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33)

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张作霖书法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吴佩孚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

吴佩孚书法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孙传芳

孙传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远,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下乔庄村(祖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岔河村)。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后人,直系军阀首领,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恪威上将”,人送外号”笑面虎”,号称”东南王”,是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大军阀。

孙传芳幼年孤苦,寄人篱下,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国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历任北洋陆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军阀势力,同年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期间拥兵数十万,积极进行军事改革,重用知识分子,裁减赋税,善待农人,江南五省人民生活安定。

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组织兵力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主力军消耗殆尽一蹶不振。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隐居天津佛堂,果断拒绝冈村宁次邀请其做华北伪政府主席的无理要求,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具有一定的民族气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被施剑翘刺杀身亡。

孙传芳书法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END——

 

640.webp (27)

1937年在南京狱中的陈独秀

时于2000年,中国书协评定“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先生也入秩其列。沈尹默(1883—1971) 的书法成就,以行书最高。郭绍虞教授生前评论沈尹默书法时说:“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成宜。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

沈尹默的书法誉满天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沈尹默当年的书法练习与陈独秀对他的一次批评有密切的关系。

640.webp (28)

陈独秀扇面书法

1909 年底,陈独秀任杭州陆军小学历史、地理教员时,和高君曼同居,过着隐居式的生活。一日,在好友刘三案前见一张书法,陈独秀说:“这诗写得很好,字却不怎么样,流利有余,深厚不足。”刘三说:“昨日,沈尹默在我这儿喝酒,回家乘酒兴写的。他爱好书法,15 岁便为人写扇面,但底气不足。仲甫若有兴趣,哪日我带他去你处坐坐?”陈独秀忙说:“不必,不必,还是我去看看他吧。”

640.webp (29)

沈尹默书作

第二天,陈独秀敲开沈尹默家的门。进门就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听了,觉得真是刺耳:天下还有这样的人,素不相识,见面便把人贬一通。但转而一想,自己的字确实平常,忙招呼客人坐下。

陈独秀超逸不俗、谈笑自若,沈尹默情绪受了感染:“我的字受了南京仇涞之老先生的影响,用长锋羊毫,至令不能提腕,所以写不好。”“我的父亲是练隶书的,从小叫我临摹碑帖,少习馆阁体。”陈独秀见沈尹默很虚心,就乘兴和他谈起了书法。

640.webp (30)

沈尹默斗方书法

从此,陈独秀与刘季平、沈尹默以及谢无量等常在一起以诗酒自娱。沈尹默也在《我和北大》一文中写到:“我和刘三、陈独秀夫妇时相过从,徜徉于湖山之间,相得甚欢。”沈尹默非常敬重陈独秀这位诤友。1916年的11月27日,汪孟邹、陈独秀同车赴北京。某日,他们走访北京大学,在校园内路遇沈尹默。当时,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好缺人,沈尹默便把陈独秀在北京的消息告诉蔡元培。蔡元培随即赴陈独秀住处,诚邀他来北大任文科学长。

陈独秀以专家的眼力对沈尹默的尖锐批评,如楞严棒喝,令后者倏然警醒,沈尹默此后发愤异常,“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它干透,再和墨使稍浓,一张写四字。再等干后,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两三年后,又开始专心临写六朝碑板,兼临晋唐两宋元明名家精品,前后凡十数年挥毫不辍,直至写出的字俗气脱尽,气骨挺立,始学行书。

由于沈字法度精严,气息典雅,圆润秀美,清雅遒健。不作怪奇之体,在平正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见姿致,因而雅俗共赏,从者众多,也成就了沈尹默一代书法大家的地位。

沈尹默楷书欣赏

640.webp (31)

640.webp (32)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END——

 

640.webp (20)

藤原行成(972-1028),平安时代中期的朝臣。右少将藤原义孝的儿子,藤原伊尹之孙。官居正二位,权大纳言。日本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后世称之为“权迹”(取“权大纳言的笔迹”之意),与小野道风的“野迹”、藤原佐理的“佐迹”合成书道“三迹”。

640.webp (21)

《白氏诗卷》是行成书法的代表作,书写的是中唐诗人白居易(772-846)的八首诗,此时行成四十七岁。

640.webp (22)

从这篇行书中可以体察出其由临习王羲之书法而来的深厚根基,及对小野道风所开创的和样书风的追求与倾倒。

640.webp (23)

