默化、有意无意地为他们的风韵或道德所感染。临摹古人的书法,陶冶自己的气度。

640.webp (94)

三、临摹虽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书法却未有学古而不变的。

不同的人临同一本帖,因临习者的不同个性而结果个个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临同一本帖,当临习时的着眼点不同,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体,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习时的精神也专注于某一端,所以结果不仅与原帖不会完全相同,而且也肯定个个不同。

640.webp (95)

四、临摹包括“读帖”(读帖又称“意临”)以及“背帖”(又称“背临”)

历史上的名家,如赵孟頫、董其昌,乃至近代的于右任、沈尹默等等,无不在临摹前人的传统方面铁砚为穿,然后得以登堂入室,既而破门而出,自立门户。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志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反之,南齐时的张融,他的草书,无视古法,师心独创,齐高帝批评他:“为什么不学二王的法规?”他放言说:“非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但历史是无情的,二王千古不灭,而张融又安在哉!

640.webp (96)

五、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书法,这是传统艺术的特点。

凡是书法家则必须一半是文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文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巧手,只有匠人的巧手而没有文人的妙悟,则不能有创作;只有文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巧手,虽有创作但又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文人的修养和灵性,巧手可得于模仿和苦练。匠人虽看似平庸,但决不可少。什么是匠人,就是对某种书体临摹得得心应手,一旦让他脱开,抒发一点自己的理念,他们的面前则被一道墙阻隔,这道墙就是“文化”。

640.webp (97)

如二王,颜、柳、欧、赵、虞、王等。而有些书家的作品,如果也以法的角度入手,那将不得要领,东施效颦。所以只能以“意”的角度学习其思想、胆识,继而领略其以笔墨为载体的心灵和人格之美。学这种法帖切忌依样画葫芦,如张旭、苏轼、二大、徐渭、傅山等。这类似李杜两大诗人。胡应麟:“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通俗的说,学第一类书家的字有可操作性;而第二类书家的字,如李广用兵,神出鬼没,无迹可寻。所以要以气、以情、以意而不是靠“法”来驾驭手中之笔。

——END——

苏轼书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杨凝式等人。黄庭坚《山谷题跋》:“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书善则善矣,然千年来学习苏轼书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书画家钱泳所说:“余年过五十余,无有进境亦不能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易学也。”因此,他甚至认为:“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不可学,学之不可医也。”其观点似有偏颇,但苏轼书法确实难学。苏轼天资聪颖,随手写去修短合度,他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他的书法“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得晋之韵、唐之法,并开创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难以企及。学习苏轼书法我认为有几个门槛是很重要的。

640.webp (76)

一、苏轼书法,信笔处最难感悟

众所周知,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没有法度的信笔挥洒。而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里说:“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东坡的信笔处,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书意造”,是“无意于佳。”

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书法尚意,苏轼滋味犹浓。然韵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学。“意”是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真性情跃然纸上。如果学习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还要把字里行间的“意”写出来,那只有一个路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身临其境、心手两忘,“无我”地去临习。字里行间,见情见性,就算临习到家了。例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我们需要了解它是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感到落寞无比,于是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写下了这两首五言诗: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其书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创作状态。难怪黄庭坚叹曰:“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轼“无意为书家”的书法作品,其信笔处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笔下,心手相畅的结果。其酣畅淋漓表现出来的“烂漫”,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认为“在东坡,病处亦觉其妍,但恐学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笔处,乃难学处也。

640.webp (77)

二、苏轼书法,超迈处最难企及

苏轼书法里还裹挟了其雄文大笔的气魄,故其书法肉丰而骨劲,宽博而秀伟。理学家朱熹说苏轼“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较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

正如朱熹所说,东坡书法追慕成风,然其超迈处人们总是无法逾越。雄才伟略的康熙皇帝年轻时便仰慕苏轼,酷爱苏轼书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康熙早年有《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但终归不是书法家,没有能临出其恢弘的气势来。清代书法家吴德旋说自己“余年三十余始留意书学,即好东坡、思白二家。而苦无入处。”他感到“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气节,事事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见,苏轼书法的超迈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呈现出“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随瘦亦肥”的境界。

