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座位帖》又名《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之一,与《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合称“平原三稿”,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篇书信草稿,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该年颜真卿56岁,书《祭侄文稿》后6年,正当其书法艺术炉火纯青之时。

12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的行书在师法张旭的基础上融入篆籀笔法,圆转遒劲,在“二王”之外别树新风,历来受到书史的推崇,几无异议。而《争座位帖》是颜氏行书中的杰作,与《祭侄文稿》一样,无意于书而笔下龙蛇随胸中波澜奔涌而出,烂然成篇,字字珠玑。苏东坡说此帖“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连对颜书颇有微词的米芾也认为:“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二人的评论均看重此帖出于自然,不假修饰。

3作者在激愤的情绪驱动下奋笔疾书,且是草稿之作,绝不会刻意去安排点画章法、姿态布局,并且肆意涂改,满纸狼藉,然而恰在这不经意之间,正是书家功力最真实的体现。清代书法理论家阮元的形容最为贴切:“《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

4中国的书法品评,向来有“以人论书”的传统。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必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不管这种态度是否合理,这既是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我们在欣赏《争座位帖》的时候也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经典书家的经典作品,同时,颜真卿又是以忠义正直著称的一代名臣,与郭英乂论座位恰好是他人格风范的突出表现,在这样一幅笼罩着巨大光环的杰作面前,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呢?也许,敬畏的心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发现其中更多的精彩之处,在学习与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和人格境界。

1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

很多人喜欢赵孟頫的行书,不过徜徉在其众多尺牍手札里颇觉为难,选什么好呢?如果是行书好手,当然可以直接上手赵氏手札,比如致民瞻十札等,取其性灵自在、挥洒自如,能抒行笔之妙。

如果是初学行书呢?那么,《闲居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闲居赋》法度严谨,相对不可捉摸、更加自由的手札,它具有更清晰明了的书写规范,更适合初学;而相对一些偏正式的书写内容,它又多了几分随性,写来变化丰富,美妙多姿。

《闲居赋》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也体现出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此作无年款,但从书法上考察,应是晚年所书,为赵孟頫上乘之作。卷末有清曹溶题跋。

赵孟頫《闲居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满清入关主政后,清代历代帝王很注意吸收大汉文化,汉化程度甚至比汉人还要高。清代帝王幼时即受到太子太傅的严格教育,全面学习书法、作文、礼仪、治国、历史、科学等方面知识。其下面发一组清代帝王的书法与绘画作品,让大观的朋友们一睹清代帝王在汉文化方面的造诣。康熙、雍正、乾隆的字还可以常见,但乾隆的画不多见,嘉庆、道光字很鲜见。从书法的笔力也可以看出清代帝王的气魄与江山基业,康雍乾的书法作品,笔力

宣统

1光绪

2同治

3咸丰

4道光

5嘉庆

6乾隆

7雍正

8康熙

雄浑,潇洒劲健。嘉庆、道光则笔力较弱,中规中距。9

一、墨法改良

墨的浓淡干湿,不仅强化了平面的纵深效果、丰富了视觉感受、也有利于节奏感的视觉化再现。这一点,王铎为后来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临帖的同时,对墨法的些许关照,其关注点较之前有所增加,熟练之后,必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1二、书写性的回归

主要针对碑而言。碑刻的形成,必然泯灭了诸多的自然性。如何透过刀锋看笔法,汉简以及他体墨迹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兹参照的信息。或虚实,或波折,或藏露,或线条中段的起伏都应有法可依,不失格调。

2三、节奏的探索

书写节奏的快慢对比,往往使作品出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比如《石门颂》用笔节奏对比强烈,线条显得老辣、激荡;而《曹全碑》则文雅静气,节奏必然和缓。行笔缓慢,线条宜绵厚,多得书卷气;行笔激昂、快捷,若富变化,常有豪迈雄壮感。临习某碑,若能在此反其道行之,必有新气象。白砥是临帖高手,我们举例感受一下:

3图/白砥临《祭侄文稿》

四、章法的思考

隶书章法常被简单划分为以下数类:行列分明,字距大行距小,如《曹全碑》、《西峡颂》;有行无列如《杨淮表记》;行列不明如《开通褒斜道刻石》。事实上,这仅是一个粗略划分,远不能涵盖隶书章法的无限可能性。譬如《石门颂》,其章法有错落,有攲正,有疏密,有大小;或穿插,或避让;字距大小不一,行距疏密、曲直无章,穷变化于毫端,岂可简单猜度、归纳!强化章法训练,不可忽视结体、用笔的变通,这一点最为不易。临习汉隶,可以串临章法。当然,这需要初涉者选择笔法较近者习之,逐渐深入。如《石门颂》可以和《三老碑》在章法上串临,而与《衡方碑》则较难。我们看看下面

4图/白砥临帖作品

五、笔法嫁接

何绍基临《张迁碑》,化方为圆,去方拙,得古厚,是一种思维变革。后学临汉碑,也可借鉴之。以汉隶经典为体,掺以金文大篆笔意,挺得起,虚得下,格高韵雅,必有新意。若以楷、行笔意嫁接,必难高古。唐隶媚俗,盖因楷则。再介绍一种破体临习,对不同书体的嫁接。如参照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以隶书临之。注意,是临不是抄。其要点是,使笔、结字不违隶书特点,以某一笔法为基,多注意《争座位》的开阖收放、大小错落,体察其贯气规律,并以隶书面貌写出。这种练习,利于检阅对隶书共性的把握,强化动感,丰富章法,别开生面。

5以上诸种,可以分步练习,及至熟练而贯通。若一时情急,必顾此失彼,诚如上述临帖者,多有不逮。人言临帖是创作的桥梁,大体如斯。

乙瑛碑

1《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礼器碑

2《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曹全碑

3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石门颂

4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华山碑

5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史晨碑

6《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张迁碑

7《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鲜于璜碑

8《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衡方碑

9《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西狭颂

10《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1 9 8 7 6 5 4 3 2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10米芾《研山铭》,绢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11米芾《研山帖》,行书墨迹。在明代张丑的《真迹目录初集》、《清河书画表》和清代吴其贞的《吴氏书画记》中都有记载,据推创作于1101年至1102年间,作品沉雄苍劲、挥洒纵横,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专家研究说,作品早年曾入藏宋代内府,后一直为民间文人雅士珍藏。上个世纪20年代被日本一家博物馆收购而东渡扶桑。

12《研山铭》共计39个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专家对此帖的评价为:“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附相关资料

一字百万金 天下第一难书”研山铭”天价追踪

一幅39个字的古代书帖《研山铭》,创出2999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书画拍卖全球最高价。一字将近百万元!

1314其珍,珍在它是中国书法顶级宗师的代表作。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五千年来,此等人物屈指可数,也就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兆页等寥寥十数人。其中,米芾又以笔法“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最难写又最能抒发个性,卓然独树一帜。苏轼就曾由衷推崇米芾当与书圣王羲之“并行”。而米芾仅存在世的几幅作品中,《研山铭》被认为最具代表性,号称堪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并提,是“天下第一难书”。

其珍,珍在它震烁古今的书法艺术。沈鹏曾说,《研山铭》字字珠玑、笔笔难书,他最为推崇“下震霆”的“震”字一撇:陡然一笔细如蚕丝又稳如磐石,险绝笔法登峰造极。“有人说是败笔,我看恰是妙在巅毫。正如打乒乓的擦边球,又像足球弹在门框上再进网,妙不可言!就像孔子论人生最高境界———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15

怎样运笔

运笔必须用腕运。五指攥住笔管,使笔管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活动,笔管随着手的话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

1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以腕运笔,腕的姿势应该怎样

以腕运笔,手腕必须离开桌面,使之悬空。悬空的腕部又须平覆,同桌面平行。

2为什么腕要平覆

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笔管保持垂直。

笔管是否应永远保持垂直

笔管不能永远保持垂直,必要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倾侧的。例如写较长的直画,笔势由上而下,笔管就要随着向前倾侧.直画超长,笔管向前的倾斜度也越大,横画笔势自左而右,则笔管改为向左倾侧;其它撇、捺等笔画,也都依此类推。但须注意的是,笔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倾侧,而不可向后或向右倾侧,向后或向右,就不是以腕运笔了。

腕要悬得多高

悬腕的高度同执笔高低一样要视所写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写中楷手腕离桌面约四厘米左右。字写得大,腕悬得高些,离开桌面远些,字写得小,腕悬得低,离开桌面近些,也没有硬性规定。