笔画的精微处似乎可达神经末梢。匀整的字形,优雅掩丽的书风,更可窥出行成温和稳建的性格。

640.webp (24)

我们从行成的日记《权记》长保五年(1003)十一月二十五日的记事中可以知道,他在幽梦中与小野道风相遇并得到其书法的传授,由此吐露出他对道风无限憧憬的心情。

640.webp (25)

从传存下来的行成的墨迹中可以看出,其书风富有洗练、均衡及中和之美,点画粗壮处显得富有充实感,内含筋骨,纤细处笔致精到入微,格调高古,后世称之为“权迹”。

640.webp (26)

可以说,和样书风由小野道风始见萌芽,经佐理进一步得到深化,至行成才宣告完成。当然,推进和样化书风不应仅仅归功于三迹,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使然,是王朝贵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END——

 

640.webp (18)

▲ 黄惇

书法如果抛弃了“笔法”这一内核,就不再是书法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有些朋友想套用西方艺术理论概念为书法下定义,什么“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还有好长好长的“什么艺术”。有的有道理,有的非常勉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不懂,也听不明白,也无法同我钟爱的书法艺术对上号。

有朋友提出,书法是线条对空间的分割。我善意地回答,不行,难道心电图也能叫书法?当然,这些朋友的原意是好的,是想探索书法的本质。但是用外国的眼睛看中国的事情,常常只能是“瞎子摸象”。我也想这些问题,不过,我做不了那种定义,我只是想书法的诸因素中去掉什么才有可能完全不是书法呢?

640.webp (19)

我想书法如果抛弃了“笔法”这一内核,就不再是书法了。
笔法第一,
结字第二,
章法再其次,
墨法又次之。

这些关系在学习、创作中不能颠倒。
有学者大谈结字第一,笔法第二。
那你去写钢笔字好了,要毛笔干什么?

几十年来“左”的思想在书法教学中贻误甚多,现在应该到了反省的时候了。

当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可能在这里用简单的几句话谈清楚,但我有一个观点,应该在这里说一说,那就是:

我们的书法不要只为迎合洋人,如果为了普及给洋人看,迎合他们的审美习惯,高级就会变得低级。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END——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他晚年自署石翁,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是大学士梁诗正。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640.webp (14)

梁同书《行书文摘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历代书法论著中,清人梁同书的《频罗庵论书》对于“笔力”、“腕力”等书法要窍,梁同书都有着独到、深刻、精辟的论解。若以其理论与书法相参究来看,书友以为:在现存梁同书的书法作品中,以上轴最为佳妙。

梁同书家学渊源,其所著《频罗庵论书》,有识之士可以找来一读,句句箴言。

640.webp (15)

梁同书《行书节录董其昌题跋轴》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京师杨古和家,所藏晋唐以来名迹甚佳。余借观有右丞画一幅。宋徽庙御题左方,笔势飘举,真奇物也。

640.webp (16)

梁同书《行书李日华论书轴》  南京博物院藏  

释文:乐毅论,王著所书。李白狂草,葛叔忱所书。绝交书,李懐琳所书。大字兰亭叙,徐铉所书 。天地间伪物,亦有不可磨灭者。 

款署:李太仆语。书为慧照上人印可,丁巳春仲,山舟梁同书。时年七十有五。

640.webp (17)

梁同书行书作品《书董其昌语》

上海博物馆藏

——END——

 

启功先生《论书札记》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句话以楷书和行书的关系为基点,深刻地揭示了行书和楷书这两种字体的书写规律。只是限于札记的体例,启功先生并没有展开详尽而深入的解说。出于行文和论述的方便,笔者谨就楷书的学习所得,谈谈对“楷书宜当行书写”的认识以及由此引申到的一些问题,借以求教于诸位方家。640.webp (6)

一、 “楷书”、“行书”辨析

汉字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相对于汉语言,它将原本通过口、耳相传的内容诉诸有形的视觉符号,真正拓展了思想与信息交流的时、空维度,为中国文化的承传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千百年来,尽管出现了镌刻、范铸、印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但总的说来,汉字社会功能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完成的。汉字的组织构造与以书写为主的各种表现手段相互作用,又兼受时代、用途、场合等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许多标示汉字形体之大类型、总风格的字体。

