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书势”还是一个远较书法、书艺或者书道更为初始的概念。如此重要的概念,应有专文讨论,故不揣窳陋,略为申说。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542

 

一、形势

在古典书论中,卫恒的《四体书势》是较早的信而有微的篇章之一。其叙《草势》谓出于崔瑗,叙《篆势》谓出于蔡邕,,而《古文》与《隶势》则出于卫恒自述,其述《古文字势》曰:无别名势。可见卫恒时代论书以势而无别名,以势论书至迟在蔡邕所处的汉末经已出现。

蔡邕另一篇重要书论,即宋陈思《书苑菁华》所载的《九势》。这一篇专门以势论书的典型之作,全篇计十三句,竟然九处用到“势”字,首句便开宗明义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形势”一词便是总括,他包含了书法艺术一切可感的丰富而生动的形态,既有“立天定人”即自然万有予创作者灵性的启迪,也有“由人复天”即书法赏析者从书法形象中领会到的生命的暗示。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545

“形”与“势”合言总括书法艺术的形象,相对而言,“形”偏于静态的、表象的、结果的;而“势”偏于动态的、内在的、因缘的。形乃指凝固于一切书写材料之上的书写痕迹。而势强调的是潜蕴于书写痕迹背后的那些阳舒阴惨、花笑鸟唱的生命意向。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环环相生的过程以及书法形象从虚空中得以创生的动力因由。“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钟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便是以形势论书。

二、体势

由上述卫恒《四体书势》可知笔势、草势、隶、文势类,是用势指代相应的书体的,这是一层意思。《九势》中说:“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体势尚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字形大势,如向与背,偃与仰,欹与正,纵与横。进而有“主笔主势”之说,是指决定字形大势的那些关键性的笔划。至若“结势”一词,书论中之“势和体均”、“异体同势”等语,都是讲字形结构的。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547

 

三、骨势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云:“王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僧虔《论书》云:“郗超草书亚于二王,趣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羊欣之文乃王僧虔奉劝所进,二人论书,言语一辙,可知“骨势”亦即“骨力”,亦即袁昂《古今书评》所言:“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个“骨气”。“骨势”、“骨力”、“骨气”与“媚趣”之类相对言,均指书法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力量。

四、势脉

蔡邕《九势》中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膚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又云:“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处相映带。”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动,令筋脉相连。”这里的“势来势去”或“形势映带”或“筋脉相连”讲的都是书法形式要素间内在的、自然而然的、无懈可击的、不可止遏的关联。称“势脉”。势脉、筋脉、气脉,最要如行云流水贯通无碍。一任自然,就是任势,得自然之势即谓之“得势”稍涉牵强便称“失势”。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549

 

欧阳询《传授诀》所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癡”即是此意,古人称字形为“官令”,后人称“承接”,管领承接之间,环环相生,便成势脉。

五、笔势

从蔡邕《九势》经卫夫人《笔阵图》再到张怀瓘《玉堂禁经》,几乎把各种书之样态都用势描述过了。从意象上论有“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戈钩如百钧弩发……”;笔的速度变化论,则有“疾势、涉势”之说;点划形态的变化上论,则有“烈火异势、勒法异势、策变异势、啄展异势、三书异势、乙脚异势、倚戈异势”等等,不一而足。前已言之,笔势不尽指留在书写材料上的痕迹、形态及其提供给提供给观者可能的想象的暗示,笔势的概念还在于探究那些丰富多样的笔划形态得以实现的动力因由,即笔与纸相触发的状态,笔的运动进而推究笔的驱动者——手是如何运动的,这便要涉及以下两个概念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551

