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一说名虔礼,字过庭,河南人。出身寒微,迟至不惑之年始出任率府录事参军之职,以性高洁遭谗议而去官。之後,遂专注於书法研究。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尤以《书谱》为代表。《书谱》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变化其实是不变的衍生品,它的产生应该是自然的、随性的,而不是一种设计,变的背后是不变,这里的不变就是一个基调,一个大的方向,一种只属于自己艺术感觉的追求…(张丰谈草书学习)
张丰
第十届全国展最高奖项获奖者
张丰,男,1983年2月生,江苏邳州人。江南大学毕业,本科学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民革党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金山区青年联合会常委。现任金山区学校书法教育研究交流指导中心负责人。擅长小行草,兼攻大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协教育委员会中小学书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作品曾获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七届上海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第二届上海中青年临摹与创作优秀奖、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上海青年书法艺术奖。2014年7月作为海派书法代表团成员应邀出访法国,2014年11月作为北京大学书法代表团成员应邀出访纽约。曾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艺术家”、“文汇报上海文化新人”“金山区十大杰出青年”、“金山区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张丰书李白《秋下荆门》
学书琐记
文/张丰
对于草书创作来说,丰富的变化无疑是很多人追求的,但多数人做不到,还有少部分人是为了变而变,满纸纵横、狂乱不已。这是为什么主要我认为没有把握住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变,以不变而变化万千,这个看似很矛盾,却与古人讲的“和而不同”其实是一个道理,变和不变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张丰书李白《塞下曲》
变化其实是不变的衍生品,它的产生应该是自然的、随性的,而不是一种设计,变的背后是不变,这里的不变就是一个基调,一个大的方向,一种只属于自己艺术感觉的追求。不变,是一种执着,因为不变,所以在外显的书迹上才会显现出万千的变化来而显得和谐不雷同。如果相反,对自己的艺术毫无信仰自己的艺术取向、艺术追求游移不定的——那么即使一日千变其实还是那个不成熟的自己,这种外显的变必然是无根基的、是虚的,其实是一成不变、没有味道没、有内涵的,只是一种表象,是不和谐的,是不纯粹的。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笔性与用笔。有怎样的笔性,选择怎样的用笔方法很关键,用笔的差异导致了外在形式的区别,而且是最直接的,这样来看,用笔的基调是要统一的,这种统一就需要人的笔性的统一支配,用笔的方法会有不同,人的笔性也有差别,但笔性是固定的,那就是自己,是天生的,是一种自然的倾向,但用笔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丰富性。而且许多用笔方法并不一致,甚至相对立的,因此不能强加不同笔法于自己身上。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我们的认识不够,以用笔的丰富为自己的终极需求,把手段变成目的的话,我们终将会走上歧途。我们努力地把自己朝古代的名家身上靠汲取他们身上的精华,获取他们的用笔方法来不断强化自己的用笔技巧,这种取是一种必要途径,这本身没有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是这种取对于不同人来说,最终的用意是极有限的。
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就是要把所学的东西全部抛弃才有可能找回的自己。而毕生所学都是没有用的。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肯定会存在,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学会弃,这种弃的依据就是自己的秉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们都忽视了自己,认为自己在伟大的传统面前一文不值。殊不知,如果没有了自己,要传统又有何用?不过是用来充点门面的锦衣罢了,我们学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装门庭,而是为了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映照自己,这恰如一面镜子,古人是一种借鉴,而自己才是真正艺术的灵魂。学以致用,若学而不能用,学以何为?
