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悲鸿是20世纪中西绘画结合最成功的典范,他在深入研究中国绘画传统和欧洲传统美术基础上,尽精微,致广大,主张中国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画则“可采入者融之”,重视素描、速写等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成就之高,一时无双。现在学画画从素描开始,从速写开始,美院招生仍是考素描速写色彩,仍是受其当年美术教育理念所影响。所以陈传席先生说:“画家能家喻户晓的,现当代只有数人而已,其一是徐悲鸿,其二是齐白石。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几乎无人不晓。”

2徐悲鸿最擅画马,这也最能反映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表达其深刻洞达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以水墨写大幅奔马、立马、群马,或神采英发,或遗世独立,生机勃勃,既寄托情怀,也在笔墨运用上把写意风格的画马技巧推到了前无古人的极致。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进行过长期观察研究,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徐悲鸿画的马笔墨酣畅,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20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画兼采中西绘画之长,其笔下的奔马成为现代中国画标志性成就之一。其书法被画名所掩,然天骨开张,气象浑穆,精神飞动,荦荦大家。徐悲鸿亦擅诗,虽多为应酬之作,然清新自然,极具诗味,不减宋人。其倡导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现实主义美术观念,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进程。

3悲鸿先生画马特点有如下几点

1、首先注重立体效果。只要我们拿他的画马作品同历史上的李公麟,明代的仇英,清代的任伯年画马作品比一比就清楚了。他们的马重气势,可是立体感不够,这不能不局限于历史的原因。任伯年用笔放纵,是其写意特色。然而由于没有西画法渗入,给人有结构不准,透视感不强,视觉平面化等感觉。悲鸿先生就不同,不论是单马,双马,还是群马,都按照透视原理去画。或者采用平行透视,或者采用成角透视,都将马画的具有空间感,真实感。即以上图的《奔马》来分析,我们不妨给它加上几条透视线,那种强烈的立体效果是很突出的。就是头部也使用阴阳明暗来表现,中国画的笔墨、造型语言是很明显的。

2、悲鸿先生画马,造型上比较夸张。写意画当然有夸张,要点是要适度。他画的马和自然的马比较,比如颈部较长,腿部细而且高,都体现出“天马”善于奔跑,驰骋疆埸,勇猛精进的特色。尤其是马的鬃尾处在剧烈运动中向上飘扬,奋力摆动。这是前不见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

3、重视解剖特点。悲鸿先生自己就说过他熟悉马的解剖动态,熟悉马的骨骼肌肉结构。例如马头鼻骨,面部阴阳转折面是很符合马的生理特点的,就连胸部肌肉也无不体现出骏马的矫健。

4、悲鸿画马,民族特色显著。徐氏画马,虽说借鉴西画成分不少,但是我们民族绘画的特点是很突出的。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绘画的主观创造。他用笔用墨完全是中国化的,鬃尾一般是使用浓墨挥洒,达到视觉平衡,肩部的转折面也使用浓墨,颈部阴阳交界处浓墨一笔,其它处使用淡墨,颈和肩交接处留白。有时候腹部背部也大面积留白。浓淡墨写大腿和管部,浓墨勾蹄。无不体现笔力的劲健俊爽。其画马完全是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肌肉走势来确定用笔用墨的,这些都给我们今天画马者带来启示。

骐骥生绝域,鵉凤本高翔;云龙飞远驾,天马自行空。在神州广袤的原野上,永远飞驰吧,悲鸿先生的骏马!4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1 2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3 4“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5 6《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7 8《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9 10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11 12《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13 14释文: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ye,四声)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qu,二声)。报汝(ru,三声)慎勿语,一语堕(duo,四声)泥涂。

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共9页。《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以前我们见到的都是刻本,分别有《渤海本》,《望云本》,后《艺苑掇英》发表了这个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启功先生特为此撰文介绍。然毕竟是印刷品,印刷技术不够精良,笔墨不见,甚而疑之为赝品。今从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原图,方得见其用笔起止之变化,用墨淡雅之可爱,叹为观止,不敢私藏,特以共享。

