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的技术层面代替了文化层面,带来无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陈丹青回应收藏周刊“艺考观察”:

上周,记者连续数天走访小洲艺术生态的独家调查专题“艺考观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近乎10亿元的“艺考红利”,使得常住人口只有6000多人的小洲村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艺考产业”,当地村民纷纷拆旧建新最大限度出租,但这近乎是件“杀鸡取卵”的事,导致不少画室不堪滋扰而纷纷撤离,村内大量房子空置,虽然村里相对恢复了平静,但原来的古村落却多了不少马赛克的六七层楼房,构成“另类”的风景线。著名画家陈丹青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早就见怪不怪了。他称“‘素描基础’是最庞大的学术包袱,技术层面替代了文化层面。”

1原来读艺术就是为了学艺术,现在上艺术学院只是拿学位。性质变了,目的也变了,都是为了戴帽子。可以说现在的教育到了最低的层次,只为文凭,其他都不重要。根本谈不上教学的品质、研究。

现在的艺术教育到了最低的层次

艺考生想考美院越来越难

记者:“艺考热”您觉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陈丹青:因为理工科分数要求高,参加艺考大多数只冲着学位去。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为了上大学,拿学位,都奔艺考去,家长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原来读艺术就是为了学艺术,现在上艺术学院只是拿学位。性质变了,目的也变了,都是为了戴帽子。可以说现在的艺术教育到了最低的层次,只为文凭,其他都不重要,根本谈不上教学的品质、研究。

高中生考上大学以后读到大学二年级再回去担任培训班的助教,变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一方面,考艺术的学生(水平)越来越差,另一方面,想考美院越来越难。

记者:以前美术学院都是精英教学?

陈丹青:对,不管怎么样,从民国开始有艺术学院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术学院基本上是精英教育,招生很有限,规模都很小。

记者:不仅是美院,现在综合性大学的情况也一样,号称提倡普及教育。

陈丹青:当然,我也并不完全赞成精英教育,大学教育确实应该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按中国的人口比例来说,大学生还不多,所以,我并不完全反对扩招,但问题是如何解决因扩招而衍生出的各种环节中的问题。例如是不是一个比较奏效的考试制度,交了那么多学费,进校以后是不是得到相应的教育等。

上课头天,我们围着靳先生团团坐好,他就说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靳先生忽然伸出右手掌,一句一句道: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

2上海艺专讲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

杭州艺专则言必称拉斐尔、塞尚、马蒂斯

记者:谈谈您当年考美院的情形?

陈丹青:投考美院不知院长为谁,但我确知谁将是指导老师,在一份报纸的下端,1978年出现了中央美院招收研究生的广告栏目:教授,吴作人,副教授,侯一民、林岗、靳尚谊。就学两年期间,我们总共只见过三次吴先生:一次由林岗老师领去拜望,只听林岗不称他院长,不叫他老师,只管叫“同志”——那时面对前辈与领导,不像今日,必称官衔口口声声——第二次是吴先生视察我班,因不识众生,怕漏了哪位,于是同在场每个人握手浅笑,很客气。末一次便是毕业展览了,照例是对每幅画浅笑点头,轻轻说一两句评语,很慈祥,也很客气,最后在展厅前台阶上与大家合影留念,被众人簇拥着站在中间。

尚谊老师,我预先见过的,是在1977年夏中国美术馆全军美展上。我有一画挂在那里,靳先生走过,问了名姓,爽快直接说了一番话,意思是:就这样画,造型可以,色彩还要练!

我诧异:原来北京名家这样的没有虚饰,面见晚辈即如平辈的同行。而此前此后我所见到的美院中年辈老师,几乎都是这样的不虚饰,不夸张,见人正派而坦然。直到上学后我才知道,侯、林、靳三位甚至连副教授也不是,只为开科招收研究生,美院才向教育部申请了非正式的临时职称。

3记者:前辈的课,有没有让您非常深刻的?