六、取势与换势

“取势”就是不同的点划趋向如何调整而落笔的,所谓“观古人书尤须察其落笔处”。笔有顺入、逆入、侧笔取妍等等,即:不同的取势,点划以及点划在空间中连续发展,处相承续,不断变换,笔在纸上的状态也必须相应调整,这就是“换势”。“换势”首要明确一些关键之点,这些点在古典书论中被称为“节点或“钮”所谓节节换势”即是指此。“节点”有隐有显,显处人人易晓,隐处则非善思善悟不易明确。如能洞彻这些关节,便如庖丁解牛,神遇迹化,游刃恢恢,中音中节。合于桑林之舞,其书便当有节奏。如果昧于关钮,囫囵直下必然仓皇失势。在这里我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比如一段“S”形线条,中段虽然很平直,但有一个点,在数学中称之为“拐点”,他是连接顺时针(正旋)与逆时针(反旋)两端弧线的关键点,在数理中,曲线是质点运动的轨迹,“拐点”便是基于事物的真实,从更本质和更抽象的层面上对于运动的体之所指。用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古典大师的墨迹,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古典大师的作品中,其“拐点”处必调整换势,而今人书迹常于此处轻滑写过,失其“势”矣。

七、势能

 势能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物体或粒子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所具有的不同能量。古代书论中虽然没有势能这一概念,但以势论书已隐含其意了。势能又称位能,比如同一个物体处在高处就比处在低处具备更大的能量。势能和动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用力把一块石头举高,是动能转化为势能,即石头的势能增加了。水从高处落下,驱动了发电机的旋转,是势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势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而动能等于冲量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回到我们的书法上,则笔从高空落下笔黏贴于纸上具有更大的势能,也可以转化为纸产生大的冲。同样高度,同样的能量,如果落纸时期望产生更大的冲量,则要求触纸的一瞬间要短,因此笔就不要瘫软委顿在纸上,在落纸的一刹那要有所控制,刘熙载说“起笔欲斗峻”,“力实纸空,透纸而能离纸”,便是此意。古代书论中又有“摇掷其笔”、“凌空取势”、“破空弑纸”、“老笔盘空”等说,目的都是赢的更大的势能和冲量。

笔法无外两端,一源于篆,一源于隶,刘熙载所谓“篆取隶合气长,隶取势险绝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辩也”。从笔的动力形态而言,运笔力合气长,偏于水平运动;奋笔势险绝短,偏于垂直运动。故古人又有“含忍之力与奋迅之力”之辩。起止之迹用点法、隶法,奋笔奋迅最为空灵有势,神情流转;画之势则用画法、篆法,运笔含忍,力合气长,坚实浑厚。功用同,运动不同,能量也不同,惟需神而明之,便而化之。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552

以上,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书法中的“势”进行了一番粗略的阐述。书迹形态、笔姿笔势、手的运动三者因果相生,互为表里,和谐一体,而贯彻三端者,一言以蔽之,“势”而已矣。

在与情态的、凝固的形的相对中,势是跃动的,是生机、是生命。书家们观蛇斗,观剑阵、观夏云奇峰、听大江朝涌,自然造化,一切可喜可愕的情状态势都可能转为胸中书而幻化成笔底烟云。

势是打通书法自身狭小的畛域而同于自然妙有的契机。势也是生命情态间的顾盼关联,神情流转。势是力量,又是能量。赖此,书法艺术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永不枯萎。书法的成败在于得其势,或失其势。

很多人觉得搞艺术的人很光鲜,有名有利。就我个人心得来讲,搞艺术的人首先是要耐得住寂寞,有很多同学来我这,我讲跟着我学习可以的,学费我也不收的,但有一点,必须耐得住寂寞,至少5年,不算多吧?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17▲ 草篆白居易《遗爱寺》

你今天拿篆刻刀,明天就想成为篆刻家,后天就想入西泠印社,再后天就成为大师,天下没有这样的称心事。寂寞很重要,要甘于寂寞、耐得住寂寞,冷板凳要坐10年,其实搞艺术要出大成绩10年远远不够,也许还只是个零头。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20▲ 隶书论印诗  136×68cm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回忆自己参加西泠印社的展览会是23岁,那就是我学刻印的17年以后。我参加书法展也是1963年,是我学写字的19年以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这也只能称是真正的起步呢。要真正沉下心,没有真正的寂寞,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22▲ 葡萄小鸟  77x150cm

