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成楷书《小窗幽记》摘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陈眉公《小窗幽记》

竹篱茅舍,石屋花轩,松柏群吟,藤萝翳景,流水绕户,飞泉挂簷,烟霞欲栖,林壑将瞑,中处野叟山翁四五,予以闲身,作此中主人。坐沉红烛,看遍青山,消我情肠,任他冷眼。

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伴侣,引青松为心知,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蹲鵄【同“鸱”】一盂,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馀生足矣。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潇湘雨,彭蠡烟,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簾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谁知素弦横月短笛吟风。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茗碗炉烟。

缥缈孤鸿,影来窗际,开户从之,明月入怀,花枝零乱,朗吟枫落,吴江之句,令人凄绝。

焚香看书,人事都尽,隔簾花落,松梢月上,钟声忽度,推窗仰视,河汉流云,大胜晝时,非有洗心涤虑,得意爻象之表者,不可独契此语。

水流云在,想子美千载高标;月到风来,忆尧夫一时雅致。何以消天下之清风朗月,酒盏诗筒;何以谢人间之覆雨翻云,闭门高卧。【尧夫:指北宋理学家邵雍,字尧夫,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尹川击壤集》。】

《小窗幽记》,儒道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汉族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受吕祖学派影响很大。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作者(传为)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金山枫泾泖桥村)人。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一行之间首尾贯串,把一个个字排列起来,大小、长短、肥瘦、向背、首尾之间,应搭配得当,尤其是笔画的排列由首至尾要气脉连贯,不懈怠,又不支离,这就是一行之中的行气。

1、字守中线

在一字之间,要有一根中线,不可偏离。在行草字中,似乎有一个字偏左,另一个字偏右,首尾连贯起来看时,还是在一根中线上。楷字也是这样,有的偏侧字如“夕”字、“戈”字,有撇的“才”字就向左,有捺的“之”字就向右,这就不能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平衡问题,要从全行着眼。行气也就像人的走动,有时摆动左胳膊,有时摆动右胳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字的左右伸缩摆动,也是为了变换平衡,串通一气,看去气势仍连贯在一起。像王羲之的《丧乱帖》中“荼”字突然向左,“毒”字突然向右,而使从为首一字的“先”到末尾一字的“追”字,仍然在一条中线上。

1王羲之《丧乱帖》

2、承接牵引 笔断意连

字与字之间的行气固然是由左右变换着的平衡所造成,上面已经谈到,这里再进一步分析。不管楷字和草字,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字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每个字的笔锋衔接之处,即上一字与下一字的交接处,都有承接和牵引着的笔锋。比如下一字笔锋的起处是承接上一字末尾的笔锋,也就是说是由上一笔的笔势连接过来的,那么下一笔的笔势就是牵引,即把下一字笔锋牵引出来,使笔与笔之间有照应,有交待,行笔自然有了连贯。上一行最末一笔与下一行的起笔也应遥相呼应,使其气脉通贯,隔行不断。楷字与草字的承接牵引是不同的,楷字是笔势相连,笔笔都断(即没有牵丝),只把上下笔画连在一起;而草书则是有连有断,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几字相连的“连绵”“游丝”草书多起来了,我们在书写草书时,不可勉强用游丝连接起来,如果一二字连接还可以,三四字连接太多了,会感到牵丝缭绕,便有春蚓和秋蛇的毛病。所以只要笔断意连就行。明代书法家张绅提出的“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即是指的笔意不要断了的意思。

2王献之《鸭头丸帖》

3、上下有俯仰,左右有顾盼

上下左右的行列布置方法,前人简单地形容为“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清代书法家戈守智对上下左右的布列要求则更为具体地说:“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则用翻点以接之;右行连用大撇,则用“轻掠”(即撇),以应之,行行相应,字字相承,俱有意态……。”字的上下关系是俯仰的关系,在上之字要俯视着下面的字,在下面的字又仰视着上面的字,在左的字要照顾着右边,在右边的字要照顾着左边。最避忌的是每字雷同,上下齐平状如算子,这就把一行的布白和章法写得割裂了。特别是行草书,它是通过字的大小,阔窄、正斜,曲直来体现变化的。王羲之的草书就具有上述的许多变化,如《兰亭序》上一个“年”字用垂露,下一个“年”字便改用悬针的用笔了。又如毛主席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撼”字大于“五”字的五倍;“国”字很宽,“大”字就很窄;“风”字很长,“西”字很短;“厉”字就左斜,“凄”字右欹;“安”字就极曲,“下”字就极直。但是从这幅的篇法看,“撼”字不觉得大,“五”字也并不觉得小;“厉”字不觉得斜,“凄”字也不觉得欹,这就是把俯仰顾盼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了,把个别字统一在通篇字的大布白里,字距之间鳞羽参差,很少可以有一道虚白的横格线可以通过。“鳞羽参差”是唐代张怀瓘《用笔十法》之一,这一点不仅对一个字的结体有用处,对于行气和整个篇法的组织,尤为重要,即通过每个字的形体,或方或圆,或三角或扁长,以及大小的错综变化。

