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他画中山”、“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那一夜,愿他梦见金榜题名。
► 附唐寅高清作品:
▲
明 唐寅 行书诗扇面
▲
唐寅 秋葵图
▲
唐寅(1470-1523) 秋山寻诗图
一、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
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他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我赞成梁启超先生的意见。
二、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汉字有六义:曰指事,曰象形,曰形声,曰会意,曰转注,曰假借。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三、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且看孙过庭之滔滔宏论:“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再以真、草、隶、篆为例。
四、真书之美
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yí)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běnzǔn)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qǐ)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真书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
五、草书之美
崔瑗《草书势》有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竦企鸟跱(xiè),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zhǐ)(zhǔ)点(niǎn),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槁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tiáotánɡ)挶(jū)枝。绝笔收势,馀綖(yán)纠结。若杜伯揵(qián)毒缘巇(xī);螣(ténɡ)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cuī)焉若沮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草书之美,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
六、隶书之美
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wān)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簴(jù)设张,庭燎飞烟。崭岩(jié)嵯,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
七、篆书之美
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piě),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xuān)翾。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huī)不可胜原。”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八、书法极美,亦极难,所谓“二十年学画,三十年学书,人书俱老”
怀素《论书帖》云:“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自肺腑中道出了书法之难。书法之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先贤们的这些经验之谈,实质讲的都是文化,是学书者的深根固本之道,不可等闲视之。故稚子学书,虽形可逼真,然不可以文化论。正如一位西哲所说:“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书道精微宏大,但归根结底以文化为本源,学者不可不识。
九、中国书法五千年,高峰连绵,群星灿烂
有论者认为,从书法大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唐以前始艮终乾,南宋以后始巽终坤。这个意见值得重视。就书风而言,大体上是不错的。唐以前的书风高古苍健,南宋以后清雅秀隽,正所谓“古质而今妍”。我国古代书家,芝(张芝)动、繇(钟繇)静,羲(王羲之)神、献(王献之)韵,旭(张旭)狂、素(怀素)畅,欧(欧阳询)峻、虞(虞世南)和,颜(颜真卿)筋、柳(柳公权)骨,苏(苏东坡)厚、黄(黄庭坚)奇,褚(褚遂良)伟、米(米芾)隽,等等,其风格虽各个不同,其本质则各个相似,唯美而已。林散之先生《题画》诗有云:“有法兼无法,今人认古人。若能寻造化,笔墨自通神。”画如此,书亦然。而从书法品位来区分,又大体可以分为情趣、境界、气象三种情形。
十、情趣品位
所谓“形其哀乐,达其情性”。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谈到张旭的草书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此论,不但恰当地品评了张旭,而且为书法的情趣品位作了最好的注解。孙过庭论王羲之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书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兴来得意无真草”的情趣极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十一、境界品位
颜鲁公出身名门,一生正气浩然。他的《祭侄季明文》,雄浑之气、忠义之风布满尺幅,写就了伤亲哀思奔涌、忧国情怀激荡的高尚境界。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也是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林则徐的人生轨迹与笔墨情怀高度统一。他的字沉静端庄,刚柔相济,有正人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有君子藏器、忠直博学之气。林则徐所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名联,直抒钢铁意志、博大胸襟,开拓千古境界,泽被后人,影响深远。
十二、气象品位