艺术绝不是炒作出来的,不是吹捧出来的,因为没有经过面壁苦修的寂寞,没有经过呕心沥血的洗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搞艺术的人要有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在此前一定要沉下去、再沉下去,把名利抛在一边,沉到底,当然艺术其实是没有底的,海有底。当寂寞走到尽头时,往往就是灿烂呈现之时。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24▲ 梅花枝头春如海  68x34cm

比如我年轻时发现印学方面的书很少,原铃印谱也都更不易得。所以我从十几岁开始,看到好印谱就做笔记。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外地图书馆及私人藏家处去读印谱及印学著作,乃至到日本、香港、新加坡,看见好的材料就记录在册。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26▲ 柳林私  69×46cm

这期间就有很多趣事,我到天津图书馆借书看,工作人员问我想借什书,我讲书名字。那人很奇怪,借书却叫不出名字,以为我跟她开玩笑,我讲我叫得出名字的印谱类书都看过,我就是想要看古人讲的“要读未见之书”。于是图书管理员把我带进去,我看了内部的书目卡片,果然有两本没见过的书,一本是李叔同早年的印谱,一本是被乾隆焚毁的周亮工编的《印人传》,其实叫《印人传》是不准确的,其真正全称是《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乾隆时这书已毁,嘉庆以后翻刻本亦丢三拉四,多讹误,不完整,全貌尽失。诸如,我曾读到一本《宣和印存》,经考证之后发现,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但世上并无《宣和印谱》,显然那本《宣和印存》是明末人伪托的,据此《辞海》原有的这个条目就给删去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29▲ 中国梦

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前后读过四千种印谱及印学论著,并不是我要标榜什么,只是说明要耐得住寂寞,要下苦功夫,尽可能多地读书,掌握一手材料,那么你判断思考问题就会有扎实的基础。

信片_20190218162030▲ 松月双禽  95×44cm

我的《中国印学年表》,撰写用了近50年,2014年是第3版,从1987年第1版到1994年第2版,跨度也有十几年时间,如果不是耐得住寂寞行吗?所谓“耐得住寂寞”,不是整天在那里歇着或空想,而是做学问要沉下去要做扎实,学习、实践、思考、再实践。所以不是面壁10年20年,哪有什么成就?栽树开花结果是要等待的,果农都知道桃三、李四、杏五。“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话都早已讲烂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62032▲ 荷塘清趣  132×68cm

我喜欢画荷花,一到夏天所有花都蔫了,唯有荷花在阳光越强烈处开得越好,古人总讲“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却总不论及它的迎酷暑而傲放,我讲荷花有其刚毅的性格,梅花不怕冷,荷花不怕热,所以若不能吃苦、若不能耐得住寂寞,是不会有成果的。

一、谈品格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10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13

 

二、谈门径

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这样,千百不。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擅长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定时、定量、定帖。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要学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16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草,唐人楷书亦可。

书法亦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

怀素只以草书闻名。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墨工一体而成名。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欧阳公大才,诗、文、书、画皆通,后遵友人劝告,专攻诗文,以文为主,后成为八大家之一。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信图_20190218161318

三、谈工具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

人以短毫笔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长锋羊毫。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

端歙两种砚材在南方盛行全国在北方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20

 

四、谈笔法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22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润,碑上的毛,是剥的缘故,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笔笔要留。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

写,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与徐利明谈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25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

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微信图片_20190218161328

 

五、谈墨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而黑。用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如金,泼墨如,路子要正,勿邪途。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一、分组

书法作品中的对比关系,不是一个字和另一个字的对比,而是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的对比,一个块面和另一个块面的对比。这就要变字为组,一组字与另一组字进行对比和变化,或三字一组或五字一组,根据作品面积大小,调整组的容量,但不要每组字数一样。由于对比关系明显,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作品就越显得大气。