为什么要悬腕

悬腕写字,就可使手转动灵活;如不悬腕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也必然运转不灵

初学悬腕,手会颤抖,怎么办

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法有二:一种是空闲时候,倒拿笔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确的执笔法执住,悬起手腕,在桌面上绕圈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腕自会逐渐稳定。另一种是写字时将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搁在左手背上写,这种做法叫“枕腕”,时间长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稳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练习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效果。

写小揩是否也要悬腕

写小楷也要悬腕。开始练习小楷,悬腕是比较困难的,可采用上法“枕腕”。也可以“提腕”,又叫“虚腕”,即将肘骨靠在桌上,手腕靠近桌面而不贴紧,能够自由活动,也就是最低的悬腕。

写标语横额等大字应怎样

写标语、横额之类的大字,不光要悬腕,还须连肘也悬空,这就是“悬肘”(图五)。悬肘可以在练习悬腕的同时练习,等打好了基础,那就可以运转自如,小大由之了。

3写字时身体姿势应怎样

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写字时或站或坐,身体也必须端正。头要正,稍向前俯。眼与纸的距离约在一尺左右,双眼之间如果画一条线的话,这条线要和桌子成平行线。写三寸以内的字可坐着写(图六),写三寸以外的字站着写。

1纸啊,你为什么就从了糸字旁?此事说来话长。与丝相比,纸是太年轻了些。至于为什么从了糸字旁,而没有从土字旁?没有从金字旁?这,就要追溯下历史了。

在纸诞生以前,丝绸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立下过功勋。

2追溯中国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鳖甲壳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为文字的载体;钟鼎文——金文,是铭铸在金属器件的文字,其载体是金属。

3除此之外,还有将文字刻划在陶器、瓦当上的,称瓦当文字;还有刻在岩石上的,称刻石。这些文字阅读起来极不方便,因而稍后出现了书简。

在秦代,皇家的文件也都是写在竹简上的。到了西汉,发展为写在缣素(白色丝织物)上,称为帛书。那时,重要的文件就都用帛书了。其实,帛书不是始于西汉,在这之前,就已有在丝织物上写字的了。在《鲁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关于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笃敬”,子张要马上记录下来,来不及去拿简,就写在绅上(绅是丝制宽腰带)。

4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帛书是战国楚帛书,可惜实物已为美国所收藏,我们不能知其面貌,据说很奇特,上面有书有画。大概是因为丝织品代价太高,或者古代传流下来的大量书简未曾全部换代。所以在西汉,简书与帛书并存。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出土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轪侯利苍的夫人)出土的大量竹简,都是目前已失传的古代典籍,如孙膑兵法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同时又在三号墓(利苍的儿子)发现了大量帛书,有20多种古籍,约12万字,其中有《老子》、《易经》、《战国策》等,与现代本不尽相同,都写在缣素上。综上所述,帛书始见于战国,到西汉逐步被广泛采用,但囿于缣素价昂,所以与竹简并存。

5话说到这儿,“纸”已经呼之欲出了,竹简笨重,缣素价昂,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替代它们呢?那就是纸。什么叫纸?据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纸下的定义是“纸,丝滓也”。也就是说,原始的纸是茧衣、缫丝过程中的下脚废丝以及漂絮时留存在箧底的丝屑纤维形成的一种薄绵片。这种絮片当然亦能写字,比起缣素来要便宜得多了,但强度不及缣素。后来,就专门用此种丝滓来制作絮片。因为它是由丝组成的,取名曰“纸”,从糸旁。用现代技术名称来说,其实它是属于一种“非织造布”(凡用可纺纤维粘合压制成的絮片,现代称“非织造布”,以区别于纸)。非织造布是一个非常广宽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将应用于各个方面。另外,还有一种也是由丝构成的纸,是利用蚕儿在平面上吐丝,使不能成茧,所得平面丝片,加以压制,称茧纸。日本至今还在生产这种茧纸。

6用丝来做纸,成本还是太高,后来就出现了用其他纤维(如麻)来造纸。发现最早的这类纸是在西汉。到东汉蔡伦将造纸技术改进,正式生产纸,至此丝与纸才分道扬镳。后来造纸又改用非纺织纤维(如木质纤维)。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的纸,另外又造了一个字,称“”或帋,但是这个字推广不开,大家还是喜欢用“纸”字。因而“纸”字就沿用至今。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依我看,學三分之壹,就能把企業辦好,學壹點皮毛,就能擁有美好人生。