陈丹青:记得那年靳尚谊先生给我学过徐先生的江南口音:“要画一万张素描。”如今全国美院历届学生的素描怕有百万千万张吧,黑黢黢、脏兮兮,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没有感觉,没有斯文,没有灵性,没有人味道,那是绘画的绝路呀——我真想听听徐先生怎么说。

昔年上海、杭州、北平三家艺专不相让,不买账、还真有点学派的模样。据江南老牌艺术学生说,上海艺专讲的是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杭州艺专则言必称拉斐尔、塞尚、马蒂斯。北边呢。徐先生临过伦勃朗,推崇法国的大卫。佩服俄国的列宾,赞赏延安的古元,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画的是“田横五百士”,素描人体亮出来,至今也还没人画得过。

今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惭愧。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不记得在学两年间校方讲过什么科研与教学:上课头天,我们围着靳先生团团坐好,他就说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靳先生忽然伸出右手掌,一句一句道: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

现在的“基础”教学根本不是“基础”,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4“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

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

记者:很多人说,今天艺术家的才气都被标准化的考学所扼杀了。

陈丹青:百年来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倘若在今天,正当就学年龄,将会怎样挣扎?——湖南齐白石、安徽黄宾虹,必须在今日“考前班”通过愚蠢的石膏素描与水粉画测试才能获得“国画”本科生准考证。入学后,他们的朝气、性情、才华与想象力,是在就学期间不断填满各种学时学分,预备日后的“考研”“考博”,否则不可能以本科学历换饭吃。他们必须交付至少五年十年的青春,编一份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专业履历,明里暗里疏通无数关节人事,有心无心耍弄许多实出无奈的上策下策,才可能混到个“助理”“副高”“正高”,住进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揣着附有头衔的名片,混得像个人样子。以他们的天资,很可能通过节节考试,但哪来时间专心致志发奋作画?

今天,凡在艺术圈混得开,坐得稳,多多少少有点成就的艺术家,扪心自问,仔细算算,没有一位是上世纪90年代艺术学院荒谬森严的教学钳制下出了道而成了功的。

5记者:今天的学院教学中,造型艺术的教育症结出在哪里?

陈丹青:在美术教育中,“油画”即意味着“写实”,“写实”意味着“造型”,“造型”意味着“基础”,而基础则落实为“素描”——素描的引进与油画同步,素描教学体系是写实油画家一手建立的。历史地看,欧洲与苏联素描的引进,奠定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西化与现代化过程,培养了几代新型艺术家。但是,此一过程的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始终是脱节的,在大概念上是混淆的,久而久之,素描的技术层面替代了文化层面,造成无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素描基础”,是艺术教育最大的神话,最具惰性,又是最庞大的学术包袱,“素描基础”的提法使美术教育本身失去基础,因为它预先阻碍并限定了美术教育的每一个方面,每一项机能。

“基础”要不要?绝对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现在的“基础”教学根本不是“基础”,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1我先谈“素描”名称问题。去年各美术院校讨论教学方案的会议上,中国画专业的方案中也有素描课程而没有白描、双勾课。当时我就提出素描的含义和范围究竟怎样?素描这名称是否适合为中国画的基本训练?

全世界各民族绘画,不论东西南北哪个系统,首先要捉形,进一步就要捉色,总得要捉神情骨气,只是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2西洋素描是油画造型的初步的基本训练,主要是用明暗的方法来捉形的(新派的素描,也要讲线条结构)。但中国画捉形,却是用线勾大轮廓而不用明暗,这是中西不同之处。

学西洋素描,画一张石膏头像或半身像要画三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画四、五周,一学期只画三张或四张,一年画六或八张。油画系这样训练是好的。中国画系这样画,我不敢说绝无好处,但是作用不大,费时太多,我表示反对。

3中国画系除共同的理论课以外,其他的项目很多。如诗词、书法、篆刻、画理、题跋等等,是油画、雕塑等系所没有的,哪有很多时间费在专摸明暗的素描上?单讲学字的课程,学一辈子也不一定学得好。

“素描”这名词是否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我不清楚。就字面说,一种说法,素是荤素的素,就是单色画,荤是彩色画(这是我想当然,绝无根据)。