字组分两种,一是几个字一气写成叫笔势组合;二是几个字笔画虽不连,但字距很小很紧,甚至某字的某一笔画穿插到另一字的空挡之中。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05

 

二、节奏

节奏反映在书法上则是轻重与快慢。草书中书写的力量与速度无处不在,它不但体现在点画、结体中,体现在字组整幅作品之中。如果力量速度均匀,从头到尾一个状态,只会产生“平”的效果。一行字中,有了各种变化,行轴线就不会太垂直,使作品生动活泼,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09

 

三、行气

行气即指从头到尾,全面彻底穿过和连通。一副作品,点画顾盼呼应,字间遂势瞻顾,行间递相映带,打叠成一片,整字才会给人一种笔势畅气贯,神完气足的艺术享受。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11

 

四、对比

指两种事物的比较。对比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艺术的魅力就是不断制造矛盾又解决矛盾。粗细与方圆对比,大小及正斜对比,墨色浓淡及枯润对比,疏密及虚实对比。若点画粗细一样,字体大小一样,墨色浓淡一样,那不是作品而是作业。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13

 

五、均衡

指对立的各方相等或相互抵消。草书是动态字,讲究分布。“对称”要做到不对量,“平衡”要做到不平分。

章法布局努力做到象徐渭讲的:“极有安排而了无痕迹”,既静心安排,又看不出安排后的一点蛛丝马迹,这才是高手。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15

 

“变起伏于锋杪。”——孙过庭《书谱》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记”。在褚遂良笔下,“序”比较安和稳重,“记”用笔较恣肆。其线条,最突出的特征,轻灵与跳跃感。强调笔画的轻重变化,用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锋杪”,这六个大字,褚遂良当之无愧。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27

此碑中字很难找到平直的笔画,每一笔都通过跳跃的用笔节奏展示笔画的丰富姿态,这一点,随便找出一个字都可以感受到。有人说他追求的是“唯美”,倒也不为过。我们看“鹿”,可以想见每一笔的提按动作,笔画姿态的丰富。“昆”也是同样的效果,“横折竖”必然要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此一笔要高出《阴符经》很多。

所以学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视。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2

“使转为情性,反之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孙过庭《书谱》

楷书用笔,大的方面有两种:

第一类是严谨、沉实,或叫沉着得笔触。

这一类,可以想象一下赵孟頫的《胆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歌》、欧阳询《九成宫》、邓石如的大字隶书,都会有这种感觉。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5

第二类是轻灵、活泼、流美的笔触。

《雁塔圣教序》即是此类,还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小楷书、智勇墨迹本《千字文》等。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7

《雁塔》,虽为碑刻,但流动的用笔状态传达得非常准确,甚至牵丝连带都很清晰。可以想见其书写速度是比较快的,点画起收之间不只是“眉目传情”,以至于“勾肩搭背”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9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41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成功典范。

 

点 法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43

作点下笔宜藏锋多于露锋,《阴符经》上的点法,粗看似露锋,然其尖不是尖细的。若露锋,则应避免尖弱。藏锋是笔尖的折锋,很细微;或笔尖着纸后略停顿,使不尖弱。藏锋下笔又振动笔锋,运笔过程始终是动势,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收笔用力使笔锋恢复中正的状态。

 

横 画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45

《阴符经》横画变化丰富,长短横各具姿态,挺拔劲健。长横略带弧形。写横画执笔手指须松紧适度,注意训练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掌竖,腕发力沉着,腕平方能气力匀平。若掌不竖,即使腕平,点画无坚紧细密润泽之力。若腕不平,点画宜现欹侧之势。

 

竖 画

微信片_20190218154547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0

 

《阴符经》竖画直中有曲,下笔法与《兰亭》接近。写竖画,依竖笔横下笔之法,折锋振笔下行,或作横点状振笔下行,不可一味顺下。先一节一节振动,蓄力行笔,再发力行笔,至尽处用力收笔锋,使归正。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2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4