我们不妨看看苏轼书写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此碑宋刻在安徽全椒县,四川眉山三苏祠有当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三苏祠考察,见到了眉山重新镌刻的《醉翁亭记》,深深被其神采和气势所震撼,可谓刻工细腻,十分逼真地展现了苏轼的书法特点。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其震撼灵魂之处在于:用笔厚重,结字缜密,笔画的披拂之间既有遒劲,又显洒脱。其超逸处在于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此书法有贴近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潇洒纵横,也有苏轼外柔内刚,绵里裹铁的气脉,二者巧妙地融合为超迈大气,堪称“双绝”的艺术精品。其成功在其笔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处。

640.webp (78)

三、苏轼书法,创新处最值得学习

艺术不是一滩死水,艺术的成功要“为有源头活水来。”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各自时代特点的艺术展现,这也是艺术为时代接受的必然要求。苏东坡的艺术价值取向与创作心态是和积学深至、不断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他说: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体现出苏轼强烈的变革求新思想。

苏轼从传统中广泛吸收营养,其书法中的许多特点都可以在前辈书家中找到根据。然而苏东坡高人之处在于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变,勇于和善于创新,终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他学古人轻形求意,明确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极力称扬尚意书风。宋代崇尚的是“亚圣”颜真卿的书法,蔡襄、欧阳修、司马光等,都以颜真卿为宗,他们在继承与创新中,未能摆脱唐代书风。首开宋一代“尚意”书风的,就是苏轼。

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与友人畅游赤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赤壁赋》。此赋用笔锋正力劲,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笔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前赤壁赋卷》表现出的特点是字形扁阔丰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浓,成为苏轼别于前期书法,也有别于前人书法的苏体特点。

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里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告诫学书者,“作字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字是要下工夫练的,但如果只知埋头写字而不知读书,则只能成为书匠,而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就是说,书法的“门槛”绝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苏轼的书法里,包含了苏轼的诸多修养,学好苏轼书法,除了观其诗书画论,走入他绝妙天下的艺术世界外,还要体味他充满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充满担当的人生气派,充满真知灼见的人生智慧。

——END——

 

01 要师法古人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名碑佳帖更令人目不暇接,百学不厌。这无疑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初学者应师法古人,千万不可求胜心切。

有位老师说过:“一个真正的学书者,首先必须是位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必须将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长期不断地研习古代碑帖,练就扎实的书法内功,然后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长,成个人之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道——根深方能叶茂!”

640.webp (88)

02 要善于读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书法,读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读帖非常重要,不要轻视“眼高手低”,很多眼高的人,非常容易上手,可能很容易超过勤奋的人。

许多人都很注重临帖却忽略了读帖。拿来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几遍再说。若要问你,这本帖子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样的?能举出几个写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写下来吗?细节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很大一批书法爱好者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宋代黄庭坚说了:“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同是宋朝人,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640.webp (89)

03 要勤观察

打开眼界,广泛观看,细心琢磨,才能兼取诸长。除了要多读名碑法帖,把优美的字形广积于胸外,还要仔细揣摩名家作品。

通过多看、多读,广纳众长,牢记在心,汲取精华。天长日久,字在脑中达到“预想字形”、“意在笔先”的境地,同时把一些字的多种写法有机地溶于自己的创作中,会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灵动、变化之感。 

640.webp (90)

04 不耻下问

“谦受益,满招损”。“不耻下问”是最直接、最便捷获取知识经验的方法之一。

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开,问题越结越大,最终延误了学习时机、挡住前进的脚步,甚至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因此,平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地向能者请教。

640.webp (91)

05 要敢于展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敢于多参加一些正规的书法比赛,以此来检阅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书艺。同时,在参赛前,由于要认真地练笔,仔细地揣摩笔法、章法、形式,熟悉创作内容,这就无形中培养了自己认真细致的责任感,又磨练了书法技艺。

