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法艺术的“雅”,是人们对好的书法作品的敬赞之称。雅的作品一般表现为外观简朴、平易,内涵丰富,有笔法和章法,有书卷气和韵味,有意境和深度,不一定非常漂亮但肯定看的舒服、耐看。

1二、书法艺术的“俗”,是就艺术水平和意境、格调不高的书法作品而言的。“俗”在这里绝不是指“风俗”、“大众化”。俗的书法作品,我们常说的“俗字”“俗书”,一般表现为笔性弱、笔迹光滑、结体刻板,意境不高,姿态妩媚,风格狂怪、有躁气,或强劲霸悍、鲁莽。成因在于临帖不深入、学习不踏实,却刻意追求自我,表现欲强。比如类似我们之前说的所谓“现代派”书法:

2三、“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是客观存在的,是好字。“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其艺术层次和格调应归属“雅”作之列,是好作品。“雅俗共赏”是形容词,形容书法作品能得到不同层面欣赏者的赞赏、喜爱。对“雅俗共赏”不能机械地理解,否则,只会导致理论上的苍白和实践上的缺失,对书法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毫无促进作用。同时,还应看到,“俗”作中未必就没有“雅”的方面,“雅”作中也未必就没有“俗”的成分。雅俗共赏能获得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比如毛泽东、赵朴初、启功等大先生的字。

3四、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心灵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有相通之处。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意思,用A种方式表达和用B种方式表达以及用C种方式表达,会有不用的语言效果。书法也类似,人们欣赏、感受不同的书法形式和风格,就会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从书法审美来看,甲认为不好的书作,乙却未必认为不好。有一种情况,有的书作确实是大家一致地称好、称美。如:人们欣赏唐代代表书家的楷书作品时,几乎是一致地称好、称美;人们欣赏毛泽东的草书作品,也是一致地称好、称美。笔者认为,这就是“雅俗共赏”。

五、在书法中,雅、俗、雅俗共赏三者的“雅”和“俗”所指不同。“雅”、“俗”是就作品的品第而言,是指作品的格次,而“雅俗共赏”的“雅俗”是指具有一定个体差异的观赏作品的人,是指不同个体差异的人共同欣赏和赞美书法作品,并非是指人们在一起欣赏“雅俗”。很多时候,雅和俗是对立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俗字仍旧有市场,甚至大于雅字。

4六、书法作品创作者(书法家)的“雅”、“俗”也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书法家在美学知识、理论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的书法家面对一幅书法作品,能讲得头头是道;有的书法家面对一幅书法作品,则不能作较为合适的评述,甚至有时他(她)就是作品的创作者。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因为客观存在着欣赏水平与文化程度、职位高低与艺术审美不一定是成正比关系的实际情况。

七、“雅俗共赏”是就作品的审美层面而言,其词义本身并不否认书法创作者、欣赏者审美需求的多样性。“雅俗”不是指书法创作者、欣赏者的品格,而是指各种主观因素的不同所致的人们审美的差异与区别。我们在观赏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书法,不能一味的认为是“俗字”或者是“丑书”,要跳出个人的喜好,客观看待笔法、章法基本功以及作品的意境和语言表现,多方面客观评判,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书法人的眼光。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字,俗吗?

11.放松楷法,书写增速。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苏轼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须有交待,如藏锋、露锋、回锋、折笔、顿笔等。而行书因为书写的便捷,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省去了许多逆、回、顿、驻、转等楷书笔法。可是,放松楷法,并非意味着行书书写的容易,在用笔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点画的表现上保持楷书所要达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艺术效果,笔画当重处还得重,当轻处还得轻,不能像硬笔写出的那样一般粗细,有弯无折。刘熙载《艺概》云:“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且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这种功夫要从楷书中来,根据楷则进行放松,使行书行笔有节奏。在起笔、收笔时缓些,在中间行笔时快些,而在笔画之间交换过程中,笔势更迅疾些。总之,行笔既要不徐不疾,沉着从容;又要有疾有徐,态度自在。