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太白纯以气象胜。太白不独其诗,其字亦然。被认为太白真迹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虽然只有十六个字,然而它所造成的奇绝气象,却足以雄冠古今。再以米芾为例。米芾自许:“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米芾之书八面出锋,纵横挥泼,有时如群峰耸峙,有时似骏马奔腾。读米芾,固然可以从情趣上入,在境界上寻,但终究非气象不能解。再以毛泽东为例。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气壮山河,他诗如其人、书如其人,更是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宏大文化气象。
十三:情趣品位、境界品位、气象品位三者之间,有区别,有联系,有贯通,并未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书法作品,有独擅其一的,有两者兼得的,也有三者皆备的。但不管哪一种情形,都不可缺少一个“真”字。有真性情,才有真情趣;有真修养,才有真境界;有真襟怀,才有真气象。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真情趣、真境界、真气象的伟大时代。当代书家应当自觉意识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不懈怠、不浮躁、不媚俗,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努力开拓和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精神文化追求,充分体现大国风范的一代新书风。
汉字是人们记事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书法是发挥汉字实用价值和艺术意趣最有效、最理想的形式。现今我们在许多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古人,但在精神与文化上却是更多地仰望古人。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习书法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培国老师就自己多年经验整理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
有些书友学习书法的时候,总是亦步亦趋的跟着老师的写,这其实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比如这一笔怎么写,章法布局如何安排,浓淡对比如何表现等等,大多集中在技法层面。如果过多的关注老师的具体写法,就是在间接的学习古人,你和古人之间有了一个中间环节。这样写法的好处是能够尽快出点成绩,但是写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作品没特点,少古气,多流行元素,放在一大堆作品里面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怎么看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在国展级的作品里面一般都是缺乏竞争力的。其实技法这东西并不是固定的,只要你写出效果来,怎么写都可以。事实也证明,古今名家的作品只是遵循了大致的一个基本规律,他们在具体的点画刻画、结字技巧、布局谋篇上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关于具体问题要勇于尝试、勇于探索,不能紧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照葫芦画瓢。关于老师的思想到是应该仔细体会、认真学习,亦步亦趋也不会有问题。“师其志不泥其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方向是需要高人引领的,脚下的路应该是自己走出来的。
❖
对江湖书法的解读 |
与江湖书法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书法。按当下的情况来看,专业书法就是通过大量临习古代经典法帖后创作的作品,江湖书法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书写后的作品。很多人看到江湖书法立马就会说这样的话:不可看,俗不可耐,不登大雅之堂等等之类的话。对于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并无为江湖书法鼓噪之意。但是,对于江湖书法,我们还真应当认真的来研究一下。首先,很多江湖书法人舞墨多年,他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手上功夫已经非常娴熟;二,他们写的字也不乏气势磅礴之作,也有酣畅淋漓之感;其三,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是在努力的求变,以期写出更好的作品。江湖人士中其实不乏资质很高的人,他们错就错在没有认真学习古人,如果当初能有人把他们引上正确的轨道,我想一样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反观我们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是在按部就班的临古人,但是作品通篇充满了做作、局促、萎靡或者乖张之气,除了有古人的字形之外,在气息上毫无美感可言。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单就审美能力而言,一些走专业路线的人并不见得就比江湖人士高。
❖
艺术的审美就是要高于大众审美 |
艺术来源于生活。以此类推,书法也应当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专业的书法作品,真的就和一般所谓的江湖书法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么?我想,不是的。专业书法也好,江湖书法也好,笔墨间所透漏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应该是相通的。舒展的、大方的、雄强的、唯美的,丰富的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都是会给人以美感的。但是中国书法有它的特殊性,它特别注重对古法的传承。一幅作品,如果没有古代经典法帖做支撑,怎么也难登大雅之堂。从专业的视角来看,一幅书法作品,往往对他的最高评价就是有“古意”。这就是书法艺术审美高于大众审美的关键地方。
❖
搞书法要舍得投入 |
我们总是希望以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回报。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涉及到学习书法,很多人也是这样,不想花更多的钱买笔墨纸砚和资料,不想花更多的钱去拜师交友,总想靠一点简单的投入换取更大的成绩。这是不可能的。不舍得投入,就证明你对书法的尊重程度还不够。态度不虔诚,想学好一样东西基本是不可能的。多投入有三点好处:一是信息占有量大,可选择的机会就多;二是东西用着顺手,可以减少白白浪费时间的几率;三是物质上的投入可以促进自己在精神上产生更大的前进动力。一句话,想干好一件事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儿!