——END——

640.webp (1) 640.webp (2)

展览时间 | 2018年3月11日-3月20日

展览地点 | 荔枝艺术馆 (南京市北京东路4号 江苏广电一期荔枝文创2楼)

640.webp (3)

2018年3月11日下午3:00,由逸庐书院主办,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南京海派传媒有限公司协办,荔枝艺术馆、荔枝艺空间、荔枝文创承办的《品逸十方——逸庐书院导师团队十人展》在江苏广电荔枝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将在荔枝艺术馆连续展出10天。展览展出逸庐书院导师团队十位书法家精心创作的40余件书法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雄强豪放、婉约秀丽,各种风格精彩纷呈,较好地集中反映了逸庐书院导师团队的书法艺术风貌。

640.webp (4)

640.webp (5)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有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马宁;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瞿超;民进江苏省委驻会副组委朱毅民;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高以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党委委员、集团副总经理李声;江苏省人大财经委委员贡旭敏;江苏省文明办副主任葛莱;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书记刘云;著名篆刻家苏金海,以及各界艺术家、书法爱好者朋友们。

本次展出旨在展示在以逸庐书院 “五体兼修、熔于一炉”的学书理念下,产生的不同书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书法家的精品力作,弘扬“传承经典、点染人生”的书法人文精神,塑造传统书院文化形象,打造书法艺术品牌,倡导书法精品创作。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11日上午,在逸庐书院召开了逸庐书院2018年教学事务会,在会议中,十位老师就逸庐书院的教学改革、框架体系、互联网教学传播、增强导师团队的文化修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本次参展作品做了深刻细致的自我剖析,通过逸庐书院坐馆教授李双阳老师对逸庐体系教学思想的解读,更加明确了“五体兼修、融汇并进”,“传承经典、点染人生”的深刻含义。

本次会议,还对逸庐体系教材编撰工作进行了部署分配,教材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部分,将以“五体兼修”的核心思想对五个书体进行详细解读,立足书法本体,深度挖掘各书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品逸十方”
逸庐书院导师团队十人展
展览开幕式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逸庐书院在李双阳先生的引领下,创办四年多以来,立足南京, 辐射华东,面向全国。以书法普及提高、高级研修培训为主,并举办学术交流、艺术品展示和艺术品拍卖等活动,力图打造繁荣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高地。逸庐书院秉执书法五体兼修并融的教学理念,悉心传授二王经典笔法,引导个体明确书法学习方向,规划个体书法学习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齐头并进。

据悉,本次展览将在荔枝美术馆连续展出10天。

“品逸十方”
展览现场 高清大图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品逸十方”
逸庐茶坊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在此次展览中,由我们逸庐书院的美女茶艺师将逸庐茶坊搬进了荔枝艺术馆,在观展之余,让来宾们在缕缕茶香的陪伴下,细心品味,交流书法。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机会,更多方式,给大家呈现出更多好状态、高水平的作品。

展览将持续到本月20日结束,欢迎亲历现场感受“品逸十方”的无穷魅力!


“品逸十方”
高清大图欣赏

李双阳

640.webp (38)

640.webp (39)

◎草书 我书自问联 李双阳  138cm-23cm-2

640.webp (40)

◎草书 放翁风入松 李双阳65cm-21cm

640.webp (41)

◎草书 唐人郎士元一首 李双阳  138cm-69cm

640.webp (42)

◎草书 唐寅《夜读》一首 李双阳  138cm-35cm

董水荣

640.webp (43)

640.webp (44)

◎行书 得好有奇联 董水荣 138cm-24cm-2

640.webp (45)

◎行书 于谦《登星轺驿楼》一首 董水荣 69cm-35cm

640.webp (46)

◎行书 杨时化诗 董水荣  35cm-69cm

640.webp (47)

◎行书 吟泽州诗二首 董水荣 138cm-70cm

史明洁 

640.webp (48)