《阴符经》撇画具长短粗细变化,长者劲健舒展,短者挺拔迟重。写撇画,最忌斜拂,虚飘无力,笔锋纤弱。写撇法须肘腕并肘。若短撇用指无大碍,长撇必须用肘腕为之。

 

捺 笔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6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7

《阴符经》捺笔一波三折,最为显著。一波三过折笔,取逆、涩势。手腕由左向右下平行运笔,一截截行进。同时又上下振动,更辅以指力调锋。腕不止左右运行,还须上下振动。指腕臂相互配合,而以手腕发力为主。

 

趯 钩 法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9

《阴符经》的趯钩大部分写得饱满锐利,个别处理为芒刺钩。写趯钩作竖笔努法至趯,攒锋畜力,乘势出之,出则有空回之势,不得猛向前出,使笔锋尖弱。

 

  戈 法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601

《阴符经》的戈画各具意态,写法变化丰富。“我”字的戈笔,很符合右军“落干之法,峨峨如长松倚溪谷”。

 

转 笔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603

《阴符经》的转笔在“也”字有所体现,转笔有换铎和不换铎两种。不换铎的弯转处,圆转如篆书笔意,如“也”的左下角写法。转笔弯转处挺拔有力,如屈铁之力,此处之力在于弯转之前的畜力调铎,也可以说是这一笔要意在笔先,写时已想到后面的发力。

 

 折 笔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605

《阴符经》下笔藏锋,有折铎入纸用笔,又在横折笔时多折铎。折铎即是换铎,用笔须提笔折铎。折笔换铎是笔法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转折笔应有意练习折铎手法。折铎而出的笔画会带动整个结字挺拔开张。用到行草书中,易使结字章法清朗劲健。

 必修经典笔法一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14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书”字(取自《孔侍中帖》),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五个横划的发笔处理。

第一个横划入笔自下往上,逆锋起笔,第二个横划顺势侧切发笔,角度近乎90度,第三横划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锋发笔,不见锋芒,第四横划又顺势侧锋搭笔,搭笔牵丝极为轻灵,入笔倾斜角度较大,第五横划也是侧锋发笔,角度倾斜略微变小。

五个横划发笔形态、角度、轻重都各有不同,变化极为丰富,避免了雷同,体现出作者对笔法的高超运用。

总结:遇到多个横画的情况,一定要想到王羲之这个“书”的处理方式,这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的

必修经典笔法二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16
米芾“宝”(《研山铭》)

米芾的宝字,选自《研山铭》。

字点在宝盖头,右边起笔重顿,行笔过程中逐渐变细,橫画尽头突然轻提,形成细如发丝的细线,转折处再次顿笔加粗,最后提笔出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作者这里使用了提按技巧,横画从粗到细,又从细到粗,变化极大,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用笔干净利索,对比强烈,让人看的惊心动魄。

另外,宝盖头下面的王字边也处理得极为生动,特别是中间的圆转,一般人都会写成一个圆圈,但米芾不会这样简单处理,他在转圈时故意加进了折笔,使空白出现了三角形态,打破了画圆圈的一般写法,制造了具有张力的白空,一下子使整个字生动起来。

总结:横画提按的变化,是书家基本功,画圈的线条变化,也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记的

 必修经典笔法三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18获,王羲之(丧乱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0获,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写法。

普通的写法都是将左上角的圆转处理成圆圈,像孙过庭这样(犹),但王羲之不这样简单处理,他在环绕运笔的过程中加入了提和顿的微小动作,使笔法变得复杂微妙,这里白空由原本的圆形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极大提升了白空的视觉张力,成为此字的字眼。

总结:反犬旁的这种处理,可以作为定式牢记,自当高人一筹。

 

 必修经典笔法四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2

挂,出自米芾《研山铭》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的提手写法。

一般人写提手,钩与提相连处不做停顿,紧接着一下提上去,最容易写成一个三角白空,米芾就不这样写,他勾上来又向有个推的小动作,然后再提起,这样就形成一个梯形白空,打破了三角形白空的单调,空间更富有张力,成为全字最引人注目之处。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3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5