1好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缺乏傳統文化滋養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稱他是“瑚璉之器”,意思是特別有才幹,可以擔當大任。子貢沒有辜負老師的信任,他才華橫溢,善於雄辯,在經商方面也展示出卓越天賦,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風範,為世人推崇。

我們壹起讀《講給生意人聽的故事——儒商子貢》,有著現實意義。我從1989年開始做生意,這些年過去了,發現很多經商之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通的。包括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我們和子貢精神相通。現代儒商研究會將從子貢精神中汲取養分,相融相通。

中國經歷了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物質發展太快,精神食糧相對貧乏,靈魂有點兒跟不上腳步。我們看看歐洲走過的路,是有文藝復興這壹段的。中國經濟已經開始掘起了,中國再往前走,繼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必然選擇。中國也肩負著推動壹場並不遜色於文藝復興的新時代的文明復興的使命。

現在,從公務員到企業家,好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缺乏傳統文化滋養,缺乏大愛精神,總是從自身角度來考慮問題。所以,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子孫後代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應該去做的,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不管做什麽,都要摸壹摸胸口這塊巴掌大的地方,要講良心”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經濟還處於青年時期,如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長了青春痘壹樣,不過那也是青春美的痘子,我們要看到希望。

金融危機之後,歐美人還在想去哪裏曬太陽,而中國人民壹直保持著勤勞和智慧的本色。今天到會的企業家,每個人都把企業掛在心頭,都在沒日沒夜地幹。同時,創業創新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海歸已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生力軍。所以,我堅定地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

2015年中國GDP增速是6.9%,我覺得沒問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也可以適當放慢腳步。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企業。我們要從危中看到機會,即使身處傳統產業,如果能做到行業前20強,未來還是有很大機會。最可怕的是不思進取,處於行業低端水平。

講到生意之道,可以跟儒商子貢學。我父親沒有讀書,但有文化。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常常跟我們幾兄弟講:“不管做什麽,都要摸壹摸胸口這壹塊巴掌大的地方,要講良心。”我把家人微信群的名字命名為“良心之家”,“講良心”將作為家訓壹代壹代傳下去。父親的教導,實際上說明五千年文化精髓沒有斷。

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基業長青,這是現代儒商的責任

回想當年的創業動力,當時只是想讓家人過上好壹點的生活。打拼上十年後,我開始迷茫,再賺錢幹嘛呢,錢壹輩子都用不完了。兄弟們商量討論,我們要為社會創造價值,做百年老店探索者,並幫助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基業長青。

國際上,第壹代傳給第二代的成功率只有30%。中國“創二代”很痛苦,社會要給予寬容。“創二代”敢於接班就是光榮。根據調查,大多數“創二代”不願接班,尤其是在傳統制造業,“接班不成功,人家會罵妳是個敗家子,接班成功了,人們往往會說妳有個好爸爸”。接班其實也是有方法的,壹些省市的統戰部、工商聯開辦“創二代培訓班”,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子貢擁有家國天下的情懷,他總在思考大我與小我的關系。20年前,我上EMBA時跟老師探討,好企業的標準是什麽?教科書上的答案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我賺那麽多錢沒用啊?讓股東、用戶和社會都滿意,做到基業長青,這才是好企業。

怎麽成為百年老店?我總是從儒家思想中汲取養分。首先,發揚古代儒商精神,義利兼顧,以義為先。其次,遵循建築學邏輯,用四到八根大柱子撐起大廈,每壹個產業就是壹根柱子,壹根壹根要紮得很深,每壹個拳頭產品就是壹根鋼筋。當然,需要多元化投資、專壹化經營。再次,在互聯網時代,目光要深遠,不僅是“吃在嘴裏,看在碗裏,想到鍋裏”,還要想到菜園子種了什麽,生態環境如何。

我壹直在跟子貢學,子貢還具有博愛精神。他賺錢是為了實現大愛理想,資助孔聖人布道。他博學是為了運用思想去平息各國戰爭,下壹盤和棋。我們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也是壹種“治國平天下”。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依我看,學三分之壹,就能把企業辦好,學壹點皮毛,就能擁有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