1 2 3 4 5 6 7 8 9 10

钟绍京,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官至中书令,越国公。 “以工书直凤阁”,唐武则天时甚为所重。时号“小钟”,他嗜书成癖,也是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宋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明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这是我的一向观点。我要说,学习书法是从内容上开始的,要对汉字的认知和汉字的表现分清楚,必须要先认字才能说写字,这是学文化的第一步;而且,中国汉字表面复杂,不是简单一看能懂的,但一分析都懂;比如“母”字,女人都有孩子了,突出她已经能够喂孩子的特点,“女”字上点上两个乳房,这就成了“母”;因此,汉字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展示的问题也很深刻,这就充分说明精研汉字的重要性,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

1

  那么,如何精研汉字呢?我认为,要用哲学思维来研究汉字;由研究汉字进而研究书法,哲学思维是不能少的,我常说,要把汉字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上去看。比如,汉字曾经被分成不同的部首,每一部找一个代表,像木字边、草字头,列出来要有二百来个;这等于把汉字做了一个分类,这是人类认识上的大进步;就像康德把认识事物划出十大范畴,门捷列夫对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等等,都是了不起的贡献,我们的汉字分类也同样如此;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在认识事物上,早已达到了一个“类”的认识层面上;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类字体才可以在历史演进中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为祖先的这种哲学思维感到自豪。

  针对书法创作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我认为,学习的时候不要谈“我”,要看人家;创作时候也不要没有别人,应当把别人的拿来,把别人的好东西吸收并表现出来;所以,在艺术上,如果单一强调个性或共性,哪一个也不对,两者要共存共在;如果你的书法个性中越具有共性越了不起,光谈个性就沦为孤家寡人。而对于经典作品的吸收上,我提倡“笔冢墨池”般的临帖功夫。我认为,临习字帖实际上是在锻炼人的两个能力:一个是眼睛能力,看得准;一个是动手能力,要能把它表现得出来;眼睛要看得准,手才能表现得准。

我提出一个 “打圆心”的想法,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打圆心”就是抓住一点把它打透;而圆心就是一门学问、一种事物的最紧要的地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有的人学习王羲之和颜真卿,常常学了很多年了,一个字也没有写好过,只是埋头写自己的字;所以,多涉猎是好事,但要抓住重点,如果会打这个最中间的圆心,别的就都会了。

21、平挑

平挑斜度较小,起笔切中稍顿,即刻再向右上挑出。

1

  22、斜挑

自上向下切落,轻按后向右上挑出,与右部首笔相呼应。

2

  23、短挑

形态较小, 自左上向下切落笔,略顿后向右上快速挑出。

3

  24、长挑

开态较长,自左上向右下切落笔,顿笔后向右上行笔,由慢到快,出锋快速。中段也可略带弧度。

4

  25、斜捺

自左上向右下切入轻快行笔,稍顿后向右出锋。写捺最忌捺角与斜画棱角分明,犹如两笔写成,其关键在顿笔时笔尖不能停滞。

5

  26、弧捺

在斜捺的左上头增加一段平弧线,以切势平落(自左向右),迅速转锋右下,其余类似斜捺写法。

6

  27、平捺

取势较平,形态类似放平的弧捺。起笔逆锋略顿后向右下行笔(稍平),再顿笔出捺角,收笔可露可藏。

7

  28、反捺

捺画收笔取势向右,而反捺收势向左,与之相反,故称反捺。落笔取切法,自左上向右下渐行渐按,收笔处稍驻,向左上提起,使之藏锋。

8

  29、侧点

侧点又称切点,形态自左上向右下侧。书写时,三指向左前方伸出,带一点弧度向右下回缩,重按后稍驻,笔尖离开纸面即可。侧点是写好其他点的基础,容易出现落笔不尖、形态过长、收笔臃肿的毛病。

