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黄庭坚《教审帖》纸本 27.1 × 4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亦称《与立之承奉书》行草 纸本 27.1 × 43.1cm。凡9行,81字。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钤有“缉熙殿宝”、“友古轩”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

释文:庭堅頓首,辱 教審 侍奉萬福爲慰。承讀書綠陰,頗得閑樂,甚善甚善。欲爲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所送紙太高, 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適有賓客,奉答草率。庭堅頓首。 立之承奉足下。

1邓散木(1898-1963)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放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邓散木先生一生勤于艺事,几十年间,黎明即起,临池刻印,至日出方才进早餐,曾手临《说文》十遍,《兰亭》也临过几十遍,去世前几天还在伏案工作。1963年逝世。

邓散木行草书浸淫于二王书系,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厉而尽显阴柔之美;于篆隶,师从萧蜕庵,或委婉用帖学笔法,或苍劲用金石笔法,呈豪放苍劲、古朴雄强之气象,创立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楷书以唐楷为主,兼写北碑,尤精小楷。2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47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名书法家,他从小受到父亲王旷的影响,爱上了书法,他七岁的时候拜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并受到肯定,从此之后他更加努力练习,后来成为最有名的书法家,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他希望能突破自己的作品,于是他努力练习和研究,发现如果要让自己写的书法更好,必须向大自然学习,就这样,王羲之除了认真的写书法以外,他还仔细的观察大自然,并把自己的精神和感受与书法结合,因此他的书法多了一股神韵。

他很喜欢鹅,用自己的书法跟别人换了许多鹅来养,认为鹅非常优雅,常常一面写书法一面欣赏鹅那优美的姿态,在欣赏鹅的同时,他也在这些优雅的鹅身上,学习到更新的书法知识。他有名除了因为书法以外,他善良的个性也是原因之一,他再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总会适时的伸出援手,尽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助人,王羲之真的是非常伟大!

1.王羲之的身世: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人,生卒之年有三种说法,第一说公元三二一年至公元三七九年,第二说公元三o三年至公元三六一年,第三说则是公元三o七年至公元三六五年。是尚书郎王正的孙子、东晋开国宰相王导及驸马都尉王敦的侄儿,淮南太守王旷的儿子。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是书法家,善于行书和隶书,王羲之因此而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对书法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当时最有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在看过王羲之的字之后,非常惊讶,还收他做学生,并且断定以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必定在她之上。

2.受人推举:

当时的尚书左仆周顗,德高望重,士人一经他推举,莫不立即身价百倍。周顗非常的欣赏这个小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天,王羲之去周顗家,周顗正巧在和许多名士在一块儿吃饭,周顗一见王羲之的到来,立即去招呼他进来坐。周顗把席上最好的菜夹给他吃,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问周顗这是谁家的子弟?周顗很郑重的向大家介绍:「这是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的侄儿,王逸少(王羲之),也是当今的第一大书法家。」那时王羲之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已经有一点名气了,再经周顗的推举,名气又更响亮了!

3.东床快婿的由来:

郗鉴,擅长草书及行书,官至太尉。他有个爱女名浚,字子房,秀丽沉静,知书善文。郗鉴决定找一个足以匹配的王家弟子做女婿,于是派了一个使者前往王家求亲。使者来到王家的时候,王家诸郎都在东厢房中读书,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都显得雀跃并激动,因为他们都希望能够娶到郗鉴的女儿,因此都或多或少的矫柔作态,神色举止都不自然。唯一例外的是躺在东边床上的少年,他敞开衣襟、裸露肚子,好像什么都没听到似的,一手吃着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构思书法作品。

从他脸部悠然自若的神情看来,显然未被眼前的事情所扰动,而洒脱俊秀的外表,更令来访的使者为他心折。使者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弟子每个都好,人才学识都是一等的,但一听到你这样的大官要挑女婿,一个个都紧张起来正襟危坐,矜持作态,全部都不像平常那样潇洒自如了。只有一位少年,不为所动,仍然神色自若的盘坐在东边的床上,旁若无人的样子。」郗鉴高兴的说:「那位毫不矫柔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少年,正式我心目中的佳婿呀!」他命人再去打听,方知这位少年,便是以书法初露锋芒的王羲之。便在这年春天将女儿嫁给王羲之。这位郗氏之女在婚后生下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等七子及一个女儿。