还有一种说法,素者白也,素原是用普通原色蚕丝织成的一种织物,它的底色是近乎纯白的。所以《论语》说“绘事后素”,这个素字就是作白字解。就是说,绘画是用五颜六色画在白底子上面,故说绘画后于素底了。也有人解释说,这是先画五颜六色,然后填上白色的底子。但不管次序的先后怎样,素是指的白色。

4我国向来称为白描的一种画,就是用毛笔墨线勾描对象的轮廓,作为绘画的大结构,是画的骨子,也可以说是尚未填彩的画(填了色就为绘画了)。这种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称之为“白画”,因为墨线轮廓之内未曾填彩,全系空白的缘故。白描、白画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这白描、白画就是中国画捉形的基本训练。如果西洋素描的素字作为白字解释,那么中国的白描、双勾,也都是素描,这也对。但是西洋素描却是黑多白少,作为白描解释却不通。

我想,素描的素字,还是作为荤素的素字解释比较通。可以用黑色,也可以用红色、咖啡色等等,只是单色画罢了。然而中国大写意的水墨画,却不是基础训练的单色画,以素描二字,作为单色基础训练课也不全对。

5我一直觉得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训练,不能全用西洋素描的名称。但是在讨论教学方案时,有人说素描课也可以画白描、双勾,因此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训练的课程名称,也可用素描二字。

然而一般人认为素描就是西洋的素描一套,白描、双勾是不在内的。因此,中国画基础训练的课程名称,将素描二字用上去,一般人执行教学时,就教西洋的素描而不教白描、双勾了。

而且,种种“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说法的人,以为这样做,是最名实相符的。这种误会,现在的各艺术院校是存在的。为了免得这种误会,我主张不用“素描”的名称,经过反复讨论,这名称才不用了。

6当然,我不是说中国画专业绝对不能教西洋素描。作为基本训练,中国画系学生,学一点西洋素描,不是一点没有好处。因为在今天练习捉形,西洋捉形的方法,也应知道一些,然而中国古代捉形的方法,必须用线捉的,与西洋捉形方法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画家,也是写实的,面对对象写生的,但写生即勾写神,临摹是后来的事。

晋代顾恺之就作书以形写神的总结,即以对象之形,写对象之神。写形是手段,写神是目的。绘画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但要提高形的艺术性,形就要有所增强或减弱,要有所变动。

7变动,是形、神的有机概括,绝不是随便变动,变动的目的是在于概括地写神。不然,变得不像,把老虎画成了狗,老虎的神当然是捉不住了。中国画很注意这一点,就是淮南子所说的:“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画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止焉。”

生气,为人形之精英,没有生气,就是没有神了。古代有些画家,到自然界去捉形象,太注意外在形象,往往艺术性弱,也就是说神情特点还捉得不够,到古人画本中临摹,去找形象,艺术性却比较强。因为古人的作品,经过长期锻炼,捉神是捉得好的,艺术性是高的。唐宋以后的画家,常常照老本子摹,因此渐渐脱离对自然捉形象,却不大画得妥当,这就成为缺点了。

8今天,中国画系学生要画白描、双勾,但画些西洋素描中用线多而明暗少的细致些的速写,确实是必要的。一是取其训练对对象写生;再是取其画得快,不浪费摸明暗调子的时间;另外则是取其线多,与中国画用线关联。这可以使学生以快速的手法用线抓对象的姿态、动作、神情,有助于群像的动态和布局。这就是用西洋素描中速写的长处,来补中国画写生捉形不够与对象缺少关联的缺点。这可以加强中国画的基本训练,我是十分赞同的。

910但是有人说画速写必须先画明暗的素描。我觉得初画速写,不能太快,是事实,若说必须先画明暗素描,才能画速写,我却有怀疑,可以研究。我的经验是:专在画本上提形,有缺点,但也有好处;专在自然对象上捉形,有好处,但也有缺点。11 15 14 13 12

小楷很美,谁写的呢?

1猜猜看?

你绝对不知道这谁写的。

2元朝泰不华,认识么?