3《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在写楷字的时候,虽不具备草字那样多的变化,但由于汉字结构本身的长短、斜正、疏密,就不能做到绝对一致。“车”字就长,“两”字就短;“口”字就小,“体”字就大。我们也应在符合楷字端正齐整的原则下注意到行气的搭配变化,使之左顾右盼,牝牡相接,笔姿点画相呼应。如写“大夫”二字,左边都是撇,右边都是捺,如果采用同样的笔势去写,就没有变化了,如果上下字都有悬针,下一字便可改为垂露,第一字使用了折锋,下几字便可改用搭锋,即落笔直下不折的笔法,直到笔意尽了再用折锋,用以转换笔气,这样也就使上下有了映带关系了。

1《草书王维五言律诗》纸本 草书

2雍正《行书夏日泛舟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雍正《行书五绝诗轴》 绫本 纵133.2厘米,横4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4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雍正《行书六言联》 水墨泥金笺 130×31.5cm×25 10 9 8 7 6

1图/李苦禅在练习书法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写出来的。齐(白石)老师的月季有一幅画得最好,完完全全是用草书笔法蘸洋红写出来的,再用淡红一破,味道高妙得很!

2图/李苦禅书法不俗

梁楷那衣纹全都是用草书写出来的!青藤是草书笔法入画。八大山人是用《瘗鹤铭》写王羲之,以篆笔写《兰亭》,又入了画。世人写“王字”多俗,唯八大山人写“王字”不俗。赵之谦用魏碑笔法作写意。吴昌硕用《石鼓文》笔意入画。齐老先生也如此,不过他练的是《汉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和李北海的行书。

不练书法就别想画好写意!这书法一门,是活到老,练到老;写意,写意,它笔笔全都是写出来的!若没书法底子,只是画出来,描出来,修理出来,便没魄力,不超脱,显得俗气。

3中国画艺术性很高,你看它不但形象美,连造型的笔法都很美,书法艺术之美都融合进去了。书法艺术也只是我中国独有(后来传到日本等国),用书法艺术手段去作画也只是中国独有(后来也传到日本等国),而且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内蕴极其丰富!不下苦功夫研究怎么行?咱们祖宗真了不起!把实用性的写字变成了一门高超的艺术!

4常写字,那么在作画时就可以不知不觉地用上。作画何以求书法?因为第一,画要雅,非雅即犷,雅为国画之要;第二,习书法,不仅可增强腕力,而且可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一笔一画在不觉中尽可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之品质,令其高尚耳。此所谓陶冶性情,逸放胸襟者是也。

唐顺之(1507年—1560年),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江苏人。明代儒学大师、散文家、军事家、抗倭英雄,亦善书法。官至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率兵船于崇明大破倭寇于海上。

倭寇因为知道当时的明朝衰弱,明军无力与之抗衡,五六年以来他们可以任意在东南沿海各大城市抢掠,因此干脆在上海附近的崇明建下了大本营做根据地。唐顺之率领船队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悬大洋中的三片沙,在海上较量了一仗,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这是当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其后倭寇又侵犯江北,唐顺之率副总兵刘显驰大破倭寇。三沙遂又告急,唐顺之连忙回来跃马布阵持刀直前,致使倭寇见军容严整再不敢出战。

唐顺之因多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一年夏天一连好几个月都生活在海上,不幸染病,但他仍然支撑着病体泛海度焦山,1560年四月病逝于海船之上,年仅54岁。

1释文:歌風臺行 我來擬上歌風臺,豈意臺空只平地。琉璃古井亦崩塌,

2斷碑無字苔蘚翳。當年此地說豪華,富貴歸鄉多意氣。枌榆社裏列黄麾,

3泗水亭前張赤幟。里中父老兢來窺,

4昔日劉郎今作帝。共談疇昔帝一噱,季因大言少成事。

5椎牛張宴里閈空,進錢今日幾萬計。坐中只戴竹皮冠,

6衆裡長呼武媍字。酒酣擊節帝起舞,樂極歌殘更流涕。7

遊子誰不悲故鄉,萬歲吾魂猶樂沛。賜名此朕湯沐邑,

8世世田疇免租稅。風起雲飛又一時,往事蕭條誰復記。

9樵人不識斬蛇藪,行客還歸貰酒市。臺下黃河盡日流,

10瞬息人間幾興廢。荊川居士。是詩作於己亥赴京過沛時,

11書於癸丑,家居之十三載也。付弟正之收藏,

12亦聊以志出處之跡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