2.露锋入纸、中侧互用。行书的起笔有用“逆势切入”的笔,这基本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笔尖不着纸,称为“意逆”。而行书一般的起笔都是顺势落笔的,行书用逆锋起笔只是少数。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笔画无论方圆,以中锋为主,这是一个基本大法,可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起止转折,笔锋无时无刻不向侧锋方面转化,要熟练地运用中锋和侧锋,固非易事,关键在于调锋,笔锋要能随倒随起,能侧能中,就不会有僵卧之病。所谓中锋,即指笔运过程中,笔心常在点画中线上行走或万毫齐力的行笔;所谓侧锋的特点是笔尖偏于笔画之一方,铺毫用力有所偏重。

历观前贤名迹,古人作行书没有不兼用侧锋者,无不以“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为准的,因此不能偏信笔笔中锋的说法。在行书名家中,就连以多用中锋著称的颜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时露侧锋之笔。行书的用笔特点,应是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态,微露锋芒,而富生意,随着笔势的往来,翻腾起倒,笔意到处,则体势也就自然圆活,风骨也就自然劲健。

3.笔意萦带、牵丝往来。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王羲之《兰亭序》帖及米芾《方圆庵记》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这个“是”字既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杂,又增加了艺术的渲染。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明显。在字与字之间,上一字的收笔萦要带下一字的起笔,会形成一个小小的附钩,使字与字之间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富有往来的流动感,笔致更为连贯。但是真正好的笔意萦带在于无形的连绵,如苏东坡的《渡海帖》,其书上授下承,尽在字势的神态之间溢出,眉目之间神驰意往。

4.圆转代方,点画简化。楷书中转折有两种:一种是方折;一种是圆折,这是风格上的区别。而行书很少用提按转折比较繁的方折笔,而是隐含折意的圆转。行书的圆转与楷书的圆转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带而过,没有楷书圆转那样略方的交角,常以浑圆的弧线出现,或者形成一个半环形,如米芾所书的“为”、“而”、“直”3字。行书中有些形似圆转的转折,却有明显的方折的翻笔,这实际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写,虽为圆形而微微有棱角,如“皆”、“物”字。然而行书圆转居多,是其一般的规律。由于书家的习性、风格的不同,其用笔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书方折多些,颜真卿的行书圆转多些,苏轼的行书方折多些,米芾的行书圆转多些。

行书常常出现将分开的点画连起来写的现象,这就是点画简化。轻者由牵丝相连,使点画成串,重者把数笔写成一笔。如三点水旁可简化成两笔甚至一笔,四点底可用数笔或一笔代替。

行书这类连省简化的和法,近于草书,但与草书又有区别。草书的省连简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随便更改,而行书则随心所欲,约束较小,这是行书用笔的特点。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毛笔容易掉毛或开裂等问题,有些时候是毛笔本身质量问题,但也有大量书友,是洗笔方法不对导致。下面,我们看看,你是如何高效地毁掉毛笔的?最高级别毁笔方法在最后。

1、隔夜不洗,毛掉杆裂

毁笔指数:★★★★☆

砚台可以不经常洗,隔夜的墨,谓之宿墨。毛笔就万万不能偷懒,因为毛笔会褪毛,笔毫会折断,笔杆会开裂,甚至弯曲。况且在如今,好的毛笔必然价格不菲,写出满意的作品,自然得仰仗于好的毛笔。所以我认为,毛笔在文房四宝当中,是最需要大家珍惜的。洗毛笔,离不开水,水当然要是清水。水还不能吝惜,因为洗净一支毛笔要不少的水。

12、洗笔不温柔,用力捏搓

毁笔指数:★★★★☆

洗笔的过程中,要始终笔头向下,可以用手指轻轻地拨弄笔毛,但是不能用力地拔笔毛。可以在水里搅动笔头,但是不能时间太长,这样会伤及笔根。要洗到把毛笔提出水面,用手指挤压笔毛渗出的水没有过多墨色,这样这支毛笔就基本洗干净了。最后把笔里面残存的水用手指或者吸水的纸挤出,即可结束洗笔的程序了。

