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以、其、无、形、也1 2

以:“以”字,是老生常谈的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一些细微变化,左侧两个点,一小一大。中间的空,一定要表现出来。另外就是右侧的竖,略带弧度,上粗下细。

34其:这个“其”字,中间的两横聚在一起,两侧的“竖划”,都是向内侧倾斜,另外就是两个点,分散书写。

56无:书写“无”时,需要注意笔顺,另外需要注意几条横划的倾斜角度,前三条横,斜度较大,最后一条横,稍微平一些。

78形:此处的“形”,原帖稍显模糊,但是不影响我们对于帖的理解。左侧的两横,注意倾斜角度。中空的特点,一定要表现出来。

910也:这个“也”字,是极为漂亮的字。横的倾斜角度很大。在书写中间的“竖划”时,要注意,这个“竖划”将里面的“圆圈”划分成了“左小右大”。最后一笔的竖折,非常的遒劲有力,收笔处稍稍上扬。

书画同源,却并不同弊,这是书法与绘画的流布方式和艺术对象决定的。书法过多地讲究书以人传,而绘画则相对以“文本”为尺度。绘画的表现对象是生活,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最具人性的深切体验;书法当然也要讲究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含忍的,而它的对象就是文字。也因此,绘画不断地接受新生活,表现人类活动的足迹,这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书法却要坚守古老的文字,惟恐不能守住古人的阵地。绘画与书法都讲究临摹,但是,绘画除了必要的临摹古代经典外,更强调写生。而书法几乎无生可写,临摹毕生也不足为耻,上追到远古时代,甚至史前也无不可。各有书体可以炫耀师门,或者一生瞽矇于书而不觉,书法创作几乎成了独木之桥。如此等等。中国当代俗恶书法充斥书坛,更有胡乱涂鸦者混杂其中,让人不可忍耐,遂拣其要者,罗列十类:

3首恶者,俗书也。

中国人认为文字是天象所垂,圣人则之,天人合一图腾的产物。书法不仅仅是用毛笔写字,书法文化横于胸中,书家要有书道的恭敬。“青藤雪个远凡胎”的青藤徐渭,一生视书法艺术创作为生命的表现方式,不到吃不上饭的时候舍不得鬻字。与此相反,俗书的本质特征就是藐视书道,书法只是其收集银两的工具而已。人俗字自俗,俗字必为俗人所书。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无骨,无气,无势;血脉不通,浑身僵肉;面目谄媚,失魂落魄;体肤无色,筋络混乱,即是俗书。俗书之所以为首恶,因了“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

再言拘泥

楷书产生并达到顶峰,法度森严给书学史带来了千年的绳墨至今不衰。同时,这一流弊所向披靡,宋以后书学逐渐凋敝,英才稀疏,书作越来越单薄。更有迂者,一生为法所拘,不能自拔,成为书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拘泥于法度之中,永远难以有创造性发展。字如木偶之舞蹈,除了法度之外,再难见到血肉的活动。殊不知《兰亭序》、《祭侄稿》、《寒食诗》无一是专门为书法而创作的,涂抹修改乃至错写也在所难免,完全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拘泥之书没有情趣,没有性情,僵硬板结,缺乏自己的理解。真所谓笔墨不减元常、逸少,终究是俗书。此二恶也。

三说滞

书法史告诉我们,中国文字是不断简化的过程。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无不如此。书法在它的主体部分,总要与时代通用文字同步,甚至是超前,比如草书中的“书”“与”等等,在古代已经简化。而当代书法却在汉字简化以后,依然没有一个书法家写简化的汉字。让人生出书坛蹉跎,半个世纪无人的感叹。书坛主宰更以排斥现代书法为己任,将那些探索者排除在外,打算永远视而不见。自从书写工具毛笔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后,书法本应该担当起美术的职责。书法就是汉字的美术,我们呼唤天才,承担起历史的缺席。

四曰伪

伪者,不是也。伪书与二恶拘泥书法正好相反,根本就是书法之外瞽矇者的游乐场。不懂笔墨,不知提按,不见使转,不名点画,对擒纵更是如见梵文。将墨随意涂到纸上,以为那就是书法,洋洋得意于尖细柔媚之笔,甚或丑怪难状。伪书者靠高官和名人的腰牌混在书坛内外,更有聋瞎者的追捧臭脚,高价求索推波助澜。虽然当今书坛没有书圣,没有宗师,也没有盟主,但是,行家、法家、方家并不缺乏。

