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平善帖

八月帖,亦称《秋凉平善帖》,是张芝章草的代表作。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1 2 3 4 5 6 7

孤不度德量力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传为晋古法帖。该帖用笔圆劲,擒纵自如,虽作章草体势,亦有今草韵致。 此帖作者,据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言为王羲之:“首语此文虽出亮言,亦史家润色之。又中云‘亮曰’,亦史家所记。米遂谓亮书,差千里矣。仆谓此帖当是逸少书,盖与此公章草《豹奴帖》笔法同。”的确,《孤不度德量力帖》与王羲之《豹奴帖》笔法有相近之处,个别字草法亦完全相同。1 2 3 4 5 6 7 8 95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今选取经典章草《豹奴帖》、《孤不度德量力帖》、《秋凉平善帖》三帖,以饗读者。

豹奴帖

《豹奴帖》,王羲之书,此帖曾为《宣和书谱》著录。元朝时,此帖前二行墨迹本尚存世,其中第二 行有”眠食”二字,元人题为《眠食帖》。《二王帖评释》曰:”是绢本、赵子昂、邓善之(文原)题为《眠食帖》。1 2 3 4 5

《争座位帖》又名《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之一,与《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合称“平原三稿”,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篇书信草稿,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该年颜真卿56岁,书《祭侄文稿》后6年,正当其书法艺术炉火纯青之时。

12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的行书在师法张旭的基础上融入篆籀笔法,圆转遒劲,在“二王”之外别树新风,历来受到书史的推崇,几无异议。而《争座位帖》是颜氏行书中的杰作,与《祭侄文稿》一样,无意于书而笔下龙蛇随胸中波澜奔涌而出,烂然成篇,字字珠玑。苏东坡说此帖“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连对颜书颇有微词的米芾也认为:“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二人的评论均看重此帖出于自然,不假修饰。

3作者在激愤的情绪驱动下奋笔疾书,且是草稿之作,绝不会刻意去安排点画章法、姿态布局,并且肆意涂改,满纸狼藉,然而恰在这不经意之间,正是书家功力最真实的体现。清代书法理论家阮元的形容最为贴切:“《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

4中国的书法品评,向来有“以人论书”的传统。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必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不管这种态度是否合理,这既是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我们在欣赏《争座位帖》的时候也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经典书家的经典作品,同时,颜真卿又是以忠义正直著称的一代名臣,与郭英乂论座位恰好是他人格风范的突出表现,在这样一幅笼罩着巨大光环的杰作面前,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呢?也许,敬畏的心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发现其中更多的精彩之处,在学习与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和人格境界。

1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

很多人喜欢赵孟頫的行书,不过徜徉在其众多尺牍手札里颇觉为难,选什么好呢?如果是行书好手,当然可以直接上手赵氏手札,比如致民瞻十札等,取其性灵自在、挥洒自如,能抒行笔之妙。

如果是初学行书呢?那么,《闲居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闲居赋》法度严谨,相对不可捉摸、更加自由的手札,它具有更清晰明了的书写规范,更适合初学;而相对一些偏正式的书写内容,它又多了几分随性,写来变化丰富,美妙多姿。

《闲居赋》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也体现出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此作无年款,但从书法上考察,应是晚年所书,为赵孟頫上乘之作。卷末有清曹溶题跋。

赵孟頫《闲居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满清入关主政后,清代历代帝王很注意吸收大汉文化,汉化程度甚至比汉人还要高。清代帝王幼时即受到太子太傅的严格教育,全面学习书法、作文、礼仪、治国、历史、科学等方面知识。其下面发一组清代帝王的书法与绘画作品,让大观的朋友们一睹清代帝王在汉文化方面的造诣。康熙、雍正、乾隆的字还可以常见,但乾隆的画不多见,嘉庆、道光字很鲜见。从书法的笔力也可以看出清代帝王的气魄与江山基业,康雍乾的书法作品,笔力

宣统

1光绪

2同治

3咸丰

4道光

5嘉庆

6乾隆

7雍正

8康熙

雄浑,潇洒劲健。嘉庆、道光则笔力较弱,中规中距。9

一、墨法改良

墨的浓淡干湿,不仅强化了平面的纵深效果、丰富了视觉感受、也有利于节奏感的视觉化再现。这一点,王铎为后来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临帖的同时,对墨法的些许关照,其关注点较之前有所增加,熟练之后,必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1二、书写性的回归