23、不泡笔直接洗

毁笔指数:★★☆☆☆

洗毛笔,最好是在一个固定的器皿里,比如盆子、洗面池等。把毛笔泡在一定量的水里,水也不用太多,能覆盖到毛笔就好了。泡大约20秒即可,这样可以把笔腹里的墨发散出来,便于洗笔。不能把毛笔泡在水里即可,这样过不了几天,毛笔笔管就会开裂,损坏了价格不菲的好笔。洗笔的事,懒惰不得。所以,有一个好笔洗,很重要!

34、多支毛笔混合洗

毁笔指数:★☆☆☆☆

如果是多支毛笔同时洗,为了更好地护笔,最好把毛笔分开洗,因为毛笔的材料不同,有兼毫、羊毫、狼毫、紫毫等等之分,羊毫和狼毫的含墨量,必然大相径庭。分开洗,基本可以做到每支笔都洗干净。

45、洗完后不是向下垂挂

毁笔指数:★☆☆☆☆

毛笔洗完后,就涉及到毛笔的日常养护。切切要注意的一点,是毛笔不能头向上放置。因为那样毛笔里面残存的水份会下渗到笔管中去,使笔管开裂,最终笔头脱落。这种情况,在北方的同好,尤其需要注意。尽量将毛笔笔头向下悬挂,这样毛笔会自然干燥,笔毛分散,便于下次使用。

56、宿墨伤毛笔

毁笔指数:★☆☆☆☆

宿墨不仅发臭,而且会伤笔。因为墨汁里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后,对笔毛的伤害是明显的,所以除非是必需情况,否则尽量不要用宿墨书写。古人云:“ 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 。善待我们的毛笔,挥运久了,自然顺手,好作品或许就应运而生。

7、笔耕不辍,临帖百十遍

毁笔指数:★★★★★

如是被你这样毁的,你的毛笔兄弟死而无憾了。

1995年3,台湾一个书法艺术基金会成立时,举办了《明清高僧书法联展》,展出了这个基金会创办人何国庆多年珍藏的高僧墨宝。其中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手书遗偈(jì),作品中逸动的笔意、空灵的气息,令艺界赞声一片。如下图:

1憨山德清,俗姓蔡,祖籍安徽人。在9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在1557年德清12岁时,辞亲入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学习儒学、古文诗赋,抄经书、习书法,进步很快,天赋使然。且能背诵《法华经》,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2在诗文书法方面,大师有很大造詣,少时与雪浪洪恩翰墨交游,晚年展纸信笔,笔墨非凡。我们今天就一并展示大师墨迹,让我们见识到佛门书法之高境。

3大师生活经历丰富,命运多舛。公元1600年,入驻衰落已久的南华寺,开辟祖庭,选僧受戒,定清规、立僧学,一年之后,百废俱兴。在公元1603年达观在京师因《妖书》事,被捕下狱,又累及德清被遣还雷州。这中间他曾渡海游海南岛,访苏东坡故居,作《琼海探奇记》,累计丰富生活经历。

45大师书法师尚唐人欧阳询、虞世南,善行草,下笔平稳、含蓄凝炼、秀润中和,于平淡中见功力,这与他参襌净业有极大关联。尝刺血书《华严经》,有行书《 怀净土诗帖》等流传。

6 7九江众弟子为他在五乳峰下扩建道场,他即命名为法云寺,书写及开讲《法华》、《楞严》、《金刚》、《起信》、《唯识》诸经论,并效远公六时礼念,专心净业。又为继续华严一宗的遗绪,据《清凉疏钞》撰写成《华严经纲要》八十卷。

8 9大师书法笔力稳健,张弛有度,下笔果断,笔意隽永,在粗细变化中,一览顾盼之势,墨色饱满,忽疾或缓,得全篇逸动气息。10

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或是文章的脉络、分章节段落等方面的构想。好象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势,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一、布排印文

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有机组合成整体的方法.

