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在、智、犹、迷

12在:“在”的写法,要注意“横撇”这个笔划,在《圣教序》里,有很多情况,“横撇”都是这么写的,左长右短,如“者”字等。而在下方的“土”,则是靠右书写,和其左侧的“竖划”中间留出一片空白。

34智:“智”字,整体是一个倒三角取势的字,注意上方的“知”,将右侧的“口”,下方留出一片空白(如图所示)。书写这个字时,要保持轻松的状态,线条要保持含蓄性。

56:这是第一次出现“犭”,“犭”是属于一个比较难写的偏旁。注意圣教的这种写法,将“弯钩”转为了“竖划”。左右中间的部分,留出一片空白,另外,书写右侧时,要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78迷:“迷”字最大的特点,是“竖划”靠近于右边的“点划”书写,富有弹力。而挑上去的“横撇”笔划,“横”的起笔处较低,但拱形较大,要贯气,不能断气。

周俊杰,1941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笔名鲁岩,室名挥云斋。自幼学书从柳公权入手,后习褚遂良并广临汉碑及晋人书札。小楷取法钟繇,创作以隶、草为主,笔势灵动,姿致逸生,时出新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瘐冀《故吏帖》

2司马攸《望近帖》

3卫夫人《急就帖》

4司马昱《庆赐帖》

5山涛《侍中帖》

6 9 8 7郗超《远近帖》

10谢安《六月帖》

11司马道子《异暑帖》

12王廙《祥除帖》

13郗鉴《灾祸帖》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书法专业之业者是不能成为书法家的,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钟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擅诗文。晚年在父母墓前起誓不再做官,但并不是为了专心练字,而是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人座当以乐死。王献之任中书令(宰相级);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凝式任少傅、少师、太子太保、左仆射(宰相)、卒赠太子太傅;苏东坡是礼部尚书,更是大文学家,书法乃余事之余事;赵佶、赵构都是皇帝??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鲁迅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也都是真正的大书法家。近代以书法著名的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谭延、于右任、谢无量等实际上皆不以书法为业,他们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齐白石、黄宾虹是大画家,绘画是可以作为专业的。现代被称为书法家的有一位林散之,他的书法尚能看看(其他不足论也),林散之自称诗人,当过副县长,他在诗上下了不少功夫,他的诗写得如何且不论,但他留下40多卷诗词,这真非同小可。林散之死后,似乎没有真正的书法家。现在被称为书法家的人中公认启功是第一把手。启功先生能写一手很不错的“ 馆阁体”,但“ 馆阁体”不被人视为艺术,启功先生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书法家,老实说他的书法还是有点功力的。但启功是学者、诗人,他是以研究文学、文物为业的,他一直在中文系任教。他的字是当时学者必备的基础,他的老师陈垣不以书法鸣世,但书法比他强得多。

历史上没有一个以书法为业而能成为书法家的。而现在很多人以书法为业,书也不读,事也不干,天天练字,结果练出什么名堂呢’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泰斗,我看他们连写字匠都算不上。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的手抄本著作,大多出于写字匠之手,都比现在号称“ 著名书法家”的字好得多。1

书法是小道、雕虫小技,但要写出特色、写出气势、写出情趣来,非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精神气质、不同寻常的经历、过人的悟性以及时代的底气的支持和江山之助,不能成功。当然技巧也必须有,但书法的技巧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名堂,如果不是故弄玄虚的话,所有的技巧,半天时间都可讲完。不练技巧的人,不能成为书法家。一生只练技巧的人肯定不能成为书法家。正如只懂平仄的人更不能写诗。王力是第一流的诗词格律研究专家,但不是诗人。写字的技巧对于书法家来说只占十分之一(我是放宽说的),甚至只占百分之一。你一生只练技巧,至多只得到十分之一,怎么能成为书法家呢。!

书者,如也,如其人。也就是现在人说的“ 自我表现”,你有知识才能表现出有知识;你有气质,书才有气质;你有才气、有情趣、伟大的人品、不同寻常的思想境界,书法作品中才能如之。你连《十三经》和《二十四史》都没有读完,你能有文化吗?你即使读完《十三经》和《二十四史》,你的所得,也不仅读经和读史,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腹中无诗书,你的气质如何华,你的字又如何华?

再讲一次,如果你以书法为专业,而于书法之外的“业”无所谓,你只是向书法家迈开百分之一的步伐。如果你不但懂得书法技巧,也学书法理论,而且学得不错,你也只是向书法家迈开十分之一的步伐。这正如要做一个诗人,你只懂得能学会平仄而能成为诗人者的恐怕是万无一人。但你若深通诗词格律,尚可称为研究家,而你若仅通书法技巧,连研究家也不能算。

你若想要成为书法家,必须在书法这一业之外选一“业”为你的专业,书法是专业之外之“业”。

1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1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无论是初学书法,还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树的书家,都离不开临帖,离不开对传统的的遵循和继承。在书法实践中,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创作有境界的高下,临摹也有功底的深浅,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书法技艺的根本所在。临摹与创作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即,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对传统的掌控和把握;在临摹过程中,有主体意识的浸透和潺入,具体做法是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地展开临摹与创作。王铎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所”,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形式练习