 

 必修经典笔法五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6

從,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现存唯一晋人真迹,对研究魏晋笔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选的從字,最为精的细节在于转折处,请看,王珣一口气写了6个折,每个折,如刀切一般齐整、方硬、干净,极为生动地展示了魏晋笔法的神采。

转折处写的是否有晋人味道,可以此字作为标准。

对比一下米芾的“法”字,转折处的差距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8

米芾的“法”字

总结:晋人笔法的关键点在转折,转折的笔法关键在于侧锋刷笔,如果不看真迹,完全无法体会,这也是宋以后帖学衰败的根本原因。

 

必修经典笔法六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0

狼,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请看左上角转笔的处理,普通写法就是转个圈,孙过庭一开始似乎也是这样写,但是,快写到结束时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搓笔急停又突然轻提,拉出细如发丝的连接,顺势走笔。

一连串动作迅疾果断,用笔精熟。最妙的是原本圆形的白空被挤压成两个白空,就像是被压住的气球,充满了张力,似乎随时都可能爆掉。

 

 

 必修经典笔法七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2米芾值雨帖

此字最大看点在线条的变化和行笔过程中的转折笔法。

首先,一笔书的线条从粗笔横画开始,折笔后竖画变成细线,再折笔后又加粗,进入环转用笔,这时,老米施展了他的绝活,一是线条粗细不断变化,二是转圈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折笔,改变了画圆圈的俗套,使线条、空间都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特别是白空的分割极为精彩,缠绕有致的线条分割出4个封闭、形状各不相同的白空,极为吸引眼球(如果数封闭空间的话,大家数数有多少个?眼睛有点花了)。

对比一下孙过庭的写法,米芾的精彩就更加显而易见。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4孙过庭书谱

 必修经典笔法八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6

寻,王羲之奉橘帖

此字看点在折笔处写法,这里是典型的内擫用笔。

什么是内擫呢?请看此处的处理:首先,内擫主要体现在折笔处(特别是右边的肩膀),交接点出方是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交接点笔画要有一定重叠部分,重叠越多越好,形成一个很结实的交叠面。

我们看寻字的处理,5处转折都是标准的内擫笔法很方整,交叠面很厚重,右边肩膀都很结实。

对比一下米芾“里”的右上肩膀转折处写法,典型的外拓笔法,二者差异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7

总结:学晋人书,必须从用笔细节下手,特别是标志性的用笔,一定要下大功夫,方能得其精神。古人临摹,多是抓细节和特征为主。

 

必修经典笔法九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9杨凝式韭花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1仿品

此字最大看点在门字框的处理。

亮点一:门字框右肩转折处,此当属外拓写法。作者特意泯灭圭角,外肩写的圆融而浑化无迹,外圆内方,笔法干净,过渡柔和自然,含蓄内敛,充分展现了用笔的韵味。

两点二:门字框的竖钩。钩最忌讳尖和薄,这里的钩法,内圆外方,圆润稳健,厚重不失灵活,美轮美奂。

再看一个赝品,仿的,两者毫厘之间,神采差之千里。

 

 必修经典笔法十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3王羲之奉橘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4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如,此字最大看点在右边的口。

注看口竖笔的连接,个很轻的弹笔,游丝圆劲挺拔,与右边的横连接天衣无缝。

这笔的难度在于速度,要在快速运笔中精准控制提拉动作,并要自然承接下一笔,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迟缓犹豫,看起来轻松自如,这是作者功力强大的体现。

此种口子框的连接笔法在名家作品中很多,如苏东坡的“白”,是专业书家必需掌握的技巧。

 

 

 必修经典笔法一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6

怀素苦笋帖

“可”字写的非常简略,笔画疏朗散淡,似乎只写了一半,留下大片空白侵入字中,收笔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细读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速度快,中间没有停顿,行笔果断。二是环转用笔圆而流畅,不能有折笔。三是线条有变化,不是从头到尾一般粗细。四是线条有弹性和力度,曲尽其妙。