❖
一条道跑到黑是不可取的 |
有人说,我就努力写好一个帖,不信就写不出来。不信还真不行。艺术是要重感觉的。感觉这种东西,往往是天马行空,飘忽不定,有些感觉还不见得是正确的,有些感觉虽然正确,但是因能力不到还表现不出来。所以,我们写字的时候要勇于尝试,在不断的失败当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以强化。要“普遍选拔,重点培养”。另外,各种书体是相互滋养的,你只有五种书体都会写一点的儿,才能让你主攻的东西更有发展潜力。
——END——
朱熹(1130-1200),字符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人称考亭先生。他所著的《四书集注》,阐述孔子学说,成为南宋的官学与士子科举必读的书,影响近八百年来的中国思想。
本册所书内容节录自《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及〈说卦传〉,共十四开,是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墨迹,经元明两代藏家之手,于清乾隆时期入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为流传有绪之作品。每行仅书写二字,结体上重下轻,笔势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剑斫阵之势,字字筋骨突出,强健有力,笔画墨色黝黑,时而又现飞白,精神显得格外奕奕,为古代传世大字书法中之佳作。
宋代朱熹易系辞册,纸本尺寸均36.5×61.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月下旬,有一位兄弟院校的教师寄来一封信,说到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中有一处句逗难断,据说问过两位朋友,所说不一,因来函垂询。帖文如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里除前后写信的人名和受信人张侯(侯是尊称)外,“快雪”等8个字,也很明白。只有“未果”等7个字不易点断。这正是那位朋友垂询的问题。
我学书法,也曾不止一次地临写这个帖,也曾对这7个字的句逗感到困惑。后来从“力不次”得到初步的解释:回忆幼年时,家中有婚、丧诸事,有亲友送来礼物,例由管账的人填写一张“谢帖”,格式是右边印一个“领”字(如不能接受的礼物,即改“领”,写一个“璧”字,表示璧还),中间上端印一个“谢”字,下半印受礼家的主人姓名,左边空处由管账者临时写“力若干(付给力的酬劳钱数)”。这个“力”即指送礼人。当时世俗称卖劳力的人甚至称为“苦力”,文书上即写一“力”字。联想到帖中的“力”字,应该即指送信人。又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那么“不次”当是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所以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
再看“未果”,当然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一类事情的用语,事未实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应是指心情郁结。这样系联的解析,大致可能差不多了。只有对方究竟要约王羲之作什么?就无从猜测了。
▲王献之《中秋帖》
又有传为王献之写的《中秋帖》墨迹,在清代曾被列入“三希”的第二件。帖文是: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勉强句逗,仍不解其义)。
这段话,从来没见有人给它点出句逗,也就无人读懂语义的。
再说宋代米芾得到晋代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的手札各一件,是真原迹,不是响拓(用蜡纸钩摹)的,因题他的书室为“宝晋斋”,又曾把这些字迹刻石传拓,号称“宝晋斋帖”。王献之一帖被称为“十二月割至帖”,原文如下: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后(或释“复”)不得相未复还恸深反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这帖既经米芾鉴定不是钩摹本,也没说过帖有残损的情况,但语义仍然无法解释。拿这帖的拓本和《中秋帖》相比较,非常明显,《中秋帖》实是米芾自己摘临这帖中的字。为什么摘临?大约米氏也不全懂帖文吧。
▲王献之《廿九日帖》
摹刻古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删去有残缺的字。例如宋代《淳化阁帖》卷九有王献之《廿九日帖》,其中有一句“遂不奉恨深”,非常奇怪。按书面语词,有“奉呈”、“奉赠”、“奉祝”、“奉贺”一类的“敬语”,却没见过“奉打”、“奉骂”、“奉仇”、“奉怨”一类反面词汇的。那么“遂不奉恨深”究竟怎讲?