印文的字体很多,从它们的形状结构来看,一般只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就形”,印文为了适应布局的需要,内外形结构大幅变形,迁就在布局中可占范围的形状,一般成几何形,具有浓郁的装饰味。其二为“非就形”,印文的结构不迁就可占范围的形状,有的直接采用长规的书写法,笔势较舒展,有的稍作变形,以便笔画整齐。

两类形状结构的不同的印文,在组合布排时,因各自的特点,可作不同的利用,产生不同的效果。

1.平整规矩

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2.错杂放纵

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二、经营虚实

虚实,在印章中是指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前人论印中常提到的“分朱布白”,就是指经营虚实。

经营虚实,是处理印文笔画与笔画间隙二者关系的方法,它可使繁简不一的印文经过一定的调节和组合后,全局的疏密产生舒适的节奏感,在朱与白的分布方面给人不同的美的快感。

1.匀称

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2.对比

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3.对称

对称,是在布排印文时将中心线两边的繁与简(笔画与笔画间隙)作基本近同的处理,使相对的两个部分在朱“的量感方面相称,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

4.呼应

呼应,是将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部位的朱白关系作相互照应,不使某一局部的虚和实孤立存在,以此加强整体的韵律。

三、完善整体

一方印的布局,采用何种结构的字体较合理,以何种印文布排法为方便,用何种方法经营虚实为妥,安排完毕后,布局并没有因此而告结束,还要用各种方法去调节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矛盾、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使各方面完美、和谐,获得统一。这种调节,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是完善局部到整体美感的一系列方法。

1.协调

协调,就是在布局时统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诸方面的风格,使一切处于和谐之中。

首先要使字体统一,其次为笔势的统一,其三为笔画风格的统一,另外印文与印边的风格也要统一。

2.求异

求异,是在布局时把所遇的相同问题作不同的处理,避免机械的重复,使整体有变化,同时还可调节印文布排中的疏密问题。

在一印中,叠字、相连的二字相同的部首或不同之处或隔行的相邻处的相同的字,均要有所变化以求异。

3.破残

破残,在古印中的出现,并非古代印人之心画,皆为长年风化之故,合理得用于布局中,可以平衡布局的虚实和重心,又可生动气韵。

笔画稠密处,可作适当破残,朱白之间产生活泼感;紧靠印边与印边平行的长笔画可破残,使其通气;近印边过于空旷,可用少量大小不同的残点加实,以平衡整体的虚实。

4.增损

增损,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增其简者,损其繁者,使同一印中印文繁简差距缩小,使布局产生匀称、对称、呼应等虚实方面的美感。

5.相间

相间,就是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时使用朱文和白文,繁者为白文,简者为朱文,用以调节虚实关系和平衡重心。

在朱白相间的印章中,朱文笔画的间隙要与白文笔画的粗细相似,白文笔画的间隙要与朱文笔画粗细近同。

6.移位

移位,是移动印文部首原定位置的方法。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移动字的某一部首位置,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

7.挪让

挪让,是通过伸缩印文的占地范围或移动印文位置,以完善整体布局的虚实和重心。

8.巧拙

巧拙,是从印章布局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印文的笔画作不同的取势,以达到布局生动的目的。巧拙方法的要点,关键在于用巧不过于妩媚,用拙不流于怪野。

9.伸缩

伸缩,是根据印文布排和虚实经营的需要,将印文笔画作不同的伸缩处理,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气势贯连。