表面看来,各种字体内涵明确,界限分明。但是,由于各种字体命名的角度不同,字体之间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我们首先需要确定 “楷书”、“行书”的所指,以便了解“楷书”与“行书”在文中并提的原因,并深入考察“楷书宜当行书写”的准确涵义。专业学术研究对“楷书”与“行书”的界定不可数计,也从不同的层面和侧面揭示出两种字体的本质属性,但是,启功先生在札记中使用这两个概念,且没有另作解释,大概采用了多数人最为熟悉的理解。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如下:

楷书: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

正体字:形体合于规范的字。

行书:汉字字体,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

草书: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写起来快。

640.webp (7)

通过与“正体字”的解释相互参照,可知“楷书”是指在书写中注重形体规范的字体。所谓“规范”,主要在于形体合乎规定,当然,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力求规范应该是所有字体共有的要求。但是,出于保证“正体字”属性的考虑,“楷书”的笔画之间应该不相连属,否则便会引起固有笔画形态乃至整个字形结构的歧异。在与草书“笔画相连,写起来快”的特点比照之后,楷书的这一特点得以验证。至于行书,由于“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既不像草书那样“笔画相连”,又不像楷书那样完全不相连,从而保证了汉字形体的便于识读和书写便捷。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的探讨也相应地沿袭了汉字书写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是,作为两种并列而立的字体,如果将楷书当做行书来写,固然可以实现“点画顾盼”、“不呆板”的目的,楷书岂不消解了自身的特点,从而成为行书的附庸吗?

640.webp (8)

二 、“楷书宜当行书写”的深层涵义

作为字体名称,“楷书”与“行书”都是就书写完成之后的汉字形态而言。在“楷书宜当行书写”的论述中,“写”的过程尤为值得注意。提到汉字书写,人们往往会想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笔画层面,需要从起笔处的左上方做出入纸动作,然后向右、向下、向左下、向右下抑或向右上行笔形成横、竖、撇、捺、提等基本笔画[6];单个汉字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至于章法,则多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排列等等,从而为汉字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遵循的书写程序。如果加以概括,以上所有环节都是书写工具与纸面相互摩擦形成笔道的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书写,毛笔在离开纸面之后还需要过渡到下一个起笔。当我们将笔画的书写环节与承接环节贯穿起来的时候,书写过程就表现为连续的线性特征。

640.webp (9)

线性特征受制于右手操控书写工具的书写前提,也受制于汉字作为信息交流符号的排列规则。线性特征尽管由汉字的日常书写衍生而来,但它被艺术创作充分重视并加以应用,因而,无论楷书抑或行书的优秀作品,都应该是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乃至血肉丰满的和谐整体,也都应该表现出方圆、藏露、曲直、提按、俯仰、疾弛的丰富变化。当然,在行书中,由于“笔画相连”,即使其承接环节也会在纸面上留下相应的痕迹,使得“点画顾盼始不呆板”的特点尤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楷书宜当行书写”的论述尽管使用了人们最为熟悉的概念和解释,却揭示出汉字书写的线性特征,并触及到书法创作更深层次的规律探索。

640.webp (10)

三、“楷书宜当行书写”的历史背景

书法作品表现为平面的造型艺术,其动态生成过程表现却为线性的顺序。两者之间,线性顺序为作品提供动态生成的理据,作品为线性顺序提供展示的空间。书法艺术的这一特点使之与其他的平面造型艺术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在楷书中,笔画之间的承接环节相对含蓄,各个笔画表面看来也不相连属,“楷书鼻祖”钟繇的作品却被后人誉为“使转纵横”[10]。从中可以看出,自书法艺术趋于自觉以来,书家即已注意到线性特征的开掘、运用。之后的阐述与论说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概念名称,对于线性书写相关问题的探索是事实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在作品生成中产生的问题涉及到书法创作的一系列方法、规律、思想和观念。其中的很多细节由于难以使用语言加以详尽的描述,在缺少现代化音像设备的前提下,更需要配以准确的现场演示或者恰切的图示讲解。但是,在讲求师承和家传的社会环境中,这些问题大多被视为“不传之秘”,即便偶有寥寥数语的总结,也仅在极小的范围之内传播。至于其他的人们,在依托自身的书写实践加以摸索之外,更多地需要通过非正常手段才能获得。因为不同于非法的钱物捞取,典籍中关于钟繇等人暗中赚取笔法的记载,已经过充分沉淀并净化为书法史的佳话。

