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形、潜、莫、睹

2形:这里的“形”字,字法偏向楷书化,将右边的“三丿”单独书写,但是整个字的用笔,仍然是行书的用笔感觉,注意左侧两横的斜度很大。右侧的“三丿”,一笔比一比粗。

34潜:“潜”字,左侧的“氵”要厚重一些、饱满一些。右侧上方的两个“夫”,一个厚重,一个轻盈,要写出对比。下方的“日”要偏右侧书写。

56莫:“莫”字,看上去有点瘸,因为此处将最后的“捺划”写作了“点划”,而且是个不大的点。此种造险,也正是王羲之的高明所在。前面所有的笔划都较为平正,最后的“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感觉。

78睹:在古代,大多将“睹”写为“覩”。目部,见也。写过“者”字的朋友都知道,“日”应该在偏右的位置书写,而此处,写在了正下方,为啥?要为“见”的横撇让出地方,从而形成两个撇划的同时出现,一大一小,同为开张。1

1

书画收藏要素之一:挂

书画艺术品的展示和收藏功能是并存的,只藏不展就失去了书画艺术品的欣赏价值。但展示中的张挂是否得法,会直接影响书画艺术品的寿命。有些人把书画一挂就是数月,甚至一年半载,这对书画是一种伤害。一般来说,书画张挂不宜过久,条件许可的话,应一月一换。

此外,潮湿多雨天气里最好不要张挂,因为这样一来,书画容易上潮发霉,出现斑点,损坏画面。书画挂久了,难免落尘生虫,还需经常用鸡毛掸或软毛刷轻轻清扫,保持画面整洁,防尘防虫。

12

书画收藏要素之二:收

书画张挂一段时间后,需要收卷起来入箱存放。入箱前,应先把书画面上的灰尘掸去,再用绸、绢一类的软料轻轻抹净,然后卷好,卷时要注意不能一下子卷实,先松松成卷,之后用左手执轴头,右手辅之,慢慢卷实。卷实后用画带扎牢,画带以丝棉质为佳。

捆扎不可太紧,紧了日久会留下带痕,松了也不行,会有被折压的可能。卷好扎好后还要包裹,用旧报纸包裹既经济,效果又好,因为报纸的油墨味可以驱虫。如果担心日久油墨渗坏书画,可先在报纸里卷进一张牛皮纸与书画相隔。

名贵书画还应配制专用书画袋,一袋装一幅,书画袋最好用棉织品做,因为它的透气性较好,密不透风的塑料袋和胶袋透气性差,书画存放其中易发生霉变。

23

书画收藏要素之三:藏

书画艺术品收卷后要入箱存放。存放书画的箱子做工要精,最好为樟木质,因为樟木可以防虫。如果能涂抹漆层,对于防止湿气侵入效果更好,此外用铁皮柜存放书画也是不错的选择。

书画存放箱柜,应同时放入适量的樟脑丸或粉剂,以及吸潮剂。存放一段时间后,还需选择好天气,把书画取出来挂几天,既可让自己和他人欣赏把玩一番,也能让书画透透气。

古人有春、秋晒画的习惯,因为这两个季节比较适合书画的通风与晾晒,晾晒期间,除了可欣赏、品味书画作品的艺术性,还可以发现书画在存放过程中的不明显变化,如受潮、虫蛀等,并可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书法学习需要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2、学书法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书法。传统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3、清代的碑学运动,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在帖学系统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审美世界。其实,碑学虽然讲究奇趣、古趣,他们的格调和品质仍然是在传统之中的,可以说仍然符合传统文人书法的审美的。我们看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家,如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他们的书法突破了传统帖学,但是格调和品质仍然依归传统。我相信,书法同绘画一样,绘画强调所描绘对象的品格的塑造。比如说画松,就要具备松的品格。这个都是客观的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书法也是一样,我们写的汉字,每个字也都具有基本的品质,书法也是要把这种品质展现出来。而现代的一些学碑的书法家,认为奇趣就是变形,于是书法的取法对象走向民间化便成了众向所趋。这种对形式感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即现代的书法丢掉了格调和品质。

4、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对于阅读者来说,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形式,这种规范字的阅读,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有。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而到了清代,更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15、那么如何领会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代对唐楷的歪曲。我们可以参看日本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比如说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我们看到了经典的欧阳询笔法,比欧书《千字文》要活泼的多、精彩的多。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比如说《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现在流传最广,大家对《兰亭序》的误解也最深。冯的摹本解体固然潇洒,但是毕竟是钩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露锋太多,显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笔画明显是违反运笔规律的,是假的笔画。学习《兰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麻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禇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远比冯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临本,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是书写的结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笔法。虽然结构风神不如冯本潇洒,但是线条更真实。