学,使我们我们有能力去变,去丰富、去完善,但对于真我来说,一切不过只是找寻,是回归,是不变,以不变而化出的变是有根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个宗就是自己的心性,服从于自己,主导艺术的一切。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我们来欣赏:
蔡京《节夫帖》 32.3 X 42.3cm
蔡京《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册页。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本幅纸本,墨迹。纵32.2厘米,宽42.3厘米。行书。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释文: 京再拜。昨日终日远劳 同诣。下情悚感。不可胜言。 大暑。不审 还馆 动静如何。想 不失调护也。京缘热极。不 能自持。疲顿殊甚。未果前 造坐次。悚怍。谨启代 面叙。不宣。京再拜。 节夫亲契坐前。
第一部分
春联出现频度:★★★★★
1,家。对应两个繁体字:(傢)具,(傢)什,(家)庭,(家)乡,科学(家);
2,丰。对应两个繁体字:(豐)富,(丰)采;
3,广。对应两个繁体字:(广)用于人名,(廣)阔、(廣)東;
4,发。对应两个繁体字:(發)達,頭(髮);
5,面。对应两个繁体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
6,千。对应两个繁体字:鞦(韆)秋千,一(千),(千)秋基业;
第二部分
春联出现频度:★★★★☆
7,云。对应两个繁体字:(雲)彩,(雲)南省,子曰詩云;
8,愿。对应两个繁体字:(願)望,(願)意,許(願);
9,胜。对应两个繁体字: (勝)利,名(勝),(胜)任;
10,秋。对应两个繁体字:(鞦)韆,(秋)季;
11,团。对应两个繁体字:(團)结,(團)體,師(團),(團)員, 湯(糰),飯(糰)。
12,余。对应两个繁体字:業(餘)愛好,(余)第一人稱,我;
第三部分
春联出现频度:★★★☆☆
13,回。对应两个繁体字:(迴)旋,(回)頭,(回)報,(回)族;
14,里。对应两个:表(裏)不一,這(裏),(里)程,鄰(里);
15,汇。对应两个繁体字:(匯)合,(匯)款,(彙)聚,詞(彙);
16,获。对应两个繁体字:捕(獲),(獲)得,收(穫);
17,谷。对应两个繁体字:五 (穀)雜糧,稻(穀),山(谷);
18,几。对应两个繁体字:茶(几),(幾)乎,(幾)個;
第四部分
春联出现频度:★★★☆☆
19,松。对应两个繁体字:(鬆)散,(松)樹;
20,后。对应两个繁体字:(後)面,皇(后);
21,向。对应两个繁体字:(嚮)前走,方(向);
22,朱。对应两个繁体字:(硃)[注:名詞:朱砂],(朱)紅色;
23,征。对应两个繁体字:遠(征), (徵)召,象(徵);
24,复。对应两个繁体字:重(複),繁(複),(複)雜,(復)查,(復)習;
第五部分
春联出现频度:★★★☆☆
25,党。对应两个繁体字:(党)項[注:姓氏],(黨)員;
26,体。对应两个繁体字: 身(體),(体)夫[注:抬靈柩嘅人);
27,帘。对应两个繁体字:窗(簾),垂(簾)聽政,酒(帘);
28,御。对应两个繁体字:抵(禦),(御)驾親征;
29,种。对应两个繁体字:(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30,曲。对应两个繁体字:彎(曲),戲(曲),(麯)酒;
《晴和帖》又称《大年帖》,这是一封与藏友谈论藏品观摩与交流事宜的书信。信中首先提到归还两幅久借的绘画,然后表示希望借观对方所藏制墨名家李承晏、张遇所制名墨。并云李承晏墨如是完整的真品,愿以自藏王羲之《异热帖》与之交换。信的上款“大年太尉”,据考证应是北宋宗室、名画家赵令穰。此帖行笔圆健,结字安详,从容不迫,深得“二王”遗韵,是薛氏的代表作品。上钤“贞元”、“绍兴”半印。《寓意编》、《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等书著录。
释文:“绍彭启:多日廷中不得少款为慊。晴和,想起居佳安。二画久假,上还,希检收。许借承晏、张遇墨,希示一观, 千万,千万!承晏若得真完,虽《异热帖》亦可易。更俟续布,不具。绍彭再拜,大年太尉执事。廿八日。”
薛绍彭: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书法家。宋神宗时人。字道祖,号翠微居士。恭敬公薛向之子,以翰墨名世。自谓河东三凤后人。官至秘阁修撰,出为梓桐槽。时以翰墨名世,善品评鉴赏。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得失评较。曾刻孙过庭《书谱》传世,后人推为精本。米芾尝言:“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日,”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工正、行、草书,笔致清润遒丽,具晋、唐人法度,历来书家对其评价甚高。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赵孟頫评云:“道祖书如王、谢家子弟,有风流之习。”又云:“脱略唐、宋,齐踪前古,岂不伟哉!”又云:“薛书诚美,微有按模脱击之嫌。”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老师。王羲之,众所周知,是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写下“天下第一行”-《兰亭序》,以及大量书法精品,将中国书法艺术水准推到了巅峰。他的成就,当然离不开恩师卫夫人的教导。谈起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师生情谊,不得不说起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看过卫夫人的《笔阵图》的朋友,会惊讶地发现,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点不容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这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一”是个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向着两边横向延展,这就叫“千里阵云”。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只有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了王羲之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我们总说书法要“发乎其上”,因为书法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而现当代,总是难以悟透,古人做到了。我们总结这三堂课: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的课堂精髓,千年不更。她既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关于书法,之前有讨论过。20岁之前,拿毛笔不久,意气风发新生牛犊不畏虎。立下宏愿,要成为谁谁。30岁之前,一边工作,一边断续坚持着,这时候,已经感觉到世态炎凉,人世艰辛,坚持着,胸中一股薄凉,那些宏愿,七零八落了。走到了40岁,反而从容了。就做自己挺好。钻入故纸堆里,重温20岁写过的帖子,发现,居然可以和古人重逢了。从前一心追求的高古质朴禅意,自动涌到了笔端。