这是元代泰不华《鲜于枢御史箴题跋》的小楷作品,高50.1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17岁便拿下了江浙乡试第一名。善书法,小楷一流。

硬笔是指钢笔、铅笔、圆珠笔的硬性材料制作的书写工具。我国古代便是用刀、石片等硬物刻划而成,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战国时期毛笔出现后,变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两千余年常兴不衰近百年来,随着钢笔、圆珠笔在我国的普及,硬笔书法又呈风靡趋势。这里,把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作一些浅显的比较,谈一谈硬笔书法的特点。

1工具:毛笔的笔锋的特点是柔软而富弹性,硬笔笔尖着刚硬而少弹性。常用的硬笔有圆珠笔、钢笔、铅笔等,也有人运用竹笔木笔等进行影壁书法创作。硬笔书法不用宣纸。

执笔:硬笔执笔法为:用拇指及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的侧面从三面将笔杆掐住,无名指和中指向中指靠拢,手放桌上,笔杆斜向,坐书。而毛笔用五指执笔法,力从四面聚拢,指实掌虚,笔杆竖直,腕多提起作书可站可坐。笔法。由硬笔自身的特性和执笔的姿势决定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笔法不同突出表现在:

(1)笔画的粗细肥瘦变化小因此书写时不可过分提按

(2)无须过分追求藏锋、回锋、顿笔、折笔等效果,意到则止;

(3)运笔速度加快。

结体:同毛笔但较疏朗。

章法:多为横写,字势及字间呼应便不同于竖行。亦可竖写,借鉴毛笔书法章法。布局法则与毛笔法相同,亦讲究“计白当黑”、“宽可走马”、“密不透风”但不宜写大幅。

2另外,谈几个问题。

一是钢笔书法的选帖。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钢笔书法字帖,鱼龙混杂,初学者宜明辩良莠!古人云:“取法乎上”。硬笔书法亦可用借用毛笔字帖,或两者兼习,相得益彰。

二是先学好毛笔字好,还是先学好钢笔字好?

写好毛笔字再写钢笔字,就容易的多;先写好钢笔字,对毛笔字也有帮助。如条件许可,二者同时临习,进步更快。

三是练硬笔书法要不要学些毛笔书法知识?

很有必要。硬笔书法的兴盛是近年来的产物,而古人关于书法的技巧方法都积淀载历代碑帖中,只有学习借鉴,才能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

四是有人把钢笔书法的笔划写得十分干巴,没有内涵,怎么办?

我的办法是先将钢笔字按毛笔的写法放大去写,这样要以把笔画写得提按、转折、粗细变化等都十分明显,然后再逐渐缩小,自然易于成就。

大多数现代派作品有问题。大家知道,所谓的现代派,就是搞出各种风格、各种花样。我觉得还是传统艺术更难一些,也是最有深度的。因为其他的花样不需要太深的功力,而且花样的变化大,今天这个花样明天那个花样,作品再多,功力又不能加深。作为传统艺术,日久功力是在加深的,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只要是传统的,功力是不断在增加的。

1图/“现代书法”触目惊心

在我看来,只是些花样而已,搞现代派的,花样出了很多,可是自身的功力是没有加深的,尤其到了晚年,就会退步。走传统的路子,有学问的人,艺术水准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好。古人讲过:“书画不可以无年也。”年龄越大,水平越高。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王羲之写字最好的时候是五十多岁,年龄也不算大。但是他要是只活到三十几岁,我们历史上就可能不会有这么个“书圣”了。

2图/“字中有画”恶俗至极

新的面貌我们不反对,有的人就是在搞些花样,而且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一个花样刚出来的时候也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如果不通过学习传统去增加自己的功力,最终是很难成功的。历史上没有一个靠花样能成功的大师。这就像打拳一样,你必须按照套路来打,你才能打得出来,为了突破传统,为了出新,一气乱打,打一辈子也打不好。

3图/浮夸张扬,噱头唬人

书法就是这样,你按照一定的套路来,我们所说的“耐人寻味”的东西,还是传统艺术。搞现代的这一批人里,大部分都是不懂传统的。你让林散之去搞现代派,他肯定不去搞。不懂或者不太懂传统的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去学习传统,搞点花样就很好嘛,所以他们就摒弃传统。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人的东西厚度不够。传统已经有相当的高度了,在这个高度上再进一步,都是了不起的。现在的书法家或画家,都是因为不懂传统才否认传统,懂传统的没有一个反对传统。