10.镶合

镶合,就是将二字或镶嵌或一体,或合连在一起。镶合成一体的两个字,在语法中必须是一个词,为一繁一简,排在上面的字一般将下面的字半包围或全包围。

11.回文

回文,是将印文做逆向旋转的布排,调节布局的虚实效果,汉代大多用于四字姓名印,后来也有人把它用于闲章中。

12.粗细

同一印中印文的粗细不同,同一印文之中笔画的繁简不同,都属于矛盾现象,通过主观的调节,可以完善印章布局的虚实关系,使整体产生节奏。

13.边栏

边栏,即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在印章布局中,印文的布排、虚实的经营都离不开它所起的作用。因为印边的有无和粗细、栏格的不同形式,与印章布局的艺术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朱文印的边、文关系:边和文的粗细一致,意在减少矛盾。

(2)白文印的边、文关系:边的粗细和印文笔画间隙相近,布局易得典雅和谐之趣。

(3)纹饰边:印文周围装饰图案,使印边产生华丽感。

(4)封泥边:宽窄不一,无雷同感,皆出于自然,非匠心之物。

(5)栏格:使用栏格,可使印章布局整齐,重心平稳,获得庄重效果。

(6)组合边:少字印,印文笔画很简单,布局时可将每一印文加一边栏排成一印式,数印式组成一整体,有奇特感。

(7)不用边:朱文印,印文布排成整体后,每面外沿的构成部分都存在若一定的长线条,印形以此明朗完善,可以不用印边,取其简洁之趣。

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全印不管字数多少、形状各异,都要做到团结一气,所表现出的轻重、虚实、疏密等关系各得其宜,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统一中有变化。能够在虚实疏密四个字上做好文章,章法的要领就基本得到了。章法要做到新颖独特,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风貌,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

5行,36字。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伦等还,殊慰意。1 2 3 4

学书法的乐趣

许敖溥

学书法是件很有趣的事,无论硬笔还是软笔。

学软笔书法的有趣,是因为用一支笔头大而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写各种形态,各种书体的字。写成一篇,如果写得好,就落上款,盖上印章,装裱好,送给朋友和老师,这可真有意思。

我刚开始写大仿时,学的是颜真卿的楷书。颜体字表面看很柔,很圆润,可内在的刚劲真是咄咄逼人。颜体方方正正,刚柔并济,写出的作品非常规矩,有君子之风。写这种作品时,心里想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但铁汉也要有柔情啊,外在的柔也要表现出来,这种感觉很奇怪,让人欲罢不能。写了一篇,觉得不行,还想写一篇,直到有其他的事才会停手。这又是很有趣的事。

隶书乃刚美之书体。字形扁,有豪放之气,也有婉约之情,写起来抒情。如果心情不好,就写会儿隶书,没多久,不但不生气了,还写的很来劲呐,这不是很有趣?

硬笔书法就不太一样,用我们平时学习用的钢笔写字,不但是书法艺术,而且非常实用。我练习时尤其喜欢灵飞经,字体轻巧美观。每天临习二三行,几天下来,就完成一篇,落款盖章保存起来,日后看起来,也很有趣。

陶醉在书法学习中,真是其乐无穷!当你和书法融为一体时,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划都有趣极了。

1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名家工作室王学岭导师班

第三期教学纪实(一)

【前言】

截止2016年3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名家工作室王学岭导师班第三期专业教学已经为期过半,小编特意整理了第三期前半年的三次授课情况,以飨各位读者朋友。

小编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王学岭导师班的具体情况。

2013年10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正式聘任王学岭老师为学院特聘教授,同时,面向全国书法家招生的王学岭导师班第一期学员正式开学授课。该班学制两年,第一年由导师王学岭及其助教团队负责专业教学,每两个月集中面授一次。第二年由艺术学院负责书法史论、艺术理论和文学、哲学、美学等相关人文类课程并完成结业论文和创作。

2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特聘教授聘任仪式暨书法名家导师工作室开学典礼在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

3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为王学岭导师颁发特聘教授聘书

201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学岭导师班第二期正式开学授课。

4王学岭导师为2014级(第二期)工作室学员做临帖示范

2015年10月2日,王学岭导师班第三期开班,来自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市的十多位学员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开始第一次授课学习,导师王学岭老师及助教耿锋老师为大家进行专业教学辅导。