6、学书法一定要占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资料更多的是印刷品,于是问题又来了。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对于理解古人书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迹,这个非常重要。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被我们深刻误解的东西。比如说《伯远帖》,我们看印刷品觉得非常精彩。但是上次我去上博参观的时候,发现《伯远帖》的线条居然这么软弱,这个让我很吃惊。

7、接下来讲书法学习问题。要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多种。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几种技巧的训练。广泛的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8、五种书体各有各的技巧要求,或多或少。论技巧的变化、复杂和难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难。但这个不是说技法相对简单的篆、隶、楷不重要。相反,这些静态书法的研习对于我们掌握动态书法(行、草)有着重要的意义。林散之先生是当代草书大家,他成功的基础是隶书。老先生每天悬腕写隶书,慢悠悠的。这种对笔的控制力和稳定性的学习对他的草书影响巨大。而相反,我们看到现代的一些书家,专好写草书,线条打滑,留不住笔,明显是静态书法的功力不够。所以说,技巧的训练要全面。五种书体的学习可以同时展开。即把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每种书体用不同的状态书写。美院那边还有一种方法,同样的一个内容,用同一种书体,尝试用不同的状态来表达,这种训练难度更高,但也更有效。

9、技巧和人文。记得前几年,国美和南艺的书法教学有过争论。在国美一方,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而南艺讲究长远的修为,见效慢。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可以结合两种学习的方法。首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国美的方法很适合。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换不起你的感觉,一是作品肯定没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要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王字可以说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

10、学书法对于整个书法史发展脉络要有清晰的把握。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就是因为书写在那个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前面说过,印刷术带来的美术规范字对宋以后的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晋、唐时代,书法家的书写思维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我们学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意象”,就是说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规范的美术字审美定势。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超出了我们想象之外。这些奇怪的地方对于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固定的规范框住了。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说到底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11、“逼真临摹”非常重要,就是要达到伪造的地步。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他们自称是书法的“气韵”、“神”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所以,在临摹的开始,要无条件的服从古人。要抓住古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来临摹。比如说,对于一些奇异的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实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种必然。我建议都要临,临的越像越好。也许一开始觉得很难,难就对了,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规矩、定势在作怪。我们总是想把古人的作品在临摹中套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这样就麻烦了。你越是重复,规范就越牢固。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而没有突破。精细临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们被美术字深刻影响的规范意识。

12、二王的书法体系笔墨要素更完善。从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说二王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学其以后的东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

13、要掌握“八面出锋”的运笔方法,就是要加强用笔的丰富性、灵活性。切忌笔锋偏在一边,这样字容易薄;也要忌讳把笔当作刷子一样使用,那会让线条变得单调乏味。

关于《百家姓》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 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经增补到五百余个。

但据有关报 道,研究姓氏的专家从古今文献上能够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内的数千个姓氏。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为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 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成亲王草书《百家姓》书法欣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关于成亲王

成亲王,清朝皇族爵位,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是乾隆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嘉庆皇帝的哥哥,在嘉庆年间担任军机处行走。开始学赵孟頫的书法,后来也学习欧阳询书法的特点,并广泛地临摹晋、唐、宋、明各家书法,因而形成了端正清丽、劲俏流畅的风格。成亲王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附:《百家姓》全文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楮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闽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锺 徐 丘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斜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鬱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逑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锺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百家姓》终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成系統的文字。通行於殷商時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是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所以稱爲“甲骨文”。又因爲大多是商王占卜的記錄,故又稱“卜辭”。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歴史。一八九九年被作爲“龍骨”發現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歴史。甲骨文的發現印正了中國商代歴史的可信性,使中國的信史上推了近千年。也使中國的上古史有了明確的斷代紀年。世界上也因甲骨文的出土形成了一門國際性顯學—-甲骨學。1 2 3 4 5 6 7 8 9 10

毛泽东的书信内容记载了历史事件和人事交往,表述了思想和感情,袒露了人情世故,内容十分广泛,是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的重要资料。