4.勤学:

少年时的王羲之,由于受到老师卫夫人的熏陶,听到许多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尤其是东汉草圣张芝「临池」的故事,更激励了他向学的决心。

5.兰亭集序的著作:

永和九年暮春的三月三日,他同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郡山阴县境内的兰亭行祭礼,有专人用笔记录将每人所做的诗装书成册,名曰「兰亭集」,王羲之在喝酒后,酒醉激情之时,提笔在纸上疾书,写成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本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流露了作者情感的矛盾,尤其是序中那书法字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6.王羲之之死:

第一说病死,第二说由金庭返朝误时,陛下三传未至,被斩于京,第三说在金庭修身炼丹,误服药物致死。

王羲之自幼就非常喜爱书法,因此他努力练习,后来他的书法远远超越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

7.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有名的作品有:《兰亭集序》、《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最有名的就是《兰亭集序》,据说是有一次,他和几位朋友游会稽的兰亭,饮酒赋诗,豪性大作,当场用鼠毫即兴写出《兰亭集序》,它成为艺术史上的珍品,在序中,每一个字的笔触和写法各不相同、挥洒自。酒醒后,他又重写了十几遍,却都觉得不如此序神妙,因此成了他最珍爱的作品。

8.王羲之的书法字体:

王羲之的书法,正楷与行书都非常有名,被书法评论家称为正体的书圣,到了中年以后,心性愈来愈豪迈洒脱,特别喜欢写草书,他的行草,看来是任意发挥、无拘无束,无任何规则;事实上,一笔一画,自有他的情趣与神韵,后人称赞他的草书如天马行空,可见他在草书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

9.王羲之的内心:

王羲之对于功名富贵,看的很轻;反而对于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却非常关心。当时桓温和殷浩掌握实权,他们为了争夺权力,而彼此而水火不容,王羲之是殷浩的好朋友,王羲之常常告诉殷浩要以天下国家为重,以免坏了整个大局。而宰相谢安和王羲之也是多年之交,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但是谢安面对大自然,却常常不禁产生隐居避世的念头,王羲之也急忙劝他:「在国家多难,民生困苦之时,身为相国的你应该效法伊尹、管仲,肩负起挽救国家和百姓危亡的责任才对啊!」谢安听了之后非常感谢王羲之的提醒。

10.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暮春的三月三日,他同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郡山阴县境内的兰亭行祭礼,有专人用笔记录将每人所做的诗装书成册,名曰「兰亭集」,王羲之在喝酒后,酒醉激情之时,提笔在纸上疾书,写成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本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流露了作者情感的矛盾,尤其是序中那书法字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11.值得效法及参考的正确行为:

(1)勤练书法:

王羲之对书法很有兴趣,所以他努力的练习书法,并且把他的精神、感情都融入书法,有志者事竟成,最后他的书法超越了所有人,可是他仍然不懈怠,继续勤练书法,还从大自然中领悟出更好、更精妙的书法诀窍。有一次,王羲之正在练习书法,忘了吃饭,郗氏就叫家僮端一碗刚蒸好的馍馍和一碗醋蒜给他吃。家僮催他赶快趁热吃,他却只应了声好,又挥毫疾书,家僮无奈,只得请郗氏去相劝,郗氏来到书房,却见他正拿馍馍沾墨往嘴里送,等吃到嘴里,发觉又苦又涩,才吐出来,弄得满嘴都是黑墨,原来,他在吃馍馍的时候,心中仍想着字的间架,一边想,一边吃,竟误把墨汁当成醋蒜,沾着吃了。由这件事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多么热爱书法,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效法。

(2)善良的性情:

王羲之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个性朴拙,洒脱自然,又充满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群以及对动物的爱心;有至情、至性、至爱才能完成传世不朽的艺术名作。拥有这种性情的王羲之真的很不错。

1笔法,顾名思义,就是讲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等。掌握执笔是进入书写阶段的第一步,提笔写字即要对执笔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于执笔法这里不再赘述。

书法最重要的是讲究运笔之法,我们称之为用笔法。有人将用笔法分解为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等,较繁琐。书法思考引用章祖安先生的观点,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

那么如何用锋呢?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和大家讲解:

一、要学会中锋用笔。

也就是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这里的静,不是静止,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

二、要学会提按用笔。

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笔能提得起来,既要有往下压笔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驽之末。按,最能体现用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

三、要学会调锋。

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再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怎样进行调锋呢?

1,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注意笔锋的提按使转;

2,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反应而调锋。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能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这段话对我们用锋很有作用,我们要在书写过程中反复体验、思索。

学书的过程,就是对笔法把握、熟练的过程,只有把这一关过了,才能过到运笔如指、游刃有余的境界。笔法的把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前人和当代书家好的用笔经验,加上刻苦练习,一定能够掌握笔法技巧。

1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2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莲社图记》册为文徵明1530年作。此卷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似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

东晋时(317—420),山西代县著名高僧慧远(334—416)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偕同僧人慧持、慧永、道昺、昙恒、慧睿、昙诜、道敬、道生、昙顺等九人,番僧佛驮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及刘程之、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张野等共十八人结社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又掘池植白莲﹐史称“白莲社”,赴会者则合称为“莲社十八贤”。这一佛教逸事遂被后世文人和书画家反复题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

就绘画而言,自唐代以来,就有诸多画家依据“莲社”之事进行绘画创作,其中唐人作品早已失传,具体史料阙如。迄今流传较广的《莲社十八贤图卷》原为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作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幅宗教绘画,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曾著录该图,其后元人赵孟(1254—1322)亦曾绘制过同一主题的画作,说明“莲社图”是一个中国绘画史上常见的创作母题。2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2、王羲之楷法师承钟繇,草书则上溯张芝。其《十七帖》是以真书笔法写草书,作草如真,故其笔致遒媚,结构精严,看似简单,下笔后方知其难。为此建议:

一是以1比1或略大一点进行临习,这样便于在校帖中对照找差距,及时改正,不重犯错误;

二是对工具笔墨纸张要考究,以达到原帖效果为标准。笔以用硬毫或兼毫为宜,纸可用元书纸或半生不熟的洒金宣等;

三是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使自己对此帖用笔、结字、章法、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

四是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细节是艺术的生命。在对每一个细节(如用笔的起、行、收等)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并收于自己的笔下。

3、《书谱》字数多,成草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临习《书谱》应将俊逸潇洒,峻拔钢断的用笔,纵横畅达、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提按分明、顿挫有度所产生的质感和节奏的“蛀虫效果”,尤为精妙。先攻《书谱》,其他就可先放一放,应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临写,暂不必求数量,以准确精到为标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理解深,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量的积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随便择文书写,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至此肯定会在书艺上有较大提高。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他经典,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4、《书谱》上手后再临习《十七帖》,此帖通篇务求便捷,几无赘笔臃画,洗练明洁,其他或以后诸家大草、狂草不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纵横发挥。在此基础上再临怀素《自叙帖》及黄庭坚《太白忆旧游诗》。怀素草书奔放之极而不失绳规,黄的草书增益“点”法。有了这些基础再涉猎各家,不妨都过过手,把他们的长处收入手底,为以后创作打下基础。

5、临习怀素《自叙帖》,对该帖清健的笔姿、瘦劲的笔调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以及奔放流畅的体势和恣意放纵的布局等都要有所体现。此帖自始至终以中锋出之,力贯始终,滞流失度、提按有致所产生的笃实、遒健的线条力感,也都要表现出来。

