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虽、愚、不、惑1 2

虽:“虽”的繁体字,是在右边加了一个“隹”,字的体态,呈左小右大型。注意书写左边时,毛笔要放松,保持轻盈感。右边的笔顺,先写四横,最后写穿插的“竖划”。3 4

愚:“愚”字在之前的解析里出现过,此处的“愚”显得更加愚了一些,不如之前的灵动,主要是这里的“心字底”更小了,距离上方的“禺”也更近了,且更为厚重一些了。书写时,要有一种聪明人写愚字的感觉。5 6

不:“不”字,这是《圣教》里的第一次出现,写的极为平正。第一笔将“横撇”连写,书写时要饱满有力。决定这个字体势变化的,是“竖划”的位置和形态。写竖划时,一定要对比在“横划”的什么位置,书写过程中,要考虑竖的形态特征,此处的竖,略略带有右括号“)”方向的拱形。7 8

惑:“惑”字的笔顺很关键,这是一个借鉴草书的笔顺(如图所示)。这个字的主笔在于“戈钩”,书写时,要找到“一波三折”的弧度。另外,要考虑左侧“糸”和“戈钩”的距离。这个字的连贯性很强,要保持气脉的畅通。

王献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如果说王羲之以“骨鲠”而著称,王献之则以“孤高”而闻世。有一天,王献之随兄 长们去看望谢安,王徽之、王操之议论世事,滔滔不绝。不知道是他厌恶这种不着边际的清谈,还是什么原因,他竟一言不发。一次,王献之路经湖州,游一名园, 其时湖州当地的一批名士正在宴集。王献之却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有人就当面指责他“非礼非道”,还贬损他是北方伧奴。王献之轻蔑地连眼珠也没有翻转过去, 走了。由于他在书法上的盛名,当时请他题字写字的人很多。有一次谢安也找上门了,让他为太极殿题榜,以百世流芳。谁也没有想到,他也不给面子推辞了。这样 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风范,可以衔远山,吞长江,送夕阳,迎素月,直与洞庭同其广,日月同其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陆维钊临《圣教序》(选页)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草劭翁,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平湖新仓镇人。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曾任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助教。其后,在杭州女中、秀州中学、松江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1960年,自杭州大学中文系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设诗词题跋课。1963年,任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主任。曾任政协浙江省三、四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其书法真、行、草、隶、篆,各体皆精。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新体——现代“螺扁”,人称陆维钊字体。陆维钊的山水画格高意远,以书法入画,配以诗词题款,以诗、书、画并著于世。他独创的“陆维钊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陆氏为镇上书香门第。1920年陆维钊负笈南京高等师范,5年后应聘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助教,为王国维的助手。他在艺术上有两件事值得一记:一是独创“蜾扁”书法,非篆非隶、在书坛独树一帜;二是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后,首创书法篆刻科,填补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空白。

自然状态下的应变手法或者说偶然痕迹,往往在一幅作品中是最为微妙和细节之处,而往往在这样微妙之处使我们窥到了书写者的书写心境与灵机,精彩瞬间毕现。妙 不可言。书之难得处往往在这无意之处的妙绝与真实。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便是在这点画即成之际。不仅赋予了能视的美感与力量,更多的是赋予了生命的 神情与言语。而从这些赋有生命力的线条语言的细微处,往往是我们得以揣摩书写者书写状态与心态的切入点。就是在这偶然的细微妙处成就了经典与生命力。怎么 读帖才能更好领会作品的妙处妙境呢?

12一竖一横总有其升缩收之法,险绝之处,全赖依势生形相化解。

3因势生形。离散流白之美,或虚空或无奈。情字承上字末笔之势,形放而散。而末笔余势,调控“与”字位置形态,紧靠轴线右端(别起他势),与“风”内部呈遥遥参叉之状以平“请”字。故字之险峻不赖上下左右间之顾盼相平,必失其美。

45偶尔一放亦需赖笔势字形,方不失潇洒倜傥之姿。法帖折皱之处所生之笔不可不查。右军法书,流传皆后世摹本,想必褶皱所使之笔亦多,临摹时不可不明不可不辨。尤其摹本接笔搭笔之处,定需详辩推敲。今人多不察摹迹之真伪一概取用,以为门径。实则多谬,离古人真迹远甚。

6末笔势如悬崖勒马,得势,失势瞬间既现。收笔笔难可见一斑。

7笔势不同,微妙处毕现无疑。笔势或从提按使腕出。此一疑也。

8平整之中偶取斜实,实如菡萏伸腰般妙不可言!

109纯粹的自然状态下的书写,确颇见天真烂漫之趣。使腕自由如此。

11直有力鼎千斤之势。

1魏碑《元绪墓志铭》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元绪墓志》刻于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8年)。保存非常完好,字迹清晰,少有斑驳漫漶。是元氏墓志中很具代表性的一方墓志。

北朝墓志,遗存很多。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志一格,一石一品”。往往人们在学习魏碑时,将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所谓“经典”碑版之中。所谓的“经典”其实也是人为的,关注的人越多,其经典的程度就越大。有些碑帖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一旦有一位权威人士对它褒扬之后,它便成了“经典”。千百年来,历代书家、论家对帖学的研究,或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史主要的是“帖学史”。清代学者对碑学的研究实际是两个领域,一个是汉碑,一个是魏碑。在书法的实践中,清代书家对汉碑继承与弘扬的成就,要远大于对魏碑的成就。从涌现的书家数量和传世的作品质量上,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加之,近代墓志的大量出土,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鉴此,我们可以说,魏碑领域,仍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

在魏碑领域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石刻是属于非常经典的,但是,它们并未被列入经典之榜。《元绪墓志》就应该是属经典中的一品。