主要针对碑而言。碑刻的形成,必然泯灭了诸多的自然性。如何透过刀锋看笔法,汉简以及他体墨迹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兹参照的信息。或虚实,或波折,或藏露,或线条中段的起伏都应有法可依,不失格调。

2三、节奏的探索

书写节奏的快慢对比,往往使作品出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比如《石门颂》用笔节奏对比强烈,线条显得老辣、激荡;而《曹全碑》则文雅静气,节奏必然和缓。行笔缓慢,线条宜绵厚,多得书卷气;行笔激昂、快捷,若富变化,常有豪迈雄壮感。临习某碑,若能在此反其道行之,必有新气象。白砥是临帖高手,我们举例感受一下:

3图/白砥临《祭侄文稿》

四、章法的思考

隶书章法常被简单划分为以下数类:行列分明,字距大行距小,如《曹全碑》、《西峡颂》;有行无列如《杨淮表记》;行列不明如《开通褒斜道刻石》。事实上,这仅是一个粗略划分,远不能涵盖隶书章法的无限可能性。譬如《石门颂》,其章法有错落,有攲正,有疏密,有大小;或穿插,或避让;字距大小不一,行距疏密、曲直无章,穷变化于毫端,岂可简单猜度、归纳!强化章法训练,不可忽视结体、用笔的变通,这一点最为不易。临习汉隶,可以串临章法。当然,这需要初涉者选择笔法较近者习之,逐渐深入。如《石门颂》可以和《三老碑》在章法上串临,而与《衡方碑》则较难。我们看看下面

4图/白砥临帖作品

五、笔法嫁接

何绍基临《张迁碑》,化方为圆,去方拙,得古厚,是一种思维变革。后学临汉碑,也可借鉴之。以汉隶经典为体,掺以金文大篆笔意,挺得起,虚得下,格高韵雅,必有新意。若以楷、行笔意嫁接,必难高古。唐隶媚俗,盖因楷则。再介绍一种破体临习,对不同书体的嫁接。如参照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以隶书临之。注意,是临不是抄。其要点是,使笔、结字不违隶书特点,以某一笔法为基,多注意《争座位》的开阖收放、大小错落,体察其贯气规律,并以隶书面貌写出。这种练习,利于检阅对隶书共性的把握,强化动感,丰富章法,别开生面。

5以上诸种,可以分步练习,及至熟练而贯通。若一时情急,必顾此失彼,诚如上述临帖者,多有不逮。人言临帖是创作的桥梁,大体如斯。

乙瑛碑

1《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礼器碑

2《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曹全碑

3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石门颂

4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华山碑

5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史晨碑

6《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张迁碑

7《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鲜于璜碑

8《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衡方碑

9《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西狭颂

10《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1 9 8 7 6 5 4 3 2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10米芾《研山铭》,绢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11米芾《研山帖》,行书墨迹。在明代张丑的《真迹目录初集》、《清河书画表》和清代吴其贞的《吴氏书画记》中都有记载,据推创作于1101年至1102年间,作品沉雄苍劲、挥洒纵横,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专家研究说,作品早年曾入藏宋代内府,后一直为民间文人雅士珍藏。上个世纪20年代被日本一家博物馆收购而东渡扶桑。

12《研山铭》共计39个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专家对此帖的评价为:“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附相关资料

一字百万金 天下第一难书”研山铭”天价追踪

一幅39个字的古代书帖《研山铭》,创出2999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书画拍卖全球最高价。一字将近百万元!

1314其珍,珍在它是中国书法顶级宗师的代表作。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五千年来,此等人物屈指可数,也就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兆页等寥寥十数人。其中,米芾又以笔法“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最难写又最能抒发个性,卓然独树一帜。苏轼就曾由衷推崇米芾当与书圣王羲之“并行”。而米芾仅存在世的几幅作品中,《研山铭》被认为最具代表性,号称堪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并提,是“天下第一难书”。

其珍,珍在它震烁古今的书法艺术。沈鹏曾说,《研山铭》字字珠玑、笔笔难书,他最为推崇“下震霆”的“震”字一撇:陡然一笔细如蚕丝又稳如磐石,险绝笔法登峰造极。“有人说是败笔,我看恰是妙在巅毫。正如打乒乓的擦边球,又像足球弹在门框上再进网,妙不可言!就像孔子论人生最高境界———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