后来看到《万岁通天帖》卷中有唐人摹拓这一帖,原来“奉”字下有“别怅”二字,但这二字残缺了右半,只剩下“另”、“忄”两个左旁半字。淳化刻帖时,便删去两个残字,把“奉”字和“恨”字连接在一处,便成了这等怪话。
宋代法帖中摹刻二王的书札最多,有很多词句难懂处,其中当然有书家自己的暗语,或习用的省略俗语不易解释。此外,还有删除残字以致词句难通处,这里的“奉恨”即是一证。
▲王洽《不孝帖》局部
▲王羲之《二谢帖》,因《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共一纸,故又可以将其三帖统称为《丧乱帖》
又《阁帖》卷三王洽《不孝帖》有一句云:“备囗婴荼毒”,“备”下有草书一字,字体既不一致,语气亦不连贯(有人释为“豫”字,也并不像)。后见唐摹王羲之《丧乱帖》中有南朝姚怀珍鉴定押字,“珍”字草书正与王洽帖中不可识的字相同,才得知原是帖中行间姚怀珍的押字,误被摹帖人认为句旁边添加的字,便摹入句中。这与前边删去残字的“奉恨”恰相对照。从这类例证,可知古代法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缘故之一了。
前谈了清代尊为“三希”的《快雪》、《中秋》两帖,还有第三“希”的王珣《伯远帖》,这帖确非钩摹,也没有残损的字,而且字句连贯,只是有些词句偏于古雅,字迹有些潦草处,读起来也颇费推敲。现在也试作句逗,就正于鉴赏方家。帖云:
珣顿首顿首:伯远(人名)胜业情期,群从之宝(此字潦草),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克)申。分(此字微残)别如昨,永为畴(此字潦草)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此帖尾原已不全。)
按伯远不知是否王珣的弟兄,“群从”也可能指伯远的弟兄,他在弟兄之间特别优秀。“此出”不知是说王珣远游,还是伯远外出。“分别”当然是王珣与伯远分别,“畴古”,如云“古昔”,说伯远作了古人。当时的语言环境,我们无法了解,所以只能看帖文表面大意了。
书法,不简单只是墙壁上的风雅,桌案上的闲情,她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命里菩萨。回眸风云动荡的民国时期,书法即显现出了尤为特殊的意义——民族危难时的文化信仰。当时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她历经了文化的辉煌之后,进入了停滞阶段,当时社会的精英,正为国人的自信,谋求一条出路。而书法,正是文化信仰的最好承载。化不开的民族情,凝成一滴笔墨的浓重。
百年之前的大时代,新旧交替、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如坚船利炮一样,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大地。而钢笔、铅笔的日渐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笔的使用程度。民族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国人当何去何从?有识之士们深知,丧失一门国粹,就如同丢掉家国山河。笔墨即血脉,岂能止于当世!于是,孙中山、谭延闿、蔡元培、于右任等人士纷涌而出,他们以墨传心、书写豪情,民国诸君子的风度、气质、学识,都蕴藏在这行笔之中。黑白间,尽是无声的呐喊。
书法之要义,亦在于培养国人美学情操。梁启超曾言:『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国焉』。这番言语,响彻在华夏大地。而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更以书法为核心载体,对『美育教育』进行了广泛实施。点滴笔墨,注入到了无数有志青年的热血当中,他们明白,此学乃是家国命运之根。一点一画,支起中国脊梁;一提一按,激发民族脉动。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因此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概括的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而书法常用的术语: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等所包容的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时代的荣光和记录,《大时代·民国法书清赏》,一本有着大名字的小书,只是撷取一个角度,希冀通过前贤们留下的手迹墨宝,成为一窥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的载体。书法之于民国来说,它是千百年来的延续,也是千百年来的转折。而书法于任何时代来说,都是中国人的性灵归所,因为方块字就是中国人最远古的图腾,是每个中国人膜拜的神像。
在这泛黄的时代,
每一笔,
都充满人生的色彩。
郑板桥风韵特异的“六分半书”影响深远,现如今书坛有几位“丑书能手”的书法仍有板桥遗韵。当然对于板桥书法的争议也从未停过,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从表面上看,郑板桥的书法是一种杂凑,似楷非楷、似隶非隶、结体怪异……,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创新,郑板桥的这种大胆的自我创新,是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兰竹画法融于书写之法,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这正是郑板桥书法别开生面、独具魅力的关键之所在。
今人启功却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这样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也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及其影响。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董其昌当过大官,是个大财主,大收藏家,这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不过,至今有人不理解,他怎么还是个大书法家呢?