640.webp (11)

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受“衰时馆阁书”等实用书写要求和金石学研究中关注视角的影响,逐渐引起书写领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先是由于专注于书写完成之后书迹的外在形态而忽视了笔画之间的承接环节,然后将本来处在联系之中的各个笔画割裂为孤立的单元,最终逐渐放弃了本来依托于线性手写的规律探讨[11]。因而,在清末士人的眼中,唐人楷书变为专门讲求平面结构与笔画形态的“截鹤续凫”[12],至于取法北碑的“碑学”运动,表面看来为了纠正“衰时馆阁书”的书写现状,实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之后,伴随着封建王朝的覆亡和科举考试的废除,提倡白话文、汉字拼音化甚至直接废除汉字的思潮不断涌现,一系列严格的训练措施逐渐被忽略和淡忘,致使今天人们的认识较之晚清并没有太多的突破,那么,对于动态创作过程考察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启功先生依托于丰厚的知识学养和精深的书写实践,准确地认识到线性书写相关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尽管“楷书宜当行书写”并不是他的个人创见,但是,这一论说的提出却有助于回复汉字书写原本应有的状态,从而对纠正楷书创作的错误认识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640.webp (12)

四、 从“楷书宜当行书写”说开去

“楷书宜当行书写”是就笔画不相连属的楷书而言。事实上,除了楷书,笔画不相连属的还有篆书、隶书等字体。今天,我们反观书法史对于篆、隶创作的探索,同样暗合了“楷书宜当行书写”的思想。

大概自有汉字以来,便出现了汉字书写的行为,自然也相应地开始了汉字书写规律的探索。但直到魏晋以后,伴随着楷书、行书和草书的盛行,人们习惯理解的书法艺术才逐渐趋于自觉。至于篆书和隶书,则主要使用于在此之前的时代。从流传到今天的书迹来说,彼时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书写经验,只是由于缺乏有意识地整理和总结,后世在关照篆隶创作时并没有太多的文字记录可供参考。即以篆书为例,囿于秦代刻石小篆中线条圆润修长的外在形态,在很长的时间内,书家一直在采用烧毫、束毫、秃笔的方式。自从邓石如强调以“隶笔”写篆始,徐三庚、杨沂孙、吴熙载、吴大澂、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坚持着力于流畅笔意的发掘,才真正突破了篆书创作不易操作的瓶颈状态。

640.webp (13)

可见,“楷书宜当行书写”所反映出的线性顺序由于揭示了所有汉字书写的共同要求,对于任何字体的书法创作都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它立足于考察书法作品的动态生成过程,目的在于透过千变万化的外在形态,获得汉字书写时一以贯之的方法、规律、思想和观念,并努力让书法作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线性书写相关问题的考察已经构筑成一脉相承的书法传统,支撑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人们将对它的探索弥散于各种字体和各个时代,从中滋养了无数的书家,也创造出了无数的书法精品。我想,这正是启功先生提出“楷书宜当行书写”的现实意义所在!

当然,书法传统的涵义极为丰富,内容也保罗万千,除了“楷书宜当行书写”所涉及到的相关动态书写问题,更需要注意到书写完成之后书法作品对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的安排。对此,笔者将以启功先生所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引申谈之!

(《中国书法》2014年第2期)

——END——

传统观念认为,写书法应该从楷书入手,而教育者首先给学者灌输的第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执笔方法,接下来就是最常见的笔画的书写方法,包括横、竖、撇、捺、横折等等。从个人的学习历程而言,对于此深有体会。

首先讲一下关于笔的考究。我不认为“五指执笔法”即是所谓的标准执笔法,这个因个人使用习惯而定。但是对于握笔的力度而言,是很值得推敲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是我们常见的形容运笔有力的词语,于是很多人在写字的时候就用力握笔,生怕力度不足。当然我个人也曾有过这样的茫然期,但是后来我发现握笔过分用力,运笔时不够灵活,会导致写出来的字体生硬而没有灵性。640.webp

