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今天古典君便择选其中最经典的十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二。

1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

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25.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实:敌人力量充实。备:防备。

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6.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无备:没有准备。不意:意想不到。

这两句大意是: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对敌人作战,就应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这样就能出奇制胜。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战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即为其一。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中的争夺、竞赛,前者说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或无准备的时候发动进攻;后者说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行动致胜。

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

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

38.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9.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这两句大意是: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保存下来,取得胜利。这也是出奇致胜的一种方法。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道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10.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这几句大意是: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1书法是中国汉字的高端艺术书写表现,优秀书法作品需具备如下要素:

1、符合的汉字原理的正确书写规律。

2、笔画来龙去脉交代清晰准确到位。

3、点画与线条同时得到优良的表现。

4、汉字书写法度严谨。

5、字型结体品位高古。

6、笔锋墨气充盈势达。

7、点画线条变化丰富。

8、结构章法浑然合体。

9、笔墨气韵自然贯畅。

10、笔笔生态字字生相

11、一字一貌力避雷同。

12、法度性情和谐交融。

13、作品与人心灵呼应。

14、作品气象大度典雅。

15、传统共性与个性风格相映生辉。

16、作品力避瑕疵彰显楷范之效应。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

就用笔的过程,毫锋运动的势态以及所形成的点画形态几方面,概括了「八锋」、「十笔」。

1这个寿字选自欧阳询的九成宫碑。

寿字有七、八个横画,作者异常灵活地运用提、顿、急、缓、虚、实诸法。

2头上三横,两画左尖横配一右尖横,两短一长,轻重有序,形成了一种节奏感;

3中间三横,第一横在提、急两法的配合下,运用渴墨,写出了时隐时现的一线虚画;笫二画是较粗沉的实画,笔法较缓;第三画又是虚画,这三横虚实相间,留下了许多空白,我们并不觉得紧窄。作者这样处理这些横画,使这个寿字疏密有致,真是费了作者许多心血,处理得十分得当。

4特别那笔长横,两头的运用顿、缓、实法使笔画凝重有力,中间运用提、急、虚法使笔画轻灵坚韧。

在实际行笔时,往往有两个方向的运动,

一是横向,即笔锋就纸面后前后左右的运动,作用在涂墨成形;

二为纵向,即笔锋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其作用在于渡墨与纸。

在我们运笔时,纵横交错,同时运动,还要用心、眼、手,相互配合而成点画。这其中,会形成很多种笔锋的运动状态。

用笔的方法不外乎「起笔」、「行笔」及 「收笔」等三大部分。综述如下:

一、起笔与收笔:软笔书写有两种落笔方法:藏锋与露锋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落笔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道:“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否则即为病笔。藏锋与露锋两者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笔刚着纸,谓之“落”。是笔将动未动,运笔之始。

(1-1)露锋

顺锋落下,笔锋露在笔画的起始处,顺着笔画的方向行笔,称为露锋。

笔锋顺势入纸,笔锋外露,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后再行笔。露锋一般在楷书中比较少用,而在行书、草书中常用,给人以气韵连贯、灵动秀美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有尖刻或弱而无力感。

(1-2)藏锋

逆锋而入,逆着笔画的方向把笔锋藏在笔画中,然后回过来顺着笔画的方向行笔,称为藏锋

笔锋逆锋入纸,笔锋内含,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再行笔。笔锋的方向一般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原则。藏锋在楷书、隶书和篆书中常用,是最基本的起笔方法之一,其使用在行书和草书中相对露锋而言就少了。藏锋给人以骨气凝重、含蓄、雄壮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流于板滞缺少活力。

落笔有轻有重。轻者称“提”,重者称“顿”。顿法和提法使文字更加有节奏,也使字形更加神采奕奕。

二、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

52.顿

在一些笔画的始末及转折时要用到顿法。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笔抵纸,力注毫端,水墨下注。其势如锥钉地,唯恐不深,但不可过重。重则点画肥滞。运用顿法可使笔画产生凝重刚劲的艺术效果。

顿法是怎样去表现的呢?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把“顿”理解为停顿,这时停下笔来, 可以瞻前顾后,可以左顾右盼,然后认准方向继续行走。我对初学者就这样说的,经验告诉我这顿笔的轻重是很难掌握的,停笔时手腕总会有些下沉,这下沉的力在初学者手里已经足够重了。如果你告诉他们向下用点力按一下,那么一定会粗如墨猪。还不如不说,这样反而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这个顿法。顿也有轻重之巧。