怪书为五

当唐代作为历史的舞台缓缓降下帷幕的时候,书法其实已经面临严重的问题了。篆、行、隶、草、揩五体书先后到达了高峰,换言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终结。这个论断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事实就是如此。行书王羲之,楷书颜真卿,草书张芝,汉隶……书法家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一样不甘心这样的局面。对苏轼“石压蛤蟆”,黄庭坚“树挂死蛇”的品藻讥弹,也不仅仅是玩笑,那是书家为冲破尚法的束缚、摆脱尴尬局面而努力的副产品,并非怪书。到了金农的漆书,郑燮的六分半体,怪书由此到了极致。尽管金农和郑燮记入了书法史,但是,书坛并不需要更多的漆书和郑板桥。不明就里者一见钟情堕入情网,不学他们已经具备的工夫和创造性精神,只看皮毛,上手就学怪字,专拣丑恶处习之,所谓东施效颦者是也。迄今为止,在这条路上还没有走通的成功者,更不用说名家、大家了。

牙慧第六

此恶俗之书与拘泥之书相近,却并不相同。自从李世民独尊大王尽善尽美以来,书家动辄以上追王羲之为标榜。赵孟頫以降,颜、柳、欧、赵四体之说形成,于是,书家以此为宗成为不二法门。遗貌取神向来是书家终成正果的标志,拾人牙慧,以一家面貌承袭之而津津有味,没有多少出息。须知,在颜、柳、欧、赵出生之前,或者说在楷书辉煌之前,蔡邕、张芝、索靖、二王、钟繇……无不是一代豪杰的书坛之主盟者,也无不是各逞风采。

七为孱弱

纵观整个书法史,我们会发现,楷书的辉煌,提按、节点夸张笔法占据了舞台,这一流弊直接的后果是“中怯”。宋以前,名家书法作品笔力雄健、丰满,临摹之就觉得内容丰厚。宋代四大家中的苏、黄、米没有此弊端,缘由他们始终都在批判唐楷的流弊。欧阳修导夫先路,“邕书未必独然”的号角开启了尚意书风的先河,苏轼、黄庭坚、米芾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冲破尚法的束缚,解放了自己的笔,尚能支撑书法史高峰后的局面。元以后,包括大家们的书作,笔力越来越单薄,唐楷的高峰挡住了元以后的视线。孱弱的本质是忽视“使转”造成“中虚”,表现特征是尖细柔媚的用笔过多,整体格调流于轻滑。对擒纵的理解过于浅薄,中宫涣散,没有黄金点;外拓则伸头探脑作窥视状,或伸胳膊尥腿以至失势。当代书坛承继了孱弱的局面,再难看到书法文化的踪影。书作为悬挂而作,偶有妍美精妙,所为功用,而失去品格。或笔力不逮而崩塌,或不知趋向,胡乱莽撞,笔墨单薄得如同纸张。

矫情排八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妍媚功用,搔首弄姿;笔力不逮,进退维谷。或居于烟花而立贞洁牌坊;或闾阎取法强作霸书;或鄙视现代身着长衫作遗老遗少假装斯文。真可谓“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回首书学的历史,最著名的《十七帖》也非专门为书法而作。痛心疾首的《祭侄文稿》点画狼籍,随手涂抹的恣肆获得了干裂秋风的奇效,难以阻遏的激情喷薄而出,掉臂直行的气概给观者以震荡的感染力,即使《乞米》,也能书成盎盎之春。古代本无专门的书法家和书家机构,即使小学也是课程之一。“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天真烂漫是吾师”,也是千古绝唱,天然去雕饰才是正果。

萎靡老九

元以后的书坛,虽然书法实践已经节节败退,尚有赵孟頫以五体书全能的姿态相支撑;还有吴中如文征明、祝允明等终生作出的不懈努力;亦可看到徐渭、八大山人刮骨疗毒式的勇往直前,虽然不能五体皆能,仍可独挡一面;近代到了吴昌硕,恢复了书法“写”而非画、描的原本,成为书法史又一个难以逾越的峰巅。当代书坛之萎靡,在于除了上述所列八大俗恶之书,更在于缺乏真正的探索精神,自出机杼的作品晨星难觅。对经典书作的继承和部分改造,或小谋笔画以为已经摆脱了法的束缚,终究是书坛的不思振作。而现代派书法的非准入状态,使得本来萎靡不振的书坛老态龙钟。