6、张旭《古诗四帖》(学术界有争议)与《肚痛贴》都是其代表作,较怀素《自叙帖》点画较粗,且有转有折、有提有按,中侧并施,笔势雄强纵逸,布白虚实相生的节奏感强。有同学临习中字法与笔法、构图等都有欠妥之处,笔法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有的不到位,有的又过了,中侧锋转换不自然,线条不够笃实,章法不顺畅,有顶牛和断气现象,揖让关系处理得不好等等。

7、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字法准确,用笔大胆,敢于放开写,并注意墨色变化,过渡得自然,有节奏感。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笔画交待不清、送笔“过”或不到位、出现滞笔等,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在大气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复归于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8、临习王羲之草书手札,无论是字型、字势还是笔型、笔势都要洞察入微,并能准确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对帖中寄情表意、“形而上”层面,若能有所感悟且付诸笔端,就更为难得。如《孔侍中帖》前三行的笔形意态和一字一顿的节奏所表现出来的较平缓的心态,后两行笔势明显加快,并出现了二字相连书写节奏,将作者忧悬情绪加以深化,形成此帖通篇独特的情绪节奏,都应察之眼中,并体现于笔端。

9、若有志于大草,还要涉猎篆、隶、楷,打下一定的正书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

二、关于行书的临习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5、学行书选择米芾《蜀素贴》起步还是比较高的。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

三、关于正书的临写

1、喜欢大字可学颜体《勤礼碑》或魏碑,如《张猛龙》、《扬大眼》、《郑文公碑》等。

2、临习《张迁碑》应注意用笔上(点画)的自然流畅,尽量避免抖搂做作。要通过刀锋见笔锋,不必刻意追求因年代久远、线条刀口被剥蚀所出现的那种效果。

3、智永楷书《千字文》历来被认为是较独特的和较好的临摹范本,在临习中既可熟楷法,又能涉草法,习楷自会融进草法情性,有一举两得之功效。

4、临习《曹全》,能将圆润、舒松、秀逸、典雅为特点的阴柔之美写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此帖的折法主要是圆转运笔,有的虽笔断而意连。具体说大部分用笔是内掖暗转,波画是逆起顺拖中作圆弧状提锋,不是折笔侧锋处之。

四、关于小楷的临习

1、临习《宣示表》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态、古雅朴茂的点画和清和简远的气韵等艺术特点,用笔轻落轻收,结体横向取势。关键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匀、宽绰有余”的总体特点。

2、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体势及敦煌写经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3、小楷的用笔尤以能见锋颖为高妙,这就要求处理好“清”与“腴”的矛盾统一。“清”是指墨无散漫而锋颖秀发;“腴”是指笔姿含蓄而字势丰妍。亦清亦腴,则骨血温润,醇雅冲和,可入古人堂奥。欲小字有大气象,必重墨气,既要笔致沉重,又要点画分明,写出新意。

4、要做到“小字当如大字”,除要写得疏朗停匀、宽绰有余外,还要象高二适先生说的小字要多墨气,要笔迹使转分明,如见毫发,要四面八方俱着墨力。

5、小楷与大楷迥异,大楷先从点画要求入手,小楷则以结字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笔的走向、笔画与笔画之间距,有的间不容发,要求每笔都具姿态确非易事。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为紧要。高二适先生曰;“小楷亦纯乎运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临习时应致力提高运腕功力,使起伏顿挫分明,极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与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大字本身易于恣肆纵放,若过分或曰一味纵放,则会流于轻率松散,而无深刻沉着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敛;小字本身收敛,若一味收敛则形拘笔滞,也会失于轻糜,故小字宜敛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质的不同,写时应仔细斟酌。

