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原名寿祺(一八八0·七·十七——一九六0·三·二),更名褆 ,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浙江仁和(杭州)人。近代篆书大家,隶书也写得不错。精篆刻,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其印初宗浙派,後又益以皖派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尤精於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福老晚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1▲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2▲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1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接下来,我们欣赏曾国藩的楷书作品《竹游记》:2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书法美是一种直觉美。

鉴赏书法不需要理念,不需要想象,不需要技巧,我们一看,瞬间就能感觉到是美是丑。这种直觉,依凭的是潜意识,是潜意识中人类文化的积淀、或人文素养的积淀,或人生阅历的积淀。潜意识是人人具有的,因此不论怎样的人,都会有一种对书法的“一词评价”,好或不好。

1书法美是一种朦胧美。

像雾中看花,帘中看柳,雨中看山。这种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处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美,就像交响乐,单三娅在《陈佐湟的交响乐世界》中说:“陈佐湟认为,交响乐好就好在它的无标题,它的可解性,妙就妙在它给解释者和欣赏者以相当大的余地,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即使有标题的作品,也很难界定抽象、自由的音乐形象。同一部音乐,对于无数个不同心境、不同经历的个人来说,就会有无数种感受。”这虽然在谈交响乐,但我更感到是在谈书法,这交响乐的特点,何尝不是书法的特点,书法也是抽象、自由的形象,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2如同样王羲之的《兰亭序》,有的说像春天风和日丽天那花草树木之美,有的说像在潺潺的溪水边那浣纱的美女之美,有的说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美,有的说有“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之美。书法抽象的特点,决定了一件书法作品,在人们欣赏中会有多向联想,多向想象,多种美的感受。

书法美是一种象征美,

或者说是一种含蓄美。

“书法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而这形式虽然是抽象的,但却又是一种视觉形象,这形象有象征意味,是耐人寻味的。梵高能用抽象的黄色象征光明,宗教能用教堂抽象的尖顶象征人与上帝的联结,雕塑家能用抽象的扭曲线条来象征痛苦,那么书法家也在这艺术氛围中以各种笔墨来象征自己的性情、情感和美学追求。象征阳刚之美,泼墨如洒;象征阴柔之美,运笔宁静平和;象征慷慨激昂,下笔波澜起伏;象征温柔甜蜜,线条婉转柔和。

书法美也是一种理性美。

布莱希特说“有人用感受去思想,有人用思想去感受。“不是吗?常见人们欣赏书法作品,谈收放的对比,谈节奏的抒情,谈用墨的韵味,谈章法的视觉冲击力,美都有理论根据,美都有哲学依凭。如以大巧若拙来谈运笔,以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不相同谈笔画,以量变到质变谈笔法气势的节奏形成。

虽然说书法的审美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美的形态,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其结字、行笔、用墨都是动静相宜,但是,一个字乃至一幅字则最终 是要能够表现出大自然运动变化的生命感和节奏感。这是建构书法之美的终极目标。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都是由静而 动、由动而变、动中求生的,反之则是因静而僵、因静而止,静极而死。

书法字体的初形是殷商、西周的甲骨文、金文大篆,这种随物赋形的象形文 字,通篇来看,字字独立,自然排列,字与字之间只有文意上的承接,完全没有笔意上的连续。不过,这种开放的字形结构和描摹物象的图形,却能够使甲骨文和金 文静中有动,呈现出一种自然生动之势。而经过规范和省改笔画后的秦代小篆,再也看不到“随物赋形”自然刻画和字的自然姿态,完全丧失原有的静穆之中隐含飞 动之势的美。小篆完全封闭的字形结构和整齐单调的笔画,使得每个字看上去千篇一律,仿佛都在安静入睡。篆书正是这样静极而亡。