不懂没有关系,你不要轻易否定传统。如果想要否定传统,你就先要进入传统,了解传统后,再决定是否要否定它。

11、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2、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

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3、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4、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5、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6、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7、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日前,电视剧《芈月传》正在热播,书友们除了看剧中后宫嫔妃们明争暗斗,也对剧中书写的文字颇为好奇,为了满足书友的好奇心,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穿越到公元前2**年,共同感受一下来自楚国的神秘文字!1 4 3 2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5678郭店楚墓竹简《缁衣》

9101112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

13141516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有学者认为郭店竹简的字体使我们得以重睹所用书体或是先秦时代“科斗文”与“古文篆书”。这些楚简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科斗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 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服虔所见的“古文篆书”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是楚国学者新近自齐国传抄、引进的儒家典籍,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

1《二谢帖》中的“静”字,调锋之技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运笔之法的关键在如何调动笔锋,毛笔前部呈锥形,后部呈圆柱形,笔尖谓之锋,锋着纸即出墨迹,笔下的线质如何,全在运笔。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书法的运笔之法当有碑、帖两个笔墨语言体系,本文只就帖而言。古人以为,运笔之时以正锋藏气为贵“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笪重光《书筏》)

当然,古人强调中锋行笔,但也并不否认侧锋的作用,所谓“正锋取势,侧锋取妍”,子瞻因为提不起笔,多用“信笔” 而受到批评。之所以古人主张用正锋,关键就在这“势”上,古人以为,有势方有神采,宁存风骨不存机巧,宁取丑拙不取妍媚。事实上,一件作品中,当中侧互现,相得益彰。古人强调中锋、藏锋的最重要原因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 “中庸”使各种对立因素和谐一致,达到完美的统一,是书法美学的最高表现。

2《频有哀祸帖》中的字组,调锋动作,一气呵成。

运笔的过程就是控制笔锋的过程,控笔的原则首先是要把笔提起来,听侯调遣。笔提不起来,笔下的线条就缺少节奏感,写出的字如同体瘫患者,直立不起。笔锋的运行轨迹不清晰,自然也就体现不出力度。同样,没有力感也就没有气势,书法艺术它的技术环节的关键即在起笔、行笔及收笔的过程中。 起笔的环节怎样处理呢?“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如作一横画,往往末大于本,中减于两头,其病坐不知此耳。竖、撇、捺亦然。”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强调起笔时要心神稳重,交代清晰,无论起笔是顺是逆,皆须着力。不管是正书(包含隶书、篆书、楷书),还是行草,调锋时笔下的线条都要讲究变化。有里变化,线条语言就会丰富多彩,而且,节奏和气韵也会随之而来。古人在这方面亦有精到的阐述。

3《二谢帖》中的“日出”字,提按顿挫,笔迹清晰。

从古代书论我们能够看出,古人强调运笔要有提按,提按是调锋控笔的核心问题,折锋和搭锋都是靠提按来成形的。一般情况下,逆向按下笔锋之时,笔尖部必或仰或俯横落于纸上,重顿强笔后便出折锋,折锋有形质,有了形质便出性情。笔之中截以涩笔为贵,如何出涩笔,是以方笔逆入,此种方法增加了笔与纸张的摩擦系数,故笔线杀纸力强。 方笔直行出涩笔,直行时,锋线居中不露怯寒,线条饱满圆健,内敛含蓄,似玉筋,如钗股。提按还体现在力量的转换中,作书若以均衡之力驱之则墨线绵软,无骨无筋。 尤其草法重转换,转换之时折搭自然,则顾盼多姿。作草书需将篆、隶、真、行的笔法融会贯通才可。而且,这些笔法都是在疾笔的快速使转中完成的,包世臣《艺舟双辑》“草法者,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草书之即难于此。