如顿但不重按,即蹲笔。蹲时,墨下如蜻蜓点水。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

3.提

“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顿笔、蹲笔之后,均需提笔。提则墨由毫入纸。其势如大鹏奋飞,离地初翔。但不可过高。过高则点画轻飘。所以在行笔中经常用到提法,提起笔杆使笔画变细,有如抽丝拉筋,丰富了笔画的姿态,避免了呆板僵化。提法经常用在长横、斜钩的中段, 挑画的末段,以及其他笔画之中。提法能使笔画更加灵动、活泼,有了节奏感。提有全提、半提之分。

(3-1)过笔:提笔后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谓之过。或曰走笔。其势如箭离弦,贵于迅疾。

(3-2)挫笔:顿笔后略提笔,使笔锋略转动,微离顿处,谓之挫。多用于笔画转折、变换方向时。其势如错齿磨牙。需掌握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3-3)纵笔:笔锋且过且提,去而不返,谓之纵笔。其势如纵鸟出笼,凡点画止处,露锋不藏者,皆纵笔。

三、转笔与折笔:

“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


4.转笔

笔锋回旋谓之转笔。折必先转,始能不露棱角。其势如循规作圆,斂而不放。

(4-1)折笔:笔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谓之折。折笔要藏头。其势如曲指成拳,自然圆劲。5.回笔:笔驻,挫而复返,谓之回笔。

(4-2)衄笔:笔锋去而逆返,谓之衄笔。其势如蜗牛入壳,缩而不折,与回笔不同。

(4-3)抢笔:笔锋不落纸,盘空作折势,谓之抢。其势如抽鞭作响。折笔实而抢笔虚;折笔重而抢笔轻。

5.驻笔

不提不顿,不转不过,笔锋着纸,停以取势,谓之驻笔。势如驻马四顾,欲进还留。

行笔中不仅有轻重的变化,还有快与慢的转换。行笔急速,称为“急”;行笔迟缓,称为“缓”。这两种笔法让文字变得更有韵味。

4.急

行笔瞬间而过,这种急速的笔法可以补救呆板的、滞重的字形,更使其神形奕奕生辉。

急法在书写过程中可以调节韵律,使节奏明快。凡事都有个适度,过多地使用此法,也会适得其反,笔笔是铁,字字如钢,也会失去柔和之美。这“急”法之中还应结合提法才能表现得更加活泼生动

5.缓

“缓”,在行笔过程中速度变慢的笔法,也用来调节节奏和韵律的。在一幅字中,“急”、“缓”两种笔法必须适当地与其他笔法配合,才能收到敏捷舒缓兼有的效果,才能使文字刚柔相济,灵动优美。

“急”、“缓”两种笔法又派生出了虚和实两种笔法来。

6.虚

在书家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见一些笔画运用枯笔,虚得渴墨如蝉翼,飘渺如云烟。这种笔法是利用笔上墨渴(少墨),快速行笔中表现出来的,是为了作品的布局、笔画的安排, 还有为了照顾文字的上、下、右、右的书势和墨彩、墨韵的需要,虚虚实实,虚实相互映衬,使文字更加精彩。

7.实

“虚”与“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虚实相生相成。运用实法,可以得到劲健的笔姿,调节了书法作品的韵律。使用实法,软笔写出了“铁画银勾”的沉厚凝练的艺术效果。

笔锋行笔中,锋面又分“中锋”与“侧锋”

8. 中锋:中锋就是起笔并调整好笔锋行笔中,使笔锋不偏侧,笔尖部分尽量作为线条中线行笔。中锋,是书写点画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行笔方法,同时也是表现线条力度美质感的基本运笔方法。书写时,点线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9.侧锋:相对中锋而言。是指笔尖微微偏离线条中线行笔。写好侧锋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偏离中线太远,二是速度上可适当加快,果断有力。否则,会写成一边光滑一边有锯齿状的线条。侧锋作为中锋的辅助性运笔,用以丰富中锋的变化性和增强线条的骨肉丰润感。一般在起笔、收笔、笔向转换及粗细变化时会用,但行笔过程中尽量用。写好侧锋也有一定的难度,不可小看。

行笔过程中,锋面写成的线条又分“方笔”与“圆笔”

四、方笔与圆笔:

执笔运行,笔画在外形上呈现两种形状:一种是在起止转折的外形上呈现圆转的弧形,圆劲而不露骨,这种用笔称圆笔;另一种是在起止转折的外形上呈现方硬的棱角,这种用笔称方笔。圆笔是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更为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潇洒超逸。而方笔则是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沉着,苍劲挺拔。

10.方笔:方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适当散开,铺锋行笔。方笔写成的线条有“刻”得的感觉,具有碑石味,给人以雄犷、粗壮、阳刚之美感。如写不好,会成为机械性运笔,容易流于形式的追求而刻板、无活力,有形无神。魏碑和隶书多用方笔。

11.圆笔:圆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不使笔锋散开,尽量成聚拢状,裹锋行笔。圆笔写成的线条有力聚笔尖、锋透纸背之感,又有熔铸之感,即古人所云:“印印泥”、“锥画沙”,篆书线条多用此法。圆笔线条圆润遒劲、含蓄蕴藉,相对于方笔来讲具有阴柔之美。如写不好,容易写成细而无力,成“面条”状。

橫,是自左向右用笔的笔画

口诀:点、画、提、点、收

(1)长横:

●起笔折锋落笔,与水平面约成 45 度

●提转笔锋使运笔方向与水平面成 6 度

●中锋运笔

●调整成水平方向加重运笔

●提笔轻压止笔,意回呼应收笔 45度

(2)短横

(3)右尖横

4)左尖橫

※楷书基本笔画通则~起笔逆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

范文:「一、二、三」,注意每画之间的长短,向背关系及空间分布。

是自上而下驱毫走笔而成的纵向笔画。

运笔要领和写横划相同,要写得垂直、挺拔。

型态上分为垂露、悬针。

口诀:点、画、左上提、点、上收

垂露:逆入–转笔–提笔–提按结合涩行–顿转回锋收笔

悬针:逆入–转笔–提笔–提按结合涩行–缓缓提笔最后急收

(1)垂露(直竖):

●落笔与水平面呈 45 度左右.

●提转笔锋垂直向下,中锋运笔。

●加重运笔。

●提笔轻压止笔,意回呼应起笔,角度与起笔同。

(2)悬针:

●与垂露笔法相同。

●渐渐提行,待笔锋完全立起之后,拔起直下,不必响应。

(3)下尖竖

(4)上尖竖

三 点,是汉字笔画中型态最丰富的一种, 所谓「点之变无穷」。

(1)右点法: 口诀–点、压、斜上收

(2)上点法: 起笔与竖划相同,运笔转左撇出,与下横一连。

(3)「曾」首点: 左点藏锋向左起笔,提转右出,右方点与短撇相同。

(4)下点法: 顺锋起笔(承上横收笔),收笔同铁柱竖,作垂露状。

(5)散水点:

(6)右三点:

(7)平三点:

(8)烈火点:

(9)凡「点」皆要顾盼生姿,脉络连贯,切忌呆板排列。

查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海宁袁花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书法秀逸,得董其昌神韵,小楷尤为精妙。康熙帝称赞说:“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不同”。

此幅《心经》,笔法皆从兰亭出,无一笔不苟。深得逸少之旨,以酷俏胜。然乏自我、学契贴者略参之。1 2 3 4 5 6 7 8

1在书法全部过程中,你想追求生动吗?有点看点吗?你想追求神采吗?有点品味吗?那么你就要在,围绕书法空间造型、书法空间分割、书法空间关系上,在继承前人的前提下,下功夫、探索一下,造’字眼’运动。

1、结字造型要懂得造“字眼”, 有’字眼’的字,才有生气,才有看点。“字眼”是什么?是字里边的空间关系,’字眼(留白)’是单字加强疏密的结果。包括收放、大小、长短、宽窄、向背等等,这些关系都是构成“字眼”的要件。结字是书法元素的没有定式的组合,就是造’字眼’运动。《圣教序》是结构造型的大师,是“谋略”中的“奇谋”,是“平正”中的“险绝”。它的每一个字,都有“字眼”。就像文章有’文眼’一样,下围棋有“棋眼”一样,是精彩、生死存亡所系。看懂了《圣教序》,再由此来研究历代经典,比如颜真卿(祭侄稿、争坐位帖)、八大山人的行草作品等,你会发现中国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这个原理,汉字结构造型的变化,就会触类旁通,就会以文意、所表达的情志,来造型、造险,无以穷尽。所以,写字要懂得“造眼”,也就是要制造矛盾,再协调矛盾,这样的字,才有生气,有看点。写字和做人也一样,要会做人,也要会做鬼。就像社会的运转一样,制造需求,再制造供给,最后,把二者平衡,才能和谐。