640.webp (49)

◎草书 王维一首 史明洁 逸庐书院 137cm-68cm

640.webp (50)

◎行书 赵松雪和黄景杜雪中即事一首 史明洁138cm-35cm

640.webp (51)

◎草书 佳人游子联 史明洁  138cm-23cm-2

640.webp (52)

◎草书 赵松雪一首 史明洁  41cm-76cm

朱海澄

640.webp (53)

640.webp (54)

◎隶书 书论一则 朱海澄  140cm-70cm

640.webp (55)

◎草书 李白诗一首 朱海澄 140cm-35cm

640.webp (56)

◎隶书小品 朱海澄 138cm-17cm

640.webp (57)

◎篆书 石洁金声联 朱海澄  142cm-20cm-2

冯错

640.webp (58)

640.webp (59)

◎隶书对联 冯错  70cm-45cm

640.webp (60)

◎隶书小品 冯错  33cm-43cm

640.webp (62)

◎行草 高士传赞两则 冯错  69cm-34cm-2

640.webp (63)

◎行书 三径两江联 冯错  138cm-35cm

殷海书

640.webp (64)

640.webp (65)

◎草书 贺知章诗一首 殷海书  138cm-34cm

640.webp (66)

◎隶书 清周赟诗一首 殷海书  138cm-70cm

640.webp (67)

◎篆书 修身种德联 殷海书  138cm-23cm-2

640.webp (68)

◎隶书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殷海书 53cm-30cm

高凤仙

640.webp (69)

640.webp (70)

◎篆书 孟浩然诗  138cm-70cm

640.webp (71)

◎行书 八指头陀诗 高凤仙  138cm-35cm 640.webp (72)

◎篆书小品 高凤仙 30cm-60cm

640.webp (73)

◎篆书 云散天容联 高凤仙  138cm-23cm-2

毕云扬

640.webp (74)

640.webp (75)

◎行书 八指头陀诗 毕云扬  138cm-70cm

640.webp (76)

◎行书 登黄磨青联 毕云扬 138cm-23cm-2

640.webp (77)

◎行书 冬心题画记一则 毕云扬 45cm-45cm

640.webp (78)

◎行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选抄 毕云扬 138cm-32cm

龙侃

640.webp (79)

640.webp (80)

◎草书 画禅室随笔一则 龙侃  33cm-65cm

640.webp (81)

◎草书 张旭诗一首 龙侃 140cm-70cm

640.webp (82)

◎隶书 风声月影联 龙侃  138cm-23cm-2

任东

640.webp (83)

640.webp (84)

◎草书 唐诗一首 任东  138cm-70cm

640.webp (85)

◎隶书 书论一则 任东 138cm-35cm

640.webp (86)

◎隶书 爱惜蹉跎联 任东 138cm-23cm-2

640.webp (87)

◎行书 纳兰词两阙 任东  35cm-35cm-2

——END——

《树色平远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我们想见一面要跑好远~

微信图片_20180312165754《树色平远图卷》绢本,墨笔,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树色平远图》的作者,国画爱好者们应该很熟悉了,郭熙,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作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

微信图片_20180312165318《树色平远图》局部

 

此图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本画卷为郭熙所擅长的秋山平远景色。

微信图片_20180312165352《树色平远图》局部

表现深秋郊外的优美景象。开卷处为远山野水,次而出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嘉会的理想佳处。画中点缀有拄杖的老人,携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飞翔的野凫,都渲染了浓郁的诗意。

微信图片_20180312165418《树色平远图》局部

 

郭熙虽然是宫廷画家,但他曾说过,“山水画的存在,就是为身在宫中却向往山水的君子提供精神慰藉的。”