 

杜常《咏华清宫》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37

李白《横江词六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39

白居易的《白云泉》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1

苏轼《阳关调•中秋月》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3

杜甫《江逢李龟年》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5
杜牧《金谷园》
微信图_20190215160946
白居易《夜筝》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8
张旭《山中留客》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0
杜牧《山行》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2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4
程颢《题淮南寺》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5
贺铸《孤云》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7
朱熹《春日》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9
张栻《立春偶成》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1
朱熹《劝学诗·偶成》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3
王冕《白梅》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5
卢梅坡《雪梅·其二》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7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8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10
王昌龄《出塞》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12

初学书法,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无疑就是“选帖”。选择一本正确规范的字帖,对以后的学书之路至关重要。如今书店里,各种碑帖琳琅满目,但帖不一定皆是好帖,由于出版社采用的方法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因此,有些字帖可取,有些则不可取,要慎重选择。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14

 

1、按原迹或原拓影印的

比如颜书《告身帖》、柳书《神策军碑》《张猛龙碑》等。这类用原迹原拓影印的本子是最理想的本子。它不但保持了比较准确的结构、用笔风貌,而且还保持了原作的章法。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858

 

2、将原迹原拓选字拼成

这种字帖称为选字本,如将《颜勤礼碑》、苏轼《醉翁亭记争中的字顺序打乱,按笔划多少或偏旁集中排列。

这类帖由于在单个字中仍然保持了较准确的风貌,只损失原有的章法(如字距、行距),而初临书法不同于创作,章法本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故尔也不失为较理想的范本。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01

 

3、不要选经过修补改刻的作品

这类帖在一些选字本和翻刻、石印本中很常见,相比而言,它的临幕价值就不太高了。经过翻刻修改的字帖,一般必然会丧失原迹原拓的风貌、笔划修光修挺,线条光滑而缺乏力度,用笔的动作也难以捉摸,而这些都不利于学员对原迹风格的体验和研究。不过,它至少保持了原迹的结构,在初学阶段,对于掌握结构,可做参考。

 

4、千万别学今人临古人的帖

能临象古人原迹的作品,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但作为范本而言却未必妥当。因为每个人(即使是有成就的书家)在临摹古迹时,不可避免地会带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临本与原本之间总有相当的距离,不但在技巧上如此在气息上更是如此。拿一些尚未经过历史检验的今人临本再作为自己的临本,实在没什么收益。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03

 

5、 双钩本

一本喜爱的字帖,能购到固然好,购不到的话,就只能双钩,这一点无可非议。但如以双钩本作为朝夕揣摩的临攀范本则不妥。

首先,双钩的帖毛笔笔划的墨迹间难以完全相吻,这种距离对艺术作品而言已是大打折扣了。再加上枯笔、渗化笔,双钩就更难表现。

再次,原帖的笔划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不低是一具线条外形的躯壳,而且可以从中寻找分析出其用笔的大致过程(如提、按的部位),还可以从中细绎出速度快慢、含墨多少,这一切内容都是初学者迫切需要的。一变成双钩,则真成了线条形态的躯壳,一切动作、速度所留在墨线中的痕迹都没有了。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05

选对版本后,就要来选择字体了,这个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适合自己、自己也喜欢的。 下面介绍一些碑帖供选择:

 

楷书类

1、《北魏郑文公碑》 2、《北魏元怀墓志》 3、《魏张猛龙碑》 4、《魏崔敬邕墓志》 5、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6、欧阳询《九成醴泉铭》 7、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8、颜真卿《勤礼碑》、《告自帖》、《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李玄靖碑》 9、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10、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 

 

隶书类

1、《乙瑛碑》 2、《礼器碑》 3、《张迁碑》 4、《石门颂》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书类

1、 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 2、 李邕《李思训碑》 3、 颜真卿《祭侄稿》 4、 苏轼《寒食诗帖》 5、 黄庭坚《松风阁诗》 6、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草书类

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孙过庭《书谱》 4、 张旭《古诗四帖》 5、 怀素《自叙帖》《圣母帖》《大、小千字文》 6、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 7 王铎的草书

 

篆书类

1、《散氏盘》 2、《石鼓文》 3、《峄山碑》 4、 李阳冰《三坟记》

选择好正确且自己钟意的字帖后,就开始踏实耐心的临帖吧!

