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整个书法史会发现,书法自始至终都是文人的艺术、文化的艺术。历代每一位书法家的首要身份都是文人,而书法自始至终都在靠文化供养,都在吃文化的“奶”。所以书法家首先务必是个文化人。

无论是古代的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米芾、赵孟頫,还是近现代的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黄宾虹、林散之、谢无量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大书法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文人,写字对于他们来讲,仅是爱好和特长,或者说仅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讲,他们并非以书法来做为显示才能的资本,他们更看重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综合能力。只是书法史论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他们在书法这方面的表现给凸显化了、放大化了,从而使得后人,尤其是今人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偏颇的解读。这是很不应该的。

1《快雪时晴贴》

而正因为书法家都是在文人的圈子里诞生的,那么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没有审美,没有思想,没有品位,没有格调,也就没有资格谈书法。因此对于那些胸无点墨、腹无诗书,不通史略,不懂经学,而且常写错字、别字,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的肤浅之辈,即使字写得再怎么所谓的漂亮,那终究只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和书法艺术没有关系,倒是和电脑体无任何区别。而这些人充其量也只是个写字匠,不是书法家。因为写字和书法终究是两码事,写字匠和书法家也终究是两类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没有文化千万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有了文化,是个文化人还远远不够,书写的基本功要具备,也就是平常说的书写的技法技巧。而技法技巧的掌握,既需要先天的禀赋和领悟来助推,又需要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来培养。所以没有一定的功底功力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于书法来讲,书写的取向很重要。所谓的取向是指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选择方向,既包括审美价值的选择,又包括技法技巧的选择。碑和帖的审美与技法,自然是不尽相同的。当然,可以取向所谓的经典,也可以取向所谓的民间,等等,不一而足,也无可厚非,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关键是如何将其吸收得深入,演绎得精彩,发挥得出色。

当然,有了技法技巧还不行,倘若做不到“化境”、“出境”,即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语言,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做不到入古而出新,最好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即使书写得再如何像古人,再如何接近古法,可终究不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充其量是个“复制品”。因此要“食而化之”,要“通而变之”,方可有出路。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品要立得住。在品德上不要有缺失,至少不要有大的污点,比如叛国叛党,比如犯罪受刑,等等。举凡品行上有问题、德行上不端正的人,都将会被人所不齿和诟病,也终将会被历史所耻笑和遗弃。所以没有高尚的品行,至少是相对高尚的品行,就更加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此外,做为一个新时代的艺人、文人,一定要有责任,要有担当,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务必要具备,更要付之于行动。以自己的书法专长来做出点应有的贡献,来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方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更无愧于“文人”这一称尊贵的称呼。否则,你这个文人便真的是个“不值一文”的人,也实在是个终无大用的人。

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楷书常常被人误解为它是学习其他书体的基础。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在传统的书法学习中,其目的首先是写字。当然楷书是日常常用字体,写字作为实用,以楷书作为基础,本是无可厚非的,应该说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然进入21世纪,书法在经历了20世纪脱胎换骨的彻底变革,实用性基本消解,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已经得到充分确立以后,还把楷书艺术学习同实用书写相混淆,继续以楷书作为学习其他书体的基础,显然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1

楷书艺术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它是与其他书体相并列的一种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和其他书体相较,楷书自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有它为其他书体所不可替代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楷书也是一个书法艺术家应重点学习和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楷书的学习创作,可以培养书法家一些必备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我们对于点画的角色塑造,赋予点画丰富意态的能力。对点画的角色特性的赋予,表现在每一个点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功能,以及它的情态塑造上。这一点,任何书体都没有楷书这样丰富、完整、清晰。

楷书对于培养我们对一段线条的独立的形象意态的塑造和表现能力是无可替代的。书写楷书时在调动和运用技术的时候是非常明确地去塑造一个点画形态的,这个点画形态又是为其他的点画所不能取代的,它具有在空间里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第一横、第二横、第三横……每个角色都是非常明确不可移易。楷书在一个点画内提供的技术技巧对于一个点画的塑造最丰富。