我猜想,郭熙愿意留在宫中,除了因为有山水画安慰他的心灵,大概他也希望为其他宫中君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吧。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之中,常常感到压抑和束缚,又没时间去游山玩水。这时候别忘了,我们老祖宗早就为这种状态下的我们,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郑维坤老师开设课程,带领大家进入郭熙的山水意境,以郭熙的《树色平远图》为例,从基本的画材开讲,逐步解析传统山水画的线质要求和笔墨意趣,提高学员眼界和鉴赏力。通过临摹古画了解宋人山水的特点,从传统中汲取山水画要领,学会营造诗意情境并理解创作构思。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解析《树色平远图》
上课时间:2018.05.08 19:00
一、宋人山水的特点与郭熙的艺术成就
二、临摹《树色平远图》纸笔墨的准备
三、《树色平远图》的构图与意趣
四、解析线质要求
五、简述树法并示范
第二课时 《树色平远图》技法精析
上课时间:2018.05.15 19:00
一、解析树木造型
二、解析山石结构与皴法
三、解析桥、凉亭、船、人物、野凫
第三课时 《树色平远图》画面意境与创作运用
上课时间:2018.05.22 19:00
一、画面整体的墨色层次
二、疏密与节奏感
三、诗意营造
四、解读创作如何构思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312153526

郑维坤,生于云南会泽。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画专业;201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人山水画研究”,2013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入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201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方向攻读博士学位。现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杭州恒庐美术馆签约画家,上海万安书画院特聘画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别展览和学术邀请展,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556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729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733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736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740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747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750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536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541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545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548

微信图片_20180228105552

报名方式: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312153522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隶书以汉碑为极,每碑出一奇,无有同者。《乙瑛碑》持独有的有宗庙之美,它与其它碑相比,又有不可替代之奇。它既不想《石门颂》豪肆,也不像《曹全碑》秀润。没有《张迁碑》的方整,也不像《礼器碑》那样典重。其完备的笔法、华美的结体、严谨的气度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书家竞相效仿,堪称后世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学习此碑,不仅能够掌握汉隶的基础用笔与结字方法,更能从中体会汉隶中蕴含的“正大气象”。


《乙瑛碑》临创转换 聚焦《乙瑛碑》的基本用笔与结字

墨池学院特邀何志斌老师开设五个课时,为学员讲解《乙瑛碑》的基本用笔与结字,旨在通过浅显易懂的单字解析与精准到位的临摹示范帮助广大学员总结出《乙瑛碑》的基本书写规律,从而由临入创,实现隶书的自主创作。

☞ 第一步:《乙瑛碑》风格特点解析

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 第二步:《乙瑛碑》笔法详解

它的用笔非常丰厚,藏锋起笔,铺毫行笔,提按明显,回锋收笔。用笔方圆兼备,波磔分明,骨肉匀适,不板不滞。结构端庄大方,字正凝重,中宫紧收,点画结构严谨,穿插避让也很得当,字形体态生动,颇多妙趣。长的笔画一般会呈现弧形,使其表现出飞动遒劲及潇洒、飘逸的韵味。

☞ 第三步:《乙瑛碑》结体解析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312135327

何志斌,祖籍福建上杭,1968年生于广东佛山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印社副社长。佛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展览情况: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
“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展”优秀奖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提名奖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当代书坛名家千人千作书法精品展”
“中国书法名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活动”
广东省第二届“星河奖”
广东省书法最高奖“南雅奖”金奖
首届”容庚奖”全国书法大展获特等奖
出版物:
《佛山书风探索系列——何志斌作品选》
《张槎书法家作品系列——何志斌书法选》
《何志斌书法篆刻集》
《何志斌篆刻集》
《翰墨自在 何志斌书法作品集》
《何志斌印选》
策划:
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2008年)
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2013年)
全国书法名家小品邀请展(2015)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乙瑛碑》基础认知(上课时间:2018.04.04 19:00)

一、《乙瑛碑》的风格特点:端庄秀丽
二、学习《乙瑛碑》的工具准备
三、《乙瑛碑》精彩单字讲解示范
四、《乙瑛碑》风格创作讲解展示

第二课时 《乙瑛碑》笔法详解(上课时间:2018.04.11 19:00)
一、横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二、竖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三、掠笔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波挑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五、点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六、搭接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三课时 《乙瑛碑》结体解析(上课时间:2018.04.18 19:00)
一、《乙瑛碑》的结体特点
二、独体字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三、上下结构与左右结构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半包围结构与全包围结构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五、镶嵌结构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四课时 《乙瑛碑》临摹详解(上课时间:2018.04.25 19:00)