毛泽东书信的墨迹,按年代顺序展示出来,很清楚地展现了他的书法的功底及发展历程。对于学习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人们来说,毛泽东书信的墨迹是很重要的不可缺的资料。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练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是一种持久性的工作,从小开始练字非常有必要,4-5岁开始练字是最好的时候,不过这时一般是练一些简单的,像画图、数字、字母、拼音之类的,上了小学就要正式开始识字写字了,孩子和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看看身边的同学、同事,10个里面至少有8个字可以说是字写得很烂吧,虽然不是涂鸦,但也难登大雅之堂,一问便知,小学学字的时候肯定没下多少功夫,到了初中大学,高中,开始因为升学考试认识到练字的重要性的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始终没能咬牙坚持练习几篇字帖,随着字体字型的越来越固定,最终放弃了练字,从而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字体写的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没有打好基础,很多大人都没有意识到练字的重要性,更别说刚刚开始学写字的小学生了,他们能按照老师家长的步伐做好作业就已经很不错了,整天还嚷嚷着累,想回家,想要出去玩,想要玩电脑游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父母责任很大,如果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你,不写好字的后果有多么多么的严重,并做好正确的引导,现在可能结果会更好。

1那么接下来具体说一下练字的好处即重要性,罗列了一下,分为以下8点:

1.学习成绩

看过小学课本的人都知道,小学的东西很简单,而且问孩子的时候,他也是说都会、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完成的也还不错,但是为什么每次考完试,分数都让家长很头疼呢?你可能会说他学习方法不正确,其实没那么复杂,试卷发下来后,对于错误的题目,十有八九他都会做,唯一的理由就是:考试的时候没有认真做,粗心了。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的时候也是说: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也很乐于助人,同学跟老师都很喜欢他,就是做题太粗心了……粗心,这可是硬伤啊!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考试成绩好的他们的字都写的很好,最起码也是方方正正,一笔一画写上去的,虽称不上赏心悦目,但看起来非常流利;成绩不好的卷面就不一样了,涂鸦、潦草,什么都有,像这样的态度想得高分都难啊。

如果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就把它当回事,最好每天回家都练字,练字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性的,小学一般是描红,可以说是比较乏味,练字可以培养耐性,这是众所周知的,有耐心则心静,心静则细致,细致就不容易出错,这就会使学生在考试中避免粗心大意而失分,考试时把会做的都做对了,成绩马上就上去了。

像《好字行天下》系列字帖上面有古诗词精选,有的是一些简单的名著,有跟课本同步的文章生字,在练习字帖时,不仅能把字练好,还能顺便记住点生字生词,背几首古诗,练名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而且上了高中,语文和英语是大多数人不怎么复习,但是分数不会很高的科目,如果从小语文修养很好,那么高中时就能抽出更多时间放在其他的科目上,眼光要放长远。

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的高考阅卷都是把试卷扫描进电脑里面进行批阅,老师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尤其是对于千篇一律的语文作文,所以大多数人的作文成绩都差不多,要是遇到字体很潦草的,老师连看都不想去看,直接来个中等偏下,这是如果你的作文写得字迹工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阅卷老师心情一舒畅,直接把最高分给你也未尝不可,这样,仅仅语文作文你就可以甩别人十几分了。

2.身心的历练

目前写字不佳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练过字,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练过字,但是因为方法不正确,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后放弃了。所以正确地引导孩子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能够每天练字30分钟,坚持1-2个学期的话,对其意志力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如果每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固定时间段内练字,比如说晚上8:00-8:30,也是对孩子执行力的很好地锻炼。

马云说过:一流的策划加上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策划加上一流的执行,一流的策划加上一流的执行才能达到超一流的效果,所以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执行力都非常重要。

3.学习积极性

古语有云:“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只要孩子的字写得好,一定会被老师发现,按照老师的一贯做法,为了让每个小朋友都好好写字,一定会把你的作业在班里展示,并当众夸奖,还会让每个小朋友都向你学习;老师知道了,家长也就马上知道了,父母会将孩子的练字帖、奖状挂在墙上,亲朋好友来串门时,看到了也会夸奖孩子,孩子被表扬的多了,自信心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树立一个好印象

字如其人。一个班里面往往不会有几个字写的很好的,孩子字体好的话,老师会对他有一个很好的印象,有什么事总是会想到他,从而得到更多的关爱,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都会考虑在内的。

5.开发大脑

人的大脑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是越练越活,练字的时候,不可能只写字,大脑一定是在思考中的,动手即动脑,二者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潜意识地用脑。有时候可以练一些迷宫类的游戏卡片,非常有利于锻炼右脑,右脑开发的好了,孩子的记忆力会得到质的提升。