50岁后呢,估计更添风骨。再走就到60岁后,七十岁后,八十岁后。从前追而不得的,一切都会款款而来。
前日外镇一八旬老先生,来店里买宣纸毛笔,近千元。老人家2厘米的小楷格子,还嫌大。写1.5厘米的字,都不用眼镜!送了一堆毛笔给老先生。老先生乐坏了。是我岁数的两倍,比我爸妈都要大出一截,老先生说,目前为止,他没有老的感觉,真正动容。
【娃娃篇】
一、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书法教师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横”与“基本横”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纵观书法教学的过程就是“观察——分析——书写”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
二、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三、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
四、通过学习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前新的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人篇】
『冶心练气』——书法是一种陶冶心灵,练气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于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不仅能修心养性,改变气质,更得以从静中稳定血压,使得身心清爽愉快。
『肯定自我』——以适当有效的方法学习书法,自能在极短时间内培养创作、书写作品的能力,适时显露才华获得成就感,对事业和人生都有绝对的帮助。
『忙闲兼宜』——练习书法易于调配时间,在忙闲中取得平衡,是一种“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工作的人,在忙余提笔挥毫,,自能悠游其间,获得心灵的调剂;而较有闲暇的人,若能提笔练字,必能由于练习书法而充实生活。
『增广文学素养』——练写书法必需了解许多古典文籍和诗词,增长文学的素养,并因选用有益自身及社会教化的文字内容,而能促成良性的社会教育。
『调剂情绪』——挥毫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良方,心情好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
成年人习书法的态度已和儿时大有区别。儿时是被逼练习,胸中充满怨气,草草了事,好出门玩,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练习过后衣服上的斑斑墨迹;而今甘愿在闲暇时刻提笔练习,用毛笔那神奇、柔中带钢的笔触,来提升文学素养,充实生活内涵。
【老人篇】
老年人学书,其实是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其对生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若能走正途,很快便能见效的。但有有其致命的劣势,就是老年人的恋旧,舍不得放下固有的认识,不愿意从零开始,难以克服原来的书写习惯。所以老年人学书不宜宽泛,应当先其一项,先精后视自身能力再取其宽。
书法是一辈子的事,能成就大书家、大艺术家要有其机缘,机缘是可遇但很少而不能求。所以对于个体书家而言,沉下心来用全心去体悟,尽情享受其中的深沉与乐趣方为正事。
怀素草书《苦笋帖卷》,绢本,无年款。纵25.1厘米,横1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的伟大在于用最单纯直接的点画表现了人的心象。因此,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
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而有草书”,当是指章草。章草的极端规范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今草则因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现与法度发扬壮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两千年的演进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名家杰作。时至今日,草书以其高度简练的形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质,与时代及现代艺术相呼应、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其要者罗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发现至今的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比甲骨文至少还要早5000年,极有可能打破中国文字“西来说”,被认定为汉字的源头活水之一。这些图画文字类多象形,几与绘画无异,可视为书画同源的铁证。相传神龙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鸾凤书、帝尧作龟书,颇有求美之意,或为草书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从1899年发现的甲骨文中的朱墨书迹可证,其时我们的先民已经使用毛笔了。
汉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从近现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简,如太初三年简、太始元年简、神爵四年简、阳朔三年简、建武三年简、元和四年简等书迹,可见明显的汉代书写草书化倾向,这是真正草书的滥觞。
汉元帝时:公元前48—33年
史游作《急就篇》,“解散隶体,粗书之”,后世称为章草。现在我们所见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后摹刻的,传为“章草之祖”,其实未必出于史游旧本。
汉章帝时: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书,有“草圣”之称。但无作品传世。章帝刘怛亦称善书,尤喜杜度草书。有《千字文》传世,载《淳化阁帖》。
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编简,虽然属章草,但写得纵横恣肆,极为自由奔放,实开后世大草笔意之先河。