9  30、垂点

因形如悬挂之露珠,故名垂点。取自上而下的笔势,收笔处可向下或略偏左,写法类似侧点。

10

  31、横点

将侧点放平,又如切横缩小为点状。

11

  32、俯点

在侧点的基础上,以连带笔势向左下方出锋。写法是切落笔后向右下略按再向左下方出锋收笔。

12

  33、仰点

取势与俯点相反,呈上仰之势。自左上而右下切落笔,右顿后向右上方挑出收笔。

13

  34、左点

类似垂点,但弧势正好相反,在不同的字中,可以向左偏、右偏或垂直。

14

  35、向右点

落笔自左上向右下,顿笔后向右上挑出,挑出部分略长于落笔部分,点呈弧状。区别于仰点之处是后部分比前部分长,挑出的角度较平。

15

  36、挑点

自上而下切落后顿笔向右上挑出,挑出部分长于起笔部分,挑点一般处在左下角位置,出锋后与右旁首笔相呼应。

16

  37、撇点

如短撇之起势,先顿笔后向在下方撇出,撇点形态不宜过长,略呈弧势。

17

  38、竖点

如短垂竖的上部,横势落笔,顿笔后向下轻按收笔。

18

  39、长点

写法同侧点,将中间的行笔过程延长,呈一定的弧势。

19

  40、微点

微点写法与侧点基本相同,取势或直或斜,根据所在位置不同而定。微点一般在字的中间或角落,起补足空疏的作用。

20 

1、平切横

起笔时带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纸面,产生左尖的效果。笔尖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切勿向右下顿笔),稍驻收笔(将笔尖从纸面上提起)。平切横取势略平,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条弧线,前部分弧度小,较平直,后部分弧度大。初学时往往容易写成头部太尖细,而收笔时下挂。平切横要短小、圆润,富有弹性。

1

  2、仰切横

取仰势呈一定斜度,写法类似平切横,起笔带有一定的角度,但不宜太大(从左上),收笔有两种,一种向右上方顿笔,迅速提笔;一种向右重按后向左上方挑出(呈钩状),这种横一般用在接写撇、竖等纵向取势的笔画搭配中。仰切横弧度不宜太大。

2

  3、短平横

短平横的落笔先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顿笔后轻提向右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手指的动作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向左上方伸出,然后迅速收回下压,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由快至慢,按后提笔右行,无名指和小指并行右移,大拇指和食指右拨后重压,放松后收笔。短平横取势稍斜,中间可稍细。

3

  4、右尖横

起笔如短平横,行笔后迅速向右提笔挑出,形成右边尖状,一般取势向右上方。

4

  5、长平横

运笔过程类似短平横,形态较长,取平势,两头较中间略粗,中间较细,这就要求中间行笔要轻提,迅速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收笔重按。可用不同的落笔角度来增加平横的形态变化。

5

  6、长俯横

类似长平横,斜度比它大,中间上凸,呈扁担状,形态较长,中间细,两头粗,中间行笔速度宜快。

6

  7、垂露竖

三指向左上方伸出,快速切落,重按后向下行笔,食指和大拇指发力回扣,中指推动无名指和小指下移,速度由慢到快,向下重按后收笔,要求垂直挺拔,中间略细,犹如长平横直立状。

7

  8、悬针竖

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初习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8

  9、短平竖

运笔过程类似垂露竖,然形态较短。居字中间时,呈直状,在左边时,有向势和背势两种形态,向势时头朝左,中间微向右挺;背势时,起笔略轻,中断略向左突。

9  10、上尖竖

切入落笔,由轻渐重,稍按后提笔空收,有向、背、直三种状态。

10  11、短撇竖

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左下行笔出锋。笔势斜面稍带弧度。

11  12、斜撇

先切落(中指抵上,大拇指、食指左上伸出,迅速回落),右下略顿,再缓缓向左下按笔,速度渐快,手腕迅速发力向左下方撇出,笔尖快速离开纸面。根据弧度的大小可分为直撇和弯撇两种,直撇的弧度很小,线条直挺峻利,弯撇直中带曲,富有弹性。

12

  13、短撇

短撇其形短小。根据斜度不同,可分为短平撇和短斜撇,写法相同,以行笔的角度不用确定平与斜。起笔切入,顿笔后迅速向下方撇出。

13

  14、竖斜撇

先写竖,行笔至二分之一左右,迅速向左下方撇出。一般在字中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竖撇书写时忌行笔过程出现明显的停顿轨迹。行笔过程由慢渐快,应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14  15、直撇

直撇势直锋利,自上而下切落顿笔,行笔时中指抵上,使笔迹挺而爽。顺势出锋。

15  16、长撇

形态较长,在字中往往是主笔。写法类似斜撇,中间行笔不宜太快。

16

  17、月弯撇

因其形态中间弯两头尖形似柳叶故称柳叶撇或兰叶撇。书写该撇时应注意两点:速度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用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中间不要停顿,应一笔写成,且有一定的弧度。