1弘一 《楷书五言联》

1、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2、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3、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 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4、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5、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6、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7、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1高二适(1903—1977),初名锡璜,后易为“二适”,中年曾署瘖盦,晚年署舒凫。又号舒父、麻铁道人、秦老诗人等。原籍东台(今属姜堰),自幼读书勤奋,十六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文笔过人,乡里称道。后拜识戈公振、韩国钧、章士钊诸先生为师。十八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二十一岁时为校长。三十三岁应陈树人之邀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科员、立法院秘书。1949年后,历任南京工专上海分校、华东专科交通学校教员、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职员。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先看看高二适先生的书法2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学习书法者,在临帖的过程中,有许多情况会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一忌 流水作业这是练字过程中最经常遇到的,邓散木先生曾戏称此为“冷热病”。高兴时一日可书千字而不倦,不高兴时搁笔歇业十天半月而不想。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宋米芾《海岳明言》“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偏食废书也。”米芾尚且“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更何况我们呢?学习书法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能坚持每天练字,细水长流,一定会学有所成。当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习书者常常会遇到因工作或学习过于紧张而不能正常临帖的情况。是不是如此就不可能学好书法了呢?依我个人的经验,学习书法临帖很重要,读帖同样也很重要,没有时间临帖就读帖。只要你把书法当作你最亲密的恋人,日日想着她,念着她,离成功还会远吗?

二忌 “一曝十寒”

有些学书者选定一本字帖以后,便埋头一日一页的临习,直到写完为止。临写的时候,根本不细心观察,写后也不作分析比较。“临”出来的字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和帖上的字差之千里。这种练字只能称之为“抄帖”。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所以每天应该临同一页字,千万不可贪多。临了十数遍,对原帖比较熟悉了,方可更换一页。临帖之前,应先读帖(有关读帖知识,《中国钢笔书法》曾有多篇文章谈及,可参阅)。临帖之时,必凝神静气,思想集中,力求一点一画皆从原帖,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临帖之后,当与古帖之字相比较,揣摩得失,查找原因。如果有个别字总是写不好,还可以将其提出来进行专门临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抄帖”式的错误临帖方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三忌“见异思迁”

有的人学书法,今天学颜,明天学柳,后天又改赵。如此改来改去,帖是临了很多,但却往往是一事无成。临帖必须专心致志,千万不可见异思迁,三心二意。当然,你可以将一家之帖全部买来(比如颜真卿得法帖有:《东方朔画像赞》、《多宝塔感应碑》、《麻姑山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以一帖为主,遍学其他,长期坚持,直到“吃透”,当有所成。

四忌 盲目追求“自然”

苏东坡诗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讲的就是书法的自然美。诚然,富有自然美的作品,看上去平淡无奇,质朴无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真和美。一些已有一定基础的学书者,知道有所谓的“自然”之理,于是就盲目追求“自然”,而创作的作品呢?既不讲用笔,也不讲结体,尽是作者的“随手字”,毫无法度可言。朱勇方先生在《青少年书法报》总542期《砚边游记》中就曾言:“不少人已开始学书往往以为遵循自然二字,殊不知全无法度。”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是片面的和一知半解的。他们并不知晓,在自然美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功力、技巧和意蕴。

自然,必须极具传统功力的基础,具有极扎实的临帖功夫。米芾集古字生涯长达四十年,之后才形成自己“天真烂漫”的刷字风格。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傅山《霜红龛集》)。可见自然的境界当由造作中的,规矩中来。我们学习书法,首先应当静下心来,认真临帖,精心思考,不妨也多一分“造作”,少一分“自然”。

五忌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在《汉语成语词典》中意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于书法则指故意追求一种“新、奇、怪”的东西。目前我国各种名目的书赛频繁,而有些大赛却有太多的水分。如此大赛的“评委”们往往不懂装懂,把一些没有传统功力却很“怪”的所谓“佳作”视为“创新”,也导致一些学书者不走正轨。他们挑选字帖,凡是规矩整齐的范本都相不中,专挑冷僻的、残损的、甚至字形千奇百怪的碑帖,作为习书范本。他们想从这些方面求得“创新”,以便于获“大奖”。这种不肯从正规基础入手的学书方法,是决不会有良好结果的。张旭光先生就强调学习书法先要到位,然后要味道。习古不要怕不够创新,不够现代,实际上,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六忌知难而退

我们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即在刚开始练字时,总会进步很快。自己看到不断的进步,也会非常高兴,越写越有劲。但经过一个时期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字越写越糟,甚至“退步”了。这种现象是学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人将其比喻成“高原现象”。许多人由于自己的“退步”而悲观失望,后来干脆“知难而退”,搁笔歇业洗手不干了。要想突破“高原”,首先必须知道其产生的原因。练习书法是手眼并用的,刚开始临帖的时候,欣赏水平不高,而手底下的进度倒是很快,因此觉得进步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欣赏水平会很快提高,手底下的进度却总是跟不上眼睛,这就是常说的“眼高手低”。所谓“退步”,只是眼睛已经能够更进一步看出帖字的一些特征,而手还不够熟练,掌握不住这些特征,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根本不必为此灰心丧气,甚至停而不学。

那么,如何突破“高原”呢?最主要的是要坚定信心,不管进步还是退步,都能咬牙坚持,相信闯过这一关,一定会柳暗花明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旁临法。即可以将所临范本收起来,然后找来与其风格相近的字帖临写,过一段时间后,再换原帖,必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2,读书法。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可以收起纸、笔,代之读一些书法理论书籍,特别是读一些有关所临碑帖的书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以便今后能更进一步的学习。

3,休息法。如果遇到实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干脆把笔墨和字帖等全收起来,不写也不想,搁它一两个星期,然后再继续临写,相信会有一种新的境界展现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