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从此,后世一直以纸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汉安帝至献帝时:公元107—220年
张芝(?—约192),字伯英,敦煌人。精于草法,书史称其长于“一笔书”,有“草圣”之称。卫恒《四体书势》说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传世作品有《冠军帖》、《秋凉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载于《淳化阁帖》,虽不尽可信,但却是当时草书兴盛的写照。
汉灵帝时:公元168—189年
赵壹(生卒不详)著《非草书》一文,抨击当时蔚成风气的草书学习与创作。他的立意是复古弘道,反对玩“草书”而丧志。但他未能充分认识到草书的艺术魔力以及道艺如一的道理,最终无法阻挡草书艺术的蓬勃发展。
三国/吴: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详),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善草书,有《急就篇》、《文武将队帖》行世。
西晋:公元265—317年
卫瓘(220—291),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卫恒(?—291),字巨山。著有《四体书势》,中有一势论草书。
杨泉(生卒不详),著有《草书赋》。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师法张芝,善草书。作有《出师颂》、《月仪帖》、《皋陶帖》等。著有《草书势》一文。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人。作《平复帖》,为传世最早的一件纸本法书墨迹(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处章草、今草之间,苍茫淳厚,存篆籀笔意,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晋: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东琅邪,居浙江会稽。为东晋大书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书《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远宦帖》、《游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适得书帖》等。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书《寒切帖》。
王献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书令,时号大令。书《鹅群帖》、《鸭头凡帖》、《先夜帖》、《蜡节帖》、《想彼帖》、《诸善帖》等。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萧衍(464—549)书有《脚气帖》,著有《草书状》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僧智永(?—?),书有《真草千字文》(为小草名作,墨迹本今藏日本)、《还来帖》。
唐:公元618—907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书有《草书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书有《屏风帖》、《昨夜帖》。
陆柬之(?—?),书有《得告帖》。
李怀琳(?—?),书有《绝交书》。
垂拱三年(687):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陈留人。是年作《书谱》长卷,洋洋万言,既是小草杰构,也是绝佳的书法理论名著,被后人誉为“双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晋王导以下王氏一门二十八人书牍共十卷,武则天命摹写留内,即《万岁通天帖》(今藏辽宁博物院),真
本归还方庆。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书尚有王荟《疖肿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无申帖》。
贺知章(659—744),字秀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书(传)有《孝经》。
李白(699—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蜀郡人。书有《上阳台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张怀瓘(?—?),海陵人。开元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有《书仪》、《六体书论》,论草书品评等,可资参考。
张旭(?—?),字伯高,苏州吴县人。嗜酒,往往醉后狂草,时呼“张颠”。书有《肚痛帖》、《终年帖》、《千字文》(旧拓断本)。另传书有《古诗四帖》墨迹(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太和(827—835)时
唐文宗李昻诏以李白歌诗、裴将军(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天宝十二年(753):
《妙法莲花经玄赞卷》写成(近代发现的敦煌写经之一)。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人。著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大历十二年(777):
僧怀素(737?—?),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善草书,亦嗜酒,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是年书《自叙帖》(此卷或以为摹本,非怀素所书。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苦笋帖》(今藏上海博物馆)、《论书帖》、《食鱼帖》(疑为伪作)、《大草千字文》、《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后四帖均为刻本)传世。
贞元十五年(799):
怀素书《小草千字文》。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人。著《怀素别传》,中有一段述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首次出现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著《送高闲上人序》,论及张旭草书,极有价值。