4《自叙帖》中的“国”“错综”“其事”等字,可窥草书之调锋运笔的奥妙。

吃了“伟哥”的书坛终于开始慢慢地停止了咆哮,三十多年发疯一般的涨势流露出一条疲软向下的曲线。神圣的书坛里就像沃兴华在写给王镛的一封信里所说的“当官不成者有之,经商不成者有之,做学问不成者有之,绘画不成者有之,看上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际上集一切不成之大成”。三十多年的热闹极大地激发了一批人临写《争座位帖》和《争票子帖》的热情。因为不少书法家没有相应的位置。所以,不少所谓的“实力派”书法家大多也只有能在“元宵笔会”或“写春联”等送文化下乡活动中体现实力。于是,“争座位”成了三十多年书法发展的一道“壮丽的风景”,“三十六计”是经常被娴熟地运用,于是上演了一出出书坛“宫心剧”:某地书坛主席改选,其中一个候选人给其他三人分别安上“病体”、“超龄”、“料坏”三顶帽子。其中一个被称之为“病体”的中计了,一听有人放风说自己是“病体”极为愤怒,立刻跑到医院要求医生开证明,说明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工作,然后自己把证明送到宣传部和文联,弄的两个部门领导相当莫名。等到醒过来知道中计已经晚了。在中国,如果你的确是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哪里需要你自己去医院开证明?想当初我们领导是站在巴金的病榻前慎重宣布中央的决定,巴老继续担任中国作协主席,这时巴老鼻子里还插着氧气管呢。由于据说有老板已经为这个未来的书协主席位置投了两千万,竞争激烈可以想象。

所以,忽悠别人和被人忽悠是经常在发生着的事情。最近看到一张照片,就是周慧珺先生拿着如扫帚般的大笔在地上写字,她本来就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大好,这样写大字也真难为她的。据说是为了举办自己的展览。在地上写大字的风习是从王冬龄开始的,后来不少浙江籍的书法家开展览都喜欢在地上涂抹一番,白砥、陈振濂、鲍贤伦、胡朝霞都是如此,有的像道士,有的像居士,有的像学士,反正样子都是极为认真和像模像样的,有时我想想他们的腰子也真好,一般人真是吃不消,写上一段时间人的腰就直不起来。这股写大字的风习也就逐渐蔓延,到了王厚祥办展览,把大字板竖起来当场现开銷,真材实料地挥洒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名家就是这样炼成的。后来又看见沃兴华拿着墨桶赤着脚,全身弄的乌黑在地上快乐地写着大字,更为有趣的是“偶的偶像”曾翔,在他写大字的视屏中边写边还哇哇乱叫,有的人开玩笑地说是:“书法叫床”。效仿和跟风是人类的特点,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我真不知道这是不是被人忽悠和忽悠别人?现在的书法展场地太大也是原因之一,以前沈尹默、白蕉办展都是在“中百公司”的楼上,是商店里面,自然不需要这么大的作品,现在你到中华艺术宫去看看,里面都可以开消防车的,所以,作品太小也是看不见的,出于无奈,让七老八十的老书法家拿着扫帚写大字,真是作孽哦。

1巾帼英豪 大家手笔——萧娴及其书法艺术

文|孙洵

由于几千年的“男尊女卑”世俗观念的消极影响,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成就而又能享名海外的女性书法家,实可谓凤毛麟角。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书法创作上有极高声誉,且兼治绘画、诗词、印章之学,又能在书法教育方面作出探索与业绩者,20世纪的书坛当首推久居南京的萧娴。