注:右脑开发即开发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就像一篇课文纵然只有200字,孩子也很难背会,但是一部两个小时的动画影片,中间的情节、每个主人公在何时说过什么样的话、用的什么样的表情,孩子都会一五一十的描述出来,可见孩子并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东西。

6.个性标志

无论在什么年代,亲笔签名都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古时候人的书信也是通过字迹来辨认的,现在的一些疯狂粉丝也是争先恐后地想要到喜欢的明星的亲笔签名,信息化时代也是从未改变。

7.审美观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去手摹心追,去自觉感受流动的线条的美,也感受到,写好字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它就在眼前。 此外,书法的内在美更需学生去审视。因为每一个字的点捺都有生命的顿挫,每一根线条的流走都有人性的重量和质感,学生透过文字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书法者的喜怒哀乐与悲欢情愁,感受魅力。

8.形成严谨踏实的作风

中国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不但在写字上是这样,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想把字练好并非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的临摹才会有所收获,学生循序渐进地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写字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练学生的毅力,并养成学生一种良好的踏实的作风。

除此之外,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信息化时代,电脑打字仍然无法取代练得一手好字,平时记笔记、做练习题、考试、写作文、办黑板报、写通知,哪一件也离不开亲手写字,无论以后会发展到什么时代,练字只会被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不会被大家遗忘,提笔忘字现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一个趋势。

练好字终生受益,让小孩子从小养成练字的习惯非常重要,父母在其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导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12015年1月16日,中纪委网站披露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中纪委书记山岐山的讲话。王岐山说,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现在有的干部玩过了,飘飘然了,忘记了执政党和老百姓的关系了。

民众闻到了中央将反腐利剑指向文艺的书法界。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书法艺术是一个很高深的行当,其中的腐败到了什么程度?大部分书家都是各级书法协会的会员,讳莫如深,不敢出来揭示真相。

刘佑局,现为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书法界的猛人,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敢炮轰书界丑风而闻名。因无法容忍书法界的歪风、腐败,2011年1月1日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呈书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不在“书法体制内”混的他接受金羊网的采访谈到中央要向书界动手时拍手称快。

听他说起的书界腐败,真让人大跌眼镜。

周一波闻到了反腐的味 书法属于业余水平

中共十八后反腐成为头等大事。随着反腐深入,文艺界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艺术家不要做权贵的奴隶。批评家不是引领市场、引导消费,而是沦为了市场的推手、金钱的奴隶。”

201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文章,文章批评某些领导干部挤进艺术协会当“领导”,名正言顺地收钱,默许雅贿,个别人作品低劣,却卖得很火,实际上是利用协会领导的幌子中饱私囊。他劝党政领导干部应该自觉退出协会主席团。

2014年12月7日,周一波宣布辞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职务。

“周一波,我认识他,我在西安搞展览时他还来看过。他本人就是一个官员,充当了陕西省书协主席。这本来就不正常。他的书法水平并不高,只是一个书法业余爱好者。他这么早就退出来,应该事先闻到文艺反腐的味道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有64副主席,本来就不正常。当然他能够最早退出来,是明智之举,值得肯定。”

煤老板竟然争当书协主席

“原来一平尺只有两千元,当了主席后可以高达三百万。”这就是为什么都想当争当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原因。据他介绍,如果当了书协负责人,身家就马上过亿了。有人当了书协副主席,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别墅。这些位置太值钱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原来是一个煤老板,后来混成了厅级,当了某书协主席。他那不叫书法,叫老干部体。他还没有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就是竞争主席一职,听说得票很高。”

这位“主席”为什么能得这样高的票?刘佑局透露,选举前,花钱大量收购主席团和理事们的个人作品。好在他并没有当成。

“有位书协副主席,原来就是一位高官,混不开了,混到书协里去了。其实他根本不会写字,只会陪领导吃饭而已。”

书法界1992年就开始变味了

中国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在2005年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到现在没有更新过):“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书法家组成的人民团体,是由国家级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专业组织,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建于1981年5月。25年来,书法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书法教育、对外交流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现有团体会员35个,个人会员8000余人。”

据刘佑局介绍,现在已经是一万多的会员了。

“刚成立的时候,风气很正,一帮书法爱好者如舒同、启功等组织起来了,当时没有功利色彩。当年办了一个全国书法展,只花了五万元。学术气氛也很浓。1992年开始,全国书展就开始变味了。当时我是评委,发现大家相互走后门,拉票。江苏、浙江、辽宁主导了中国书法走向。江苏的孙晓芸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被捧起来的。”