一、实临及相关讲解示范
二、背临及相关讲解示范
三、意临及相关讲解示范

第五课时 《乙瑛碑》创作拓展(上课时间:2018.05.02 19:00)

一、创作工具及表现形式
二、字法来源及章法处理
三、大字创作
四、小字创作


4月4日 19:00

墨池学院 何志斌老师

与您讲述

《乙瑛碑》

未标题-1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在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结束以后,由于金奖的空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2018年第一期《中国书法杂志》上,发表了第六届兰亭奖评委审委监委感言,让我们对本次评选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在发言中,评委刘洪彪先生发表了《评审总有遗憾,集体的意志必须尊重》一文。文章谈了他本次评选的感想,同时也提出了他感觉中的遗憾,他谈到:

我打出的五十七个作品分,有一个是作为“最高分”被去掉的。恰恰是这位作者,其三件作品,以行书为主,以大字为主,有明清、民国文人的气韵和情调,写得正大宽厚,淳朴温润,既无复制古人的匠气,又无尾随今人的时风,不紧不慢,落落大方,那是我心目中的金奖作品。。评审结果出来这位作者未能进入前十五,我是非常遗憾的。”

6ed70000f77a08a04898

看到此文,小编不禁为之一震。这位金奖作品到底是哪位大神?我们来仔细寻找一下。

通过小编不懈的努力,在57位获奖入选作品中,找到了这位作者。他就是来自于江西的李良东。

6ed6000145553ab653f8

6ed30002307d925353dd

 这三件作品确实写得轻松自然温润厚重,值得欣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编发现这三件作品中有两件是自作诗作品,十分难得,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国学功力。

6ed400016f095be1d722

6ed5000152fc3fad8352

6ed70000f7791379c27e

在作者的兰亭奖感言中,小编发现作者的小行书也写得非常精彩,而且全是兰亭的自作诗,十分有意思也发出来,供大家欣赏。

6ed70000f77bf742f589

6ed5000152fd3794a864

6ed600014559ddd3c7fb

6ed20004840ee105dc5d

6ed5000153b8c8285c63

李良东,毕业于江西财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评审委员,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电视台《家有收藏》鉴宝专家,南昌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获奖:

书法作品获得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第二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二等奖
一、二、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四届扇面展最高奖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最高奖
别克君威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
“康有为奖”创作奖
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一等奖
“复圣杯”全国书赛一等奖等中国书协大赛近二十次大奖
江西书法最高奖“黄庭坚奖”总冠军
第二届《书法》百强榜“十强 ”
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
参展七、八、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千人千作展,五百名家展、国展各大单项展等四十余次全国大展
在全国书赛中被书坛称为获得一等奖最多的作者之一,近年重要获奖成就有:
“容庚奖”全国书展特等奖
“岭南白沙奖”全国书展最高奖
第二届“齐白石奖”书法唯一金奖等
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兰亭博物馆、水立方等收藏单位收藏
《李良东行书三字经》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专题、作品散见《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江西日报》等重要媒体以及网络
诗作入选中华诗词文库《江西诗词卷》等

——END——

 

 

雷锋离开我们很久了,久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模糊了、陌生了,甚至如同鸡肋了。

其实,进入新时代,雷锋精神依旧触动人心,依旧那么美好。这种美好,在他的日记里也有永远的留存。偶尔读雷锋日记,不但会被他朴实的文字所感动,也会被他朴实而富有激情的字迹所触动。

640.webp (68)

闲暇时,雷锋经常帮战友洗衣服

雷锋字迹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整体向右倾,这也是非常明显的辨识特点,虽然字态倾斜,但也能做到重心稳正。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体现的是雷锋时代的意气风发与心意舒展。在那种时代背景下,雷锋写字,追求个情张扬,字态生动,还是挺难得的。