17

  18、回锋撇

以上所讲的撇,收笔时都有出锋,而回锋撇收笔处带钩状。起笔切落后略向右顿,中间行笔呈弧势,出钩宜小,即笔尖离开纸面的纵向角度要大,小则拘谨。

18

  19、俯仰撇

先呈俯势又转成仰势的称俯仰撇。先自右下向左上回锋落笔,蓄势渐快撇去,继而如写柳叶撇,一气呵成。整个撇的形态呈S形,曲中有直。

19

  20、弧撇

弧撇写法:先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右下行笔再快速向左下方撇出中间向右突,有弧度。20

1、不会写字的写字,会写字的写人。眼高者手高,眼低者手低。

2、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技巧是血肉,观念是灵魂。

3、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4、个性源于共性。

5、精能一家,学遍百家,自成一家。

6、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7、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明人尚态,今人尚形。

8、楷书难于动,草书难于静。

9、字要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10、小楷书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书法家的基本功法,所谓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其为书法家。

  11、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12、笔要软,软则通;笔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13、读帖以会其心,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14、书法欣赏:远观形式,近看笔墨、形象、神采、意趣、情调等等。

15、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

16、隶书秦汉,楷书晋唐。

17、形美而质朴,气畅而不浮,笔圆而见方。

18、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

19、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 易忘。

20、正以立骨,偏以取姿。

  21、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藏锋更为沉着、含蓄、浑朴。

22、转不欲带,滞则不遒。

23、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24、“劲”字则是“疾”的核心。“沉”字则是“涩”的根本。

25、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26、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27、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其下下。

28、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29、字迹不宜太肥,太肥则俗,不应过瘦,过瘦则露骨,露骨则怒张。

30、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31、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

32、劲如铁,软如棉,圆中规,方中矩。

33、篆、隶、楷“法多于意,行草“意多于法”;

34、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

35、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

36、狂草不可临,书写者的情绪,情感你只可以感受,但却临不出来。

37、草书真书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而势未尽。

38、空白少而神远,空多而神密。

39、以动利取势,以虚和取秘。

40、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不贵露。

  41、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42、以神遇不以目视,字虽止而神自行。

43、字无骨不能称之为书。

44、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 力无筋者病。

45、凡书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 有余。

46、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 须分明。

47、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

48、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58、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59、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49、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50、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

1 2刘正夫尺牍《佳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正夫顿首又启 远辱手翰 得闻佳履 殊用慰感 正夫乍至都下 公私扰怵 叙布草略 惟亮幸甚 他冀珍啬 以需褒除褒除 正夫顿首

刘正夫(1062—l117),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县人。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特进少宰,封康国公,卒赠太傅,谥号“文宪”。喜书学,多作行法。据《宣和书谱》记载,有《宣召记》、《泛舟题名》书作传世。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民国书坛,“北于南郑”之外,又有“南沈北于”之称。此沈,就是一代帖学高手、被称为“吴兴鬼才”的沈尹默。

民国时期,书界帖衰碑盛,“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此际能够毅然振衰起弊的,正是沈尹默,他主张“回归二王书法”,明确指出由唐入晋的书法之路。

不见沈尹默的法书,似乎就见识不到“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典雅,美丽多方”的真正意涵。沈书严守笔法,刻意儒雅,流美生动,韵致清润,尽洗碑体难免的狂放粗豪。尤其楷书中的细笔楮楷,硬无棱角软有筋骨,清隽秀朗,风度翩翩,赵孟頫后,真真难得一睹。帖学自董其昌后,三百年一蹶不振,无复大观,自沈尹默出,春风又绿江南岸。

2 9 8 7 6 5 4 3沈尹默临《兰亭序》

10 15 14 13 12 11自述墨迹

从古至今,书法一直是专属于文人的艺术。

既为文人,则“琴棋诗书画”五件雅事自然是必备素质。尤其是诗,历来与书画并列,且居于龙头地位,无诗何以作书?无诗何以作画?不懂诗不擅诗只会抄诗的书家,在古代断不可入文人法眼。

曾几何时,我皇皇中华大地上,不懂诗不擅诗而只会抄诗的书家,反倒成为当今游走于书法圈的主流,抬眼望去,书法展览中比比皆是文抄公们的“杰作”,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诗意的缺失,源于真正的文人缺失;一个缺失了文人的书坛,还奢谈什么书卷气、文人气?这就像缺失了文人的画坛却有人到处大谈“文人画”一样,既可笑可怜,更可悲可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