僧高闲(?—?),乌程人。书有《千字文》残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五代:公元907—960年
僧彦修,善草书。
乾祐元年(948):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弘农人、关西老农,华阴人。时称杨疯子。是年书《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宫博物院)。另有《夏热帖》传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匡义诏令王著等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即《淳化阁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书有《西楼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时:潘师旦增减《淳化阁帖》勒石于绛州,是为《绛帖》。
约绍圣二年(1095):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是年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藏美国钮约大都会博物馆)。
元符二年(1099):
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今藏天一阁,笔者疑伪)。
元符三年(1100):黄庭坚书《诸上座帖》(今藏故宫博物院)。
约崇宁三年(1104,一说1094):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诗》(今藏日本京都有邻馆)。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人。书有《论书帖》。
大观三年(1109):
宋徽宗赵佶见《淳化阁帖》枣版皴裂,标题多误,遂出秘府所藏书迹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为《大观太清楼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赵佶(?—1135)书《草书千字文》。另有草书团扇传世。
绍兴十五年(1145):
吴说以游丝草书《王安石、苏轼三诗卷》。
隆兴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间:宋高宗赵构(1106—1187)书《草书洛神赋卷》。
白玉蟾(生卒不详)书有《四言诗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寄真老人,渔阳人。是年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绵州人。是年书《临急就章》。
鲜于枢书《与澄虚真人尺牍》。大德五年(1301)以前: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草书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诗》等。
至大二年(1309):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人。是年书《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
元统元年(1333):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蓬莱叟,康里人。是年书《述笔法》。另书有《述张旭笔法记卷(残本)》、《李白诗卷》(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渔父辞》、《临十七帖册(残本)》(今藏故宫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是年书《草书心经》。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人。是年书《急就章》。另书有《录赵子昻兰亭十三跋》、《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今藏故宫博物院)、《李白行路难诗卷》、《杜甫壮游诗卷》、《七言律诗卷》(今藏美国克兰夫顿美术馆)、《七言绝句轴》(今藏山西省博物馆)等。
洪武三年(1370):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诸暨人。是年书《梦游海棠城诗卷》(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另书有《书城南唱和诗卷》(今藏故宫博物院)等。
永乐八年(1410):解缙(1369—1415),字大绅,吉水人。是年书《游七星岩诗》(今藏故宫博物院)。
永乐十三年(1415)以前:解缙书有《千字文卷》、《赵孟頫急就章跋》、《宋真宗采贾谊置器说草书卷》(今藏上海博物馆)等。撰有《春雨杂述》
正统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号简庵,松江华亭人。是年书《千字文卷》(今藏故宫博物院)。另书有《诗卷》(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等。
成化元年(1465):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创“茅龙书”。是年书《朱熹敦本文轴》。另书有《七言绝句轴》(今藏上海博物馆)等。
成化二年(1466):张弼(1425—1487),字汝弼,晚号东海翁,松江华亭人。是年书《草书千字文卷》。另有《杜诗轴》、《七言绝句轴》(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是年书《七言律诗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馆)。
正德十三年(1518):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人。是年书《自书诗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是年书《草书诗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书《箜篌引诗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卷》。
嘉靖六年(1527):王宠书《赠南岩顾君诗轴》。
嘉靖八年(1529):王宠书《宋之问诗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书狂草《前后赤壁赋》(今藏上海博物馆)。按,此卷无年月,然卷后有黄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征明嘉靖十三年跋。据以推知。另书有《自作诗词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赋》、《七律诗轴》等。王宠书《自作杂诗卷》、《为事茗书七绝二首诗卷》。另书有《草书扇面》等。