640.webp (69)

【雷锋笔迹】

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好的字迹首先是工整大方。楷书、篆书、隶书都有工整法则,甚至是草书也是有章可循,所谓工整不是字字严肃端庄,而是规律的统一。雷锋的字迹,虽谈不上专业的法度规范,但是作为一种真实的生活字迹,却有着与书法偶合的精神面貌。

640.webp (70)

雷锋在帮战友缝补被子(张峻摄于1961年1月)

640.webp (71)

【雷锋笔迹】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字迹有风骨,不缠软,不萎靡,笔笔有力,字字有魂。雷锋日记中的字体,都是青春的姿态,张扬活泼,把形态写出情景感,把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写到深处。笔迹散发的盎然气质,源于雷锋热情活泼的心境。

640.webp (72)

雷锋在专研汽修

640.webp (73)

【雷锋笔迹】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之平凡,在于他甘于平凡;雷锋之伟大,在于他聚小成大。雷锋的字迹清晰地诠释着平凡人皆可留痕的平凡。

640.webp (74)

雷锋在和孩子们交流,表情亦如孩童纯真

640.webp (75)

【雷锋笔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字迹,笔笔前进,确实如冲锋陷阵,这种情感的载体,也许在今天读来,会有人无感,甚至是漠笑…但如果你心存善意,真切感受雷锋那敢于奉献、舍己为人的质朴内心。这些点滴的文字,十足令人动容。

——END——

1、单薄与粗糙、扁平、无节奏变化。

此是线条质感中最不具品味的形式。原因是对用笔法的认知  不深或实践不深造成的。下面我们看看好的书法线条:

2、清秀

历代大家中,赵孟頫的清秀往往讨人喜爱,符合一般人的口味。其在用笔上较外向,但不粗糙。从传统审美角度看,其在线质中和美中属较低档次。640.webp (59)

3、清润

清秀中滋养往往嫌不足,清润则有肤肌之丽,除去了清秀中存在的单薄感。用笔比清秀者殷实一些,柔婉一些,笔迹略隐含一些,如东坡书。

640.webp (60)

4、清媚

清媚比清润在用笔上更具柔性,甚至有韵味的出现。如果把清秀比为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外表单纯,而生理上尚不完全发育,仍缺少女性的特征的话,清润似二十左右,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生理上发育健全,心理上也具有较完全的女性意味;清媚则似年轻的少妇,既具有生理上的完美,又在心理上有成熟感。清媚者少锋芒,稳定而自然,风腴而不肥浊,如王宠小楷、《曹全碑》等。

640.webp (61)

5、刚健

与清润一系偏于柔性的用笔特征相反,刚健者用笔入力强,顿挫重,但多用锋,少用笔肚,按下仅三四分。其线型较细,但挺,提按分明,走笔两端慢、中间快,如李邕书中笔画较细者。

6、清健

 清健比刚健在用力上文气一些,提按相对缓和,棱角略有收敛,但力感仍足,由外而内,如黄道周书。

640.webp (62)

7、遒丽

 遒丽是将清润与刚健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一种线质风格,用笔轻灵柔婉中又处处坚实,转折强调骨力,但不显外,用笔锋多,用笔肚少,线迹粗细适中,边缘清爽。历史上把王书视为遒丽的典范,但并非所有王书皆遒丽。如《何如帖》、《平安帖》等遒丽,《兰亭叙》“遒”的成分略嫌不足,便是前者按笔多,后者提笔多的缘故。

640.webp (63)

8、清逸

在清润基础上施以飘逸的性格,得清逸。飘逸用笔并不轻飘,也不狂动,它虽看似不关注提按,实际上其在运笔时总是处于半提半按的状态之中,既不重按,又不轻提,速度也保持在不快不慢,如董其昌行草书。

640.webp (64)