1.训练方法:改变原作章法,将其临摹成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样式。

2.训练目的:通过章法的重新建立,认识并提高单字结构,字组、行的因素的相应变化的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以某一书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尽心严格对临,做到章法、字法字组、行字数、虚实关系、书写节奏等因素尽量逼近原作。

(2)分析并掌握原作章法结构,一般规律,画出章法分解图。

(3)设计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章法示意图,并将原作改造临摹成以上诸形式。

二、补白练习

1.训练方法: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次遮住原作的几个字,一行以及一个段落,进行补字、补行、补段练习,第一层次为补原作的内容,第二层次补任意内容,但必须合所遮字数。

2.训练目的:通过补白练习强化学生对原帖笔法、结字章法的理解与掌握。

3.训练步骤

(1)仔细观察体会某一名帖(碑)的单字及字组构成特征,找出一般规律。

(2)做出它们的字轴线,字组轴线及行轴线。

(3)遮住某字、字组、行及段落背临。

(4)以非原帖(碑)内容、字、词、句等填补所遮挡位置。

(5)检查填补部分笔法、字组、法等因素与原作的相似度。

三、风格练习

1.训练方法:选择同意书家不同时期的二件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帖风格临写B帖内容,或以B帖风格临写A帖内容;选择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书家风格写B书家某作品内容或用B书家风格书写A书家某内容。

2.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对某一书家某一时期作品或某一书家整体风格的综合理解与把握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选择某一书家如米芾不同时期作品《蜀素帖》与《苕溪帖》,选择不同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圣教序》与《祭侄文稿》,进行整体风格分析,明确相互间的特点。

(2)风格转换临摹

(3)比较临作与范本间的风格共性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四、空间练习

1.训练方法:重新构造原帖(碑)局部与整体空间。

2.训练目的:感受并分析自主与段落,重新构造组合所形成的新的风格样式。

3.步骤与要求

(1)将原帖(碑)分字组、分行剪开,重新拼贴,拼贴时增大或减小字距、行距,临摹时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各种关系的和谐。

(2)观察并分析临作与原帖空间异同给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较各种状态中情调的差别。

五、提按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接近原作线条粗细、提笔(比原作线细)、按笔(比原作线粗)练习。

2.训练目的: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以及认识改变原有线的粗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用三种不同提按方式临摹某一经典作品,观察提按不同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用三种不同光洁度与渗水性不同的纸张进行提按转换临写并加以比较。

(3)用三种不同硬度的毛笔进行提按转换临写比较。

六、节奏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放慢、逼近、加快节奏转换练习。

2.训练目的:明确并理解不同的书写节奏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临写某帖节奏放慢,各段线条内部速度均放慢。

(2)临写某帖,逼近原帖速度,尽量不做明显的速度改变。

(3)临写某帖,节奏加快,速度变化强烈。

(4)从书写时的感觉和线条的质感两方面检查临写字迹,找出与自己性格和内心节奏较为吻合的一种,思考其原因。

七、墨法练习

1.训练方法:以不同的墨色临写同一经典作品。

2.训练目的:认识并了解书法作品中墨色变化的丰富性及其对风格形成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一笔墨练习。

(2)以不同墨色书写同一经典作品。

(3)涨墨练习。

(4)蘸墨点变化练习。

1 2 3 4 5 6李白草书《爱酒帖》

唐代大诗人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因他的诗名太大,掩盖了他的书法,其实他在书法方面也很有成就。

孟綮《本事诗》中的记载:“玄宗命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 另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爱酒帖》虽有宋克、沈度、王铎等跋文,但历代著录甚少。《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据称是其目前唯一认可传世的书法真迹。

经典书法碑帖目录

1

① 篆书字帖:

《散氏盘》、《石鼓文》、《邓石如篆书》、《篆书千字文》、杨沂孙《在昔篇》、李阳冰《篆书谦卦碑》、《篆文四书六经》

② 隶书字帖:

《西狭颂》、《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桐柏庙碑》、《朝侯小子残碑》、《肥致碑》、《王基碑》

③ 楷书字帖:

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郭虚已墓志》、《唐王琳墓志》、《李玄靖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九疑山赋》、《皇英曲》、《兰亭序》、《陆士衡》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甫君碑》、《李誉墓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倪宽赞》

赵孟頫《胆巴碑》、《杭州福神观记卷》、《汲黯传》、《杭州福神观记》、《临济正传虎丘隆禅师碑》、《前后赤壁赋》、《大学帖》、《道德经》、《洛神赋》

魏碑 《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元羽墓誌》、《元绪墓志》、《元昉墓志》、《爨宝子碑》、《元钦墓志》、《太觉造像》

王羲之《黄庭经》、《曹娥碑》、《佛遗教经》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文征明《千字文》、《前后出师表》、《离骚经》、《小楷全集》

④ 行书字帖:

王羲之《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文稿》、《裴将军诗》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前赤壁赋》

米 芾 《翰牍九帖》、《米芾高清书法集》

⑤ 草书字帖:

王羲之《十七帖》、《大观帖·太清楼帖》

智 永 《真草干字文》

孙过庭 《书谱》

怀 素 《自叙帖》、

张 旭 《草书古诗四帖》、《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