1缺席是十

书法实践勉强支撑继承的局面而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香火不绝,已经举步维艰;书学理论的缺席,更使书坛雪上加霜。卫夫人虽然说“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但书法史告诉我们,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连毛笔都拿不动的书法理论家独立站在书坛之上。虽然也有宗白华、丘振中少数高人指点迷津,却被浑噩的风沙淹没在戈壁之中。虽然也有书法理论或感言千万,亦难摆脱“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的局面,苟兴新说者凤毛麟角,更别指望有益于将来了。

1书法与修养

书法与修养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早在西汉晚期扬雄在《扬子法言》中就说过:“书,心画也。”

至东汉晚期,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观点。

他又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辨体》中说:“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宋代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一、书法能让人降浮去燥

浮躁练不成书法。书法让人安下心来,铺下身子,能吸收人的浮气、燥气、粗狂之气,使人变得文雅,静心 沉稳;

二、书法能让人识美求善

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字体章法无处不体现着、折射着、流露着美与善。上下贯通、对立统一、虚实结合、婀娜多姿、整体和谐等是对书法的基本要求。学习和创作,就是对美与善的规律认识和规则运用。

3三、书法能让人腹有读书

古人誉书法大家为“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之余暇,游手于斯”。书法离不开诗词句章,书法家要学好多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内容 是言志、励志、教人积极向上的,书法家首先受教育,觉悟高、境界高、有奋斗精神;

四、书法能让人体悟人生

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写书法就是写自己,思想、品味、情操、境界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历史上没有一位道德低下者的作 品能流传下来。可以这么说,书法是技术与个人品格的体现。欲写的一手好书法,必先提高个人对人生,处世的觉悟。

五、书法能让人精神依归

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如果你热爱书法,就是追求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对世事的烦扰,对人生的不顺,对人情世故,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人间事事多纷扰,退居陋室成一统,是一种更高的追求,也是一方精神世外桃园。如果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也可以写写书法,让自己放松一下忘记烦心事。

1书法三大创作原则

1线条坚而浑

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

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

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七大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十个书写关键

1八面出锋

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

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

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

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

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

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

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

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

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

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

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

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

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四条落款要点

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要点: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最早的可识别文字【甲骨文】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2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3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平复帖】5

西晋陆机《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非出土墨迹)。此帖从宋代以来,都认为是陆机真迹,今人有所怀疑,但也认为它是西晋人所书。

 

篇幅最大的榜书【泰山金刚经】

6《泰山经石峪》,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

7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经文分上下两卷,三十二篇,5198字。《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因年月久远,加之溪水冲刷,沙石磨损,现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其中还有未完工的半成品[双勾] 字。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8《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最早的大书法家【李斯】

9李斯(?—前208)。也是秦代政治家,历任丞相。曾为秦统一全国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以大篆为基础,经过省减,成为小篆。

10李斯被后代书法家尊崇为小篆书法之祖。晋卫桓《四体书势》载,李斯擅长篆书,诸山及铜人铭皆其所书。北朝王忄音《古今文字志目》、南朝羊欣《采古耒能书人名》,均列李斯为秦汉书法家之首。传世的书迹有《泰山刻石》和《琅牙台刻石》。

9.3大阅兵让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那些动人的瞬间、定格的画面以及为我们今天这盛世作出牺牲的先烈们、英雄们,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女性,她走在习大大与普京总统旁边,带着儒雅的微笑,礼貌而呆萌。

1她22岁时,母亲被暗杀;27岁时,父亲也被暗杀;54岁时被毁容;55岁时竞选失败,最终在60岁时,由韩国公民一票一票选出来,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她就是朴槿惠。

2 

朴槿惠书法手迹

3▲朴槿惠当年与父亲朴正熙

4▲朴槿惠汉字手迹,来源新浪微博

5▲朴槿惠手迹,来源Facebook

朴槿惠父亲朴正熙书法作品

6韩国总统朴槿惠,她的父亲朴正熙是汉江奇迹的缔造者,韩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归功于她的父亲朴正熙,之后朴正熙和他的妻子都是死于暗杀。