9、雄健

雄健比刚健更进一层。用锋按下的程度变大,线形相对变粗,显得饱满、坚实,但仍有锋芒。如王铎书。

640.webp (65)

10、雄厚

在雄健的基础上用力加稳加重,锋芒渐隐,柔性因素显现。笔锋按至七、八成,行笔缓和,转折处调锋提按过渡自然,以转笔代提笔换锋,棱角隐没在粗重的线条中,如邓石如隶书。

11、清雄

线条变粗变重,但不浊,线路清晰,用笔始终以中锋为主,如《颜勤礼碑》。

640.webp (66)

12、苍雄

 笔严实、严重而近于滞者,与纸有一种摩擦,通过某种速度把握而使线质呈现苍老雄厚,即线条在厚实的基础上在两边或全部有枯涩的感觉。这种速度把握往往是徐进与顿挫相结合,即在向前行进的同时也向两边有一定量的扩张,中含节奏,行笔至中段或线脚往往因速度的加快形成枯涩,但这种枯涩线丝坚实,力量充足。有时则时浓时枯,形成涩节,如康有为书。

13、苍润

苍雄者尽管线质雄厚,却仍有一定的燥气。在苍雄基础上用笔更绵实,更和缓,但不失节奏,使苍涩由线丝及涩节转为极细小的点的组合,线两边毛涩,古人所谓“锥画沙”、“屋漏痕”正是。这种涩感,既苍老又温润,是中和美中刚柔两极反差极大又极为奇妙地融合的结果。如黄宾虹篆书、林散之草书的部分线条,另如《张迁碑》、《石门颂》等。

640.webp (67)——END–

640.webp (55)

平心而论,板桥的中年精楷,笔力坚卓,章法联贯,在毫不吃力之中,自然地、轻松地收到清新而严肃的效果。

板桥的行书,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特别是纯联绵的大草书,有点画,见使转,在他的各体中最见极深、极高的造诣,可惜这种字体的作品流传不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批县民的诉状时,无论是处理什么问题,甚至有时发怒驳斥上诉人时,写的批字,也毫不含糊潦草,真可见这位县太爷负责到底的精神。

——摘自启功《浮光掠影看孚生》

640.webp (56)

据了解,启功先生不止一次或诗、或文对郑板桥的书法表示赞誉。称其书法水准远在同时期著名书家刘墉和翁方纲之上。纵观书法史,能让启功先生如此赞誉有加的书家并不多见。基于启功先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对郑板桥书法的评价,也是郑板桥的作品能够在当今书坛及收藏界广受喜爱和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郑板桥的书法到底算不算丑书呢?如果真是丑书,为何会获得以尊崇传统著称的启功先生的盛誉?

640.webp (57)

令人不解的是,以柳体为宗的启功书法,书风严谨而骨力毕现,与郑板桥个性彰显、字形怪异的书风相去甚远;加上启功先生性格谦逊平和,与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郑板桥亦非同类人。谨言慎行的启功先生缘何要一再为郑板桥的书法说话?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不得不佩服启功先生高人一筹的审美眼光。

乍一看郑板桥的书法作品,的确很容易被他那些略嫌怪异的字形误导。若稍稍用心品读,便能轻松体会其笔力不俗,章法连贯而考究,清新与严谨全在轻松自然间挥洒而成。

启功先生对郑板桥的楷书、行书及大草书皆有独到见解。称其楷书与张照一下任何名家相比均不逊色,处处出自碑帖却化为无形;行书似信手拈来皆有法度;大草书有点画,见使转,造诣极高。

640.webp (58)

细心品读,郑板桥的书法与傅山的书法一样,在并不讨巧的外形下自有大气象,绝非当世所谓的丑书作品所能比肩。

所以,把郑板桥的书法归于丑书者,或审美能力有所欠缺,这也情有可原;或别有用心者,则贻笑大方。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喜欢郑板桥的书法,也应该允许正常的争议存在。但是所有的争论应该都放在艺术的范畴之内,这样对推动书法审美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