当代的楷书艺术,已经彻底区别于那种状如算子的写字书写,不是每个点画都要用十分的技术去表现才叫楷书。楷书的点画书写表现同样是有详略、有动静、有快慢,楷书字的结构组合同样是有主次、有正斜、有张弛,部首间相互照应变化,章法上也有整体的虚实动态。书写中不应片面追求点画的刀刻味和雕刻感,描头画足,以致板滞。更不应为追求点画的斑驳而边写边抖,矫揉造作。楷书应该是一个富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书法形态,而非一个僵化的书写模式,创作中往往因偶然间的随机生发拓展了作品意境而妙不可言。

在楷书创作中,线条的枯湿迟涩转换,点画间微妙的呼应,线与线排列错动,字形的斜正对比、大小参差,章法的整体动态变化,都是楷书赖以传情达意的基本语汇。透过楷书中那平衡和非平衡交织,和谐与非和谐互渗,以及点画与点画,字形与字形,行与行书写排列的冲突复统一,欣赏者自可领悟到一种静穆的风神,进而穿越笔墨透视那澹定清旷的精神世界。

我曾经有一个比喻:如果说其他动态的书体似舞蹈,似唱歌,似表演,那么楷书的境界就仿佛像老僧敲木鱼一般,在舒徐的节奏中蕴涵一种超凡入圣的生命体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唐代大诗人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而他的诗名太大,掩盖了他的书法,其实他在书法方面也很有成就。

1

2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位既是“诗仙”亦是“酒仙”的书法家的草书作品《爱酒贴》,原文廿七字,附上宋克、沈度、王铎题跋计图六张:

3 8 7 6 5 4

原文: 今白既爱酒,酒仙得何,须道濁如,

勿必求道一斗,醉神为 择者传,太白。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在他的笔下,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豪气纵横!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超凡境界。

1“盛以画囊 , 置木箱内 , 悬之屋梁透风处 ”, 即将书画装于布囊 ( 最好用柔软的缎、锦、丝绸 ) 内, 再放进木 (最好选用 红木、楠木、杉木或泡桐木 ) 匣中 , 存放在阳光不能直射和较高的地方 ,以防自然界和人为的损坏。在民间有大量的书画收藏者 , 在家中悬挂的书画藏品 , 由于缺乏收藏知识 , 常使书画受潮湿、油污、虫蛀、鼠害、风吹日晒等破坏等, 缩短了它们保存年限。民间收藏与保护:由于书画作品材料为纸、绢、绫等有机质 ,又多以淀粉原料做粘合剂, 在收藏与保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书画装裱后 , 在观赏 或展示作品时 , 运作过程手法不当 , 挂于不该挂之地 ,或在收藏中忽略重要原则等。总之 , 稍有不慎 , 就有可能将艺术作品毁于一旦。

下面介绍几种经常发生的操作错误和保护不当的地方 ,也介绍书画收藏应注意的事项。

一、书画装裱后 , 在展画或挂于墙上欣赏时 , 因手法错误 , 在开画时手指顶在画心上 , 使 画心划出折痕 , 而破坏了画心的美观 , 也易断裂。怎样展画与挂画 , 手法是关键。如 : 展画欣赏时 ,地轴有 “ 联头 ” 的 , 一人应手抓画上方的 “天杆”, 另一个在展画时 , 应将手心向下 , 双手抓住 “地轴”的 “联头”轻松向外 ( 下 ) 顺势展开。“画轴”无 “联头” 时 , 应将手心 向下 , 双手抓住 “画轴”轻松向外 ( 下 )顺势展开。收回画时 ,顺序反之。 (欣赏画 , 最好将画平放于桌上展开、收回 ) 。挂画时 , 应一只 手将画挂于墙上 , 另一只, 手心向下抓住“ 画轴 ”,慢慢向下顺势展开。收回画时 , 反之。