嘉靖二十一年(1542):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号白阳山人,吴人。是年书《草书长卷》。另书有《古诗十九首卷》、《杜甫咏怀卷》(今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杜甫陪郑广文游何氏山林卷》(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等。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征明书《草书赤壁赋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人。是年书《虎丘纳凉诗卷》。
隆庆元年(1567):文彭书《卢仝茶歌卷》。另书有《五言律诗轴》(今藏南京博物院)。
万历元年(1573):徐渭(1521—1593),字文长、天池,号青藤,浙江绍兴人。是年书《天瓦庵诗卷》。另书有《青天歌卷》、《七言律诗轴》(今藏故宫博物院)、《御制咏墨、咏剑轴》(今藏苏州博物馆)、《杜甫七言诗轴》(今藏上海博物馆)等。
崇祯十三年(1640):王铎书《临王献之鹅群帖》、《雒州香山作诗轴》。
崇祯十六年(1643):王铎书《王维诗卷》、《豹奴草书条幅》。崇祯十七年(1644)以前:倪元璐书《题画七言绝句》、《左思蜀都赋轴》、《感赋诗轴》、《七言联》等。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是年书《自作诗轴》(今藏上海博物馆)。另书有《进神宗实录诗轴》、《洗心诗轴》等。
王铎书《寄金陵天目僧诗轴》。
清:公元1616—1911年
顺治二年(1645):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字由桵,号雪个、个山僧等,江西南昌人。是年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另书有《草
书五言联》(今藏广东省博物馆)等。
顺治三年(1646):王铎书《杜甫诗卷》。顺治六年(1649):张翱、刘光旸刻王铎书法41种,是为《琅华馆帖》。顺治七年(1650):王铎书《欧
阳询胜事帖轴》。顺治八年(1651):王无咎纂集、吕昌摹、张翱镌王铎书法103种,是为《拟山园帖》。
王铎书《临王昙首昨服散帖》。另书有多件草书杰构传世,对后世影响极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傅山(1607—1691),字青主,号真山、公之它等,山西阳曲人。是年书《诸怀不可言轴》。另书有《右军大醉轴》(今藏
南京博物院)、《七言绝句轴》、《五言律诗轴》、《孟浩然诗卷》(今藏故宫博物院)等。
雍正十三年(1735):黄慎(1687—1768年后),字恭寿,号瘿瓢,福建宁化人。是年书《春归帖》。
乾隆九年(1744):黄慎书《七绝三首诗轴》。另书有《送汪瞻侯归姑苏诗轴》(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桃花源记册》等。
乾隆十二年(1747):高凤翰(1683—1743),字西园,山东南阜人。是年以左手书《苏秦罗隐七言联》。另书有《题画诗卷》(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纲(1733—1818)作《题徐渭墨笔花卉卷》,中有“世间无物非草书”这一名句。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石梁(生卒不详)辑成《草字汇》一书。
嘉庆九年(1804):邓石如(1743—1795),原名琰,字石如、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年书《草书五言联》、《草书七言联》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1917年: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号积铁子、积铁老人,天津人。先生于是年作《章草草诀歌》,为于右任、余绍宋等先生所激赏。此外,还著有《稿诀集字》、《论草书今章之故》、《叶刻急就章考证》等,均有功于草书之学。
1922年: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是年书《赠力农仁兄诗轴》。另书有《七言联》等。
1932年: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号髯翁,陕西三原人。是年在上海组建“标准草书社”。
1936年:于右任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
1941年:于右任创办《草书月刊》,共出四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3年:毛泽东(1893—1976),字润芝,湖南湘潭人。是年书《满江红》。
1964年: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人。是年书《毛主席词卷》(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1972年: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后改名二适,号瘖庵、舒凫、舒父。江苏姜堰(东台)人。是年书《杜甫诗卷》。另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行世。
1973年: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字霖,号三痴,晚署散耳,江苏江浦人。是年书《李白草书歌行》。另书有多幅杰作,有“当代草圣”之誉。
1974年:费新我(1903—1993),字立千,号立斋,浙江湖州人。是年以左笔书《白居易湖亭晚望条屏》。
1979年: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沙邨,浙江省鄞县人。是年书《曹操龟虽寿诗轴》(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另书有《书谱卷》等杰作。
1981年:朱复戡(1899—1989),初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是年书《修补草诀歌》。
1983年:朱复戡书《草书千字文》。
1989年: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浙江嘉兴人,受业于沈寐叟,精于章草。是年作《贺词轴》(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2005年10月:2005中国杭州首届国际草书艺术展在杭州西湖美术馆举行,展出来自中国(含台湾、香港与澳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草书作品共300幅。作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全面的展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草书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