朴正熙书法作品

8

改革开放后,书法艺术复兴,各大院校的学者是最早觉醒的一群人。学者书法家登上书坛,他们著书立说,逐渐取得对书法艺术的话语权,开始在书坛上攻城略地。

所以,当今书坛上,学者书法家可谓多矣!他们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同时他们又钟情于书法,成为一位书法名家的愿望往往比成为一个学术权威的欲望还要强烈。学识给予学者书法以极大的帮助,为其书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免除了书法的粗野陋俗之气。如果这位学者又是自幼习书,或得名师指点,精研八法,功力深厚,那么他的书法便很优秀,有着非同寻常的书卷气。

不过,学识可以滋养书法,但是不能代替书法。

毕竟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才能熟练掌握的艺术,哪怕你就是一位从事书法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也并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一位书法家。这就像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不一定会写小说、是小说家一样。当今许多学者在书法上已经先天不足,后天也没有下过多少功夫,却因喜欢舞文弄墨,便以书法家自居。其实他们的书法平淡无奇,仅为写毛笔字而已。

所以,我们说,书法写不出神采,终究是个字儿。

是的,书法需要学识、功力,更需要神采。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釆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这里是指书法的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露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站在你面前,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所以,抒写性灵,追求点画线条与空间组合的和谐美妙的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总让人眼前一亮,光彩照人!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幅书法作品获得神采呢?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只有功性两见,技道交臻,才能达于妙境。

可见,书法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须经历长期师法古贤名碑的焠砺,八法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即所谓“功”。另一方面,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书写出真情至性,融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这即所谓“性”。做学问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冷静周密的思考,而书法艺术创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学者书法家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学问所累,于一点一画斤斤计较,结果书法作品拘谨呆板,就像一个病人无精打釆;而写得差者其书更是“如排算子”,成为俗气的字匠了。这就是祝允明批评的“有功无性”。

1汉代书法家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可见,学者书法家要突破书法“瓶颈”,需“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书写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才会象蔡显良先生的书法那样自然出彩。

鲜于枢《醉时歌等唐人诗十二首》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释文:

《醉时歌》(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下节录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

朝来仙阁听弦歌,暝入花亭见绮罗。

池边命酒怜风月,浦口还船惜芰荷。

(……)

花潭竹屿傍幽蹊,画楫浮空入夜溪。

芰荷覆水船难进,歌舞留人月易低。

(下节录储光羲《寄孙山人》)

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

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下为王昌龄《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下为王昌龄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下为王昌龄 《重别李评事》)

莫道清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下为刘长卿《寻盛禅师兰若》)

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遥见起人烟。

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下为刘长卿《寻盛禅师兰若》)

怜君一见一悲歌,岁岁无如老去何。

白屋渐看秋草没,青云莫道故人多。

(下为刘长卿《寄别朱拾遗》)

天书远召沧浪客,几度临歧病未能。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

(下为刘长卿《昭阳曲》)

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烟香。

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

(下为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在键盘时代,现代人远离墨香久矣,别说写一手好字,提笔不忘字已属难能可贵。然而,如今却有这么一群人,把书法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图成名成家,只愿在笔墨纸砚的合奏中延续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也希望让心灵获取一份淡然恬静。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优渥习以为常,就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为生活增添滋味。爱上书法,对个人来说,恰是这样一剂调味品;对民族来说,则是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有益之举。愿爱好者与书法艺术相互滋养。

—《人民日报》编者

30岁学书法一点也不晚

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

在书法学校见到宋正的时候,她看起来有一丝疲惫,“下了夜班,上午练完瑜伽,就赶紧过来了。几乎每周五都这样安排。”宋正是深圳航空公司的签派员,在首都机场工作,用她的话来说,跟汽车调度员的活儿很类似,只不过调度的是飞机。

2010年,由于工作调动,宋正举家搬到北京。一来就发现北京的传统文化氛围很浓,藏在心底多年的书法热情开始蠢蠢欲动。

“我从小就爱写字,这是种享受。”不管是最初的铅笔,还是后来的钢笔、软笔,宋正都乐在其中。可惜的是,上学、就业、结婚,急匆匆地跨过一道道人生的门槛,她一直没能系统地学习书法。

去年4月,偶然看到一家书法培训机构的报道后,她立即报了名。至今她都清楚地记得上第一节课时紧张、激动的心情。书法老师纠正了她拿笔的姿势,从横平竖直教起,在别人看来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她却能耐住性子,越写心里越平静。“第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让我写了一幅‘上下五千年’,还挺有模有样,我兴奋得呦,直接就上传到微博了。”一年来,她的微博简直成了书法天地,不断“涨粉”,她还成了同事朋友的偶像。