1生命的构成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相互交织的变化里实现的,而且它永远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如果说书法艺术的美正是由于它体现了自然的生命感,那么缺乏时间因素和运动变化的书 法形态,是注定要窒息而死的。秦代篆书的死寂最终导致“隶变”,而隶书于西汉兴盛、又在汉末衰败,可以说也是重蹈篆书的覆辙。

而就是在东汉,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出现了,一开始就非同凡响。它打破了字字独立的空间构造,冲决了静穆安闲的审美姿态,结构空间开放变幻,书写笔意承接连带,结字 造型新奇多变,原本只有空间构成因素书法,再增添时间的流变,使得汉字的书写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当时人们对草书趋之若鹜,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如痴 如醉,以至于东汉赵壹专写了一篇讨伐这种疯狂现象的檄文——《非草书》。人们抛弃沉静死板的隶书,转而热爱生动新奇的草书,这正是人们审美心理本能的反映。这种犹如“纸上的舞蹈”动态的美,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然,楷书是偏于“静态之美”的书体。唐代书法家欧、虞、褚、颜,楷书法 度森严,整齐规范,大大改变了“二王”的流美自然。如果说他们的静态尚有一种端庄的形象和神采,那么到了柳公权则又变得像工笔画一样刻板,再到元代赵孟頫 便只剩下微弱的气息,最后成为明清“台阁体”和“馆阁体”濒死书风的发端。所以说,虽然楷书以端庄、匀称、秀整取胜,表现出静态的结构美,但是,楷书必须 静中求动,必须是充满情趣的、生动的、鲜活自然的书写。楷有“八法”,书法家应以笔法上的丰富变化来求得灵动之姿,才能避免死板和千篇一律。

不独楷书如此,行书也是这样。王羲之流美而王献之刚猛,皆为气韵生动;黄庭坚“长撇大捺“、米芾“八面出风”,也都很是生猛。然而,赵 孟頫、董其昌的行书,追求安闲静雅,但是有时安静得过了头,变得无精打采,状若病猫,最后流变为清代的帖派,成为遭人诟病的俗书。同样,弘一法师遁于空 门,其心空寂,其书也死寂,了无生气。

与绘画不同,书法艺术的生命感并不寓于具体的自然形象、色彩,而是体现在抽象的形式即点画、线条、字 形和章法之中。尽管写在纸上的字是静止不动的,但是书法家通过结字、笔法、墨色等艺术手段,来创造书法的流动的美、活跃的美、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美,追求 “奔蛇走虺”的动态美与生命感,而极力避免“死蛇烂蟮”般的迟缓和静寂。总之,书法家当谨记:书法求动则生,求静则死。

赵孟頫一生,写过多篇《洛神赋》。

1297 年,他44岁时,为学生张渊书《洛神赋》;1299年,46岁时,他看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并在卷后以楷书写《洛神赋》;1300年,47岁的他为盛 逸民书写行楷《洛神赋》,此卷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而记载中最后一篇《洛神赋》,他写于1319年八月,就在三个月前,他刚刚失去了相伴一生的夫人管道升。 这一年,赵孟頫66岁,管道升58岁——永远的58岁。

1赵孟頫与管道升是一对神仙美眷。他们三观一致,修养相当,相亲相爱,夫唱妇随。当然,和所有的恩爱夫妻一样,他们也闹过别扭,可即便是闹别扭,竟也能闹出诗 意。比如,赵孟頫曾有纳妾之意,管夫人遂吟曲一首: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 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2管道升的书法

你侬我侬,这是继卿卿我我之后,中华爱情史上又一绝妙好词。读了此曲,赵孟頫即使心再花,也只好叹一声“有妻若此,夫复何求”,乖乖在家陪老婆了。

虽然夫君位极人臣,但这并不是管夫人想要的生活。这个女人生在江南水乡,她的理想之国,仍然是那个水乡。在《渔父词》中,她这样写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3词的境界那样美好,然而却也一语成谶。1319年春,管夫人生病返家途中,逝于临清一条小船上,真的一叶扁舟,弄月吟风去了。