董其昌的字,没有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也没有颜真卿的沉雄厚重;没有王羲之的潇洒,没有王献之的精致,甚至连赵孟頫的稳定都没有,他一辈子就写着那么晕晕乎乎、飘飘摇摇的书法,却成了大书法家,这是咋回事?
董其昌一生都在和赵孟頫比,起初他觉得赵孟頫不咋样,无非基本功超人;但当他老了,他发现基本功也是一种天才,赵孟頫的稳定性,他始终不可及。
然而假如因为功力而沮丧,便没有后来的董其昌了。当他发现没法和前辈拼实力的时候,他想到了变:前辈们把笔按下去,他却把笔提起来,玩起了轻功。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他的书法形成了飘逸,跳脱的独特风貌。
这很有点像《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的孤独九剑,如果拼真力,他可能连个江湖小虾米都打不过;但是如果玩剑术,那么就连顶尖高手也要甘拜下风。
董其昌晚年有一卷草书,写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东坡词的豪放情怀里,在大江东去的滚滚涛声中,董其昌的草书,恰如江上蒸腾的水雾,和飞扬的浪花…
董其昌草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
侯勇按: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介绍崔学路先生,应该说什么呢?《青少年书法报》创始人?国展评委?“神龙杯”大赛主席?这些一个时代的书法记忆里边,已是过眼烟云。“人过花甲,而先生身上却更多了朝气,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更是不知老之将至。他延展的书法结构大得怕人,什么时候提升到什么境界,他似乎都不曾考虑,真有只管播种不管收获、执意前行的意味”。翟万益先生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作为我们除却崔先生对于青少年书法培养所付出的心血之后的另一个推荐理由。
宗绪升有一文章《玄一崔体大楷书法之格》,我找遍了图库,仅有的几件颜体大楷以飨众微友。忽略了崔先生的一个头衔:颜真卿书法学会会长。希望以此为楔机,连续推出崔学路书法系列专题,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如果能给您什么启示,那将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激荡于心手之
玄一崔体大楷书法之格
文/宗绪升
玄一先生习楷书之始与时大多数人不同,他由汉隶与魏碑入手,得古拙放逸之姿后,继而进入颜体楷书的学习阶段, 凸显了先生睿智的理念 —— 一生全本写心。先生的大楷书扭转了习唐楷难出个人面目或肆意张扬无法无度的尴尬局面,形成了“崔体大楷”的风格,这种风格建立在已有的形态之上,而又不以这种形态为旨归的超越态势。
当然这种态势不完全取决于他对颜体楷书或行草书的取法,还取决于先生对于各种书体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这是不断融汇过程中的产物,其所展示的任何书体,只是一个在心手激荡中对其艺术的传达过程。为自己确立的“得鲁公博大精神”之印证,更体于人生的深悟认识。玄一先生是我所见到过的诸多书家中最为勤奋者。除了书写之外,大多时间用在了儒释道文化的研究,与对西方美学、心理学、哲学的涉猎上,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分析过程中滋养了自己的审美经验;在审美人格升华过程中,于不经意间坚定了他的艺术经验的不断完善的立场,从而为欣赏者展现了其作品内外博大刚毅之性格。
先生对大楷抑或对其它书体的认知上,同样遵循有法之法,继而提升为更高一层的无法之法。这是艺术家在自由之创造中体认更基本的宇宙至法 —— 道,对于先生则是一种纯粹的“同自然”的表现,这种行为是本体激荡于心手之间的“无可无不可”的对生命体验与肯定的过程,是对智慧与人生的诠释,这或许是玄一先生以其数十年来切身感知与反思而为书道正名的原因吧。
作 品 欣 赏 |
崔学路先生在墨池学院开设了八课时《颜家庙碑》课程,第一课时已经过去,并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报名方式一:扫描海报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报名方式二:点击课程链接进入报名页面,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一