一般应先从楷书入手,然后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先临上它两个小时。只要选对贴,找对方法,并勤临不辍,相信您的书法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胡问遂(1918-1999),浙江绍兴人。沈尹默入室弟子。当代中国书法大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兄姐均酷爱书法,伯父胡之光为浙东书法名家。抗日战争初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抗战胜利后寓贵阳,全国解放后携家定居上海。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512胡问遂

胡师早年习柳公权,继颜鲁公,得厚重丰润之精髓。转习褚遂良,得缜密灵动之韵致。后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融会贯通,数十年而不懈。

其书法之气韵尤得力于北碑,浑然厚重,自成一家。或以擘窠行书为最著名。其名作曹操《观沧海》中堂,字大经尺,雄强峻利,气势磅礴。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

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国画上海出版学校和上海市青年宫任书法教师,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书学论文曾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学讨论会。为《辞海》、《美术辞典》书法词条撰稿人之一。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胡问遂临《石门铭》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45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48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0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2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4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6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8

 

朝鲜时代,孤悬海外的济州既是逃亡之地也是流放之乡,很多著名的文士、官僚在政治失意的时候都曾经被放逐到该岛,并且给济州岛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与此同时,济州岛闭塞而静谧的环境也让一些流放者在艰难困苦中得以砥砺心性、沉静自我,在文化事业上反而有了桑榆之获。其代表者非金正喜莫属。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17金正喜

金正喜,字元春、号秋史,又号阮堂,出身于两班贵族家庭,家世显赫,但是却一生坎坷,命运多舛。金正喜是朝鲜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画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实学派思想家,被誉为“朝鲜书圣”。1840年到1849年,即将作为冬至谢恩副使出访中国的金正喜先遭人弹劾,继而因为尹善道案受到牵连,被流放济州,在这座蛮荒之岛上度过了九年的谪居生活。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0

少年时随父亲出访中国,诗书画俱佳的异国才子名动京华;与清朝学者翁方纲、阮元建立了友谊,并拜翁方纲、阮元为师,得到不少教益。金正喜经常用“阮堂”、“诗庵”自号。“阮堂”是表明自己为阮元堂前弟子,而“诗庵”则是老师翁方纲赠给自己的别号。他还经常用“翁阮”为号,就是要始终铭记自己的两位中国恩师。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2

中年后却因父亲的政治积怨屡受牵绊,升职缓慢,饱受排挤、弹劾,终于在与安东金氏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流放孤岛;60多岁结束流放后,却好景不长,不到三年又因礼讼争论一事再次被流放到咸镜道北青郡;1856年在郁郁不得志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

正是在济州的艰难苦恨里,秋史创造了其独特的书体——秋史体,融颜真卿的谨严、董其昌的流畅和汉隶魏碑的朴拙于一炉,形成了笔势险峻奇绝却又严谨不失法度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海东书法第一人。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3

由于他一反数百年来独尊赵孟頫的传统书风,大胆创新,而被朝鲜书法界誉为“书圣”,“朝鲜书法史上的最高精华”。 著有《阮堂集》、《实事求是说》、《覃研斋诗稿》、《礼堂金石过眼录》、《阮堂尺牍》等。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5

他的书法脱胎于中国隶书,其书法与传统的书法相比,重古拙的美,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画感,善于在不对称中见和谐,而且笔触有力无比,使笔下的字充满活力。在书写中拙巧相生,刚劲奇崛,令人惊叹。由于这些才能,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动有力的风格。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7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9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1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3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5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7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