说到这里刘佑局十分激动,“全国第六届书展就成了大杂混,形成了所谓的流行书风。因为评委都是领导,基本功太差,为不让人知道水平太差,把字得歪歪斜斜,投展人投其所好,也这样写。权力开始主导学术了,书法异化,变味了,后来越来越严重了。后来稍有好转,中央七部委下文要求各协会三自一包,要转制,几个月后腰折了,更官僚化,协会居然参照公务员机构编制。这种大倒退,大退化。第七届书展,倒退得可怕,都在买展。花了钱当了书协的官员,当然就要捞回来,腐败开始了。第九届全国书展把这种潜规则推向了高峰。一个书展花费多达两千多万了。我们普通搞一个展也就是三十多万。洗钱方式五花八门,出本书都两百多万。捞钱的方式也是很神通,一些在仕途上走不远的,有点书法兴趣的进入主席团了,理事一大堆。中国书协搞了好多专业委员会,楷书专业委员会、行书专业委员会、草书专业委员会、隶书专业委员会、篆书专业委员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刻字专业委员会。书展也多了,楷书展、隶书展,还有什么书册展,一次展览,书协多一个位置,都是一次捞钱的机会。增加一个委员会就是增加一次分割利益的机会,层层分赃……”

艺术腐败是这样炼成的:权力腐败下的黑互动

书画界这种腐败的实质是什么呢?刘佑局分享一个“混混”案例。他把这个潜规则取了一个新名词,叫“黑互动”。

一个初中(当然不以学历论事)尚未毕业的乡下小混混,二十多年前,跑到京城某画院打临时工,他目睹这些“体制内”发财的画家,心里怪是痒痒的,他灵机一动,自己就“成立”了一个“中央XX画院”。到桂林等地书画制作坊购回极其廉价(每张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的行画,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苗准大腕,并高价兜售“大作”。

有一天他终于认识了在位的某位置十分特殊的局长,局长看到他印着“剑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中央XX画院院长,博士”头街的名片顿时肃然起敬。这个小骗骗摇身一变成了“大画家”,“大作家”。这个局长介绍了许多领导与这位小骗骗(不,如今是大混混了)认识,并把小骗骗的“大作”充当门面送给更高领导。小骗骗拿着与领导的合照,认识了许多省级官员,大学校长,商家大腕。

通过“权力”,他的“作品”被重金购买,挂上了十分重要场所,一些政府的衙门,厅局办公大楼。

有一次,我问某老板,你为何舍得花一百多万元购买这骗子的“作品”,他说,哎,算啦,是某市长介绍的。市长想通过混混为自己的锦绣前程架桥鋪路,老板想通过市长拿到市政工程,你看权利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污垢。

某大学校长,邀我去参加他们大学生的书画评选,当我得知混混也当评委时,当即揭穿这个骗子的底牌,这个大学校长居然跳了起来,事后我才知道,这个校长是向上级送了混混的“作品”才提拔上去的,然后又聘混混为客座教授。某民族学院成立“混混”基金会,骗取老板购其“大作”,最后出资老板识破骗子不会画画终未掏腰包,致使“基金会”空有其名。基金会“成立”时,《XX日报》还专版刊登骗子“作品”以资鼓励。

局长“信”得太深,有次在广州跑马场“请”小骗骗过来“即席挥毫”,他一进画室就直呼某高官其名,甚是气势凌人,一看我在场他当即乱了方寸,只好拿起大笔乱涂一气,画的不知什么葫芦,高官要我在上面题词,我坚决不题。

混混还不过瘾,又到京城寻找代笔购买“作品”,出了“砖头”与短篇。“短篇”得过奖。

骗子的“文化”行踪,并不是无人能够识破,而是当今社会体制的潜规则助长了骗子的横行,权、名、利的云遮雾障早已挡住了众生们的肉眼,各种形形色色的权力就是“作假工厂”最大的商家。

刘佑局说:“很多名家也被这种腐败所害,自己的画被人拿走,很低价,然后被拿到拍卖市场被假拍卖,成为别人洗钱的工具。吴冠中老师就感叹深受其害,一些拿了他的画的不敢进他家门。人家赚钱了,吴老师还在北京住着三房一厅。这叫二次腐败。”