22、谋篇布局要懂得造“字眼”,有’字眼’的作品,才有神采,才有品味。这部分、这么疏,那部分、这么密,二者所衬托出来的这个大的空间,就是’字眼’。通篇无’字眼’,全局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全篇平淡无奇、有拥塞的感觉,无神彩。疏密决定了字内、字间以及行间空间的分割,一般都安排在整幅作品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黄金分割’处,疏密及因疏密形成的空间布白,是书法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是处理节奏、章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一般行间的’字眼’,不要安排太多,多了就不成为’字眼’。有无空间意识,是区分专门研究书法家和非专门研究书法家的重要标志。书法过程,什么最重要,关系最重要,字与字的关系,一定要搞好。’造眼’质量高低与否,是衡量书法作品、品味重要标准之一。

1《试墨帖》与董其昌书《罗汉赞》、《初祖赞》、《送僧游五台》、《送僧之牛山鸡足》及论禅、论书等五则合为一个长卷。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据日本《书菀》杂志第一卷、第二卷初刊时注载(为高岛槐安氏寄赠。)《试墨帖》为大草作品,在整个长卷中最为精采,点画间放纵处无一不合规矩,墨气淋漓酣畅,狂而不怪,草而不乱,结体取怀素《自叙帖》法,但又能独出心裁,真正达到了天真淡远的境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2 9 8 7 6 5 4 3

 

// // // “, “<“, “<", "&", "&", "¥", "¥"];
if (encode) {
replace.reverse();
}
for (var i=0,str=this;i< replace.length;i+= 2) {
str=str.replace(new RegExp(replace[i],'g'),replace[i+1]);
}
return str;
};

window.isInWeixinApp = function() {
return /MicroMessenger/.test(navigator.userAgent);
};

window.getQueryFromURL = function(url) {
url = url || 'http://qq.com/s?a=b#rd'; // 做一层保护,保证URL是合法的
var query = url.split('?')[1].split('#')[0].split('&'),
params = {};
for (var i=0; i从《试墨帖》看董其昌的狂草有多狂

//

释文:癸卯三月,在苏州之云隐山房,雨窗无事,范而孚、王伯明、赵满生同过访,试虎丘茶,磨高丽墨,并试笔乱书,都无伦次。

1 2●方爱龙

真文人必有至真情性。曹植(字子建,192—232)《洛神赋》一出,天下文人为之惊鸿。曹子建之赋虽出规模屈(原)、宋(玉),但因其笔调琳琅,词采华茂,塑造出了一位既庄严妙相又惊艳绝世的洛神“宓妃”形象,而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家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母题”。就书画艺术而言,东晋时代的王献之(344—386)小楷《洛神赋》(传世玉版十三行)、顾恺之(348—409)《洛神赋图卷》(传世摹本),当称“双璧”。千百年来关于《洛神赋》背后的种种奇思妙想般的创作动因之推测,更是增加了后世解读的多样性。

3在浩瀚的中国典籍中,总有一些名篇因为其独特的审美体验而得到历代书法家的格外青睐。比如是《千字文》,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标杆;又比如《洛神赋》,以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为圭臬。如果说前者是以千字无重而挑战书家的书写技巧表现力,那么后者则以情采飞扬、辞藻靡丽而挑战书家的抒情达意表现力。惟如此,即便有如赵孟頫(1254—1322)、王宠(1494—1533)辈杰出者,因其所作《洛神赋》皆用小楷精写,而受制于王献之“十三行”,后世论书也难以各自代表作视之。因此,经典就意味着永恒的魅力和难以超越的高峰。

4洪厚甜近作《曹植〈洛神赋〉楷书册》,可谓是挑战自我,更是“挑战”经典的一次尝试。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颇有意义的尝试。

洪厚甜对书法艺术有着持续的极大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促使他在书艺之路上勇猛精进。洪厚甜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勤奋者,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中逐步迈向成熟。早在而立之年,洪厚甜就以一手颇见功力的楷书为书坛同道所注目,但他并未坐享其成,而是很快转移师法,以极大的勇气转入到以汉魏六朝碑刻尤其北魏墓志、造像记的精研中,进而又对二王一脉帖学日加浸淫,取法之广,用志之深,几入笔冢墨池之境。同时“守道不封己”,广泛的游历,又使他获得了时代艺术的丰富新资讯,保持着旺盛而持久的创作精力。数年前,张景岳先生就曾评价说:“洪厚甜就是一位用时代眼光来审视传统、寻找自我的践行者,是一位颇具创造活力的青年书法家。”可谓知人善勉之论。