“人家都说写书法靠的是童子功,但只要我能从30岁坚持写到老,我不觉得自己比那些从小写字、但半途而废的人差。只要我坚持这份热爱,等我老了,肯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太太。30岁起步,一点也不晚!”尽管半路出家,宋正相信,坚持可以弥补早年的遗憾。

1学老先生写地书

生活添了文艺范

“今年过年,我给亲戚朋友写了十几副春联!”说起练书法的小成就,宋正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

“大家知道我在学书法,过年都跟我要春联。我露怯呀,才学了一年多,哪好意思拿出手,但他们特别捧场,一再坚持。”眼看着腊月二十八了,磨不过去了,宋正提一口气,5个小时写了上百副春联,桌上地上全摆满了。最后,经过家人“品鉴”,终于从中挑出十几副送了出去。

宋正的这一次“亮相”很成功,不仅让亲友们大吃一惊,还带动了书法热。几个亲戚的孩子也学起了书法,连她爱人也拿起了毛笔,跟着宋正“照猫画虎”。宋正说,书法让她的生活添了几分充满文艺味道的幸福,也多了新的乐趣。

有一次,她在北海公园遇到一位老先生在写地书,手痒痒,想试试。老先生十分意外,甚至有点惊喜:难得年轻人也好这一口。老先生痛快地把手中的大笔交给宋正,“一开始像拿着拖把,不一会就找到感觉了。”等写完几句《兰亭集序》,她猛然抬起头,有点不好意思—周遭围了很多人,还有人用手机拍照。“倒不是我写的有多好,可能穿破洞牛仔裤的摩登女郎和书法艺术的结合,让大家觉得有意思吧。”宋正说着就笑了。

最近几个周末,她特意到故宫博物院看赵孟頫的字,“我正在学赵体,上手有点慢,看看真迹帮助很大,站那看一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学书法之后,宋正更爱逛博物馆了,哪有跟书法相关的展览她都跑去看,“这就是北京的好!”文化资源丰富,成为宋正喜欢北京的一大原因。

急脾气慢了下来

审美眼光也开始偏爱质朴美

或许,兴趣爱好与个人气质真是相辅相成的。养龟、学书法、练瑜伽,逐渐塑成了宋正性格里的“慢”元素。

“书法讲究慢功夫,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写书法能让人心里静下来、脾气慢下来。”宋正感觉,每次写字的时候,时间好像放慢了,笔落在纸上,倾注着心神的专注,带出的是书写者的气质。

被书法改变的不仅是脾气,还有审美眼光的转变。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宋正喜欢某位现代书法大家的字帖,临写欧阳询的《九成宫》后,古帖中所蕴含的质朴的美感让她沉迷其中,“现代书法家的作品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但跟古帖的雅趣没法比。”学了书法,宋正觉得自己“眼头”抬高了,开始更偏爱质朴的美。

书法课堂传授的书法知识、历史知识也让宋正受益匪浅。学中文出身的她喜欢研究《说文解字》,而书法对文字间架结构的强调,让她对文字的构造多了不少体悟,甚至她还成了领导的“一字之师”。在一次聚餐中,她的领导盯着墙上一幅字画,疑惑地说:“一句诗里3个‘之’字,怎么个个不同呢?”犹豫了一下,宋正答道:“为了不欠美伤美,书写者特意做了这样的处理,这就增加了字的灵动。”这件小事,让领导对她刮目相看。

如今,像宋正一样热爱书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相比于学生,他们没有考证、升学的压力,仅凭着一心热爱,便加入到笔墨纸砚的合奏中。

“学书法人群越来越多,近些年,书法培训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汉翔书法教育创始人李小娅介绍,目前成人书法培训的需求很大,汉翔书法教育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培训过1万多名成年人,其中很多是全职白领,“短期班有3个月、6个月的,长期班有人都学了两年多了。”有的学员学了书法后,不仅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了亲笔书写的名号,每每认识新朋友,还写一幅对方的名字送给人家;有的学员学了书法后,弃用硬笔,签字的笔都换成了小号软笔……说起学员们的趣事,李小娅很欣喜,“空闲时写书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生活方式。”

李斯是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开一间书法培训工作室,是她对自己的职业设计。虽然开张不到半年,但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源。“在物质丰盈之后,人们内心的需求越来越凸显,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好的补给。”李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