先看通临后的小记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武周时,武则天征集王氏墨宝。王方庆将家藏王羲之、王献之等先祖廿八人法书真迹十卷献上。武则天命人双钩郭填复制。摹本藏入内府,真迹归还王氏。后真迹不知所终。历明清,摹本又遭两次火灾,至今尚存者仅七人十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戊戌二月廿八日,余临此一通。当思前贤法书存世至今,实为不易。如今科技发达,观出版物,亦如观下真迹一等之摹本。惜今日愿提笔作书者,实已不多。
临溪草堂 罗炳生并记
二
此帖何以称万岁?
武周时期,武则天频频更改年号,万岁通天就是年号而已。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至万岁通天二年改元神功止,共计二年。
武则天于公元697年(万岁通天二年),向大臣征集王羲之墨宝,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武则天
《万岁通天帖》,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后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原本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
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现在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三
《万岁通天帖》(前为唐摹本,后为罗炳生临本)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
通临后一卷尺寸:纵44厘米,横600厘米。这是在临溪草堂的展示。
四
启功说它值得信赖
唐摹本《万岁通天帖》较之台湾收藏的《远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丧乱帖》等更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风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东晋至六朝书法的可靠依据。《万岁通天帖》包含着深厚历史与艺术价值。
启功在《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认为:“世传王羲之的书迹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来都亡佚不传,只剩石刻拓本。”“至于《万岁通天帖》不但没有误摹之笔,即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这在《初月帖》中最为明显,如此忠实,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个摹本的信赖之心。”
启功老先生在《论书绝句》的第三十四首专门论及《万岁通天帖》
五
武则天于书法有功
武则天的成败功过,我们不去论述,但就《万岁通天帖》的形成,得以让我们见到王羲之等王氏一门的字迹本来面貌,仅在书法史来看,功绩值得记录。
关于《万岁通天帖》,启功老先生在《论书绝句》的第三十四首专门论及,原诗是:
琅琊奕代尽工书,
真赝同传久不殊。
万岁通天留向拓,
金轮功绩过天枢。
第一句,琅琊,指的是琅琊王氏,王羲之家族属琅琊王氏。
第二句,真赝同传,真品和赝品同时流传。
第三句,万岁通天,上面说了,这是武则天的年号。留向拓,留下向拓版本的王氏帖子。
第四句,金轮,指武则天本人,因为她自称金轮皇帝。功绩,指历史功绩。过天枢,超过天枢上记载的。天枢是武则天自己立下的记录她自己历史功德的柱子,唐开元初年即被毁掉了。
六
水平有限,说错写坏,敬请海涵!
罗炳生顿首
【作者简介】罗炳生
国家二级美术师(副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硕士,肇庆学院书法学特聘教授。现为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广东书法院专职书法家。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荣获广东书法最高奖“南雅奖”金奖等。2014年和2016年两次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2013视觉艺术年展”、2015、2016、2017年“翰墨青春·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等。《书法报》授予软硬兼施“双优百家”称号。
出版《书法名家五体心经研究》、《罗炳生书法集》等专著。论文《试论颜真卿的创新精神》、《颜真卿书法特征研究》等发表于专业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