52015年10月2日,王学岭导师班2015级(第三期)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楼前合影

下面就简要回顾一下三期班的三次授课,不过在这之前还是要介绍一下两位可亲的老师,虽然大家对王老师和耿老师已经很熟悉啦:)

【授课团队】

6王学岭,1963年生于河南,毕业于中首都师范大学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书法创作院院长、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书法作品连续参加国内外重要书法展览并多次获得大奖,曾连获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艺术家。曾多次出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评委。

7耿锋,曾用名高风,斋号雪庐。生于1964年,河南襄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水墨清鉴》副主编。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河南“宝丰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第四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书法大赛优秀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军书法大赛三等奖、全军“华天杯”书法大赛优秀奖、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金奖等。

【三期回顾】

(一)

2015年10月2至3日,王学岭导师第三期班第一次授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

8第一次课王学岭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解学书理念、学书技法及学书心得。他说,学书的基础是临摹,其中第一要点是对碑帖范本的甄别力,其次为艺术感悟的能力,承其形并传其神,再次就是转化力和重建力,要能将这形、神浴火重生到自身血液当中去。他要求大家从临摹《集王圣教序》入手,从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四个方面下功夫学习提高。

9耿锋老师书法恬淡简远,他告诉大家学书要能静下心来,抛却名利之心,才能有可为,达到“游于艺”的境界。图为耿老师为学员讲解《集王圣教序》临写要点。

10图为王学岭老师为大家示范临摹《圣教序》

(二)

2015年12月19日至20日,王学岭导师第三期班第二次授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

111213这次授课还是集中学习《集王圣教序》,图为王学岭老师为大家解读《集王圣教序》单字结体和用笔。王老师说,临写圣教序要注重分析笔法,由于碑刻与墨迹毕竟一是刀一是笔有所不同,所以在临摹中要学会“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样才能还原古人的用笔,达到形似而后神似。

14王学岭老师为学员示范临摹《集王圣教序》。

15王学岭老师为学员赠送其个人作品集并应大家要求签名留念。

1617耿锋老师为大家详细点评了第一次面授布置的作业,就每一位学员的问题对症下药,仔细讲解。

18来一张教室的场景哦,看看各位同学学习是多么认真啊!

1920授课结束后王老师带领大家去国家图书馆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惊喜吧,我们看到了王老师的《玉版十三行》临作,多么璀璨生辉的小楷呀,小编真是好羡慕好羡慕。

21第二次面授结束,大家不忘再次合影留念。

(三)

2016年3月19日至20日,第三期第三次面授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这次授课明显可以看到同学们带来的作业,相比上次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不但能够较好地把握《圣教》的结体,而且还颇得其章法和气息,这可是很大的进步哦。附照片啦……

2223图为王老师为大家批阅课堂临摹作业,为了检阅大家的学习效果,王老师要求大家每人即刻临摹一行《圣教序》,然后将大家的临摹作品与原帖对照分析,逐个批阅,这可真的有点紧张哦。看,王老师分析地多么认真,一笔一划的方向、角度丝毫都不能跟原帖有出入。王老师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啊,书法临习尤其如此。

242526耿老师为大家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地用红笔勘正每一个字,这么用心的辅导,可真是让大家感动ing。对了,看,班上的两位美女出镜了哦:)

【结语】

王学岭导师班第三期的三次授课就为大家报道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意犹未尽呢,小编下次还会继续报道滴哦,三期还有三次面授呢。

对啦,据了解,王学岭导师班2016年还要继续招生第四期哦,相关工作估计很快就要启动了,请大家多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网站以及各书法专业报刊,也可关注本公众号哦,谢谢大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

乾隆十四年(1749),郑板桥(1693~1765)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庙碑记》志其事,并由司徒文膏勒石(城隍庙碑,190×80 cm,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广受人们的喜爱,今天与大家分享高清单字版,希望对您学书有所助益!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