2▲1973年春节,萧娴与林散之(左三)、高二适(左五)、钱瘦竹(左六)、陈大羽(左八)等合影

萧娴于1902年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一个传统型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萧铁珊熟谙经史子集与诗文书画,尤擅写擘窠大字,清末做过广东三水县知县,为官清正有政绩。入民国后加入南社,与柳亚子、陈去病、黄节等多有唱酬。后任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的秘书。因父亲工作需要,萧娴4岁时即随同移家广州。广州是岭南著名的通商口岸,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曾多次起义于此,因此思想比内地活跃,有趋新的文化氛围。这对萧娴童年的旨趣、性情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萧娴从小就没有在深闺中忙于“女工”,而是如同男孩爱读古文诗词,尤喜书法。12岁时即开始充当其父写大字的助手。平日练字很用功,不论寒暑,日课不辍。有时临仿乃父所写楹联,旁人读之难辨真伪。父亲除平日多加指点外,为开拓女儿视野还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并出入南社雅集,人称“南社小友”。13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典礼上,她当场挥毫写成“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当时我国人口是四亿五千万,遂有四百兆众之说)。此巨幅长达一丈二尺,另又写“壮观”两大字,一时轰动羊城,报刊誉为“粤海神童”。不久她考入广州美术学校,先攻油画,后从高奇峰学画梅花(直至晚年,萧娴还深情地说“以国画笔墨营养书法,又以书法线条美化国画”)。18岁时,广州书法社即吸收她为社员,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就更多了。

3▲1981年,萧娴在江苏省美术馆个展上现场挥毫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回国后寓居上海。康有为(南海)先生深知萧铁珊的为人与学养,遂聘其为家庭塾师。因此,萧娴得以随父来沪——命运又给了她一个重要机遇。康氏见她资质甚好、才情洋溢,极有培养前途,遂收为弟子。那年萧娴20岁。

4▲70年代萧老在百子亭挥毫

在康有为谆谆教诲与提携下,萧娴在上海参加青年书画会及各种类型的书画艺事活动。该会1923年刊印《近代名人书画真迹》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节临石门铭》。1926年萧父离开上海去广东汕头,她也觅得汕头市女中初中部国文教员一职。约九个月后,她去广州参加宋庆龄发起并组织的书画作品义卖活动,目的是筹款慰劳北伐将士。从此她与宋庆龄等左派人士有了接触。1927年她又随父迁居香港,并在此订润鬻书,名声大噪。以书法著称当时政坛的于右任等名家还撰文介绍萧娴,称之“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实罕甚其。海内名士,龛然誉之”。以东晋王羲之书法老师卫夫人、元代赵孟頫妻管夫人等比拟之,可见前辈对她书法造诣的认同。不久,她与赴法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的江达先生结婚,婚后定居南京。后随江达去东北满洲里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家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回到南京。颇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名人书林》收有她的《临碣石颂》,这对刚年届而立的萧娴是何等的鼓励与鞭策!同时也可见虽在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中,她仍矢志不移地坚持书法艺术的实践。

▲萧娴大笔豪情专题片

1937年,南京沦陷后,萧娴与家人逃到九江、武昌、汉口、成都、兰州等地。她在重庆邂逅南京籍著名学者王东培(孝奎),此老诗书画印,无不精究。她欣然拜王先生为师,以学画梅为主兼及诗文。她蛰居兰州时曾致函父执章士钊先生,时章氏客居陕西,作词相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一句,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简直就把萧娴比作汉代才女蔡文姬。抗战胜利后,她全家返回南京,时在立法院任文职,偶亦以字换钱补贴家用。

51949年春,南京解放后,萧娴热情地送子女参军,且写诗勉励“男儿四方志,子女亦同仇”“临行无别语,勿贻父母羞”,可见其思想境界之高。1954年与江达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后江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3年江达病殁后,萧娴继任该馆馆员。1976年“四人帮”垮台,她与所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一样,心情日渐舒畅。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地春晖,万物新生。她的书法艺术也再现了时代光芒。

61981年初冬,萧娴在南京首办盛大的个人书展,海内外各地的友人、艺术家纷纷来电、来信祝贺。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海粟特地从外地赶回,并说“要为师妹个展开幕式剪彩”。陈大羽教授还专门撰文在《新华日报》发表。1983年,南京市文联、南京电视台为她专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

71991年,萧娴返回故乡贵阳,捐作品101件。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拨专款重修“翠微阁”,将此作为“萧娴书法陈列馆”。兹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萧娴书法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书法陈列馆”建成,老人家再返贵阳,夙愿得偿。

8老人一生勤奋笔耕,须臾未能离开书法。1997年1月16日,萧娴病故于南京。1998年11月,“萧娴纪念馆”在南京市江浦区求雨山文化公园落成开馆,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有成就的女书法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