▲横、竖、撇、捺的用笔

事实上,我们观看很多字帖,发现所谓的力透纸背并非是手握笔所发出来的力。我们所能给纸面提供的仅仅是笔对于纸表面的压力和笔的弹力。笔的弹力是由笔的性质、书写者所用的肘力或腕力决定的。

而我所说的“画圈”是什么呢?明确的说是对书法线条的一种历练、灵活性的一种推敲。这些线包括横、竖、撇捺、环形线等。从字体上将,横、竖、撇捺对于篆书、楷书、隶书的书写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环形线主要是针对草书和行书,但是在书写时应注意环形线的流畅、灵动和切笔的用法。

640.webp (1)

▲环形线的用笔

640.webp (2)

▲折笔

640.webp (3)

▲切笔和转笔

640.webp (4)

▲切笔和折笔

所谓转笔,并非是我们我理解的转动笔杆,而是在书写过程中转动笔锋,它是一种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运动形式之一,“转以成圆,折以成方”。转笔成圆笔,点画不露棱角,而折笔呢?折笔也是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一种形式,折笔成方笔,一般顿笔折峰,才能写出刚劲方整,棱角分明的电画。起笔欲陡峻,行笔欲充实,驻笔欲峭拔。“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斯为妙矣”(姜夔《续书谱》)。

640.webp (5)

▲提笔和收笔

那什么是“提笔”和“按笔”呢?提笔是指在书写时,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提笔所呈现的效果是写出来的点画和线条比较匀称,流畅。而按笔是相对于提笔的一种书写方式,写出来的字体粗浓、厚重。在书写的过程中,应做到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即所谓运笔重处正需飞提,运笔轻处正需实按。尤其是初学者,更应该多多练习提笔和按笔,用心体会提笔和按笔所呈现的书写效果。

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也曾说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倌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END——

习字的益处

□ 沈尹默

写字时必须端坐,脊梁竖直,胸膛敞开,两肩放松,前人又说:“写子先从安脚起”,这并 不是说字的脚,而是说写字人的脚,要平稳地踏放在地上。这些都是为的使身体各部分保持正常活动关系,不让它们失却平衡,彼此发生障碍,然后才能血脉通畅,呼吸和平,身安意闲,动静协调,想行便行,想止便止,眼前手下一切微妙的动作,随时随处处都能够照顾得周周到到。在这样情况之下去伸纸学习写字,就会逐步走入佳境,—切点画形神,都很容易有深入的体会,不但字字得到了适当安排,连一个人的身心各方面也都得到了适当安排。

一个忙于工作的人,不问是脑力劳动,或者是体力劳动,如果每日能够在百忙中挤出一小时,甚至于半小时或二十分钟的辰光也好,来照这样练习一番,我相信不但于身体有好处,而且可以养成善于观察、考虑、处理一切事情的敏锐的和凝静的头脑。

1
沈尹默行书欧阳修宝剑诗轴

程明道曾经这样说过:“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即此是学。”诸位看了,不要以为凡是宋儒的话,都不过是些道学先生腐气腾腾的话,而不去理睬它,这是不恰当的。我以为这里说的“敬”, 就和“执事敬”的“敬”字意思一样,用现代的话来解释,便是全心全意地认真去做。因为不是这样,便做不好任何一桩事情的。米元章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可以见得,习字不但有关于身体的活动,而且有关于精神的活动的,这是爱好写字的人所公认的事实。

我并没有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一个书家的意思,真正的书家不是单靠我们提倡一下就会产生出来的。不过只要人们肯略微注意一下书法,懂得它的一些重要意义,并且肯经过 一番执笔法的练习的话,依我的经验说来,不但字体会写得好看些,而且能够写得快些,写的时间能够持久些,因而就能够多写些,这岂不是对于日常应用也是有好处,是值得提倡 的一件事情!

2
沈尹默行书作品欣赏《杂诗四首》

字的用场,实在是太广泛了,如彼此通信,工作报告,考试答案,宣传写作, 处所题名,物品标识等等,写得漂亮一点,就格外会使得接触到的人们意兴快畅些,更愿意接受些。我想,一般爱好艺术的人们,若是看到了任何上面题着有意义的文句而且是漂亮的字迹,一定会发生出快感。

《原道碑》是柳公柳所书的较为罕见的小楷,作品风格刚健俊拔,字体遒劲丰润,此碑虽流传较少,但颇受欢迎。《原道》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1

2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3

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