五、关于笔墨纸的选择

1、笔:大字用兼毫,小字用狼毫。

2、纸:大字用生宣,小字用半生半熟洒金宣,不主张用熟宣创作书法作品。

六、关于学书的路径

1、书法的创作需有一个长期的临习积累、取舍融铸和提炼升华的过程。习什么、取什么、舍什么,所学所取又怎样提炼升华,最后又如何锻造自己的书法语言,都需要认真考虑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最忌讳的就是没有主心骨,东一笔西一把,摸不着头脑,到最后也只能在书法堂奥门外徘徊。一般的经验是先找出适合自己性格特点、自己又非常喜欢的一本经典法帖(不管是什么书体),精心学习,熟练掌握一家之法,即所谓“立根”。有了这个根基,以后在涉猎百家时,取舍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会取能舍才可言提炼,有了这个过程,才会逐步走向成熟。

2、“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临摹目的,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有的已成为习气),养成“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的好习惯,真正把古帖里的好东西学到手。这样随着临习的积累,把诸多经典字帖所蕴涵的技法与内涵都学过来丰富自己,便具备了踏入书法艺术堂奥所必需的“内功”。

3、要学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学习经过历史检验、公认的可取法的好东西。对于好的范本应手摹心悟,神应思彻,真正得妙道,对其他帖的好坏甚至赝品自然会心中有数,然后择善而从。还要多读些书法基本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多研究古帖和现代名家的精品,自会有颇多收益,很快得以提高。

4、要结合书法史的学习,认真研读相关资料文章。

1小楷就是小字楷书。小楷书法字体的字形独立、笔画精到、体式端庄,有不少历代名家留下了小楷的墨迹,至今还为人称道,用做练字的帖本。写小楷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益处;小楷的笔画相对精细,书者要心细如尘,沉得住心,静得下气,方可达到修心养性的作用。

底部有狼豪小楷购买链接

想要写出好的小楷字,一支好的小楷毛笔是必备的。那这类毛笔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一、笔杆粗细适手

书法讲究运笔,运笔时,需要心、眼、手相互配合,这里的“手”,就与握笔杆的手感关系密切。所以小楷笔笔杆的舒适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最要紧的是粗细适手。笔杆不能过粗,但更不宜过细。经验表明,笔杆的直径在0.5-1.0cm之间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尤以直径0.7或0.8cm为最佳。

底部有狼豪小楷购买链接

二、笔头以狼毫为佳

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以羊毛、黄鼠狼尾毛、山兔毛、石獾毛、香狸毛为多。用两种以上之毫制作的称之为兼毫笔。这里重点说说狼毫小楷毛笔。习笔之人皆知,黄鼠狼尾毛享有软黄金的美誉,十分珍贵,加之能够真正用于制笔的野生黄鼠狼尾原材料奇缺,用全部黄鼠狼尾毛所做的小楷毛笔在市场很难找到。此外,全黄鼠狼尾毛所制小楷毛笔因柔软而常人往往难以控制,所以制笔人经常在毫颖里添加适度的健毫以加强其弹性。

三、笔头露锋长度合适

到底多大的笔头才可以称为小楷笔呢?从制笔的角度看,一般按笔头的大小来分,通常笔可以分为:小楷、中楷和寸楷等。一般笔头露锋长度在3.5cm以下的毛笔都可以用来书写小楷。例如,使用中楷笔仍可书写小楷字,但用小楷笔书写中楷就十分不妥。如果一时手头没有合适的笔,可用大笔写稍小的字,但切忌用小笔写大字。

底部有狼豪小楷购买链接

四、毫颖需尖锋如刀

小楷字虽然整体看上去字形工整,似乎是独立的个体,但写小楷也讲究整体的笔势和体势。不但结构上忌平直相似、大小一致,而且这一笔与下一笔的锋势需遥相呼应。相应地,对书写小楷的毛笔尖端要求是毫颖尖锋如刀,不能似钝刀般拖泥带水,行笔之间要足够地敏锐灵活。

五、弹性好且耐用

一支好的小楷毛笔应具备弹性好且耐用的特点。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手握一支好的小楷笔,就连平常比较难书写的撇、捺、钩都会得心应手,那种行云流水般的酣畅淋漓,让人情愿日日都用它来书写操练。这里,毛笔的弹性是良好手感的又一个因素。至于耐用的必要性,那就无需赘言了。