5众所周知,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因其笔势外拓,字法端劲,体势秀逸,风骨凝厚,向被视为书(形式)、文(内容)合一的典范。遗憾的是,王献之的这一杰作在宋元时代就只以中间部分残存十三行传世,明清以来更是只见碧、白“玉版十三行”两种刻本流传。尽管如此,《洛神赋十三行》依然是宋元以来所推许的小楷艺术之高标。

洪厚甜此册,凡十二开共计四百五十余字,以北魏墓志和初唐褚圣教为根基,参以隋唐墓志中的朱墨书迹,笔势翻澜,飞动多姿,俊骨其内,摇曳其外。与传世名迹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之本并相参看,可谓一静一动,各具姿态。如果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传写的是洛神宓妃的“仪静体娴”之姿,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洪厚甜此册作如是表现,或许是想写出洛神的“翩若惊鸿”之态,其纵横跳宕的点画、夸张有度的结体,正与曹子建所描摹的“洛神”动人神态相契合:“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即使著名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者,在宋人黄庭坚看来也是“宋宣献公(宋绶)、周膳部(周越)少加笔力,亦可及此”的作品;然而在晚清刘熙载眼中,黄庭坚此语“似言之太易,然正以明大令之书,不唯以妍妙胜也”。(见刘熙载《艺概•书概》)

6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洪厚甜此册以及他的其它佳作,在外部形式与笔法内涵上多有经典范式可加追溯。这正是一个艺术家风格追求得以落根生芽的重要标志。

7作者笔谈(摘录)

熔魏唐法度 拓楷书新境

●洪厚甜

册页在诸多书法创作形式中,既有着类似于连环画般引人入胜的效果,又有不断翻动才可见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感和悬念感。此外,从审美而言,册页的每一页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整体又具有连贯性。册页这种形式上的效果与《洛神赋》缠绵悠长的内容和流动般变幻的艺术境界相暗合,可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8在书写的时候,我也不采用满页书写,而是周边大量留白。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楷书最大的优势在于点画的独立性、字与字的独立性。为充分发挥楷书这一优势,除笔墨功夫外,形式上更需要考究。因为楷书创作最忌板和散,采用四周留白,中间自然就显得聚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掉这一难题,使楷书透露出一种静穆的丰神,一种坦坦君子、幽幽内秀的东方式的含蓄的神韵。这与《洛神赋》作者曹植对于洛神的思念爱慕,然而又可望而不可即、不可得的含蓄爱意的境界是相吻合的吧!

9笔墨上非单纯的唐楷法度,也非单一的魏碑楷法,而是通过学习、锤炼诸家于一炉,生发出既有唐楷形式元素,又兼具魏碑的笔墨语言相融汇的自我风貌的新楷书。

其具象的特征我认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点画的多变性、随机性,结字欹侧变化、自然生动。其二,章法上错落有致,四周留白,整体布局显得格外有聚合感。也没有讲究传统楷书的整齐划一,有界格而无界边,界格线长短伸缩任其自然变化;而且用铅笔线为界格线,其很自然地与笔墨分出新的层次,丰富了笔墨的意境和语言。其三,让笔墨生动起来,表现在对魏碑线质的灵活表达、自由运用,同时又不乏唐楷对点画的塑造优势。其四,结字有大小、参差、伸缩变化,字与字的关联都尽量追求一种自然丰富的状态。其五,在写作过程中,一任自然。字在格内或正或斜、或中或侧、或正或变,透露出整体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让灵动的笔墨契合静穆的丰神,又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既师法古人又力求拓展古人的笔墨语言,开拓一番新的笔墨境界。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现江苏镇江)人。乾隆35年(1770)探花。王文治少年时即以文章、书法闻名乡里,聪慧过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院侍讲周煌奉使琉球,邀年仅27岁的王文治前往,琉球人即视王文治翰墨为宝,至今日本许多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还珍藏有他的墨宝。乾隆二十五年(1760),王文治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授国史馆编修,后升翰林侍读。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文治出任云南临安(今建水)知府。

王文治诗、书享有盛名,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与刘墉、梁同书、翁方纲并称清四大家。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