二、挂画时期较长久 , 有灰尘落在画上 ,错误地用湿布擦画 , 使书画受水变皱。如要去掉灰尘 , 应用拂手 ( 鸡毛掸 ) 弹之。 切勿用 ( 湿 )布擦。

三、常挂于受风吹、日晒、雨淋的地方 ,会使书画纸张纤维老化易碎、发黄变色 , 霉斑、水痕等。 应尽量避开受风吹、雨淋 , 也需防阳光直射画心。

四、将书画挂于离厨房较近的地方 ,受油污侵害。会使纸张受油 , 发暗 , 也容易将灰尘吸付在画心 上 ,而失去美观。挂画应避开厨房和易受油污污染的地方。

五、将书画挂于潮湿或易受潮的地方 ,会使书画发生霉斑 , 严重的发生霉烂 ( 如 : 刚装修好的新房、下雨易受潮的墙面 , 特别是瓷砖墙。墙不干 , 不能挂画 )。应挂于墙体干燥的地方。

六、春夏秋冬四季无休止地悬挂和欣赏书画作品 ,会使书画作品快速老化。特别是春季的霉雨时节 , 书画将会受潮、发生霉变。此时 , 应将书画退下保存 ,也就是说霉雨季节不挂画。平时在下雨和大风气候时 , 也要将书画收起保存。平时挂书画作品也不易过 长 , 应定期更换书画展品 (最好一星期更换一次 ), 以求欣赏和保存相结合。

七、挂于不适当的地方 ,容易受人为的破坏。应避开人经常走动或小孩及其它因素能触及到的地方。

八、挂于或存放在老鼠常出没的地方。常被老鼠的粪便所侵扰和被老鼠撕咬。应避开险地, 增强外围 管理。

九、书画在收藏时 , 无任何保护措施 ,并存放于阴湿的地方 , 会使书画发生霉变 , 被虫蛙、蟑螂 或鼠咬。

十、存放作品过多 ,使书画受压、皱折、断裂。在保存书画作品时 , 应注意勿受外力挤压 , 最好能 分隔保存。

1冶心练气——书法是一种陶冶心灵,练气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于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不仅能修心养性,改变气质,更得以从静中稳定血压,使得身心清爽愉快。

肯定自我——以适当有效的方法学习书法,自能在极短时间内培养创作、书写作品的能力,适时显露才华获得成就感,对事业和人生都有绝对的帮助。

忙闲兼宜——练习书法易于调配时间,在忙闲中取得平衡,是一种“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工作的人,在忙余提笔挥毫,,自能悠游其间,获得心灵的调剂;而较有闲暇的人,若能提笔练字,必能由于练习书法而充实生活。

提高素养——练写书法必需了解许多古典文籍和诗词,增长文学的素养,并因选用有益自身及社会教化的文字内容,而能促成良性的社会教育。

调剂情绪——挥毫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良方,心情好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

成年人习书法的态度已和儿时大有区别。儿时是被逼练习,胸中充满怨气,草草了事,好出门玩,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练习过后衣服上的斑斑墨迹;而今甘愿在闲暇时刻提笔练习,用毛笔那神奇、柔中带钢的笔触,来提升文学素养,充实生活内涵。

满100减10元,全场通用,不限制品类。

优惠码:siyu eqir izx

限量:只限前20人使用,先到先得,先用先享!

有效期:今日(4月7日)24:00

使用方法:下单付款时将上方优惠码填写到优惠码一栏。

IMG_1128

IMG_1129

IMG_1130

IMG_1131

IMG_1132

12269220183452981

【↓↓↓如何进入墨池商城?↓↓↓】

IMG_1051 IMG_1054

 

快去享受优惠吧!

褚遂良(596-659), 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 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 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褚遂良书法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褚遂良临摹王羲之《乐毅论》1 2 3 4 5 6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宫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宏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宏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

尽管如此,陈、隋之际释智永却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据他说:“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後,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唐内府收藏的《乐毅论》,最初摹拓分赐大臣是在贞观年间。褚遂良《榻本(乐毅论)记》曰: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榻,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榻《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传布范围,限於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见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