管夫人五月十日去世,八月五日,赵孟頫把思念融入笔端,写下了这篇绝美的小楷《洛神赋》。《洛神赋》为曹植名篇,叙写人神相恋,终因道殊,含情痛别。在描述洛神之美时,文章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赵孟頫在写下这样的字句时,我相信,他的心里一定不是虚无缥缈的洛神,而是你侬我侬,相亲相爱的管夫人!4 10 9 8 7 6 5

自古以来,书法这门艺术,以文字为凭借,以书写为基础,以文学为彰显,以生活为内容。20世纪换第一次“换笔”,从毛笔换成钢笔,21世纪第二次“换笔”,从写字变成敲字。两个世纪、涉及亿万人的两次“换笔”,彻底改变了书法的生存环境、生存形态、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于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书写的基础已经不在,那么书法大家何以产生?曾有人问我,问的很有意思,他说:“你说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字也不整齐?字,好坏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写得齐不齐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书法家的墨宝遗存,怎么把字行写歪斜了呢,你说他为什么写不正?!”这就触及到一个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

1于是,古人—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会把字行写歪斜了,比如《伯远帖》。东晋王珣确实没有把字行写正,却有正当理由,他当时不是在笔会现场“做字”,而是在写信。今人——赶场做书法表演的“大师们”,是断然不会把字行写歪斜了,否则是卖不出大价钱的。所以说,书法为物,鉴赏不难,天然为上,做作为下。“有话要说”而形成的书法作品,从生活中来,由心灵涌动,带着一片真纯、诚挚的情感信息,会让我们感到生命浸润其间的特殊魅力。

而“有字要写”而制作的书法作品,很难称之为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产品而已,它没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动,不见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更谈不上生机郁勃与血性张扬。

当社会上、生活中书写的基础已经普遍动摇,我们的书法如何根深蒂固,并且枝繁叶茂?这的确值得书法家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去认真思考。古代书法艺术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辈出,大作频仍,概因民间知识阶层以笔墨为生,朝廷科举制度取士以书写为凭,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许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于文场巨擘。

从奠定书法艺术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开始,两千两百多年来,历史上鲜见没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身份的书法家存在。蔡邕、陆机、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并非只是字以人贵,而是字因人异。天赋异禀之人,势必挥洒淋漓。故而世间书法传世之作,大多出自历史功勋、才华彪炳之人。书法家星光熠熠,横空出世,乃因其笔墨有所附着、附丽,或有赫赫政绩留存,或有大块文章传世,或有天才诗赋绝代,或有曼妙丹青可人…

艺术本是人类通用的语言,绘画、建筑、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皆可在世界各国各地流通,交流、沟通、欣赏、享受绝无任何障碍。但是,中国书法或许是所有艺术门类中的一个例外,它如此鲜明的中华民族性、汉语文化性,语言深奥性,使得它与他语种的他国、他民族之间的联系,具有一重厚厚的帷幕,或曰难以逾越的鸿沟。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是民族的,却不能说是世界的。那么,在当今世界文化资源共享和互联网强烈冲击的大背景下,书法又该如何生存并浓墨飘香呢?唯有回归文化,拾起才情,让写字不再是写字,而是说话,是表达,是由内而外的生发,才是维系中国书法永恒发展的生命力。

1文征明是明代中后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绘画上与唐寅、沈周、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诗文书画全才,号称“文笔遍天下”,声望极高,名气极大。

2 6 5 4 3

文徵明 行书致执斋书札 27cm×10.5cm×4 纸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释文:承遣人船惠米五十石,谨照数登领。适副所乏,感不可言。向丁田事,重烦旨意,偶王尹拜访,即已申谢之矣。出月月半左侧,拟至昆奉谒,更得尽所欲言也。兹因使人回便,先此奉闻,并谢雅意,不宣。徵明頓首奉覆,执斋老舅。新正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