腐败势力围攻 好在领导也是明白人

说起文化腐败,刘佑局成了那个直接说出皇帝没有穿新衣的小孩。

从退出书协开始他就举起了文化反腐的大旗,破坏了潜规则,触动别人的蛋糕。真正能与他为伍的艺术家并不多。利益集团是否对他下过压力。

“当然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抹黑我。五、六年来揭他们的黑,现在看来我是对的。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就要有一种文人精神,要有血性,要有傲骨。一些阿谀权贵的人,画的梅花都是圆满的,结果被说成大家了。郑板桥就不是,瘦瘦的,瘦,但是有骨气。历史会证明,郑板桥才是大家。文化界的腐气、官气、势利气当然要打压这种文人。”

他说,300儒生因为不愿意参与秦始皇的权力腐败,被坑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骨气。

因为他在微博、博客上大胆揭文化腐败,他也多次被一些人借势来压他。

刘佑局说,其实有些领导人还是明白人。“有领导就说,看了我的文章,觉得这个社会不能没有我这样的人。但是面对这种腐败,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跟着感觉走。”

他补充道:“但是我必须清醒,清醒才有战斗力。”

据称,王岐山在广东工作期间,就对刘佑局有所了解。“我敬仰他的人格风范。近年来,我写了许多文化反腐的文章,没想到王岐山近来提出‘文化反腐’,实在大得人心!”

前段时间,有位微信朋友说:“我喜欢书法,自己写,我感觉我写的还蛮有个性的!”接着这位朋友还发了多张作品,说“请指正”。说实话,惨不忍睹。我们回复是:“先好好临帖吧!无法点评”结果他竟然生气了,说:“老古董,井底之蛙,写书法不就是随心吗?”后面说了一大段,此处省去。

你可以不临帖,但请别说是写书法。

回想一下,思友们会发现身边应该有不少这样的朋友:自称爱书法,却不爱临帖爱乱写,还洋洋得意。也许碍于情面,您不一定直接说。

针对这些奇葩爱好者,有人在被批评后“越挫越勇”,继续无视临帖,也有人因受批评就灰心放弃了,当然也有人被骂醒了。

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但每天又能坚持做到多少呢?那么克服书法学习中的不临帖就是很突出的一个首要问题。要知道,很多不入流的书法爱好者,其作品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不临帖占大头,更有甚者,本身毫无根基,却标榜个性,大写特写,尽情展示,精神虽可嘉,殊不知被业内贻笑大方。

1这里,我们综合分析不临帖的三个主要理由:

一、太懒惰。理由再多,说到底就是懒;

二、非真爱。觉得无聊、枯燥、没意思;

三、太主观。过多的个性与主见太强烈。

实 际上,这三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但也有实质上的不同。懒是人的天性,是人性很正常的一面,但对待学习书法,如果懒,说的毫不夸张一点,就是完蛋,一无所 成。但从懒也透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懒?是真的懒,不想学,还是贪玩?(尤其是少儿)还是觉得没兴趣?这就过渡到不临帖的第二个理由上了。很多人觉得学习书 法很枯燥,无聊,没意思,特别是就着墨水和碑帖来回临摹,是多枯燥的事啊!

其实,从简单意义上的学习书法,到知道临帖重要性,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简单的学习书法,自己写,抒情达意,也是一种乐趣,到了临帖的时候,说明是对书法的又一种感悟,上了一个台阶、甚至是对自己审美观有了新的理解。临帖带给学习书法者确实很多启迪,有的人在临帖的路上飞跃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固定不前了。说明临帖确实是学习书法很关键的一面,觉得枯燥无味而不临帖的人绝对是错误的。

书法家常说,看帖十遍不如临帖一遍,由此可见临过程是一种实践操作,一种转化,一味地看帖,只会提高眼界,往往最后会造成眼高手低,严重者还会养成心高气傲的脾气。而临帖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深入进去,其实是很快乐的。

造成不临帖现象的最后一个原因,事实上始终贯穿在不临帖现象的当局中,那就是过多的个性与自己武断的主见,这种毛病,是临帖不扎实的一种明显表现,或者是看帖不准的一种直观下笔,继而心生出所谓个性的笔病,可能当时自己还觉得那是自己创新的好的一面,殊不知如果按照帖的标准一定会更好。

真正的临帖高手,可以做到复制,大家几人能够做到。当然临帖也有多种方法,比如实临,意临,背临等,但临临之间一定是循环渐进的,没有准确的实临功夫,想做到意临,只会是自欺欺人。

所以,谁都有一万个不临帖的理由,但要知道,那并不能叫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